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绪论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

5、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文字部分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1 "六书”的由来与次第。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3 “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

(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

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

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

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

>

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

古今字: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古今字的两个来源:

>

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

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

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

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

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

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汉字的通假

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而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1、先秦古籍通假现象较为普遍。2、汉以后汉字通假逐渐减少。

二、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 ??

1、本无其字的假借:

2、本有其字的通假。

三、汉字通假的条件:1、必须是音同或音近。2、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

四、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与关联。

词汇部分

词的古义和今义

一、汉语词汇的新陈代谢,形成了古今词汇。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也不断地

淘汰旧词;词汇的发展,不单是数量的增减,也表现为词义的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古今词义。

二、古今词义异同的一般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

1、这类词多属基本词汇。

2、基本相同不是绝对相同,在一些次要属性上存在差异。

]

(1)客观对象起了变化的;(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深化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的:

这类词数量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

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1)词义变化显著的:(2)词义变化微殊的。词义范围上的差

异:(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

[

2、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1)词义褒贬的差异。(2)词义轻重的差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

有关联的义项间的关系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

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指有字形可考、有文献资料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2、引申义:指在词义发展中,由本义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派生的意义。可以分为:

(1)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2)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

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延伸。

9

三、本义的推求及其意义:

1、推求本义可以根据汉字初形;也可以根据词义发展规律,从多义归纳比较中求得。两者都需要有文献上的参证。

2、把握本义有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词义引申的途径:

1、延展引申。

2、条件引申。

3、比喻引申。

4、关联引申。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代汉语单音词

1古代汉语单音肖词居多数,复音节词居少数。

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比较。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

<

(-)单纯词

1、迭音词(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迭而成的。迭音词不同于用词上的重迭。

2、联绵词

(1)联绵词是单纯的双音词,在语音上两字有双声、迭韵或双声兼迭韵的关系,也有非双声迭韵的关系。

(2)联绵词的字只起音标作用,字形与词义无关,切忌望文生训。

(3)联绵词在诠释上具有不可分性和书写形式多样性。

3、音译外来词

(二)复合词

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凝结而成的。

2、偏义副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互对举的词所组成,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

其他类型的复合词。

3、判定复合词时要防止两种偏向

(1)不能以今拟古,将貌似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词组或相邻成分误为复合词。

(2)也不能以今拟古,将已经凝结成词的复合词还原为词组。

语法

%

(一)虚词部分

一、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二、常用虚词(一)之、其、者、所:是、或、莫。(二)曾、且、乃、非、勿、毋、弗。

(三)于(於)、以、为、与、因;诸。(四)而、贝IJ、虽、然。

(五)唯(惟)、盖、夫:也、矣、乎、焉、哉:欤(与)、邪(耶)、耳。

}

(二)实词部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它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1、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疑词活用为动词。

辨别实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依据该词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是否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来判定。

(二)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把结构分析和句意结合起来。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 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认为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三、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状态:2表示行为的处所:

%

3表示行为的凭依: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行为的处所:2表示行为的方向。

(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

(三)句法部分

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用格式:

1 ." ....... 者,...... 也"

2 ." .................. 也"

3、”..... 者,……” 4 ." ................ "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有的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而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也可以表示判断。

其中以第一种格式为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三、判断句谓语之前加否左副词“非”,表示否立判断。

四、指示代词"是”用作判断句主语,不要误认为判断词。

五、判断词“是”的岀现。

古代汉语被动词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以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即所谓意念上的被动,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表达方式。

三、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

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动词前面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

3、动词前而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

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而又加“所”,组成'‘为 ..... 多”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岀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

5、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 ??

