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深圳市实施细则

Detailed rules for application in Shenzhen for civil buildings

green design code

(征求意见稿)

2017深圳

前言

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执行《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进一步提高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16年标准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 绿色设计策划;5. 场地与室外环境;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7. 建筑材料;8. 给水排水;9. 暖通空调;10. 建筑电气。

本细则中以黑体字标识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细则由深圳市住房与建设局负责管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细则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建科大楼,邮编:51804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参编单位:

主要编写人:

目次

1总则 (1)

2术语 (2)

3基本规定 (4)

4绿色设计策划 (5)

4.1一般规定 (5)

4.2策划内容 (5)

5场地与室外环境 (8)

5.1一般规定 (8)

5.2场地要求 (8)

5.3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9)

5.4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11)

6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16)

6.1一般规定 (16)

6.2空间合理利用 (17)

6.3日照与自然采光 (18)

6.4自然通风 (19)

6.5围护结构 (20)

6.6室内声环境 (23)

6.7室内空气质量 (24)

6.8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 (25)

7建筑材料 (27)

7.1一般规定 (27)

7.2节材 (27)

7.3选材 (30)

8给水排水 (33)

8.1一般规定 (33)

8.2非传统水源利用 (33)

8.3供水系统 (35)

8.4节水措施 (37)

9暖通空调 (39)

9.1一般规定 (39)

9.2暖通空调冷热源 (41)

9.3暖通空调水系统 (42)

9.4空调通风系统 (43)

9.5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45)

10建筑电气 (47)

10.1一般规定 (47)

10.2供配电系统 (47)

10.3照明 (48)

10.4电气设备节能 (50)

10.5计量与智能化 (50)

规范性引用文件 (51)

本细则用词说明 (53)

1 总则

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促进深圳市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指导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制定本细则。

1.0.2本细则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

1.0.3绿色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满足建筑功能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绿色设计应降低建筑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1.0.4 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细则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s

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民用建筑绿色设计green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

在民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关注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0.3被动技术passive techniques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技术和措施。

2.0.4 主动技术active techniques

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采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技术和措施。

2.0.5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6年径流总量控制率annual runoff volume capture ratio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7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8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9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空调冷凝水、雨

水、海水等。

2.0.10 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11 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2.0.12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 building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构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主要包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等。

2.0.13综合效能调适commissioning

通过对建筑各机电系统的调试验证、性能测试验证、综合效果验收和季节性工况验证,确保系统不同负荷工况下正常运行和达到用户实际使用功能的要求。

2.0.14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指通过对公共建筑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公共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统称。

3 基本规定

3.0.1 绿色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选择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规划、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3.0.2 绿色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

3.0.3 绿色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场地的微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

3.0.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进行绿色设计策划。

3.0.5方案、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有绿色设计专篇。

1 施工图阶段的绿色建筑专篇应对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星级进行初步自评;

2 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宜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3.0.6绿色设计宜在设计理念、方法、新技术应用和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创新。

1 优先采用被动技术措施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2 各专业宜利用信息技术协同设计;

3 新技术应用应进行适宜性分析;

4 宜分析并预测建筑建成后的运行情况,并为设置监测系统提供设计条件。

4 绿色设计策划

4.1 一般规定

4.1.1 设计前期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分析,需要时应编制绿色建筑设计前期策划书。

1 根据上位规划绿色技术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控制指标,分解指标值到各建筑地块、建筑单体;

2 应根据上位规划中有明确要求的定性控制指标,进行专项技术研究,以实现其控制目标;

3 绿色设计策划应做多方案的技术、经济、风险的综合比较与分析,其成果将直接决定下一阶段方案设计策略的选择,对于优化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至关重要。

4.1.2 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开放设计权并尽可能地实现项目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

4.2 策划内容

4.2.1 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以下内容,如图所示4.2.1所示

1 前期调研;

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 绿色设计方案;

4 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

图4.2.1 绿色设计策划流程示意图

4.2.2前期调研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与工具,其内涵应包括下列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

1 场地调研。宜尽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如遥感、GIS、现场流动检测车、现场微型气象站等手段进行量化分析,由此得出绿色设计策划的空间环境诊断,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周边空间资源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

2 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

3 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等。

4.2.3项目定位与目标确定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根据项目诊断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确保对上位规划绿色技术指标控制体系的遵从,并尽力挖掘基地和建筑的潜力,以实现更优的绿色目标;

2 确定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或《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 30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3 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的目标等。

4.2.4 绿色设计方案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区域优先、整体优先;

2 绿色技术与人文创意有机结合;

3 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

4 选用适宜、集成技术;

5 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和设备;

6 当实际条件不符合绿色建筑目标时,可采取调整、平衡和补充措施。4.2.5 绿色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 空间质量与人文环境评价与优化分析;

3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4 风险评估。

5 场地与室外环境

5.1 一般规定

5.1.1场地规划与设计应符合深圳城市上位规划及国家与地方技术规范的要求。

5.1.2 通过协调场地开发强度和场地资源利用技术的适应性,满足场地和建筑可持续运营的要求。

1 宜进行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诊断;

2 宜进行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诊断及生态敏感性及承载力分析;

3 宜进行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资源等可利用资源的诊断。

5.1.3 应提高场地空间的利用效率,包括场地内及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共享。

1 地下空间宜区域内互联互通、连片开发;

2 宜开放场地内绿地广场等作为城市共享公共活动空间;

