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小论文

城市化小论文
城市化小论文

2.3国内城市化研究综述

2.3.1国内城市化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化水平的度量研究、关于城市化的类型研究、关于国家的城市化政策研究以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城市化与劳动力流动、城市化的今后发展趋势等。

(l)对城市化水平的判断

城市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人口、地域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城市化问题是城市研究的重点,是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城市化水平差异对地区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研究则更加重要,因为它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订城市发展政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基础。从目前己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理论界对中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并以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瓶颈”(耿海青,2003;赵新平、周一星,2002;李文,2001;吴子力,2001;胡序威,2000;胡鞍钢,1989)昭: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国际比较的研究角度出发,不论与一般模式(即钱纳里模式)相比、与相同收入水平国家相比,还是与亚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李爱军,2004;葛永军、许学强、阎小培,2003;“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2002;史育龙,2001;):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不是城市化滞后,而是存在超隐性城市化,即乡村地区的非农业发展推动了农

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职业转移,但这只实现了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而不是地域转移,实质上是劳动力非农化加上一定程度的聚集性的人口过剩(邓宇鹏,2002;王嗣均,1996)。

(2)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定方法的研究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而人口比例指标则又是主要指标法中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由于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发生了多次改变,因此,给了客观描述我国城市化水平,众多学者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对于单一指标的修正主要有: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侠先生根据国际通行的城乡划分标准,按城镇聚居非农人口比重为75%,城镇合理郊区农业人口比重为25%,提出计算中国城市化实际水平的公式②为:Pu=P.*(1+25/75)/Pr。Pu指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指城镇的非农业人口总数;Pr为全国总人口。第二,武汉大学辜胜阻先生针对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提出的城镇人口修正公式③:修正城镇人口=城镇居委会人口A/。式中A为理论参数,设区的市为0.65;不设区的市为0.70;镇为0.75。

还有的学者考虑到城市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人口性质的变化还体现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演变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学者认为只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应该从城市化质量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一组指标体系,予以综合分析,力求较为全面准确地衡量城市化水平④。作为改

进城市化水平衡量方法的一种思路,对复合指标法进行的研究有其学术价值。纵观国外学者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可以发现,用该指标计算城市化水平时,其基本模式是一致的,即首先选出能反映出城镇各方面基本特征的一组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计算出一个综合值,作为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国内学者如张耕田(张耕田,1998),代合治(代合治等,1998);叶裕民等在这方面做了尝试研究。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关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下几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人口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面特征,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广义的生活方式(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组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的变更则是城市化的综合结果。而城市文化则是城市全面发展的推动力(朱铁臻,2002:李树琼,2()()2)。第二种观点认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市场机制。他们认为城市化是其内在机制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由分工和生产力发展形成的生长机制;其表现是受城市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客观比例关系(即关联度)的要求所决定的城市产业的自然增长趋势;其次,城市的发展也受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覃成林,2001;饶会林,陈福军,2001)。第三种观点认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由“推力”和“拉力”构成。一个是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扩张产生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即推力;二是农业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农业走上集约经营,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在农村以外寻求出路,即拉力(杨重光,1987:吴海林,刘韶龄,2001)。

(4)如何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偏低,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数目太少,应该下大力气增加我国城市的数量。而增加城市的数目,主要是发展小城市,应以我国现有的19000个建制镇为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另一种观点认为,要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不能单纯靠提高城市的数目,不应重蹈西方国家在上个世纪及在本世纪前期所走过的以单个城市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化道路,而应根据国际、国内的现实情况,走出一条建立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道路,即发展都市区,刁‘能迅速将我国的城市化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2国内城市化模式研究综述

与国外学者对城市化模式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更加注重对中国不同时期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为中国的城市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国内学者对城市化模式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的,第一是城市结构的模式,分为大城市优先发展模式、中小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小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和“大、中、小”共同发展模式;第二是城市化模式的静态研究(其主要论点见表2-4)。

(l)静态城市化模式

国内学者顾朝林、甄锋、张京详①认为由于城市本身特性、规模大小以及城市所在地具体的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在城市空间模式层面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针对我国城市中心区、城市化功能区和周围卫星城镇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对我国城市的静态模式作以下划分:

集中块状结构类型.城市中心区和外围功能区组成集中、用地紧凑,卫星城镇相对不发育。这类城市空间结构最为紧凑,一般是新城绕核心区呈圈层扩展而形成的,如沈阳、北京、无锡等。

连片放射状结构类型.该类城市外围的各种功能区围绕中心区呈不均等连片集结,若干方向较为发育,若干方向交不发育,总体呈放射状。这类城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或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而在各个方向表现出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如南昌、合肥等。

连片带状结构类型.由于自然条件(如河谷、滨海地带)等的

影响,这类城市中心区和外围功能区连片向两侧拉长,卫星城镇和其他方向的外围功能区均不发育,我国兰州、青岛均属于此类。

双城或多城结构类型。此类城市分置于两个或多个独立地块,各自形成了特定的外围功能区。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政策和工业布局等而形成的模式,如湛江、包头等。分散型模式.此类集中的城市为分散的若干核心城市所代替,各类外围功能区也分置于各自的核心城镇和卫星城镇。这类城市的空间格局最为松散,如淮南、银川、大庆等。

一城多镇结构类型。此类城市的中心区和外围功能区形成中心城区,另一部分外围配置在相应的卫星城镇中。主城区是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而卫星城镇则具有专业职能,如个旧、重庆等。

带卫星城的大城市结构类型。此类城市中心区和外围功能区高度集中发育,并在城市周边地区,逐渐形成较为发育的卫星城镇。这是城市规划干预和引导城市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典型的城市空间格局,如上海、南京等。与之对应,学者刘君德、王宇明等人认为由于中国城市增长的空间过程主要在于城市蔓延、郊区城市化和卫星城建设,空间模式主要有轴向扩展和外向扩展两种形式,具体有:

圈层模式.这类城市的外向扩展过程突出地表现为呈同心圈层式扩展,具有明显的“年轮”现象。在城市的扩展过程中,一般大工厂、校园、特殊医院、集团住宅等单位起先行者的作用,

随后公共建筑和一般住宅区相继建设,由原来的城市郊区逐渐演化为城市建成区,这时又有一批工厂、学校和特殊医院等被挤到更远的地区。典型代表:上海、西安。

飞地模式。这类城市一般首先在资源点形成城市飞地,然后建成飞地与母地的快速联系通道,再沿通道两侧发展形成指状增长。如南京。

轴向镇充模式。这类城市主要沿交通线形成两条以上的指状体,当指状体增长到一定程度、指状体之间横向联系加强时,其间的三角形或梯形空间逐渐被充填。

带状扩展模式。这类城市模式的形成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触角期。在这一时期存在一系列城市空间扩展推动力,借助于城市对外交通路线的发展,在城市的快速交通沿线形成一些外展触角,他们由新居住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组成。二是分散组团期。一方面,由于城市边缘区保护、环境美化和建设用地紧缺,限制城市进一步外向扩展;另一方面,大型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远郊建设,逐步形成分散组团空间结构。三是城市走廊期。由于分散组团间快速通道的建设,成试沿快速通道形成念珠式工业—居住城市走廊,这一走廊发展成为沿快速通道布局的一系列通勤郊区镇。四是带形城市期。随着这些通勤区的进一步建设,他们共同形成城市的部分地区,结果城市走廊演化为带形大城市区。

(2)动态城市化模式

动态的城市化模式主要与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有紧密联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城市化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大、中、小”城市模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梦白先生,他认为这一方针“即表述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总的战略思想,又为现在的大、中、小城市规定了不同的发展原则。它是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经验,研究了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情况后,针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制定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他指出,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看成普遍规律,从而得出大城市规模不应控制的结论是错误的。

优先发展小城镇模式力。优先发展小城镇模式实际上与“大、中、小”城市模式的观点基本一致,他们可以说是“大、中、小”城市模式派生出的一派。该派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途径和方式问题。他们的主要论点是:我国原有的城市无力接纳如此众多的农村剩余人口,而中国的国力也很难再建那么多的新城市,因此,只能在原有乡村的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这样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持此派观点的学者认为,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方向”和“捷径”。优先发展大城市模式.持大城市派观点的同志认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以发展大城市为重点。他们的主要论点是:第一,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证明,“发展大城市是世界共同趋势”,①“我国尚处在发展大城市阶段”。②第二,从经济、社会、环境和建设四个方面分

