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通信原理_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_通信原理_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_通信原理_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通信原理”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宋铁成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6)

摘要:本文介绍“通信原理”课程组在教材内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和网络资源等方面进行的相关工作。从以国内经典教材作为教科书和以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过渡到以优秀原版教材作为教科书和以国内经典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构建了多层次、多方位和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开发完成“通信新技术实验”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两大实验系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学历层次高且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队伍;初步建成“通信原理”课程网站和教学辅导平台。关键词:通信原理;双语教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网络资源

本文重点介绍课程组在教材内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和网络资源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一、教材内容

“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多,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教学学时不断受到压缩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成为本课程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内容上,随机信号的分析是全书的数学基础,模拟调制、数字调制、信息论基础和信道编解码等在课程中都非常重要,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和整个通信系统的关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课程始终沿着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两个主要指标以及“发射功率”和“传输带宽”两个主要资源为教学线索,将通信系统的各部分内容有机串联起来,使得同学不仅扎实掌握各个基本知识点,而且可以从通信系统的角度辨证地分析和学习。同时,针对通信领域技术发展快的特点,我们将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002年以前,我们一直使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樊昌信教授等编著的《通信原理》作为课堂教学教材,以John G. Prokis编著的《Digital Communications》原版教材为课外主要参考书。2002年开始,组织课程组教师投入大量精力翻译了一批国外精品教材,包括《数字通信—基础与应用》、《通信系统》、《数字通信》和《数字通信导论》等。2003年开始,经过课程组的调研和论证以及报请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我们开始选用其中的经典原版《Communication Systems(4th edition)》(相应中文版为《通信系统(第四版)》,[加]Simon Haykin著,宋铁成、徐平平、徐智勇译,沈连丰审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作为通信原理教材,采用全英文课件进行双语教学。该教材体系完整、科学,重视基本概念的表述、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利于教学;全书论证严谨、逻辑性强,阐述富有启发性,易教易学。同时,我们推荐樊昌信教授等编著的《通信原理(第5版)》和曹志刚教授等编著的《现代通信原理》两本国内经典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

2006年得到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通信原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支持后,我们又积极配合电子工业出版社将Simon Haykin等编著的《Introduction to Analog &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econd Edition)》进行改编和翻译出版。此教材较适合于起点稍低的大专院校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

二、实验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堂教学和操作实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我们构建了多层次、多方位和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CAI手段向学生动态展示相关知识点以外,我们还安排开设了通信实验课,包括仿真类的SystemView系统实验和设计搭建电路进行实际测试,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在传统通信原理实验箱基本知识点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还特别开发了“通信新技术实验”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将最新科研成果用于教学实验。“通信新技术实验”实际上是通信原理系统级实验,利用实际无线通信系统传输语音、数据和图像,具体包括数字基带仿真、服务发现、局域网接入、电话网接入、语音传输、数据传输、图像传输、无线多点组网、通信性能评价和GSM/GPRS接入等实验。我们编写的相应教材《通信新技术及其实验》于2003年9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5年进行了再版。“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包括信号与频谱实验、数字调制实验、网格编码调制和维特比译码实验、分组码与卷积码实验、Turbo码编解码实验、CSMA/CD实验、跳频通信实验、同步实验、码间串扰与均衡实验、匹配滤波器与最佳接收实验、正交频分复用(OFDM)实验、空分多址(SDMA)实验和直接序列扩频实验等,该实验系列还在不断完善和丰富之中。我们编写的相应教材《信息与通信工程原理与实验》也于2007年2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些实验教学成果已经被成功推广到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等50余所高校。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和立体化实验教学尝试和实践,同学们不仅扎实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能够灵活分析许多实际问题,避免了以前教学中只注重掌握知识点而忽略建立系统概念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同学们普遍反映对后续相关课程学习以及毕业设计,甚至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师资队伍

在双语教学改革方面,课程组强调“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以英语教学为辅”,双语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快速掌握最新技术的手段。同时积极研究双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指导双语教学实践,并注重培养同学们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目前,“通信原理”课程组依托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师资队伍阵容强大,结构合理。每位老师均长期从事通信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科研水平。课程组教学队伍由11名教师组成,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占总人数的54.5%;40岁以下6人,占总人数的54.5%;非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为5人,占总人数的45.5%;具有高级职称者8人,占总人数的72.7%。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组织教学方法研讨

“通信原理”课程组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研讨,安排教学效果好的资深教授毕光国、沈连丰和赵春明等教授就教学难点进行示范性讲授,对青年教师言传身教。

2.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

由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通信学科、信号学科、微波学科、电路学科和信息安全学科,课程组所有教师均是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课程组师资的特色。参与前沿性研究和高水平科研项目充分保证了青年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3.在职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

课程组需要稳定和高层次的师资队伍,我们在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同时,鼓励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近期有2名教师在职取得博士学位。具有实际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通过进修和学习,进一步加强了课程组师资力量。

4.参加竞赛和全国性交流

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授课竞赛,在竞赛中寻找差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性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的学术会议,多名老师成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

四、网络资源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又依托网络技术,建立了“通信原理”课程网站,搭建了网上教学辅导平台。“通信原理”课程网站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录像以及教和学互动平台,教师和同学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网上教学辅导平台上,各个教师可以建立自己课程的教学辅导站,上传相关的电子教案,发布课程公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辅导平台安装在一台对外开放的服务器上,学生可以在任意地点下载教师的教案进行学习,并且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版提出,寻求老师或者同学们的帮助。