3 宜设置市政共同管沟。

5.1.4 场地规划应考虑室外环境的质量,优化建筑布局并通过底层架空、空中花园、阳台绿化、屋顶花园等形式进行场地环境生态补偿。

5.2 场地要求

5.2.1 场地建设应不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

5.2.2 应通过现场检测和诊断,确保周边电磁辐射水平、土壤氡浓度水平符合国家和深圳市的相关安全规定,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5.2.3 场址应进行场地地质安全性评估:

1 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场址;

2 应避开地质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段;

3 应进行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场地;

4 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患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

5 利用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5.2.4 应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或经过生态改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再生用地,需要进行场地再生利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原有的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等可能存在健康安全隐患的场地,应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与再利用评估;

2 应根据场地及周边地区环境响评估和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选择场地改造或土壤改良的措施;

3 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改造或改良后的场地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5.2.5 选择具备良好市政基础设施的场地,并根据市政条件进行场地建设容量的复核。

1 居住建筑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3层及以下)不高于41m2、多层(4~6层)不高于26m2、小高层(7~12层)不高于24m2、中高层(13~18层)不高于22m2、高层(19层及以上)不高于13m2;

2公共建筑的容积率,公共设施类不宜低于0.5,其它类不宜低于1.5;

3 合理进行土地的混合使用,可混合用地的类别、使用功能比例等宜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4)的要求。

5.2.6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居住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宜大于5%;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公共设施类宜大于15%,其他类宜大于50%。

5.3 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5.3.1应通过勘查、检测等方法对场地内外的自然资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应采取合理的改良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

2 应保护和利用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禁止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应采取措施,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

3 应调查场地内表层土壤质量,妥善回收、保存和利用无污染的表层土;

4 应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场地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采取措施

保证雨水的自然入渗。

5.3.2 应对场地内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 居住建筑公共设施应提供便利的服务:

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

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3)相关设施向周边居民开放;

3公共建筑的设施应提供便利的服务:

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宜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2)联合建设时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3)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5.3.3 应对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及资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方式,确保利用效率,并符合下列要求:

1 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资源等进行调查和评估;

2 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及周边风力资源及风能利用对场地声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风力发电设施的选型及安装应避免噪声干扰。

5.3.4 应对场地的生物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保持场地及周边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周边自然环境建立有机共生关系:

1 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尽量保留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维持或恢复场地植物多样性;

2 应调查场地及周边地区的动物资源分布和动物活动规律,规划有利于动物跨越迁徙的生态走廊;

3 应保护原有湿地。可根据生态要求和场地特征规划新的湿地;

4 应采取措施,恢复或补偿场地及周边地区原有的生物生存条件。

5.3.5 应进行场地雨洪控制利用的评估和规划,应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及非点源污染物排放,并符合以下要求:

1 应进行雨洪控制利用规划,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洪、蓄洪及排洪能力;

2 应进行水土保持规划,采取避免水土流失的措施;

3 应结合场地绿化景观进行雨水径流的入渗、滞蓄消纳和净化利用的设计;

4 应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保持地下水自然涵养能力;

5 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

5.3.6 应将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建筑规划。

1 在既有建筑具有完整保留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建筑空间的综合绿色化改造及功能提升;

2 在既有建筑没有完整保留价值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就地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及部件。

5.3.7 应规划场地内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及回收利用的场所或设施,并根据建筑垃圾的来源、可否回用性质、处理难易度等进行分类,将其中可再利用或可再生的材料进行有效回收处理,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1 应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收集区域,单独设置废电池、纸张、玻璃、塑料和金属等回收设施,垃圾收集设施上明确标识分类说明;

2 居住建筑宜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或设置可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垃圾收集或垃圾处理房设有风道或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

5.4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5.4.1场地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及准则》中有关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5.4.2场地绿地要求:

1 居住建筑

1)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宜低于30%,旧区改建绿地率不宜低于25% 。

2)新区建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宜低于1.0 m2,旧区改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宜低于0.7 m2。

2 公共建筑

公共设施类绿化覆盖率不宜低于30%,其他类绿化覆盖率不宜低于20%。

5.4.3 场地光环境应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

1 室外夜景照明、户外广告照明等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规定;

2 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3 居住建筑不宜设泛光照明。

5.4.4 场地风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和室内良

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营造良好的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条件;

2 宜进行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下的模拟预测,优化建筑规划布局,确

保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的风速放大系数不大于2,风速低于5m/s ;

3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

4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或50%以上建筑的可开启外窗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

5 建筑布局时宜避开冬季不利风向,并通过设置防风墙、板、防风带(如植物)、微地形等挡风措施来阻隔冬季冷风。

5.4.5 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及《深圳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的要求。

1 位于《深圳市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3类、4类标准适用区域的住区,不少于70%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可开启外窗处室外的等效声级白天不大于60dB (A),夜间不大于50dB(A);

2 位于2类标准适用区域的住区,不少于70%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可开启外窗处室外的等效声级白天不大于55dB(A),夜间不大于45dB(A)。

5.4.6 规划设计前应对环境噪声源作详细的调查与测定,并从功能区的划分、绿化与隔离带的设置、有利地形和建筑物屏蔽的利用、建筑物的防噪间距、朝向选择及平面布置等作综合考虑。

1 场地内不得设置未经有效处理的强噪声源;

2 建筑相邻高速公路或快速路,应进行噪声专项分析;

3 场地内对安静要求较高的建筑,宜设置于本区域主要噪声源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4 宜将超市、餐饮、娱乐等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排列在场地外围临交通干道上,以形成声屏障。

5.4.7 场地设计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大于1.5 ℃或夏季逐时湿球黑球温度不大于33℃:

