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陶行知

大师陶行知
大师陶行知

陶行知

(上集)

我们充饥的油盐菜米面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御寒的棉花丝绸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安居的房屋所用的木石砖瓦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今天不应该下乡拜年、下乡送礼、下乡报恩吗?

这是1927年新年里陶行知写的文字。这一年的春节陶行知是在晓庄度过的,当时这里还是南京城外的一片荒郊野岭。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

他在晓庄那个地方,一个很贫困、落后、混乱、秩序很不好的一个农村里面,吸鸦片的,赌博的,还有打架的,还有就是黑社会相当地盛行。陶行知借住在农民兄弟的牛棚里,他给农民拜年,也为即将建成的晓庄师范而兴奋,他写信回家说:正月初四是晓庄学校的奠基礼,同时举行城乡团拜会。陶行知心中无限的乐趣,洋溢在薄薄的信笺上。

【采访】陶行知之子陶城——

父亲这个人非常慈祥,他很少发脾气,他脸上总是笑容,他说话很爽快,他是带有南京腔的徽州口音。

【采访】原晓庄小学生陈云生——

他来到晓庄没地方住,每天就住在牛的房子里面,和老牛生活在一块儿,所以老牛和陶先生的关系很好。和老牛关系很好的陶行知早就是全国闻名的大教授、大教育家了。那时,陶行知的家在北京,三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我们在哈尔滨采访了一位83岁的老人,他是陶行知的第四个儿子。

【采访】陶行知之子陶城——

这个庭院是很不错的,我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当时爸爸抱着我照的相,还有就是我骑自行车、玩大皮球的照片,和我在生日时祖母给我喂绿豆汤的照片,。那个时候父亲对孩子们很爱的,他有时间。但自从美国留学归来,国家和人民惨痛的景象时常撞击着他,陶行知寝食难安。

【采访】华东师师范大学教授金林祥——

中国老百姓的穷,他说正是穷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他们是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没有一点保障。当时至少有两亿以上的是文盲,至少是有七千万的儿童没有受过一点教育。终于,他放弃了一个大教授优厚的待遇,脱下西装,穿上布衣草鞋,走上了到农村在最贫困的劳苦大众中办教育、进而改造中国的道路。这时是1923年,从那时起,他奔走于祖国大地,推广平民教育运动。也是从那时起,他很少再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了。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

陶行知办乡村教育,他就把重心推到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但是生活最差、知识也最差、健康状况也最差、头脑呢又被各种各样的陈腐东西禁锢着,比如像阿Q。陶行知说,中国以农立国,人们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乡村教育关系到三万万六千万人民之幸福。陶城是在晓庄的歌声里长大的,这是父亲陶行知写的镰刀舞歌,唱的是乡间农妇的劳作生活。那年四岁的陶城和他的兄弟、母亲、年迈的祖母一起,告别北京的庭院,把家搬到了晓庄的茅草棚里,因为晓庄是他们父亲大事业的基点。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

他面对的这个环境不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不是一个非常平静、我可以做试验的地方,而是在一块荆棘丛生的地方,要开辟出一个他理想的学园出来。他要从这里开始,培养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去改变一百万个乡村,从而使整个中国都富强起来。培养什么样的人从事乡村教育?怎样在一贫如洗的乡村办教育?为苦难的农民办怎样的教育?陶行知在晓庄的实践给出了一个怎样的答案呢?

【采访】原晓庄小学生陈云生——

晓庄原来是大小的小,他来了以后,改了一个天亮的时候,破晓,(就是现在)晓庄的晓。这个山,原来是老山,他来以后,学生要经常锻炼,就改成劳动的山,叫劳山。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主持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开学典礼,这是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蔚蓝的青天是学校的天花板,金黄色的泥土就是学校的地板。在晓庄荒山野岭,陶行知和学生们开山辟路的锄头,刨在了中国教育落后的病根上。陶行知办晓庄师范,不要少爷和小姐,

不要文凭迷,不要书呆子,他带领学生们自己建校舍、修厕所、盖礼堂、造图书馆,开荒种地,挑粪施肥,全凭一双手一把锄头的艰苦劳作,和马牛羊鸡做朋友,对稻粱菽麦下功夫。

晓庄的学生,包括这位大教授自己,把劳动创造的生活当成每天的课程。陶行知要培养的是能够在中国一无所有的乡村办学兴教的老师。

【采访】原晓庄小学生陈云生——

和同学们,和学生到农村里面从事农业劳动,晓庄的学生吃的饭菜都是自己种。我们小的时候,他种的菜,他种的瓜果我们都吃到。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

他就是讲,办学跟改造社会是一件事,就是造就人,要造就人中人,不是人上人,也不是低声下气的人下人。

他希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农民和儿童敬爱的导师,使一个孩子、每一户农家、每一个乡村、乃至一百万个乡村都披上晓庄的光。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吕长春——