五、结束语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信息工程专业是全国同类专业中颇具影响的专业,承担着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人才的重任,诸多方面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引导和表率作用。“通信原理”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大多数师生的认可和赞许,尤其是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普遍反映阅读文献速度加快了,进入课题需要的时间缩短了。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通信原理”课程和课程组已经获得了一些成果和荣誉:2002年,“通信原理”课程被评为东南大学优秀课程;2003年,获得东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通信原理’课程建设”支持;课程配套实验“通信新技术教学实验系统”获得2003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研究成果“通信信息类专业课程创新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东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通信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和研究”支持;2006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通信原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支持;2006年,“通信原理”课程被评为东南大学精品课程和江苏省二类精品课程。目前,课程组全体教师正在努力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宋铁成.“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5):95-97.

[2] 宋铁成.“通信原理”课程的系统级实验建设.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4):66-68.

[3] 宋铁成等.通信信息类专业课程创新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2005,22(9):74-76.

[4] 樊昌信等.通信原理(第五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5).

[5]曹志刚等.现代通信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6] 宋铁成等译.通信系统(第四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0).

[7] 沈连丰等.通信新技术及其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

[8] 沈连丰等.信息与通信工程原理与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作者简介:宋铁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通信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注: 本文得到2006年国家教育部教改与实践项目“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通信原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编号:416)和2005年江苏省教育厅教改研究项目“‘通信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和研究”支持。

DSP应用技术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钱满义 高海林 陈后金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本文以通信工程专业的“DSP应用技术”课程为例,讨论了专业技术课程的“中文参考书+英文电子教案+英文原版资料”的双语教学模式、授课方式等问题,对DSP应用技术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与学生座谈,学生和教务处对课程组评价证明,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DSP应用技术;教学实践

引言

信号采集和信号处理是信息时代的两大任务,在这些任务中,尤其在高端应用领域,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国内高校电子信息类及相关专业中均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内容侧重于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分析,而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主要在计算机上编写程序,采用软件仿真实现的方法。这种软件仿真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熟悉数字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理论,但面对数字信号处理的专用系统以及实时数字信号处理的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应用,软件仿真的方法就无能为力了。北京交通大学持续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的支持工作,支持在研究型教学、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建设,增设了数字信号处理专用芯片和系统的相关DSP 课程,通过DSP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课程,拓宽电子信息类学生在信号处理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我校研究型大学教学。同时,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方式方法需要随着全球化进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作为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学校鼓励在大学本科阶段尝试双语专业课教学。DSP应用技术的双语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

一、DSP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建设

该课程的开设对象是我校通信专业试点班,时间安排在大三下半学年。这时学生已经学完“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微机原理”等相关课程,同时学习了用于软件仿真的C语言、Matlab语言等,具备开发信号处理系统的潜能。由于DSP技术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新算法层出不穷,有关的器件更不断推陈出新,但新的算法和器件主要来自国外,有关的文献和器件手册,基本上都是用英文撰写,这就要求在本领域从事教育、研究、开发的工作人员,能够用英文熟练地检索、阅读、理解有关的理论、方法、算法、以及各种使用手册,并能用英文娴熟地撰写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和文档,因此,DSP应用技术课程有必要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考虑到本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没有提供给学生英文教材,而是提供一本中文参考教材,便于其更好地掌握课程的脉络和线索,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英文原版资料以便查询和阅读。

我校开设的DSP应用技术课程利用德州仪器公司的DSP芯片TMS320C5000作为学习载体。2004年刚开设本课

程时,采用戴明桢主编的《TMS320C54x DSP 结构、原

理及应用》作为参考教材(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1)。

考虑到国内DSP相关教材各有侧重,侧重软件算法的缺少

详细的硬件描述,侧重硬件的又缺少软件仿真和实验程序,而且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很多技术已经过时,因此2004年课程组开始DSP讲义的编写工作并于2005

年在校内出版,作为参考教材。2006年课程组又出版了《信号分析与处理实验》(陈后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作为参考教材。2007年还将出版“十一五”规划教

材《DSP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已签约)。除了教材建设,课程组还注意搜索最新英文原版资料,由

于相关资料信息太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既要防止信息污染,又要防止有用信息的遗漏。

课程组要求教师采用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其中包括:(1)全面采用英语电子教案;(2)教学要求、设计参考题目和电子教案在网上公布;(3)可以选择利用电子邮件递交和批改实验作业、答疑和讨论。同时,考虑到学生在做实验和设计时会经常遇到书本上很难查到的实际问题,课程组安排所有工作日都有教师在实验室负责面对面的答疑。课程组教师各自准备自己的全英文电子教案,利用中文授课。要求老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课程组不定期地组织教学研讨,根据技术的发展情况适时地增减上课的内容;相互观摩电子教案,共同设计实验内容,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作业可以用英文或中文完成。

