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气候

宁夏气候
宁夏气候

宁夏气候

宁夏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长,夏暑短,雨雪稀少,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点。由于宁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没有酷暑;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8oC以下,极端低温在零下22oC以下。

宁夏气候的最显著特征是:气温日差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一般可达12—15oC。所以即使在夏季去宁夏,也应该准备几件厚衣服。每年5月-10月,是最佳旅游季节。

宁夏地处中国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由于位于中国季风区的西缘,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时间短,降水少,7月最热,平均气温24°C;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大,时间长,气温变化起伏大,1月最冷,平均气温-9°C。全区年降水量在15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南部六盘山区阴湿多雨,气温低,无霜期短。北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150天左右,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宁夏四季分明,春天暖的快,秋天凉的早。5~9月间,宁夏山川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是旅游观光的黄金季节。

宁夏位于中国地势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转折的过渡地带,全境海拔1000米以上,地势南高北低,高差近1000米。境内山峰迭起,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丘、沙地散布。

宁夏处在北纬35°25′至39°25′;东经104°10′至107°30′之间,地处中纬度内陆,远离海洋。在北半球,太阳的直射点每年规律地运动于赤道两侧的南北回归线之间,因此地理纬度决定一个地方的太阳高度角大小,日照时间长短及获取太阳能量的多少,宁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一年中太阳高度有较大的变化,以北纬38°的宁夏平原为例,冬至日中午太阳高度为29°,日照时间为9小时21分;夏至日中午太阳高度为79°,日照时间为14小时49分,这就是造成“冬冷夏热”的基本原因。

地形地貌的影响

宁夏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黄土面原、鄂尔多斯台地,黄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和沿山地区的洪积扇,以及六盘山、罗山、贺兰山等山地。地势南高北低,西陡东缓。地貌由南部的流水侵入地貌向北部的风蚀地貌过渡。

地形地貌及地势高低对气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气压的高低主要是海拔高度引起的,海拔愈高,气压就愈低,贺兰山气象站海拔2910米,年平均气压为715.0百帕,而山下的平罗海拔l099米,年平均气压达到892.0百帕。

风受地形的影响,可使风向、风速发生变化,而造成地方性风。惠农处在贺兰山与桌子山之间的咽喉狭窄地带,当风从北部开阔地区吹入时,峡谷的作用使风速加大,所以惠农是宁夏大风最多的地方。大武口紧靠贺兰山东坡,夏半年出现较多的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间吹山风,这是由于山坡和谷地热力作用不同步,空气密度不一致引起的。整个宁夏平原的主导风向为北风,与贺兰山南北走向基本一致。山脉能够改变气流运行的方向,如浅层的西风,受到贺兰山阻挡时,因无力翻越山顶,便沿西坡南下,行至南段山脉较低处便会越山而过,然后再沿山北上,所以经常可以看到青铜峡吹偏西风,而银川吹的是偏南风。

山脉、地形对气温影响更为明显,贺兰山、六盘山年平均气温分别只有-0.8℃和1.0℃,而山下的银川、隆德与固原,年平均气温分别为8.6℃、5.1℃和6.2℃。由山下至山顶温度垂直递减率,贺兰山东坡为0.53℃/100米,六盘山西坡为0.58℃/100米,六盘山东坡为0.49℃/100米。气流越过山脉下滑时,会产生干绝热增温的焚风效应,所以贺兰山东坡的年气温普遍高于西坡的巴音浩特1℃,大武口紧靠东坡,焚风效应更为明显,年平均气温比巴音浩特高2.4℃。山间盆地、谷地较开阔的平原容易引起冷空气的堆积而造成霜冻,六盘山下的隆德,处在四周环山的谷地,有利于冷空气堆积,所以隆德气温≤2℃初霜日出现最早(9月18日),终霜日结束最迟(6月3日),无霜期最短仅有103天。