析城市规模效益,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大城市的效益都高于中小城市。因此,“大城市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普遍规律”。

③第三,“‘大城市病’和城市规模大小并无必然联系”。④因此,“在我国城市化的阶段,必然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⑤随着城市化时间的发展和理论探讨的深入,重视大城市的发展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演化成大城市圈或大都市圈⑧。总之,该派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考察,还是从实践上探索,中国的大城市经济都要继续发展。大城市继续发展不仅是以为大城市的经济还比较落后,而且是因为国家的经济实力,特别是科技水平和力量主要在大城市。没有大城市的支撑,国家就不能迅速稳步发展,国家就不能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同时,特别应该值得强调的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学者,一般来说既不回避大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不完全否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优先发展中等城市模式.持此观点的同志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都有其难以克服之弊端,唯有中等城市才一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重点发展规模。因为中等城市兼有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好处,并能消除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弊端。他们认为,“应该确定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带动城乡建设网络结构协调发展的战略”。⑦持该观点的重要人物刘纯彬⑧认为我国中等城市明显优于小城市,与大城市比也不逊色,有些

指标甚至超过大城市。小城市的弊端是浪费耕地、浪费能源、污染环境。

因此,中国城市化要以建设中等城市为重点。

郊区城市化模式.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中国存在这集中的城市化、直接转变的城市化和分散的城市化三种不同趋势,但是以分散的城市化即郊区城市化为城市化的毛要途径’。

城乡一体化模式和城乡融合模式。认同该模式的学者认为,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不卜乡村城市化而是城乡一体化。一是从理论上来说,城市化不是社会发展的

普遍规律,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规模经济所产生的特征;

二是从近代发展情况来看,城市发展己展现了城乡之间趋于融合的新态势;三是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来看,为城乡融为一体也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又,两种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城乡融合模式强调城乡融合,并不排斥实现乡村人口城镇化的演进,而把城乡融合看作是乡村人口城镇化的一条道路。

多元城市化模式、卿。这一派的学者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农村人口比重大,地域差异悬殊,商品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这决定了我国城市化模式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是多目标有步骤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川。在发展目标上,要采取城、镇、乡多元布局,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相结合;在发展步骤上,分清动荡发展和稳定成熟两个相互依存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逐步

推进;在地域布局上,先发达地区城市化、后落后地区城市化。

3国内城市化模式研究的评价

国内学者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以我国城市化道路为实证研究的对象,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采取的模式,对于指导我国城市经济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过于强调城市结构对城市化模式的影响。这从我国学者对城市化模式类型的划分中就可以看出。他们过多的考虑城市结构对城市化模式的影响,因此,将城市化模式划分为以集中块状结构类型为代表的静态城市化模式I和以圈层模式为代表的静态城市化模式H。这样划分虽然对于区分城市空间发展类型有益,易于提取城市因素,但这种研究方法却忽略了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将城市经济视为静态不变的。因此,忽略了城市化模式中的经济因素。

第二,过于强调城市规模对城市化模式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过于强调城市规模对城市化模式的影响,尤其注重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对城市化模式的影响,所以才会出现关于城市化模式的八种不同观点。实际上,人口规模尽管使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不能将其概括为城市的本质特征的全部。城市规模被城市职能所决定,是城市职能的载体。城市职能的等级越高,城市的规模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城市人口除了正常的自我增长以外,如果城市职能在扩大,城市的规模就不可阻挡的要扩大,所以,企图

通过控制城市规模来控制城市化模式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

第三,对城市化模式选择的依据和影响条件研究不够深入.我国学者大多将我国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城市化模式选择的依据和影响城市化模式选择的条件研究的不够深入。从逻辑学来看,对城市化模式研究应当遵循“模式选择的依据—影响模式选择的条件—模式的构成—模式的选择”的逻辑顺序,才能客观的选择城市化模式。但是,我国学者在研究此问题时,跳过了模式选择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导致研究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实践工作中,也就缺乏了对实际的指导意义。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论文