二、DSP应用技术课程实践

从设置本课程以来,一共教授了三轮。学生上课直接进实验室,每班人数控制在50人以下,实验室提供多媒体和投影仪,每人一台计算机,每人一套DSP开发平台,教师授课时计算机连网(此时学生的计算机由教师控制),教师授课时间控制在每节课的1/2~1/3以内,其它时间留给学生实践,教师则在现场答疑。教师提供的每个实验同时提供扩展实验并要求学生完成,有选择地要求学生撰写并提交扩展实验报告。在做最终设计时进行分组,每2人一组。教师提供设计的题目,同时鼓励学生自我选题(需经教师审核),鼓励自己动手设计硬件。大学本科阶段主要是学习现有的知识,很少有机会自己进行综合设计,所以在开课前时,要求学生将本课程作为科研的经历。鼓励学生选题具有创意和实用性,或

者是学科前沿的选题。鼓励学生完成从原理、算法、选择和购买器件、电路组装、软件调试,直到最后撰写设计报告等整个过程。鼓励学生利用英文撰写设计报告。

自开设本课程以来,院校两级教学质量监督与检查小组非常关注,进行了全程跟踪,并组织任课教师相互听课,学生座谈,并就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生反映的问题,随时组织讨论与研究,进行必要的调整。授课结束时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学生在网上以匿名方式评教,学院教学质量监督小组对每位授课教师评教。总体评教情况渐渐转好,学生评教与教学质量监督小组的评价基本吻合。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学质量检查小组对本课程作了全程跟踪抽查,认为课程内容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授课方式现代。课程结业组织统一考试,部分试题为英文、闭卷考试,统一组织流水改卷。第一轮考试的卷面100分,以40分计入总成绩,其余60分是最终设计成果展示和结业设计报告。第二轮和三轮教学的考核方式作了较大的改变,考试成绩只占20分,而平时实验占40分,最终设计成果展示及其设计报告占40分,其中最终设计成果展示出色的在总分上酌情加分。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更加注重过程,更加注重实践环节。

三、课程结束后的师生座谈

每次课程结束后,课程组也都要组织任课教师和学生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座谈内容涉及参考教材、技术资料、电子教案、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满意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等方面的内容。如:

1. 第一轮学生认为参考教材注重硬件,软件方法和实验不足,第二、三轮学生认为参考教材出色,具有引导作用,可参考性强;

2. 教师提供的技术资料得体、引导阅读方法好,能快速查询到必要内容,同时学生学会如何自己获得技术资料;

3.电子教案易于阅读,关键词和专业词汇中文意义易于查询;

4. 关于考核方式。第一轮学生认为平时实验经常没有深入完成,第二、三轮学生认为平时实验完成较好,实验收获较大,成绩总评方式合理。

5. 第一轮学生对教师评价不高,第二、三轮学生对教师评价较高。

6. 认为双语教学有必要,教学是成功的。几乎所有学生认为提高了英语水平,不再惧怕阅读英文文献,DSP掌握得也较好,信号处理能力和对系统的认识提高。

四、几点思考与讨论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DSP应用技术双语教学是成功的,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教学目的明确。本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号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在DSP硬件开发平台下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双语教学目的不是学习英语,而是专业课程本身。

(2) 课堂实验内容设置具有针对性,通过不同的实验学习DSP不同的资源,整个课程下来,DSP主要资源就都掌握了。

(3) DSP应用技术作为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解时应强调应用,不强调原理。

(4) 从DSP应用技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强调数据流,不强调算法的实现。因为算法及其程序往往可以在其它课程中学习的,甚至网上都可以下载现有的程序,但要掌握DSP,最重要的掌握DSP的数据的流动。也就是说,掌握了数据流,就掌握的DSP。

2. 我校开设DSP应用技术双语教学对象是通信试点班大三年级的学生,在电子学院入学成绩较高,因此英语水平也相对较高。如果在普通班推广,则需要考虑按英语水平分班,按学生的意愿选择语言。建议小语种学生慎选本课程。

3. 本课程的内容有利于进行双语教学的实施。本课程程序设计利用C语言、数据仿真利用Matlab语言、DSP工作的集成开发环境CCS操作等都是全英文的,它们的帮助也都是全英文的;DSP技术原版资料是全英文的。提供参考教材得当。提供给学生中文参考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DSP 设计的脉络,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则需要阅读英文原版资料。

4. 课堂教学有利于英文水平的提高。全英文电子教案提纲挈领,专业名词提供中文对照,教师上课随时说英语或翻译英语。学生实际上已经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普遍存在畏惧心理,为帮助学生克服对英文的畏惧心理,教师经常当堂脱稿翻译技术资料,让学生感觉阅读英文原版资料并不难。当然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技能。许多学生反映,双语教学具有辐射作用,比如原来在Matlab、C语言编程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多数去查相关中文书籍,但现在完全能够直接查看它们自带的在线英文帮助了。

5. 分组设计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DSP应用技术双语教学,学生的信号处理系统设计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阅读英文资料的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提高。近两年来我们的很多学生积极参加了北京市、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以及校级“微联杯”、达盛公司的“达盛杯”等电子设计竞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的信号处理能力受到导师的好评。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彭启琮.国家精品课程“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5(4).

[2] 管庆,胡全.“DSP技术”课程及其实验.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

[3] 魏芸.浅议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形式.甘肃农业,2006(7).

[4] 田锋.双语教学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西北医学教育,2006(4).

