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成都华西中学牟林

[摘要] 成都市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首要的一步是掌握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本文对时下流行的一些课堂观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一个概略的梳理并表达了笔者的一些观点,或许对课题研究有些帮助。

[关键词] 课堂观察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然而,有效地反思必然基于有效的课堂观察。可以这样说,没有课堂观察就没有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贝尔斯的互动分析技术拉开了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60年代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FIAC开始了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70年代“课堂人种志”方法引入课堂观察,90年代霍普金斯的《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系统地论述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日趋成熟。有资料显示,上世纪末我国才开始关注这一概念和与之相关的话题。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对课堂观察的定义。

当然,也有学者说得更具有操作性——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

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和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这些结果能够促进教师进行反思、分析、推论,并由此促使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我们看到,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课堂观察表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

目的性: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资料和数据,以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系统性:它是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方法、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的行为系统。

理论性: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专业行为。比如,量化分析必然用到统计学。又比如“人种志”研究方法的引入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实践性:不仅它的观察对象是课堂教学实践,他本身也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活动。

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观察,教育科学研究尤其如此。

二、课堂观察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课堂观察。以下列举常见的几种分类:

1、按对观察对象和情景是否严格控制分类:

(1)自然观察:不对课堂施加控制而进行的观察。

(2)实验观察:设计具有特殊要求的课堂情景,并严格控制观察测量对象的课堂观察。

2、按观察者是否借助观察设备分

(1)直接观察:现场感知的课堂观察;

(2)间接观察:借助录音、录像等设施观察。

3、按观察者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

(1)参与观察: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组织的活动,通过与被观察者的互动深入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和文化特征。

(2)非参与观察:观察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置身于课堂静静之外。

4、按观察范围和系统化程度分

(1)开放式:不做主观判断的真实记录;

(2)聚焦式:针对观察焦点进行观察;

(3)结构式:用记号对观察事件进行的统计与记录;

(4)系统式:利用编码量表等系统分析工具对课堂进行观察。

5、按搜集资料的属性分

(1)定量观察:以结构化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

(2)定性观察: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

6、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分类

(1)自我观察:通过观察教学录像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2)非自我观察:现场或通过录像观察同伴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课堂观察的要素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使整个课堂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观察教师的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目标——把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教学行为为目标,行为主体当然是学生,行为条件要明确限定,行为动词要具体清晰、可操作、可监控,表现程度要说明具体水平。

2、教学指导方式

教学指导方式要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要适合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要生活化。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清晰,教学策略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

4、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梯度。

5、学习效果

学生的课堂情趣预期、内容预期和对教师的态度预期得到满足,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计划是否一致,课堂教学是否有一定的拓展度,课堂思维品质是否达到较高的水平——师生情感交融、思维活跃、表现出一定的超越教师预期的结果。

四、课堂观察的维度

1、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课前是否有准备准备了什么多少人做了准备怎要准备的,准备任务完成得如何

(2)倾听程度。有多少人倾听教师讲课和同学发言倾听的时间多少有哪些记笔记等辅助行为多少人有这些行为

(3)合作互动。有哪些合作互动行为参与提问和应答的有多少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如何合作学习的程度如何

(4)自主学习。有多少人多少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5)学习目标。有多少人清楚本节课学习目标那些证据表明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2、教师活动

(1)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逻辑关系、设计依据是否清楚怎样围绕目标开展的时间分配如何有没有证据表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有特色

(2)内容呈现。讲解的效果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板书设计是否合理媒体使用是否恰当实验等动作表现的规范程度如何

(3)师生对话。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如何问题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搭理方式如何问题和内容的契合度怎样

(4)学习指导。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

(5)教学机智。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的表现了哪些非语言行为效果如何

3、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预设的学习目标是如何呈现的目标设计的依据可靠吗有无新生成的教学目标如何处理的

(2)教材研究。采用了哪些策略处理教材照顾到学生实际了吗怎样凸显学科特点的课堂生成了哪些内容如何处理的

(3)策略实施。预设了哪些学习策略与学习目标的时合度如何有没有关注学法指导情景创设的情况如何

(4)过程评价。采用了哪些评价行为如何获得评价信息的如何利用评价信息的效果如何

(5)课程资源。预设了哪些课程资源生成了哪些课程资源利用得如何

4、课堂文化

(1)课堂思考。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学生表现出哪些思考行为学生的思考习惯如何