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分析 摘要: 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步进化。关于城市化,其理论研究非常之多,也存在不少争论,研究区域的区位论,劳动力流动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生态论等等,都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形成的内在动力和表现形式,对这些文献的回顾和评价,有助于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和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关键字:城市城市化农村经济发展阶段人口一.城市化的定义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化理论的探索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尽管如此,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仍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正确理解城市化的定义以及相关的概念对于进一步认识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的概念源于英文urbanization, urban意为城市、都市;-ization是表示行为发生的过程,即“化”的意思。那么从字面理解,城市化就是非城市地区向城市地区转变的过程。但是,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城市、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其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还包括实质上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文化、文明、意识和精

神的扩散。因此,城市化的定义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意味着农村地域不断被转化为城市地域,主要表现在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但从质的角度讲,城市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城市“同化”的过程,即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和扩散,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不断改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综合看来,城市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是人口的城市化。 第二是空间城市化。 第三是乡村城市化。 可见,城市化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过程,包括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两大系统的更替和提升,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和聚集的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以及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既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城市化论文,城市化问题论文

城市化论文,城市化问题论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城市化论文,城市化问题论文:城市化快速推进下城市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功能调控创新策略研究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由于当前历史文化街区过度强调其商业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加之当地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许多富有传统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历史街区风貌格局、历史古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历史街区的内涵,也使城市“千城一面”格局严重加剧。 因此,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现实背景下,结合城市自身特色,如何对城市中心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保护,怎样

才能在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其原有资源进行开发更新已经成为了一项亟需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试图以处于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中长沙市中心黄金地段的历史文化街区——太平街为例,探讨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太平街保护与发展策略问题,旨在有效指导古街区的开发与保护。 一、城市化加速推进下城市中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人文文脉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如南京、洛阳、北京这类城市之所以举世闻名,除开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内涵之外,城市中心现存的各类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物以及传统历史街巷也是重要方面。而如今,这些凝聚着千百年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街区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面临被高楼大厦同化的危险,甚至许多历史街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有效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人文文脉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城市化快速推进进程中,就迫切需要在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进行更新,从而使看似与现代化的都市格格不入的历史街区焕发新的荣光。 (二)塑造城市特色历史品牌,加快城市特色精品发展 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我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众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失灵的问题,逐渐使政府决策者们开始有意识的加强了对包含本地的文化资源和传统特色的历史街区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多数不仅具有实实在在的历史古建筑,而且具有历史人文环境这个“活灵魂”,从而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火热的古村、古镇游便是有力的见证。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以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的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城市角逐新时期城

城市化发展论文

上海近代城市化发展及城市化问题反应研 究 摘要:当今中国经济中心——上海,它是如何发展的?它是一座富含文化的城市,它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他是最早的工业城市,它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它是一个最能和国外友人交流的城市。上海它到底是怎么发展的,近代的上海是什么因素导致它城市化的程度这么高。它同时是否会反应出城市化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上海、近代、城市化、城市化问题 一、上海古代发展简述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有黄浦江深水航道而成为天然良港。由于地理位置形成的优越的交通条件,南宋时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市镇,在旧城区的东门外延黄浦江一带形成繁盛的商贸区。元朝在这里设立市舶司,管理中外船舶进出及征收税款。1292年设立上海县治,建有县属、文庙等。明朝吴淞江改道于黄浦江处,使江水流量剧增,并通向了长江入海口,大小船舶进出频繁,手工业和商业见见发展发达。 二、上海近代发展过程简述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于1843年开辟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使上海,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 上海开埠不久后立刻设立租界。上海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世纪上就是租界不断扩张的过程。上海城市的特殊性质,是和租界不可分割的。 1845年11月,英国与清朝关于上海定“地皮章程”中,规定划出一定的地界为英国人居住,这种租地界线,就是后来的租界。1848年美国和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占据虹口一带为美租界。法国在《天津条约》以后,也在上海抢占租界。日本虽然没有租界,但是盘踞虹口、四川北路一带,形成一定的势力范围。 外国可以在租界制定法律,因此政治方面在租界内设立政权机构、巡捕房和监狱,建兵营,停泊军舰。经济方面修筑大量洋行、银行、工厂仓库、码头。宗教方面建了许多的教堂。 在租界外,中国政府管辖的区域也在增大。1847年,清政府在外滩设立江北海关,1865年在南市区建江南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闸北和苏州河沿岸兴建不少的工厂,使这两个地区也成为了建筑密集的市区。 1853年,上海口岸对位贸易总量第一次跃居全国第一,并从此成为东亚第一大港。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城市化发展到达顶峰,被称为当时世界上仅次于纽约、伦敦、柏林和芝加哥的第五大城市。上海的人口也随着工业、商业、对外交通以及贸易的发展迅速地增长起来。1880年已达到100万人,1930年增至300万以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以外的地区为日本侵占,租界形成孤岛,大批难民涌入城市,房荒更加严重,新建了大量的阁楼等临时性房屋,不少小型工厂迁入租界,人口激增,各种消费大量增加,出现了暂时的繁荣现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占领了整个上海。此时,进行了市区规划,在北区建设了军事机构和日本人住宅,但上海许多地区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重返上海,城市人口瞬间增长到600万以上。市区棚户数量急剧增长,但是市区面积没有变化,城市没有进行适当地更新。当时定制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并没有实现。 三、上海近代工业发展与分布 上海之所以可以快速的发展,这个与上海的工业迅速发展和分布高度集中是密不可分