注: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资助。

《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目的评价双语教学在《诊断学》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方法对2010级临床医学生分别选取50名学生为观察组,5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平时考勤、课堂活跃程度、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接受双语教学的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平时考勤4.88±0.12,课堂活跃程度4.69±0.33,技能操作考试平均成绩94.32±5.17 ,理论考试平均成绩88.54±10.2;对照组的平时考勤3.54±0.36,课堂活跃程度3.70±0.23,技能操作考试平均成绩89.18±3.69,理论考试平均成绩73.95±11.5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诊断学》双语教学不但增加学习兴趣,还可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结论双语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且无论是在知识掌握还是技能操作方面均获得较理想成绩。 标签:双语教学诊断学医学英语 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医学人才,加速我国的生命科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实行双语教学也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诊断学》是医学院校的专业必修课,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程,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1]。为此,我们在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诊断学》教学中选择了部分学生实行了双语教学,并通过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双语教学的效果,总结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为日后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来自于大学三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50人为2010级学生,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20~24岁,平均为(20.37±1.25)岁。纳入标准:(1)均为自愿报名;(2)具备自学能力;(3)大学英语平均成绩70分以上或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且英语听说能力测试合格。排除标准[4]:(1)不愿参加双语教学的学生;(2)英语水平不符合要求者;(3)因休学等其它原因而无法完成研究者。对照组为同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50名,男34例,女16例。年龄20~25岁,平均为(20.09±2.20)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及专业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 教学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按《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观察组采取中文与英语的双语教学方式授课,对照组仅采取单一母语授课。具体内容:(1)授课方式:均为小班(<50人)讲授;(2)教学手段: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教学视频,应用教学模型等,提升学生的听课兴趣及理解效率。观察组师生互动要求应用英语对答,制作的教学PPT为全英文,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E3009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s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议开设学期:5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开课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平台基础课。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数 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是学习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 本课程系统阐述数字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各个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使学生 掌握现代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数字通信 技术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无线通信网络安全》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2学时) 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掌握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 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消息、信息、信号及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2)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及其调制和解调。 (3)掌握通信系统的构成、分类及模型,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难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通信方面相关资料 (二)无线传输信道( 4学时) 了解信道的定义和模型,理解加性噪声。掌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和路径损耗的分类及 特点。了解信道容量与信噪功率比、信道带宽的相互关系。 1.基本要求 (1)了解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掌握衰落信道路径损耗。 (3)掌握小尺度衰落和多径效应原理。

《通信原理》课程综述

《通信原理》课程综述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通信原理》作为通信专业的骨干核心课程,在通信专业的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尽管我们只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同样需要很好的掌握,因为它对我们之前学习的课程是一门很好的总结性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们要从模块级、系统级的层次上,深刻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对通信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了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现代通信方面不断涌现的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 一、《通信原理》课的地位和作用 打一个比方,如果把信息工程的整个知识结构看作一棵大树的话,《通信原理》课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它在诸如高等数学、工程应用、电路信号、模电数电、电磁场等等土壤、根须这样的基础课之上,撑起了信息工程专业的树冠,而后续的专业课恰恰是这棵树上结出的果实。因此,在系统知识框架中,《通信原理》课起着承上启下、顶天立地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要深入并好好学习这门课程,才能在最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二、与《通信原理》相关的前续课程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许多通信专业的基础课,其中与《通信原理》课最相关的是《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中的《概率与随机过程》以及《信号与系统》。《高等数学》提供我们理论上分析推导的数学基础;《信号与系统》教会我们对确知信号不仅可以进行时域分析,而且可以变换到频域、复频域上分析的分析方法;《概率与随机过程》指导我们如何弄清随机信号(通信中的信号即为此类信号)的性质、规律,以及对其分析的方法。所有这些对我们学好《通信原理》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论缺少了哪一部分,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对通信原理的学习。 三、《通信原理》课的特点及其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信原理》课作为敲门砖般的专业基础课,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强的理论性 《通信原理》课有极强的理论性,表现为有大量、严密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这也正是我们要求有好的数学基础的原因),而且分析、推导的方法往往从时域和频域同时展开(《信号与系统》课的功劳),这要求我们从时域和频域的不同侧重点,全面、准确、方便地理解信号,掌握系统处理的特点和结果。这些充分体现

通信原理心得体会

通信原理心得体会 篇一:通信原理学习心得 通信原理学习心得 一学期的通信原理课程结束了,但我对通信原理的学习永远不会结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通信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今后的日子里我要更加努力学习通信原理。学习是个艰难的过程,厌烦过,沮丧过,但同时也是充满着激情和快乐的。我想不管干什么都要自信,千万不要轻易的放弃,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有结果的。 按照我的传统理解,通信就是信息的传输,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和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命脉。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通信原理,可以预见,未来的通信系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更加重大和意义深远的影响。 通信原理是电子、通信、计算机络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重点是通信系统的性质、信号的传输、检测、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信号调制,量化,编码,处理和传输的应用。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比较抽象,分析求解所用的数学知识较多。该课程的难点是理论性较强和比较抽象,然而我的数学基础并不够扎实,因此在数学分析与计算方面是一个难点,还有就是缺乏工程背景,而这门课又结合实际比较多,所以学这门课程并不容易,但我们要

