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五章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国际贸易)第五章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国际贸易)第五章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国际贸易)第五章贸易保

护主义理论

第五章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保护主义”(tradeprotectionism)壹词,于国际贸易中是个很古老的话题,各国于对外贸易中采取种种保护措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目前国际上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却有许多和过去不同的特点。全面了解这些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是正确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和此同时,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中国企业怎么办,是壹个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于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于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且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于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俩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壹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壹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壹个重要工具。

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较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达国家则多提倡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只是用来作对付危机的临时措施。到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已不仅仅是抵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手段,更成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

从历史到现实,各国政府均于不同程度上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国际贸易政府干预政策。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俩种对立性政策相互交织,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领域的现实图景。

第壹节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对我国外贸经济的挑战当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总的特点是:①主要保护手段由关税转到非关税措施。壹系列的国际贸易和关税谈判中形成的决议,大大降低了关税总水平,于是各国转而采取非关税措施来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措施灵活、隐蔽、限制性强,世界贸易总额壹半之上受到各种非关税限制。②保护政策对产品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如对工业品限制减少和降低,但对农产

品的保护却极少松动,对工业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别。③实行保护政策所针对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加强了。壹般地说壹国总是针对自己直接、强劲的竞争对手加强保护主义政策,而对其他国家则适当放松。世界多数国家均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分别采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以期保护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壹、当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特点解析

【镜头回放】2002年1月30日,欧盟理事会以我国舟山地区生产的冻虾仁氯霉素含量超标为由,暂停进口我国的动物源性产品。此后,匈牙利、俄罗斯、沙特、墨西哥、阿联酋迪拜酋长国纷纷以此为由,对中国大陆的禽肉、蜂蜜实行进口限制。结果,2002年我国禽肉产品出口下降32.9%,蜂蜜下降16.7%。目前,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主要由俩种形式表现出来。壹是反倾销;二是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但无论是反倾销仍是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均表现出以下共同的特点:

特点壹:90年代以来关联事件大幅增加。拿反倾销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反倾销案件年均只有30来件;70年代增加到40件左右;80年代增加较快,但年均也只有174件。进入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以来,反倾销案件迅猛发展。从1995年1月1日到2003年6月30日,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总共达到2284件,平均每年269件左右。

特点二: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频频使用反倾销措施来保护本国的企业。1995年1月1日到2003年6月30日,有半数之上的反倾销调查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国集中于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少数国家。从数量上见,印度于上述时期里共发起344件反倾销调查,超过美国的308件。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目前的国际贸易摩擦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制裁,平均的涉案金额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有关金额。比如2002年

8月30日,WTO对美欧贸易摩擦的裁决,涉案金额达到40亿美元,成为WTO成立以来裁定的数额最大的壹次贸易纠纷。此外,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构筑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不管金额大小,均有很大的扩散效应,我国舟山地区冻虾仁接连遭受多国的进口限制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国出口的鬃刷、钨制品、鞋、钢板、糠醇、高锰酸钾等产品均有过这样的遭遇。由于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构筑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它们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障碍。

特点三:各国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指标和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准入的条件越来越苛刻。拿日本来说,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进口大米的农药残留量仍只规定为数有限的几个检测指标。当下,这样的指标己增加到123个。

这是因为,如今的WTO和过去的关贸总协定(GATT)规则有许多不同之处。按照WTO 的关联规定,壹个国家的产品除了本身质量、包装、标志和标签等指标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外,其“关联加工和生产方法”也应当符合有关的规定。实际上是把产品加工和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纳入到了WTO的规则中来。能够举壹个众所周知的案例,就是1991年发生于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金枪鱼案。美国国内本来就有壹个《海生哺乳动物保护法》,内容主要是对美国渔船于捕捞金枪鱼时顺带误杀的海豚数作了严格的限制,目的是保护海豚这种稀有的海生动物。问题于于,美国认为,按照国民待遇原则,上述法规也适用于向美国出口金枪鱼的外国渔船。但墨西哥作为向美国出口金枪鱼的重要国家认为,GATT的有关规定只要求将进口金枪鱼作为壹种产品和美国的金枪鱼做比较,且不涉及捕捞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对美国以此来限制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提出诉讼。最后,GATT组织的专家组作出了有利于墨的裁定,认为美国关于捕捞金枪鱼时顺带误杀海豚的法规且不影响“作为壹种产品的金枪鱼”的质量和标志。但WTO成立后,情况就不同了。WTO和GATT的壹个重要区别是:于WTO的宗旨中增加了壹个重要内容,这就是“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兼顾保护和

维护环境”。当下如果再发生像金枪鱼那样的诉讼,WTO专家组的裁定可能就不壹样了。特点四:贸易保护主义既有其滥用壹面,也有其复杂性。从性质上见,无论是反倾销仍是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本身均具有双重的性质。问题往往不于规定本身,而于于它的滥用。拿反倾销措施来说,它本来是WTO允许采取的壹种措施,目的是避免进口商品以低价倾销给本国产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但它壹旦被滥用,便会给出口国企业和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比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于确定我国的出口产品是否构成倾销时,由于这些国家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倾销的确定不是以我国企业的国内价格和成本,而常常以第三国的价格和成本作为判定的标准,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就把问题给扭曲了。而且,WTO的关联规定,既强调成员方于制定本国技术法规时的自主权利,又要求它必须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使贸易纠纷案件于处理时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当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兼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特点。壹般认为,以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保护主义具有“刚性”的特点,而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保护主义则比较隐蔽,也比较有“弹性”。技术壁垒由于浩繁的规定和标准,被人们称为“国际贸易中最隐蔽和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外贸经济的挑战分析