(2)民主氛围。课堂有无规则保障学生话语权如何处理学生中的不同意见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活跃度如何有无关爱学生的行为(如关注特殊学生)

(3)创新意识。教学设计、情景创设和资源利用如何服务于创新的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奇思妙想的

(4)课堂特色。教师个人特殊的人格魅力的表现如何在教学方面体现出哪些特色师生关系中体现了哪些特色

五、教学观察的基本流程

我们以备课组为观察活动主体,来说明教学观察的工作流程。

1、思想准备

确定观察主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被观察者说课,同伴向被观察者提问和被观察者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教学意图,同伴们一起商议确定观察点分工。

2、技术准备

准备观察工具。例如。座位表、观察量表、问卷表、录音或录像机等等。

3、现场观察和记录

课中观察收集信息。例如,完成量表的基本信息记录,全息录音录像。

4、课后效果观察

观察者了解学生(例如,问卷、访谈、测验),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个别交流,分析整理录音录像资料,完成量表的统计分析。

在以上基础上进入课后讨论:围绕观察主题解决问题——被观察者反思,观察者报告观察分析结果(简要说明几个结论,立足证据必要推论,有回应,不重复,有反思和改进意见),提出大家一致认可的问题解决办法(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改进意见,对问题解决的意见,对今后同类课的改进意见等)。

六、教师在教学观察中的角色定位

课堂观察需要一种教师之间的亲密和谐的氛围,只有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而非一种规定的任务而表现出教师之间的一种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时,我们才能分享其中迸发相互来的教育智慧。

要形成这种氛围,就需要对课堂观察的正确认识,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1、观察者

观察者要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虚心地询问被观察者产生这些优点的原因。如果这些优点正式自己的不足,那就要思考如何利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弱点。如果发现别人的不足也是自己的不足,那就可以共同探讨如何克服这些不足。总之,要抱着学习的心态,抱着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的心态,抱着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心态,抱着共同探究教学问题的心态去进行课堂观察。不要以一个指导者、批评者的心态去观察课堂,不要抱着带上挑剔眼光甚至有色眼镜去鉴别或试图改变别人的课堂的心态观察课堂,不要刻意为表现自己的评课能力去观察课堂。

2、被观察者

被观察者要把观察者看成自己的同伴,要想到别人是来帮助自己的。自己正好有机会向他人学习,正好有机会倾听来自不同人的意见。观察者是一群不需要你付出成本的

志愿者,何乐而不为呢被观察者要诚恳地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课堂上展示真实的自我,不必掩饰。在课后反思的时候,要认真听取同伴的意见,即使是你不可接受的意见,也要抱着“闻者足戒”的态度。相信同伴的意见都是善意的。

在一个教学实践的共同体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角色是经常互换的。所以,真诚的合作,真实地研究,共同进步,才能永葆这个共同体的活力与友好。

七、集体观察的方法

集体课堂观察,是教研组或备课组教研的重要形式。

集体课堂观察,最好的办法是分工合作,事先设计若干观察点,指定某人负责某一个或几个点的观察。这样才可以做好记录,让事实和数据说话。比如:

1、教师基本功的观察,包括上下课的课堂组织、板书、课件设计、语言(声音、情态、姿体)、环节的把控与转换、师生互动、应激处理等等。

2、学生学习状态观察,包括课前准备、上课仪式、听课的专注程度、应答的活跃程度、提问的主动程度、课堂练习的认真程度、互动的积极程度,思考的深度,下课仪式。

3、问题设计和提问方式的观察,问题类型A预设问题、生成问题和随机提问;问题类型B是何、为何、如何、若何,提问方式:自问自答、师问生答、生问师答、自问自答等。

4、对师生活动转换的观察,观察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转换次数,转换率。

八、常见的课堂观察举例

1、田野笔记法

观察者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有关信息的一种定性的观察方式。

2、记号体系分析法

预先列出需要观察和可能发生的行为,并编制好记号体系观察表,对每一种计划观察的时间或行为发生时做个记号,观察后记录记号数量和行为所发生的频次,再进行深入分析。

例1:Student and Teacher分析法

课堂行为分为S行为和T行为,分类简单易于定量观察,记述模糊更加客观可靠。设定采样频率,对课堂现场或录像进行采样,记录学生行为S或教师行为T。

1、数据采集(通常30秒作为时间间隔)

