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2

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2
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2

一、分析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说”,解释“三纲八目”、“内圣外王”(1)孔子的仁学:

1.强调突出政治

2 根植血缘基础

3.着眼伦理本位

4.发挥主体能力

5.侧重抑制个体

(2)孟子的仁政说

制民之产, 要给老百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相对于注重理论层面的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说”更注重操作层面,

(3)A、三纲八目:《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至善,即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八目。

B、内圣外王:注重主体修养,把修养之所得,推广于社会,道一风同。

二、分析道法自然、兼以易别、三世演化说(需加学派来说明)

(1)道法自然:这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它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头,

即为道。“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一概念如果可以概括归纳的,就不是原

来那个道啊。规律不能创造,只能遵循。

(2)兼以易别:这是墨家文化的核心。即用兼爱来置换极端自私者。

视人之困若视己困,视人之家若视己家,视人之身若视己身。

(3)三世演化说:这是法家思想核心。韩非说,上古竞于道德,中古竞于智谋,当今竞于气力,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不争到争发生了的变化。由道德而

智谋而气力,是一种承认发展的观点。反映地主阶级对自己前途力量的自

信,也是法家强权政治的侧面反映。

三、分析佛教四谛说及中国佛教文化的阶段

(1)四谛说中的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是四谛中的关键和基石。有生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预设人生是痛苦的,具有精神的逼迫性。

集谛,讨论痛苦的原因,消灭贪欲。

灭谛,无痛苦的状态,不追求现实,灭除人间一切杂念。

道谛,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和途径。

(2)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阶段

1.汉——南北朝,是传入期,翻译、介绍、解说佛经。

2.隋唐,是全盛期,佛教宗派林立。

3.宋——清,是衰败期,由盛而衰。

四、试说中国的仕进制度(解释科举制,发展阶段排列,及对中国社会的3个影响)

科举制:开科取士,由国家设立一定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选拔人才,分配官职。开始于公元606年,终于1905年

阶段:

1.选贤授能

2.养士

3.军功爵

4.乡举里选

5.九品中正制

6.科举

影响:1.科举制使“学而优则仕”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增强了中国的官本位观念,刺激了人们的热情,强化了当官的心理。

2.受做官心理的制约,读书成为光宗耀祖的手段,增强了宗法心理。

3.强化了重道轻器的社会心理,妨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刺激了人们对道的

热情。

五、什么叫文化,简述中国文化的分期(每一个阶段,1-3个代表人物)

文化: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理论思维水平,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文化分期: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旦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

孔子,老子,墨子

3.定型期(秦汉),制度化、模式化,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

4.强化期(宋明)哲理性、思辨性,代表人物是朱熹

5.转型期(清——“五四”)新旧杂成,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

六、阐述“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正负面,今天采取什么态

度)

(1)体现了中国文化重道轻器的特点。“道”,是指伦理形态,“器”,是指物质形。

重义理的把握,轻器物的制造。

(2)正面:使民族内在精神丰富,情感心理比较稳定。自我调适的机制比较发达,在价值方面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

负面: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是民族被动挨打的思想

原因。

(3)今天,我们应提倡“道器并重,以器释道,以器护道,以道促器”

七、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古重老的特点。源于农业社会,农业生产靠经验积累,跟年岁增长成正比。老年人在农业社会的地位很重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面:对传承发扬历史文化起重要作用。

负面:使衰落之气弥漫整个社会,影响青年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社会心理老化,导致整个民族精神萎缩。

态度:往古是值得借鉴的,但是不应该去膜拜,老人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权力和知识不应该为其所垄断。

八、解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反映了自强不息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尊的精神反映和刚健有为的意志的反映。自强不息带有普遍化和社会化,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外族入侵和政权易手时,能以此增强民族向心力,反抗侵略。

九、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反映了正道直行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别注重的情操,崇尚气节、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反映民族自尊心和浩然正气。

