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露天矿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_(4)

现代露天矿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_(4)
现代露天矿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_(4)

参考文献

[1] 陈俊智.露天矿生产剥采比的优化与控制 [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1月

[2] 历永建.露天矿经济合理剥采比和最优开采深度的研究 [学位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1月

[3] 伍绍泽.兰尖铁矿兰营徐采场中深部开采合理生产剥采比的研究[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5月

[4] 陈建宏.可视化集成采矿CAD系统研究 [学位论文].中南大学 2002年03月

[5] 卢明银.露天采矿机开采新工艺的应用.化工矿物与加工.1994年03期

[6] 文国常.石人沟铁矿狭长薄矿体开采实践 金属矿山 1994年03期

[7] 陈积松. 蔡鸿起. 林德余. 张桂秋.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露天矿开采工艺技术,金属矿山 1994

年05期

[8] 王泽模. 露天矿山生产能力验证方法的探讨.金属矿山 1994年06期

[9] 汪为平. 论台阶高度对露天矿经济效益的影响.金属矿山 1994年10期

[10] 孙金义. 鞠泽青.重视露天矿井开采中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矿产综合利用 1994年01期

[11] 闻绍宇.王永辉.胶带输送机技术在露天矿发展的可能性.煤矿机械.1994年02期

[12] 徐耀祉.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田的开采技术.煤矿设计.1994年07期

[13] 赵唱尧. 苏兴钧. 张玮.露天煤矿引进吊斗铲倒堆工艺势在必行.煤矿设计.994年09期

[14] 罗德权.小型露天煤矿设计的若干问题.煤矿设计.1994年10期

[15] 田志学.李丹.露天煤矿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模型研究.煤炭经济研究.1994年10期

[16] 云庆夏. 黄光球. 露天矿分期开采及其过渡的优化.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4年06期

[17] 赵蕊.横向采剥在后屯石灰石矿的应用.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4年06期

[18] 杨树才. 曾昭红.深大露天矿综合开采工艺主要设计参数的研究.中国矿业.1994年02期

[19] 张瑞新. 张幼蒂. 露天采矿优化决策的新途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20] 才庆祥. 彭世济. 张达贤.提高露天矿工艺系统可靠性的途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21] 朱敏. P.A多德. A.H.奥纳. 露天矿的优化设计(一).国外金属矿山.1994年01期

[22] 辛立中. Н.Н梅里尼科夫. С.П.列舍特尼亚克. Г.М.叶列明. Ф.Б.卡姆佩利. А.Н.贝

霍韦茨. С.В.伊万诺夫,科夫多尔露天矿扩建和延深时设计境界下复合矿石的各种科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国外金属矿山,1994年01期

[23] 刘贺方. А.Т.卡拉什尼科夫. В.Я.巴拜. В.Л.科佩洛夫. Ю.С.阿尔费里耶夫,

大型深露天矿的多方向开拓法.国外金属矿山.1994年01期

104

[24] O.H.萨尔马诺夫. 辛立中,确定露天矿境界的原则系统和方法,国外金属矿山,1994年08期

[25] E.A赖特. D.S.B.姆比里基拉. T.Y.杜布. 袁文彬,露天矿优化设计的新见解.国外

金属矿山.1994年09期

[26] E.A.萨帕科夫. M.И.扎尔克诺夫. Д.Г.布克伊汉诺夫. 罗冰.露天开采日兰德矿组时

极限剥采比的论证.国外金属矿山.1994年09期

[27] 宋彦琦. Γ.А霍洛德尼亚科夫. С.И弗明. 市场经济条件下矿床露天开采合理性的技术经济

论证.国外金属矿山.1994年10期

[28] М.Г.诺沃日洛夫. 冀湘.露天采矿方法的分类.国外金属矿山.1994年12期

[29] J.W.怀特. L.T.佐斯切特. 刘丹.露天矿开采自动化.国外金属矿山.1994年12期

[30] 陈益群. 周经芬.深凹露天矿开采技术的探讨.海南矿冶.1994年03期

[31] 戴晓江.露采综合工艺系统计算机模拟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32] 杨放. 露天矿电铲与汽车联合装运中的最佳匹配.矿业研究与开发.1994年02期

[33] 候新华. 结合我国矿山(田)条件加快露天半连续开采工艺的发展.露天采煤技术.1994年02期

[34] 王淑琴. 丛庆林. 露天连续开采机在我国露天煤矿应用的前景.露天采煤技术.1994年02期

[35] 张敏媛.当代露天开采及发展.露天采煤技术.1994年04期

[36] 李运堤.国内外露天开采技术装备现况与动向.山西冶金.1994年01期

[37] 高香山.深露天矿的开采工艺.采矿技术.1994年02期

[38] 周志华. 谢凤琴.天采矿工业的技术革新.采矿技术.1994年03期

[39] 赵国彦.周光溪.遥控采矿技术.采矿技术.1994年06期

[40] 王维德. 周叔良.露天连续采矿和运输方法的选用准则.采矿技术.1994年12期

[41] 尹健生.自动化露天矿山新景象.采矿技术.1994年20期

[42] 王志宏.露天煤矿建设条件综合评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43] 杨树才. 王喜富. 张达贤.露天矿半连续运煤系统的优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95年04期

[44] 黄光球. 云庆夏.露天矿分区开采采剥关系动态优化与调整.化工矿物与加工.1995年02期

[45] 李永旭.关于大孤山铁矿联合运输系统有关问题的探讨.金属矿山.1995年02期

[46] 黄光球. 云庆夏露天矿多分期开采采剥关系的动态优化.金属矿山.1995年02期

[47] 苏宏志. 鞠玉忠.确定露天矿开采境界的解析法和方案法.金属矿山.1995年04期

[48] 吴启.关于露天矿规模有关问题的探讨.金属矿山.1995年09期

105

[49] 黄光球. 陆秋琴.露天矿工艺系统解耦调控方法.金属矿山.1995年12期

[50] 罗德权.露天煤矿的设备预测.矿山机械.1995年04期

[51] 赵昱东.露天采矿机及其在我国应用前景.矿山机械.1995年08期

[52] 张幼蒂. 张达贤. 杨树才. 王喜富.露天矿半连续运煤系统及其在我国应用前景.中国矿业.1995

年02期

[53] 黄光球. 陆秋琴.露天矿工艺系统协调优化方法.中国矿业.1995年05期

[54] 杨树才. 王喜富. 杨荣新.露天开采方案的动态综合优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55] 罗德权.露天煤矿大型设备选择的原则.中国煤炭.1995年03期

[56] 董怀儒.露天开采──俄罗斯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煤炭.1995年03期

[57] 边蔚锜.我国大型露天煤矿设备选型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中国煤炭.1995年05期

[58] 张敏媛.露天采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煤炭.1995年06期

[59] 房照增.澳大利亚露天煤矿的发展.中国煤炭.1995年08期

[60] 明建人. 高祥.系统工程在露天矿山的应用.世界有色金属.1995年06期

[61] 牛成俊. М.И.夏多夫. К.Е.维尼茨基. В.В.伊斯托明.市场经济条件下露天开采的发

展方向.国外金属矿山.1995年12期

[62] 张瑞新. 张幼蒂.露天煤田开发条件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的确定.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995