【镜头回放】2004年5月12日,日本农林水产省以从我国进口的鸭肉中检出禽流感病毒为由,禁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及其制品,已经到达港口但尚未通关的产品也被全部运回。此次封关,给北京华均肉鸡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全国上千家肉鸡企业总的经济损失可想而知。

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历史上保护主义壹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国成了发达国家以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点对象国。根据WTO秘书处的材料,从1995年到2002年,于WTO成员方发起的2160件反倾销案中,我国受到调查的占308件;于采取措施的1258

件中,我国遭受处罚的共212件。加上保障措施案件,截至2004年2月,国外针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已高达610多起,直接影响我国100多亿美元的出口。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呈现新的特点:

壹是贸易壁垒涉及的单个案件金额越来越大。上世纪80年代,上千万美元的案件就算大案了。90年代以来,大案金额越来越大。比如,有关我国旅行箱包出口的诉讼案就达6亿美元,自行车案达2亿美元,焦炭案1.4亿美元,碳钢板案1亿多美元。

二是于诸多的保护措施中,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所起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外技术和绿色壁垒给我出口企业带来的损失呈逐年递增之势。据商务部抽样调查,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程度不同地受到上述措施的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70多亿美元。2003年,广州市85%出口企业、39%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和绿色壁垒的限制,造成的出口损失超过6亿美元,我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面临恶化危险。

三是目前我国产品出口既遇到美国、日本,又遇到来自欧洲和某些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的障碍。2004年6月19日,美国商务部又发布公告,初步裁定来自中国的木制卧室家具于美国市场倾销,这已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日本则通过改制、修法、强检等手段,进壹步加强食品等卫生管理,以此限制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农产品。家电是我国对欧出口的拳头产品。欧盟从1995年4月1日起,对进口的中国彩电征收24.5%至44.6%不等的反倾销税。2003年,欧盟又公布《关于于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要求从2006年7月1月起,投放于市场的电子、电气产品不得包含铅、汞、镉、六价铬、聚溴二苯醚(PBDE)或聚溴联苯(PBB),而我国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广泛使用了这些材料。据有关单位计算,欧盟上述指令提出的要求,如果当下就开始实行,我国对欧盟出口的约120亿美元的机电产品就可能被拒之门外。

另外,规定于2004年7月1日生效的《欧盟海关打假法规》,规定了海关对涉嫌侵犯知

识产权货物采取行动的条件和可采取的步骤。我国某些DVD机等家电产品本来就存于知识产权的纠纷。欧盟这项法规壹出台,有关产品的对欧出口将会遇到更多困难。去年,欧盟仍修改了通用产品的安全指标。新的指令已于今年1月15日正式实施。该指令要求成员国市场监督部门加强市场监督环节中的信息通报和合作,当成员国市场监督部门发现某个产品有严重缺陷,存于可能危害消费者安全及健康的风险时,有权要求经销商将该产品撤出市场。据有关方面透露,中国许多低压电器、玩具等产品本来就是欧盟重点监管的对象之壹。前几年,我国壹直名列于欧盟通报的某些不合格产品产地的名单中,今后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监测和管理肯定会更加严格。于利用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限制进口方面,欧盟甚至比美国走得更远。

除发达国家外,近些年来,某些发展中国家对我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也于增加。如印度,1995年~2002年共发起反倾销331件,其中对我国的反倾销62件;于其最终采取措施的219件中,我受处罚44件。这俩年印度提出的反倾销案高居世界第壹,我国产品则是印度首要的反倾销对象。

三、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新浪潮?

【镜头回放】今年初,欧洲服装和纺织品联合会主席利比尔特明确要求欧盟立即采取措施,限制中国服装和纺织品的低价倾销和出口量的过快增长。理由是:于加入WTO的头壹年里,中国于欧盟进口的某些服装和纺织品中所占份额“有了极大增长”。其中,手表从17%升至35%,机织内衣由16%升至33%,夹克由15%升至55%,婴儿服装由32%升至50%,运动服由18%升至51%。

首先,要认识到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复杂的。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既和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有关系,又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见,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或当壹个国家贸易和财政赤字过

度膨胀、失业率又居高难下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增长。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重要时期。发达国家于科技、研发、材料、工艺以及资金方面占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则于劳动力成本方面占有优势。实行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政府于国际贸易中发挥和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来遏制和抵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优势的壹种方法和手段。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和绿色产品的呼声普遍高涨,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也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难反对和最为“合理”的壁垒了。