迎风坡地形对气流有抬升作用,有利于降水的形成。所以贺兰山、六盘山较其四周地区的降水量为大,降水日为多,大多数暴雨也在山坡地区发生。贺兰山年降水量429.8毫米,≥1.0毫米年降水日数达90天,而沿山各地年降水在200毫米以下,年降水日仅有45天左右。六盘山南坡是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地形抬升使山地的降水特多,六盘山、泾源、隆德年降水量达600一700毫米,年降水日数多达l10—130天,而处在北坡山后的固原年降水量为478.2毫米,年降水日数为95天。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污染物排放 (1)废气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方米(标)。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0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3万吨,比上年下降5.5%。 (2)废水 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比上年下降1.8%。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81万吨,比上年增长9.4%;重金属排放量 1697吨,比上年增长 4.7%;砷排放量 1038吨,比上年增长 14.4%;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比上年增长2.8%;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比上年增长8.9%; 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比上年下降10.l%。 (3)工业固体废物 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

工业)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9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0.07亿吨,较上年有所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 亿吨,占地55697公顷。 (4)乡镇工业近年来,我国乡镇工业发展迅猛,污染呈加重趋势。据有关部门测算,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6%;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16.2%。与 1989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结果的可比指标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65.4%,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56.9%。 2.环境质量 (1)大气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89一849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据85个城市统计,45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以兰州、吉林、焦作、万县污染为重。据84个城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20—64.61吨/平方公里/月之间,北方城市平均为 24.76吨/平方公里.月,南方城市平均为 10.57吨/平方公里·月,有57.3%的城市超过了暂

宁夏固原市气候异常情况

宁夏固原市气候异常情况 1、宁夏的气候有哪些特点? 宁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都较大。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冬季寒冷干燥。 2、有没有宁夏固原的朋友,请问固原最近天气怎样,今年下雨多 吗 固原之前半年下雨稀少,有的地区相当干旱,农作物不能按时种,后半年比前半年降雨多。 3、宁夏那里气候,宗教以及饮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宁夏共有民族35个,其中回、汉民族之外的散居少数民族有 3179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56%。共有四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他 民族只是零星分布,没有村庄。回族由南往北递减,但所有县都有。 满族聚集在银川市区,散居青铜峡市、吴忠市利通区。蒙古族在银川 市区,石嘴山市、中卫市也有,但很少。东乡族全部集中在固原市的 海原县。气候如下:宁夏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 润半干旱气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长,夏暑短,雨雪稀少, 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点。由于宁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没有酷暑;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8oC以下,极端低温在零下22oC以下。宁夏气候的最显著特征是:气温日差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一般可达12—15oC。所以即使在 夏季去宁夏,也应该准备几件厚衣服。每年5月-10月,是最佳旅游季节。宁夏地处中国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由于位于 中国季风区的西缘,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时间短,降水少,7月最热,平均气温24°C;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大,时间长,气温变化起伏大, 1月最冷,平均气温-9°C。全区年降水量在15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南部六盘山区阴湿多雨,气温低,无霜期短。北部日照充足,蒸发强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简介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沿海、山地风能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 一、广西主要气候特点 (一)热量丰富,日照适中 广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大部地区在20.0℃以上。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广西各地≥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是全国积温最高的省区之一。丰富多样的热量资源,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熟制和多种多样的经济作物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广西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

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灾害频繁,旱涝突出 广西气象灾害相当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冰雹、雷暴和热带气旋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突出。 按干旱发生的季节划分,广西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危害广西的旱灾主要是春旱和秋旱。干旱发生频率的地域差异较大,春旱以桂西地区居多,而秋旱多出现在桂东地区。全广西大范围的春旱大约4~5年一遇,但百色、崇左两市、防城港市北部、北海和南宁两市南部、河池市西部等地发生春旱的频率达70~90%。全广西大范围的秋旱大约2~3年一遇,但桂东北大部、桂中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等地发生秋旱的频率达70~90%。 广西暴雨洪涝灾害频繁。每当汛期,强降水天气常造成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冲毁、淹没农作物、道路、街道、房屋,冲毁水库、桥梁、电站等设施,引发山体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西洪涝发生频率大的地区有两类:一是降水量多、暴雨多的地区,例如柳州市北部、桂林市中部、沿海地区和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大气 1993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0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氧化硫排放量1795万吨,比上年增长6.5%;工业粉尘排放量617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范围为108-81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南方城市平均251微克/立方米,较上年略有上升。据74个城市统计,38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尤以吉林、万县、大原、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为重。据73个城市统计,降尘半月均值在l.0-83.5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污染严重的城市依次为包头、鞍山、大同、唐山、哈尔滨、济南、银川、石家庄、长春和大原。据77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8-45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l00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6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宜宾、重庆、南充、济南、青岛、乌鲁木齐、大同、保定、石家庄、宜昌、天津、唐山、洛阳和太原,占统计城市数的20.0%,较去年有所增加。据77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均值范围为10-14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北方城市平均59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污染较重的城市有乌鲁木齐、大连、广州、