年01期

[63] 徐开梁.国内矿山开采技术的进步及成就.湖南冶金.1995年04期

[64] 黄光球. 云庆夏.露天矿分期开采综合优化设计方法.江西有色金属.1995年01期

[65] 白润才. 白占平. 刘淑让.关于大型露天煤矿开发问题的探讨.露天采煤技术.1995年01期

[66] 罗德权.中国露天煤矿的可采资源估计.露天采煤技术.1995年02期

[67] 彭世济. 张达贤.复杂条件下露天开采工艺选择.露天采煤技术.1995年02期

[68] 侯诚达.从平朔十年的实践探讨露天采矿工艺发展方向.露天采煤技术.1995年04期

[69] 张金奎.露天开采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采矿技术.1995年15期

[70] 叶义成. 陈付生.我国深凹露天铁矿运输工艺技术发展方向的探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95年03期

[71] 解殿春.露天矿开采境界整体化决策.钢铁钒钛.1996年02期

[72] 石忠民. 冯仲仁. 徐长佑.计算经济合理剥采比的储量盈利比较法.金属矿山.1996年04期

[73] 石忠民. 徐长佑. 冯仲仁. 计算经济合理剥采比的两种新编比较法.金属矿山.1996年10期

106

[74] 罗德权.美国露天煤矿的设计原则初探.煤矿设计.1996年01期

[75] 陈明云.露天开采端帮境界剥采比的分析与计算.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6年04期

[75] 黄光球. 云庆夏. 桂中岳.露天矿分期开采采剥关系多目标动态优化方法.中国矿业.1996年02期

[76] 黄光球. 桂中岳.露天开采时矿体边界品位动态优化的神经网络方法.中国矿业.1996年04期

[77] 张幼蒂. 才庆祥. 李克民. 周昌寿.世界露天开采技术发展特点及我国露天采煤科研规划建议.中

国煤炭.1996年10期

[78] Ю.Б潘克维奇. G.哈特曼. 洪迅法.使用Wirtgen联合采矿机的露天采矿工艺系统.国外金属矿

山.1996年03期

[79] В.И.普罗科片科. А.Е.多勃雷宁. 邹霞.通过超前剥离提高露天矿工作的可靠性.国外金属

矿山.1996年09期

[80] B.摩根. 洪讯法.矿岩运输设备经济合理的使用范围.国外金属矿山.1996年12期

[81] 王志宏. 彭世济. 张达贤.露天矿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方法.露天采煤技术.1996年02期

[81] 张永亭.东胜煤田露天矿合理开发探讨.露天采矿技术.1996年04期

[82] 于汝绶,露天矿设计理论分析[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86-103

[83] 卢明银. 张达贤. 王喜富.露天矿连续工艺系统可靠性计算及优化.化工矿物与加工.1997年05期

[84] 王忠强.哈尔乌素露天矿剥离工艺系统的优化.化工矿物与加工.1997年06期

[85] 吴洪词.遗传算法在露天矿开采设计中的应用.金属矿山.1997年03期

[86] 王智静. 王青.露天矿剥采比动态存储优化的应用.金属矿山.1997年04期

[87] 苏靖. 刘胜富. 任天贵.深凹露天矿间断连续运输工艺关键技术的研究.有色金属(矿山部

分).1997年04期

[88] 白晓平. 才庆祥.露天矿半连续运输系统的主成分因素分析.中国矿业.1997年03期

[89] Β.爱勒乌利.应用运筹学和人工智能概念设计露天矿及确定开采顺序.国外金属矿山.1997年04

[90] A.D.海达. S.G.内欧姆. 桂誉漓.使用遗传算法选择露天矿设备 CAJ原文下载.国外金属矿山.1997

年04期

[91] ю.A.阿加巴良. Ф.C.拉扎良. A.T.巴格达萨良. 牛成俊.露天矿极限境界的确定.国外金属矿

山.1997年06期

[92] 陈建宏.露天矿境界自动生成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化工矿物与加工.1998年03期

[93] 于汝绶. 张瑞新. 张桂军.当量经济剥采比新概念.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107

[94] 李克民. 张幼蒂. 东彦宝.露天矿设计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95] 卢明银. 张达贤. 才庆祥.露天矿电铲-卡车工艺系统的可靠性.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96] 贺佑国. 王端武. 白占平.国内外露天煤矿的发展趋势.中国煤炭.1998年08期

[97] G.S.托马斯. 李钟学. 李显靖.露天矿优化设计及生产计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金属矿山.1998

年03期

[98] 张瑞新. 韩金炎. 刘光.胜利煤田一号露天矿矿床资源评价.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98年02期

[99] 尤官林.露天开采最优境界深度的敏感性分析.世界采矿快报.1998年10期

[100] 唐昭武.经济合理剥采比新意探讨.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1998年02期

[101] 汪一佛.近期国外露天矿采用新技术的进展.广东建材.1998年05期

[102] 张瑞新. 张幼蒂. 李新春. 严霄惠.层状矿床露天开采工艺系统的优化选择.化工矿物与加工.1999年03期

[103] 阮忠贤.谈露天矿与井工矿成本计算差别.煤矿设计.1999年11期

[104] 石忠民.露天矿优化设计的通用准则和混合算法.中国矿业.1999年02期

[105] 石忠民. 张幼蒂.露天矿优化设计的数值方法和基本原理.国外金属矿山.1999年02期

[106] 石忠民.露天矿优化设计的对称性和守恒定律.国外金属矿山.1999年04期

[107] 冯仕海.我国露天矿用设备的发展与展望(上).金属矿山.2000年08期

[108] 张宝才.谈露天矿均衡生产剥采比的确定方法.中国矿业.2000年S1期

[109] 程溥天.浅析露天矿经济合理剥采比的确定.中国矿业.2000年S1期

[110] 任万古.露天矿坑优化设计L-G方法概述.金属矿山.2002年08期

[111] ЮД克拉斯尼科夫. 吴清. 李显靖.俄罗斯矿山技术的现代发展趋势.国外金属矿山.2000年05期

[112] 白晓平. 才庆祥.露天矿半连续运输系统可靠性研究.黄金科学技术.2000年02期

[113] 高登来. 胡亮.露天矿年度生产剥采比的合理确定.露天采煤技术.2000年01期

[114] 阮忠贤. 齐颖.露天矿经济合理剥采比浅析.露天采煤技术.2000年02期

[115] 黄明.露天矿优化设计方法.采矿技术.2000年Z3期

[116] 王树勋.半连续工艺运输系统可靠性的故障树分析.有色矿山.2001年03期

[117] 王喜富. 李仲学. 刘山林. 孙新虎. 张达贤.露天矿半连续工艺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化工矿物与加工.2002年01期

108

[118] 李军才.深凹露天矿山间断-连续运输工艺的研究.中国矿业.2002年03期

[119] 张幼蒂. 李克民. 尚涛. 马军.露天矿倒堆剥离工艺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露天矿倒堆剥离开采方法系列论文之一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20] 张幼蒂. 李克民. 尚涛. 马军.露天矿倒堆剥离工艺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露天矿倒堆剥离开采方法系列论文之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21] 张幼蒂. 李克民. 尚涛. 马军.露天矿倒堆剥离工艺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露天矿倒堆剥离开采方法系列论文之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122] 苏利明. 孟建华.吊斗铲倒堆工艺在胜利一号露天矿中的应用。内蒙古煤炭经济。2002年03期 [123] 宋子岭. 王东. 刘毅勇.元宝山露天矿地质模型及采矿计划编制系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124] 于汝绶.露天矿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25] 张瑞新. 梅晓仁. 高永胜. 李海华. 郭庆勇.露天开采规划决策系统及其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26] K.伊拉尔斯兰 . N.塞莱比 . 冀湘 . 边伟.露天矿优化设计模拟模型(一).矿业工程.2003年03期

