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黎居士淅川作【唐】王维

酬黎居士淅川作【唐】王维

酬黎居士淅川作【唐】王维

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答案: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案: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是八上语文《导学》105页上的吧! 还有一个练习题是这样的: 1.填空:首联把地点____、时间____、季节____、环境_____全点了出来。 2.后面明明写了浣女渔舟,怎么说是“空山”? 答: 3.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几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诗中出现“松、泉、竹、莲”意象,都是美好高洁的,有何深意? 答: 5.尾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答:

6.写出你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理解。 答: (以下是xx年资阳巿中考题) 7.这首诗选自____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1分)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1分)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9.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3分) 答: 10.山中明明有浣女、渔舟,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是“空山”呢? 11.人们常称赞王维的诗“诗中的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将其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你能够将此画描绘出来吗? 答案: 1.山晚秋雨

使至塞上诗歌赏析

24、《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边塞慰问,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歌词赏析 首联,“欲问边”交代了作者“使至塞上”要完成的使命,“单车”说明此行是轻车简从,联系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象为什么他是孤独上路,也不难体会他内心的落寞、孤寂。“属国过居延”,可知行程遥远。“单车”“过居延”途中的艰难、苦闷可想而知。诗歌开头以叙事起笔,却于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点明了题目。 颔联,紧承首联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此处却比喻一个奉命出使的朝廷大臣,让人自然想到首联中的“单车欲问边”,作者内心的激愤与抑郁可见一斑。“归雁”,表明时值春天,南飞的大雁正成群结队飞回故土,诗人却要远离京都孤身前往遥远的边塞,孤寂之感油然涌上心头。两个喻体,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衬托作者的处境和心情,形象贴切,生动传神。 颈联,描写边塞之景。沙漠、烽烟、黄河、落日,是边塞特有的景观。写沙漠,以一个“大”字简洁却又贴切,突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让读者不禁放眼瞭望,所见尽是漫漫黄沙,画面开阔,又有些空旷苍凉。一缕孤烟直上云霄,劲拔、坚毅,给荒凉的沙漠些许生气。远处,奔涌的黄河闪着亮光,流向远方,圆硕、金黄的落日依偎着黄河,正在渐渐下沉,落日的余辉为黄河与沙漠涂染了一些暖意,也给长途跋涉而来的作者的心灵一些慰藉。整个画面意境雄浑壮美,撼人心魄,人在景中,不能不感到自身的渺小,自然的神奇,难怪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奇观”。我想,诗人此时此刻,也许会感慨不虚此行,身处繁华的京都,虽有安逸的生活,却哪能一见这大自然的奇观!但是,偶尔一见为美景感叹,边塞荒漠,毕竟太过苍凉,长期坚守在此地的守边将士,又如何忍受这里的凄凉?再联想到这一路上的孤独行走的颠沛流离孤寂之感还会如一缕青烟在心头萦绕。这一联作者写途中所见,暗含所感。此联对边塞奇景的描绘,正应了“诗中有画”一说。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出自王维的名篇《使至塞上》。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

咏山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doc

咏山泉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咏山泉》这是一首山水诗。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这也是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一段材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咏山泉》阅读题目,欢迎大家参阅。 《咏山泉》阅读原文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咏山泉》阅读题目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 《咏山泉》阅读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咏山泉》阅读赏析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丝生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澄清,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

王维诗《山居秋暝》赏析

王维诗《山居秋暝》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夜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

王维诗作《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

王维诗作《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作品介绍】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原文】 使至塞上 作者: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注释】

王维诗作《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

王维诗作《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作品介绍】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

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原文】 使至塞上 作者: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奉命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属国另解为:汉代时称那些已经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