评价:正面: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

能以大局为重,来挽救国家命运。

负面:(1)是一种很传统的气节观,讲究君子小人之分——轻视下层民众的贵族心理,,华夷之分——民族沙文主义的自我中心观。

(2)传统的气节观往往成为封建士大夫闹意气,争高下的拉帮结派(带有师门、地域色彩)的不正之风的催化剂,而忽略了政权本质的把握。

十、论述题

(1)试论现代新儒家

现代新儒家的定义:是相对于先秦原始的儒家(为第一阶段)和宋明时期的新

儒家(援佛入儒,使中国儒学哲理化)而言的。五四运动前后,一批中国知识分子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崩溃,面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面对马列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他们感到痛心疾首,欲图恢复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弘扬儒学。

大致上以1949年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冯

友兰,张君励。后期代表人物是徐复观,牟宗三,杜维明

现代新儒家的特征:

1.有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场,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肯定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

力。

2.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花果飘零”的心态,希望全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定。

3.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同化力,与现代化不相矛盾,中国文化蕴含着

发展科技的思想,包含着民主政治的意识。

4.认为中道高于西器,西方文化没有自我调适的机制,认为中国文化能解决后工业

文明带来的许多问题和精神上的空白。

5.中西文化是可以融合的,中国文化应该吸纳西方文化中科技、民主精髓。

6.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能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欲图将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体

系,又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

7.具有自信自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自守的独立人格,有深层的时代使命感,在欧风

美雨的冲击下能挺立不倒。

8.有着保守的政治立场,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其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虽然也欣赏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某些批判,仅仅是从两者皆是西方的产物,作为“以毒攻

毒”的现象冷眼旁观,否定五四运动的思想方向,认为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化破坏

多于建设

失误:

1.把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归为儒家文化,吸纳了道、法、佛三家的学说,把中国传统文

化等同于儒家文化,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反映出他们一厢情愿。

2.过分强调文化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思维局限于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

3.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正确的思想方向——民主、科学。

4.不符合中国当代的实际,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大多来自儒家思想的消极之风。

(2)试论中国文化精神

1.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尊的精神反映和

刚健有为的意志的反映。自强不息带有普遍化和社会化,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外族入侵和政权易手时,能以此增强民族向心力,反抗侵略。

2. 正道其行:子曰:士可杀而不可辱。正道其行是中华民族特别注重的情操,崇尚气节、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反映民族自尊心和浩然正气。评价:正面: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能以大局为重,来挽救国家命

运。

负面:(1)是一种很传统的气节观,讲究君子小人之分——轻视下层民众的贵族心理,,华夷之分——民族沙文主义的自我中心观。

(2)传统的气节观往往成为封建士大夫闹意气,争高下的拉帮结派(带有师门、地域色彩)的不正之风的催化剂,而忽略了政权本质的把握。

3.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浸透了我们文化的每一个毛孔。

评价:正面: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国人重视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使我们做事不走极端,维护整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重要的作用。

负面:否认斗争,排斥竞争,是一种简单的协同性道德,有先天带来的缺陷,是个人创造性萎缩,抑制了竞争性道德生长,变成统治者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4.民为邦本:是一种重民思想,之后发展为民本思想。

走向:1)以封建帝王为代表的统治者,把民众看成政权的基础,利用民众力量为其效劳,民众只是国家赋税和兵役的来源,民成为了工具、手段。

2)表现在进步的思想家。利用“民为邦本”观点,对统治阶级进行劝诫,与民修生养息,有时成为反抗暴君苛政,无休止收赋税的口号。

(注意的是:民为邦本不是民主的思想,民主的条件:1.法制为基础2.商品经济

而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法治。中国仍为民为邦本的人治社会,微弱地呼唤老百姓,对老百姓放松压迫。

现代社会不讲民本,而讲人本,即以人为本。)

5.平均平等:并不是指人格上的平等,而是主要指经济利益的彼此一样,即社会财富的占

有,劳动产品的分配要均匀。

评价:正面:作为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对减轻剥削、防止兼并、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农民的反抗精神,丰富了民族平等自主

的意识。

负面:农民的“平均平等”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色彩,反对不同的人和集团利用自己的特长开拓进取,注重静态的平等,忽视动态的进步,牺牲效率