陶行知办晓庄师范有五个要求,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

这五个目标,其实里面每一个都是我们中国近代以来教育家的一种理想,但是把它完整地表述出来,陶行知是第一个。晓庄学生成长起来,他们又到周围的乡村办了许多小学。每天去给农民和儿童上课,这样的师范实践将整个晓庄地区的山村化作书声琅琅的大学校。

【采访】原晓庄小学生陈云生——

晓庄没有围墙,他说,农民四通八达,可以见到陶先生,可以直接听陶先生讲话。陶行知为农民建起图书馆,创办中国第一家乡村幼稚园,请来的园长是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中国儿童教育的开路人陈鹤琴。陶行知还热情邀请戏剧家田汉来晓庄演出新剧,田汉真的率领剧团下乡了。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

(陶行知)欢迎他们的时候就演说么,他说,我们现在是田汉欢迎田汉,我们这些种田汉,你们来关怀,我们来欢迎你这位田汉先生。田汉就讲,我是假田汉,你们才是真田汉,你们了不起!陶行知快乐而艰辛地呵护着晓庄学校,他拒绝领取校长薪水,却四处奔走募捐,甚至把母亲寿辰的贺礼都用来盖增加的校舍。陶行知告诉母亲,晓庄学校是代她“献给国家的寿面”,希望慈母与国家一样长生不老。

(背景音乐《锄头舞歌》)

这首歌是多才多艺的陶行知根据晓庄农民的山歌调子填的词。

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

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

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呼嘿,伊呀嘿……

后来,这支朴素而充满朝气的山歌从晓庄传遍了大江南北。晓庄师范从开学时的13名学生很快发展到150多个,很多人慕名而来。

(歙县崇一学堂)

这是陶行知读过书的崇一学堂,因为当年母亲在这里帮佣,使他有了两年的读书机会。

今天,校舍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家乡的人建造了一座纪念馆,纪念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个少年为中国做出的大事业,使这座小城拥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荣耀。

1917年9月,陶行知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那时,中国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革新教育是改变中国的必由之路,于是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教育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陶行知留学美国时深受大哲学家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回国后陶行知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他是带着理想和忧患回来的,而他在晓庄的生活教育实践是在杜威的基础上深刻切入中国实际的独特创造。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罗明——

落后啊,穷困啊,愚昧啊!他就感觉到要通过教育来发展经济,要通过教育来扩大民主,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认识水平,从而使中国真正地走上一个现代的、人民的当家作主的这样的状态。

我本是一个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地把我向外国的贵族方向转移,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陶行知呼唤第一流的教育家,用开辟精神和创新精神来开拓中国的新教育——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

为此,陶行知辞去大学的职务,专任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书记,他的目标是,让普天下的劳苦大众读书识字。

这时,陶行知把为大众办教育看作自己一生的大事业,为完成这一宏大的志愿,他身体力行。陶行知先是在家里开办了平民读书处,让6岁的儿子教祖母认字,十多天后,陶母居然能读信了。陶行知非常高兴,他由此受到了启发,中国有太多的人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而一个识字的孩子就是一个好老师。

陶行知在全国各地发动成立平民读书学校,遇见车夫、渔民、要饭的孩子、饭馆的石子厨子,他都送上自己编写的《平民千字课》,让他们再去教身边的人。他的行程甚至到了草原上的蒙古包里。

【采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林祥——

他到监狱当中去推行平民教育,还到和尚庙里向和尚推行平民教育。

凡我脚迹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

陶行知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去教,一点一滴的去做。在陶行知的脚步底下,《平民千字课》的发行量超过了三百万册。即使是这样,仅靠陶行知的一双草鞋,怎么能救助七千万失学的孩子呢?于是,他创办了晓庄学校,培养自己的同志。

当晓庄的学校成长起来,陶行知说,老山劳,小庄晓,新时代,推动了。

晓庄成了中国乡村教育的模范,冯玉祥将军请陶行知去河南考察教育,并有意邀他担任教育厅长。身为校长的陶行知向学生们保证,遵守校规,一定回来。

约定回校的时间快到了,学生们开始忐忑不安,然而陶行知回来了,他举着火把回来了。为了这一次的按时赶回,他历尽了艰辛。

晓庄一切诗化的,困难诗化,所以有趣,痛苦诗化,所以可乐,危险诗化,所以心安,生死关头诗化,所以无畏。

但到了1930年4月,3岁的晓庄便夭折了,陶行知成了国民政府的通缉要犯。当时,为了反对英国商会压迫工人,以及抗议国民政府默许日本十多艘军舰无视中国主权,闯入长江,停靠下关码头,南京城里经常发生学潮和罢工罢市。晓庄学生总是走在前列。蒋介石密令晓庄停办,陶行知得到消息,立即撰写了《护校宣言》,抗议说,晓庄的门可封,它的嘴不可封,它的笔不可封,它的爱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心不可封。