于发达国家市场上,有些劳密型产品几乎全部是由国外进口的,这些产品国内几乎已不生产。比如于加拿大市场上,主要的家电品牌多为国际巨头,如通用电气、伊莱克斯、惠而浦、松下、夏普、三星等。于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为什么仍要发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呢?原因有三:壹是为了维护当地健康的市场秩序;二是出于其他出口国的压力和要求。比如于加拿大家电市场上,美国产品以绝对优势占据首位,这是加拿大对中国家电产品进口设置壁垒的重要原因;三是中国产品市场占有率增长太快。这些国家不希望见到市场上中国商品居于垄断地位的局面。

其次,为了战胜国外的贸易壁垒,中国应当树立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增加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应当见到,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限制我国出口的增长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壹种长期的发展趋势。当下,由于内部价格战,“中国制造”于海外已经受到重创。日本曾被称为中国肉鸡分割品的“黄金市场”,但100多家中国企业轮番挑起价格战,每吨肉鸡由几年前的3000美元降到2003年初的1100美元,“这个价连本均不够”。壹辆摩托车于越南市场上平均利润仅为50元人民币,跟卖废铁差不多。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今后10年,我国向世界各国的出口将会遇到更大困难。反倾销以及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将给我国出口带来更多的损失。

于美国对我国硝基甲烷反倾销案中,起诉方的理由很不充分,但他们认定中方不会应诉。果然,初裁阶段我方涉诉企业因不愿应诉而耽误了抗辩的最佳时机,致使于初裁中,美国商务部按起诉方的要求对我方裁决了233%的反倾销税。于最后阶段,我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行动,聘请了美国律师,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于“损害”问题上进行了成功的抗辩。最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无损害”的裁决否定了商务部关于倾销幅度的裁决,使我方获得胜诉。事实证明,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我们不但要勇于应诉,且要善于应诉。

第二节当代贸易保护主义主要理论分析

壹、幼稚产业理论

指那些当前仍不成熟的产业,目前仍经不起外国竞争,但如果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能够发挥优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于开放初期,需要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措施,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贸易的中心问题,也是发达国家保护增长产业的重要理论支柱。

于所有贸易保护理论中,历史悠久影响最为深远广泛的理论就是幼稚产业理论(infantindustrytheory)。这壹理论最早是于1971年由美国第壹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但真正对其进行全面阐述和发展的是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斯·李斯特。当时的德国仍是壹个经济不发达国家,相对于当时的英法等国而言,德国于世界贸易中仍处于及其不利的地位。李斯特于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壹书中,猛烈抨击了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建立期了以关税保护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壹)幼稚产业理论的基本观点概述

1、自由贸易理论是以世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仅考虑了世界整体和单独的个人利益,而根本未有顾及俩者之间的中介――国家的利益。然而,现实世界中,国家才是最重要的经济主体。由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因此,不能舍弃贸易保护。如果这样,则国家之间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

2、壹国实行何种贸易政策应取决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且和本国的工业化进程相适应。

3、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对于经济落后国家来说,虽然通过自由贸易能够获得静态比较利益,但往往获得这种利益的代价是本国现代工业基础难以建立,这就必然导

致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依附性。另外,于自由贸易的情况下,经济落后国家于贸易利益的分配上也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实行贸易保护虽然短期内会造成壹定程度商的本国福利的损失,但从长期来见,对促进理论落后国家的经济起飞和发展则具有强调的推动力。因此,贸易是必要的。

4、主张对壹国产业部门实行由选择性的、重点性的保护而不是简单的全面保护。也就是说,壹国必须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幼稚产业进行适度保护。通过保护以提高这些产业的技术基础和竞争力。

5、实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关税,主张实行差别关税。

(二)幼稚产业的判别标准

1、穆勒标准。强调被保护产业未来的成本优势。根据这壹标准,当某壹产业规模较小,其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无法和国外同类型产业进行竞争。如果政府对这类产业给予壹定的保护,促进其发展壮大,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能够参和国际竞争且获得利润,那么该产业就应该作为幼稚产业给予保护。穆勒标准的实质是产业未来的成本优势。

2、巴斯塔布尔标准。巴斯塔布尔认为,判断壹个产业是否是幼稚产业,不能仅仅见他将来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仍应将保护成本和该产业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只有其

对其实行保护才是必要的,反之则没有加以保护的意义。可见,巴斯塔布尔标准和穆勒标准是壹致的,只是巴斯塔布尔标准比穆勒标准更高,它要求被保护的产业于经历壹段时间的保护后,不仅要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必须达到壹定的强度,能够补偿保护期间内的损失和保护成本。

3、坎普标准。坎普认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即使某壹产业符合穆勒-巴斯塔布

尔标准,也不壹定需要政府的保护。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决定是否投资的依据不是当前的利益,而是未来的预期利益。如果未来预期利益的贴现值能够补偿保护成本,那么无论如何投资者也会继续投资,这样,该部门和该类产业将自动发展下去,而无需政府提供的支持或保护。可是,于外于规模经济的情况下,由于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偏离,会导致该产业私人投资的萎缩,这样产业的持续发展就会收到影响。这种情况下,政府提供的支持或保护才是必要的。

(三)关于幼稚产业理论的批评

1、幼稚产业保护的观点显然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资本市场仍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发展中国家比于工业发达国际更具有现实意义。