好好学习通信原理。 对于通信原理这门课,一开始觉得很难,而且听学长们说通信原理是很难的课程,平时一定要好好学,不然自己学习习的日子根本就抓不到要点了。事实上好像也是如此,当然对于我这样的人,上课时 也不算是比较认真的,但是半学期的学习,我对通信原理确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知道学好通信原理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我又翻阅了一下高数课本。翻阅高数课本之后,感觉轻松了一些。我认识到要完成通信,首先要对信号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认识,为了对这个信号进行传输我们要进行调制,并选择合适的信道,当然还要考虑噪声的干扰;在接收端我们通过解调把原始信号解调出来以完成我们的通信。 虽然该课程在学习上很困难,但我发现该课程在组织上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顺序,由通信系统性能分析到实际调制解调框图的设计等具体问题的应用的规律,后来又结合上机实验学习了MATLAB工具软件,通过Simulink或者MATLAB程序进行通信系统仿真,加深了我对通信系统的理解。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对于本门课程本想提出课程建议,但是老师讲的挺好的,基本没有什么建议可提。并且感觉老师讲的越来越好了,颜渊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孔子,“仰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通信原理课程总结

通信原理课程总结 1、建立数学模型的学习方法。将通信系统模块化,我们并不需要了解各个部分具体的电路连接和实现,我们将其用一个模型来代替,研究这个模型的性能。例如在调制解调时,我们注重的是调制的几种分类,他们分别在带宽,抗噪声性能,实现难易程度上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条件需要来采用不同的调制。 2、总结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死记硬背的记模块的性能,相互对比有助于更好理解。模拟调幅波学习时,我们可以将AM,DSB,SSB几种性能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将他们优缺点相互对比,既简单又明了还记忆印象深刻。 3、简单逻辑推理的方法。在通信系统中,每种技术的使用都是有原因的。通过简单的推理可以将各种措施方法将相互联系,将各部分之间联系起来,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在数字基带通信中,很容易产生码间串扰,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我们采取理想低通和余弦滚降特性的设计。根据他们各自优缺点,我们又引进部分响应这一改进技术。这样我们很容易将这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更好地理解。 4、数学工具的应用。本课程数学推导多且繁琐,但是我们要记得,数学推导过程是我们借助的工具,并不是我们的重点。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掌握了推导方法即可,千万不要陷入数学计算的漩涡中。很幸运李世银教授带领我们学习这门课程。老师讲课很

有经验,非常有特点。他系统概念很强,善于总结。每堂课前总会带领我们回顾上节课讲过的重点内容,将每章节之间都联系在一起。老师注重启发式教育,每次讲解新的概念时,他不会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前序章节的学习带我们分析现有系统的状态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引入新的概念。通信原理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李老师经常会举日常生活中例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他人和蔼可亲,上课与大家互动特别多,带动上课的积极性,避免一味讲课灌输式学习。课堂上我们的思想是活跃开放的,不断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和老师互动交流,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信原理》有极强的理论性,有大量、严密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而且分析推导的方法往往从时域和频域同时展开,要求我们从时域和频域的不同侧面全面、准确、方便地理解信号,掌握系统处理的特点和结果。这些充分体现了它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虽然课程学习已经结束,但是在学习本课程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将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院(系):通信工程系 班级:通信10-1班 姓名: 学号: 1 课程设计要求