1 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有乔木、花架、遮阳棚等遮荫措施的面积比例,居住建筑达到30%,公共建筑达到10%;

2 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或设有行道树的路段长度达到70%;达到70%的地面机动车停车位设有乔木、遮阳棚等遮荫措施;

3 除绿化屋面和表面设有太阳能板的建筑屋面外,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建筑屋面面积达到75%。

5.4.8 场地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具体措施包括:

1 充分利用场地竖向关系,合理规划布局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确保场地内80%以上径流雨水在排入灰色雨水设施前至少流经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一次;

2宜采用下凹式或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并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及场地雨水等进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

5.4.9场地交通设计宜符合以下要求:

1 场地出入口到达自行车停放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300m,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m,,到达地铁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800m ;

2 住区内设置可遮荫避雨的步行连廊,其总长度不少于住区人行道总长度的10%。公共建筑场地内设置可遮荫避雨的步行连廊,其总长度不少于人行道总长度的20%;

3 场地内应设置自行车服务设施和与周边交通设施便捷连通的通道。、

5.4.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1自行车(含共享单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和安全防盗措施;

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

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用地;

2)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设置可变情报板提示车位信息,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3)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停车不挤占行人活动空间,场地内地面停车率不超过10%。

4)合理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配置充电设备的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比例不宜小于10%,剩余停车位中不低于30%宜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

5.4.11 场地绿化景观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根据深圳市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的植物,构成乔、灌、草及层间植物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

1种植适应深圳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2 选用木本植物种类满足:场地面积≤用万㎡时不少于30种,1万㎡<场地面积≤㎡万㎡时不少于40种,3万㎡<场地面积≤㎡万㎡时不少于50种,场地面积大于8万㎡时不小于60种;

3 每100㎡绿地上乔木量不少于3株,灌木量不小于10株。

4 景观绿化设计应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设置紧密结合,且海绵设施区域宜采用本地的、耐淹耐旱种类的植物。

5.4.12合理采用屋顶绿化、架空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

1 屋面绿化面积占屋面可绿化面积的比例宜不小于30%;

2 垂直绿化种植面积宜不少于2%的屋面面积或垂直绿化种植长度不小于10%的屋面周长。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6.1 一般规定

6.1.1 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优先的原则,结合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采取围护结构隔热、保温、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空调、采暖、机械通风、照明系统负荷。

6.1.2建筑宜综合考虑场地内外建筑日照、场地及周边条件、建筑布局采用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朝向在南偏东45°至南偏西30°范围内的卧室、起居室、书房等主要房间数量不少于住区内主要房间总数的75%。对朝向不佳的建筑可增加以下的补偿措施:

1 将次要房间放在西面,适当加大西向房间的进深;

2 在西边设置进深较大的阳台,同时减小西窗面积,设遮阳设施,在西窗外种植枝大叶茂的落叶乔木;

3 住宅建筑尽量避免纯朝西户的出现,并组织好穿堂风,利用晚间通风带走室内余热。

表6.1.2 深圳地区建议建筑朝向表

6.1.3 宜综合考虑场地内外建筑日照、自然通风与噪声要求等因素,根据场地条件、建筑布局和周围环境,确定适宜的建筑形体,建筑体量宜紧凑集中。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 宜利用计算机日照模拟分析,以建筑周边场地以及既有建筑为边界前提条件,确定满足建筑物最低日照标准的最大形体与高度,并结合建筑节能和经济成本权衡分析;

2 通过改变住宅形体,如合理设计底层架空或空中花园改善后排住宅的通风;

3 建筑单体设计时,在场地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宜通过调整建筑长宽高比例,使建筑迎风面压力合理分布,避免背风面形成涡旋区,并可适度采用凹凸

国家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1、商品房的楼层空间高度标准国家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第六节层高和净高 第 2.6.1 条住宅层高不应高于 2.80m 。 第 2.6.2 条卧室、起居室的净高不应低于 2.40m ,其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m。 第 2.6.3 条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时,其一半面积的净高不应低于 2.10m ,其余部分最低处高度不宜低于 1.5m。 第264条厨房的净高不应低于 2.20m,卫生间、厕所、贮藏室的净高不应低于2m。 第 2.6.5 条卫生间、厕所内采用蹲式大便器时,其蹲位处地面距上部存水弯的净高不应 低于 1.90m。 以上谈到的层高的国家标准只是层高的最低标准,如果购房合同中买卖双方对层高另有约定(该约定必须高于国家标准,否则无效),则开发商交房时应当达到约定的标准 2、国家商品房交房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5年11月30日住宅应满足下列条件,方可交付用户使用: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工程竣工验收,确认合格;取得当地规划、消防、人防等有关部门的认可文件或准许使用文件;在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小区道路畅通,已具备接通水、电、燃气、暖气的条件。 弱势群体的权利:十种情况下可依法拒绝收房根据《住宅建筑规范》、《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等相关法规,消费者遇到下列情况之一可不收楼: 1、不具备小区道路畅通,已接通水、电、燃气、暖气的条件的”: 依据:《住宅建筑规范》第11.0.1-2 条 2、未取得《竣工验收备案表》的: 依据:《住宅建筑规范》第11.0.1-1 条 3、不提供《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记录》的: 依据:《济南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 4、开发商无故比原合同约定延迟交楼,经购房人催告后超过三个月交房的: 依据:司法解释第十五条 5、开发商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及合同中约定的配套环境的: 依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 6、开发商经批准改变商品房规划设计未经买家认可的: 依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 7、不能提供有资质的测绘部门房屋面积实测数据的: 依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 8、合同没有约定,且房屋实际交付面积比原合同规定误差比绝对值超过3%(不含3%)的,可拒绝收房,并解除购房合同: 依据:司法解释第十四条 9、经符合资质的质量检测机构核验,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确实不合格的: 依据:司法解释第十二条 10、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的:依据:司法解释第十三条 3、《商品房买卖合同》逾期履行违约金标准 一般原则:按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为标准来计算违约金;合同没有约定的,按逾期履行的天数依逾期贷款利息标准来确定。 4、容积率、绿化率国家标准 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3,绿化率应不 低于30% 。