2、实施幼稚产业保护的困难于于很难确定哪些产业是当前的或潜于的幼稚产业。实践证明,壹旦幼稚产业被确立且被给予保护便很难取消。

3、最重要的是,如果必须对幼稚产业给予保护,也存于着比关税手段更好的形式。实际上,纯粹的关税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保护目的。例如,给予产业更多的生产补贴于某些情况下,其效率远远高于单纯的关税保护。

第三节贸易条件恶化论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舒什针对1929年大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于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提交的壹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方案中提出来的。理论提出后经过索洛的历史考查,辛格的进壹步完善,得到了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的认同。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变迁,市场容量以及需求弹性,收入弹性等壹系列条件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于国际市场上,存于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下跌)恶化的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贸易条件恶

化论是发展经济学家主张落后国家工业化的直接依据,也是其后提出的政府推动经济计划化,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根据。而以瓦伊纳、哈伯勒等为首的新古典学派主流经济学家则否认于国际贸易中存于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制造品的价格长期恶化趋势,他们提出农业且不等于贫困,工业且不等于富裕的口号,认为壹国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于工业或农矿业中的比较。

壹、比较竞争优势理论的缺陷分析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越来越不能充分合理地解释新的现象。具体表当下以下几点:

(1)比较利益理论的壹些前提条件已不存于。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成本说,仍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说,其比较利益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于国际间流动。于这种假设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具有垄断优势。但当今生产要素和资源能够于国际间加快流动,自然资源能够被改良和再造,也能够被新材料所替代,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

(2)比较利益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不意味着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于国际竞争中就壹定具有竞争优势。

(3)比较利益理论只注意了经济因素而忽略了非经济因素,忽视了经济安全。

(4)比较优势仅仅注重了静态的比较利益,而忽略了动态发展优势。

(5)比较优势理论片面地强调了资金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信息、知识、人力资本的培养,实际上这些因素对于IT技术创新更为重要。

(6)比较优势论证了于自由贸易条件下如果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就能够实现稀缺资源于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显然,这种理论的解释忽视了企业作为竞争主体的作

用。

首先,缺乏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难以为继。例如,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中国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这对于中国而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于国际贸易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然而,壹旦考虑到生产率的差异,偏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中国于出口方面的低工资优势就不太明显,甚至较之某些国家仍处于劣势。于现实的贸易中,壹国潜于的比较优势能否实现,贸易利润能否获得,取决于壹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否具备竞争优势。如果不具备竞争优势,产品将被排除于国际交换之外,比较利益就无法实现。而比较优势是相对于本国的资源和另壹国的情况,于世界范围内就不壹定具有价格竞争力了,加上受到国际金融体制的影响及其他非价格因素如产品质量、性能、款式、包装、运输费用、品牌偏好、文化内涵、售后服务、差异化等的影响,使得产品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共同决定。如果发展中国家于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太弱,它们即使具有低价格的比较优势,也会丧失竞争优势。

其次,按照比较优势选择产业结构会带来壹些严重的后果。能够见出,如果单纯按照比较优势指导我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战略,可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壹定就能于世界上具有竞争优势。如果壹味坚持按照由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劳动密集产业,会带来壹系列后果。

二、贸易条件的界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贸易条件是指:壹国对外贸易活动所面临的各类国际环境性条件,它是和各类影响贸易活动的所有因素的总和。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于和发达国家地贸易中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进口工业制成品,由于初级产品地价格相对于工业制成品价格具有不断下降地趋势,因而发展中国家地贸易条件从长期来见,面临着越来越恶化的趋势。

(壹)贸易条件的内涵界定

(1)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经济景气波动和国际经济周期。国际产业发展及其调整。国际资本投资。国际化、全球化和经济壹体化。

(2)国际政治环境。国家干预。资本管制和国际投资限制。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国际冲突。

(3)国际技术环境。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垄断。技术贸易。

(4)国际市场环境。国际竞争。国际市场体系。国际市场结构。国际产品。

(5)国际价格条件。国际收入差距。国际需求差异。国际货币。国际收益。

(二)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1)技术进步对俩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壹般而言,技术进步及其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可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存于巨大差异,技术进步于不同国家所产生的价格效应不同:于发达国家它造成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而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它实际上造成了相当显著的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这就意味着: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活动时,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的交换中,发展中国家必然面临越来越趋于不利的价格条件。

(2)市场环境对俩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初级产品的交换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工业制成品的市场结构大多具有垄断的特点。于贸易周期的上升阶段,俩类产品的价格均会上涨;于贸易周期的下降阶段,生产工业制成品的厂商能够通过控制产量的办法来操纵市场价格,因而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下降幅度远小于初级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这样,于连续的贸易周期变化中,俩类产品价格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样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环境必然变得越来越差。

(3)收入的需求弹性对俩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恩格尔定律于国际贸易领域的表现

是:初级产品大多属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低,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很高,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加要小于工业制成品需求增加。随着发达国家收入的不断增长,他们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下降,而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却导致对工业制成品进口需求的增加。这样,对俩类产品不同的收入需求弹性就造成了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涨,初级产品的价格下降。

