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后一课》听课评课

最新《最后一课》听课评课
最新《最后一课》听课评课

《最后一课》听课评课

时间:

班级:七年级七班

课题:《最后一课》

开课教师:

一、听课记录:

(一)引情导学

1.教师使用“六十年国庆大典阅兵式”PPT设置教学情境,引出“爱国”的主题。教师: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

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2.出示学习目标(PPT):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小说的要素,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教师指导朗读:

速读课文,选择与你感觉一样的表情(PPT:懊悔、感动、愤怒、难过、惊讶)

(1)学生速读课文

(2)师生互动:

学生选择表情并阐述理由。

4.导学:

(1)教师出示问题(PPT):

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诧异懊悔钥匙郝叟祈祷哽住挟着戒尺踱来踱去

②找出文中的主人公、重要人物,理清文章的情节,标出环境描写的语句。

③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④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⑤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A.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B.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合作小组进行互助学习。

2.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提高

1.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点拨:

(1)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

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精彩展示记录

生1:

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师生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生2:

为什么说:

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师生小结: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生3:

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师生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生4: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师生小结:

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3.拓展:

口头作文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设想一下: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

4.课堂小结:

爱国主义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

板书设计:(PPT)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写作手法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二、评课记录

(一)教学目标:

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反思一:荒岛余生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阶段,每一位教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化理解,并将之运用于实际教学。我听过不少的课,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运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无疑是符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但是这样的课,由于学生水平、个性的差异,会形成随心所欲的讲、漫无边际的谈的习惯,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缺乏一个中心线索,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也曾尝试这样的课型,上完之后学生总感到语文课无所事事,十分轻松,问其学到了什么,总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而课本仿佛也变成多余的了。 为了将学生拉回到文本中来,我想到了让学生以文本中的主角的身份来说话。这样的安排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好处: ⑴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上《荒岛余生》这课时,让学生与名著《鲁宾逊漂流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细致阅读了课文节选的一段,还自觉的阅读了课后的名著导读中的片段,甚至还有学生不满足于这些只字片语,找来了原著进行阅读。这些都无形之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兴趣。 ⑵促使学生自动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这样的课如果学生不对文本读通读透,是很难代表主角回答得出问题来的。所以这必然促使那些课堂的活跃分子细致阅读文本,而那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也能被课堂氛围所影响,再去阅读文本。 ⑶让学生以新的角度去赏析、理解文本,得到新的阅读体会。学生如果只是读者,那么他的阅读往往是自己的个性体验。而当学生既是一个读者,又是文本中的主角时,他的阅读理解就必然是以主人公的言行、思想为准则,再加上自己个性理解的独特阅读体验,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会。 ⑷能给学生适度的空间自由发挥,但又不会不着边际。如课例中所提及的四处自动生成的问题,就是学生临场发挥所得。这些问题都没有脱离文本漫无边际,而是根据文本有感而发,这当中有着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他们自我个性的展现。 这一课型我认为在一些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中运用效果比较好,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等。学生也都比较喜欢以这样的形式去阅读、感受文本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 在实际运用中,我也发现要上好这类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可以采用模拟采访的形式。 ⑵课前对学生的阅读要做一些指导,以防止出现主题偏差的情况。 ⑶对学生所设计的问题,教师必须筛选指导。学生个体水平有差异,设计的问题会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文本无关,所以把好这一关十分重要。 ⑷教师要控制好提问讨论的时间,对于重要问题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吴翠芹)

-- 最后一课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教学这一课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课件 2、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喜欢汉语吗?喜欢学语文吗?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大家做笔记。