[127] K.伊拉尔斯兰 . N.塞莱比 . 冀湘 . 边伟.露天矿优化设计模拟模型(二).矿业工程.2003年04期

[128] 刘双伟. 刘克铜.我国露天矿开采的薄弱环节及对策分析.矿业工程.2003年03期

[129] 谢英亮. 高阳.露天矿边际品位优化模型——边际分析和机会成本分析方法的应用.江西有色金属.2003年03期

[129] 王建新. 侯德义.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现状、问题及建议方案.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130] 杨维宁. 王宏. 匡建超. 童孝华.基于自组织映射网络的模式分类器对储产层自动分类方法研究.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131] 周荣福. 冯恩杰. 芮小平. 李万忠. 张海荣. 张新武. 刘向阳.地质条件定量分类系统在东滩煤矿中的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132] 陈鹏.中国煤炭分类的完整体系(上).中国煤炭.2000年09期

[133] 陈鹏.中国煤炭分类的完整体系(xia).中国煤炭.2000年10期

[134] 苏永华. 颜立新. 孙颜峰. 车奉营.模糊综合评判法及其在岩体分类中的应用.矿冶.2000年04期

109

[135] 薛步高.麻栗坡三保银锰矿床氧化矿石的选冶性能及其矿床类型.云南地质.2000年02期 [136] 杨建功.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其类型条件.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0年07期

[137] 董礼.模糊聚类分析在回采工作面自然发火预报中的应用.煤矿安全.2002年05期

[138] 温国锋. 王广成. 潘正勇.自适应共振理论网络在煤炭资源资产分类中的应用研究.煤炭学报.2002年06期

[139] 郑小松. 王绍霖.基于最优分类系数及分类熵准则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电子学报.1994年07期

[140] 张兴芳. 刘子强. 李静.基于区间值模糊集的聚类分析.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141] 王宏伟 王青 王子才.基于模糊聚类多变量系统的模糊识别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8月第4期,p25-27

[142] 骆中洲,露天采矿学(上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12

[143] 杨荣新,露天采矿学(下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12

[144] 于汝绶,露天矿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第32卷第1期,p1-7

[145]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6517387.html,/

[146]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6517387.html,

[147 ]郭昭华,准格尔黑岱沟露天煤矿吊斗铲改造方案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8 [148] 宋子岭,地质信息系统及其在露天矿中的应用,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3

[149] 国嗣琮,陈刚,信息科学中的软计算方法,东北大学出版社[沈阳],2001.1

[150] 中国矿业大学主编,露天采矿手册(第七册),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1987.12

[151] Song Ziling, Studies on the modern Surface Mining theory and the Mining Technology Patter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ING TECHNOLOGY, 2001, Science Press

[152] Song Ziling, Wang Zhihong, Heidaigou Surface mining short-period production plan system, SURFACE MINING, 2002.1

[153] Song Ziling, Wang Dong, Ge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setting up and Applying in Miming,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2004.9

[154] Brady T M,Continue mining technology system of surfacemine,Bulk Handling in open 110

pit mines & quarries,1986,p131-138

[155]H.Fernberg, Quarrying and Open Pit Mining, Bulk Solids Handling: Open Pit Mining, 2003Sp

[156] S. Fiscor, Open-Pit Mines Upgrade Fleets with Ultra-Class Haulers, Coal Age, 2004.08 [157]A. Bye, The strategic and tactical value of a 3D geotechnical model for mining optimization, Anglo Platinum, Sandsloot open pit, Journal of the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2006.02

[158]H. Tuncdemir,S. Eskikaya, Design and Selection Criteria of Surface Continuous Miners for Open Pit Mining, Using Turkish Coal Mine as Example, Continuous Surface Mining of 5th Inernational Symposium, 1998.05

[159]P. Scholze, Optimization of Opencast Mine Processes, World of Mining: Surface & Underground, 2007.02

[160] Ralf-Jurgen Hempel, Lars Kulik, Planning and Control of the Hambach Opencost Mine, World of Mining: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2004.02

[161]W. Strec, Strip Mining with Hydraulic Shovel and Cross-Pit Stacker, World of Mining: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2005.04

111

作者简介

宋子岭同志1965年7月生于内蒙赤峰市宁城县,现在辽宁工程Array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从事采矿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副院长分管

本科生及教学工作。政治思想觉悟高,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和科研

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煤炭教育事业和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因此,2002年被评为辽宁省采矿工程学科的青年骨干教师,2004

年被评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2005年被评为第九

届“阜新十大杰出青年”,获得1998/1999学年、2001/2002学年校优秀教师,作为主要建

设者《采矿学》获得校优质课和精品课、2007年获得省级精品课,获得辽宁工大优秀共产

党员和爱岗敬业先进个人等称号,2005年被评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2007

年获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学名师奖。

学术研究方面,在露天开采技术及理论、矿业工程CAD、矿业系统工程等研究方向有

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新见解,其研究成果丰富了露天开采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863”子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5

项,部级计划项目1项,校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10项。主持国家“863”子项目、煤

炭部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项目、校基金项目、神华神东公司项目等项目8项。先

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1999年获“中国煤炭学会露天采煤青年科技奖”。主持完成的“露天煤矿短期开采计划编

制系统及其优化”课题,2000年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元宝山露天

矿CIMS集成系统”是国家“863”示范工程项目,他主持完成了其中的子项目“采矿CAD

分系统”的研究工作,项目已通过国家“863”专家组的鉴定验收,达国际领先水平。主持

完成的煤炭工业部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露天矿生产剥采比控制原理与方法研究”,1999年

通过阜新市科委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分别在《煤炭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露天采矿技术》、《中国当代教育》等杂志上以及中国科协第86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等

会议上发表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EI、ISTP检索10篇,专著《地

质信息系统及其在露天矿中的应用》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

112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1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基于思维科学、信息科学、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研究产品设计规律、设计技术和工具、设计实施方法的工程技术科学。 2设计的概念,广义概念是指对发展过程的安排,包括发展的方向、程序、细节及达到的目标。狭义概念是指将客观需求转化为满足需求的技术系统(或技术过程)的活动。 3设计的含义:为了满足人类与社会的功能要求,将预定的目标通过人们创造性思维,经过一系列规划、分析和决策,产生载有相应的文字、数据、图形等信息的技术文件,以取得最满意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这就是设计。 4设计的特征:需求特征、创造性特征、程序特征、时代特征。 5设计的四个发展阶段:直觉设计阶段、经验设计阶段、半理论半经验设计阶、现代设计阶6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传统设计:以经验总结为基础,运用力学和数学而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设计手册等作为设计的依据,通过经验公式、近似系数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传统设计方法基本上是一种以静态分析、近似计算、经验设计、手工劳动为特征的设计方法。 现代设计:是一种基于知识的,以动态分析、精确计算、优化设计和CAD为特征的设计方法。 7现代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1)产品结构分析的定量化;2)产品工况分析的动态化;3)产品质量分析的可靠性化;4)产品设计结果的最优化;5)产品设计过程的高效化和自动化。 8现代产品设计按其创新程度可分为: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形设计三种类型。 第二章 1功能分析组合方法:求总功能(黑箱法)分功能求解方法(调查分析法、创造性方法、设计目录法)原理解组合(形态分析法) 第三章 1创造技法:(一)集体激智法:(专题会议法,德尔菲法,635法)通过多人的集体讨论和书面交流,互相启迪,并发灵感,进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的一种创新技法。(二)提问追溯法:(奥斯本提问法,阿诺尔特提问法,5W-1H提问法)是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来扩展思路,或将复杂的问题加以分解,找到各种影响因素,从而扎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创造性技法。(三)联想类比法:(联想发明发,类比发明发,仿生法,综摄法)通过启发、联想、类比、综合等手段,创造出新的想法,这种创造技法就称联想类比法(四)组合创新法:(性能组合,原理组合,功能组合,结构组合)利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用已有的知识和现有的成果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方案。