宾语前置

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怎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

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巻句式:

1、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苣于谓语被动词前:

2、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

3、否左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程于谓语动词前:

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苣宾语。

“(唯)宾语+是+动词”“(唯)宾语+之+动词”

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习惯句式是古代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凝固的机构。

<

二、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1 .“如(奈、若).. 何”

2 .“......... 孰与(孰若) ..... ”

3 .“何(何以).... 为”

4 .“无乃...... 乎”、“得无 .... 乎”、“不亦........................ 乎”。

三、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因。

四、几种常见的成分省略:

1、主语承前、蒙后和对话省略;

2、宾语承前省略:

3、兼语省略: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综合运用部分

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字词类工具书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 3、辞源。4、辞海。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

(二)虚词类工具书1、助字辨略。2、经传释词。3、词诠。4、古汉语虚词通释。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意义:古书注解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古人创造了多种注解体列与方法,为今注解提供借鉴。

二、古书注解的体列:(一)传注体。(二)义疏体。(三)集解体。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一)释词。(二)通句。(三)疏释全章大意。(四)评说。

四、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一)释义术语。(二)声训术语。(三)注音术语。

五、古书注解的局限。

古文的标点一、标点古书的意义:标点古书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之一。

二、标点错误的类型。三、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危害。

四、怎样正确地进行标点:

1、要注意文章的整体关系;

2、要注意语育分析:

3、要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判断。

古代的文体一、姚珮文体的分类。二、今天按语言形式的分类:1散文2韵文3骈文

古文今译

一、古文今译的方法2、直译和意译;2、注意对文言词语的保留、增补、替换和调整。

二、古文今译的标准一一信、达、雅。

诗律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二、诗律的基本内容。

(-)句数的规泄:1、律诗2、绝句3、排律

(二)押韵的要求(三)平仄的格式

1、平仄的句式与规则

2、平仄的变通与*救

(四)对仗的安排1、工对2、邻对3、宽对

词律-、词调、词牌、词谱:

二、词的字数与分段:

(一)依据字数,词可分为:1、小令2、中调3、长调

(二)依据段数,词可称为:

1、一段叫"一片”或"阙”

2、不分段的词称作“单调”

3、分两段的词称作“双调”

4、分三段、四段的词称作"三叠”、“四叠”

三、词的用韵四、词的平仄五、词的对仗

常用虚词:要掌握教材中所重点讲授的常用虚词,约30余个,并熟悉相关的句式。

代词:要了解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语法特点,掌握这三类常用的代词,其中着重把握之其、者、所、或、莫,尤其是之、其、者、所。“者”与“所”及其相应的结构形式较为复杂,有一泄难度,更应着力。副词:要熟悉副词的基本类別及英语法特点, 着重掌握教材中所介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常用副词。介词:要明确介词的语法特点,它经常同名词、代词或统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宾词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要重点掌握于、乎、以、为、与、及由等常用介词。要留意“诸”字,用于动词和它的补语介宾词组的宾语之间,等于'‘之于”,是“之于”的合音词。用在疑问句的动词后,是"之乎” 的合音词。连词:要明确连词的语法特点,重点掌握而、贝9、以、虽然等常用连词,要善于区分介词和连词。语气助词:了解语气助词的基本种类,熟悉教材中所介绍的语气助词,重点把握常见的句尾语气助词,明了所表达的基本语气。

