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思考题51-77题

地史学思考题51-77题
地史学思考题51-77题

51题在前面的复印小册子上

52.叙述吕梁运动及其地质意义

吕梁运动是指发生在古元古代末的强烈的地壳运动,它分为两期,分别使古元古代后期的主体地层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广泛的岩浆侵入,以及后期的磨拉石建造褶皱变质。

意义:它对华北岩石圈构造发展意义重大,把原来分裂的陆核“焊接”起来,扩大了硅铝质陆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的后代,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53.简述华北板块形成历史

太古宙陆核形成:华北地区上太古界分布较广,山西太行山、五台山研究详细,自上而下分为阜平群和龙泉关群,两者角度不整合。太古宙末期的阜平运动使地层褶皱变质,扩大了古太古代结晶基底的范围,增加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太古宙陆核。

古元古代原地台形成:古元古代是古板块定型的重要时期。五台群不整合于太古宙之上,为一套中低变质岩系,反映绿岩带性质,与花岗岩一起构成古元古生代的花岗-绿岩区。五台运动使五台群褶皱形成了华北大陆板块的雏形。古元古代后期吕梁运动对华北地区岩石圈构造发展意义重大,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扩大了硅铝质陆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的厚度,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中、新元古代是华北板块形成的时期。中元古届沉积物厚度巨大,夹少量火山岩,相变明显,但未遭受区域变质,为稳定板块发展早期阶段的裂陷槽沉积,和典型的盖层沉积有一定差别,因此称为似盖层沉积。新元古代华北板块沉积范围较小,主要分布于东部,以青白口群为代表。其厚度小且无火山物质,属稳定性盖层沉积。

54.简述扬子板块震旦纪古地理特征

扬子西部:Z1裂陷槽沉积,Z2浅海碳酸盐沉积;

上扬子(鄂西):Z1河流沉积-大陆冰川和近岸冰海沉积,Z2碳酸盐沉积;

下扬子:Z1河流沉积-大陆冰川和近岸冰海沉积,Z2碳酸盐-黑色页岩沉积。

扬子板块西部

Z2灯影组: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沉积。陡山沱组:碳酸盐岩。上震旦统浅海

碳酸盐岩沉积

Z1列古六组:含火山灰、砂的冰川湖泊沉积。开建桥组:各种凝灰岩、凝

灰质角砾岩和陆相砂、砾岩。苏雄组:大陆喷发酸性火山岩。下震旦统厚

约5000m,属于大陆裂谷沉积。

55.早古生代各个世发育的代表性三叶虫化石

1、Cam1:莱德利基虫、古油栉虫、古盘虫;Cam2:褶颊虫:山东盾壳虫、

德氏虫、蝴蝶虫、蝙蝠虫;Cam3:褶盾虫、球接子。

2、O:主要有指纹头虫、小栉虫、古等称虫、南京三瘤虫和小达尔曼虫。

3、S:三叶虫显著衰退,代表是王冠虫。

56. 什么是“象州型”和“南丹型”?

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象州型: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57. 叙述晚古生代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演化

泥盆纪鱼类特别繁盛,可称鱼类的时代,早泥盆世的鱼类以无颌类为主。中晚泥盆世以盾皮鱼类中的节颈目及晍甲目为主。早石炭世起以两栖类蓬勃发展,石炭晚期原始爬行类的出现。从此陆生脊椎动物的个体生活摆脱了对水体的依赖。二叠纪时迷齿类中的块椎类占优势,兽孔类中的二齿兽类在二叠纪中晚期至三叠纪演化迅速,其可做为两大陆在地史上曾经相连的证据。

58.叙述华北板块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地层发育

寒武纪:上统为泥质灰岩和叶状灰岩,中统陆源碎屑岩,下统为钙质页岩泥质灰岩。

奥陶纪:中上统缺失,下统发育灰岩和白云岩

志留纪:上统主要为红色砾岩,中统主要为灰岩,泥灰岩,下统不详

古生物化石

寒武纪上统含蝴蝶虫和三叶虫化石,中统为含德式虫,下统含莱德利基虫。奥陶纪则含有腕足,腹足,古怀和海绵等化石。志留纪含有大量珊瑚化石和造礁珊瑚沉积相类型

寒武纪:早期是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陆表海相沉积环境,中期是潮下高能环境沉积晚期代表滨浅海沉积