KHN滤波器分析与设计

《现代电路理论与设计》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KHN滤波器分析与设计实验日期2015-10-30 班级研15-2班学号2015200236姓名汪瑶 指导老师评分 一、实验内容 1、KHN滤波器电路组成 图8.1原理图 2.KHN滤波器转移函数及设计方程 图8.1所示电路的方程为 从V1处输出时是一个高通滤波器,从V2处输出时是一个带通滤波器,从V3处输出时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其转移函数分别为 它们的极点频率w0和Q值都相同,分别为 各滤波电路的增益分别为 二、实验目的 (1)定性分析KHN滤波器的参数变化对滤波的影响; (2)帮助学生理解滤波器的分析设计过程。

三、实验过程 1、理论计算 为了方便分析计算 ①取C1=C2=C=10nF,R1=R2=R3=R4=R5=R6=R=10。0k ②由计算公式求得,wp=1000rad/s,Q=1, 2、仿真步骤 (1)按照电路图,选好元器件,并按理论计算设定元件值,搭建好仿真电路。如下图8.2 所示: 图8.2仿真电路图 (2)设置仿真参数,如下图8.3所示: 图8.3仿真参数设置 运行仿真,得到如下图8.4所示: 图8.4V1,V2和V3输出波形图 (3)改变C1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C1的值从6n到14n,每2n取一次值。 设置参数扫描后的波形如图8.5所示,

图8.5改变参数C1的波形变化 (4)改变C2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C2的值从6n到14n,每2n取一次值。设置参数扫描后的波形如图8.6所示 图8.6改变参数C2的波形变化 (5)改变R1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R1的值60k到140k,每20k取一次值。设置参数扫描后的波形如图8.7所示 图8.7改变参数R1的波形变化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完整版)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完整版)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厂矿道路设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按厂矿企业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设,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的厂矿道路设计,不适用于林区道路设计。 第1.0.3条厂矿道路宜按下列规定划分为厂外道路、厂内道路和露天矿山道路。 一、厂外道路为厂矿企业与公路、城市道路、车站、港口、原料基地、其它厂矿企业等相连接的对外道路; 或本厂矿企业(露天矿除外)分散的厂(场)区、居住区等之间的联络道路;或通往本厂矿企业(露天矿除外)外部各种辅助设施的辅助道路。 二、厂内道路为厂(场)区、库区、站区、港区等的内部道路。 三、露天矿山道路为矿区范围内采矿场与卸车点之间、厂(场)区之间行驶自卸汽车的道路;或通往附属厂(车间)和各种辅助设施行驶各类汽车的道路。 第1.0.4条厂矿道路设计,应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不占或少占耕地,便利农田排灌、重视水土保持和 环境保护;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和废渣,降低工程造价。 第1.0.5条厂矿道路设计,应适合厂矿企业生产(包括检修、安装)和其它交通运输的需要。对厂矿基本建设期间的超限货物(大件、重件)运输,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考虑。 厂矿道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应根据厂矿规模、企业类型、道路性质、使用要求(包括道路服务年限)、交通量(包括行人),车种和车型,并综合考虑将来的发展确定。当道路较长且沿线情况变化较大时,可按不同的等级和技术指标分段设计。 需要分期修建的厂矿道路设计,应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第1.0.6 需要改建的厂矿道路设计,应充分、合理利用原有道路、桥涵等工程。当所利用的原有道路局部 路段受条件限制不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时,在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和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通行的前提下,可 对本规范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作适当变动,但应经设计审批部门批准;当原有道路不能利用而需改线时, 改线路段应按新建厂矿道路设计。

露天矿开采设计

《露天矿开拓开采设计原理》专项设计说明书 学生姓名:刘洋 专业班级:采矿12-2班

学号: 1201020212 时间: 2016.1.10 成绩: 目录 前言 (1) 1开采工艺及设备类型的确定 (2) 2.露天开采境界 (2) 2.1底宽的确定 (3) 2.2开采深度的确定 (3) 3.开采参数 (7) 3.1台阶高度 (7) 3.2采掘带宽度 (8) 3.3最小工作平盘宽度 (9) 4.最终境界平面图 (10)

前言 1、某煤田矿位于内蒙西部地区,煤层呈单斜赋存,煤层倾角45°,平均水平厚度为53m。剥离物上部为沙土层平均厚度7m,顶板岩层由两层构成,上部为砂页岩,下部为砂岩,底板岩层自上而下由泥页岩和砂页岩构成; 2、矿区内地表地形为北高南低的鞍形山坡。地形图如附图I所示,比例为1:2000。矿区内有6条勘探线,其横剖面图I-I,Ⅱ-Ⅱ,Ⅲ-Ⅲ,Ⅳ-Ⅳ,Ⅴ-Ⅴ,Ⅵ-Ⅵ,比例为1:1000; 3、煤的容重为1.45t/m3,回采率为95%,废石混入率4%,设计中采用的经济合理剥采比6m3/m3; 4、露天矿在走向方向上西部坑底境界以I-I勘探线西100m为界,东部坑底境界以Ⅵ-Ⅵ勘探线东100m为界; 5、露天矿各边帮最终帮坡角设计为:底帮为30°,顶帮为35°,两端帮30°~35°; 6、根据煤炭地质储量和露天矿范围,以及煤炭市场需求,确定该矿设计生产能力为50万吨原煤; 7、采用单斗电铲—汽车工艺开采,选用WK-2型2m3单斗电铲。

1开采工艺及设备类型的确定 采用单斗电铲—汽车工艺开采,选用WK-2型2m3单斗电铲,主要性能参数如表1,汽车选用BZKD-20型,性能参数如表2; 表1 WK—2型主要性能参数 最大采掘高度9.5m 最大卸载半径10.1m 站立水平半径8.5m 最大采掘半径11.6m 最大挖掘深度 2.2m 最大卸载高度6m 标准斗容2m3 最大爬坡角度15° 机尾回转半径 4.6m 理论生产率300m3/h 回转90°工作时间24s 行走速度 1.22Km/h 表2 BZKD-20型汽车主要性能参数 最大载重量20t 最小转弯半径8.5m 汽车长度7365mm 汽车高度3110mm 汽车宽度2909mm 最高速度50Km/h