三、贸易条件恶化的表现形式

1、从供给方面见,发展中国家根据现有的比较优势参和国际分工,进行的生产主要于于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全球化过程中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也越来越多,形成所谓的“合成谬误”,从而使得这类产品于国际上竞争激烈,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2、从需求方面见,更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因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需求日益减少。再深入到从需求结构分析,传统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日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面对的,只能是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和日益下降的价格水平,形成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交换的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易出现出口的“贫困化增长”,同时,发展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生产地区分布也不均衡,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极易遭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冲击。

4、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发展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了诸多贸易壁垒,于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

5、由此带来的壹个直接后果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失衡。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慢于进口增长,导致国际收支陷入逆差,引起进口支付困难且进而导致对国内经济增长的

不利影响。

可见,仅靠比较优势难以实现发展中经济发展的重任。不过,比较优势理论就过时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和较低的劳动成本,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最初就是由资源禀赋的产业带动的。只是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些因素,往往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四、基于贸易条件恶化的保护主义政策

针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壹些学者指出,应以竞争优势为基础,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更多学者认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壹定的相容性。重要的是应寻求由潜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途径。其实,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途径就是创新和技术。

如果发展中国家注重技术进步,则能够防止贸易条件的恶化,促进经济发展。我们通过模型能够证明,发展中国家如果专业化生产和出口低技术产品,其贸易条件长期来见必然会恶化。这种恶化会导致它们原来的比较优势降低,从而使它们有可能实施进口替代,转而使国内生产壹部分高技术产品。可是如果仅仅有这样壹个市场过程,且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改善,从而也不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提高,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可是,如果发展中国家以此为契机,通过政府教育和技术政策,壹方面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另壹方面推动科研,提高技术水平,最终会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发展中国家不壹定要等到贸易条件恶化后,才实施教育和科技政策,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果发展中国家从壹开始就推动技术进步,那么于贸易条件恶化前就可能影响世界产品价格,防止贸易条件的恶化和差距的拉大。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人大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作业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版)(ZK028C) 第一章导论 1、【164096】(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由商品进口国和出口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叫做()。 A.总贸易 B.有形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D 2、【164097】(单项选择题)在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国之间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交换,不含任何加工成分,这种贸易称为()。 A.一般贸易 B.加工贸易 C.直接贸易 D.转口贸易 【答案】A 3、【164099】(单项选择题)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属于()。 A.转口贸易 B.无形贸易 C.总贸易 D.有形贸易 【答案】B 4、【164102】(单项选择题)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 A.1995年1月1日 B.1993年1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答案】A 5、【164104】(单项选择题)第八轮多边关税及贸易谈判又被称为()。 A.乌拉圭回合 B.东京回合 C.尼克松回合 D.狄龙回合