奥陶纪:早奥陶纪反应潮间—潮上环境沉积中奥陶浅海沉积。晚奥陶海退几乎无沉积

志留纪:中统代表浅海沉积,上统为前陆盆地沉积

沉积厚度,寒武纪510米,奥陶纪约140米,志留纪厚度为600米

59.叙述扬子板块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60.叙述华北板块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1,地层发育泥炭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剥蚀状态

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炭夹煤层。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无沉积记录。石炭纪含蜓类,硅化木化石,还含有海相底栖生物化石二叠纪含有硅质海绵化石,还含有舌形贝化石。

3.沉积相类型石炭纪华北板块内部主要发育上石炭统,主要为碎屑岩沉积为主。二叠纪统海陆交互相沉积

4.地壳运动特征华北板块自奥陶纪晚期开始,一直处于龙骑遭受剥蚀状态,早石炭、除大别山出现较厚的近海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沉积以及辽东地区可能接受沉积之外,主体仍然为一个准平原的地底,到晚石炭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二叠纪华北板块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仅局部短期遭受海侵影响,所以二叠纪主要为陆相沉积。

61.叙述扬子板块晚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泥盆纪:桂中泥盆系剖面系“象州型”沉积。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的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了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莲花山组以紫红色槽状交错层理的碎屑沉积岩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并含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反应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湖海及滨岸沉积。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特色,内有正常盐度的化石。其下部海相碎屑岩代表泥盆纪海侵的开始,中部的碳酸盐反映海侵进一步扩大,均代表海侵体系,上部碎屑岩反映海平面的稳定乃至海退,具高水位沉积体系域特征。那高岭组反映第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旋回。郁江组为碎屑岩向上变小,粒度变细的趋势,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形成的海侵体系域沉积。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酸盐沉积为特色,代表高水位期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应堂组以页岩

泥灰岩为主,为海侵体系域的滨浅海沉积。东岗岭组下部由薄层泥灰岩页岩向上变为生物屑灰岩,反映逐渐变为高水位体系域的碳酸盐台地沉积。高岗岭组上部由下向上薄层灰岩到灰岩夹硅质岩,代表一次新的海退体系域及饥饿段沉积。谷闭组以厚层含生物灰岩为主,富含腕足、珊瑚及牙形类化石,为高水位体系域的碳酸盐台地沉积。

自早泥盆世开始由滇东、钦防等地逐渐向大陆海侵,尤其是向北东向的海侵十分明显形成明显的地层超覆。由于受古地形和构造升降的影响,海侵呈台阶状特征。早泥盆世的海侵范围大致达桂北、湘南一线,为第一台阶。中泥盆世吉维特期的海侵遍及相中到赣西地区为第二台阶。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海侵到达湘北,可能淹没江南古陆与中扬子区连通为第三台阶。这种海侵规程与地层层序和海平面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石炭纪:综观黔东南独山剖面,早石炭世岩关期至大塘初期的海侵规模较小,常见泥质灰岩和砂、页岩夹层。大塘中晚期海侵加大,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晚石炭世早期的海侵以普遍出现岩性纯的厚层灰岩夹白云岩为特征,都启示了石炭纪主要海侵的特征。马平期海侵规模相对缩小,马平组顶部与上覆早二叠世梁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十分清晰,代表一次最大的海平面下降的事件,很可能和冈瓦纳冰盖的极盛期相当。