运输道路设计

煤矿道路运输设计 第一节露天煤矿总布置 一、总平面布置的依据 1、《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GB50197-2005; 2、《煤炭工业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露天矿、露天矿区辅助企业部分)。 3、鑫盛煤矿《设计委托书》。 二、总平面布置原则 1、设计规模:露天矿建设规模为年生产原煤0.6Mt。 2、设计原则 1)结合矿区总体规划,充分发挥矿区总体功能,统一规划、专业协作、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充分利用既有条件,减少投资,避免重复建设; 3)尽量少压煤,生产系统简捷顺畅; 4)结合露天矿特点,尽量考虑地形、风向、设施朝向,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污染,注重环境保护。 三、总布置平面本次设计为露天矿整合改造初步设计。依据总平面布置原则,露天矿设计范围包括采掘场、外排土场、工业场地、运输道路以及水源、供电线路等。 (一)露天矿采掘场 达产时期采掘场位于矿田东部,占地面积约58.1hm2 (二)露天矿排土场

排土场分为内、外两个排土场,分别位于矿权境界的东西两侧,场地占地面积分别为162.2hm2和180.4hm2。 (三)露天矿工业场地露天矿工业场地分为生产区、行政办公区及辅助生产区工业场地。工业场地属已有工业场地,位于采掘场西部。行政生活区设施包括综合办公楼、急救保健站、区队办公室、职工宿舍等。辅助生产区包括综合材料库、机修车间,以上设施均为新建建筑物;生产区位于行政办公区的南侧,利用总公司选煤厂,原煤经坑口直接运至该选煤厂。 (四)外运道路鄂尔多斯市蒙西鑫盛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南西距乌海市海勃湾区15km,南东距棋盘井镇46km。. 由煤矿到内蒙古乌海市、宁夏石嘴山市有沥青混凝土公路相通,海勃湾经海南(215省道)至东胜公路(109 国道)从煤矿南部通过,经109 国道也可达鄂托克旗;包兰铁路从煤矿西部通过,煤矿南西距包兰铁路乌海站 15km;地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煤矿位置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五)水源该露天矿生活用水引自矿区周边深水井,由水车负责运输,距离约1km。采掘场及排土场内集水坑中的水由管路引至澄清池,澄清后也可作为消防灭尘及绿化用水使用。 (六)电源本矿单独设置箱式变电站,电源引自工业场地南侧总公司洗煤厂变电所。洗煤厂电源引自温明35kV 变电站,具体布置见露天矿总布置平面图C41001G-1401-1。 第二节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一、概述

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标准

煤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

1 总则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发展煤炭工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推广应用露天煤矿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科技进步,保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提高露天煤矿经济效益,实现安全生产和合理开采煤炭资源,特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大、中型露天煤矿的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小型露天煤矿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及工程设计可参照执行。 1.0.3 露天煤矿建设工程项目构成,应精干主业并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 1.0.4 露天煤矿工程设计,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高产高效为目标,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实行信息化管理,贯彻集中生产、减轻环境负担的方针。处理好近期与远期、以近期为主体的工程关系。 1.0.5 露天煤矿预可行性研究及可行性研究,应根据矿田资源条件、外部建设条件、可能采用的开采工艺、技术装备、地下水控制方法及市场需求、资金筹措、投资效果等全面分析研究露天煤

矿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合理性。 1.0.6 露天煤矿工程设计,必须贯彻综合利用的方针,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对其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应加以回收利用或保护。 1.0.7 露天煤矿工程设计,对环保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土地复垦工程,必须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1.0.8 露天煤矿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基本规定 2.1 开采境界 2.1.1露天煤矿的经济剥采比,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剥离物特性、煤质、技术装备、资源回收率、生产成本、产品售价等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褐煤、非焦煤、焦煤的经济剥采比分别不宜大于6m3/t、10m3/t、15m3/t; 2 开采经济价值较低的低热值煤,应按其产品售价计算经济剥采比; 3 开采多种有用矿物的露天煤矿,应按其综合价值计算经济剥采比。 2.1.2露天采掘场境界,应按境界剥采比小于或等于经济剥采比确定。对煤层赋存条件和地形复杂的露天煤矿应以平均剥采比进

露天煤矿年产60万吨初步设计毕业论文

露天煤矿年产60万吨初步设计毕业论 文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矿区概况 (1) 1.1矿区概况 (1) 1.1.1矿区地理及行政位置 (1) 1.1.2 交通条件 (1) 1.1.3矿床开采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2) 1.2矿区地文、水文及气候 (2) 第二章矿床地质特征 (3) 2.1区域地质特征 (3) 2.1.1地层层序 (3) 2.1.2地质构造 (4) 2.2矿体赋存情况 (4) 2.3矿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5)

2.3.1矿区水文地质 (5) 2.3.2矿床勘探程度 (5) 第三章露天矿合理帮坡角确定 (7) 3.1矿区工程地质 (7) 3.1.1 松散层地质 (7) 3.1.2 基岩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7) 3.2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 (7) 3.3露天矿合理帮坡角的确定 (8) 第四章露天开采境界 (9) 4.1开采境界的确定 (9) 4.1.1影响开采境界的因素 (9) 4.1.2确定露天开采境界的原则 (9) 4.1.3圈定的露天开采境界 (10) 4.2露天采场剥离量与煤工业储量的计算 (12) 4.2.1剥离量的计算 (12) 4.2.2 露天开采境界煤量计算 (13) 4.3计算平均剥采比 (14) 4.3.1平均剥采比 (14) 4.3.2服务年限 (14) 第五章矿田开拓 (16) 5.1露天矿生产工艺的选择 (16)

二阶带通滤波器设计

物理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学生班级:题目:二阶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张晓培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题目: 有源带通滤波器 作者姓名:覃万晴 学号:

学院: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 专业:过程控制自动化 指导教师姓名:张晓培 2016年10月1日 二阶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一、设计要求和意义 1)实验要求:中心频率为1KHZ 2)设计意义:近几年随着冶金、化工、纺织机构等工业使用的各种非线性用电设备而产生的大量的高次谐波,已导致电网上网正常波形发生严重畸变,影响到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和用户用电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3)随着生产技术方式的变化,生产力确实得到较大提高,可同时也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如当人们做出了具体的制度设计需要付诸实践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偶然随即因素的干扰,为评价新方案的效果,需排除这些随即因素的影响,即需要一个滤波器。经滤波以后对新方案的效果进行检验。 4)有源滤波器一般由集成运放与RC网络构成,它具有体积小、性能稳定等优点,同时,由于集成运放的增益和输入阻抗都很高,输出阻抗很低,故有源滤波器还兼有放大与缓冲作用。 5)利用有源滤波器可以突出有用频率的信号,衰减无用频率的信号,抑制干扰和噪声,以达到提高信噪比或选频的目的,因而有源滤波器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测量及控制技术中的小信号处理。 6)若将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串联,并使低通滤波器的通带截止频率fp2大于高通滤波器的通带截止频率fp1,则频率在fp1

KHN滤波器分析与设计

《现代电路理论与设计》课程实验报告 1、KHN滤波器电路组成 图原理图 滤波器转移函数及设计方程 图所示电路的方程为 从V1处输出时是一个高通滤波器,从V2处输出时是一个带通滤波器,从V3处输出时 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其转移函数分别为 它们的极点频率w和Q值都相同,分别为 各滤波电路的增益分别为 二、实验目的 (1 )定性分析KHN滤波器的参数变化对滤波的影响; (2)帮助学生理解滤波器的分析设计过程。 三、实验过程 1、理论计算 为了方便分析计算 ①取6= C2=C=10nF R仁R2=R3=R4=R5=R6=R=100k ②由计算公式求得,wp=1000rad/s,Q=1, 2、仿真步骤 (1)按照电路图,选好元器件,并按理论计算设定元件值,搭建好仿真电路。如下图所示: 图仿真电路图 (2)设置仿真参数,如下图所示: 图仿真参数设置 运行仿真,得到如下图所示: 图V1 , V2和V3输出波形图 (3)改变C1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C1的值从6n到14n,每2n取一次值。 设置参数扫描后的波形如图所示, 图改变参数C1的波形变化 (4)改变C2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C2的值从6n到14n,每2n取一次值。设置参数扫描后的波形如图所示