紧接着,南京卫戍司令部派出军警缉拿陶行知,解散学校,士兵们查封晓庄,但晓庄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朱笔大封条竟不知贴在何处。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

他对大是大非非常明确,做人的原则非常明确,为国家,为大多数人民,为民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追求真理,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对这个劳苦大众的孩子,爱满天下。

在办晓庄的过程中,陶行知曾感慨地说,教育的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

他的生活质量是逐步降低的,他的社会地位也是降低的,但是他的精神是不断提升的,他的事业是不断提升的,他认为人生就是要做一件大事来,什么是大事?大事就是开启民智,普及教育。

由晓庄学生汪达之担任校长的江苏新安小学,办学条件极为困难,学校几位老师用两件大衣跑了三十里路没有当到两块钱,又饿着肚子跑回学校。逃亡中的陶行知得到消息,立即两次汇去钱款,并写了热情洋溢的信:这件事是你们在长江北岸为乡村教育写成悲壮的一页,亦即光荣的一页,我们是何等地安慰,又是何等地敬佩你们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对这个苦难的民族崇高的师德独特的概括。

——陶先生,他和农民的关系是如鱼和水的关系,也是人的皮肤和肉的关系。

——他是最人民化、最平民化的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这点是了不得的。

——他超出了知识分子的范围,还是做人的典范。

——为人民而做出一切,这个精神,这个陶夫子的精神,也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仍然要大大地发扬。

(上集完)

【采访】原山海工学团学生沈增善——

工学团含义,以做工来养活自己的生命,以学习各方面来明了自己的生命,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生命。军事训练,科学训练,识字训练,体育训练,都在农村推广了。

陶行知又为流浪儿、报童和工厂女工办工学团和识字班,让他们中间的小先生识几个字马上教别人,懂得一个道理立即传递给别人,再培养出新的小先生。

工学团和小先生制度是陶行知的发明,是为这个古老贫穷的国家办教育想的穷办法。陶行知说,现在是教育同国难赛跑,我们要让教育追上国难的脚步,把它解决掉。

这个发明很快传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也传到了延安,陕甘宁边区的教育部长、老教育家徐特立说,延安搞扫盲教育,“小先生制”是十分有效的办法。这位老人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师陶”。

1936年夏,陶行知以教育家和全国救国会领袖的身份出访欧美,他巡回演讲,向世界报告中国文化运动和救亡运动的情况,考查新教育。然而四个月之后,领导民间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袖沈钧儒、李公仆等“七君子”被捕入狱,国民政府将陶行知一并立案侦办,陶行知只能滞留海外,继续他环行世界、宣传抗日的活动。

1937年,日本人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12月12日南京沦陷,日本军队的屠刀将这座六朝古都变成了地狱。12月13日,正在纽约的陶行知与他的老师杜威起草了一份宣言,由爱因斯坦、罗素、罗曼·罗兰和甘地共同签署,并于当天发表。宣言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呼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陶行知呼吁美国码头工人罢工,不要向日本运输废钢铁,他说那样做是“美国富翁黄金满堂,中国同胞血花遍地”。

这是当年陶行知在墨西哥演讲的照片,至今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忧愤,和他对世界和平热切的呼唤。

1938年7月,侵略者的铁蹄已踏碎大片国土。这时被解除了通缉的陶行知匆匆启程回国,途中来到希腊雅典。宙斯神殿已成废墟,他瞻仰了囚禁苏格拉底的石牢,他在这里端坐五分钟,沉思默想。2400年前的这位哲人把雅典街头市场当作课堂,宏论激辩,以唤醒沉溺于往日灿烂光景、茫然不知垂危的同胞为己任,却被囚禁,被处死。

陶行知在位古希腊思想家蹲过的石牢里想了些什么?我们已不能知晓,但他留下了一首诗,诗中问道:这位老人家,为何也坐牢?

也是在归国途中,陶行知来到伦敦,祭扫马克思墓,这是他环行世界的旅途中第三次拜谒马克思墓,对这位倡导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者,陶行知当有情同志近的呼应。

1938年9月,陶行知抵达印度,在圣雄甘地的茅草屋,两人侃侃长谈。他应甘地之邀在印度发表《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的文章,阐述他在民族危亡时期实践国难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甘地亲自写下按语说:陶行知博士的思想对我们印度一定是非常有用的。

在侵略者罪恶的炮火下,苦难的中国人民陷入深重的血泊里,有多少街巷在燃烧,有多少山山水水承载着背井离乡的人流,有多少孩子永远失去了笑脸。

在流亡逃难的路上,在茫然不知所终的人流里,也有陶行知的孩子。18岁的二儿子陶晓光沿着长江,从上海逃到了武汉。而17岁的三子陶刚,历经磨难,从家乡徽州翻山越岭,经广西、贵州、徒步到了重庆。