【答案】A 6、【164124】(单项选择题)某年世界出口货物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货物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货物贸易额为()。 A.0.1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3.3万亿美元 【答案】B 7、【164133】(单项选择题)GATT是下列哪个组织的缩写()。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8、【164121】(简答题)为什么需要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 【答案】(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是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生效的临时协议,并不是正式生效的国际公约。从传统的法律和组织来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众多国际机构中级别最低的一个,没有自己的组织基础,仅是一个政府间的行政协议。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缔约方同意临时接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法律义务,这就使一些国家以此为理由,在自己的贸易立法或政策制定中时常偏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义务,削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权威性。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不能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仅管辖货物贸易,而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还不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约束。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做出决策时要求所有缔约方“完全协商一致”,只要有一个缔约方不同意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仲裁结果,则该解决争端专家小组的报告就不能通过。因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很难在公正、客观基础上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本身的规则对缔约方之间的贸易争端做出裁决。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各缔约方在经济贸易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妥协的产物,是一个“软法律文件”。 9、【164106】(多项选择题)下面属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有()。 A.关税 B.配额 C.许可证 D.海关估价 E.政府采购 【答案】A,B,C,D,E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实务(答案) 第一章 案例分析题:某年 3 月,A 公司与 B 公司按照 CIF 条件签定了一份出口某种日用品的合同。由于考虑到该商品的季节性很强,买方要求在合同中规定货物必须在4月底之前运达目的港,以保证5月初投入市场,过期买方不再接受货物。卖方为了卖得好价钱,同意了买方的条件,并在合同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期内发运了货物,然而载货船只在途中发生故障,修船延误了时间,结果货到目的港已是五月中旬。买方拒绝接受货物,并提出索赔,双方为此发生了争执。卖方认为,合同是按照 CIF条件成交的,根据《INCOTERMS 2010》的解释,CIF是在装运港交货,买卖双方承担的风险是以装运港船上为界划分,也就是说卖方只承担货物装上船之前的风险,而在运输途中发生的货物损坏,灭失以及延误的风险均由买方承担。但买方则认为,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已明确规定了期限到达,这是买方接受货物的前提条件。现在货物抵达目的港的时间超过了规定的最后期限,买方自然有权要求解除合同。你认为卖方主张有理,还是买方主张有理? 答:我认为是买方的主张有理。 理由:虽然根据《INCOTERMS 2010》的解释,CIF是在装运港交货,买卖双方承担的风险是以装运港船上为界划分也就是卖方只承担货物装上船之前的风险,而在之后的风险由买方承担。在一般情况下卖方不承担因为装船之后的由于运输公司逾期到达目的港的风险责任。但是,由于在合同中有一条对于卖方极其不理的条款:“保证在 4 月底之前到达目的港,过期买方不接受货物”,买方也同意签署了合同,那么就应当根据合同中的条款履行,买方可以拒绝接受逾期货物。 第二章 思考题: 1、EXW 买卖双方的基本义务卖方基本义务: (1)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将合同约定的货物置于买方的处置之下 (2)承担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之前的一切费用和风险。 (3)提交商业发票或有同等作用的电子讯息,以及合同可能要求的,证明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其他任何凭证。 买方基本义务:(1)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受领卖方提交的货物,并按照合同规定支付货款。(2)承担受领货物之后的一切费用和风险。(3)自担风险和费用,取得任何出口和进口许可证或者其他官方许可,在需要办理海关手续时,并办理货物出口的一切海关手续。 2、比较 FCA、CPT 和 CIP 的异同点。 相同点: 第一、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联运,也包括海运。 第二、卖方在规定的日期或期间内在出口国的内地或港口把货物交给承运人或第一承运人照管。 第三、卖方自行负担风险和费用,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它官方批准证件,并办理货物出口所必须的一切海关手续;买方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进口许可证或其它官方批准文件,并办理货物进口以及必要时经由另一国家过境运输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集附答案精简最终版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集 第一模块货物的品质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卖方根据买方来样复制样品,寄送买方并经其确认的样品,被称为(BDE )。 A、复样 B、回样 C、原样 D、确认样 E、对等样品 2、在国际贸易中,造型上有特殊要求或具有色香味方面特征的商品适合于(A ) A、凭样品买卖 B、凭规格买卖 C、凭等级买卖 D、凭产地名称买卖 )3、若合同规定由品质公差条款,则在公差范围内,卖方(A A、不得拒收货物 B、可以拒收货物 C、可以要求调整价格 D、可以拒收货物也可以要求调整价格 4、大路货是指(D ) A、适于商销 B、上好可销品质 C、质量劣等 D、良好平均品质 5、卖方交货是因采用GMQ 标准而发生争议,通常的解决方式是(C ) A、根据买方所在国法律解决 B、根据卖方所在国法律解决 C、同业公会一仲裁的方式解决 D、国际法庭解决 6、目前我国出口的某些工艺品、服装、轻工业品等常用来表示品质的方法是(A ) A、凭样品买卖 B、凭规格买卖 C、凭等级买卖 D、凭产地名称买卖 10、凭样品买卖时,如果合同中无其他规定,那么卖方所交货物(B ) A、可以与样品大致相同 B、必须与样品完全一致 C、允许有合理公差 D、允许在包装规格上有一定幅度的差异 二、判断题 1、在出口贸易中,表达品质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明确责任,最好采用既凭样品又凭规格买卖的方法。N 2、在出口凭样品成交业务中,为了争取国外客户,便于达成交易,出口企业应尽量选择质量最好的样品请对方确认并签订合同。N 3、在约定的品质机动幅度或品质公差范围内的品质差异,除非另有规定,一般不另行增减价格。Y 第二模块货物的数量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以毛作净”实际上就是(B)。 A、以净重作为毛重作为计价的基础 B、按毛重计算重量作为计价的基础 C、按理论重量作为计价的基础 D、按法定重量作为计价的基础 2、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计量方法(B)。 A、按数量计算 B、按重量计算 C、按长度计算 D、按体积计算 3、国际贸易中大宗农副产品、矿产品及部分工业制成品习惯计量方法(C )。 A、按面积计算 B、按长度计算 、按容积计算D、按重量计算C.

4新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 4、规模报酬递增 5、外部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理论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2、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4、规模报酬递增,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5、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6、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7、规模经济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二判断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4、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6、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7、在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8、迈耶在比较优势动态模型中指出,“比较优势梯子”最下端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9、产业间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创新产品的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创新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 1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需求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13、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技术差距的长短。 14、中国的丝苗米与日本的电子宠物之间的交换称之为产业间贸易。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6、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错 11、对12、对13、错14、对15、错16、对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答案详解 第十九章 仲裁

