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设计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的

1.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课前准备:

1.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

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二、解题

1. 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 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

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 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yi )丽朝(zhao )服衣冠(guan )窥(kui )镜期(ji )年朝( chao)于齐间(jian )进

2. 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 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 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 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 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三答

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妻→私我三思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三比朝廷大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三赏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小 -------------------------- 大家事 -------------------- 国事三变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战胜于朝廷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 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 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 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 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 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 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本剧

第一幕

人物:邹忌邹妻邹妾客人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相国府邸(旁白:早晨,阳光明媚,齐国相国邹忌一大早就起床,正在整理衣冠。只见他身高八尺多,脸色白皙,容光焕发)

邹忌(整理一下襟袖,打量着镜中的影象):我邹忌年过半百,风采依旧,哈哈!

邹妻(上来了,福了一福):相公,该用早餐了。

邹忌:哦,知道了。邹忌(在镜前转了一圈):爱妻,你看一看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更帅呢?

邹妻(细细打量了一番,充满爱意相公风度翩翩,那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提并论呢!!

邹妾(向二人福了一福):老爷,夫人,早餐准备周全了,请用膳吧!

邹忌(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作沉思状):爱姬,你来得正好!快,看一看老夫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漂亮?

邹妾(瞧了瞧邹忌,又瞧了瞧邹妻,低着头,怯生生):老爷,徐公怎么能够与你相比呢!

邹忌(双手理着髯须,大笑):哈哈哈!用餐去!(众人下场)

(旁白:第二天,依旧是艳阳高照,邹忌正在会客厅上)客人(鞠躬,抱拳):相国大人久等啦,下官许伟给大人请安!

邹忌(抱拳,还礼):不知许大人登临敝府,有何见教?!

客人(又鞠了一躬,毕恭毕敬)下官蒙大王恩典,相国大人抬举,被派往南方任职,特来辞别!并聆听大人教诲!

邹忌(右手理着髯须,赞许地笑着):好好!贤侄应该恪尽职守,为大王效力!——许大人与徐公是老交情,你看看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客人(在邹忌周围转了一圈,谄笑):相国大人是齐国男子的典范,而今风度依旧,更添几多成熟韵味。徐公远远比不上您的美丽啊!

邹忌(自得状):哪里哪里!贤侄太抬爱了!哈哈!

(二人下场)

(旁白:又过了一天,邹忌独自一人倚在寝室)

邹忌(自言自语):今天徐公来访,老夫仔细打量一番,自以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再细细比较一番,发觉自己的容貌与他相比差多了!

邹忌(作不解状):为什么老夫的爱妻、爱姬与许大人都称赞我比徐公美呢?

邹忌(作大悟状):爱妻赞美老夫,是偏爱我;爱妾赞美老夫,是怕我怪罪;许伟那小子夸奖我,是对我有所求,拍马屁!……一个人尚且如此受蒙蔽,国家更不用说了。老夫得提醒大王一下!…… (邹忌下场)

第二幕

人物:齐威王邹忌侍从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齐王宫殿(齐威王坐在龙椅上,侍从立在一旁,邹忌上)

邹忌:(行君臣之礼):启禀大王,臣邹忌有事启奏!

齐威王:好!邹爱卿平身!有事尽管奏来就是!

邹忌:(站起身来):谢大王!老臣的确明白自己比不上徐公漂亮。我的夫人偏爱我,我的爱妾怕我怪罪,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齐威王(倚在龙椅上,大笑):呵呵!孤还以为是什么国家大事呢?!原来是爱卿的家事!哈哈!

邹忌(神态严肃,上前一步):不,大王明鉴!这不只是老臣的家事,这是关系到齐国兴衰胜败的大事!

齐威王(从龙椅上站起,诧异):哦,孤洗耳恭听,相国请讲明白些!

邹忌(正色):老臣一个人尚且受到如此蒙蔽,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拥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嫔妃及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全国境内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这样看来,大王所受到的蒙蔽很深啊!(划线处可用原文)

齐威王(频频点头):好!好!好!邹爱卿言之有理!