打造绿色医院建筑的要点

打造绿色医院建筑的要点 绿色医院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实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医院建筑,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认识发展绿色医院建筑的重要意义——打造绿色医院建筑的前提 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生活理念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重视。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资源短缺和能耗过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发展绿色建筑是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存在的危机做出的积极反应。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1月以国办发「2013」1号文下达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说明绿色建筑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这是国务院贯彻执行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符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潮流,与“可持续性发展、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 发展绿色医院建筑首先是医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求医院的建设和运营应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避免浪费和减少污染,使医院环境有益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其次是绿色医院建筑的节能效果、便捷高效的就医流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融洽关系,给医院长期运营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掌握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打造绿色医院建筑的基础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根据住建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已编制完成《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初稿,并已公开征求意见,计划今年正式发布。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初稿明确指出:绿色医院建筑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医院作为城市生命线、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并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的问题——通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确保功能、遵守流程、安全配置等相关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安全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之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医疗、建筑功能间的辩证关系。 三、做好规划设计管理——打造绿色医院建筑的关键 从《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初稿)可以看出,大多数的评价指标均与规划设计有关,可以说没有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就难以创建出真正的绿色医院建筑。

住宅楼设计规范

住宅设计规范

3 套内空间 3.1 套型 3.1.1住宅应按套型设计,每套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 3.1.2普通住宅套型分为一至四类,其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不宜小于表3.1.2的规定。 表3.1.2 套型分类 注:表内使用面积均未包括阳台面积。 3.2 卧室、起居室(厅) 3.2.1卧室之间不应穿越,卧室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其使用面积不宜小于下列规定: 1 双人卧室为10m2; 2 单人卧室为6m2; 3 兼起居的卧室为12m2。 3.2.2起居室(厅)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2m2。 3.2.3起居室(厅)内的门洞布置应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要求,减少直接开向起居室(厅)的门的数量。起居室(厅)内布置家具的墙面直线长度应大于3m。 3.2.4无直接采光的餐厅、过厅等,其使用面积不宜大于10m2。 3.3 厨房 3.3.1厨房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一、一类和二类住宅为4m2; 二、三类和四类住宅为5m2; 3.3.2厨房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并宜布置在套内近入口处。 3.3.3厨房应设置洗涤池、案台、炉灶及排油烟机等设施或预留位置,按炊事操作流程排列,操作面净长不应小于2.10m2。 3.3.4单排布置设备的厨房净宽不应小于1.50m;双排布置设备的厨房其两排设配的净距不应小于0.90m。 3.4 卫生间 3.4.1每套住宅应设卫生间,第四类住宅宜设二个或二个以上卫生间。每套住宅至少应配置三件卫生洁具,不同洁具组合的卫生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1、设便器、洗浴器(浴缸或喷淋)、洗面器三件卫生洁具的为3m2; 2、设便器、洗浴器二件卫生洁具的为2.50m2; 3、设便器、洗面器二件卫生洁具的为2m2; 4、单设便器的为1.10m2。 3.4.2无前室的卫生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起居室(厅)或厨房。 3.4.3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的上层。可布置在本套内的卧室、起居室(厅)和厨房的上层;并均应有防水、隔声和便于检修的措施。 3.4.4套内应设置洗衣机的位置。 3.5 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3.5.1住宅设计应计算下列技术经济指标: ——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m2); ——套内使用面积(m2/套); ——住宅标准层总使用面积(m2); ——住宅标准层总建筑面积(m2); ——住宅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 ——套型建筑面积(m2/套); ——套型阳台面积(m2/套)。 3.5.2住宅设计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功能空间面积等于各功能使用空间墙体内表面所围合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 2、套内使用面积等于套内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之和; 3、住宅标准层总使用面积等于本层各套型内使用面积之和; 4、住宅标准层建筑面积,按外墙结构外表面及柱外沿或相邻界墙轴线所围合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当外墙设外保温层时,按保温层外表面计算; 5、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等于标准层使用面积除以标准层建筑面积; 6、套型建筑面积等于套内使用面积除以标准层的使用面积系数; 7、套型阳台面积等于套内各阳台结构底板投影净面积之和。 3.5.3套内使用面积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套内使用面积包括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餐厅、过道、前室、贮藏室、壁柜等的使用面积的总和; 2、跃层住宅中的套内楼梯按自然层数的使用面积总和计入使用面积; 3、烟囱、通风道、管井等均不计入使用面积; 4、室内使用面积按结构墙体表面尺寸计算,有复合保温层,按复合保温层表面尺寸计算; 5、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顶板下表面与楼面的净高低于1.20m的空间不计算使用面积;净高在1.20m~2.10m的空间按1/2计算使用面积;净高超过2.10m的空间全部计入使用面积; 6、坡层顶内的使用面积单独计算,不得列入标准层使用面积和标准层建筑面积中,需计算建筑总面积时,利用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反求。 3.5.4阳台面积应按结构底板投影面积单独计算,不计入每套使用面积或建筑面积内。3.6 层高和室内净高 3.6.1普通住宅层高宜为2.80m。 3.6.2卧室、起居室(厅)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40m,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m,且其面积