(屏显)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 婉转皱边郝叟

祈祷懊悔哽住 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这是备课时我没预想到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我在上新课前先和他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小说的相关知识,以备以后上课用。我备课时,预想的是学生异口同声会答“人物” 。) 师: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是为了塑造? 生:人物。 师:对,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又叫“典型人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典型人物是谁? 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今天,我们就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学习这篇课文。首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 默读全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2.朗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名学生朗读,这名学生带动了全班齐读,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 况,请 拿出纸和笔,一分钟时间。 ( ppt 出示预习检测: 课文是 _______ 国作家 __ _____ 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 _________ ,后被 __________ ___ 占领。 __ 来了命令, _________ 语课。) 的学校只许教 _________________ 语 , 今天是最后一堂 (找一两名学生回答) ( ppt 出示: 课文是 __法___国作家 __ 都德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 __法国___,后被__普鲁士 __占领。 柏林_来了命令, __阿尔萨斯 __的学校只许教 德 语,今天是 最后一堂 _法_语课。)

师:很好,预习很全面。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题外话:灵感来源于曹刚老师的课堂导入,觉得甚是巧妙。以填空的形式把本文的写作背景交待得一清二楚,同时,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思考: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默读全文,在文中边读边做批注。自读课文10 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生自学,在书上边读边做批注。) 生1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不等你了。”,我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我从“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 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严厉的老师。 生3:我要补充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还可以从第一自然段中的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

小学教师听课记录和评课 教师:(展示课件)分析案例·想一想 课件:案例1 某个人能正常的过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正常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在偶感不适后去看病,在诊断过程中发现了癌症,从此以后就寝食难安、惊恐失措、郁郁寡欢。 学生:(讨论) 结论:身体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心理变化。 (评课: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自己得出结论,很好。) 课件:案例2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在本世纪初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在焦虑忧郁的时候,会抑制肠胃的蠕动,抑制消化腺体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突然的惊吓会导致心电图发生明显的波形改变,甚至会出现暂时性的呼吸中断。 学生:(讨论) 结论:心理状态同样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评课:这个结论正好与上一个结论相对的,也可以给出学生结论,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所接触的例子。) 教师:(课件小结) 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主要是脑),而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因此,心理因素能够对生理产生作用。 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当人身体健壮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触手可及、应付自如时,自然就会有良好的心态,反之,则不然。 我们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心理现象,物质和精神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师:(举例:三国赵云……)人之精神藏于身体之内…… (评课:这里主要是教师的讲解,从老师的讲解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综合素质很好,所讲内容包含政治、文学、历史等。) 3 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有什么作用? (评课:由前面的是否喜欢体育转向是否喜欢体育活动,过度自然,通过讲解心理与身体的关系,也调动起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的兴趣。) 学生:(讨论)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调节精神、玩……带来快乐……(评课:学生回答体育活动的作用时,谈到了可以玩。教师抓住一 个‘玩’字和学生们讨论起‘运动的愉快感’。教师善于抓住来自学生的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最后一课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听读、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默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 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请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的。(板书作者:都德)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文章思路为何?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默读——感悟思想,体验情感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念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最新英语听课记录与评析

英语听课记录与评析 本次教研活动我听了赵佩佩老师的一节英语课,根据听课记录我作了如下评析: 一、优点: 1.教师能够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精心设计了本节课, 无论是新课的引入、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布局能够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采用英语歌曲和积极的师生问候。 2.教学过程流场。教师重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能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储备(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教学;能结合实际及时从网络上收集信息,教师能抓住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即时产生的资源。 体现民主的师生关系。但激励、调控、评价没有跟上,这是教学气氛的直接原因。教师不仅要评价,也要让学生参与评价。 3.能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利用 English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思维及口语能力;能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4.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能按“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 (preparation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思路设计并实施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三维目标”要求,教学效果较好,能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引用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较活跃;语言节奏控制较好,能利用肢体语言“拉近”师生关系。

二、 三、不足之处: 1. 教材中的活动知识内容可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教学中,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发展的机会。 2.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任务,如一部分学生完成较好、较快、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完成,整体效果会更好。教师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激情,去激发、唤醒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改变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完成较好,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完成,整体效果会更好。 3.讲授过程中,教师语言要规范。 4. 在讲解开始插入图片或动画,可以再次展示开课引课用的风景网页,引导学生模仿逐步学习; 5. 课堂气氛稍显严肃,学生不够活跃,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太局限。 6.结束有些仓促,总结、设计展示拓展内容的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应城市田店初中莫知鹏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说《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设计,四说教后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