齐威王(拟写诏书):来啊,传孤旨意——从今日起,无论大臣、差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谏寡人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众场合批评指出朝政的过失,让寡人听到的,授予下等的奖赏!

邹忌、侍从(鞠躬):大王英明!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齐威王(喜笑颜开):众爱卿平身!退朝!(众人下场)

部编版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教学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利用课文注释,小组内自行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能力目标 (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帮助学生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培养爱思考的习惯,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见微知著。 3、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进而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的作用。 安排1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朗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讲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达到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若干个问题在教学中适时抛出,以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越及时越好。所以我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中设置了课堂练习以反馈教学效果。 2、说学法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课前预习,试着去解决老师出示的思考题。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通过表演和抢答的游戏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设计合理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用“三人成虎”的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讲完后,我接着补充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个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择友谋士,像庞葱、魏征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季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而齐王又是否听了他的建议。(故事内容战国时代,各国相互功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县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1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探究从本课中学到的一些人生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点击积累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三、文言积累 四、自主学习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 3、邹忌听了众人的夸赞后是怎么想的? 4、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采取了哪些措施? 五、品读感悟 1、邹忌与家人的三问三答有何不同? 2、邹忌是怎样给齐王进谏的? 3、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 五、检测反馈

1、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2、从文中的人物言行中,可以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试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 六、课外拓展延伸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 (2)臣之妻私臣() (3)皆以美于徐公() (4)以与饥寒者() 2、下面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1)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能谤讥于市朝 B:之(1)饱而知人之饥(2)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1)以与饥寒者(2)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 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是中考十九篇文言文之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开言路, 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但对文言文学习方法、角度还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尤其对于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解答还无从下手,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自主复习法:学生围绕中考考点自主复习,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品读概括法:通过品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点拔法: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合作交流,师生探究的过程,完成复习目标。 四、说复习目标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学情以及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特制定以下几个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默写课文 2、掌握服”美”等实词及于”之”等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并准确的翻译句子。 3、运用相关方法,解答文言文对比阅读。 4、更深刻地领会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领会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方法,解答文言文对比阅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讲述一鸣惊人的纳谏故事,用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二)出示复习目标,指生读。(明确的目标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看谁记得快(此环节可让学生在背诵方法的指导下又快又准的背诵课文) 1、文言文背诵方法指导 ①抓较整齐的句子。 ②比相关相似句。 ③巧借提纲。 2、背诵练习 ①暮寝而思之,曰:_______ , 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 。 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四)我来当老师 (复习重点实词、虚词,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解重点词语的解释。) 1、重点实词 纳谏修八尺有余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旦日美我宫妇王之蔽甚矣面刺谤讥市朝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及答案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中生字词,在下面写一写。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组内展示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与节奏。 4、译读课文,合作交流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上书谏寡人者: ⑤期年之后: ①讽: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谏:接受②谤讥: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③面刺:当面指责。④谏:规劝;劝谏。⑤期:一周年。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唐太宗李世民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大意是说如果用铜做镜,则可以使自己穿戴端正、得体;如果以历史为镜,可以知晓国家之兴盛与衰亡;如果以人做镜,敢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则可以明知自己的优点与过失,也使自己在做人和待事方面更加完美,当时,直言敢谏的宰相魏征就充当了这位贤帝的镜子。我们知道:历代君王要成就一番大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凑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的齐威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师:“课前同学们都已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一块来听著名播音员方明朗诵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老师要求同学们要认真听,听清生字字音;注意朗读的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有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生认真听范读,在书上做标记。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都听清了吗,会读了吗?还有困难吗?” 师生交流,学生说说感觉困惑的地方,暂不做解答 师:“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几个加点字字音,同学们能读准吗?谁来试一下。” 生踊跃举手读。读完师生共同纠错、评价。 师:“会读生字词,是能准确朗读课文的前提,下面,老师想听一听同学们课文朗读得