康复医院的设计要点

尽管康复医学在细的发展仅有数十年的历史,但2011年后,随着原卫生部先后颁布多项政策,中国康复医学虽现高速发展状态,康复医学和康复医院步人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那么,康复医院的建筑设计也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关于康复医院的建筑设计,你懂得多少? 李辉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一所所长、筑医台专家 康复医学的目标 医学模式康复(医疗功能)——治愈身体疾病,改善身体机能 生活模式康复——关注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社会模式康复——重塑康复过程,回归真实生活 康复医疗行为的核心本质 康复医疗建筑的原点思维 1、由小及大的无障碍环境 病房无障碍 治疗过程无障碍 院区环境无障碍 人车分流

无车辆阻碍,患者可方便到达室外场所 医疗功能布局 图中为德国Agatharied Hospital,其设计以水平联系为主,减少垂直交通依赖 2、康复医疗空间的结构两面性 面积分配对比 3、住区化的康复医疗体验 4、和谐互动的医患关系 (1)尊重患者尊严、隐私权,帮助患者自助、自立 (2)医患平等,良性互动 (3)关爱医护人员 康复医院的医护人员具有工作时间长、频率高、强度大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上要尽最大可能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与休息环境,做到医患分区,不仅使患者能有如家的体验,医患人员也应该拥有功能齐全、面积适度的环境,保障工作张弛有度。 5、科技推动康复 为满足新技术手段带来的需求,建筑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完善的智能信息系统,形成智能建筑; (2)研发场所设置,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功能; (3)设置新型康复治疗场所,以应对自动化智能化器具佩戴; (4)使用功能却别对待的康复空间(衔接综合医院)。

居住建筑绿建设计说明

附件1-2 烟台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居住建筑) 一、设计依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J/T14-082-2012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4.《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J14-037-2012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 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T50118-2010 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9.《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10.《建筑幕墙》GB/T 21086-2007 11.《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 7106-2008 12.《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0151-2008 13.《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14.《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 1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16.《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2013 17.《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2011 18.《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2003 1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20.《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21.《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 22.《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23.《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24.《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6-2004 25.《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2004 26.《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2021.3-2000 27.《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50668-2011 28. 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二、工程概况 1. 项目建设地点:,用地面积:㎡ 2. 项目建筑面积:㎡,其中地上:㎡,地下:㎡ 3. 其它指标: 三、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汇总 建设目标及关键绿色设计指标 建设目标一星□二星□三星□ 一、规划设计技术措施 必须说明内容 1. 应说明对场地保护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原有地形地貌的维持、森林及古树的保护、水系的保护以及 改造后必要的生态复原措施; 2. 应说明对场地内部危险源的避让措施; 3. 应说明确保人均用地面积指标达标的措施,包括控制户均住宅面积,增加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的建 设比例等,此处应有具体数据说明; 4. 应说明本项目绿地的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的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 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 5. 应说明本项目住区建筑布局在保证室内外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 自选说明内容 1. 说明本项目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情况,包括设施种类、500m范围内幼儿园和会所的布置情况; 2. 说明住区声环境的测评结果(数据应取自有检测资质机构的环评报告),包括测点昼间和夜间的噪声 值; 3. 说明改善小区室外热环境的设计措施,包括建筑布局设计、小区通透设计、室外下垫面和建筑立面的 热物性改性设计以及室外绿化设计、生态修复设计等方面的措施; 4. 说明改善小区室外通风效果的设计措施,包括小区通透设计、建筑朝向设计、建筑间距控制、建筑高 度排列等方面的措施; 5. 说明选址和住区出入口的设置充分考虑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包括住区出入口数量、出入 口距离公交站点的距离; 6. 说明地下空间的利用措施,包括地下空间的具体用途、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例; 7. 如项目的建设用地属于废弃场地,说明废弃场地的原有状况和改造措施; 8. 说明对停车指标的控制。 二、建筑设计技术措施 必须说明内容 1. 应说明建筑节能设计的要点,简要描述建筑的体型系数、窗墙面积比的控制、外墙和屋顶的隔热措施、 外遮阳设置以及玻璃的种类选择; 2. 应说明装饰性构件和功能性构件的设置情况; 3. 应说明外墙、内墙、楼板和外窗的构造做法及隔声措施; 4. 应说明住宅功能房间的布局对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效果、外窗开启面积和开启方式、室内穿堂风组织 的设计措施; 5. 12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采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 自选说明内容 1. 如有旧建筑的利用,说明旧建筑的改造和加固措施; 2. 说明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尽可能考虑金属材料(钢材、铜、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等材 料的使用情况; 3. 说明不同住宅楼之间的防视线干扰措施和所有卫生间的外窗设置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GBJ96-86)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 施行日期:1987年7月1日 关于发布《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通知 计标〔1986〕1771号 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要求,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负责主编的《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86为国家标准,自1987年7月1日起实行。 本标准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负责。出版发行由我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国家计划委员会 1986年9月22日 1 总则 1.0.1 为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条件,提高城市住宅功能质量,使住宅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扩建的住宅设计。 1.0.3 住宅按层数划分如下: 一、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 二、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 三、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 四、高层住宅为十层及以上。

