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

浅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传承

传统礼仪文化的由来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人类原始时代,惟见有自然之道,由是而演出德与仁,乃

始有人文之道,义与礼,则为推行人道之两项目。仁根植于其内在之德,义与礼则仁之表

现于外在之枝。”孔子常仁礼并言,而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无情无礼,不

知将何以维护其后。中国武臣有宁为杀头将军,不为降将军之风,下至宋儒,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如此种种都说明礼在生之上。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礼仪以周为最,中国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

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让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并将它们规范于用礼和乐编制成的网络中,通过这张有形的网络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修养以及情感、思想和欲念。

完善有效的礼仪制度是西周“以礼治国”的精髓,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称其为“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可见其对西周一匡天下的重要意义。西周礼仪制度

的主体和精神后来被儒家学者所继承,演变成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千百年来随着儒家政

治地位的提高和学说的发展而广泛传播,尤其是在西汉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时期达到鼎盛,

后来虽有消沉,但其影响已经深入民心,流传四海。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为国学的精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与道德融合在一起,其“齐民化俗”的功能影响着普罗大众,深入作用于中国社会。在《论语》中,孔子几次

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也

是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懂不懂礼仪。《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可见,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文明人,懂礼仪是先决条件。

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

中国崇礼,精义深旨,繁文缛节,非片言可语。何为礼?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彭林说,“礼在中国人看来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道德理性

无所不在,所以礼也无所不在。”礼使社会秩序稳定,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各尽其责。礼

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

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中国传统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

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

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

彭林教授从中提炼出“敬、净、静、雅”四个字来说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主要特征。

怎么理解这四个字呢?字面理解就是恭敬、干净、安静和文雅。恭敬对人,始终保持

尊重,一视同仁;干净整洁,仪容有整,仪表得体,给人以好印象;安静祥和,更显个人沉

稳的修养;举手投足,温文尔雅,谦和大方。

认真深究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我觉得这当中最核心的就是“敬”。《礼记》谓“礼主敬”,敬是礼的核心要义。《孝经》中有言为证,“礼者,敬而已矣”。南宋理学家朱熹

曾说过,“敬之一字,真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一主乎此,更无内外精细之间。”敬

就是根本,有了敬,方可净,才能静,以致雅。

敬,肃也。意思就是心中很尊重,很敬重,恭在外表,敬存内心。敬就是尊重人,在

心里把他人当做人看待,而不是看作别的什么东西,是有情感的,有一种敬重的情感。清

代著名学者纪晓岚有一天上五台山游玩,走进庙里,方丈见他衣履和仪态都很一般,便招

呼一声:“坐。”又叫了一声“茶。”意思就是端一杯一般的茶来。寒暄几句之后,发现

是从京城来的客人,方丈面带笑容地把纪晓岚领进内厅,招呼着说:“请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就是单独泡一壶茶来。经过一番深入交谈,方丈赫然发现眼前这位仪表一

般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礼部尚书纪晓岚时,马上变得恭恭敬敬,满脸赔笑,请进禅房,

连声招呼:“请上坐。”又大声吩咐:“泡好茶。”知是纪晓岚前来,自是不敢怠慢,又

连忙请纪晓岚留下墨宝。纪晓岚经历了前面一番对待,提笔一挥而就:“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这副对联让方丈好不尴尬。人都是相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

你一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一切行为礼节,都是为了显现人心中那一份“敬”的

感情。礼,离不开敬,由敬而表现出礼,那是一颗仁爱之心;离开了,就只是空洞的仪式,毫无感情可言了。活在当下,无论是对自己、对家人,还是对同事、对社会,都应该始终

保有一颗恭敬之心,恭恭敬敬做人,恭恭敬敬做事,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将

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觅得和谐,才能对这个社会有所作为。

敬是根本的内在,而净、静和雅则是外在的表现。

净,就是干净,齐整,是敬存于心在仪容仪表上的表现,是礼仪的重要内容,毕竟给

人第一印象的总是外貌和衣着,印象分是重要的,邋邋遢遢的自然算不上是净。我们敬爱

的周恩来总理就是净的典范,他一直以来都是言谈举止干净利落,风采整洁的代表。周恩

来总理在南开大学上学的时候,教学楼门前树立着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是给人正衣冠,保