【采访】陶行知之子陶城——

爬山越岭,步行数千里到到重庆,当时他淋巴腺溃烂,腿部都溃烂得脚的跗骨都露出来了。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原育才学校学生吕长春——

五年级读好了,六年级刚刚要开学,七七卢沟桥(事变),打仗了,打仗了以后就不能读了,要避难了。冻死的、饿死的小孩子,我就亲眼看到过。

救救孩子。无情的点火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儿童保育运动,那是在屠刀下抢救数百万孩子的战斗。回国不久,陶行知立即投入到这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中。

【采访】原重庆学校学生中央音乐学教授杜鸣心——

当时很多有钱的太太、达官贵人到保育院去干什么呢?去参观,他们去选干儿干女,在孩子们的面前就挑来挑去,说这个孩子长得不好看,说那个孩子有什么缺点,使得对孩子的心灵有很大的创伤,陶先生知道这个事情非常

愤怒,他说,我将来一定要办一所这样的学校,我不管他长得美还是丑,只要他有才能,能够有学习的潜力,我就要培养他。

在汉口的一个保育院里,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在一个头上长满癞疮的难童的指挥下欢快地歌唱。这个孩子战火中被父母送进保育院,只是想为家里留个活口。陶行知将他选到育才,并让冯玉祥将军请了重庆最好的医生治好了他的癞疮。后来这个孩子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着名的指挥家。

【采访】原重庆育才学校学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贻鑫——

他眼光是很远,不是说为了目前,把这些小孩收养,他已经看到抗战胜利后,中国要建设,必须有很多各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要从幼苗培养起来。

陶行知在孤独难童中看见的是人才的幼苗,他孕育了一个培育英才的构想。虽然身处一个极为困难的年代,但陶行知坚定不移。在给宋美龄的信里,他提出创办育才学校的计划,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只批准给予开办费,而日常维持的费用要校方自行筹集。

1939年7月20日,在这座古老的寺院里,育才学校成立了,陶行知任校长。这个偏僻的山村当年离重庆有着150里崎岖的山路,还有嘉陵江的激流阻隔。

杜鸣心,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抗战中,他的父亲在淞沪战场战死了,孤苦无助的母亲只能把他送进儿童保育院,在育才第一次招生中他成为一名育才的学生。

【采访】原重庆育才学校学生中央音乐学教授杜鸣心——

当有一次育才的先生们到保育院来招学生的时候,我的音乐老师让我一个人独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因为我一想到我的身世,所以我唱得非常有感情,就引起育才老师的关注。我到了育才以后,那个时候是1939年,我已经11岁了,才第一次看见了钢琴,才正式开始学习音乐的过程。育才整个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陶行知为育才请来最好的老师,大作曲家贺绿汀教音乐,大戏剧家章泯教戏剧,文学组主任是诗人艾青,教孩子们舞蹈课的是戴爱莲。抗战时聚焦在重庆的文化名人和艺术家们都跋山涉水到古圣寺的庙堂里讲课。音乐组主任贺绿汀跑遍山城买到几十本钢琴乐谱,回育才学校途中船翻了,好多人死了,贺绿汀在冰冷的江中挣扎上岸,乐谱还抱在怀里。也许我们今天无以想象当年办学的艰难,但我们可以知道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进步,都是陶行知和他请来的老师们在苦难日子里的快乐。

【采访】原重庆育才学校学生中央音乐学教授杜鸣心——

我们是1939年到的育才,1940年12月26日我们就可以在重庆开正式的音乐会,向社会各界来汇报我们的学习成果。

【采访】原重庆育才学校学生冯鸿甲——

我们学校有个大操场,有的时候我们自己组织一些汇演啊,把群众也组织来一起活动,特别是延安的扭秧歌过来了以后,我们学习了以后,把那一片都传遍了。

也在育才上课的历史学家翦伯赞曾经回忆说,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在座谈会上面谈时局,从国内到国外,从政治到军事,明如指掌,能够写出创作,自编剧本,自己作曲,作歌,能够写生,能够画出星宿的图谱,这是抗战中的中国奇迹,它代替了这个古老的寺院中人们对神的幻想。