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3、学情分析 以上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允许学生下位交流意见。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最后一课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

《放小鸟》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2份

《放小鸟》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2份 Two copies of lecture record and evaluation d raft of "let the birds go"

《放小鸟》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2份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执教班级:一 (13)班执教时间:20xx年4月26日 执教教师:吴琼恬听课、评课教师:高月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⑴开火车读词语。(出示课件) ⑵课件出示一组描写小鸟的词语。 (指名读、齐读。) 【评:复习第一课时所学词语,由课文中的词语到描写小鸟的词语,循序渐进,为下文读词组服务。】 二、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出示:这是一只()的小鸟。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小鸟图,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出示: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 指名读词组。 【评:出示小鸟图,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由读描写小鸟的 词组到下文读句子,层层深入,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张弛有度。】(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出了小鸟的样子,自由读第一自 然段,找一找。 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 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指名读,“非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词吗? 再指名读。 (3)除了可爱,它还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指黑板句式)再去读一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指名说。 你们从第1自然段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出示: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他一动 也不动。 指导朗读:读出小鸟的伤心、孤独。自由练习。指名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说。

《寓言四则》教学反思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与反思 池 小 青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与反思 池小青 《寓言四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前两则出自《伊索寓言》,后两则分别出自《韩非子》与《淮南子》,是中国古代寓言。我用了两课时来进行教学。因为涉及到文言文,所以我把积累文言词语作为教学重点之一。第二个教学重点是用自己的话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让自己的话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寓言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一、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二是比较伊索寓言与中国古代寓言的异同,突破了这两个难点,就理解了寓言的特点。 在课堂上,我力求实践“三单五步”课堂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伊索寓言》两则,在“温”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读书汇报会”的小活动。因为《伊索寓言》是本学期要求掌握的名著,之前布置学生读过,所以我提前让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读书情况:你最喜欢《伊索寓言》中的哪则寓言?为什么?大约用五、六分钟时间让四个组汇报。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学生对《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的介绍。我比较注重课前预习,因为我认为合作探究前应该有一个自主学习的准备。在预习中,我让学生完成了学习单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并展示生词、多音字、形近字和四字词语解释。所以引之后一般有一个预习展示,主要是交流自主学习部分的答案。通常由一个组来负责这个任务。时间大约是4分钟。在这一环节,我对时间的把握不太准确。汇报名著的时间略显紧张。展示的小组差生太多,也超出了预定的时间。 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先由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各小组选一位记录员并代表发言。学习单上的前三个问题设置得很不错,环环相扣,又注重引导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揣摩,都是抓住情节的要害设问,使学生通过对细节的分析了解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小记者采访的方式展示。代表赫耳墨斯的同学接受其他组员记者的采访,将合作探究的几个题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提问,打破了小组代表汇报的沉闷,表达流畅有见地的代表也为小组挣得一分,学生也饶有兴趣。这则寓言结尾点明了寓意,但如果只限于故事情节本身就事论事,乃至重复作者的话,就把寓言学“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性。寓言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能读出对自己的人生启迪。所以,我在学习单问题之外又加了一个问题: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这样学生就能从多角度来谈寓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蚊子与狮子》学习单上的前两个问题很关键,这两个问题小组代表回答得很不错,为了理解寓意,我又加了一个问题:当蚊子取得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意外?蚊子为什么会粘在蜘蛛网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本文的另一个寓意——骄兵必败。这一环节其实学生表现得不错,但我的评价语言太单一。没有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节课验收单上的相关题都做完了,做完后我让学生同组互批,并由组长检查改错,力求保质保量地完成。 最后两分钟进行小组评分,一评组员参与度,满分四分,由组长打分;二评成果展示与纪律分,满分四分,由教师打分;三验收单自评,满分二分。获胜小组加五分。学生打分的积极性很高,应有些实质性的奖励,如给获胜小组减作业。