新型城镇化论文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心城区与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本质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因此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坚持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务实作风为保证,以扎实工作为依托,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把握要点,把心思精力和本领用到新城镇化建设上。 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统筹安排。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想要取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胜利,需要首先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在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型城镇化。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第一道工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既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又立足本地,总结谋划,规划布置。远期、中期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准确,努力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论;近期规划要切实可行,重点做好三年特别是当年发展规划设计。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综合研究,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乡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重点开发区域,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凸现特色,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二、充分利用资源、克服发展短板。 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从制度层面引导“两化”的推进。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从招商引资入手,加大对工业的引进聚集作用;从退城入园入手,形成工业的规模成本效应;从定位功能分区入手,吸附周边人口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从而形成新型城市化社区。改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对周边产业产生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形成工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反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

发展经济学论文城市化

发展经济学论文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所谓城市化进程就是指随着国家经济增长而出现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市化发展经济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化发展经济学论文篇1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同时,也出现了较多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率;可持续发展;城乡二元结构 一、城市化的产生背景及原因 城市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所谓城市化进程就是指随着国家经济增长而出现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首先,城市化进程是工业化发展推动的结果,即工业和商业发展形成区域聚集经济优势,进而形成对农村劳动力的持续不断需求。其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远高于农村,生活条件和个人发

展机遇也优于农村,再加上城市与农村预期收入的差距,进而吸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再次,伴随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产业转型的深入开展,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可能性。 可见,在一国连续均衡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城市化的发展结果可以看作是经济链条上各类事件互相作用而导致的,以工业化经济发展的持续需求为开端,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就业劳动力转移为结果。但是,现实情况却显示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定居迁移的趋势早于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因此,必须把城市化进程看作是生产结构变化结果外的分散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受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和个人发展期望,以及政府支出政策和各种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二、城市化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层次不同,对城市化概念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为了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全社会正确把握城市化进程的内涵,提高认识和理解层次,尤其要走出以下几大误区。 1.单纯的农民进城不是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包括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但绝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进入城市农民的就业形式和收入结构,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同时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眼界的开阔。国际上通常采用居住在城市内的人口总数与该国总人口数量的比重来衡量一国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这种衡