兰州、北京、郑州、深圳、长春、沈阳等。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据73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94-7.6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49.3%。赣州、长沙、南充、宜宾、怀化、重庆、梧州、南昌、沪州、杭州、衡阳和桂林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水 199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55.6亿吨,比上年下降3.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9.5亿吨,比上年下降6.2%。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22万吨,比上年下降12.5%;重金属排放量1621吨,比上年增长6.9%;砷排放量907吨,比上年增长4.0%;氰化物排放量2480吨,比上年下降30.7%;挥发酚排放量4996吨,比上年下降22.2%;石油类排放量71399吨,比上年增长9.7%。全国大江大河干流的水质状况基本良好,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较重。在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的123个重点河段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 类的占25%,符合3类标准的占27%,属于4、5类标准的占48%。监测结果表明,全国江河水质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但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河段岸边水域污染严重。在50个重点河段中,符合1、2类标准的占37%,符合3类标准的占31%,属于4、5类标准的占32%。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部分河段铜、砷化物超标。黄河流域的干流水质较好,但重点监测的支流河段中,汾河、渭河、伊洛河、小清河部分河段有机污染十分严重。在16个重点监测河段中,符合1、2类标

银川概况

银川概况 中国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7175795.html, 时间: 2007-09-14 发表评论>> 地理位置 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东以黄河和明长城为界,与陶乐县和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邻;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为邻;南接吴忠市;北连平罗县。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银川市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西部、南部较高,北部、东部较低,略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平均海拔在1010~1150米之间。银川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5℃,日温差12~15℃,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银川市行政区划面积7080平方公里,2002年年末耕地总面积14.37万公顷。黄河自南向北过境长度近百公里,境内有唐徕渠、汉延渠、秦渠、惠农渠、西干渠、东干渠六大灌溉渠系。银川市植被以草原为主,主要树种有杨树、榆树、柳树、沙枣树、槐、山杏、油松等,森林覆盖率11.5%。贺兰山区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32种,有野生药用植物40多种。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白云岩、石灰岩、陶瓷黏土、湖盐、芒硝、石膏等,还有适于雕刻制砚的贺兰石。

历史简介 银川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设置的廉县,是银川地区最早的县级建置。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农城(俗称吕城),在今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这是银川建城之始,距今约2020年历史。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建怀远新城,即今银川市城区所在地,距今1300多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称帝,建大夏国。1944年1月,宁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银川。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目前银川市市区面积1482平方公里,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三区以及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 行政区域 目前银川市市区面积1482平方公里,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三区以及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 气候状况 2000年,银川市总的气候特点是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年蒸发量大于历年年均蒸发量。除1月、6月和11月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略偏低外,其他月份均偏高,且个别月份均偏高,且个别月份平均气温偏高幅度较大,尤其是12月比历年同期偏高达3.9℃,为历史上所罕见。月降水量1月、6月和9月偏多,其他月份均偏少,尤其是3月至5月的两个来月的时间内,降水偏少,大风和沙尘暴、扬沙浮尘提前出现频繁,累计分别达15天和29天,表明银川市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全年日照时数为2759小时,最长月份为7月,日照时数为321.3小时;最短月份为1月,日照时数为175.5小时。年降水量为133.8毫米,年蒸发量为175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3%,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春季由于气温偏高,终霜冻结束较早。夏季气温高于常年,尤其7月份出现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7月20日白天银川市最高气温为38.7度,是自1961年以来,40年内所出现的最高值。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仍然偏高。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累计降水量达126.7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95%。8月7日为年日降水量最大日期,降水量31.4毫米。全年无霜期181天。 人口民族 银川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设置的廉县,是银川地区最早的县级建置。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