早石炭世早期滇黔桂一带海盆范围与泥盆纪相似,为典型的陆表海,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等底栖生物都很发育。海盆中部出现北西方向硅质、泥质、泥灰质相带,底栖生物不发育,反映较水深的台间海槽环境,代表陆壳上的微型张裂作用产物,海盆北缘仍有滨海碎屑相带分布。早石炭世晚期海侵加大,造成超覆,滇黔桂一带出现一套厚达数百米的碳酸盐沉积,以含有大型长身贝类和少量游泳菊石为特征。滇东反映了大塘早期的短暂海退形成高水位期滨海沼泽成煤环境,湖广一带的滨海沼泽成煤环境出现在大塘中期。江西境内滨海含煤沉积代表整个大塘阶层位,反映已接近海盆东缘。再向东则接近华夏古陆。下扬子地区的岩关阶和大塘阶厚度很小,反映地壳沉降作用微弱。晚石炭世,还亲范围进一步扩大,岩性相对稳定,两个旋回层序普遍可以对比,一般厚200-400m。

二叠纪:黔中贵阳龙里剖面中,早二叠世早期的马平组上部灰岩应属一个独立二级层序,底部与马平组下部之间的SB2不整合面已在独山地区发现,并与下伏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海平面变化旋回。早二叠世中期在平行不整合面上沉积了栖霞组底部的梁山段属滨海沼泽环境,向上逐渐过度为栖霞组浅海碳酸盐沉积。另一次重要的海侵发生在早二叠世晚起。早二叠世默契因构造隆升发生海退,并造成茅口期最高蜓带的缺失。晚二叠世早期出现海陆交互环境的含煤沉积,底部的凝灰质砂岩反映临区有火山喷发。晚期开始为碳酸岩沉积,代表了新的小规模海侵,随后出现仅含浮游菊石等化石的硅质岩,后者为滞留缺氧的静水或较深水环境的低速沉积。

华南板块的晚二叠世沉积类型总体上呈现东西两侧古陆边缘粒度变粗,陆相和近海沼泽相发育,中间部位碳酸盐为主的对称格局,是一种双向陆源的局限路表海盆地类型。从华南二叠纪聚煤作用来看,不同地区的含煤层位自东往西有从茅口组逐渐转移到长兴期的穿时现象。

62、叙述中生代陆生脊椎动物的发展演化

: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迷齿两栖类和爬行类中的二齿兽类繁盛

—恐龙、鸟类及真骨、全骨鱼类

:出现哺乳动物的有胎盘类

63、EEL和TPN动物群的组成及意义

淡水湖生生物组合(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时代:

淡水湖生动物组合(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时代:

意义:是陆相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湖生动物的空间分布也能反映古气候和古纬度的特征

64、中生代陆生植物的演化及地理分布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

—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

:被子植物繁盛,如法国梧桐

65、中国东部J-K古地理

三叠纪末期的印支运动导致古特提斯带最终闭合,引起中国南方普遍海退和古中国大陆形成。侏罗纪起古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东部地区三叠纪前一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之间的斜向俯冲,激发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地域的强烈构造-岩浆活动,与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鲜明对照,呈现了地壳构造活动性东西分异新格局。新特提斯带的迅速扩张和环太平洋带的活动,使古中国大陆西南缘和东缘仍然为海洋环绕,海侵继续达到毗邻地带。

燕山运动以后的K,西部川滇盆地,Ordos盆地萎缩,为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发育期,相应的火山活动带东移

66. 叙述印支运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退,古气候重大变化z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z板块拼合—印支FB形成:秦岭-大别-苏鲁FB, BayanHarFB, 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z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67.叙述燕山运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形成松辽、华北、江汉盆地;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成矿作用: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68.中国东部中生代地史主要特征(本答案不详细)

三叠纪:总厚度约5000m,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

构造运动:典型的为印支运动,其在华南的表现形式1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盆,东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2大规模海退3黔南、右江裂陷槽褶皱上升。

侏罗纪:中国东部在侏罗纪早、中期普遍发育含煤沉积,中、晚期以强烈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构造变动为特征。

白垩纪:古地理特征,1岩性粗—细—粗,反映浅—深—浅的湖泊发展过程,K2末盆地消失2基本上不含火山物质—稳定类型湖泊沉积3同期形成的盆地有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4同期火山(喷发)活动移至该带以东(鸡西、黑龙江东部)燕山运动以后的白垩纪,西部川滇盆地、Ordos盆地萎缩,为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地发育期,相应的火山活动东移。