产生两路模拟语音信号,经过pcm编码、时分复用、DPSK调制经过同一个信道单向传输到对应的接收端。常用的三个模块;simulink、通信模块、信号处理模块。 2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说明 通常,按照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相应的把通信系统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又因数字通信系统拥有如下特点:⑴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⑵保密性能好。⑶便于组成现代化数字通信网,便于实现多媒体通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实现数字通信,首先必须使发送端发出的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这个过程称为“模数转换”。模拟信号数字化最基本的方法有三个过程,第一步是“抽样”,就是对连续的模拟信号进行离散化处理,可以以相等的时间间隔来抽取模拟信号的样值,也可以不等间隔抽取。第二步是“量化”,将模拟信号样值变换到最接近的数字值。因抽样后的样值在时间上虽是离散的,但在幅度上仍是连续的,量化过程就是把幅度上连续的抽样也变为离散的。第三步是“编码”,就是把量化后的样值信号用一组二进制数字代码来表示,最终完成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数字信号送入数字网进行传输。在传输数字信号时候,为了提高传输质量,提高传输的可靠性,通常要进行调制,调制的方式有多种,例如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差分二进制相移键控2DPSK 等等。为了提高传输是新到的利用率,在调制之前,可将多路信号进行复用,包括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等等,通常数字通信系统中常用的的是时分复用。在接收端则是一个还原过程,把接收到得信号进行解调制,解复用申城多路数字信号。再把每一路数字信号解码变为模拟信号,即“数模转换”,从而再现原始信号。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如图所示。 3 PCM基本原理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学时:51 学分:3 开课学期:第7学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过讲授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学习光纤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光源(光发射机)、光纤(光缆)和光检测器(光接收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和实验课,以及课下自学,基本掌握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概况,熟悉光纤通信在电信、通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光通信发展史及其优点(1学时) 第二章光纤的传输特性(2学时) 第三章影响光纤传输特性的一些物理因素(5学时)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中的光无源器件(9学时) 第五章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光有源器件(3学时) 第六章光纤通信技术中使用的光放大器(4学时) 第七章光纤传输系统(4学时) 第八章光纤网络介绍(6学时) 第九章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17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电光信息转换、光电信息转换,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光电新产品开发举例。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时数51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17学时。(教学时数具体见附表1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见附表2) 六、教学方式 理论授课以多媒体和模型教学为主,必要时开展演示性实验。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 《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原理实验》以及就业实习。 八、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具体有三种。根据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兴趣而定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对于理论和常识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二种是采用课程设计(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三种是采用课程论文(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 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教材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吴德明编著,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9月 2.参考书 (1)《光纤通信原理与仿真》,郭建强、高晓蓉、王泽勇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5月 (2)《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朱勇、王江平、卢麟,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8月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 学时数:84 学分数: 4.5 执笔者:刘维周编写日期:2009 年9 月30 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及各种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掌握好本课程内容是学好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前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 章绪论 信息及其度量。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第2 章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高斯过程。窄带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3 章信道与噪声 信道定义及其数学模型。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集接收。信道的加性噪声。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4 章模拟调制系统 幅度(AM、DSC、SSB、VSB )、角度(FM、PM)调制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5 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码型及其频谱特性。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部分响应系统。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眼图及时域均衡的基本概念。 第6 章数字调制系统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调系统的性能比较。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MSK )。 第7 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抽样定理。脉冲振幅调制(PAM )。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厶M )。PCM系统和△ M系统的性能比较。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第8 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及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随机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 第9 章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第10 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与码分复用。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主要应用。 第11 章同步原理 载波同步的方法。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位同步的方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群同步的方法。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教学内容 1.HDB 3 编译码实验 2.移频键控(FSK)实验 3.移相键控(PSK)实验 4.抽样定理与脉冲调幅实验 5.? PCM 编译码实验 6. △ M 编译码实验 7.循环码(15,6)纠错编码实验 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通信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3、能力要求: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基本性能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对实际物理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2、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通信的概念。了解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的概念及定义。 2.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通信的方式。 3.掌握通信系统性能度量的指标。 [教学内容] 1.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信的方式。 2.信息及其度量,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 3.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重点难点] 信息、信息量的定义及平均信息量的计算,通信系统性能的度量。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3道 [课时] 3 第二章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 [目的要求] 1.巩固确定信号与线性系统,积分变换的内容。 2.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3.理解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的基本内容。 4.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描述。 5.掌握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教学内容] 1、信号通过系统的过程。确定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傅立叶变换关系式,傅立叶变 换的主要运算特性,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2、卷积定义式,时域卷积定理,频域卷积定理。 3、信号的能量和能量谱密度;信号的功率和功率谱密度。 4.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5.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 6.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7.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重点难点] 随机过程的概念、窄带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高斯白噪声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6道 [课时] 9 第三章模拟线性调制 [目的要求] 1.了解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理解频分复用(FDM)的概念 3.掌握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教学内容] 1.幅度调制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方法及频谱表示方法。 2.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 学时数:84学分数: 执笔者:刘维周编写日期:2009年9月3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Principles)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及各种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掌握好本课程内容是学好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前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信息及其度量。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第2章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高斯过程。窄带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3章信道与噪声 信道定义及其数学模型。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集接收。信道的加性噪声。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4章模拟调制系统 幅度(AM、DSC、SSB、VSB)、角度(FM、PM)调制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5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码型及其频谱特性。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部分响应系统。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眼图及时域均衡的基本概念。

第6章数字调制系统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调系统的性能比较。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MSK)。 第7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抽样定理。脉冲振幅调制(PAM)。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PCM系统和△M系统的性能比较。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第8章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及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随机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 第9章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第10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与码分复用。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主要应用。 第11章同步原理 载波同步的方法。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位同步的方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群同步的方法。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教学内容 1. HDB3编译码实验 2. 移频键控(FSK)实验 3. 移相键控(PSK)实验 4. 抽样定理与脉冲调幅实验 5.PCM编译码实验 6. △M编译码实验 7.循环码(15,6)纠错编码实验 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时分解复用原理 为了提高信道利用率,使多路已抽样的信号组合起来沿同一信道传输而互相不干扰,称时分多路复用。时分复用的解调过程称为时分解复用。目前采用较多的是频分多路解复用和时分多路解复用。频分多路解复用用于模拟通信,而时分多路解复用用于数字通信。为了实现TDM传输,要把传输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隙,在每个时隙内传输一路信号,将若干个原始的脉冲调制信号在时间上进行交错排列,从而形成一个复合脉冲串,该脉冲串扰码后经信道传输到达接收端。时分解复用通信,是把各路信号在同一信道上占有不同时间间隙进行通信分离出原来的模拟信号。由抽样定理可知,将时间上离散的信号变成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其在信道上占用时间的有限性,为多路信号沿同一信道传输提供了条件。时分解复用是建立在抽样定理的基础上的,因为抽样定理连续的基带信号由可能被在时间上离散出现的抽样脉冲所代替.具体说,就是把时间分成一些均匀的时间间隙,将各路信号的传输时间分配在不同的时间间隙,以达到互相分开,互不干扰的目的。抽样脉冲占据时间一般较短,在抽样脉冲之间就留出间隙.利用这些空隙便可以传输其他信号的抽样,因此,就可能用一条信道同时传送若干个基带信号,并且每一个抽