2、描绘ST图

3、计算Rt和Ch值

4、教学模式分析

用纵坐标S、横坐标T的坐标纸描述,原点是记录起点。

(1)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 Rt=Nt /N

N:采样总数,Nt:教师行为数。

(2)计算师生行为转换率Ch=(g-1)/N,g 表示数据中相同行为连续的次数

例 TT S TT S T,中g=5

Rt 越大教师行为越活跃

Ch越大师生互动越活跃

例2.四何问题分析法:

3、常见的几种分类测评观察工具

例1国际上比较着名的弗兰德斯互动分类体系(FIAC)

例2.师生语言互动水平和即效检核表

(2)点状观察(行为检核表)例3.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

(3)等级量表

例4.教师教学情况评定量表

姓名性别年龄任教班级课题时间

例5.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观察

例6.学生学习状态观察

当然,所列的方法和表格只是众多方法和表格的一部分。列出的目的在于,它们可以启发我们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设计合适的观察方案,编制合适的观察量表。

到目前为止,课堂观察还远未达到某种完备的程度,我们还有许多的创意空间,尤其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希望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在大家的努力下获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资料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第二版)2003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第一版)2002年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

[3]沈毅《课堂观察》2008年10月华东师大出版社

课堂观察的方法

课堂观察的方法 团风思源实验学校曹宏杰 课堂观察技能,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或偶然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反应的行为方式,对学生反馈信息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评价。这一切的立足点是课堂观察,通过有效的观察,教师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反应,了解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观察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 可靠的观察来自周密的计划,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目的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不同的反应按事先设计的方案作出调节。盲目、无计划的观察,只会造成视觉盲点,或对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视而不见,或将观察到的课堂现象束之高阁,或不知所措,失去了课堂观察的意义。 2.准确性原则: 准确的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全面观察,不要以偏概全。教师的视野应开阔,善于捕捉带有共性的反应,环视全场,兼顾前后,及时发现,防止问题堆积。知识结构是环环相扣的,教师的忽略,可给学生留下疑点,并浮现在脸上。若教师及时发现,早作调整,不会有多大影响;若教师无视学生反应,依旧故我,则造成疑点堆积,困惑加大,一脸茫然,此刻再作解释为时已晚。 二、课堂观察的对象与范围: 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整体的学习气氛,学生的面部表情,可靠的提问反馈,真实的教学效果,都在教师观察的视野之中。 1课堂学习气氛观察: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功教学的前提之一,课堂的整体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故在导入之后,讲解之中,或在提问之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响是否热烈,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教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2.学生表情观察:

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浅谈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他一些研究方法,或者是从观察法发展来(如实验法),或者要建立在观察法所提供事实的基础上(如经验总结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观察是一切研究方法的“细胞”,在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主要介绍观察法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课堂观察可划分不同的类别。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利用课堂观察。以下是比较常见的对课堂观察的一些分类。 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从是否借助仪器分: (1)直接观察——凭借观察者自身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外界事物的方法。 优点:直接观察法实施比较简单;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缺点: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对被观察现象完整、精确认识。 (2)间接观察——观察者借助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活动的方法。 优点:间接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中观察者的感官限制,可供日后重复观测和反复分析。现行的观察常需要以间接观察作为辅助手段,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会使观察更精确、更全面。 局限:要求有较高的摄录技术。 2、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 从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 (1)参与型观察——研究者要参加到被研究对象所在的群体中去进行观察,并参与他所观察的活动。参与的方式有两种:①观察者隐蔽或改变自己的真实身份,与观察对象生活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被当作自己人,在不影响对方行为和思想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观察,这是完全参与的观察。②观察者不改变身份进入观察群体,参与活动,但可能被观察对象看作“客人”。是不完全观察。 在课堂观察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不完全参与观察。 优点:消除心理距离,了解较真实情况。 缺点:容易相互影响,带有主观色彩。 (2)非参与型观察——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研究的课堂情境之外所进行的观察。 优点:不受被观察者影响,比较客观公正。

课堂观察活动案例

课堂观察活动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背景 任教教师:贾振礼(官渡镇惠庄小学数学高级级老师,教龄37年,教学效果良好.) 内容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 观察者:(数学教研组:张春山、汤立全、张相云、吴春旺、刘正虎) 二、课前会议:2015年4月10日 (一)贾振礼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下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