图改变参数 C2 的波形变化 (5)改变R1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 R1的值60k 到140k ,每20k 取一次值。设置参数 扫描后的波形如图所示 图改变参数 R1 的波形变化 (6) 改变R2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 R2的值从60k 到140k ,每20k 取一次值。设置参 数扫描后 的波形如图所示 图改变参数 R2 的波形变化 (7) 改变R3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 R3的值从60k 到140k ,每20k 取一次值 设置参数扫描后 的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改变参数 R3 的波形变化 (8) 改变R4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 R4的值从60k 到140k ,每20k 取一次值 设置参数扫描后 的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改变参数R4的波形变化 (9) 改变R5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 R5的值从60k 到140k ,每20k 取一次值 设置参数扫描后 的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改变参数R5的波形变化 设置参数扫描后的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改变参数R6的波形变化 四、实验结果分析 由图可看出,KHN 滤波器可以实现高通滤波和带通滤波以及低通滤波三种滤波方式,我 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输出端口,来实现不同的滤波功能。 由图可看出,随着电容 C1的值由小变大,高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 Q 值逐渐增大, 过度带减小明显;带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 中心频率逐渐减小, 通带宽变窄,且高频段变 化更为明显;低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截止频率变化不是很大, Q 值逐渐增大,波形的过 渡带明显减小。 由图可看出,随着电容 C2的值由小变大,高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 Q 值逐渐减小, 的过渡带减小,且输出增益也是减小的。 10)改变 R6 值。采用参数扫描方式,让 R6的值从60k 到140k ,每20k 取一次值 过度带随之增大;带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 化更为明显;低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截止频率明显减小, 着增大。 由图可看出,随着电阻 化规律同改变 C1 相似。 由图可看出,随着电阻 化规律同改变 C2相似。 由图可看出,随着电阻 中心频率逐渐减小, 通带宽变宽,且低频段变 Q 值也逐渐减小,过渡带也随 R1 的值由小变大,高通,带通, R2的值由小变大,高通,带通, 低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变 低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变 R3的值由小变大,高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 Q 值逐渐减小, 中心频率基本不变, 且输 Q 值逐渐减小,波形 过度带减小,且输出增益也逐渐减小;带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 出增益明显下降;低通功能端口的输出波形,截止频率变化不是很大,

露天开采境界(露天采矿学-设计原理)

露天采矿学----设计原理 第十六章露天开采境界 16.1 概述 1课程的名称及内容;2学习方法;3露天矿设计应遵循的原则;4各种剥采比的概念。 1课程的名称及内容: (1)名称-露天采矿学 发展情况:50年代:露天采矿工艺 矿山工程(剥离及掘沟) 设计原理 60年代:露天采矿工艺 开拓开采 设计原理 现代:工艺及工艺系统 剥采程序 设计原理 (2)内容: 工艺----研究个别工艺环节的特点、工艺方法、适用条件及能力计算。 工艺系统----研究各环节之间的配合,及构成可行的生产系统。 剥离程序----研究剥离和采矿时间和空间上关系 设计原理----除了研究剥离和采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外,还要研究它们之间的数值的制约关系。并把矿山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以求得最佳设计,初步设计的方法步骤以及资料的处理。 2学习方法:预习;听讲;复习;习题。(工作前的预演,设计前的准备) 3露天矿设计应延续的原则: (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多种情况) (2)经济效果为主,劳动生产力的效率为辅。(劳动力便宜的情况下)

4各种剥采比的概念 (1) 平均剥采比: p v n p = (3/m T ) 从露天境界内,采出的岩量与以采出的矿量之比。 设:n ηl ----原矿采出系数; η----有用矿物采出系数; ρ----岩石的混入率; n ηl =η(1+ρ) (2)境界剥采比: k k k v n p = 露天矿保持最终帮坡角延伸单位深度时增加的采出岩量与矿量之比。 (1) k k l k k l v p n p ηηηη++= 境界剥采比随工程的延伸不断的变化并且一般是在增大。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重点

绪论 1、设计的的本质是由功能到结构的映射过程,是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进行构思、计划并把计划变为现实可行的机械系统的过程。 2、计划具有个性化、抽象化、多解性的基本特征。 3、现代设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辅助人们进行设计。优化设计是从多种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方法,它以数学中的最优化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根据设计所追求的性能目标,建立目标函数,在满足给定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设计方案。 有限元设计就是利用假想的线和面将连续的介质内部和边界分割成有限大小、有限数目、离散的单位来研究。 稳健设计通过质量工程方法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求把产品设计完美、健全,不受或尽量减少生产线波动带来的影响,以保证产品达到预期的质量效果。 虚拟设计是一种新技术,它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用交互手段对在计算机内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改,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设计质量和一次设计成功率。 创新设计、智能设计、表面设计、绿色设计、动态设计、摩擦设计、协同设计、工业设计等。一 1、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D):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技术,是集计算、设计绘图、工程信息管理、网络通信等领域知识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即计算机辅助分析,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即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即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8、CAD的特点:1)规范化、高质量规范设计流程,统一文档格式,提高设计质量。9、CAD发展方向:脱离图版,实现全自动无纸化设计、生产和制造,是CAD发展的最终目标。 10.CAD的基本功能及优点:1)人机交互 2)几何造型 3)计算分析 4)系统仿真 5)工程绘图 6)数据管理 11、CAD系统组成:CAD系统的硬件结构:计算机、图形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CAD系统的软件:软件系统、支撑软件、应用软件。 二 1、优化设计:是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设计方法。它以数学中最优化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根据设计所追求的性能目标,建立目标函数,在满足给定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设计方案。 2、P49页:例2-1 黄金分割法求函数,3无约束优化方法:坐标轮换法、牛顿法、 约束优化方法:遗传算法、惩罚函数法、复合形法多目标优化方法:多目标优化问题、主要目标法、统一目标法 三 1、有限元法的概念:把复杂的结构看成由有限个单元组成的整体的一种设计方法 2、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化整为零,积零其整,把复杂的结构看成由有限个单元组成的整体 3、弹性力学中的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完全弹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微小性假设,无初应力假设 2、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边界条件

毕业设计——武家塔露天矿

第一章露天矿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交通 武家塔露天矿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补连乡境内,坐落于东胜煤田补连矿区的东南部,东邻乌兰木伦河,南与陕西神府煤田接壤,矿区交通位臵见图1-1-1。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10°05'55"~110°10'48",北纬39°15'16"~39°17'50"。 本区交通较为方便,包(头)神(木)铁路黑炭沟火车站位于矿区以东约5km处,采场由矿区内运煤公路与松霍公路相连。以上公路都为沥青路面二级公路。 第二节地文、水文及气象 1、地文 本区地形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基本呈一斜坡状,最高处位于西北部张家圪台附近,标高为1234.96m,最低处位于东南处忽吉图沟武家塔村附近,标高为1106.55m。本区属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大部分被风积沙覆盖,尤其在南部,呈现为波状和新月形沙丘地貌。区内沟谷纵横,多为向源侵蚀,延展方向均为NW—SE向,且主沟两旁支沟发育,呈树枝状分布。从西向东,发育有巴兔敖包沟、石灰沟、武家梁西沟、武家梁东沟,后三条沟基本纵贯全区。 2 水文 矿区内除边界河谷常年流水外,几乎无地表水体,主要河流有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沟忽吉图沟、黑炭沟、补连沟及坝渠沟等,以上均属黄河水系。各支沟皆为季节性径流,个别沟内有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渗出。

