土木工程系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系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系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系博士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

(2015年7月修订)

一、适用学科、专业: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4),含以下六个研究方向:

●结构工程

●岩土工程

●市政交通

●抗震抗爆工程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

●土木工程材料

二、学制年限

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4-5年,普博生一般为3-4年,在职博士生可适当延长。

三、培养环节

博士生培养包括课程学习,资格考试,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论文工作,最终学术报告,论文答辩等环节。

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研究课题应具有理论和实际工程意义。阅读不少于30篇与学位论文有关,且反映所研究内容最新状况的文献,其中50%应为外文文献,提交文献综述报告。针对学位论文的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计划、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提交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会应在二级(或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地进行,并以博士生导师为主的不少于3名教授(含导师)参加,并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系研究生业务办备案。

论文选题可由学生自己选题,也可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专长,从事交叉学科课题研究的学生应申请联合指导教师,学生应选择指导教师熟悉的研究领域从事学位论文工作。

选题报告时间由指导教师自行决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日期不少于12个月。

2、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定于每年的10月底。由系统一安排。按照土木工程学位分委员会《关于博士生资格考试规定》实施。

3、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成果应能反映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开发能力,所获成果应在所研究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论文实际工作时间应不少于24个月。

4、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正式答辩前3个月进行。最终学术报告会应由5名教授职称的教师(含导师)参加。不通过者应在3个月后重新进行最终学术报告。

5、论文答辩

自选题报告起12个月后、最终学术报告3个月后,方可申请答辩。论文应于答辩前2个月交评阅人(提交

论文后方可领取评阅意见表)。评阅意见应密封后交答辩秘书。答辩后应根据评阅和答辩意见修改论文,由参加答辩的学位分委会委员和导师负责签字后,上交修改后论文存档(未按要求修改论文,不得报学位分委会)。答辩委员会应至少有一名非本研究方向的学位分委会委员参加。

6、发表论文

1)工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时提交的学术论文应与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与学位论文内容无关的学术论文不能作为符合“发表论文基本要求”的论文。

2)工学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论文发表基本要求”:至少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并在EI(或CSCD)收录的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

3)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作者署名单位必须是“清华大学”

4)以上期刊、集刊的增刊不计。

7、其他学术活动

博士生应积极参加校、院(系)和研究所的学术活动,要求在校期间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不少于30次,每次应及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网上下载),并由学术活动的主持人当场签字确认,其他人不得代签或补签。每次报告均应有500字以上的小结,且需经讲座负责教师和导师签字后交系研究生学术助理保存,申请答辩前交土木工程系研究生业务办公室记载成绩。

1)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应及时填写“学术活动记录”,并由学术活动的主持人当场签字确认,其他人不得代签或补签。学术活动由各研究所教学副所长负责考核。

2)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一次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宣读自己的学术论文。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鼓励博士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国际交流。

8、社会实践

具体要求参见《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管理办法》。

四、学分要求

1、直博生

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鼓励选修学术与职业素养,以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说明:除公共必修学分和必修环节外,其它课程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科方向要求和研究课题需要安排选课计划,其中研究生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7门。

2、普博生

总学分不少于16学分。

五、课程设置

1、直博生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60680021)1学分(考试)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90680032)2学分(考试)

●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90640012)2学分(考试)

(2)学科专业课程(≥19学分)

A、基础理论课(≥4学分)

●应用随机过程(60420094)4学分(考试)

●基础泛函分析(60420144)4学分(考试)

●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4学分(考试)

B、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15学分, 且其中包含至少2学分跨二级学科的课程)

