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宿建德江》是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这“宿”而“未宿”,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古诗词三首》包括《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独坐敬亭山》诗人李白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 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 写照。 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忆江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 《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写出了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 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古诗的意思基本能理解。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以读 促悟,对话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达到明意、入境,培养想象 能力和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 智慧。” 在本学段有关古诗文的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 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根据《2011年版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古诗文阅读要求,结合古诗文 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稿新人教版

《宿建德江》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2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全诗以愁字统起,诗中意象景物满含浓愁,意境清幽寂远;《长相思》则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背诵,默写《枫桥夜泊》.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读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古诗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2.重点诗句分析法 诗歌呈现内容的方式比较含蓄,因此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要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诗歌内容讲解等,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内容呈现更丰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板书:古诗词三首 (二)学习生字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学习《山居秋暝》 1.课件展示王维简介,介绍作者信息. 2.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整齐. 3.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4.讲解古诗. 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指空旷的山.在诗中是指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如世外桃源一般. ②思考“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描绘了雨后山林间清澈的溪流在山石上淙淙流动的景象 ③第三句为什么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和“渔舟”? 提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见莲叶摇动,才发现浣女和渔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 ④这首诗是描写秋景,为什么要提“春芳”?(鼓励学生回答)提示:因为春芳已逝无可追回,而此刻的景色如诗如画,应该好好把握.用“春芳”对应秋景,用“春芳歇”暗示把握秋暝. ⑤“王孙”指的是谁?提示:指的是诗人自己. 5.讲解诗句翻译: 6.主旨归纳 王维的《山居秋暝》优美自然,寓情于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7.手法赏析:《山居秋暝》通篇比兴,对景物做细致感人的刻画,借景抒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3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中共有三首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前两句写了暴风雨急来时的景象,后两句描写了雨后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

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强理解,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因此对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孟诗,从而自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5.古诗词三首(说课稿)【新版】

《牧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并以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

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以明快的音乐入手,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欢快的乐曲《田园之歌》,让学生听。随后问学生:欢快的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然后顺势引导: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 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包括:《草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

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中运用自己的知识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子

2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 省吕梁市区南关小学志清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容是23《古诗词三首》,它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三篇精读课文。)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整首诗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男耕女织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志和。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生动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古诗词三首》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

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蚕、昼、耘、塞、箬、笠、蓑”7个生字,会写“蚕、 桑、昼、耘、绩、塞、鹭、笠”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耘田、箬笠”等词语。 2、正确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 首。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件等,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感受是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繁忙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因此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居秋暝》。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课程标准要求。我准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教师在关键环节实施加以点拨。我准备了一个课时来实施教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诗。唐诗在中国的诗歌是上是辉煌的时期。今天我们学的这一首是初唐诗人王维的后期代表作——《山居秋暝》。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歌中最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诗词的基础,但是知识还不成体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认识。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理解和分析作品,探索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诗歌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与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 2、学生产生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动力。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感受诗歌《山居秋暝》的意境,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根据诗歌的意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二、说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鉴赏和诵读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句含义和艺术特色。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读懂诗歌的内容与写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首诗的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我会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引入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纵向和横向地理解这一课。通过比较《山居秋暝》与王维另一首诗《鸟鸣涧》的相同点不同点,突出本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我还会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doc

《xx月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柔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渺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例外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恨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

23.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首田园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体会诗意,进行想象、补充,构成美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三、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新课 欣赏乡村的风景图片,聆听歌曲,导入《四时田园杂兴》。 读诗题,解题意。

2、读一读 要读好一首诗并不容易,因为读诗与读文有一定的区别,古诗不但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来。初读时要示范,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中间更应该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出农人的勤劳,本事;读出作者对农人的赞美;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通过自由读——小组读——个人展示读——齐读等形式,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古文的节奏、韵律美。 3、细细品读,体味诗情。 课前布置了导学任务,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组长分工安排任务,随后汇报学习情况。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4、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如何想像?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体会儿童的天真。通过想象诗的意蕴丰富起来。 5、读中拓展,提高学生的对古诗词文的修养。 学习诗词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文,要一篇带多篇。由一篇田园诗带出多篇的田园诗来,由一位田园诗人带出多个田园诗人来。在学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 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 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 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样就基本上 理解诗意了。 四、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 进而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要在本课学习的基 础上,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 诗境──悟其感情,并尝试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在弄懂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做好积累,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总之,这堂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

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部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这首词通过短短几十个字,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盛夏季节江南农村丰收在望的田野风光图。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词、默写词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善于感悟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

2、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吟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文中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的方法指导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创设语言情境并用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情境渲染。 四、说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读通词 1、学生自读词。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一首田园诗。诗中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学习重点,其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促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学生对农村的印象谈起,引入课题。首先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随堂检查生字词情况,指导书写。 (三)理解《宿新市徐公店》,感受意境 1.师简介作者。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 理解“急、追”体会儿童的神态和心理,通过“无处寻”想象画

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完整

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包含《习作:变形记》习作和《语文园地一》的说课稿。 1.《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展开。《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这片文章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

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样就基本上理解诗意了。 (四)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进而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要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并尝试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