山居秋暝 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

《山居秋暝》赏析题 译文: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幽美、明净爽洁,表达了作者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志趣。 (3)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 (4)这首诗选自唐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王右丞集笺注》。 2.诗一开头说此处是“空山”,而后面却写了人的活动,你觉得“空山”一语用得是否准确,有何作用? 答:准确。说“空山”是因为山太大、太空旷,只有少量的一些人活动,而且“空山”给人世外桃源之感。 3.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与本诗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相比照,说说这两个“空”字的表达作用有何异同? 答:王诗的“空”,是一种空旷;常诗的“空”,是人的心境空灵。相同之处,都反映了诗人追求幽寂、清净、空明的境界。4.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5.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6.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7.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8.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答: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9.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10.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却说是“空山”呢? 答:写“浣女”和“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空山”强调此处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 11.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 1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答: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 13.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山居秋暝练习 王维

山居秋暝王维 1.王维,字摩诘,世称________________,唐代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苏轼称赞王维之语。 2.“山居秋暝”中“暝”字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与“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 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暝”意思相同。 3.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描写绘__________绘____________,绘___________绘 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____________(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寄托了诗 人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出了题目 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 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6.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7.填空:首联把地点____、时间____、季节____、环境_____全点了出来。 8.后面明明写了浣女渔舟,怎么说是“空山”? 答: 9.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几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诗中出现“松、泉、竹、莲”意象,都是美好高洁的,有何深意? 答: 11.尾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答: 12.写出你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理解。 答: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1分)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4.人们常称赞王维的诗“诗中的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将其中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你能够将此画描绘出来吗?

诗歌鉴赏山居秋暝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4份) 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①首中的“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以声衬静;第 ②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动衬静。(2分) 7、下列对着两首诗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A.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 B.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两首诗都写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6.(2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7.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 —7题(4分) 【甲】山居秋暝【乙】题破山寺后禅院 王维常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甲】诗中“空”字写出了山野的空旷寂静;【乙】诗中“空”字则表现了诗人此刻 ________的精神状态。(2分) 2.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都是盛唐时的山水田园诗。 B.两首诗都运用了典故来表达志向。 C.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写。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之情。 长宁&金山 1.心中尘世杂念全消(2分) 2.B(2分) 【甲】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乙】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从诗歌形式上分,上面两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5分)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5分) 参考答案:

9.(1)明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冷石、空山。(1个意象1分,得到满分为止) (2)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1分),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山居秋暝_王维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6分)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5分)

(1)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幽清、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_王维山居秋暝阅读答案。 (2)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1分),写出了安静美好、闲适自在(2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2分)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很多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给难住了。为您收集古诗文阅读理解:山居秋暝(含答案),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使至塞上》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年间,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点明出塞的季节是。(2分) 2、古诗中多用征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本诗中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2分)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春天 2、激情和抑郁 3、这两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相关试题】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山居秋暝

[本文要点] 1.文学常识 其特点。作品集是《王右丞集》《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 2.本文主旨 描绘了山中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陶醉自然景色,乐于归隐,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 3 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山村秋日傍晚的恬美景色, 灰暗之感,相反地,清新而富有生气,展现了山村雨后月下宁静秀美的画面。 环境清新明丽。颔联写林中景色,明月苍松,清泉山石,景色清幽雅洁。这里既有整体的写意的渲染,又有细部的工笔的描摹;既有色彩的涂抹,又有光线的透视。诗人用画家的敏锐目力捕捉意象,便这联成为“诗中有画”的名句。 这首诗主要写山中幽静的情境,但诗人却是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妙用来表达 的。中间4 把“浣女归”、“渔舟下”颠倒成“归浣女”、“下渔舟”,增强了节奏的跳跃感。整个句子则是因果关系的倒装:一是未见人而先闻其声,一是未见舟而先见莲动,写出一个活动的过程。诗人通过动态、静态的和谐配置,喧闹和静谧的巧妙安排以及明月、清泉、洗女、渔舟等美好意象的交错连缀,组成了一幅恬美的山居秋暝图,并以此寄托高远的情怀和人生的志趣,意蕴含蓄,耐人