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报告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报告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向学生介绍电脑美术这个新伙伴。说到电脑美术,人们往往会想到Photoshop、Painter等专业软件,不可否认这些软件的强大功能,但对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以普及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中有些艰难。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三年级开始引入电脑美术这一内容。但学生在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上,已经学会了金山画王和画图两个软件,能够进行电脑绘画创作,有了一定的电脑美术基础。而他们在6年级还会学习使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并接触到photoshop软件。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也是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进行融合的一个尝试。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已经掌握的电脑技能,许多学生都提到了用电脑画画、打字,会用电脑玩游戏……,还有的学生说到了正在学习的word,有的学生有自己的QQ、邮箱等。 教师展示了学生在一二年级信息技术课上通过金山画王、画图软件绘制的作品,引出了电脑美术的概念,另外,展示用word制作的小报、用ppt制作的电子报刊等,让学生意识到电脑美术不仅仅是画画,可以有设计、美化的功能,展示优秀的作品,给学生开拓了眼界。 既然电脑美术能做这么多,那么你想不想动手试一试?教师通过视频,引出了本节课需要学生上机操作的内容,用美图秀秀制作电子相册。 美图秀秀是一款入门软件,有很多实用功能,在学生有了一二年级电脑绘画的基础上,用这款软件可以帮助他们体会到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有趣好玩,激发他们对电脑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选择用美图秀秀制作电子相册这一个主题,旨在通过亲自创作使学生对电脑美术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电脑绘画,还可以进行设计、图形图像处理、三维、动画等。美图秀秀是一个使用简单功能强大的图片处理软件,很适合初学者入门。把这款软件介绍给学生,也适合他们平日对图片处理的需求,有助于他们进行探究。 具体的学习方法,通过演示步骤,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学习任务单中带有超链接,方便学生直接打开学习资源, 主要采用屏幕录制的方式展示制作过程,演示完毕后,有一个简单的回顾小节,帮助学生记忆操作步骤,同时设置暂停,达到边看边做边练的目的。采用先跟做再自由选择的方式,保证学生学会技能还有发挥的空间,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次微课程的知识,以及前后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同时,分层学习,照顾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特别注意从美观角度,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出发,通过对比,举例说明调整前后的区别。 通过制作电子相册,让学生认识到一般美术创作都要从无到有,从一张白纸开始,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而电脑美术允许使用各种图片资料作为基础进行创作,独特新奇的想象很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于使用微视频学习很新奇,特别是能戴上耳机,观看录制好的视频,表现出极大地学习兴趣,但是同时因为三年级的孩子电脑水品有限,操作不是很熟练,具体表现在使用微视频进行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例如:看了一遍没有学会,需要再看的时候不太会操作,很多学生都是选择从头再看,有些耽误时间。再如:操作演示,每完成一个内容还是需要几次

信息技术课听课记录表表

信息技术课听课记录表 听课时间听课教师年级三年级 听课地点微机室任课教师科目信息技术 研究主题《整理我的资料夹》教学内容《整理我的资料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游戏让学生找物品在杂乱的物品中找不起眼的物品 2、揭题整理我的资料夹。 二、新授 1、学会分类文件 查看”方式的讲解。 学生操作并谈谈自己喜欢哪种为什么 排列”方式的讲解。 学生操作。 2、学生整理文件夹 师分类查看和排列是进行文件整理的前提。 整理步骤要处理的文件——选中——剪切——打开要移动到的文件夹——粘贴学生操作师巡视。 三、练习巩固 1强调思考的问题 换成区别 整理和分类中有什么好的方法与技巧

3、学生带着问题练习。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点评 五、小结 听课反思 本节课吴老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对文件进行分类整理的原则及方法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整体教学效果良好移动文件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经常把移动文件当成操作文件主要原因是这两种方式区别较小过程比较相似 为了说清楚移动文件的步骤吴老师采用了生活中的类比的方法既形象又生动 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此方法值得借鉴