●弹塑性力学(70030023)3学分(考试)●有限元及变分法基础(70030033)3学分(考试)●结构动力学(70030043)3学分(考试)●钢筋混凝土原理(70030103)3学分(考试)●钢结构稳定理论及应用(70030122)2学分(考试)●土力学理论及数值方法(70030212)2学分(考试)●交通经济学(70030133)3学分(考试)●交通流理论与应用(70030073)3学分(考试)●交通规划理论(70030053)3学分(考试)●智能交通系统基本理论与应用(80030293)3学分(考试)●交通管理理论与方法(80030553)3学分(考试)●水泥基材料化学与物理(90030024)4学分(考试)●水泥基复合材料断裂力学(70030223)3学分(考试)●工程结构耐久性与状态评估(80030303)3学分(考试)●地基处理与复合地基(80030592)2学分(考试)●能量原理及其应用(70030243)3学分(考试)●钢筋混凝土有限元(80030063)3学分(考试)●钢结构的断裂与疲劳分析(80030072)2学分(考试)●壳体和空间结构计算(80030082)2学分(考试)●抗震工程概论(80030092)2学分(考试)●结构抗震与减震原理(80030252)2学分(考试)●结构抗震实验方法(80030272)2学分(考试)●钢-混凝土组合结构(80030543)3学分(考试)●建筑工程防火理论和方法(80030322)2学分(考试)●大跨及高层结构体系(80030112)2学分(考试)●灾害学(80030242)2学分(考试)●土木与建筑工程CAE (70030082)2学分(考试)●高等结构动力学(80030602)2学分(考试)●求积元法与应用(80030341)1学分(考试)●高等实验土力学(80030332)2学分(考试)●系统可靠性理论与工程(80030183)3学分(考试)●面向对象设计方法(80030042)2学分(考试)●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性能及其计算(80030312)2学分(考试)●结构试验方法与实践(80030631)1学分(考试)●工程领域学科前沿讲座(69998012)2学分(考试)●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及应用(70030173)3学分(考试)●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新进展(80030142)2学分(考试)●建筑材料的耐久性(80030222)2学分(考试)●建筑材料物理化学(70030203)3学分(考试)●颗粒材料力学理论与实践(80030562)2学分(考试)●地球空间信息学基础(80030572)2学分(考试)●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70030183)3学分(考试)●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处理(70030232)2学分(考试)●遥感技术原理及应用(80030033)3学分(考试)

●纤维复合材料工程结构理论(80030582)2学分(考试)

●土木工程结构体系(80030641)1学分(考查)

●科技论文写作与交流(60030012)2学分(考试)

●城市历史与理论(70000142)2学分(考试)

●导师指定的其他研究生课程

(3)必修环节(5学分)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99990041)1学分(考查)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2学分(考查)

●资格考试(99990061)1学分(考试)

●社会实践(69990041)1学分(考查)

(4)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1学分)

●学术规范与土木水利工程伦理B(必修)(70040331)1学分(考查)(留学生替代课:60250101)

更多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请查阅《2015—2016学年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介绍》

2、普博生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考试)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90680032)2学分(考试)

●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90640012)2学分(考试)

(2)学科专业课程(≥6学分,且一门为跨二级学科专业课程)

●数学类学位课(不少于1门)

●跨二级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1门)

●导师推荐的其它课程

(3)必修环节(5学分)

●资格考试(99990061)1学分(考试)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2学分(考查)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99990041)1学分(考查)

●社会实践(69990041)1学分(考查)

(4)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1学分)

●学术规范与土木水利工程伦理B(必修)(70040331)1学分(考查)

更多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请查阅《2015—2016学年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介绍》

备注:

1、凡非土木工程专业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两门或两门以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和两门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主干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但本科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2、导师可根据培养计划和课题研究需要,指定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非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作为选修课程。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10)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和本方向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较为宽阔的教育学视野;熟悉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能够比较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文献研究、论文撰写及国际交流;具有独立从事并承担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开展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能够承担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部门的教育技术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为人品格。 二、研究方向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2.信息技术教育 3.知识工程与教育软件 4.现代远程教育 5.教育技术与社会服务支持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年,基本学制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的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条件为: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成绩优异;答辩前至少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习要体现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培养博士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两个月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授课,或派出博士研究生到其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