第十九章仲裁 一、思考题 1.在进出口贸易中,解决争议的办法有哪几种 答:在进出口贸易中,买卖双方解决合同争议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1)友好协商 争议双方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协商,达成和解,这是解决合同争议的好办法。但是,遇到与合同当事人有较大利害关系的争议时,争议双方往往各持已见,难以达成共识,故此种解决争议的办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2)调解 若争议双方通过友好协商不能达成和解,则可在争议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由第三者出面从中调解。调解应在确定事实、分清是非和责任的基础上,尊重合同规定,依照法律,参照国际惯例,根据客观公正和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以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和解。 (3)仲裁 仲裁是指买卖双方达成协议,自愿将有关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而这个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双方必须遵照执行。国际货物贸易中的争议,如经友好协商与调解都未成功,而当事人又不愿意诉诸法律解决,则可采用仲裁办法。 (4)诉讼 争议双方经过友好协商与调解,都未达成和解,而他们又不愿采取仲裁方式,则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争端。 考虑到友好协商与调解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诉讼也不是理想的途径,所以仲裁就成为解决合同争议广泛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 2.何谓仲裁为什么仲裁是能为买卖双方所接受的一种比较常用的解决争议的方法 答:(1)仲裁的含义 仲裁是指买卖双方达成协议,自愿将有关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而这个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双方必须遵照执行。 (2)仲裁是解决国际贸易争议重要方式的原因 在国际货物贸易中,买卖双方解决合同争议有友好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途径。考虑到友好协商与调解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诉讼也不是理想的途径,而仲裁具有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费用开支较少,具有灵活性、保密性、终局性和裁决易于得到执行等优点,所以仲裁就成为解决国际贸易争议广泛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 3.进行国际商事仲裁,通常要经过哪些程序根据我国仲裁规则,仲裁庭是如何组成的答:(1)仲裁的程序 仲裁程序是指进行仲裁的过程和做法,主要包括仲裁申请、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审理及作出裁决等。各国仲裁法和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对仲裁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 (2)我国仲裁庭的组成规则 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庭可以由三名仲裁员或者一名仲裁员组成。由三名仲裁员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规定,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或本规则另有规定,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 4.简述仲裁协议的作用。 答:按照我国和多数国家的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协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仲裁协议表明双方当事人在发生争议时自愿提交仲裁。仲裁协议约束双方当事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中已包含对外贸易的内容(色诺芬《经济论》,主张鼓励外国人来希腊从事贸易活动,使雅典成为国际商业中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关注国际交换中的“正当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

重农学派。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也趋于完整,当前,国际贸易的现状是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贸易分工也由水平化与垂直化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货物贸易依旧是处于领先位置,但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贸易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各国不断组建区域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及答案-免费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及答案-免费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及答案 选择/判断 合同的商定与履行: 一、判断以下说法正确与否: 1. 在国际贸易中,达成一项交易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盘和接受。()√ 2. 发盘必须明确规定有效期限,未规定有效期的发盘无效。()× 3. 一项有效的发盘,一旦被受盘人无条件地全部接受,合同即告成立。()√ 4. 在交易磋商过程中,发盘是卖方作出的行为,接受是由买方作出的行为。()× 5. 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一项发盘发出后,发盘人可以随时将其撤销。()× 6. 还盘是对发盘的拒绝,还盘一经作出,原发盘即失去效力,发盘人不再受其约束。()√ 7. 一项接受,可以由受盘人作出,也可由发盘人作出。()√ 8. 国际货物买卖交易磋商中的接受,应以声明或行动表示,但在特定条件下,缄默也可以构成接受。(√)9. 逾期送达发盘人的接受,只要发盘人默认,合同即成立。()× 10. 因传递原因造成逾期接受,如发盘人未及时表示同意

间为()。BD A.发盘发出后 B.发盘生效前 C.发盘生效后 D.发盘到达受盘人的同时 E.受盘人表示接受前 6.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受盘人对以下哪些内容提出添加或更改,均视为实质性变更发盘条件()。ABCD A.价格 B.付款 C.品质 D.交货时间与地点 E.不可抗力 贸易术语价格 判断以下说法正确与否: 1.按CIF贸易术语成交,卖方的责任应在目的港交货。× 2.我国按CIF条件出口某项商品,合同规定按信用证付款方式成交,买方在约定时间内未开来信用证,但约定的装运期已到,为了重合同和守信用,我方仍应按期发运货物,以免影响我国对外信誉。× 3.我国从日本进口货物,如按FOB条件成交,需由我方派船到日本口岸接运货物;如按CIF条件成交,则由日方租船舶将货物运往中国港口。可见,我方按FOB进口承担的货物运输风险,比按CIF进口承担的风险大。× 4. 按DES 术语成交,卖方是否投保,由其自便,按CIF 术语成交,卖方则必须投保。√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三章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南北贸易 2、外部 3、产业内 4、历史或偶然 5、产品生命周期 6、收入水平 7、林德 8、贸易模式 9、对外贸易乘数 10、通过补贴获得市场份额 11、自由贸易政策 12、《综合贸易法》 13、进口替代政策 14、出口替代政策 15、规模经济 16、最优关税 17、知识产权保护 18、大低 19、先发优势 20、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2、劳动密集型 23、战略性贸易理论 24、竞争效率 25、政府干预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问答题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产业内贸易是怎么发生的? 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有: (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差来确定;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内贸易,贸易前相对价格就不能准确预测贸易模式。 (三)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四)在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条件下,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而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条件下,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来说,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有: (一)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 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并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 场。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 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三)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了重叠需求范围较大,贸易关系较密切,对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出口那些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技术 比较成熟的工业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第三版)课后答案