听课周听课记录和反思性评课

听课周听课记录和反思性评课 尚田镇校胡巧慧执教者汪梁峰上课内容二下《画家和牧童》上课班级镇校201班上课时间09年4月2日 教学过程反思建议 一、直接导入 1.齐读课题。 2.画家是谁?(生答:戴嵩') 3.画家最会画什么?(生答:牛) 4.读课文P99的我知道,思考:戴嵩最有名的画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初读要求:把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三、检查初读 1.同桌交流认识了哪几个字。 2.请生上台选择识字的生字宝宝,并介绍如何认识它们。其余生在书上找到自己熟悉的生字,想想用什么办法记住。 (1)台上的学生展示识记的窍门。 (2)师编儿歌帮助学生记“戴、翘、蔼”。 (3)齐读生字。 (4)小老师带读。 在学生说出“戴嵩”后可以进行生字“戴”的教学,告诉学生这个字既可以作为姓,可也可作为动词,如“戴帽子,戴红领巾”。这样,学生既认识了这个字,也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然后学生理解“牧童”就放牛的小孩子,这个理解为后面牧童能指出大画家画错了图打好铺垫,牧童的知识来自于他的生活体验。 P99的资料袋资料应该让学生读,读完后再回答。只是看一下就回答,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很多孩子可能没有读)。 让学生自主识字,找到识字的小窍门,学生乐学效果也不错。当学生说明“蝇”中“绳”换偏旁得来后,教师可否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区分并加深印象。同理“惭”和“渐”也如此。

四、精读课文 默读1-4自然段,找出戴嵩如何画斗牛图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1.出示“他一会儿浓墨……画成了。” (1)教师范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生跟读。 (2)教师动作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3)想象戴嵩作画的样子,并朗读“他一会儿浓墨……画成了。” (4)指名读戴嵩作画的句子,小老师领读。 (5)理解关联词“一会儿……一会儿”(从中可以看出他作画的速度很快)。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周围的人看了怎么说?(理解“纷纷称赞”) (2)出示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理解“称赞、夸赞、赞扬”(3)角色体验朗读。 (4)男女生合作读。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也说明戴嵩画画得好? (2)出示“他的画一……观赏” (3)指读,就读“一”“就”这两个字。 (4)齐读此句。 这里的“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借助教师动作让学生理解很好,如果能让学生边动手边朗读效果会更好。 汪老师抓住了关联词“一会儿……一会儿”引导学生明天画家作画速度很快,课文后面有个句式训练,可否在此处进行句式训练? “纷纷称赞”这个词教学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夸夸画家《斗牛图》画得好,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这样你夸一句,他夸一句就是纷纷称赞。 第一自然段教学时,汪教师问:“哪一句话也说明戴嵩画画得好?”学生说到了“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点头称赞的,有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其实这句也是说明戴嵩画画得好。这里要让学生明白没有一个不点头称赞,其实就是每个人都点头称赞(事后我问了班里的孩子,他们还真回答不出