最新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资料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01,授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从事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人才。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国际前沿课题及其发展动态。 3.在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受到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达到学校要求。 4.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和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备用外文独立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在国际会议上用外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生、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 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预期成果; (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 一、培养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追求真理,学风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系统掌握生态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全面了解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外语水平教高,具备并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外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具备能从事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独立研究,高水平教学、高级管理与决策的能力。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包括6个研究方向:草地生态学、植被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可持续性科学。 1.研究方向之一:草地生态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草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草地植物个体与群体的生态适应及其生理生态过程,草地景观格局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可持续发展等。 草地生态学是内蒙古大学最早的生态学研究方向之一,是在李继侗院士于上世纪50年代末创办,60年代后李博院士等积极推进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大学最具特色的学科和优势的学科方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最早开展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草原群落蒸发蒸腾,植物个体与群落的水分生理生态,高等植物与菌根的相互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阐明了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演替过程与机理,水分生态因子对于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作用路径、过程调控等方面的核心机制以及作用方式,提出了水分生态效能理论及分析方法。21

世纪以来,紧跟国际生态学发展潮流,先后开展了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用水等涉及草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较,草地生态系统由于其结构较简单,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因此本学科方向在生态学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基地,本方向以内蒙古地区广泛分布的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的生态学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研究方向之二:植被生态学 本方向以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地域,以传统野外调查与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区域路线调查与定位监测相结合为研究方法,系统研究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组成与演化,植被空间格局与动态,植被格局与动态,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植被响应,沙地、湿地等特异性景观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特征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构建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和植被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 蒙古高原地域辽阔,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拥有广袤的草原与荒漠,是全球独特的景观之一,也是生态学研究的理想舞台。开展面向蒙古高原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植物区系与植被生态学研究是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特色与优势。近50年来,全面考察了我国北方地区、俄罗斯的贝加尔以南、蒙古国大部的植物区系与植被生态,系统研究了蒙古高原及相邻地区生态地理分异规律,探索了蒙古高原及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物种演化的古地理背景,揭示了草原与荒漠植被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提出了中国草原与荒漠植被分类与分区方案,完成了《内蒙古植被》、《内蒙古植物志》、《内蒙古遥感考察》等重要学术著作,内蒙古植被等7套资源系列图、内蒙古草原退化图。本学科方向自李继侗先生创建后,由李博、马毓泉、刘钟龄、雍世鹏等老一辈学者发扬光大,具有雄厚的积累、良好的学术传承和较完善的学术体系,具有全面收集和存放蒙古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植物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植物标本馆和内蒙古地区先进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本学科方向将为我国乃至世界植被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理论成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根据《关于公布的通知》(西交研[20XX]59号)文件精神,即日起开始启动我校20XX年“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高年级优秀博士生继续安心于科学研究,力争在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我校在读博士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读博士期间学位课成绩优良,学位论文开题并已经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质,愿意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已有成果。

(3)身心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博士入学时间满3年且攻博身份为国家统招统分。 (4)已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工医类申请人应已在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经管人文类申请人应已在SCI/SSCI/AHCI源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所属学科权威期刊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 3.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每年申报一次,全校选拔名额20名左右,本次不具体分配各学院推荐名额。请在读博士生积极申报,于20XX年10月26日(周一)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需报送的电子版材料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需报送的书面材料为: (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授理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创新、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毒理生态学 .生态修复 .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容为: ()课题的来源、意义;

()课题的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课题的研究容和技术方案; ()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预期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通过校外专家的评审。

最新整理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doc

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适用领域 能源与环保(环境学院、核研院) 先进制造(机械系、精仪系) 电子与信息(电子系、计算机系、微纳电子系、软件学院) 二、培养目标与定位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在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应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培养方式 工程博士生的培养结合重大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多学科交叉培养。采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并根据研究课题组成指导小组;工程博士生的校内导师由我校认定的博士生导师担任,企业导师由重大工程技术合作企业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担任,一般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跨学科的论文研究,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作为指导小组成员。 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四、课程设置 工程博士生课程要求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点设置,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可根据工程博士生的知识结构、行业背景和研究需要按需选课。 1、学位课程与环节( 不少于 10 学分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1学分考查春秋工程领域重大专题研讨课1学分考查秋企业调研1学分考查春秋工程领域前沿讲座1学分考查秋自选课程 五、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研究成果要求: 工程博士生在学期间应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并完成一项重大工程技术研究课题,作为主要撰写人完成综合性工程科技报告。公开发表的与重大专项相关的研究成果应署名清华大学,并须满足以下要求之一: (1)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国内外已授权发明专利; (2)以排名前1/2身份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3)领域认可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 (4)设计方案已被采纳实施或研究成果鉴定通过; (5)EI检索论文1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方案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依据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校发【2011】36号)等文件精神,为保证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作出贡献而奋斗。 (二)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疑难问题,能对下级技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或基本达到主管技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三)掌握临床检验诊断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临床检验专业知识。 (四)具有从事临床检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五)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临床检验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二、学制和培养方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基础理论课学