综合运用: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要熟悉几部常用的字典、辞书的体例和性能,能动手实践,较为熟练地进行查字、左音、选义。古书注解:了解古注的意义,重点掌握传注体、义疏体和集解体。熟悉古注的基本注释方法,掌握古注用的术语及其用法。古书标点:要明了标点古书是基本功,造成错误标点的原因及危害,在标点练习中逐步学会综合运用语言知识正确标点古书。古代文体:要熟悉记忆姚嗣所分的十三类文体及苴特点,掌握今天按语言标准所分的散文、韵文、骈文等类別,并明确与姚氏分类的对应关系。古文今译:掌握基本的今译方法一一直译和意译,尤苴是直译。熟悉今译时所使用的保留、增补、替换、调整的基本方法。诗律:明确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在格律上的特点,了解平仄,粘对和拗救。词律:明确什么是词调、词牌、词谱,词的用韵、平仄和对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漢語試題(A) 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許慎六書“假借”的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異體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學家辨別漢字的本義主要依靠漢字的_________。 5.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著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斷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謂語。 7.上古漢語判斷句很少用判斷詞_______來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選自《十三經》中的_______。 9.“莫”的本義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1分,共20題,共20分) 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雉: 2.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諸: 3.一之爲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焉: 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克: 7.賊民之主,不忠。 賊: 8.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 9.雖然,必告不穀。 不穀: 10.晉侯問嗣焉,稱解狐。 稱:11.於是乘其車,揭其劒,過其友。過: 12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發: 13.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顧: 14.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誠: 15.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茍: 17.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歸: 1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庠序: 19.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藝: 20.徴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徴: 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等(每題1分,20題,共20分) 1.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2.制,嚴邑也。 3.虢,虞之表也。 4.吾乃梁人也。 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6.百乘,顯使也。 7.郤克傷於矢。 8.君能補過,袞不廢也。 9.故不能推車而及。 10.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11.君何患焉? 12.許子奚爲不自識? 1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14.姜氏何厭之有? 15.“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16.爾貢苞茅不入,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17.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18.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19.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2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所活用的詞(如果有多個全部指出),並解釋詞義(每題2分,10題,共20分) 1.晉靈公不君。 2.從左右,皆肘之。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 1、疑问代词作宾语 (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 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3)先秦的凝固格式。如“何以、何如、若何”等 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宾语必须是代词 (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 (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 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二、判断句 ★1、(基本)判断句式 (1)主语+谓语 例: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2)主语+谓语+也 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3)主语+者+谓语 例: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4)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 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2、特殊词语的辨析 (1)“是” 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②判断词 例: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2)“为” ①动词 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②判断词 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二年》 ?PS:副词(乃、即)——加强肯定语气 语气词(惟、维)——引出谓语 ★3、判断句的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例: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判断句式表示复杂的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判断句式表示原因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三、被动句 1、概念上的被动句 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被动句式 (1)于:动词+于+施事者 例: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引出主语)《汉书?项羽传》(2)为:①为+施事者+动词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②为……所 例: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古代汉语标点符号练习现代汉语考试必看[1]