教学反思Unit 3 Where did you go

Unit 3 Where did you go? A Let’s learn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过去时态。过去时态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接触,学生对过去时的用法已经已有初步的了解,学生知道在过去的时间发生的事就应当用过去时态,而过去时态体现在谓语动词上,而且学生也了解了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学生已经会用句型相互询问上个周末过得怎么样?上个周末做了什么?本单元,在第二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接触不规则的动词过去式,及询问上个假期去了哪儿?是怎样去那儿?以及与谁去的?我这一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一个课时内容,五个不规则的动词短语和一个新句型,询问上个周末去了哪儿? 教学流程: 我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学唱第三单元的歌曲,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初步感知。上课前给学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大量的复习,加深学生对过去时用法的巩固。用已经学过的句型What did you do? 来引出新的短语went fishing, went camping, rode a bike, rode a horse, hurt my foot. 新的短语引出后,我让学生跟读,齐读,Chant, Do actions and guess game, 在句型中进行操练。在学生掌握了新的短语后,我再引出新句型Where did you go? I went to …,引出句型后,我通过大量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句型操练,通过学生传话的游戏巩固句型。然后我把新句型新短语揉到一起进行对话练习,进一步巩固。当学生已经对新知识上口之后,再进行听力训练,继而把第二单元学的句型与本节课的句型结合在一起编对话表演,即用How was your weekend?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然后让学生做调查,进一步巩固句型,短语,最后做了当堂练习,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最后给学生留下写一份调查报告的家庭作业,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我设计时遵循了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原则,我的教学流程很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活动丰富,知识导入,操练,巩固,知识以滚雪球似的积累训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性高,互助学习好。不足之处,1.平时,课堂上英语口语交流较少,用英语给学生下指示时,学生不懂;2.对学生估计过高,滚雪球的方式运用四个句型编对话表演,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点难,学生举手表演的学生不多;3.家庭作业的难度有一点大,这个写作任务应该放在本单元最后一课时。

《五月的夜晚》听课记录及评课

《五月的夜晚》听课记录及评课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导入: 1 仔细听音乐,伸手随音乐画画线条(旋律线的走向)。 【评:一开始就用欣赏导入,给学生美的体验,体现出音响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当夕阳西下,树木融入夜晚,会带来什么感受?(出示画好的旋律线) 2 再伸出手,说说线条起伏较大还是平稳?(生说出不同看法)

【评:这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教师没有急于将答案公布,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设下了悬念,留到后面详细分析歌曲的时候再来解决,表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也表现出在教学中对于临时问题解决的教学机智的灵活】 3 再听音乐,听出有几句(用手指表示)看看谁有音乐的耳朵!(四乐句+补充句)。 4 听师演奏,听出相同的乐句(指名说一说)。 5 用lu等词来哼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6 出示歌曲谱: A 生跟琴唱一遍,师指出问题。 B 拿到谱,最先考虑什么?(谱号、调号、拍号) C 这首歌是几几拍?(四四拍)为什么有这么多音符?(因为有

很多八分音符) D 唱第一乐句,然后指出第三乐句均是四分音符,并唱一唱。最后补充句的音高讲解后唱 E 讲解级进、跳进(四度) 每句中均有级进和四度跳进,那么旋律线是平和还是起伏?(指名说) F 每一组选一位代表上黑板画旋律线,其他人唱一、二乐句的谱。 师纠正学生的画法,生再唱师示范旋律线画法。 继续唱三四乐句,用老师教的画法来画出三四乐句旋律走向。 对学生画的旋律线进行评价,并布置书后的作业,练习画旋律线 【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给与示范讲解,循循善诱,在课后得知,教师的教案当中并没有这一环节,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Word版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 《穿井得一人》是第六单元最后一课,《寓言四则》的第三则。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正是由于网络的便利,信息传播的广泛,对于传闻,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同时《穿井得一人》也是一篇文言文,翻译难度不大,故而我并未将文言文翻译作为本次教学的重难点,仅仅只是让学生结合课文下面注释自己进行翻译,以此来锻炼学生理解这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的能力。 结合自己当初的教学目标设置以及今天上课的效果,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反思成功之举 基于教学目标设置得简洁、明晰,教学活动设计得直接明了,在今天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项教学活动基本上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进一步熟悉文言文,借助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人一句,没被分配到任务的同学则是负责帮全组查漏补缺,经一番过自学和小组交流后,每位同学都能开口说一说自己的翻译结果。我在同学们讨论的时候有留心观察到,几乎每位同学都是自己进行口头翻译的,极少数人虽然仍有依赖参考书的行为,但是在我提醒后都能将参考书收起来,自己想办法翻译课文。小组成员之间也会相互提醒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补充组员翻译中的不足之处。这种一人一句的翻译方法,非常适用于本文这类短小、易懂的文言文,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是找出谣言愈传愈广、愈传愈夸张的原因,找到避免道听途说的办法。这个教学目标在我的引导之下,由学生找到的。成功的是我的引导,但预设的教学活动没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具体原因见下面“反思遗憾之处”的分析)。我的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在于活灵活现的语言感染力,能用丰沛的感情重现课文中的场景,营造氛围,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将文本转化为语言的做法,好的是能帮助学生深度挖掘文本背后的含义,不好的是这种经过我“加工”后的文本带有明显的我的个人主观感情,有时候会影响学生判断。当然,就本课而言,这种做法是可取的,但是在其他课文中,这种教法得慎用。 还有一些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学生朗读一字一拖,我用“咱们是中学生,要有中学生的样子,说话要干脆、利落,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朗读活动中表现得像一个中学生”巧妙的将这场尴尬化解;面对学生积极举手但站起来却突然卡壳的状态,我安慰他“灵感是稍纵即逝的,看来你没抓稳,下次咱们把它抓稳了再举手”;班上有一位从未举手的同学被同桌女生嘲笑(课前了解到的),我与他定下约定,今天的课怎么着都得举一次手,答一次问题,让他们刮目相看,于是在课堂上我格外留心这位同学的一举一动,发现他有举手的意动就立即将他点起来,并在之后大力表扬了他,下课后他跟我说举手其实没那么可怕,以后会多多举手,这让我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 二、反思遗憾之处