和进步为代价。

5.求是务实:面向现实,重视人生。

正面:承认王权高于神权,强调要立足现实,使中国人的性格朴实无华、立身行事,讲究脚踏实地。

负面:注重人生,而忽视了对自然的改造,传统务实实质上是经验主义,“实惠”——偏重于眼前的功利,造成整个社会短视,不注重长远利益。

6.豁达乐观:在现实生活中,人生的意义,个体的价值。

正面:使中国文化的吸纳、改铸能力很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再生机制。

负面:知足长乐,安贫乐道,渗透全社会,中国人养成了守成的心理,在成绩面前容易自我满足,在重大历史隐患面前易缺乏危机感、紧迫感。

7.以道制欲:中国文化的理性品格,不具有生物学意义。

正面:使我们民族重视理性、节操,抵制纵欲主义,反对人性方面的自然主义对民族独到的风貌、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负面:往往压制人们正常情感和欲望,“存天理,灭人欲”,成为人性实现的工具,目的是维护封建时代男尊女卑。

十一、介绍一种民俗(用所学知识或是未学知识加以分析,包括过程进行分析)

十二、读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内容简要80字,心得体会200字)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以义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主义情怀;四、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易传》对此作了经典性表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生之谓易”、“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这里的意思是说,人格气质与生命精神应当效法健动有力、运行不止的天体,人必须发挥自我能动性,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饱食终曰,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无论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奋发图强。近代以来,多少

企业文化哲学

“企业文化哲学”论 本文是抽取经盛4月份即将由机械工艺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灵魂-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中的部分内容,它是经盛管理咨询文库的企业文化实操丛书的第一本。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将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企业文化理论以及相关知识都做了介绍,力求理论体系化,操作实践化,是当前介绍企业文化理论最完善的书籍之一。同时将我们一些实践案例都在书中做了介绍,务求读者能够尽早掌握企业文化的实操流程。接下来我们将会陆续推出文库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和品牌营销等其他系列丛书。本文是经盛管理咨询丛书中《企业灵魂-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书中观点连载之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成员在企业内部如何共同工作的行为方式,对外是企业如何与外界合作共处的一种态度,可以被简述为“我们这里的工作方式”,或者说是我们应该如何做事的形式。因此我们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解决对内和对外各种矛盾的一套辨证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哲学,它是指导企业成员如何共同生活的方式。 在我们的模型框架中,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哲学所决定的。企业哲学并非是通常所说的经营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因为它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 我们要了解企业哲学之前要先了解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涵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哲乃智的意思,顾名思义,哲学就是智慧的代称。同样在西方,哲学被叫做“Philosophy”,它是 从“Philein”和“Sopia”这两个古希腊文的词衍化来的,这两个古希腊词的意思分别是“爱”和“智慧”,统称“爱智慧”。显然,从哲学这个词的演化来看,哲学一直被古代人看作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在近代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断证实,自然界是统一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同样的规则存在与发展的,哲学作为探讨万物最基本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的一门学问,自然被看作是科学中的“科学”,同时是所有知识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说到剪纸,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传统手工纸艺制作工艺,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现代,每到逢年过节之时,许多人还是保留着贴剪纸的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剪纸艺术意义深远,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据说剪纸艺术的前身是在战国时期,但那时候纸还并没有出现,所以那时候的剪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剪纸。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呢?下面通过小编的介绍你就能够了解了。 剪纸的由来 最新创意饰品大全!设计师量身打造!点击查看>>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