信息技术课听课记录表 听课时间听课教师年级五年级 听课地点微机室任课教师科目信息技术 研究主题《整理我的资料夹》教学内容《整理我的资料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游戏让学生找物品在杂乱的物品中找不起眼的物品 2、师如果将这些物品分类寻找起来就更方便 3、揭题整理我的资料夹。 二、新授 1、学会分类文件 查看”方式的讲解。 学生操作并谈谈自己喜欢哪种 排列”方式的讲解。 学生操作。 2、学生整理文件夹 师分类查看和排列是进行文件整理的前提。 整理步骤要处理的文件——选中——剪切——打开要移动到的文件夹——粘贴 学生操作师巡视。 三、练习巩固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上传: 连文亮更新时间:2012-12-27 22:41:25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1.课堂决定教学质量 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节课,一名中学生在校有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可见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内容。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每一节课,向40分钟要质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课堂教学质量来决定的。 2.为什么要强调课堂观察?(过去更多的是说听课评课) 课堂观察,是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是教师反思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3.你所理解的课堂观察是怎样的?与传统的听课、评课相比有什么不同?(请老师们思考后再回答)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即日常的观察(有意无意)。课堂观察是在一般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运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进行日常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式。 2、课堂观察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无论是观察对象(听哪个教师的课)和场所的选择(到哪个班听课)、观察内容的设定(听什么内容)、观察方法的设计(以定量为主还是以定性为主)等都要围绕着研究的目的。 (2)系统性 日常的不自觉的日常的细致的细致而系统的 低层次高层次 观察具体情况的观察具体问题的观察 (3)理论性 教育理论指导我们正确解释教育的现象和问题,并引导教育现象或问题发展的正确走向。因此,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以及观察结果的解释中,教育理论的指导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课堂观察必须有教育理论的支撑。

课堂观察记录有哪些具体的方式

课堂观察记录有哪些具体的方式 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有很多种,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自己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定性的记录方式和定量的记录方式两种。 定量的记录方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它主要有等级量表和分类体系等记录方式。等级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量表,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依据对象的行为表现在量表上评以相应的等级。分类体系(category systems)指预先列出可能出现的行为或要观察的目标行为,在观察过程中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取样对行为进行记录。分类体系包括编码体系(如美国课堂观察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和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在预设的单位时间内,编码体系对发生的一切行为都予以记录;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只记录不同的行为种类。 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1)描述体系,即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2)叙述体系,即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3)图式记录,即用位置、环境图等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4)技术记录,即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定量的记录方式和定性的记录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

“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讲座稿)

“课堂观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式 2013/10/22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但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兴起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热潮中。对传统的听评课进行专业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使得课堂观察与评价走进学校的日常教学、教师的专业学习和团队的合作研究。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2、特征:课堂观察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是一种行为系统。 课堂观察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信息,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课堂评价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是一种工作流程。 课堂观察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一种团队合作。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察的框架设计 (一)课堂观察的框架及设计依据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 研究者尝试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课堂构成要素的认识,即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四者既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三者之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 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课堂观察技术

课堂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方法的细胞。课堂观察属于科学观察,与一般观察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且经过精心的组织和设计。 一、课堂观察的类别 (一)依据观察是否借助观察仪器,可以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二)依据对观察对象活动的参与程度,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方式有两种:一是改变身份、完全融入其中(完全参与观察),二是不改变身份、部分参与其中(不完全参与观察——课堂观察的主要形式)。 (三)按照观察者关注的情境或内容范围,可以分为开放式观察和聚焦式观察。平时进行的课堂实录式的观察属于开放式观察。聚焦式观察则需要事先选定观察焦点或一个具体的观察内容。 (四)依据观察活动的结构化程度——观察程序的标准化程度、观察内容的结构化程度、观察资料收集记录方式与观察结果呈现方式的量化程度,可以分为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结构观察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的观察程序、结构化的观察内容、量化的观察记录与结果呈现方式; 非结构观察的最大特点是:观察程序、内容灵活机动,以文字或工艺学方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准结构观察的最大特点是:观察程序或内容虽有一定的结构,但是往往以文字形式记录描述观察结果。 (五)按照观察资料收集(记录)与观察结果呈现方式的量化程度,可以分为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收集(记录)与呈现观察资料是观察研究的核心。 定量观察——采取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记录观察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观察结果; 定性观察——采取非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记录观察资料,并以文字化的方式呈现观察结果。 定性与定量观察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观察资料收集记录方式上。