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3)(无答案) 新人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读准字音。 2.翻译第一段,掌握其中的文言字词。 3.梳理并了解第一段的内容。 课前演练吴王目光短浅,只知贪小利,顾眼前。这一年,他采纳了伯嚭的主张,出兵伐齐。由于齐国小而弱,所以很快被吴国打败。这一日,吴王得胜回朝,文武百官都来朝贺。伍子胥是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他既不入席也不庆贺,只是冷冷地站在一边。吴王说:“当初老相国不同意我去打齐国,如今齐国不是被我打败了吗?今天我们庆功行赏,你又一脸的不高兴,这不是故意和我过不去吗?”伍子胥可不管吴王高兴不高兴,而是上前一步说:“大王呀,这次你只是侥幸得了小胜。小胜可不能忘了大害呀!你不要只看见有形的利而忘了无形的害。眼前的欢乐会给你带来灾祸。大王呀,吴国的真正敌人是越国,你这次耗费了兵力和财力伐齐,是给了越国有利的时机,我是为吴国担心呀!”吴王听了哈哈大笑:“越国已被我打得只剩下五千甲胄,一小块地盘。如今他们已服服贴贴作了吴国的臣民,老相国真是太多虑了。” 伯嚭也趁机插进来说:“老相爷,你也真是的,今日这个大喜的日子,你怎么能讲这么不吉利的话。想那越国早已被我们征服,难道他们还想反天?真是无稽之谈!”伍子胥狠狠地瞪了这个小人一眼,说:“事情就坏在你这样的小人身上。大王,你不要听奉承话听得头昏脑热,也不要听信小人馋言。要是你再这样下去,越国一定会灭了吴国的。”伍子胥气得脸色发白,浑身打颤。?伍子胥忿忿地离开了皇宫。伯嚭和西施在吴王跟前诉说了伍子胥的许多不是。吴王一怒之下,让人送去一把宝剑,赐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捧着吴王送来的剑,对来者忿忿地说:“夫差听信小人馋言,置我于死地。我老了,对吴国也没有多大用处了,死而无怨。只是吴国将要亡在越国之手,我感到痛心。请你转告大王,我死后,叫他挖出我的眼珠挂在城门上,我会很快看到吴国灭亡的。”说完就举剑自刎了。 学法指导:如何朗读:1、“主语—谓语”之间停顿。如:邹忌/修/八尺有余 2、句首语气词、关联词后停顿。如:夫/环而攻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另外朗诵中还要注意语速、语气、语调以及重音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添——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倒——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自学提示 1、结合幻灯片了解课文作者及背景 2、结合课文示范朗读,然后自主朗读课文,和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错的字或节奏。 3、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疑难句子或字词做上标记留与同学讨论解决) 4、注音 昳窥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5、掌握注释。 讽___________ 纳___________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 孰.视之___________ 私.我也:_______ 旦日_____ 服______________ 明日:_________ 美 ___________ 私___________蔽___________________ 收获与体会:

邹忌讽齐王纳谏 优秀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二)了解《战国策》。 二、能力目标: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二)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2.掌握成语“一鸣惊人”、“门庭若市”及文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课。 教师备课内容: 课前,老师放一段名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导入,通过故事让学生体会婉言、隐语的妙处。 (二)文学常识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及作品,讲述你知道的《战国策》中的故事给大家听。 (三)一读:读准字音,辨明字义: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闻.寡人之耳者