1广广西的气候和自然条件西

广西的竹子及制浆造纸 1广西的气候和自然条件 广西地处北回归线、北纬25°以南,属南亚热带和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纬度低、日照时间长、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7.9~22.6℃,≥10℃的活动积温5657.7~8159.1℃,降雨量1300~2800mm。年平均无霜期在320d以上,非常适合于竹子的生长,尤其是丛生竹林。?? 竹子属单子叶禾本科多年生植物,常见自生成林于亚热带地区。长江流域至黄河流域为散生竹区。北回归线附近的云南、广西、四川、福建、广东等地区为丛生竹区。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竹林面积达700万公顷,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万吨。?? 竹子一旦造林成功,在几十年内可年年择伐,永续利用,青山常在;竹子形态端直挺拔,茎秆秀丽,枝叶婆娑,四季常绿;地下根系发达,相互交织,在山坡、台地、河堤、江滩、湖岸有很好的固结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广西现有竹林面积4.7万多公顷(70多万亩),竹材总蓄积量470多万吨,每年可供造纸用竹材100万吨以上。实际造纸用竹不到资源可供量的10%。 2广西用于制浆造纸的竹材品种 广西柳江造纸厂近二十几年来大量用于制浆造纸的竹材是2年生或3年生的原竹。品种多为黄竹、丹竹、苦竹、篙竹、金竹、吊丝竹、箭竹、毛竹尾、云香竹、茨竹等。?? 上述竹材大部分为野生,有一部分为人工栽培。合理的栽培管理应该是:竹林的栽植→科学管理→抚砍结合→丰产成林→连续生产。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同,每亩产量相差很大。人工种植的竹林每亩约60株,每年施化肥10~20kg,可产竹子600~2300kg。这些竹材一般高为6m以上,收割后将竹子砍成约3m长,打成捆以便搬运。这时竹子含水分大约在40%以上。容积比重一般在550~731kg/m3,自然堆积密度为214~299kg/m3。?? 竹材的砍伐和储存工作有季节性,一般从先年的10月至第2年的5月,伐龄为2~3年。不要砍伐半年以下的未成熟竹,这对于竹林的再生和防止竹材的霉烂变质都极为重要。?? 竹材的堆放期及引起蛀虫对制浆造纸工厂的影响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从实践中得知:竹子在堆放的头两个月中,损失抽提物含量约50%;在堆放12个月之后,抽提物的损失达75%。堆放第1个月后,浆的强度有所减少,裂断长下降约8%,耐破因子下降30%,撕裂因子下降23%,耐折度下降50%。从堆放的第1个月后直至第7个月,浆的强度水平几乎不变。堆放期超过7个月之后,撕裂因子和耐折度大大地下降。在堆放12个月以后,撕裂因子从176下降到110,耐折度从696次下降至67次。当竹材开始腐烂时,撕裂因子和耐折度受到严重损失,分别下降到67和11次。 ??这就提醒我们如何去控制质量系统和尽可能地减少竹子在采集、运输和堆存期间的损失。 3广西竹材的纤维特性及化学成分 竹类原料的纤维形态在各种、属之间差别不太大。竹类原料的细胞主要有6种:①纤维细胞;②薄壁细胞;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8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 二○○九年六月四日

目 录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 淡水环境 (4) 海洋环境 (22) 大气环境 (30) 声环境 (35) 固体废物 (38) 辐射环境 (41) 自然生态 (45) 土地与农村环境 (50) 森 林 (54) 草 原 (57) 气候与自然灾害 (59) 专栏 环境保护部成立 (66) 三大基础性战略工程进展顺利 (67)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 (6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 (69) 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应急 (7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成功发射 (71) 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72) 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深化 (73)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4) 强化环境准入,坚持科学审批 (75) 化学品管理 (76)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7) 地方病防治 (78) 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79) 环境宣传教育 (80)

2008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华社记者 摄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新华社记者 摄

2008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环境保护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环境保护工作既有效应对了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收入、企业高效益的发展局面,也经受了增长速度下行、财政收入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重要措施之一。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调整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工作,完善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程序,认真兑现七项承诺,对符合环境保护准入条件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对“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项目严格把关。三是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42%和5.95%,比2005年分别下降6.61%和8.95%,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圆满完成特大自然灾害环境应急处置和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五是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淮河、海河等七项