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之根基最全版

(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 之根基

中国企业文化之根基 不管您意识到与否,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着潜在的影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根基的阐述,试图让人们认知、认识,进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让人们明确,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起优秀的中国企业文化,据此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兴企、富民、强国的目标。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从属于民族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正在打破国界,在全世界兴起,成为新世纪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企业文化理论吸收了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决策科学、管理学、哲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精华,其主要内容是在理性与科学实践的基础上行成的,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创新、企业形象、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活动等。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日前,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地对“中国梦”进行阐释,一下子触动并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梦”。作为当代大学生,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弘扬千年流传积淀的熠熠生辉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梦要实现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存在于一个统一的过程之中。(——P31)。 “传统文化是一面镜子,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华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智慧、道理,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这些精华不可丢。”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杰结合黄帝文化,谈人的品德、生活风气,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价值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崇礼尚义、“百善孝为先”的道德风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大同世界、天下一家”的美好理想,“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这些无不蕴含着现代性力量。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发展的维度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和文化自尊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传统文化塑造坚毅品质。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有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传统文化丰富人的内涵。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有着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这里有唐诗宋词的风韵、有琴棋书画的艺术、有宽容仁爱的修养。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塑造人的修养和气质,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亦即“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真正力量,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国人的万年祖德,是承传之大根大本,我们中华儿女当知当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 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下形成的管理方式,是企业素质和竞争力提高的关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先进的现代企业文化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创建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目的 1、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不仅能使职工热爱集体,关心企业,积极工作,而且能使他们提高思想觉悟,把热爱小集体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境界。 2、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增强企业凝聚力。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应改变只从个人角度建立的价值观念,树立一种以企业利益为中心的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增强集体意识,把企业每一个成员的力量凝聚成一个合力,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效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现状 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些国内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并且通过多年实践,展现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企业文化研究学者罗长海教授把这些特征概括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特征主要有:一是从状态上,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明显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这种不平衡源自企业所处地域、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大小等方面的差别;二是方法上,具有"崇尚辩证结合方法"的基本特征,强调企业文化建设与诸多内外部因素的结合;三是内容上,具 有以邓小平理论为价值导向的基本特征;四是发展趋势上,具有向好、向上特征,如从雷同化向个性化发展,从抽象化向具体化发展,从形式化向实效化发展等。微观层面的特征主要有:一是从仅仅塑造企业精神,到塑造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二是对企业文化的竞争力的认识更深刻、更具体;三是从笼统粗略到深入细致。 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构想 (一)符合国情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发展的渊源有明显的不同。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1、要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文化长期以来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是以家族为主体进而推广到社会的。它在调整人际关系、维持家族或者社会组织内部和谐等方面都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就需在企业内部创造诚恳、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领导者要重视人的因素,关心人、爱护人,以增强企业的归属感、凝聚力。 2、要批判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精华,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在构造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借鉴吸收别国先进的、有益的东西。比如西方企业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总结并例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大地,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动力与精神动力,更是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启示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的渠道。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1.历史悠久并且世代相传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这是四个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然而,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却渐渐地退出了文化历史的舞台。然而,唯有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了五千年文化历史的长河,依然为当代的中国人所传承,甚至已经远洋海外。 在这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 2.博大精深并且具有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世人皆知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内容广泛,而且颇有深度。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广泛,遍及政治思想,文学艺术,饮食起居,建筑音乐,江河湖海,名川大山。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淡然的心态,也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我们自己的民族性格。这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3.文化传播海外 孔子的思想文化流转至今,他的思想中有着很多的启示,深受启示的不仅仅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连海外国家的人民也深受启发,日本近代的“实业之父”涩泽荣一从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由此观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海外也深受其他国家人民的追捧,这是一种优势。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由于产生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因而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个性的是它的民族性。关于文化的民族性,庞朴先生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书中转述了一个笑话: 在一个咖啡店里,有三位客人.每人要了一杯咖啡,每杯咖啡里都有一只苍蝇。日本客人见了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冲侍者说:“赶紧把你们经理叫来,我得告诉他怎样经营咖啡店,怎样管理他下面的雇员。”英国人看见苍蝇后一声不响,把钱往桌子上悄悄一放慢条斯理地走了。美国人看见苍蝇后,把食指一勾,把侍者叫到跟前说:“在我们美国,客人爱吃多少苍蝇,由他自己加,不必麻烦你们事先加好了。” 三个客人对苍蝇的态度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日本人讲究管理,英国人是绅士派头,而美国人则非常幽默。这就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的表现。 中国的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突出的人文倾向、整体的和谐统一、永恒的伦理道德、不息的奋斗精神、浓厚的忧患意识、求稳的务实态度和辨证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的特点可能不限于上述七个方面,人们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去加以提炼和概括,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这七个方面,也就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一、突出的人文倾向 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就其狭义来说,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文”的反叛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谴斥天主教鄙视人的存在,扼杀人的本性。他们要以人去对抗神。他们强调人的现实的幸福和本能的欲望,以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强调人的理性,以反对神学蒙昧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反对神权对人的束缚和封建等级制度。 但是,人文主义还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它通常被理解为这样一种观点与态度: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为了实现人自身的价值。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之所以是“人文主义”,正是因为它把人们从对神的关心拉回到对人自身的关注,把人树立为世界的中心。 就此而言,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更为久远,更为早熟,更为突出。但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其自身特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有其特殊性。 庞朴先生比较了希腊、印度、中国三大古老文明,认为以伦理和政治为核心、缺乏神学宗教体系的中国文化,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他进而从九个方面对中西方的人文主义进行对比,指出:强调人伦,关注现世的世俗生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的人文主义;它给我们的民族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制造了文化交流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人最为天下贵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人类的价值和尊严。《老子?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高度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认为人在宇宙中并非渺小和无足轻重,而是依循自然之道,合于天地一体。 儒家同样甚至更为重视人的价值。早在《尚书?皋陶谟》中就有“知人则哲”的说法,表明人们已经重视对人自身的了解。到了孔子那里,鬼神更是被“敬而远之”了,人的价值进一步被强调。孔子曾给学生们讲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商朝国君武丁即位时,正值商王朝的中期衰落,据说当时在朝堂前面,生出了一棵桑树苗,不出7天.就长成了可作栋梁的大树。这是—个什么兆头呢?武丁就让他的占卜官占卜一下,占卜官在龟甲上施完钻凿,烧出裂纹来,仔细地看了一番说:

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阶段在线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阶段在线作业 单选题(共25道题) 1.( 2.5分)中国古代记述地理知识的开山之作是: ? A、《水经注》 ? B、《徐霞客游记》 ? C、《山海经》 ? D、《水经》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5分 2.(2.5分)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是: ? A、《难经》 ? B、《脉经》 ? C、《千金方》 ? D、《皇帝内经》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5分 3.(2.5分)位于长沙,两宋期间,享有盛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讲学的书院是:? A、白鹿洞书院 ? B、岳麓书院 ? C、应天府书院 ? D、嵩阳书院 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 4.(2.5分)大约____开始,中国文化通过大陆移民经朝鲜传入日本。 ? A、三世纪 ? B、四世纪 ? C、二世纪 ? D、五世纪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5.(2.5分)和徐光启一起翻译《几何学原本》的传教士是: ? A、白晋 ? B、李提摩太 ? C、汤若望 ? D、利马窦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5分 6.(2.5分)翻译了《天演论》、《法意》等西方思想名著的翻译家是: ? A、林纾 ? B、严复 ? C、王国维 ? D、章太炎 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 7.(2.5分)在先秦百家中,主张兼爱互利的是: ? A、儒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墨家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5分

8.(2.5分)在先秦百家中,法家注重的是: ? A、自然 ? B、仁义 ? C、功利 ? D、道德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5分 9.(2.5分)《周易》原名《易》,汉代以后通称 ? A、易经 ? B、道德经 ? C、中庸 ? D、尚书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法家思想家韩非把法、术、_____三者糅合为一体。 ? A、德 ? B、仁 ? C、道 ? D、势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5分 11.(2.5分)“五常”是指仁、义、礼、智、____等封建道德的准则。 ? A、乐 ? B、诚 ? C、忠 ? D、信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5分 12.(2.5分)明末清初最为著名的传教士是意大利人: ? A、汤若望 ? B、方以智 ? C、利玛窦 ? D、郎世宁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5分 13.(2.5分)描绘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一部古籍是: ? A、山海经 ? B、水经注 ? C、红楼梦 ? D、道德经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14.(2.5分)宋明理学中,心学体系里最著名的思想家是陆九渊和________ ? A、张载 ? B、朱熹 ? C、王阳明 ? D、戴震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5分 15.(2.5分)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是: ? A、儒教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学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 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中国石油大学 传统文化第二阶段在线作业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在线作业第二阶段作业答案 第1题“五常”是指仁、义、礼、智、____等封建道德的准则。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伦理规则。 第2题“仁”是思想家 _____提出的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3题中国文学中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第4题楚辞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屈原是楚辞最重要的代表。 第5题《上林赋》是________的代表作。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司马相如是汉代杰出的汉赋作家。 第6题关汉卿最著名的作品是: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 第7题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第8题在中国绘画史上,被称为“画圣”的是: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吴道子被称为画圣。 第9题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最重要的纪年方法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纪年方法。 第10题中国古代记述地理知识的开山之作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地理记述的开山之作。 第11题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 第12题位于长沙,两宋期间,享有盛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讲学的书院是: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第13题大约____开始,中国文化通过大陆移民经朝鲜传入日本。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三世纪中国文化开始传人日本。 第14题和徐光启一起翻译《几何学原本》的传教士是: 您的答案:D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阅读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叶朗 现在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面对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上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 哲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 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 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 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 就是“仁”,“生”就是善。儒家主张的“仁”,不仅 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程颐说:“人与天地一物也。”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 同体。”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这样的话很