(5)今齐地方 ..莫不私王 ..千里(6)宫妇左右 (7)邹忌讽.齐王纳谏(8)能谤讥 ..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忌不自信。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王之蔽甚矣。 (四)二读:读懂结构。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能够抽出时间来听我说课,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信仰和人生追求。本文出自《战国策》,主要写了战国时期齐国邹忌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联想到齐王的处境及治国之方,并以此向齐王进谏,齐王纳谏后广开言路,国家安定,国力强盛的事件,突出了邹忌的劝谏艺术和齐王的虚心纳谏。 (二)说目标 因为本课是篇幅相对较长的文言文,翻译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本文所涉及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比较多,并且分析人物形象也是本文的重点,所以我打算这节课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阅读课文、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任务。 我展示的是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文言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学习和体会邹忌的说理艺术和齐王虚心纳谏的宽大胸怀,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 (三)说教法 1、讨论法:从不同角度设疑,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2、点拨法:针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行点拨教学,使学生能够扩展思路,完成问题。 (四)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我准备出示问题之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以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来完成。老师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字词和翻译等知识,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同上,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复习巩固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文言句式。 1.文学常识 以填空形式大屏幕出示有关《战国策》的知识,指名让学生回答,以达到巩固文学常识的目的。 2.字词读音 大屏幕出示字词,先让学生读,然后再出示正确读音,重点强调“期”“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教 案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备课人:尹萍霞单位:姚桥中学审核人:殷朝锋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词汇积累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四、布置作业: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附答案

————————————————————————————————作者:————————————————————————————————日期: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预习导学 1、《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体史书,所记史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原著者名字已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作者刘向(约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2、人物简介 (1)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精讲释疑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阅读第一段,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 又想到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3. 阅读第二段,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交流点拨】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 教法与学法: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一词多义词的义项,了解特殊句式。初步理解意动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1、熟悉和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邹忌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领悟所含哲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介绍主人公: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十九课,选自《战国策》,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正体现这一新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古代文化中的讽谏艺术,对增强自身文化素养大有益处。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三)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是一篇较容易理解的文言文,本课文言实词虚词都比较容易掌握。我将教学重难点做出如下设置。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2、《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 1、《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着。它是一部体史书,所记史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原着者名字已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战国策》,沿用至今。作者 约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 县(今属江苏)人。 2、人物简介 (1)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阅读第一段,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 到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3. 阅读第二段,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交流点拨】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掌握文言字词及重点语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把握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范读课文(听录音) 2、学生自读,小组之间互相纠正读音。 3、齐读课文。(读课文过程可自由掌握) 4、对照注释默读 借助知识链接、对照课文注释,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标记。 5、小组猜疑: 对有疑难的字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可以根据上下句的意思猜测部分字句的含义。 6、结合译文,在小组内表演课本剧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7、小组之间解决不了的在班级内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8、课本剧表演 (四)当堂检测 1、课文选自《》,它是由(朝代)(人名)编订为三十三篇。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时而间进 译 文: (2)战胜于朝廷 译 文: 3、解释加点词。

⑴修(2)朝(3)窥.镜而自视 (4)臣之妻私.臣(5)孰与 (6)旦日 (7)不若(8)孰.视之 (9)私.我也(10)臣诚.知(11)地方 ..千里 (12)宫妇左右 ..(13)莫.不私王(14)王之蔽 (15)面刺(16)谤讥(17)门庭 4、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燕、赵、韩、魏闻之()王之蔽甚矣()孰视之() 臣之妻私臣() 5、指出下列句中的文言句式,试翻译。 战胜于朝廷:() 能谤讥于市朝:() (五)作业布置 细读文章,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邹忌与妻、妾、客对话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妻、妾、客是怎么回答的? 3、邹忌从比美中悟出什么道理? 4、文章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及自省,目的何在? 5、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手法?有什么好处? 6、文章重点写邹忌讽齐王,为什么还要写齐王纳谏的结果? 7、从文中你读到了怎样的邹忌、齐王?

初中语文说课稿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例《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https://www.360docs.net/doc/8e14101106.html,/ (二、讨论点拨法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答案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答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道理,见微知著。 二、解题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三、文学常识作者评价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作品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代表作《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四、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邹忌()昳丽()窥镜()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原作者不详,由西汉的编订为三十三篇,着重记录了时期的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3、解释加点的字词,翻译划线的句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