【采访】原重庆育才学校学生中央音乐学教授杜鸣心——

我们一天只能吃两顿稀饭,菜是什么呢?吃胡豆或者藤藤菜,还有豆渣,豆腐我们吃不起,豆渣放一点盐,就是我们的菜。

孩子们饿肚子,陶行知心如刀绞,他在睡梦中听见谷子在仓里叫,写成一首诗。只有15岁的陈贻鑫,流着泪为校长的诗谱曲。

【采访】原重庆育才学校学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贻鑫——

谷子在仓里叫,

日寇在战场上笑,

我们要给难童吃下去……

师生们嗷嗷待哺,育才学校濒临绝境,为了古圣诗里两百多号“活菩萨”,他成了四处化缘的苦行僧,每天在往返重庆城里的山路上,同柴米油盐赛跑。

【采访】陶行知之子陶城——

下雪天冒着雪,下雨天冒着雨,有的时候到十二点钟,跑了一天,到晚上才回来。

外出化缘的陶行知,每天用两个烧饼充饥,自己一身破衣裤,心里牵挂的却是孩子们每人有一套出客之衣,以为演出或集体行动之用。

在最苦难的年代里,陶行知饱尝办学的艰辛,他把行乞兴学的武训当成了和师生们共勉的榜样。

一世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在育才成立三周年的纪念演讲中,陶行知鼓励师生们在磨难中前行,在磨难中继续创造,他说:我们每天要四问,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采访】原重庆育才学校学生中央音乐学教授杜鸣心——

有些陶先生的朋友就说:陶先生,你这是抱着石头游泳啊!你把育才学校舍弃了吧,办不下去就不要再硬撑了。陶先生非常乐观,很风趣地回答他:我不是抱着石头游泳,我是抱着爱人在游泳,所以我们会相互鼓励,我们一定会游到彼岸的。

【采访】原重庆育才学校学生,冯鸿甲——

陶校长就像一个妈妈一样,把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拉扯长大,这是永世不能忘的。

伴随育才诞生的喜悦,1939年12月,陶行知同美丽的姑娘吴树琴结婚,重新印来家的温馨,他同妻子约定,直等到最后胜利,再从容生一二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这对新婚夫妻的洞房借住在一个冰冷的碉堡里,那儿没有贫贱夫妻的哀伤,却充满热恋情人的温情。艰苦的条件下,当陶行知吃到妻子亲手做的肉松,心中充满了感激——我得了这滋养,是加倍努力工作,以为小孩大众服务。

这样的鼓励还来自另一对夫妻。陶行知常去拜访结为挚交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总是得到主人的真诚款待,他高兴地告诉妻子,自己“去时腹中空,回来力无穷”。

血泊里的中国人终于迎来抗战胜利的时刻,1946年4月,陶行知从重庆到达南京,重访晓庄,祭扫家人的坟墓,随后匆匆赶往上海。——我怀抱着为国为民的热情,来到这东方大城,主要是想做上海的工作,想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函授大学、新闻大学、无线电大学,让整个上海都变成学校,让上海五百万市民都能得到教育和再教育的机会。这样,我的生活教育的理想就全部实现了。

然而欣喜却如此短暂,希望在劫后余生的祖国实现全部理想的陶行知,眼睁睁地看着专制的腐败和内战的乌云笼罩着血痕未干的国土,他还要同灾难继续赛跑。但是,这是谁能想到呢?留给陶行知的时间只有100天了,他终于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没能实现他和妻子“再生孩子”的约定。

【采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林祥——

1946年4月8日到的上海,到他去世是100天的时间,在这100天当中,他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是在从事于争民主和独立的政治活动当中去了,所以他在100多天当中,发表了80多场演讲。

但是,和平协议已经撕毁,进步的主流已无法阻止残垣断壁的城镇乡村重新沦为战场,而不是陶行知期待的校园和课堂。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原育才学校学生吕长春——

6月23日,在上海北站举行了一个五万人的游行大会,陶行知在北站的广场上面,两个汽车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演讲台,陶行知在上面就讲,我们要反对内战,我们要争取和平。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

当时来讲,陶先生是走在最前线的,反内战,求民主。

1946年7月,这是被历史诅咒的黑暗的七月。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人李公仆先生在昆明街头被特务枪杀,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在主持了李公仆的追悼会后又在昆明街头被杀。

【采访】陶行知之子陶城——

陶行知的处境非常危险,他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你的爸爸非常危险,他现在正在着急处理他自己死后的事情,他忘不了救国救民,自己生命危险,高血压根本不管,开会开到十二点,还要干。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

得到了消息,你是第三枪。老夫子就讲,我等着第三枪!