寻味。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D 4.A】 1.作品融诗、画、音乐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的唐代诗人是【】 A. 李白 B.杜甫 C.王维 D.白居易 2. 在下列诗人中,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的是【】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李商隐 3. 在下列作品中,属于五言律诗的是【】 A. 陶渊明的《饮酒》 B.杜甫的《蜀相》 c. 李商隐的《无题》 D.王维的《山居秋暝》 4.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 A.山水诗 B.田园诗 C.边塞诗 D.爱情诗 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E 3.BC】 1.《山居秋暝》中渗透着诗人高洁志趣的景物有【】 A.明月 B.石 c.松 D.清泉 E.竹 2.《山居秋暝》的主要艺术特点有【】 A. 景物白描 B.以动衬静 c. 视听交错 D.诗情画意 E. 风格清新 3. 王维田园山水诗所继承的前代诗人有【】 A.曹操 B.陶渊明 c.谢灵运 D.屈原 E.孟浩然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空山 ..新雨后。【空山:幽静的山。】 2.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歇:消逝。王孙:代表隐者。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今萋萋。”“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使至塞上》王维 问题及答案

(1)“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4、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主题:写出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1)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2011年四川省遂宁市 7.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7.(3分)B 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翻译及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 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 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 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译文二: 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时候降临了。 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 水上的荷叶摇动是打鱼的渔民下船 了。 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 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 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 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 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 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 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 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寄情山水,于诗情画意中寄托 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使至塞上》赏析知识点

使至塞上 ⒈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⒉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⒊古诗中常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与首句的“单车”相照应。 ⒋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⒌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⒍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 ⒎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又表现了他的劲拔、坚毅之美;“圆”表现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阔 ⒏“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⒐“诗中有画”的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诗的画面感。首先,他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他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画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⒑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侧面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山居秋暝(王维)练习

作品原文 山居秋暝⑴ 空山新雨后⑵,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⑶。 竹喧归浣女⑷,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⑸,王孙自可留⑹ 注释译文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2-4] 白话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填空: 1、《山居秋暝》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山居秋暝》的“王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3、《山居秋暝》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居秋暝》选自唐朝著名山水诗人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居秋暝》一诗中,以动写静的写景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 7、《山居秋暝》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8、《山居秋暝》一诗中,反用典故《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山居秋暝》的作者是______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____________,他的诗歌中经常渗透大量的佛家哲理,因此, 他被世人称为“__________”。 10、给加点多音字注音。磅.礴磅.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给加点多音字注音。禅.让禅.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加点多音字注音。绸缪.姓缪.纰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辨字组词。袂____;抉____;诀____ ;玦____。 14、辨字组词。湛____;勘____;戡____ ;堪____。 选择: 1、下列关于《山居秋暝》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 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下列对《山居秋暝》一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王维的《使至塞上》注释和赏析

王维的《使至塞上》注释和赏析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注】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①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②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二指官名,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③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④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⑤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二云塞外多旋风。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⑥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⑦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⑧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对大漠夕阳景色的描写, 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十分生动传神,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奇句。自古以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是最为广袤无垠的一片土地,所以诗人下了一个“大”字,钝而真。边塞一片死寂,荒无人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色,所以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荒凉大漠,只一 道浓烟,所以诗人称之“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单调的特点,又衬托出边塞将士的孤独无依。紧接一个“直”字,又表现出了 孤烟的劲拔、坚毅,就像将士们守护边关保家卫国的决心一样,耿直 无二。沙漠上环境恶劣,寸草不生,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沙漠的大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落日,是令人感伤的意象,有垂 暮之感,诗人用一“圆”字来形容,反而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一 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所特有的夕阳景象,而且还蕴含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感受,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 入在了宽敞的自然景象之中,令人如身临其境,具有强大的感发力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曹雪芹以香菱的口吻道出了这两句 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扩展阅读:王维的边塞军旅诗 王维作品中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 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 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 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 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 早期所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