二、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方式最大特点:有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因而西方多称为“结构观察”或“系统观察”。 定量观察记录方式的突出特点: ●通过时间抽样和行为事件抽样分别对课堂进程与教学活动进行分解; ●在此基础上预先设置一套观察行为类目,并设计观察记录工具(方式); ●然后通过一定方式对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行为类目做记录,从而收集到大量事实性(低推论性)的量化资料; ●对量化的行为事实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以期得出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客观结论,特别是课堂各种因素间相关关系的结论,由此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提出决策建议。 定量观察记录方式有三种主要类型:编码体系、记号体系(核查清单)、等级量表。 (一)定量观察记录方式1——编码体系(coding system)(即对观察内容进行分类和量化编码的观察记录体系) 国外产生较早、应用广泛且影响较大的对观察行为进行分类编码的体系是:弗兰德斯(N. A. Flanders)互动分析分类体系(FIAC)。 FIAC体系的内容: 行为类目:师生课堂言语互动行为;时间单元:3秒钟 1、FIAC体系师生课堂言语互动行为分类与量化编码体系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摘要]成都市教科院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课堂教学自我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首要的一步是掌握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本文对时下流行的一些课堂观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一个概略的梳理并表达了笔者的一些观点,或许对课题研究有些帮助。 [关键词]课堂观察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然而,有效地反思必然基于有效的课堂观察。可以这样说,没有课堂观察就没有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贝尔斯的互动分析技术拉开了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60年代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FIAC开始了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70年代“课堂人种志”方法引入课堂观察,90年代霍普金斯的《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系统地论述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理论、方法和 技术日趋成熟。有资料显示,上世纪末我国才开始关注这一概念和与之相关的话题。 、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对课堂观察的定义。 当然,也有学者说得更具有操作性一一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和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这些结果能够促进教师进行反思、分析、推论,并由此促使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我们看到,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课堂观察表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 ---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通常情况下,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听评课一般有两种方式;方式一:某教师上完课后,由提前约定的专家点评,方式一试图让专家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方式二: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方式二试图让教师群体参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有没有更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教研方式呢? 二、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 区域共同体文化,教师注重合作的同侪关系,将同伴互导视为协同发展的专业路径,更愿意进行公开的教学、科研及日常生活上的合作和交流。对于教学、科研上的挫折或失败,不是采取逃避或防卫的态度,而是在相互帮助中,共同去面对问题,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员之间在教育价值观、思想认识上追求广泛的一致性,对于细微的不一致则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间能耐心倾听他人的声音,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达到共赢。 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 1.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发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项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点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进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⑴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报告 调整图形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报告调整图形 一、观察活动组织 伟大学者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信息技术的课堂学习中,就要求教师既能为学生营造出自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又要有一定的秩序和规范,使学习活动能够有序进行,而又能彰显学生的自由学习精神。 本次课堂观察是戴奕雯老师的一节信息技术课——调整图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以及培养孩子们的同伴互助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我们研究小组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研究,通过课堂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具有独立的意志,精神的活力,独创的思维,能主动地计划与决定自己的学习以使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达到自主、和谐的发展状态。 最终,形成“学生自由精神”课堂教学特质,使我校的课堂教学具有“实活乐”的特征,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学模式。 二、观察结果分析 本次的活动设计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主活动设计与实施”、“师生互动”、“老师对学生的应对方式”等观察量表,从这些方面进行观察并收集相关数据。

(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自主式绘画资源的开发,是源于我校信息技术单元化教学探索的一项创新之举。将课件和学习素材整合在一起,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力求创造机会,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活动设计与实施 (1)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 在戴老师的这次课中,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如下:1.教师讲解,约5分钟,占13%;2.学生自主探究,约20分钟,占50%;4、小组讨论,约5分钟,占13%;5、交流互动,约10分钟,占25%。 从这些时间分配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其中版主探究和交流互动这两个环节是占了大部分时间,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始终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老师的讲解时间只有5分钟,没有过多的语言,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 (2)自主活动的实施与效果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对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当前比较公认的对课堂观察的定义。 当然,也有学者说得更具有操作性——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和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这些结果能够促动教师实行反思、分析、推论,并由此促使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我们看到,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课堂观察表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 目的性: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资料和数据,以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在更有效地协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促动教师成长的目的。 系统性:它是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方法、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表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的行为系统。 理论性: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专业行为。比如,量化分析必然用到统计学。又比如“人种志”研究方法的引入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实践性:不但它的观察对象是课堂教学实践,他本身也是一种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活动。 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观察,教育科学研究尤其如此。 二、课堂观察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理解课堂观察。以下列举常见的几种分类: 1、按对观察对象和情景是否严格控制分类: (1)自然观察:不对课堂施加控制而实行的观察。