图1-1-1

矿田范围内忽吉图沟和坝渠沟为较大的沟谷。因受季节性大气降水影响,沟内水的流速、流量均变化剧烈。 乌兰木伦河最小流量是0m3/s,最大流量为9760m3/s。 忽吉图沟位于南部边界,沟内平水期流量为0.67m3/s,流速0.68m/s。 坝渠沟平水期流量为0.0034m3/s。 3 气象 本区气候属于半干旱半沙漠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干燥,春季多风,全年少雨,温差较大(-27.9℃~36.6℃),无霜期短,冰冻期长达半年之久(最大冻土深度1.71m),夏季最高气温36.6℃(1975年7月16日),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降水量194.7mm~531.6mm,日最大降雨量为115.2mm(1975年8月25日)。年蒸发量为2297.4mm~2833.7mm,是降水量的4~5倍。冬季最低气温-27.9℃。春冬两季风力较大,一般在4级以上,最大可达10级,风向多为西北,风速一般为3.3m/s,最大达24m/s。 第三节主要建设条件 1、资源 根据已批复的采矿权界,计算的露天矿境界内可采毛煤量为68.23Mt,按设计生产能力3.00Mt/a,考虑储量备用系数1.1,计算的设计服务年限为20.7a。满足中小型露天矿改扩建设计服务年限不小于15a的要求。

露天矿开采设计

《露天矿开拓开采设计原理》 专项设计说明书 学生姓名:刘洋 _________ 专业班级:采矿12-2班学号:_J2

时间: 成绩: 目录 前言 (1) 1开采工艺及设备类型的确定 (2) 2.露天开采境界 (2) 底宽的确定 (3) 开采深度的确定 (3) 3.开采参数 (7) 台阶高度 (7) 采掘带宽度 (8) 最小工作平盘宽度 (9)

4.最终境界平面图 (10) 前言 1、某煤田矿位于内蒙西部地区,煤层呈单斜赋存,煤层倾角45°,平均水平厚度为53m剥离物上部为沙土层平均厚度7m顶板岩层由两层构成,上部为砂页岩,下部为砂岩,底板岩层自上而下由泥页岩和砂页岩构成; 2、矿区内地表地形为北高南低的鞍形山坡。地形图如附图I 所示,比例为 1:2000。矿区内有6条勘探线,其横剖面图i-i ,u- n,m - m,w- iv,v - V,^ - W,比例为1: 1000; 3、煤的容重为吊,回采率为95%废石混入率4%设计中采用的经济合理剥采比6m3/m3; 4、露天矿在走向方向上西部坑底境界以I-I勘探线西100m为界,东部坑底境界以W -切勘探线东100m为界; 5、露天矿各边帮最终帮坡角设计为:底帮为30°,顶帮为35°,两端帮30°?35°; 6、根据煤炭地质储量和露天矿范围,以及煤炭市场需求,确定该矿设计生产能力为50 万吨原煤; 7、采用单斗电铲一汽车工艺开采,选用WK-2型2m3单斗电铲。

1开采工艺及设备类型的确定 采用单斗电铲一汽车工艺开采,选用WK-2型2m3单斗电铲,主要性能参数如表1,汽车选用BZKD-20型,性能参数如表2; 表1 WK—2型主要性能参数 最大采掘高度 最大卸载半径 站立水平半径 最大采掘半径 最大挖掘深度 最大卸载高度6m 标准斗容2m3 最大爬坡角度15° 机尾回转半径 理论生产率300m3/h 回转90°工作时间24s 行走速度h 表2 BZKD-20型汽车主要性能参数 最人载重量20t 最小转弯半径 汽车长度7365mm 汽车咼度3110mm

露天采矿课程设计

《露天矿开采》课程设计 组别:四组 组员:张利勇(10915015) 张文(10915058)宋骁潇 (10915059) 李绍昉(10915061) 陈会金(10915037) 郑褔均(10915007) 詹存富(10915044) 杨燕青(10915021) 袁月(10915057) 指导老师:王建波、李坚玲、代普雪、吕荣纲 日期:2011年1月

目录 一.设计目的 (1) 二.设计任务 (2) 三.绪论 (2) (一).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概况 (5) (二).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7) 四.区域地质 (7) (一).区域地质概况 (8) (二).区域矿产 (8) 五.矿区地质 (10) (一).地层 (10) (二).构造 (10) (三).岩浆岩 (11) (四).矿床特征 (11) (五).矿床成因 (12) 六.矿区开采技术条件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水文地质条件 (15) (二).工程地质条件 (16)

七.工作质量评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八.储量概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工业指标的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资源储量计算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资源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矿体圈定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资源量的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九.矿床经济技术评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结束语 .. (19)

民办院校“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设计分析

民办院校“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设计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GH-190)、黄河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M2012007的研究成果。 课程改革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是大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框架体系。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最终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来实现。任何一所名牌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民办三本院校要想保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从课程改革做起。“电路分析”课程是黄河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电类各专业后续课程的进行,进而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程度。 “电路分析”是研究电路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电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1] 在我校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开设,计划学时为84,理论讲授学时为64,实验学时为20。“电路分析”课程不仅是电类各专业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直接为解决电工电子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服务,具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决定了“电路分析”在电类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一、现行“电路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行的“电路分析”课程体系是学科性体系,注重科学化、理论化,分立元件电路系统,在这个体系下实施的课程教学往往只能讲到器件、电路,对电路系统的应用基本不涉及。目前,该课程教学基本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方面尚显不足,[3] 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培养实践能力的目标不明确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工程教育也正在以注重专业教学和技能培养转向普遍的工程基础教育和智力开发。显然,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是适应不了这种新形势的。一个最现实的现象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虽然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学过了,很多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电路问题仍然是无从下手,只能急于问老师。另外,现有的学时分配是理论64 学时,实验20 学时,共84 学时。教材内容多,总体学时少,与实验教学内容联系又不够紧凑,使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及指导实践过程的难度加大。这些充分说明应该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出相应的对策以改变现状。 2.课程内容体系重全面但细节不够突出现行的“电路分析”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邱关源主编,罗先觉修订的《电路(第五版)》,该教材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好,系统性强,力求概括现代电路理论的方方面面。但正是这种完整性凸显了该教材在知识点细节的处理上无法很深入,对于我校三本类的学生,使用该教材学习“电路分析”稍显吃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22-87 总则 第1.0.1条为使厂矿道路设计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按厂矿企业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布设,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的厂矿道路设计,不适用于林区道路设计。 第1.0.3条厂矿道路宜按下列规定划分为厂外道路、厂内道路和露天矿山道路。 一、厂外道路为厂矿企业与公路、城市道路、车站、港口、原料基地、其它厂矿企业等相连接的对外道路;或本厂矿企业(露天矿除外)分散的厂(场)区、居住区等之间的联络道路;或通往本厂矿企业(露天矿除外)外部各种辅助设施的辅助道路。 二、厂内道路为厂(场)区、库区、站区、港区等的内部道路。 三、露天矿山道路为矿区范围内采矿场与卸车点之间、厂(场)区之间行驶自卸汽车的道路;或通往附属厂(车间)和各种辅助设施行驶各类汽车的道路。 第1.0.4条厂矿道路设计,应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不占或少占耕地,便利农田排灌,重视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应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和废渣,降低工程造价。 第1.0.5条厂矿道路设计,应适合厂矿企业生产(包括检修、安装)和其它交通运输的需要。对厂矿基本建设期间的超限货物(大件、重件)运输,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考虑。 厂矿道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应根据厂矿规模、企业类型、道路性质、使用要求(包括道路服务年限)、交通量(包括行人),车种和车型,并综合考虑将来的发展确定。当道路较长且沿线情况变化较大时,可按不同的等级和