如果消息确实,我会很快地结束我的生命,深信我的生命的结束不会是育才和生活教育社之结束。我提议,为民主死了一个,就要加紧感召一万个来顶补。

1946年7月24日下午,陶行知卖字为育才筹集经费,他连续写了五个小时。当晚,陶行知彻夜整理自己心爱的诗稿。

流吧,流成血的鸿沟,

使内战魔渡不过去,

叫中国不致毁灭;

死吧,死尸像天梯样,

一层层堆列,

让自由神快快走下来,

叫中国不会分裂。

第二天早晨,陶行知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他让自己变成了那“死尸的天梯”的一个台阶。

【采访】原重庆育才学校学生,冯鸿甲——

那天突然之间我们学校那里的铃子啊,一直打,打了十分钟,十几分钟,二十分钟,这么长时间的打下去,时间很长。全部都哭成一片,非常的伤心。

【采访】原重庆育才学校学生中央音乐学教授杜鸣心——

那种关爱,我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

(《陶行知》全集完)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健康教育观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4), 385-389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e5082627.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e5082627.html,/10.12677/ass.2017.64052 The Health Education View of Modern Educator Tao Xingzhi Hongjun Liu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Received: Mar. 31st, 2017; accepted: Apr. 14th, 2017; published: Apr. 21st, 2017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dopted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view of Tao Xingzhi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n Tao Xingzhi’s theory, health education is not only everyone needs, but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power. The content and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eclectic, the education concept should be the unity of teaching do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idea of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should be build up. The modern value of his health education view is: health is an attitude of life; Th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heritag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system; The school education of “health first”;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go hand in hand. Keywords Tao Xingzhi, Health Education, Value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健康教育观 刘红军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收稿日期:2017年3月31日;录用日期:2017年4月14日;发布日期:2017年4月21日 摘要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陶行知的健康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陶行知认为健康教育人人需要,是民族强大的根基,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丰富多元,以知行合一作为教育理念,采取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还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其健康教育观的当代价值为: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教 文章引用: 刘红军.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健康教育观[J]. 社会科学前沿,2017, 6(4): 385-389.

陶行知演讲稿

幸福的由来 台湾作家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是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始终铭记:“对待孩子要有爱心,对待工作要有细心,对待家长要有诚心”,我细细品尝着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就如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记得刚踏进幼儿园的那一刹那,陌生,恐惧一起袭来,心底只有喜欢孩子的一颗心为自己壮着胆。我被分到中班和从事幼教多年,经验丰富的司马老师一起工作。我看着,记着,学着司马老师的一举一动,好让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也像司马老师一样铃鼓一摇,孩子们的眼睛就望过来。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了,我的努力孩子们视而不见。一个班30几个孩子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任凭我嗓子喊破他们还是讲他们的,这样的情况让我觉得很无助也很无奈,特别是有时候一个人带班的时候。这时候当我接触到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才让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的发现出来的精神。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我的一次次体贴的照顾,耐心的倾听使我慢慢地走进了孩子的心中。国庆长假期间我接到一个电话,刚接通,“肖老师,我想你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在我耳中想起,原来是班上灿灿小朋友放假想我了吵着妈妈给我打电话,正是这一句简单的问候,重新点燃了我对幼教的热爱,让我知道了孩子们爱我,喜欢我,想着我…..总认为半年来自己碌碌无为,这不正是孩子教给我满意的答卷吗?我为被孩子们的接纳而幸福着,快乐着。 时间流逝,困难总会过去,我充满信心继续着我的幼教事业,我向同行学习业务能力,我参阅幼教杂志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工作中我做个有心人积累点滴经验,每年的研究课我和班上老师商量共同探讨,根据自己的情况我给自己定目标,“琴棋书画”对幼儿老师来说必不可少,因此我坚持每天画一张简笔画,一个星期弹一首幼儿歌曲,看着我的画能给孩子们的课堂气氛增添色彩,看着孩子们随着我的琴声《找朋友》在教室里欢歌跳舞,那双僵硬的手指从此灵动起来,我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和孩子一起表扬道:“老师真棒!”我和孩子们共同快乐成长着。也正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对业务的钻研,慢慢的,我对幼教工作有了一份新的认识,业务能力也在不断的熟悉和提高。园长也放心把一个班的孩子交给了我,我当上了班主任。每天,我听着孩子们的“肖老师好!”快乐的工作着,晚上伴者孩子们的欢声入眠,我珍惜着能在蓝天下这片最纯净的土地上工作,我享受着职业带给我的幸福。 当看到他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要在这里起飞时;我打心眼高兴,同时也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幸感受着他们的开心,见证着他们的进步,更有幸陪伴他们走过了最纯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我的生命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延续,我的快乐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找寻,拥有了孩子的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陶行知的经典名言语录

陶行知的经典名言语录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3、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4、教育是立国之本。 5、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6、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王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 7、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8、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9、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10、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 11、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

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12、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13、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14、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15、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16、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17、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18、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19、奋斗是万物之父。 20、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21、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22、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 ——我之读书体会 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掩卷沉思,顿有颇多感悟,顿觉获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研究上的先行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他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爱满天下。他的很多教育主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我就从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来谈谈我的理解和感受。 一、“生活即教育”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即教育”学说。教育开始贴近人民大众。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社会经济之改造。”“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含有教育的意义。”换言之,社会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经验的获得过程恰是学习的过程。在社会中,我们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中要穿插社会学习的要素。适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且从社会中学习经验,从而培养做人的品德与素养。适时开展实验性教学,开设实验课程,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活跃性的课堂要素。这一理念给