69. 中国东部新生代地史主要特征

新近系:a. 大型沉降河湖盆地: 包括松辽盆地、华北盆地、苏北盆

地和江汉盆地.b. 隆起区上的游移河湖盆地;c. 隆起区上的静水湖泊沉积及土状堆积: 主要分布于北部大型沉降盆地两侧的隆起区,以山东临朐一带的中新统

山旺组为代表;d. 隆起区上的断陷含煤盆地:中国南部滇桂粤闽一带;e. 沿海玄武岩喷发类型:如长白山区、郯庐断裂两侧、浙东、福建漳浦、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等

古近系:

a. 隆起区上的断陷含煤盆地:包括古阴山-燕山以北和古南岭以南地区,前者以辽宁抚顺盆地为代表,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后者以茂名、百色盆地为代表,代表另一种潮湿含煤盆地类型.

b. 隆起区上的准平原游移河湖盆地;

c. 强烈沉陷的”半地堑型”海泛河湖盆地:古秦岭以北-燕山之间的华北地区;

d. 断陷型红色膏盐盆地:古秦岭至古南岭之间的中南地区.

第四纪:

70.叙述新生代地质时代的划分P227

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早第三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晚第三纪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及全新世。

71.(1) 古近系:

a. 隆起区上的断陷含煤盆地:包括古阴山-燕山以北和古南岭以南地区,前者以辽宁抚顺盆地为代表,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后者以茂名、百色盆地为代表,代表另一种潮湿含煤盆地类型.古气候为南北两个潮湿带气候。

b. 隆起区上的准平原游移河湖盆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

c. 强烈沉陷的”半地堑型”海泛河湖盆地:古秦岭以北-燕山之间的华北地区;处于干湿相间的过渡气候带。

d. 断陷型红色膏盐盆地:古秦岭至古南岭之间的中南地区.气候干旱.

(2)新近系:

a. 大型沉降河湖盆地: 包括松辽盆地、华北盆地、苏北盆地和江汉盆地.气候为暖温气候

b. 隆起区上的游移河湖盆地;分布在内蒙古地区。

c. 隆起区上的静水湖泊沉积及土状堆积: 主要分布于北部大型沉降盆地两侧的隆起区,以山东临朐一带的中新统山旺组为代表;气候以暖温为主亚热带为次。

d. 隆起区上的断陷含煤盆地:中国南部滇桂粤闽一带;气候为潮湿带至亚热带

e. 沿海玄武岩喷发类型:如长白山区、郯庐断裂两侧、浙东、福建漳浦、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等。

72

a.青藏高原迅速隆升及其影响;

第四纪青藏高原的急剧抬升和东部边缘海的明显下降,是造成我国地势东高西低的原因。在喜马拉雅山区及昆仑山地区,发育山丘冰川和冰川堆积,山前的盆地边缘形成粗碎屑的巨厚磨拉石堆积

b.沉降、堆积均衡的黄土高原;黄土是冰碛物和冰水沉积中粉砂颗粒被风吹扬,携带到冰川作用区外的堆积而成。

c.中国东部差异升降及南北分异;中国东部辽松华北江汉地区是第四纪大面积沉降区,接受的是上升山系的剥削物。华北平原西部为碎屑沉积,向东为湖河相砂泥质沉积,再向东为海相沉积。

d.海平面升降和海陆变迁。

73

74

1 泥盆纪,S/D连续沉积区:滇东、钦防海槽

2 D1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

3 D2-3: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滇黔桂地区:南丹型和象州型;

湘粤:超覆区,亦有岩相分异,“宁乡式”鲕状赤铁矿。

湘赣交界、鄂西: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

闽中: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

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

石炭纪古地理

*岩关阶:滇黔桂地区:岩相分异;

湘粤: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

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海相碎屑沉积;

赣东、浙闽:陆相沉积

*大塘阶: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

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

湘赣交界:滨海含煤碎屑沉积;