持干净形象用的。上面写着40个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

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恩来总理正

是以这40字镜铭作为言谈举止规范,一举一动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就是

“谦谦君子,玉树临风”的形象吧。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保持一种美好的外在形象,不

仅仅是自我形象的塑造,也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你的“净”给人以美,别人心里愉悦了,自然就会觉得与你拉近了距离,从心眼里就觉得你是谦谦有礼的人,人际沟通的第一

步就成功地迈出去了。

静,就是安静,这是敬在嘴上的外在表现之一。在如今充满竞争喧嚣的社会里,在公

共场合能保持安静是一种良好的文明表现,是一种良好的修养。但是,能够沉下心来,保

持安静当真不容易,能做到的人并不多。现在出去外面喝个早茶,熙熙攘攘好像菜市场,

聊天都要扯开嗓门来;去电影院看个电影,总有人喜欢品头论足,头头是道,殊不知别人

只想安安静静地看场电影。如此种种不能安静的行为,却在无意间侵犯了别人安静的权利。有一句话说得很在理,“在有旁人的时候,安静是一种礼貌。不管是什么声音,哪怕是音乐,当别人不需要它的时候,就是一种噪音。”当你真的想要获得一份安静的时候,可以

引用当下年轻人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我只想静静。”做个有礼貌的人,要懂得如何安静,何时该安静,把安静作为修养底线来守住,在公共场合静下来,给别人留一份静谧,留一

份惬意。小说家约瑟夫?阿格农生前一直很受以色列政府的尊重与厚待。为了让他有良好

的环境进行创作,政府在其住所附近树了一块牌子:“请安静,阿格农在写作!”路过这

里的人都会自觉地保持安静。后来,约瑟夫也不负众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尊重

了约瑟夫的安静权,为以色列培养了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雅,文雅,温文尔雅,就是说言谈和举止都应该有文雅之风,在温文尔雅中又带有柔

和之意,在人才风范与气质性情方面文质彬彬,谦和大方,旷达超逸。这是自身修养的高

层次体现,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正如“谦谦君子”也不是人人都可。但“谦谦君子”是

很受人欢迎的。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容貌清秀,衣帽整洁,不管是走路还是说话都显得

文雅旷达,与众不同。所以,在朝廷的大小会议上,他总是能吸引别人的目光,连皇帝都

对他的举止赞叹不已。衣帽整洁、举止文雅的人,任何人都愿意跟他在一起,因为在他的

身边,你能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

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全世界惊叹的成就。但在党的十九大

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

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可见,进入新时代后,精神文明建设未能及时跟上的弊端就会暴露出来。如今,社会上的道德风气并不尽如

人意,需要安静的公共场合总有人肆无忌惮地制造着喧闹;国人一窝蜂地跑到国外旅游,

各种不文明行为被国外媒体放大,饱受诟病;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只有冷漠的眼光,现

在马路上老人摔倒了都没人敢去扶;子孙后辈不懂得感恩,对家里的老人不闻不问,过好

了自己的生活却忘了孝道……

《管子》书中说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明末清初教育家颜元也

说过:“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可见,与道德

本为一体的礼仪,对于国家建设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今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飞腾时期,加强民众的道德礼仪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国礼仪优良传统,提高

公民道德礼仪水平,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适其时矣。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从遥远的历史走来,早已渗透到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它曾被作为

一种制度被记录和推广,不仅仅作用于庙堂之上、殿陛之间,也同样影响着江湖民间、市

井陋巷。但是,传统礼仪文化也不是完美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月更迭,总有一些传统

礼节已经无法适应当今这个年代。因此,在传承礼仪这个问题上,还是要有所讲究的。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