1.0.4 住宅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材、节约用水等用关规定。 1.0.5 住宅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生活空间。 1.0.6 住宅设计应推行标准化、多样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1.0.7 住宅设计应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今后改造的可能。 1.0.8 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核心,除满足一般居住使用要求外,根据需要应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使用要求。 1.0.9 住宅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住宅 residential buildings 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2.0.2 套型 dwelling size 按不同使用面积、居住空间组成的成套住宅类型。 2.0.3 居住空间 habitable space 系指卧室、起居室(厅)的使用空间。 2.0.4 卧室 bed room 供居住者睡眠、休息的空间。 2.0.5 起居室(厅) living room 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等活动的空间。 2.0.6 厨房 kitchen 供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 2.0.7 卫生间 bathroom 供居住者进行便溺、洗浴、盥洗等活动的空间。 2.0.8 使用面积 usable area 房间实际能使用的面积,不包括墙、柱等结构构造和保温层的面积。 2.0.9 标准层 typical floor

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

一、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1、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2、《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4、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1092-(); 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7、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9、《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 10、《建筑幕墙》GB/T 21086-(); 11、《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公告》和《浙江省建设领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术公告》(浙建发【2014】284号); 12、项目编号为()的节能审查意见书及其附件:节能评估报告书(表)和专家评审意见; 13、现行国家、行业、地方相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二、建筑绿色节能设计主要内容: 1 工程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地点 用地内单体建筑数量幢本次设计单体数量幢项目用地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建筑类型□新建; □改扩建 公建节能分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 总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上建筑面积m2 建筑高度m 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 设计使用年限年结构安全等级 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度结构形式项目基准建筑规模倍 空调形式主楼:;裙房: 项目投资(万元) 可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 (参照GB/T 50378-2014) □无;□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 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太阳能;□风能;□水能;□空气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2 关键指标设计汇总 指标单位填报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备注用地面积万m2 建筑总面积万m2 地下建筑面积m2 地下面积比R P1(地下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地下面积比R P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绿地率% 透水地面面积比% 建筑总能耗tce/a 单位面积能耗kWh/㎡a ;tce/㎡a 节能率% 可再生能源 及(余热或废 热)回收总量 可再生能源核算标准要求总量kWh/a 设计项目设置总量kWh/a 其 中 可再生能源kWh/a 余热或废热kWh/a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M3/a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万kWh/a 建筑总用电量万kWh/a 可再生能源产生发电比例% 建筑总用水量M3/a 非传统水量M3/a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主要 能耗 品种及 耗能量 年能耗设计总量(tce) 其 中 电力万kWh/a 其他耗能种类::□燃气;□燃油;□燃煤;□其他热力;万kWh/a 单位面积能耗设计指标(tce/(m2.a)) 建筑 分项 能耗 耗能系统设计年耗能量(tce)分项能耗占总能耗百分比暖通空调系统 照明、插座 生活热水系统 新水 厨房炊事系统(燃气) 电梯运输系统 变压器损耗 其他 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

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 为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条件,提高城市住宅功能质量,使住宅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扩建的住宅设计. l.0.3 住宅按层数划分如下; l 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 2 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 3 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 4 高层住宅为十层及以上. 1.0.4 住宅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材,节约用水等有关规定. 1.0.5 住宅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的要求, 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生活空间. l.0.6 住宅设计应推行标准化,多样化,积极采用新技术, 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1.0.7 住宅设计应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 兼顾今后改造的可能. l.0.8 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核心,除满足一般居住使用要求外,根据需要尚应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使用要求. 1.0.9 住宅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住宅 residential buildings 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2.0.2 套型 dwelling size 按不同使用面积,居住空间组成的成套住宅类型. 2.0.3 居住空间 habitable space 系指卧室,起居室(厅)的使用空间. 2.0.4 卧室 bed room 供居住者睡眠,休息的空间. 2.0.5 起居室(厅) living room 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等活动的空间. 2.0.6 厨房 kitchen 供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 2.0.7 卫生间 bathroom 供居住者进行便溺,洗浴,盥洗等活动的空间. 2.0.8 使用面积 usable area 房间实际能使用的面积,不包括墙,柱等结构构造和保温层的面积. 2.0.9 标准层 typical floor 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2.0.10 层高 storey height 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0.11 室内净高 interior net storey height 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或吊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0.12 阳台 balcony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晾晒衣物等的空间. 2.0.13 平台 terrace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的上人屋面或由住宅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部分. 2.0.14 过道 passage 住宅套内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 2.0.15 壁柜 cabinet 住宅套内与墙壁结合而成的落地贮藏空间. 2.0.16 吊柜 wall-hung cupboard 住宅套内上部的贮藏空间. 2.0.17 跃层住宅 duplex apartment 套内空间跨跃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 2.0.18 自然层数 natural storeys 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2.0.19 中间层 middle-floor 底层和最高住户入口层之间的中间楼层. 2.0.20 单元式高层住宅 tall building of apartment 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每单元均设有楼梯,电梯的高层住宅. 2.0.21 塔式高层住宅 apartment of towerbuilding 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层住宅. 2.0.22 通廊式高层住宅 gallery tall building of apartment 由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内,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高层住宅. 2.0.23 走廊 gallery 住宅套外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 2.0.24 地下室 basement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 2.0.25 半地下室 semi-basement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 3 套内空间 3.1 套型 3.1.1 住宅应按套型设计,每套住宅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 3.1.2 普通住宅套型分为一至四类,其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不宜小于表3.1.2的规定. 套型居住空间数(个) 使用面积(㎡) 一类 2 34 二类 3 45 三类 3 56 四类 4 68 注:表内使用面积均未包括阳台面积. 3.2 卧室,起居室(厅) 3.2.1 卧室之间不应穿越,卧室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 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1 双人卧室为 10m2; 2 单人卧室为 6m2; 3 兼起居的卧室为 12m2. 3.2.2 起居室(厅)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2m2. 3.2.3起居室(厅)内的门洞布置应综合考虑使用功能,减少直接开向起居室(厅)的门的数量.起居室(厅)内布置家具的墙面直线长度应大于3m.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是指对于大自然环境,能够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保持环境生态平衡发展的一种建筑,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什么? 节约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