样值占用的时间越短,能够传输的数据也就越多.时分解复用信号在接收端只要在时间上恰当地进行分离,各个信号就能分别互相分开,互不干扰并不失真地还原出原来的模拟信号。 在通信系统中,同步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信系统能否具有有效、可靠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无良好的同步系统。同步可分为载波同步、位同步、帧同步和网同步几大类型。他们在通信系统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时分解复用通信中的同步技术包括位同步和帧同步,这是数字通信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时分解复用的电路原理就是先通过帧同步信号和位同步信号把各路信号数据分开,然后通过移位寄存器构成的并/串转换电路输出串行的数据,把时分复用的调制信号不失真的分离出来。 位同步 位同步的目的是确定数字通信中的个码元的抽样时刻,即把每个码元加以区分,使接受端得到一连串的码元序列,这一连串的码元列代表一定的信息。位同步是最基本的同步,是实现帧同步的前提。位同步的基本含义是收、发两端机的时钟频率必须同频、同相,这样接收端才能正确接收和判决发送端送来的每一个码元。因此,接收端必须提供一个确定抽样判决时刻的定时脉冲序列.

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031 课程总学时:80 实验学时:8 课程总学分:4.5 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 一、本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与任务 通信原理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实验是提高同学们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的重要环节。本实验课是配合理论学习单独开出的课程,要学习独立分析和设计基本单元电路,简单的通信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调试电路的能力。通信原理实验是为今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通过实验可巩固和加深对通信原理、通信电路理论的理解。。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通信原理中的基本单元电路的了解,搞清调幅、调频等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电路。基本任务是:了解每个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的合理性,理解实验原理,弄清实验电路的结构和组成。有效测出所需数据和波形,判别数据和波形的正确性;能应用理论对测得的数据和波形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实验目的作出结论。将上述各项要求及实验结果编写成实验报告。 二、本课程实验项目 注:1、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2、该表格不够可拓展。 三、各实验项目主要实验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一 幅度调制及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的关系。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必做/选做 所需主要设备 1 幅度调制及解调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2 FM 调制及解调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3 调幅及FDM 频分复用传输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4 FSK 调制及解调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负责人:执笔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L08263 2.学分:2学分 3.学时:32(理论32) 4.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在培养计划中列为选修课,主要研究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尤其是数字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熟悉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通信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实现方法,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通信与传输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模拟和数字通信方面建立清晰的系统概念;使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从而把握通信学科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能够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新一代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2课时) 主要内容:通信系统的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通信方式、信息量的概念、信息量的定义、信息量计算举例、通信系统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 (2)掌握通信基本概念,通信系统模型,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 2. 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2学时,通信系统分类及通信方式(1学时);信息量及通信系统的指标(1学时)。 (二)随机信号分析(6课时) 主要内容:随机过程的定义与描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遍历性、相关函数、频谱特性;高斯过程统计特性、标准正态积分;窄带随机过程描述、同相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随机包络与相位的统计特征。白噪声的频谱与自相关函数、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1.基本要求 (1)了解随机信号的定义与描述方法,窄带随机过程的主要性质。 (2)掌握主要的分析结论。 2.学时分配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中原工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1、概述 (3) 2、设计要求 (4) 2.1、课程设计组织形式 (4) 2.2、课程设计具体要求 (4) 2.3、分析容要求 (5) 3、软件简介 (5) 4、设计容原理简介 (8) 4.1、2DPSK系统组成原理 (8) 4.2、误比特率(BER:Bit Error Rate) (8) 4.3、2DPSK系统误比特率测试的结构框图 (9) 4.4、相干2DPSK系统误比特率测试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10) 4.5、仿真结果及相干2DPSK系统误比特率曲线绘制 (11) 5、仿真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11) 5.1 2DPSK的高频差分解调 (11) 5.2 2DPSK高频相干解调 (12) 5.3 2DPSK低频相干解调 (14) 5.3.1 2DPSK相干解调仿真图 (14) 5.3.2 观察并分析“分析窗口”的波形 (15) 5.4低频差分解调 (18) 6、总结及心得体会 (22) 7、参考文献 (23)

1、概述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之一,《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容几乎囊括了所有通信系统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在学习中有些容未免抽象,而且不是每部分容都有相应的硬件实验,为了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加深理解通信电路和通信系统原理及其应用,验证、消化和巩固其基本理论,增强对通信系统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在通信原理的理论教学结束后我们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 Systemview是ELANIX公司推出的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设计、模拟和分析的可视化仿真平台。从滤波器设计、信号处理、完整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直到一般的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等各个领域, Systemview 在友好而且功能齐全的窗口环境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精密的嵌入式分析工具。它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基于个人计算机的动态通信系统仿真工具,可达到在不具备先进仪器的条件下也能完成复杂的通信系统设计与仿真的目的,特别适合于现代通信系统的设计、仿真和方案论证,尤其适合于无线、无绳、寻呼机、调制解调器、卫星通讯等通信系统;并可进行各种系统时域和频域分析、谱分析,及对各种逻辑电路、射频/模拟电路(混合器、放大器、RLC电路、运放电路等)进行理论分析和失真分析。在通信系统分析和设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本课程设计中学生通过运用先进的仿真软件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设计,既可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完成实验室中用硬件难以实现的大型系统设计,又可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设计及