试题:1 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睢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原文: 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司马喜髌龏于宋,卒相中山;①范睢折胁折齿②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翻译: 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 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排挤。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膑刑,后来到中山国做了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敲折了牙齿,后来到秦国却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自信一定会成功的计谋,丢弃拉帮结派的私情,依仗单枪匹马的交往,所以不可避免会受到别人的嫉妒。 试题:2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頋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8%) 1 《战国策》是一部___时代的史料汇编,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过西汉___整理的。对这部书, ___时期___作过注。 2 《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___说解___的专书,是___时期___所撰。全书按___排列,共有___个部首。 3 汉代声训颇为流行,出现了一部声训专著,就是刘熙的___。它为后世___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 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___、___、___是古文字,___、___是今文字。二语法分析题(22%) 1 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其类型有: A 名词用如动词 B 形容词用如动词 C 量词用如动词 D 动词的使动用法 E 名词的使动用法 F 名词的意动用法 G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H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I 对动用法 J 为动用法K 名词作状语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现象,写在横线上并在它的后面填写序号。 1) 师还,馆于虞。()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6)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 7) 邴夏御齐侯。() 8) 孟尝君客我。() 9) 晋侯饮赵盾酒。( )() 10)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2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并填写序号。 A 双宾语句 B 宾语前置句 C 判断句 D 被动句 E 谓语前置句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姜氏何厌之有? 3)郗克伤于矢。 4)是吾师也。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6)贤哉,回也! 7)(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 8)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摘要: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包括文言和古白话。虽然文言的正统地位已被现代白话取代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本文主要是简单地讨论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以及运用中的作用。本文认为要想学好古代汉语,我们必须要多念古文,做到字、词、句落实,并逐步升华到理性上去理解。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 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相对,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从时间上说,“五四”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我们今天接触到的,是它的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包括文言和古白话。所谓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中的语言,也指用文言写成的作品。为了区别起见,可以把用文言写成的作品称为文言文。所谓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这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也指用古白话写成的作品。为了区别起见,可以把用古白话写成的作品称为古白话文。 现代汉语,这里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现在,古代汉语已被现代汉语取代了,文言的正统地位已被现代白话取代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专门跟古籍打交道的人自不必说,因为他们需要借助古代汉语写成的典籍来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我们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批判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这需要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 也许有人会间: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呢?一方面,在某些场合,我们还很有读写古文的必要,例如游览名胜古迹,常常接触到文言,写对联,常常要用到古代汉语。另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借鉴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包括中国古代人的研究成就,这需要我们现代人学习、研究古代典籍,从而也就需要学习、研究古代汉语。再者,语言是发展的,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有继承,有发展。要想高效率地学习和运用好现代汉语,必须学习、研究古代汉语;要想深人研究现代汉语,也必须学习、研究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假借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无”与“勿”是古今字。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的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 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 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 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 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 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 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 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 作动词;戴上礼帽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产生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名词作状 语;表示工具,用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 分,共10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 “作主语;”“谁”作谓语。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表被 动,“于”引出主动者。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 用“实”复指否定句中。 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 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 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 的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 1、太后盛气而揖之。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宣子未出山而复。 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 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2、介词,用在 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 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 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 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 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 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 “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 ‘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 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 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 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 王。”王,市。去,地。 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的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 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 他的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 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 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 是古代建的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 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 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 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 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 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 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 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 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 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的一组是(B) B 取尖安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C 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 )A肖 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的正体之 外的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的一组是(C ) C賸剩笋筍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B ) B 本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 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 新的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 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 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 宽对联绵词的再认识。)的是(D )A恭敬 B动 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 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 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 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的一个群 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的语法中,它作为 一个单个的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的角度上 看,词组要比字句的等级更低。的是(A )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8、《方言》的作者是(D )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D )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B ) B公赐之食。 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 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 540 )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 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 申)。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 (形符)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假 借字)和(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 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 “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朕)。 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 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 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5、凿户牖以为室。 6、 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 如师。 (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5) 1、宋何罪之有?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 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5、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 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 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 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 最重要的变革?(11) 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 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 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 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 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 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 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 (二)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 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 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 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 “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答案: 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 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 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 去。答错1个扣1分。 (二)1、“何罪”作动词“有”的宾语,依靠“之” 前置。(2分) 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的宾语, 前置。(2分)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 语,前置。(2分)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翻译重点(自己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齐桓公伐楚》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蹇叔哭师》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诗经》在汉代分为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鲁诗传人为(申培)。 2. 古代“小学”分为三门,他们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 清人钱大昕提出“古无舌上音”,其含义是上古时期没有(知彻澄娘)四个声母。 4. 《论语》一书,三国魏时集注者是(何晏),清代(刘宝楠)有《论语正义》。 5. 《诗经》韵例中,单句与单句押、双句与双句押,被称为(交韵)。 6.从韵尾分析,古代汉语中有阴、阳、入的分别,阳声韵有三个韵尾(-M)(-n)(-ng),入声韵有(-p)(-t)(-k)三个韵尾,其中现代汉语中阳声韵尾(-M)已经消失。 7.“史记三家注”包括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8.顾炎武的音韵学著作是(《音学五书》),段玉裁的音韵学著作是(《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的音韵学著作是(《诗声类》),《经籍纂诂》的作者是清代(阮元)。 9.清人三大史学名著包括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10.古代目录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老子》属于(子部)。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唐代守温三十字母的差别是多出()六个声母 A.非敷奉微床娘 B. 帮滂并明泥日 C.照穿床审娘日 D. 见溪群疑来日 2.“同声必同部”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清代著名学者() A.王念孙 B. 王引之 C.段玉裁 D. 戴东原 3.“读若”“读如”与“读曰”“读为”的区别是() A.前二种用于注音,后二者用于破通假 B.后二种用于注音,前二者用于破通假 C.两种都用于注音 D.两种都用于破通假 4.近体诗如果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边的一句是()。 A.仄仄平平平仄仄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古代汉语试题1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及答案(1)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 A错措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简答题 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存疑) 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囊橐(tuo 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

古代汉语通论考点 论述题: (必考的) 1.分开和合并(P544) 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拿上古三十六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于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 (老师说此段话不需理解,只要背下来即可) 2.词类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 (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 1.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 2. 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 《國語·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3.數詞用作動詞 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 《戰國策·楚策一》:“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 1.名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2.動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韓非子·喻老》:“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黄伯荣版现代汉语考点总结附历年试题归纳集锦

黄伯荣版现代汉语考点总结附历年试题归纳集锦现代汉语考点总结(黄伯荣廖序东教材)后附历年试题归纳集锦 一概论 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 1,定义: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 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 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 (二),现代汉语 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 (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 (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 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 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 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 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 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 (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 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 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 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 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