小学信息技术评价方案及评价表

曹马小学信息技术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当今时代对学生的迫切要求。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操作技能转变的情况进行评价,以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维需求。 二、评价原则 a)评价方法多样化 《信息技术》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如:面试、口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竞赛、操作性考试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b)评价时间全程化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应该伴随于教学的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要重视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表现,及时总结,及时进行评价。 c)评价主体多元化 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内容 《信息技术》课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操作实践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范围内,对有关信息技术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级的考察范围,应根据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来确定。 操作实践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评价方法 学生学习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种途径进行。见下表:

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概述 成都华西中学牟林 [摘要] 成都市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首要的一步是掌握课堂观察的技术与方法。本文对时下流行的一些课堂观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一个概略的梳理并表达了笔者的一些观点,或许对课题研究有些帮助。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序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然而,有效地反思必然基于有效的课堂观察。可以这样说,没有课堂观察就没有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贝尔斯的互动分析技术拉开了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60年代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系统FIAC开始了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70年代“课堂人种志”方法引入课堂观察,90年代霍普金斯的《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系统地论述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日趋成熟。有资料显示,上世纪末我国才开始关注这一概念和与之相关的话题。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对课堂观察的定义。 当然,也有学者说得更具有操作性——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它将课堂中的问题具体化为序列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彼此联系的空间单元,并透过对序列观察点的时间与空间单元的定格、扫描、统计、描述和记录等操作,得出观察结果。这些结果能够促进教师进行反思、分析、推论,并由此促使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我们看到,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所以,课堂观察表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 目的性: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资料和数据,以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 系统性:它是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方法、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的行为系统。 理论性: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专业行为。比如,量化分析必然用到统计学。又比如“人种志”研究方法的引入等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数据的真实性。

课堂观察与分析方法

用技术支持深入反思—— 用技术支持深入反思——
What 什么是课堂观察 Why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 How 怎样进行课堂观察
——定量和定性课堂观察的部分方法
课堂观察与分析方法
提 纲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系 王陆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1 (010)68907794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2
一 、 什 么 是 课 堂 观 察
课堂观察的定义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 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 录音、录像等设备),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 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 、 什 么 是 课 堂 观 察
课堂观察的分类:
实验观察与自然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开放式观察、聚焦式观察、结构观察和系统观察 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
课堂观察的特点
目的性、系统性、理论性、选择性、情境性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3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4
二 、 为 什 么 要 进 行 课 堂 观 察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5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课堂观察是适合于课堂情境的重要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法展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课堂观察及分析能够促进教师的深入反思。
、 怎 样 进 行 课 堂 观 察
一般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课题的选择 需要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2.制定课题的研究 方案
课堂观察法 1. 课堂观察前准备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 划
信息化教育的课堂 观察法 1.课堂观察前准备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 规划 特别是拍摄机位和 录音设备的安置位置 2. 实施课堂观察 拍摄+录音+现场观察 3. 信息处理与信息分 析 将质性信息 量化 信息 多种信息的融合 4. 撰写研究报告
2. 实施课堂观察 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 课堂观察后的工作 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 呈现、深入反思
?!
?!
3.资料的收集、校 订与处理
4.研究报告和论文 的撰写
4. 撰写研究报告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wlcnu@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8c4796909.html,
6

课堂观察量表(参考)

甘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观察工具 (试行) 1.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2.教师行为等级量表。 3.师生互动等级量表。 4.教师的提问及解决方式。 5.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 6.情景创设。 7.学生的学习情况。 8.课堂提问有效性。 说明: 请各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堂观察的八个工具,要求教师领会其实质,促进教师从多角度、多维度观察课堂,全面提升教师的看课能力。说课要抓住工具要点,遵照新课程相关的理念,表达的观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楚。

课堂观察工具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执教者资料姓名单位课题 观察者资料编号时间 观察中心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观察记录 学生表现评分说明 1. 学生课前有否准备,准备得怎么样? 2. 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情绪是否高昂?主要表现。 3. 有否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并有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 /回应)吗? 4. 有否倾听同学的发言,有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 应)吗? 5. 提出提问,提出问题的人数,质量如何? 6.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形式、过程、质量如何? 7.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 /阅读/思考)有哪些? 8.学习中,能否对师生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 见。.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完 成率达到多少?. 10. 预设的目标达成如何,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 板演/演示)? 评价 要点 注:评分为百分制,每项5分,共100分。参赛教师可根据情况划分等级:优—90分以上;良—80~89分;好—70~79分;一般—60~69分,差—60分以下。评课时要说明理由、给出建议。