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6.3

生态环境部于6月2日上午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向社会发布《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了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全国1940个国考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比例为74.9%,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3.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说,从2019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来看,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用三个“越来越”概括表述:一是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1.7%,重污染天数由平均10天下降到6天,减少了40% ,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由36天下降到20天,减少了约45%,北京由43天下降到4天,减少了约90%。全国优良天数比例总体上升,2019年达82%。二是水质越来越清。“十三五”以来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逐年增加、重度污染水体逐年减少,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累计上升8.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全国海水水质稳中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累计提高6.1个百分点,劣四类水体比例累计下降6.6个百分点。三是生态越来越美。全国生态状况指数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由2012年的452个增加到2019年的817个,其中12.5%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比好转。 柏仇勇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改善程度距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都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全国仍有65个国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仍为轻度污染;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7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地下水水质总体上并不乐观;全国近岸海域仍有13个海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2007年06月20日 一、自然资源优势广西土地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广西在区域上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 1.山地山地是广西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1995年末统计,海拔在40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地面积为93 2.5万公顷,占广西土地面积的39.4%(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占2 3.5%;400米~800米的低山占15.9%)。广西山地以山高、坡陡(坡度30°~40°)、切割深、光照少为特征,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北和西部;在土地利用上,以林、牧业为主,是广西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基地和牧草地,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 2.丘陵地丘陵地海拔为200米~400米,面积为684万公顷,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28.9%,是仅次于中低山以外的主要山地资源类型。其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地边缘及主干河流两侧;以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较为集中。这类土地与中低山地相比,有坡度缓(坡度5°~25°)、土层厚、谷地宽、光照条件好、人类活动频繁等特点;在利用上多宜性较突出,诸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尤以林地、旱坡草地为主,土地利用上有较大潜力。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是缺水,土壤较贫瘠,生态脆弱,如利用不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易恢复。 3.石山广西是中国主要的岩溶发育区,石山分布面积为435.4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4%是广西比较特殊的土地资源类型;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桂西南、桂东北及桂西北局部地区。石山山地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为显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说,是人类生活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目前广西606万贫困人口,136万特困人口中的大部分就分布在这一类山地中。在土地利用上,以灌杂术和旱地为主,旱、涝频繁,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4.台地台地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积为149.1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于桂南、桂中、桂西南、桂东南一带。该类土地一般地面平坦、起伏和缓、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是人类劳动、生活的主要区域,条件仅次于平原土地类型;在土地利用上以农业为主,是广西旱作农业、经济作物、果木林的主要种植区。但由于其地势相对平原较高,往往因水源缺乏致使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域内,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198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年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 一、环境污染状况 (一)大气环境 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人中城市。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据全国统计和监测,1989年烟尘排放量力1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氧化硫排放量力1564万吨,较上年略有增加。城市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据国家大气质量监测网监测,198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4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52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318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37%,加重的城市占3%,其余城市变化不大。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9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119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4%,加重的城市占4%,其余城市变化不大。超标城市数的比重由14%上升到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超标为21%。大部分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污染严重,日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同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地区无明显变化,但酸雨区面积扩大。 (二)水环境 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基本良好,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农业生产等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力252亿吨,较上年减少16 亿吨,下降6%。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汞、铜、铅、六价铬)的排放量为2089吨,比上年下降5%,砷排放量力1281吨,比上年下降16%,氰化物排放量力4468吨,比上年下降8%,酚排放量力7613吨,比上年下降4%,石油类排放量力71051吨,比上年下降8%。 据国家水质监测网监测,1989年流经城市的河流仍然存在岸边污染带,局部水体污染严重,72%的纳污河段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河流的城市段污染,小河流重于大河流,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六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尚好,但不如上年,各监测断面悬浮物年均值均超标,氨氮污染加重,个别江段挥发酚、汞、石油类等污染物超标。黄河干流水质较上年略有改善,砷污染减轻,但氨氮和耗氧有机物污染加重,所有监测断面悬浮物均超标。珠江水系大部分江段水质良好,重金属污染有所减轻,但部分江段氨氮、耗氧有机物、亚硝酸盐氮污染有所加重。淮河水系水质恶化,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以及铅、铜污染加重,但耗氧有机物污染有所减轻。松花江水系污染加重,耗氧有机物、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污染呈上升趋势,个别江段仍有汞和石油污染。大辽河水系在六大水系中污染最重,水质较上年恶化,所有监测断面的氨氮、耗氧有机物年均值均超标,挥发酚、耗氧有机物和氨氮污染均加重。 1989年,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海域水质尚好。沿岸海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油类、有机物、营养盐类和重金属。锦州湾海域水质污染有所减轻。胶州湾水质污染面积达海湾面积的10%,东岸河口、滩涂和港区的底质污染严重,生物种类减少。长江口、珠江口水质良好,但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时有赤潮发生。本年度是我国