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一、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引入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住宅建设量大面广,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切身利益,为进一步保证住宅设计质量,促进城镇住宅建设健康发展,落实好国家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要求,贯彻高度重视民生与住房保障问题的精神,住建部组织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的修编工作,近日予以发布公告。编号为GB50096-2011,自2012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1.1 5.1.1 住宅应按套型设计,每套住宅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功能空间。 5.3.3 厨房应设置洗涤池、案台、炉灶及排油烟机、热水器等设施或为其预留位置。 5.4.4 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餐厅的上层。 5.5.2 卧室、起居室(厅)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40 m,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0m,且其面积不应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1/3。 5.5.3 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起居室(厅)时,其1/2面积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10 m。 5.6.2 阳台栏杆设计应采用防止儿童攀登的构造,栏杆的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11m,放置花盆处必须采取防坠落措施。 5.6.3 住宅的阳台栏板或栏杆净高,六层及六层以下的不应低于1.05m;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不应低于1.10m。 5.8.1 外窗窗台距楼面、地面的净高低于0.90m时,应有防护设施。 6.1.1 楼梯间、电梯厅等共用部分的外窗窗台距楼面、地面的净高小于0.90m时,应有防护设施。 注:窗外有阳台或平台时可不受此限制。窗台的净高或防护栏杆的高度均应从可踏面起算,保证净高达到0.90m。 6.1.2 住宅的公共出入口台阶高度超过0.70m并侧面临空时,应设防护设施,防护设施净高不应低于1.05m。6.1.3 住宅的外廊、内天井及上人屋面等临空处的栏杆净高,六层及六层以下不应低于1.05m,七层及七层以上不应低于1.10m。防护栏杆必须采用防止少年儿童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 6.2.1 十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6.2.2 十层及十层以上但不超过十八层的住宅建筑,当住宅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大于650 m2,或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0m时,该住宅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6.2.3 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住宅建筑,每层住宅单元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6.2.4 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 m。 6.2.5 楼梯间及前室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6.3.1 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10m,不超过六层的住宅,一边设有栏杆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00m。 注:楼梯梯段净宽系指墙面装饰面至扶手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 6.3.2 楼梯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扶手高度不应小于0.90m。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0m 时,其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05m。楼梯栏杆垂直杆件间净空不应大于0.11m。 6.3.5 楼梯井净宽大于0.11m 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 6.4.1 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 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 6.4.7 电梯不应紧邻卧室布置。 6.5.1 外廊、内天井及上人屋面等临空处的栏杆净高,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不应低于1.05m,七层及七层以上住宅不应低于1.10m。栏杆设计应防止儿童攀登,垂直杆件间净空不应大于0.11m。 6.5.3 住宅的公共出入口位于阳台、外廊及开敞楼梯平台的下部时,应采取防止物体坠落伤人的安全措施。 6.6.1 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应对下列部位进行无障碍设计。 1.建筑入口; 2.入口平台; 3.候梯厅; 4.公共走道 6.6.2 建筑入口及入口平台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入口设台阶时,应同时设有轮椅坡道和扶手; 2.坡道的坡度应符合表6.6.2的规定。 表6.6.2 坡道的坡度