课堂观察三步骤

课堂观察三步骤 (一)课前会议: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被观察者说课: 授课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大致结构分析、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分析。 2.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的进一步阐述。目的是让授课教师对本节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使授课内容、过程更加完善。 3.确定观察者的观察点。 (二)课中观察:一是关注学生发展;二是关注知识传授。 1、学生的学: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地思维表现,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与非学习行为,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课堂的气氛等。可以通过以下五种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映出来: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 2、教师的教: 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材运用和挖掘程度,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提问技巧,教师的反馈方法和效果,教师的观察力,调控能力。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 (三)课后会议: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1.被观察者的课后反思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目标达成情况,(2)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3)预设与生成。 2.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要简明,有证据,有回应,避免重复。 3. 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 (1)成功之处;(2)个人特色;(3)存在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现有教学资源,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 学科知识网络建构活动 以学科知识树构建与使用为抓手,强化教学研究,取得明显效果。 1.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并落实《关于加强学校知识树建设的意见》等,将教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记录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记录 今年4月份,我校小学信息技术以小学三年级“复制与粘贴”为载体,采取课堂观察的方式.开展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专题研究活动。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实,学生是最活跃、最有可能给教师提供一面反照自己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教师可以充分认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并由此获得成长的动力和机会。所以,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行为。 一、课前会议中,也就是课堂观察的准备阶段,我们首先制定了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的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另外,在听讲并交流评价过三年级信息老师说课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二、课中观察即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三、课后会议,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一、观察点的确定 作为教师的一项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有别于一般的观察。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而非随意式地走马观花。这一方面是有课堂的特点决定的,课堂错综复杂且变化万端,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即时性、非连续性和社会性,【1】要观察到课堂里的每件事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们想看到什么或准备看到什么所决定”。【2】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即使就在你眼前的东西也不一定能看得到。因此,有效的课堂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进入课堂观察之前要确定好课堂观察点。那么课堂观察点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首先,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是观察点的品质。观察只是对行为的一种快照,我们很难观察学生、教师头脑里的东西,只能观察能观察到的东西,如人物(行为发生的主体)、频率(行为发生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性)、持续时间(行为持续的时间长度)、反应时间(学生接收指示与作出要求的行为所间隔的时间)、强度(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地点(行为在哪里发生)等。因此,我们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一系列可感的师生活动与现象,例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的和可解释的,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 其次,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想观察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自己、上课教师以及合作体的需要确定观察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关心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确定的课堂观察点就不同。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加强的教学领域或某一方面素养来决定观察点,作为自己改进的参照。实际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往往不尽一致,这就需要在课前会议中通过协商来确定观察点。同时,课堂观察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合作体的需要。课堂观察合作体形成的条件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标,或是研究一个主题,或是形成合作体的教学风格,或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等。就学科教研组而言,在观察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思考本学科教研组近3年的课堂教学追求是什么。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之后,就需要考虑与研究主题最密切相关的观察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观察——反思——改进”,形成教研活动的跟进链条。 再次,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者所能观察的。在确定观察点时,观察者要考虑自己是否熟悉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和记录方法等。 二、关于记录工具的设计 和所有的科学观察一样,课堂观察也需要凭借一定的观察工具。我们不能像日常观察那样仅凭经验行事,课堂观察需要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否则,观察效率低下,意义甚微。而在确定课堂观察点后,如何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观察工具,是教师遇到的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课堂观察的工具选择或设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需要课程理念、教学价值等的支撑,它是一个研究课堂、理解课堂的过程。因此,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一开始就追求完美;即便是在前人已开发好的观察工具中进行选择,也需要有一个解读、理解和吸收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会经历从借鉴他人走向自主开发的过程:使用他人的量表——改进他人的量表(通过观察验证)——开发自己的量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以下3个问题。 第一,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观察记录工具是为观察服务的,首先,要考虑所确定的观察点的特性,紧扣观察点选择合适的工具。以观察提问为例,如果想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该采用定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