宁夏的气候概况和特点

宁夏的气候概况和特点 一、宁夏的气候概况及特点 宁夏深居内陆,位于我国西北东部,处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典型。在我国的气候区划中,固原市南部属中温带半湿润区,原州区以北至盐池、同心一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引黄灌区属中温带干旱区。宁夏的基本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干旱、冰雹、大风、沙尘暴、霜冻、局地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 1、气温 宁夏年平均气温为5.3~9.9℃,呈北高南低分布(图1)。兴仁、

麻黄山及固原市在7℃以下,其它地区在7℃以上,中宁、大武口分别是9.5℃和9.9℃,为全区年最高。宁夏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各地气温7月最高,平均为16.9~24.7℃,1月最低,平均为-9.3~-6.5℃,气温年较差大,达25.2~31.2℃。 2、降水 宁夏年平均降水量166.9~647.3毫米,北少南多,差异明显(图2)。北部银川平原200毫米左右,中部盐池同心一带300毫米左右,南部固原市大部地区400毫米以上,六盘山区可达647.3毫米。 图1 宁夏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 宁夏年平均降水量分 布图(毫米) 宁夏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降水相对集中。春季降水仅占年降水量的12%~21%;夏季是一年中降水次数最多、降水量最大、局部洪涝发生最频繁的季节;秋季降水量略多于春季,约占年降水量的16%~23%;冬季最少,大多数地区不超过年降水量

的3%(图3)。 图 3 宁夏全区平均降水量逐月变化图 3、蒸发 宁夏各地年平均蒸发量1312.0~2204.0毫米,同心、韦州、石炭井最大,超过2200毫米;西吉、隆德、泾源较小,在1336.4~1432.3毫米之间(图4)。蒸发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图4 宁夏年平均蒸发量分布图

广西林业概况

广西林业概况 我区是南方集体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有资源、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有后劲。 我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林木生长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十分适宜培育森林资源特别是发展速丰林和经济林。全区林地面积2.26亿亩,占国土面积的63.5%,是农业用地的近3倍,居全国第五位。集体林地面积2.1亿亩,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内蒙古和云南。 全区有维管束植物8354种,居全国第三位;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84种,是全国野生动物较多的省区之一。全区有1000多种动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适宜栽培的珍贵树种达100多种,能开发出不少大产业。 近年来,我区林业发展势头较好,许多关键指标居全国前列,在全国林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森林面积1.95亿亩,居全国第六位,其中人工林总面积接近8000万亩、速丰林总面积3000万亩、经济林总面积3500万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57.78%,是全国森林覆盖率(20.36%)的近3倍,居全国第四位。活立木总蓄积量5.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森林生态功能年总价值8388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十一五”期间,全区每年商品材采伐限额1313万立

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将达3681万立方米,占全国1/7强,居全国第一位,我区将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商品材生产基地地位。 全区已建成林业自然保护区63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2处,自治区级41处,保护区总面积为141.2万公顷,保护着广西特有的白头叶猴、黑冠长臂猿等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以及野生兰花等植物资源、生态群落。

宁夏的气候概况和特点

宁夏得气候概况与特点 一、宁夏得气候概况及特点 宁夏深居内陆,位于我国西北东部,处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得交汇地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典型。在我国得气候区划中,固原市南部属中温带半湿润区,原州区以北至盐池、同心一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引黄灌区属中温带干旱区。宁夏得基本气候特点就就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气温得年较差、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干旱、冰雹、大风、沙尘暴、霜冻、局地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 1、气温 宁夏年平均气温为5、3~9、9℃,呈北高南低分布(图1)。兴