习时间半年,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临床专业理论及诊疗技能训练为一年半,培养方向专门研修(含论文工作)为一年。 三、研究方向 (一)临床免疫学检验 (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三)临床血液学检验 (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五)临床输血检验 (六)临床分子诊断学 四、课程体系设臵 (一)公共必修课: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自然辩证法 18 1.5 社会科学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3 社会科学部 3.英语 144 12 外国语言学系 4.统计学及SPSS软件应用 70 5 公共卫生学系 (二)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检验与临床 30 2 医学检验系 2.临床实验室管理 30 2 医学检验系 (三)专门课程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单位 1.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3.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原理与实践 30 2 医学检验系 4.临床血液学检验研究进展 30 2 医学检验系

中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划

中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数学是一门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下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数 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根本特点是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 象的量的侧面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并指导人们能动 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起着思想库的作用;又是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重要 工具,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至关重要。 我校数学学科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是湖南省重 点学科。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1981年全国首批博士点、“十五” 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学科是1981年湖南省首批硕士 学位授予点之一,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数学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历层次高、势力 强劲、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学术梯队。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专 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 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 练应用计算机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

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成果; 3.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 学术交流能力。 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 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本学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的最长年限为6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学 年。

博士培养方案

博士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见附表。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突出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有关规定)。没有提出延长报告或申请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者,均按结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学分。 博士生学位考试课程应包括: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学时:课内学时;学分:学分。 、外国语 博士外语不安排课堂教学,通过博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获得个学分。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教育博士培养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4至6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在2年内完成,学员脱产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第二阶段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在2~4年内完成。 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论文写作与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课程学习阶段导师小组集体指导,论文阶段导师负责。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发展对专业化管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养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并加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不少于20学分。

1305(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x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为 依据,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宗旨。依托周秦汉唐文化传统、西北民族 民间艺术传统、延安文艺传统、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的艺术传统,立足西安, 辐射西北,面向全国,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艺术知识和理论,以具有与当代先进 文化知识相融合的艺术理念,活跃国际艺术和艺术教育交流,扩大学术开放的 视野,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本培养方案切实遵循博士研 究生教育的规律,同时反映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特点、学术 特色,是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各方向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和基本要求, 也是各方向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培养目 标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人文社会学科 方面掌握坚实广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设计学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学术 创新研究能力,从事设计学研究、教学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治学态度严谨,掌握系统设计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当代国际视野,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能够通过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 究方法,独立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创造性科研成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较好的写作、翻译能力和一 定的听说能力。能够以外语为工具,熟练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掌握 设计学科国际前沿动态。 二、学科及学科方向简介( 3-4 个) (一)学科简介

2020版博士培养方案-生命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黑体小四加粗,1.5倍行距,段前、段后0.5行) 本学科点有长久的研究历史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招收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生。在西北大学“211工程”中一直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于2001年获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2年获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项目),也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点”的主要支撑学科。本学科点拥有良好的研究平台,是“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分,拥有可进行全球变化生态、群落与种群生态、生理生态和分子生态研究的实验室

群及智能型人工气候室1座和秦岭野外研究监测基地1个。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5人。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各类课题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共16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子课题和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各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项。近五年共获得包括省部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技成果奖励11项,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项。 二、培养目标 培养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入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前沿动态;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能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在科学研究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动物生态学:秦岭被列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依托此自然资源优势,着重开展秦岭动物多样性、物种濒危灭绝机制、自然保护区理论及功能区确立等研究。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是对秦岭川金丝猴的社群结构和维持群稳定性机制及其生态学和保护策略进行系统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冬眠生理学、白蚁生理与生态研究等。 2、进化生态学:利用最新的、高效的分子技术,研究濒危种、特有种和具有重大生态经济价值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合古地质、气象、生态数