了我很多的思考,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我要加入更多的趣味因素,把更多的社会体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一篇课文文本的讲解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要采用多变的游戏性的方式。比如把表演,说唱,做游戏、比赛等因素融入课堂中,课堂学习就变得不再单一呆板,而是趣味十足了。我也曾经试用过这样的不同的教课方式,确实有着良好的效果。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这种理念实际上在新课标要求上就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定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活动的参与者。倡导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并且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教育”的中介。他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他提倡教育要采用正确的科学方法。他在1923年所写的《教育与科学方法》中提出:要采用科学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提到教师要在课堂组织、教材的应用及教学工具三方面力求创新,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这种提法是很有先进性的。在我们当今的教学中,这三点也同样重要。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

陶行知文集读方案心得完整版

陶行知文集读方案心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学校要求我们全体教师研读一本书,如《陶行知文集》或其他教育着作,并写心得体会,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陶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二、习惯训练无小事 “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

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去做。譬如,下课时关电灯,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离校时到家电话通知老师,可以使学生养成按时离校,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三、榜样的力量(教师、家长要做好表率)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又如要求学生有干净整洁的仪容仪表,那么老师也要以朴素大方,给学生以榜样。所以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年少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直接影响。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一) 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

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二)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

陶行知教育名言30句

陶行知教育名言30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辨》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里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纳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重视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概知识,亲知是几乎被完全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从闻知那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1,陶行知手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3,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5,文化钥匙要使学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国文;二是外国语;三是数学;四是科学方法—治学治事之科学方法。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8,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9,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929年春,为发展江苏北部乡村小学教育,陶行知派晓庄师范学生李友梅等到淮安创办新安小学。陶行知写信鼓励师生,要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坚持办学。资料图 10,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1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12,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13,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十分关怀儿童的成长,经常募集基金,购买节日礼物赠送贫苦儿童。资料图 14,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15,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

请陶行知走进中小学语文教材

请陶行知走进中小学语文教材 建国后较长时间“左”的错误,在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一些不应有的禁区,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致使语文教材至今仍有遗珠之叹,这就是至今仍然缺少被毛泽东同志称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作品。50年代初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粗暴地株连了推崇武训的陶行知,使得本应成为新中国教育奠基石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创立者被打入“冷宫”几十年,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初,即使在教育界也大都不知陶行知为何许人了;编写和修订教材也迟迟未能选入陶行知的作品,也更没选写陶行知感人事迹的诗文。这对我们的教材建设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缺陷。 在中国近现代的专家学者中,毛泽东同志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一个是鲁迅,另一个就是陶行知。毛泽东的评价,代表了党内外的普遍良知。宋庆龄称他“万世师表”,周恩来说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吴玉章称他是“前无古人的教育家,一个时代的英雄”。李维汉说:“陶行知先生,是人民大众最亲切的朋友、导师和领袖。对人民忘了自己,对朋友与人为善,对青年诲而不倦。对敌人有最大勇敢,对困难有最大顽强。”“陶先生不是共产党人,却是共产党人应该学习的榜样。”翦伯赞称他“有儒家的风度,墨家的慈爱,基督耶稣的精神,他是自古以来哲人的合体”。徐特立说他“是近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优秀的人民教育家”。胡乔木说:“陶先生的死叫我们一下子损失了三个有独创性的伟人——一个政治家、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文学家。”诗人郭沫若说“陶先生是一个真善美三者具备的完人”,其“大哉陶子”等几句献辞,很自然地让人想起他“大哉鲁迅”的几句话。延安各界追悼陶行知大会上,陆定一代表党中央所致悼词也明确肯定:陶行知与鲁迅“走的同样的道路”。各人言词虽有区别,所表达的意思却与毛泽东的评价完全一致。 这两个铁骨铮铮的伟大学者,用他们只活到55岁的有限的生命,给后人留下了两座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有效地开采利用这两座宝库,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由于鲁迅更专注于笔耕,更侧重于文学创作、思想文化斗争与建设,他这座宝库也就更全面、更丰厚一些。建国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重视对这座宝库的开采利用,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册《语文》中有关鲁迅的内容——从鲁迅的诗文,到别人写鲁迅的诗文,足以汇成一本厚重的专著。这对于几代青少年学习语文、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在终生不懈地致力于教育事业、努力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的同时笔耕不辍,兼顾思想文化斗争和文学创作的。他这座宝库虽然更侧重于教育理论方面,却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建树,也有许多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堪称“第一”的创造:他最早强调教与学的紧密结合,第一个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在五四时期得到广泛认同而一直沿用至今;他最早抓住“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 这一最大的国情,发起平民教育下乡运动并躬身实践,是留洋知识分子中最早重视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第一人。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等文中几次讲到:“大革命前,有一次恽代英同志看到陶行知他们搞乡村工作,寄信给毛泽东同志,我们也可以学习陶行知在乡村里搞一搞。”(《周恩来选集》上卷179、333页)可见我们党的领袖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也受有陶子的影响和启发;早在30年代中叶,他就在《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教育与人口、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主张少生、优生、优教,是现代中国最早提出实行计划生育主张的人之一;他曾任《申报》顾问,在《申报·自由谈》发表大量杂文,与鲁迅并肩作战;他积极主张抗日,九·一八事变后在《战神前的对话》一文中明确指出:日本不能“久战”,中国则利“久战”。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 1 稿费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2 不要做井底之蛙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3 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 张宗麟先生原是晓庄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1932年暑假,他约戴自俺一起去广西桂林师范工作。戴自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现在能跟老师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禁不住心驰神往,立即欣然同意。事隔几天,陶行知先生约戴自俺谈话:“现在河南需要一个人,你愿意去吗?”“到河南去干什么?”“一所省立省乡村师范要请我们派一位晓庄同志去担任研究实验部主任。原是请张宗麟先生去的,他将去广西。我的意思,你去河南怎么样?”戴自俺认为跟着张先生去广西比较省力,便不加考虑地拒绝了,说:“我想,能再跟张先生学习一段时间,对我比较合适。”陶先生耐心地说:“科学家是分开来,他去广西,你去河南。”戴自俺还是不大愿意,他低头想了一下说:“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干有胆怯,我干不了,还是请张先生还我一段时间为好。”陶行知笑了:“原来你是想着大树底下好遮荫呀!”“正是。我想先跟张先生学几年,再自己单独去闯。现在我可不敢一个人去干,一定干不好。”陶行知先生沉默了一会,忽然指着窗外说:“你看,那边有两棵树。”顺着陶先生的手,戴自俺看见了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楝树,挺拔坚实,在晚霞中尤显得英气勃勃。在大树的下边有一株小树,被笼罩在楝树的浓荫之中,显得苍白瘦弱,一副可怜的样子。小戴不明白陶先生的意思,用疑惑的目光望着这两株截然不同的树。陶先生说:“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