仁、麻黄山及固原市在7℃以下,其它地区在7℃以上,中宁、大武口分别就就是9、5℃与9、9℃,为全区年最高。宁夏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各地气温7月最高,平均为16、9~24、7℃,1月最低,平均为-9、3~-6、5℃,气温年较差大,达25、2~31、2℃。 2、降水 宁夏年平均降水量166、9~647、3毫米,北少南多,差异明显(图2)。北部银川平原200毫米左右,中部盐池同心一带300毫米左右,南部固原市大部地区400毫米以上,六盘山区可达647、3毫米。 图1 宁夏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图2宁夏年平均降水量分 布图(毫米) 宁夏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降水相对集中。春季降水仅占年降水量得12%~21%;夏季就就是一年中降水次数最多、降水量最大、局部洪涝发生最频繁得季节;秋季降水量略多于春季,约占年降水量得16%~23%;冬季最少,大多数地区不超过年降水量得3%(图3)。

图3宁夏全区平均降水量逐月变化图 3、蒸发 宁夏各地年平均蒸发量1312、0~2204、0毫米,同心、韦州、石炭井最大,超过2200毫米;西吉、隆德、泾源较小,在1336、4~1432、3毫米之间(图4)。蒸发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图 4 宁夏年平均蒸发量分布图(毫米)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东与广东、海南为邻,东北与湖南接壤,北与贵洲,西北与云南相连,西南与越南交界,南濒北部湾,是全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又是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有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广西幅源广阔,南北约610公里,东西长约750公里,总面积236661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9位。1997年末,全自治区人口4633万人,除汉族外,聚居着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764万人,占总人口的38.08%其中壮族人口1518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2.76%,是目前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1958年3月5日,经国务院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97年广西行政区划为5个地区,9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59个县,12个民族自治县。26个市辖区,3个市郊区,688个镇,611个乡、62个民族乡,其中瑶族乡51个,苗族乡8个,瑶族苗族乡1个,侗族乡1个,回族乡1个。75街道办事处,1228个居委会,14822个村委会。 广西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从总体看,广西属于我国东南丘陵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周高中低,状若盆地。四周多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中部为海拨200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山地占总面积的74.8%,高于全国66%的比例,平原占14.4%,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1997年末,全自治区有耕地264.86万公顷,水田151.93万公顷,旱地112.93万公顷。 地形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被山地围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盆地边缘多缺口,桂东北、桂东、桂南沿江一带有大片谷地。 地貌分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石山六类。中山指海拨8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低山指海拔400一800米的山地,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丘陵指海拔200-400米的山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台地指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平原包括谷底宽5公里以上、坡度小于5度的山谷平地,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另还有约4.7万平方公里的石山地区。中山、低山、丘陵和石山面积约占全自治区陆地总面积的70.8%。境内石灰岩地层分布很广,岩层厚,质地纯,褶纹断裂发育,加上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形成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系主要分盆地边缘山脉和盆地内部山脉两类。边缘山脉:在桂北以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等为骨架;桂东北有猫儿山、越城岭、

宁夏气候概况

【字体:大中小】2010-06-30 11:02:14 来源:中国天气网宁夏站 宁夏的气候概况和特点 一、宁夏的气候概况及特点 宁夏深居内陆,位于我国西北东部,处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典型。在我国的气候区划中,固原市南部属中温带半湿润区,原州区以北至盐池、同心一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引黄灌区属中温带干旱区。宁夏的基本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干旱、冰雹、大风、沙尘暴、霜冻、局地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 1、气温 宁夏年平均气温为5.3~9.9℃,呈北高南低分布(图1)。兴仁、麻黄山及固原市在7℃以下,其它地区在7℃以上,中宁、大武口分别是9.5℃和9.9℃,为全区年最高。宁夏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各地气温7月最高,平均为16.9~24.7℃,1月最低,平均为-9.3~-6.5℃,气温年较差大,达25.2~31.2℃。 2、降水 宁夏年平均降水量166.9~647.3毫米,北少南多,差异明显(图2)。北部银川平原200毫米左右,中部盐池同心一带300毫米左右,南部固原市大部地区400毫米以上,六盘山区可达647.3毫米。