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300

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300)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将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研道德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基础研究方向毕业生具备较高国际视野,具有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和基础理论问题的潜力;应用基础方向毕业生具备务实钻研的态度,以及较强的解决所在方向/领域的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潜能。 博士毕业生具有系统、深入、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生态学相关领域科研的最新成果;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门外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有关生态学的理论、应用、教学及管理工作,并在科学研究上能做出创新性成果。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采用课堂教授、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二)学制4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植被生态学 2.城市生态学 3.种群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 5.功能生态学 6.生理与理论生态学 7.恢复生态学 8.分子生态学 9.生态工程学 10.水生生态学 11.景观与区域生态学 12.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 13.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 14.全球变化生态学 15.生态系统生态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

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与学位专业课(必修)课程的学分之和不少于5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5学分。 导师可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和博士研究生已修读课程的情况,要求博士研究生补修一些选修课程。

博士生培养方案

数学物理专业(0701Z1)培养方案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Mathematical Phys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 数学物理学科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针对物理学研究已提出的重大原则问题,使用解析方法和半解析方法进行研究,定量地得到问题的结果,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同时,促使数学本身在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发展。数学物理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数学分支,而是能掌握多种数学技能,并擅长于建立物理世界的数学模型,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交叉人才。 5. 在数学物理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并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成为受欢迎的教学与科研人才。 二、学习年限 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6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 (一)研究方向 1.引力与宇宙学。 2.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 (二)导师简介 李新洲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曾被聘任为第15届国际引力与广义相对论学会学术委员,曾任第五届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现任国际刊物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编委。已在Phys. Rev.,JHEP,JCAP,Phys. Lett.,Class. Quantum Grav.,Nucl. Phys.等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著作13部,论文已被40多个国家的学者他人引用2000多次。他首创的广义采他函数正则化方法,得到国际学术界同行公认;他对国际著名学者提出的“正质量猜测”给出的反例,得到原提出者的认同,并修正了猜测的叙述。他在数学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学科领域内均有建树,曾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在内的9项省部级奖项,由他培养的一位博士成为科学大师霍金的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公共要求部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要求部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制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一、培养目标 1、思想品德要求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用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专业能力要求(详见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博士基本修业年限四年,最短不少于四年,最长不超过八年。 三、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 1.公共学位课程设置 2、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见各专业) 3、补修课程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3门,具体课程由导师在个人培养计划中安排,跟硕士研究生上课,但不计学分。 四、学分要求 1.总学分要求 不低于15学分,不超过17学分。 2.学分分配 公共学位课程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5-7学

分。 博士研究生可以选修第二外国语,所选语种可为日语或法语,但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必须选英语为第二外国语。 选修课程按照研究方向由导师与博士研究生共同决定。 3. 学分计算方法 除公共学位课程外,其它课程理论教学20学时为1学分,实验教学30学时为1学分。 五、学术活动 学科和导师应尽可能为博士研究生到外单位或外地进行试验、实习、调查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提供并创造条件,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的精神。此项活动要纳入学科工作中。 为了使博士研究生了解更多的学术动态和掌握学科前沿,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如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班等),其中必须作1次以上学术报告,经导师、学科和学院评定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培养环节。 六、论文发表 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在一级期刊上发表;或者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被SCI、EI或ISTP检索。以上要求发表的论文均需署名第一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者排序为博士生第一、导师第二或导师第一、博士生第二。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已不是单一的规格与模式,对于科研型、应用型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采取不同方式和方法,做出不同要求和安排。 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培养由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方式采用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研究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一般

