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实验探究题

七年级实验探究题
七年级实验探究题

七年级科学实验探究专题

1.(12嘉舟-30)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后,小明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吃西瓜时为什么没

看到过有萌发的种子,而扔在地上的西瓜种子却会很快萌发呢于是小明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了分析,大家首先根据书本知识,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一: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温度;

假设二: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水分;

假设三: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空气。

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认为上述假设中有两个难以成立。你认为假设不成立(写出一个即可),理由是。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他们了解到许多植物的种子成熟后都有休眠现象,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仍不能萌发,这是植物重要的适应特性之一。而导致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西瓜内种子不能萌发是由于果实中存在抑制物质。

为了验证上述资料是否可信,他们决定对此展开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过程:

①将一个成熟的西瓜切开,取出里面

的种子并洗净,将瓜瓤捣碎后过滤,

西瓜汁备用。

②取两个培养皿,分别贴上注有A、

B的标签,每个培养皿中均放人多层滤纸,滤纸上各放10颗西瓜种子。

③在培养皿A中的滤纸上滴加一定量的清水,在培养皿B中的滤纸上滴加。

④将两个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每天添加水或西瓜汁,以保持滤纸湿润。连续

观察多天,结果如下:

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他们找到的资料是否可信。

2.(12嘉舟-33)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实验现象与

理论的“不配合”,理性思考这些现象有助于

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1)甲图是研究二力平衡的实验装置,此时小

车保持静止。若在右盘中再加入一个较小的

砝码,小车理应向右运动,但实际操作时小

车往往仍保持静止。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

原因是。

(3)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可取的做法是。

A.否定相应的理论

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

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

3.(12湖州-33)小明看见农民伯伯在用铁锹挖土时,不时往手上吐口水,询问后得知是为了防止打滑。但为什么许多场合写着“地板湿滑小心慢走”于是他找来弹簧测力计、滴管、一块油漆过的木块和一杯水进行探究。如图,

在水平玻璃桌面上滴不同滴数的水并涂匀,立即

让木块在玻璃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摩擦力,

!

12345

实验次数

水滴数/滴5,10152025

(1)该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

(2)第五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为 牛。

(3)随着水滴的增加,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趋势更接近以下四幅图中的 图。

4.(12绍兴-32)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小敏进行了如下实验: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让同一辆小车由同一斜面上,分别从A 、B 、C 处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记录在表中,实验重复三次。 ~

(1)实验中,要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小车应从斜面的_______处滑下。

(2)比较实验数据发现,小车运动状态改变最慢的是在_______表面上。 (3)实验结果能证明________(选填序号)。

A.物体运动需要力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 。 5.(12金丽-32)图甲是教材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厘米、30厘米、45 距离/厘米

时间/秒

实验次数

15 30 45 1 )

2

3

;

(1)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

摩擦力/牛 1.3 1.5 1.8 ~

1.4

表面 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

材料 从A 处下滑

从B 处下滑

从C 处下滑 毛巾 4

4 4

5 45 27 28

> 27

1

4 13 13 棉布 5

0 51 50 . 3

1

30

31 16 15 16 木板 6

7 ?

68

68 41 40

41 21 20 21

?

?===秒米

2.820.45t s v (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

方法: 方法1: ;

方法2: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

(3)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 (写

出一点即可);

(4)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

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 (写出一点即可);

6.(12衢州-30)盛夏来临,人们义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 、

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綮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出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布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1 天蚕丝

1 -

12%

2 2 5%

3 化纤 1 : 28%

4 2 14%

5 全棉T 恤(白色) 1 " 7% 6

全棉T 恤(黑色)

1

4%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比较实验l 、2或3、4得到的结论是 。 (

(3)根据测最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 。

7.(12台州-34)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厘米的玻璃板(P 、Q 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 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 ′和A 〞处,如图所示。其中A ′处的像是蜡烛A 通过玻璃板的 (填“P ”或“Q ”)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 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距u(厘米) (

像距v(厘米)

然后错误在

于 。

8..为了研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科技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

?=÷++==31.92)-(2.820.15)-(0.451.00)-(1.920.15)-(0.301.000.15t s v ]秒

米秒米秒米[

>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mm),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实验过程:

①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②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8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③6天后,统计各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率。结果记录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为了使各温度下测试的发芽率吏准确,应该补充的实验是。

(3)为了在20~30℃区间找到更准确的促发芽温度,应该补充的实验是(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9.(12温州-28)大雪过后,人们常在道路上撒大量的融雪剂以加快积雪熔化。为了研究雪水中的融雪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情况,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收集纯雪水(不含融雪剂的雪水)和融雪水(含有融雪剂的雪水)。

(二)测定融雪水中融雪剂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三)准备五个相同的洁净培养皿,各铺上一层棉花,并标记为A、B、C、D、E。取200粒大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五组,每组40粒,分别放入上述培养皿中。

B组C组D组E组组别~

A组

100纯雪水质量/克20@

15

%的融雪水质量/克010>20

适时补充水分,4天后统计各组

的种子萌发率。

(1)上表中C组缺少的数据应是。

(2)经过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统计如右

图,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老师认为本实验中种子的数量已经足

够,但在种子的选择上还存在不足,

请提出两点改进建议:

10.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

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

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

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

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

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右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1.检测机构为了检测汽车的刹车性能.在同一场地做

了如下实验:(1)某车以不同车速行驶时,测得有关数据

如图A所示。其中反应距离是指司机发现情况,决定刹

车到脚踩在刹车踏板上时,车通过的距离;刹车距离是

指脚踩在刹车踏板上,使车减速,到车停时车通过的距

离。如果司机以60千米/时的速度驾驶,从发现情况,

决定刹车到车停止时,车通过的距离为米。

(2)汽车的刹车方式有两种:

方式一:刹车时,车轮不能滚动,只

能滑行,直至车停。

方式二:刹车时,车轮仍保持滚动,

但滚动减慢,直至车停。

图B反映的是以方式一和方式二刹车

所产生的刹车距离的比较。从图中可知,在车速

相同时,采用哪种刹车方式刹车后,刹车距离较

短。

(3)检测中,相同的甲、乙两车均以v1

速度行驶,甲车采取方式一刹车,乙车采取方式

二刹车,刹车时车与障碍物的距离相等(距离小

于S1,如图),则撞击时哪辆车对障碍物的破坏程度更大请结合图B中曲线说明理由。。

12.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

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

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2030405060

影子长度L/cm3015106

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旋拂: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森放熙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 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13、小军用弹簧秤来探究“底面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哪个更粗糙”,他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进行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在甲实验中,测得拉力F甲=3N;在乙实验中,测得拉力F乙=。

(1)甲、乙实验中,木块、铁

块叠放在一起运动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

(2)通过实验,小军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乙铁块

木块

木块铁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