图1 宁夏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 宁夏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毫米) 宁夏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降水相对集中。春季降水仅占年降水量的12%~21%;夏季是一年中降水次数最多、降水量最大、局部洪涝发生最频繁的季节;秋季降水量略多于春季,约占年降水量的16%~23%;冬季最少,大多数地区不超过年降水量的3%(图3)。 图3 宁夏全区平均降水量逐月变化图 3、蒸发 宁夏各地年平均蒸发量1312.0~2204.0毫米,同心、韦州、石炭井最大,超过2200毫米;西吉、隆德、泾源较小,在1336.4~1432.3毫米之间(图4)。蒸发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广西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南临北部湾,毗邻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西连大西南,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是全国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美丽的八桂之地。十万大山的壮美,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千百条河流的秀美,形成了无尽的海洋资源;亚热带雨林气候,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更具特色的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的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的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广西现有人口四千九百多万人,壮族人口占三分之一,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又是全国重要侨乡。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大陆最南部,南临南海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从考古发现的百色古人类遗址可知,早在70万年前广西就有原始人类生息了。距今5万年左右的“柳江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1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和使用钻孔与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遗址则说明距今约1万至6000年前,广西古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地域主要分属于桂林郡和象郡,这是广西最早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版图。为了解决秦军的粮饷运输,在今兴安县境内开凿了人工运河?D?D灵渠;灵渠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汉初,代行南海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岭南地区包括广西大部分隶属于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苍梧广信(今梧州)成为交趾刺史部9郡的行政中心。西汉时,合浦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瓯骆越人从战国时开始绘制的左江崖壁画约完成于此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西先属吴,其后归于晋及不断更替的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唐咸通三年(862),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升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唐代广西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桂布”名闻遐迩;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兴起;修筑了沟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广西出现了第一个状元赵观文和颇负盛名的诗人曹邺、曹唐。五代十国时期,楚与南汉长期争夺广西,社会经济遭受破坏。宋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广西之名始于此;宋代,先后发生了区希范起义、侬智高起兵反宋、李接起义等反抗宋王朝的事件;而交趾上层统治者则于熙宁八年(1075)大规模入侵广西,仅邕州(在今南宁)屠城被害人数就达5万多人;宋代邕州横山寨(今田东县平马镇)、永平寨(在今宁明县)及钦州3大博易场成为西南民族集市或与交趾等地贸易的国际市镇;有色金属锡、铅的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梧州元丰监成为江南六大铸钱监之一;纺织品尤其是苎麻织品质量上乘,左右江出产的?g布色彩丰富,是最早的壮锦及当时的上品衣料。元朝统治广西基本上着重于军事控制,在各主要隘口附近派驻屯兵,实行军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简介说课讲解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简介

广西气候概况及气象灾害特点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沿海、山地风能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 一、广西主要气候特点 (一)热量丰富,日照适中 广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大部地区在20.0℃以上。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各地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极端最低气温为-8.4~2.9℃。广西各地≥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是全国积温最高的省区之一。丰富多样的热量资源,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熟制和多种多样的经济作物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广西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 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

安、灵川、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灾害频繁,旱涝突出 广西气象灾害相当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冰雹、雷暴和热带气旋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突出。 按干旱发生的季节划分,广西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危害广西的旱灾主要是春旱和秋旱。干旱发生频率的地域差异较大,春旱以桂西地区居多,而秋旱多出现在桂东地区。全广西大范围的春旱大约4~5年一遇,但百色、崇左两市、防城港市北部、北海和南宁两市南部、河池市西部等地发生春旱的频率达70~90%。全广西大范围的秋旱大约2~3年一遇,但桂东北大部、桂中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等地发生秋旱的频率达70~90%。 广西暴雨洪涝灾害频繁。每当汛期,强降水天气常造成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冲毁、淹没农作物、道路、街道、房屋,冲毁水库、桥梁、电站等设施,引发山体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西洪涝发生频率大的地区有两类:一是降水量多、暴雨多的地区,例如柳州市北部、桂林市中部、沿海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