赣东、浙闽:陆相含煤沉积

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

*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二叠纪华南板块的晚二叠沉积类型总体上呈现东西两侧古陆边缘粒度变粗,陆相和近海沼泽发育,中部碳酸盐为主的对称格局.(不全)

75生态:浅海底栖生活于100m左右热带亚热带的平静浅海环境。

地史分布:始现: C13;极盛: P1;衰退P3;绝灭: P末。

76 中、新生代全球大陆和大洋的构造演化

77. 畅谈学习地史学的体会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案)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它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分为三部分: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发酵工程产业化就是将有关应用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发酵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 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①投产试验:涉及到”上、中、下三游”工作,即研究成果的验证、小试、中试和扩大试验。 ②规模化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其检测必须符合相应产品标准。 ③市场营销:市场开拓对技术本身影响不大,但参与市场竞争却是产业化成败的决定因素。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 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 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劳力。 基质的选择 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典型的发酵过程可划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 (1)繁殖种子和发酵生产所用的培养基组份设定; (2)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3)培养出有活性、适量的纯种,接种入生产容器中; (4)微生物在最适合于产物生长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生长; (5)产物分离和精制; (6)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 第二章菌种的来源(1)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 答: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 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

地史学基础与前沿A卷答题标准

河南理工大学 2006-2007 学年第 一 学期 《地史学基础与前沿》A 卷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32学时) 讲课教师:龚一鸣,司荣军;时间:06-10-16~11-13;地点:资环302教室 考试方式: 开 卷 本试卷考试分数占学生总评成绩的 100 % 复查总分 总复查人 (本题 40 分)一、根据下列地层资料进行相分析,?将分析结论填入环境解释栏中(25分);?概要总结该地层剖面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替规律(15分) ?概要总结该地层剖面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替规律(15分) 环境气候演替规律:由湿热的陆上剥蚀环境→滨、浅海,海陆交互的成煤环境→干旱气候的湖泊/盐湖 环境。应围绕这些内容稍加展开。 (本题 60 分)二、论述题 1 岩石和年代地层单位并简述其关系(20分) (1)岩石地层单位(LU )(5分):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分级:群、组、段、层,他们之间为包含关系,即前者包含后者。 (2)年代地层单位(CU)(5分):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地层体。分级:宇、界、系、统、阶;他们之间为包含关系,即前者包含后者。时带也是年代地层单位。 (3)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特征和之间的关系(10): 1) LU 具穿时性,而CU 不穿时。 2) CU 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严格对应;而LU 的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是不一致的。 3) LU 所依据的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古地理环境控制,而后者不可能全球一致的,因此, LU 的地理分布只能是区域性的。 4) CU 没有固定的具体岩石内容,而LU 当岩性特征发生改变后,单位名称也变化。 5) CU 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而LU 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某一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6) 两类地层单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对了解和认识全球与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 2 简述板块构造理论(20分) 核心内容为: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4分).这些板状体(板块)相对于赤道或地极可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水平位移(5分).板块之间通常以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为边界(5分).板块间的离合碰撞及其相关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缘(5分).该思想的创导者是德国气象学家A. Wegener(1912, 50岁殉职), 加拿大学者W.J.Morgan(1968)对此进行了最早和最系统的总结(1分)。 应围绕这些内容稍加展开。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案)教学文稿

发酵工程思考题(含答 案)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它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分为三部分: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发酵工程产业化就是将有关应用微生物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发酵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 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①投产试验:涉及到”上、中、下三游”工作,即研究成果的验证、小试、中试和扩大试验。 ②规模化生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其检测必须符合相应产品标准。 ③市场营销:市场开拓对技术本身影响不大,但参与市场竞争却是产业化成败的决定因素。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 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 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劳力。 基质的选择