最新《最后一课》听课评课

《最后一课》听课评课 时间: 班级:七年级七班 课题:《最后一课》 开课教师: 一、听课记录: (一)引情导学 1.教师使用“六十年国庆大典阅兵式”PPT设置教学情境,引出“爱国”的主题。教师: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 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2.出示学习目标(PPT):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小说的要素,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性学习,互助性学习,反思性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教师指导朗读: 速读课文,选择与你感觉一样的表情(PPT:懊悔、感动、愤怒、难过、惊讶) (1)学生速读课文 (2)师生互动: 学生选择表情并阐述理由。 4.导学: (1)教师出示问题(PPT): 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诧异懊悔钥匙郝叟祈祷哽住挟着戒尺踱来踱去

②找出文中的主人公、重要人物,理清文章的情节,标出环境描写的语句。 ③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④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⑤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A.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B.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合作小组进行互助学习。 2.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提高 1.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点拨: (1)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 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精彩展示记录 生1: 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师生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生2: 为什么说:

优秀教师教学反思,学习用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南通市跃龙中学胡健 不知道上过多少次比赛课、公开课了,但这一次,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因为这次面对的是全南通市的初中语文同行,自感底气不足。二是因为这是一次培训活动,要体现一定的导向性。三是因为这样一篇3000多字的小说,要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确有难度。为此,我和我的团队反复讨论,多次修改磨合,最终确定以这样一堂平实的课例呈现给大家。 这是一篇经典的外国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由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文本本身也比较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我力求从以下几方面来突破: 一、主线清晰,长文短教。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对细节的咀嚼,对语言的品味与对主题深层次的探究。为此,我经过反复思考,设置了一个课堂主问题:找出韩麦尔先生语言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话蕴含着韩麦尔先生哪些情感?对小弗朗士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一下子抓住了小说的文脉,在这样一条主线下,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分析,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都迎刃而解,而且始终扣住了文本的主题,因而使得课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二、把握体裁,挖掘内涵。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在这堂课教学中,我紧紧扣住体裁特点,从人物分析入手,深挖小说主题的深刻意蕴,让学生感受小说的独特魅力。在对人物进行了分析以后,我和学生一起探究了这样一个问题:和我们读过的许多爱国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不同,这篇小说把目光投向了两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个问题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指向文本的内核,只有深度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作品的精彩。 三、注重学法,能力立意。我的这堂课始终贯彻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注重学法指导。教学中我设计了学案,让学生充分预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形成共同的意向。我尽可能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