我国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姓名:XXX 学号:XXXXXX 年月日

我国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意义。然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及时改进,以确保中国的城市化能成功,顺利的进行。本文借鉴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城市化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对城市化概念以及中国城市化的状况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然后重点研究了对中国城市化现状的思考和一些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过度城市化环境工业化 引言: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1.城市化以及进程中的问题 1.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生活转化非农业生活的过程。”[1]是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和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展十分迅猛,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5%,并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正成为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2] 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3] 1.2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2.1我国城市化水平要达到哪种程度 我国是否有必要,将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发达国家一样高,要达到75%以上。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容易懂得的道理;我国在80年代以前城市化水平低,现在仍然不够高,需要提高,这也毫无疑问。但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应该一样?中国国情与迄今已实现现代化的所有发达国家差别巨大,中国城市化标准是否一定要像它们看齐?21世纪的城市化与19世纪、20世纪的城市化标准是否应该有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化进程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也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改变。本文通过RS和GIS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陕西省汉中市近几年来的城市发展状况。根据2003年和2010年的LandSat5 TM影像提取了汉中市的NDVI值、土地利用状况、亮度温度值、地表温度TS值,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GIS可视化分析得到了城市化与城市生态景观变化的关系,对城市生态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遥感;GIS;城市化;NDVI Stud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Remote-Sensing Image Zhang T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Xian in Shaanxi, 71006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Urbanization phenomen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mon; the city scale expands unceasingl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landscape also change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study about the urban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HanZhong with the method of RS and GIS; According to the 2003 and 2010 LandSat5 TM image, we know the NDVI value, land use status, brightness temperature value, true temperature value TS; we get the urban ecological landscape changing relations through the RS and GIS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his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city ecological research. Keyword: Remote-Sensing; IS; Urbanization; NDVI 中图分类号:P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学论文 浅谈我国区域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摘要:区域城市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身边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课题。论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城市化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分析,全面演示了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体系。通过看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分析把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分为东中西几大经济区域并研究分析他们共同的和特有的城市化问题。最后把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与城市化的发展相结合,研究分析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部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经济;西部经济 引言 众所周知,城市化是和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它以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另一再现。经济城市化最根本的内涵是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而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则是城市化的深入表现。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向工业区聚集,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人口在不同产业间应有合理的分布。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化过程在地域空间的外在表现,包括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生态形成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的内容。城市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城市的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纵观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无论从城市化的政策实施方面,还是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来看,我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解决好城市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其它政策的贯彻实施,是推动我国综合实力水平不断进步的潜在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都得到了探讨说明,众学者各抒己见,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很好的探讨,然而目前的总的框架不尽明显,有的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有的不够系统等等,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异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极为不平衡,各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鉴于此,本文对各区域作了点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前工作的一些重点,提出了些对策和建议。 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及基本分块 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企业发展模式,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城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同时,城市所集聚的要素日益增加,城市功能日趋多样化,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也将更加密切,因而传统上通过单一的城市人口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就有其局限性。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建立复合指标体系来反映城市化进程。尽管城市化复合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大争议,但也不失为一种研究城市化机制变化的有效手段。

城市化发展论文:从第三产业看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发展论文:从第三产业看城市化发展本文从成都市第三产业的角度对成都城市化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发展城市化的一些建议。 第三产业;城市化;影响;成都 一、现阶段我国关于城市化的各种说法 1.城市化有利于启动内需,解决政府财政压力及产能过剩 2.中国推动城市化有利于创造巨大的全球市场。 3.城市化之忧.根据国家土地“占补平衡”、“先补后占”的政策规定,城市化将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二、成都市第三产业分析 图1成都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 资料来源:《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图2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体系 资料来源:《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见图1),传统第三产业不断充实,新兴第三产业不断涌现,服务业务体系已初步形成(见图2)。2009年,成都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0亿元,拉动经济增长6.7个百分点。其中,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50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1%;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416亿元,增长41.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869亿元,增长41.7%;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2.6亿元,增长33.4%。同时,成都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第三产业的优质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成都市第三产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造成规模效益偏低,现代化水平偏低;二是产业内部比例关系不协调,服务业内部,仍以传统的商贸、运输为主体,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尤为薄弱(刘中显,2011)。三是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缓慢。虽然2009年成都市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9:44.5:49.6,但仍低于我国发达地区的水平,限制了产业间的互动发展。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充分吸收多余的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都市的城市化发展。而城市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还是看第三产业能否稳步、健康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成都市在发展第三产业时,依托自身“天府之国”的优势,加快旅游业发展,增加了就业和居民收入。同时积极吸引外资,使得一批金融类、咨询类外资企业进驻成都。高素质人才的增加,为成都市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潜在动力。 三、建议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灾害分析及对策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系 唐波Analysis on urban disasters and countermeasures during urbanization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成为议 题。城市化的发展创造了 巨大的物质财富,可城 市安全的问题更加严 峻。城市灾害与城市 化密切相关,笔者 对城市主要自然灾 害的类型和特点进行 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 城市灾害机制研究、城 市规划和城市应急管理体 系等三方面提出对城市灾害 管理的相关建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 格利茨曾经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 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正 如他所说,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4-2020)》中指出:从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 到20 113个。与此同时,城市化为 我国现代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 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等各个 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伴随着 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群、经济区、都 市圈等新兴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涌现, 为城市多元发展和城市转型创造了 机会。 可是,在城市为我们创造物质 财富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未雨绸 缪,为城市安全出言献策。无 论城市如何发展,我们都要追 寻城市发展的本质,城市如何 可持续的发展和展现它应有 的活力,城市治理和城市安 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可是当前城市灾害 的不断涌现,不得不让 我们重新认识城市灾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 每年因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 济损失高达1000?3000亿 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 值的3%?6%,而这些损失大部分 都集中在城市,城市成为现代自然灾 害中巨大而脆弱的承灾体。 城市灾害类型 城市灾害就是以城市为承灾体的 灾害,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 灾害涉及的内容和种类甚广。1997 年,我国建设部在《城市建筑技术政 策纲要》中,将地震、火灾、风灾、 洪水、地质破坏列为城市灾害的主要 类型。城市灾害的具体分类,由于国