多。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 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 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 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 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 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 “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别 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 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 共有的。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万物自得意。”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云淡风轻近 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 得到一种快乐。这是“仁者”的“乐”。 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归纳.doc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总结 【篇一】 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提高全镇村民文化素养,推动我镇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组织开展有效活动,取得一定成效。现就我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学校认真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课堂在学校。我镇中小学自**年下学期起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要求每周不少于一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例如,各小学在国学经典诵读,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同时,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弟子规》或《百家姓》。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三字经》《论语》1篇。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首、《千字文》《论语》4篇。四年级:优秀古诗文20首、《论语》、寓言故事十则、神话故事。五年级:《大学》《中庸》、现代诗文10篇。六年级:《孟子》、现代诗文10篇。在确定内容后,提出多项落实的措施:保证诵读时

间、保护诵读兴趣、积极创新诵读形式、做好检测工作、阅读篇目的保证。在初中学校,我镇设立了选修科目:内容有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们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即可。 二、农村现代与传统文化教育并举 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我镇能够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现代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培养村民的兴趣特长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为此,我镇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拓宽文化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1.开展“感恩共产党”。**年底,我镇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举办“感党恩.党员固定活动日”文艺晚会,激发党员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热情,创先争优争当一名新时代合格党员。 2.开展“感恩祖国”。**年国庆节,中小学通过组织开展“建设幸福中国”主题读书活动,提升学生感恩祖国、保卫祖国、回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现实传承性及应用意义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 群体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从显露方式)1.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他们以文学符号系统或人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2.内隐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形成的深层的东西。 (从内容要素结构角度)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与观念的总和与实体。 文化是指在任何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群体,所具有或创造的,也是共有或特有的心理。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方式所产生的结果的总和。 此定义包含三方面: 1、其群体共有和特有的价值观、情感、需求等。 2、其群体共有和特有的相应的行为方式。 3、其群体共有和特有的民风习俗,建筑和服装风格,饮食特色 亚文化: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的部分人或局部地区的人与其群体的心理,相应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方式所产生的结果的三个层面上,存在的差异和特有之处。 影响文化形成的因素: 直接因素:通过政治、经济、地理、宗教、教育等直接影响,其中常常伴随着“赏罚机制”。间接因素:经过民风、习俗、日常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熏陶。 第二节心理的性质 近现代心理学研究心理的一些发展过程 A生理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从心理的神经解剖结构与神经功能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的,生理心理学用的是刺激——反应的研究模式,实验心理学用的是实验的方法 B行为心理学,认为心理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不应当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而应以刺激——反应的模式来研究人的行为,并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想通性。 C认知心理学,研究人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及其要素的功能等,认为心理学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 心理学的性质指人或个体的心理是在内、外部因素作用下,产生或者处在人的大脑中,以观念、情感、意志、态度、需要动机等要素为主的内容构成。心理是处于动态和会发生变化的状态中,对人或个体的行为或行为方式,起着调控和支配作用。 此定义包含一些基本含义: 心理的产生及其内容的构成,既有主体和客体的左右,也包含主体和客体的成分。 人或个体的心理支配人或个体行为发生的也是内部的最直接原因。 观念性为主,即心里中的情感、意志、态度、需要动机等的性质。 处于动态和发生变化的状态,即心理处于活动状态,并会随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一定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