Unit 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Key I. Answer my questions 1. International trade is business whose activities involve the crossing of national borders. It includes not onl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reign manufacturing but also encompasses the growing services industry in areas such as transportation, tourism, banking, advertising, construction, retailing, wholesaling, and mass communications. It includes all business transactions that involve two or more countries. Such business relationship may be private or governmental. 2. Sales expansion,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ales and supplies. 3. To gain profit. 4. To seej out foreign markets and procurement. 5. There are four major forms which are the following: Merchandise exports and Imports, Service Exports and Imports, Investment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6. It is the account which is a summary statement of the flow of all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transactions between one nation (eg.the United States )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over some period of time, usually one year. 7. Merchandise Exporting and Importing. 8. Ye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1) direct investment takes place when control follows the investment. It usually means high commitment of capital, personnel, and technology abroad. It aims at gaining of foreign resources and foreign markets. Direct investment may often get higher foreign sales than exporting. And sometimes it involves two or more parties. 2) While portfolio investments are not under control. And they are used primarily for financial purposes. Treasures of companies, for example, routinely more funds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to get a higher yield on short term investments. 9. MNE is the abbreviation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Its synonyms are NNC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NC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10. Examples are travel, transport, fee, royalties, dividends and interest. 11. The choice of forms is influenced by the objective being pursued and the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company must operate. 12. It is limited by the number of people interested in a firm’s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by customers’ capacity to make purchase. 13. This is because at an early stage of international involvement these operations usually take the least commitment and least risk of a firm’s resources. 14. Royalties means the payment for use of assets from abroad, such as for trademarks patens, copyrights, or other expertise under contract known as licencing agreements.Royalties are also paid franchising. 15. It is a way of doing business in which one party (the franchiser) the use of a trademark that is an essential asset for the franchisers’ business. II Match each one on the left with its correct meaning on the right 1. J 2.A 3.E 4.B 5.C 6.D 7.I 8.G 9.F 10.H II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and phrases into Chinese 1 购买力11经济复苏;恢复

国际贸易实务课后答案详解

第十一章汇付和托收 一、思考题 1.试写出T/T、M/T、D/D、D/P、D/A、T/R、O/A的英文全文、中文译名,并分别简述其基本含义。 答:(1)电汇(telegraphic transfer,T/T)是由汇款人委托汇出行用电报、电传、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网络(SWIFT)等电讯手段发出付款委托通知书给收款人所在地的汇入行,委托它将款项解付给指定的收款人的一种汇付方式。 (2)信汇(mail transfer,M/T)是指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以信汇委托书或支付通知书作为结算工具,通过邮政航空信件方式寄发给汇入行的一种汇付方式。 (3)票汇(remittance by banker’s demand draft,D/D)是指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以票据作为结算工具,开立以其代理行或其他往来银行为付款人的银行即期汇票,列明收款人名称、金额等,交由汇款人自行寄交给收款人,凭票向付款行取款的一种汇付方式。 (4)付款交单(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D/P)是指出口人的交单须以进口人的付款为条件,即出口人将汇票连同货运单据交给银行托收时,指示银行只有在进口人付清货款时才能交出货运单据。 (5)承兑交单(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简称D/A)是指出口人的交单以进口人的承兑为条件,进口人承兑汇票后,即可向银行取得货运单据,待汇票到期日才付款。 (6)信托收据(trust receipt,T/R)是进口人借单时提供的一种书面信用担保文件,用以表示出据人愿意以代收银行的受托人身份代为提货、报美、存仓、保险、出售,同时承认货物的所有权仍属银行。 (7)货到付款也称“赊账交易”(Open Account transaction,简称O/A),是指在签订合同后,出口人先将货物发出,进口人收到货物后立即或在约定的一段时间后通过银行付款。 2.“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对买卖双方来说,汇付是一种最安全的支付方式”,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这种认识不正确。理由如下: 汇付方式属于商业信用性质。银行仅凭汇款人的指示转移相关款项,并不负责单据的传递,更不承担任何付款或担保责任。使用汇付方式完全取决于买卖双方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向对方提供信用和进行资金融通。 3.为什么说汇付和托收分属顺汇和逆汇,但又都属商业信用性质? 答:(1)汇付和托收分属顺汇和逆汇的原因 汇付又称汇款,是指订立商务合同后,进口人(汇款人)通过银行向出口人(收款人)汇寄款项的做法。由于汇款业务中使用的结算工具(委托通知、票据)的传递方向与资金的流向相同,所以汇付方式属于顺汇。 托收是指由接到委托指示的银行处理金融单据和/或商业单据以便取得承兑或付款,或凭承兑或付款交出商业单据,或凭其他条件交出单据。由于托收业务中使用的结算工具(托收指示书和汇票)的传送方向与资金的流动方向相反,所以托收方式属于逆汇。 (2)汇付和托收都属于商业信用的原因 因为汇付结算货款的过程中和托收业务中,银行都只是提供服务而不提供信用,所以汇付和托收都属于商业信用性质。 4.试比较凭单付汇与一般汇付和跟单托收的异同。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和方向,也研究流动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对各国生产、消费、商品价格和社会各集团利益的影响。 与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技术知识的国际转移有关的各种商业、产业和消费政策也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商业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贸易的数量和价格,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则通过对国内的生产和消费的干预间接地影响贸易。国际贸易研究还包括经济增长、技术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即从动态上分析国际贸易的变动的原因与结果。 从研究的性质来看,国际贸易理论也像其它经济学一样,可以分成实证的(Positive)理论和规范的(Normative)理论。所谓实证分析,主要揭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