最新《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笔记 寒假里,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不仅在当时很先进,在现在看来,也很有实际意义。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学习。文集中的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学校观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必须有所转变。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些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些理想、道德、情操。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

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学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教育文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

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

走进陶行知 主要内容 一、作者介绍 陶行知,原名文濬。生于1891年10月18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 1914年以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成为杜威的关门弟子。 1917年学成归国,任南京师范学校教授,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1922年底,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东南大学,任教育科主任。 1923年底,辞去大学职务,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专任教育改进社主任,积极提倡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提出“四个一百万”和自己的教学理论。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 1936年7月,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 1939年7月陶行知在陪都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成为国统区的“民主圣地”。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实情,创造了一整套的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行知是坚强的民主战士 抗日战争结束后,广大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对内战,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他争取民主和平,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著名民主人士、学者李公朴(育才学校副校长)和诗人闻一多被蒋介石枪杀。有消息说陶行知已被列入暗杀名单,陶行知说;“我等着第三枪”,结果因疲劳忧愤而死。 陶行知是诗人 陶行知创作的诗歌的特点是大众化。他的诗是为广大群众而写,他说要老妈(没有文化的老人)听得懂才能称及格。他的诗有许多都谱成歌曲,如锄头舞歌、镰刀舞歌、手脑相长歌。经典作品及评价 经典作品:《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对陶行知的评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周恩来 万事师表---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孙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泰戈尔陶先生的思想是准确的,见识是高超的,志愿是宏大的,意志是坚强的,生活是刻苦的,做事是勇敢的,对人是诚恳的。他为大众服务,也为大众所爱戴---吴玉章

陶行知传读后感

《陶行知传》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传》,可以真切触摸到一个集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诗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感天动地,无疑是对人的精神洗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陶行知先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陶行知传》的读完序曲,即使我的心灵就产生了强烈震动。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一个普通却崇高的教育家。他不仅受到了和同时代伟人、学者(如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人)的衷心称赞,更得到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崇高敬仰。毛泽东称之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有人曾说过:“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完他的书,思考更多的是:学生需要什么要的老师?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做好老师? 在社会动荡,个人身处险境,能不改初衷,用生命实践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以满腔的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爱事业。以“爱满天下”的情怀诠释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当心潮澎湃的读完这本书,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生命的洗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无私奉献老师的写照,陶先生用一生来履行。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他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个神圣的领域中。 我们有着比陶行知先生好着不知多少倍的工作环境与学术氛围,却缺乏他那样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创造精神,百折不挠的殉道勇气和博大真挚的爱心。读陶行知先生的传记,仿佛在与高尚的人生对话;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仿佛在与精彩的生命交谈。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

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