医院建筑的绿色设计

卫生经济研究2011年5期总第287期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消耗最少地球资源、使用最少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及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生存环境的建筑物,切入点是绿色环保。其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了给绿色建筑提供一套规范性的评估体系,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创立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adershi p in Ener 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 g n,LEED),华盛顿、加利福尼亚等州都将其作为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建筑的强制性标准。目前,这一绿色建筑的规范评价体系已被介绍到世界各地。 本文介绍LEED认证和基于LEED的 医疗建筑绿色设计指南 (Green Guide Hea lth Care,GGHC),探讨医院建筑的LEED认证项目案例,最后讨论我国医疗建筑行业推行LEED设计和认证的机遇。 一、LEED认证 LEED评估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委员会开发,遵循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政策和方针,经过两年时间开发完成。LEED强调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考量,优化建筑的绿色设计,减少建筑对周边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优越的环境和经济性能,高效的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健康、舒适的室内工作生活环境,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管理,整合的设计团队。 L EED体系包括对各种建筑类别(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商业装修、建筑结构、住宅、社区开发)的评估和认证标准,认证过程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对项目的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方面的特定指标项目进行评估,作出评分,据此提供认证。其中对新建建筑的评分系统,其指标有6大类,包括:可持续的场地(14分)、节水(5分)、能源与大气(17分)、原料与资源(13分)、室内环境质量(15分)、创新和设计过程(5分),总计69分。根据评分的不同级别,给项目颁发L EED认证,这些级别包括:注册级(Registered)26-32分;银级(Silver)33-38分;金级(Gold) 39-51分;白金级(P latinum)52-69分。 二、基于LEED标准的医院设计指南(G GHC) 美国 医疗建筑绿色设计指南 (GGHC)是参照由美国医疗保健工程协会(American Societ y of Healthcare En g i neering)起草的绿色医疗保健建筑指南(Green Healthcare Construction Guida nce State ment)制定的。GG HC是世界上第一本医疗建筑绿色设计的指南。在北美和其他国家,很多医院都开始使用GG HC来设计和建造新一代的绿色医院。 GG HC贯穿了医疗机构建造和运营的全过程,关注建筑材料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对环境带来了危害及建筑材料的安全性,建筑商在建筑过程中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医疗器械是否含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医疗机构的各项设施是否会对环境带来危害,医疗机构产生的各种废物如何处理等。GGHC的核心是在医疗机构建造和运营中减少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GG HC之所以快速地被北美及世界很多地区接受,在于GG HC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工具书。GG HC帮助医院和医院的建造者对每一项LEED认证指标进行分析。 三、绿色医院建筑设计实例介绍 缅因州综合医院(The Maine G eneral Hos p ital)的门诊癌症中心(Outpatient Cancer Center)位于美国缅因州奥古斯塔市(Augusta,Maine)。该项目已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注册,目标是取得L EED银级证书。 缅因州综合医院致力于突破普通的医院环境,建设一座特别的建筑,这个建筑物坐落在自然环境之中,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康复的环境,以减少患者、家属和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协助医务人员对病人进行更好治疗。此外,所有患者都是门诊病人,所以不提供住院设施。 这个建筑物的构思是引入充裕的日光,从而在很多区域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该项目申请L EED认证评价的得分要点包括以下方面。 (1)支持非机动车的交通方式,为设施使用者提供自行车库和更衣室。 (2)减少建设对场地造成的破坏,保护或恢复空地,促进生物多样性;清晰地标明红线,降低对现有场地 医院建筑的绿色设计 郭婷婷 (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14)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778(2011)05-0043-03 [卫生基建] 43

表J.0.1 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表

附录J 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表 J.0.1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填写表J.0.1。 表J.0.1 项目编号: 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表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盖章) 设计单位(盖章) 设计负责 项目设计 项目校对 项目审核 填表时间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 二〇一三年九月 1

一、工程基本情况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地点 建筑类型□住宅?公建 建筑面积m2?新建□改扩建 地上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建筑高度 m 建筑容积率 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 公建节能分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设计使用年限结构安全等级 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形式 空调形式 项目投资(万元) 可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参照GB/T50378) ?无□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二、关键指标设计汇总 指标单位填报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用地面积万m2 建筑总面积万m2 地下建筑面积m2 地下面积比% 透水地面面积比% 建筑总能耗tce/a 单位面积能耗kWh/m2a 节能率% 非传统水量M3/a

用水总量M3/a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建筑材料总重量t 可再循环材料重量t 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 可再利用材料重量t 可再利用材料使用率% 绿地率% 可再生能源总量tce/a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M3/a 建筑生活热水量M3/a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比例%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万kWh/a 建筑用电量万kWh/a 可再生能源产生发电比例% 主要能耗品种及耗能量变压器总容量(kVA) 主要场所照明功率 密度值(W/m2)燃气种类 燃气设计总耗量 (Nm3/h)燃油种类 燃油设计总耗量 (t/h)燃煤种类 燃煤设计总耗量 (t/h)热力种类 热力设计总耗量 (t/h)年能耗设计总量(tce) 单位面积能耗设计指标(tce/(m2.a)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深圳市实施细则 Detailed rules for application in Shenzhen for civil buildings gree n desig n code (征求意见稿) 2017深圳

、八 前言 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执行《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进一步提高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16年标准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 绿色设计策划; 5. 场地与室外环境;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7. 建筑材料;8. 给水排水;9. 暖通空调;10. 建筑电气。 本细则中以黑体字标识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细则由深圳市住房与建设局负责管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细则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建科大楼,邮编:51804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参编单位: 主要编写人:

目次 1 总则 0 2 术语 (1) 3 基本规定 (3) 4 绿色设计策划 (4) 4.1 一般规定 (4) 4.2 策划内容 (4) 5 场地与室外环境 (8) 5.1 一般规定 (8) 5.2 场地要求 (8) 5.3 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9) 5.4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11)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16) 6.1 一般规定 (16) 6.2 空间合理利用 (17) 6.3 日照与自然采光 (18) 6.4 自然通风 (19) 6.5 围护结构 (20) 6.6 室内声环境 (23) 6.7 室内空气质量 (24) 6.8 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 (25) 7 建筑材料 (27) 7.1 一般规定 (27) 7.2 节材 (27) 7.3 选材 (30) 8 给水排水 (33) 8.1 一般规定 (33) 8.2 非传统水源利用 (33) 8.3 供水系统 (35)

住宅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XX住宅项目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一项目简述 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三编制依据 四场地环境现状 五建筑专业绿色设计 六结构专业绿色设计 七给排水专业绿色设计 八暖通专业绿色设计 九电气专业绿色设计

一项目简述 XXXX。 二编制依据 1、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 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3、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4、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沪建管〔2015〕83号 5、《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 6、《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7、《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8、《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9、《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1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11、《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 1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 三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与技术组合方案 本次绿色设计策划依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进行设计,通过本次绿色设计,1、使本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水平达到或者超过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规定的二星级★★。 本项目拟定的技术措施如下表。本策划后续篇章对于具体的技术措施进行简要措述。具体的技术措施将在本项目深化设计阶段进行落实。 标“■”为本项目所有单体均拟采用的技术措施,“□”为本项目所有单体备选的技术措施,“?”为本项目不参评项或不适用本项目的技术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