生态学博士培养方案

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海南大学的生态学为理学类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态学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位点之一,具有多年培养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的经验,为我国热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学科的发展,它紧紧围绕我校“热带、海洋、特区”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定位,全面系统地开展热带森林生态学、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环境生态学等多个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与区域特色,我校生态学学科点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强大的支撑平台:本学科相关的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其植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点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拥有的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生物资源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海洋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学科拥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博士生教育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学领域方面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具体要求: 1、在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2、在业务上,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组织、承担并完成本学科及有关学科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能胜任生态学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掌握一至二门外国语,能熟练地使用英语阅读专业书籍与文献,撰写科学论文全文,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应具有显著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院儿科学专业(代码:100202 ) (一级学科:临床医学) 一、培养目标:通过科学训练(包括科研意识训练、科研方法训练、文献综合训练、选题训练、开题训练、实地考察训练、研究报告撰写训练等)的模式,重视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有丰富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儿科学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或负责团队的科研工作,在儿科学学科及相关领域上做出创造性科研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基础,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制:3.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1)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与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脑损伤等;(2)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健康;(3)儿科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新生儿、婴幼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5)儿童血液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四、课程学习要求 最低总学分14学分,其中公共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7学分,专业选修课1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课程学习: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 2、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或seminar 6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做读书报告2次。完成累计6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不迟于第2学年冬学期(12月底前),应在本学科公开、集中进行。 4、中期综合考核:第1学年夏学期(6月底前)。 5、预答辩、论文答辩:第4学年冬学期前。 6、专业外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并能用外文书写论文或摘要,指定选修1学分。 7、发表论文:详见《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 六、其他 专业选修课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可在培养方案外选择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课程1-2门。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按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学科分类,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我国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可谓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如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卫生法学(Health and law)、医疗保险学(Medical insurance)等加盟,使得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广泛;另一方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门主干三级学科也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如社会行为与健康(Social behavior and health)、医院管理(Hospital management)、医学教育管理(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卫生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卫生政策与卫生体系科学(Health policy and system sciences)等,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深入发展。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致力于揭示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双向影响,概括和总结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实证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通过社区实践,发展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社会卫生措施。本学科培养的人才除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外,大多在卫生事业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岗位上工作,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中南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85年,目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该学科的社会行为与健康研究方向是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知识面较广、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博士学位申请者的背景、课程学习情况和毕业研究论文领域,按国家规定可授予医学博士或管理学博士学位。 本学科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坚实、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深入农村与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实践工作;具有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以分析和解决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获得创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起源于1952年植物学专业的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专门化,当年,仲崇信教授招收了该方向的研究生。1981年,仲崇信教授在植物学专业内重新招收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4年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生态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生态学专业发展成为包含动物、植物生态学在内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招聘博士后。目前,植物生态学部分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的重要支撑领域。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海涂湿地生态、生态工程、动物生态和森林生态学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海洋局等科技奖励10余个。1990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863、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Luce Foundation、科技部国家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八五科技攻关计划、江苏重点农业攻关计划、国际合作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70余个,经费600多万元;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20个,经费32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著作(教材)10部;其中,《生态工程学》在2001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11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与高级工程师6名和工程师1名。5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4位教师拥有硕士学位。 教授:钦佩、陈建秀、李建龙、安树青; 副教授:陈建群、黄诚、孟文新、张立新、刘茂松、孙书存; 钦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盐土农业生态学、海滨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 陈建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动物(昆虫)系统分类学和土壤动物学。 李建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信息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 安树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 二、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树立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思想。 2. 具备生态学专业扎实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和坚实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 3. 具备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和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4.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 5.掌握1-2门外国语言,能用第一外语进行学术交流。 三、招生方向 1.博士生 (1)湿地生态工程(2)海滨系统生态(3)节肢动物生态(4)昆虫系统分类 (5)城市植物生态与环境(6)信息生态(7)森林生物多样性(8)湿地外来种与生态安全 2.硕士生 (1)湿地生态学(2)生态工程学(3)动物生态(4)昆虫系统分类 (5)森林生态学(6)城市生态学(7)化学生态学(8)景观生态学 (9)生理生态学(10)资源生态学(11)信息生态学(12)分子生态学 四、招生方案 (一)、博士生 1.招生对象 (1). 直接报考博士研究生时,要求应(往)届硕士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