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典型的发酵过程可划分成六个基本组成部分: (1)繁殖种子和发酵生产所用的培养基组份设定; (2)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3)培养出有活性、适量的纯种,接种入生产容器中; (4)微生物在最适合于产物生长的条件下,在发酵罐中生长; (5)产物分离和精制; (6)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的处理。 第二章菌种的来源(1)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 答: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选择出发菌株的要求: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修订稿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2、物种:由杂交可繁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形成的,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相关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的现象。 6、趋异: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地理条件而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刎匆成两个或丠个以上的种溄分化迏程。 7、生物复苏:大绍灭后的生物羴或生怀,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皌不断应,逐步回复其正常发居水平的程。 8、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瞄一切生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9、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あ 10、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1、指相化胧:能够反庖种牵定条件的化石。 12、潮间带: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与低潮乧间的玭境。 13、底质:水中底栖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14、适应辐尌:某种群皀趋异不是两个方呑,而是向着各燍不同纄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是适应辐射。 1=、生殖隔离:种群间由溎基因型差异耍导致基因交换不能轛行。 16、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皤所有化石的组合。 17、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以及和生物条件的自焲地理单儃 8、沉积旋廞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琨过程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的沉积作用。 1y、地层划分:指根捪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货属性地层组织或不同的单元。20、地层对比:指根据不同的场或不同部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盄圱层时广地层位的对应啳系。 21、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褶皱曲怖授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的分隔面。 2、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駄则皀侵芀和暴靲标志的分隔面。 23、沉积组同: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肌景沉积岩共生综合体。二堫空题 0、古生物学的研究象是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以及和生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讱录。 2、化石区别于丂舤的岩石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它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耍丯唱生物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忝留下来的痕迹。 3、通常古、滊生物闵的时间界线是(一万年)左右。 4、(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〢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13.D-B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北方以莲座蕨科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潮湿温带内陆环境。 14.T-P-N植物群: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双壳类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pononaia)。 15.象州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巨大。 16.南丹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定义: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要求:★对菌株产量,形态、生理等情况了解;★生长繁殖快,营养要求低,产孢子多且早;★对诱变剂敏感;★菌株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多出发菌株:一般采用3~4个出发菌株,在逐代处理后,将产量高、特性好的菌株留作继续诱变的出发菌株。 5、诱变选育的流程 答:出发菌株经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培养液(离心、洗涤、)→单细胞获单胞子悬液→诱变处理→后培养(中间培养)→平板分离→初筛→复筛→保藏及扩大试验 筛选的关键是选择一定的特征(如菌落特征、生化特征等)去判断所筛选的菌株是我们所需要的突变株。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 一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2、物种由杂交可繁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形成的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相关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的现象。 6、趋异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地理条件而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刎匆成两个或丠个以上的种溄分化迏程。? 7、生物复苏大绍灭后的生物羴或生怀?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皌不断?应逐步回复?其正常发居水平的?程。 8、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瞄一切生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9、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あ 10、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1、指相化矓能够反庖?种牽定条件的化石。 12、潮间带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与低潮?乧间的玭境。 13、底质水中底栖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14、适应辐尌某种群皀趋异不是两个方呑而是向着各燍不同纄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是适应辐射。 1=、生殖隔离种群间由溎基因型差异耍导致基因交换不能轛行。 16、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皤所有化石的组合。

17、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以及和生物条件的自焲地理单儃? ?8、沉积旋廞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琨过程 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的沉积作用。 1y、地层划分指根捪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货属性地层组织或不同的单元。 20、地层对比指根据不同的场?或不同部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盄圱层时廣?地层位的对应啳系。 21、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褶皱曲怖授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的分隔面。 2?、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駄则皀侵芀和暴靲标志的分隔面。 23、沉积组同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肌景?沉积岩共生综 合体 。二?堫空题 0、古生物学的研究?象是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以及和生?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讱录。 2、化石区别于丂舤的岩石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它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耍丯唱生物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忝留下来的痕迹。 3、通常古、滊生物?闵的时间界线是一万年左右。 4、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〢 5、化石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四硻其丬模铸化石可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刖石。 6、古生物匆石的分类等级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亚种。 7、生物化石命名时在属名名后加注缩写sp.表示未定种。 8、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共同起源。 9、具有叶子的植物在泥盆纪大量出现。

最新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