城市化论文

中国城市化的挑战与应对 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20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而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资源、交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挑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能否正确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立足现实,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城市化,挑战,对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被确定为我国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然而, 这样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与浪费现象并存的严峻考验。面对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发展前景,各地必须加快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投资量是巨大的,其中包括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建设投资,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大量资本性投资,等等。因此,快速城市化时期也必然是高强度固定资产投资时期,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成为一大课题。 在环境保护方面,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无法回收,排入大气后会造成温室效应。不仅仅是燃煤,城市大量的汽车、密集的人口、直接燃烧各种燃料也在排放二氧化碳。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日益严重。除了大气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相应要解决的城市水资源平衡(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水处理和回用、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必须在城市建设中及时解决。 二、城市交通拥堵 越来越严重的拥堵,是中国快速走向城市化所面临的空间冲突、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缩影。在拥有近500万辆汽车的北京,交通拥堵已司空见惯,成为全国的“首堵”。不只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长沙等城市也深陷“堵城”困局。城市交通状况日益恶化的局面也给政府提出新的命题,在城市重要资源布局之初,必须经过严格的交通环境评价,以确保其设置的科学性

城市地理学论文--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城市地理学论文--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并且明确指出了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和路径,并且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预测。 关键字: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班级:规081 学号:2008302106 姓名:董妲 城市化作为一个静态性概念,其涵义是指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城市生活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的各种状态。 城市化作为一个动态性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转换过程: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第二和第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三是地域的转换,即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规模上的扩大、功能和设施上逐步完善的过程。四是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转换,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以世界城市化的大趋势来看,城市化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城市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但是具体到中国城化的发展历程而言,并不能简单的概括位以上四个阶段,这也体现出了不同国家所具有的自身发展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伏波动是最显著的特点。一般说来,中国大陆的城市化起点定在1949年。中国的城 1 市化历程具体可分为六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49,1957年) 1949,195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 12.5,,这是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短暂,但是却是城市化规律得到正常显示的时期。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放在重工业部门上,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至1957年达到15.4,。 1965年) 2.波动阶段(1958, 1958年的“大跃进”,使大批劳动力涌向城市,出现了一次城市化高峰,城市人口的年递增率竟达10.5,,196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19.75,。当然,这与当时急转而下的经济形势相比,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1961-1965年国家为了改正“大跃进”的错误,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经历了第一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波动,城市化水平降到16.84,。 3.停滞阶段(1966,1978年)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过程中,经济短期波动十分频繁,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再次出现了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倒退现象。从1966年起,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就逐渐下降,到1972年降至最低点,为17.1,。1971年以后,农村小城镇“五小工业”的发展使经济有所复苏,但是仍然很低,1976年仅为17.4,。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体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