技术指标分段设计。 需要分期修建的厂矿道路设计,应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第1.0.6条需要改建的厂矿道路设计,应充分、合理利用原有道路、桥涵等工程。当所利用的原有道路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不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时,在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和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安全通行的前提下,可对本规范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作适当变动,但应经设计审批部门批准;当原有道路不能利用而需改线时,改线路段应按新建厂矿道路设计。 第1.0.7条厂矿道路设计,应为道路建成后的经常性维修、养护和绿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第1.0.8条厂矿道路建筑限界,应符合附录一的规定。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件等侵入。 第1.0.9条厂矿道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卫生、防火、抗震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并参照现行的其它有关道路工程的设计规范。 路线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厂矿道路路线设计,应符合厂矿企业总体规划或总平面布置的要求,并应根据道路性质和使用要求,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技术指标。 第2.1.2条厂矿道路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情况,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路线设计,不得损坏重要历史文物,并应少拆房屋,避开地震台站及其它重要地物标志。 第2.1.3条经常行驶对路面破坏性大的车辆(如履带式拖拉机等)的路段,宜设置辅道或采取其它措施。 特殊用途的道路(如专用试车道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 第2.1.4条厂外道路,宜绕避地质不良地段、地下活动采空区,不压或少

露天矿潜孔钻机选型设计(模板作业)讲解

露天矿潜孔钻机选型 设计说明书 设计课题: 露天矿潜孔钻机选型设计专业班级: 10级采矿工程(1)班学生姓名: 王文林2010171105 指导教师: 孟爱国 学生成绩: 工程技术学院 2019年5月3日

露天采矿钻机设备选型 已知条件: 1.南露天煤矿2013年全年生产1780万吨,煤的密度=1.48g/3cm ,硬度f ≥5。 2.年剥离废岩8400万3m ,岩的综合硬度f=6~8。容重31.2m kg =γ 3.全年爆破煤的孔径:150mm ,岩石孔径262mm 。 4.正常作业天数300天,以三班循环作业; 要求 1.分别计算两种孔径的台班效率,m/台班; 2.计算所需钻机的数量(四舍五入); 3.通过查资料列出两种钻机的技术规格和工作参数(列表); 1.钻具的选择 潜孔钻机的钻具包括钻头、冲击器和钻杆。钻杆的两端有联接螺纹,一端与回转供风机构相联接,另一端联接冲击器。冲击器的前端安装钻头。钻孔时,回转供风机构带动钻具回转并向中空钻杆供给压气,冲击器冲击钻头进行凿岩,压气将岩碴排出孔外,推进机构将回转供风机构和钻具不断地向前推进。 1.1 钻头 原则:合理的钻头能够获得较高的钻进速度和合适的钻孔成本。 1.1.1 坚硬岩石凿岩比功较大,每个柱齿和钻头体都承受较大的载荷,要求钻头体和柱齿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钻头的排粉槽个数不宜过多,一般选双翼型钻头,排粉槽的尺寸也不宜过大,以免降低钻头体的强度。 1.1.2 在可钻性比较好的软岩中钻进时,凿岩速度较快,相对排渣量较大,这就要求钻头就有较强的排渣能力,最好选用三翼型或四翼型钻头,合金齿可选用弹齿或楔齿。 1.1.3 在节理比较发育的破碎带中钻进时,为减少偏斜,最好选用导向性较好的中间凹陷型或中间凸出型钻头。 1.1.4 在含粘土的岩石中凿岩时,中间排渣孔常常被堵死,最好选用侧排渣钻头。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论文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班级:材控1031 姓名:黄加全 学号:201020607157

反求工程技术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对着设计经验的积累,以及设计和工艺的结合,已经形成了一套半经验半理论的设计方法。依据这套设计方法进行机电产品设计,称为传统设计。 限于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原因,传统设计方法基本上是一种以静态分析、近似计算、经验设计、手工劳动为特征的设计方法。显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技术的需要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先进设计科学技术的手段的出现,这种传统设计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从而迫使设计领域不断研究和发展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现代设计是过去长期的传统设计活动的延伸和发展,它继承了传统设计的精华,吸收了当代科技成果和计算机技术。与传统设计相比,它则是一种以动态分析、精确计算、优化设计和CAD为特征的设计方法。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设计领域中就开始相继出现一系列新兴理论与方法。为了区别过去常用的传统设计理论与方法,把这些新兴的理论与方法称之为现代设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容众多而丰富,它们是功能论、优化论、离散论、对应论、艺术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智能论和模糊论等方法学构成。 现代设计方法包括可靠性设计方法、化设计方法、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动态设计等,这里重点介绍反求工程设计。 1.反求工程技术的基本概述 反求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简称:ER) 也称逆向工程,就是针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系列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综合的一项新技术。反求工程类似

采矿工程露天开采毕业设计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地质部分 (1) 1.1 矿区地理位置和气候 (1) 1.1.1矿区地理交通位置 (1) 1.1.2矿区气候条件 (1) 1.2 矿体地质 (1) 1.2.1 矿体的特征 (1) 1.2.2矿体与围岩的性质 (2) 第二章露天开采境界 (5) 2.1 影响露天开采境界的主要因素 (5) 2.2 确定露天开采境界的原则和方法依据 (5) 2.2.1露天开采境界设计的考虑原则 (5) 2.2.2确定露天矿境界的主要原则如下 (6) 2.2.3露天矿境界确定的方法与原则 (6) 2.3 确定境界所需的技术经济指标 (7) 2.3.1经济合理剥采比的选定 (7) 2.3.2露天矿的最小底宽 (7) 2.3.3采场最终边坡角 (8) 2.3.4台阶最终坡面角和台阶高度 (8) 2.3.5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及运输平台 (8) 2.4 最终开采深度的确定 (9) 2.4.1 境界剥采比的计算 (9) 2.4.2最终深度标高的确定 (10) 2.5 圈定露天矿开采境界的结果 (10) 2.5.1露天矿底部周界 (10) 2.5.2露天开采境界的参数 (10) 第三章矿岩采剥工程 (12) 3.1 概述 (12) 3.2 穿孔工作 (13) 3.2.1 穿孔设备的选择 (13) 3.2.2 设备生产能力的确定 (14) 3.2.3 设备数量的计算 (14) 3.2.4 二次破碎方法和所需的设备数量 (14) 3.3 爆破工程 (16) 3.3.1 爆破方法的选择 (16) 3.3.2 爆破方法及爆破器材 (17) 3.3.3 爆破参数的确定 (18) 3.4 装车工作 (19) 3.4.1 采装设备的选择 (19) 3.4.2 采装工作面参数及工作平盘的配线方式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