通信原理课程报告

通信原理课程报告 在学习通信原理之前,一直听学长学姐说通信原理比较难学,这个课程囊括了好多公式,概念,很难把这门课程构架出一个框架,而在这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感到学习上有点压力,感觉概念有些抽象,公式比较难记,容易忘记,这门课囊括了信号与系统,概率论等课程的知识,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并且真正的理解他,运用它。 通信原理课程是从通信原理的基本原理开始讲起,第一章向我们介绍了通信原理的组成,信息量以及判断通信系统好坏的几项性能指标,在这章的学习中,我觉得概念还是比较简单的,比较容易理解的。 而在第二章第三章的学习,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高斯白噪声,因为我们系统中常见的热噪声近似为白噪声,且热噪声的取值恰好服从高斯分布。高斯白噪声是指其概率服从高斯分布的,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率谱范围内均匀分布的。此外,我们还需理解平稳过程中的各态历经性。各态历经性是指随机过程中的任一次实现都经历了随机过程的所有可能性,这时,我们可以用它的时域平均完全代替其数字特征,即其统计平均。 第四章我们开始了解各种信号的传输途径。信号的传输离不开信道,信道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信号的传输媒介,我们可以把信道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而无线信道又可以分为地波,天波和视线传播。调制信道模型和编码信道模型分别是信道的两个数学模型。信道由其传播媒介是否变换又分为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来判断。第四章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信道容量的计算,对于离散信道容量,我先复习了贝叶斯公式,在此基础上,我能轻松的理解了离散信道容量计算的原理。至于连续信道容量则相对比较简单,可以看出,连续信道的容量取决于带宽和信噪比,增大带宽和性噪比都能增大连续信道容量,但是,无限增大带宽并不能无限增大信道容量。当信噪比给定时,无限增大带宽得到的容量仅为1.44倍的信噪比。 第五张向我们介绍了调制的概念,调制将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的已调信号,实现了信道复用,改善了系统的抗噪声性能。调制分为线性调制和非线性调制,其判断方法是看其频谱是否为线性搬移。线性调制的有AM,DSB,SSB和

《光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正式)

《光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光通信原理与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课程编号:ZF17402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学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42、实验课学时12) 学分:3 适用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等 课程简介: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现代光通信原理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光纤通信的原理,系统组成,关键技术及新技术,实际应用的光纤通信系统,以及当前光纤通信领域的最新动态,为今后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是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进一步学习现代光纤通信技术打下基础。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以前所掌握的光学和通信系统基本知识、模拟和数字通信基本知识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光纤通信概论(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 2.理解光纤通信系统在当今通信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基本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 2.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光纤通信发展史 1.什么是光纤通信; 2.光纤通信中光的作用及特性; 3.光纤通信的优势; 第二节光纤通信系统 1.光发射机; 2.光纤; 3.光接收机; 4.光放大器; 本章习题要点: 光纤通信系统就其基本组成而言有三部分:光发射机、光纤和光接收机,学生应掌握它们的概念和作用。作为光传输煤质的光纤,其衰减特性决定了它的工作波长以及光系统的作用距离,这种局限可由光放大器大大缓解。光纤的色散则限制了传输数据的速率。输入到光纤中光强的大小对光纤特性也有影响,这就是非线性效应。通信容量作为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也应掌握。 第二章光纤(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光纤的种类及其不同的用途; 2.理解阶跃和梯度光纤的光线理论,了解用光线法分析多模光纤的传输原理; 3.理解单模光纤的波动理论。掌握用波动理论讨论单模光纤中的模式特性,光纤中模式的概念,光纤的单模条件; 4.掌握光纤的损耗及色散概念及特性; 5.了解光纤的带宽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数值孔径、传播时延、时延差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光纤单模传输条件;

通信原理实习报告-

通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基于SystemView的频移键控2FSK系统设计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提交日期

目录 1 设计目的 (1) 2 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1) 3 设计内容 (1) 3.1 2FSK调制解调的工作原理 (1) 3.2 2FSK调制解调的仿真电路 (5) 3.3 2FSK调制解调的仿真电路仿真结果与分析 (8) 4 总结 (12) 参考文献 (12)

1设计目的 (1)掌握2FSK 的调制原理和解调原理。 (2)学会System View 动态仿真软件在频移键控调制中的应用。 (3)掌握参数设置方法和性能分析方法。 (4)通过实验中波形的变换,学会分析实验现象。 2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2.1设计要求 (1)设计一个2FSK 数字信号载波传输系统,画出该系统的组成框图,说明工作原理; (2)说明通信仿真的意义,学会利用常用通信仿真软件仿真通信系统; (3)给出系统的仿真图与仿真波形,并进行简单的波形与图形分析; (4)按照课程设计要求编写课程实习报告。 2.2 设计指标 (1)F1=1KHz,F2=2KHz,数字基带信号的时钟频率f=1kHz. (2)调制器采用键控方式;解调器采用非相干解调技术(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选做2FSK 的载波提取,实现相干解调或用模拟锁相环解调)和相干解调技术。 3 设计内容 3.1 2FSK 调制解调的工作原理 (1)2FSK 信号的调制 2FSK 是利用数字基带信号控制在波的频率来传送信息。例如,1码用频 率f1来传输,0码用频率f2来传输,而其振幅和初始相位不变。故其表示式为 ?????++=”时发送“”时发送“1)11cos(0)2 2cos()(2θωθωt A t A t FSK e 式中,假设码元的初始相位分别为1θ和2θ;112 f π=ω和222f π=ω为两个不同的码元的角频率;幅度为A 为一常数,表示码元的包络为矩形脉冲。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