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表格)

数学教案

教师:

第一单元表内乘法(一)

1.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及乘法的各个元素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4.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情境图。

教师:大家看看这个教学楼有多少个窗户?

学生1:一共有27扇窗户。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是一扇一扇数的。

学生2: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9+9+9=27

(扇)。(按学生数的公式闪动画面)

教师:同学们能列个数学算式吗?

学生:能。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

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1:都是加法。

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

的加数?

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

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

学生:是3个9相加。

二、探索新知

(一)快乐起航

教师:某校二年级2个同学坐一张桌子,一共坐了50张桌子,你知道该校二年级有多少个同学吗?你会列式吗?试试看。

教师:列完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1:太长了。

学生2:太麻烦了。

学生3: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教师:像这样的算式,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想学吗?

(二)愉快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

教师: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学生1:一共植了32棵。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我是一棵一棵数的。

学生2:我是横着看的,每排有8棵,一共有4排,也就是4个8,所以列成算式是8+8+8+8=32(棵)。

学生3:我是竖着看的,每列有4棵,一共有8列,也就是8个4,4+4+4+4+4+4+4+4=32(棵)。

教师:4个8相加,如果用乘法计算,可以用8×4表示,也可以用4×8表示。

教师介绍读法。8×4读作:8乘4;4×8读作:4乘8。

教师:想一想,8×4等于多少?

学生1:8乘4等于32。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1:8+8+8+8和8×4都表示4个8,所以都应等于32。

教师:你真聪明!4×8等于多少?

学生2:4×8等于32。

教师:看到这两个乘法算式,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1:用乘法真简便!

学生2:用加法算要用“+”,用乘法算要用“×”。

教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叫“因数”,也可以叫“乘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同桌相互说一说8×4=32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

学生1:用4×8表示。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1:4+4+4+4+4+4+4+4=32表示8个4相加,所以可以写成4×8。

学生2:8个4相加,除了用加法和4×8表示,还可以用8

×4表示。

2.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2

教师提出要求:每次摆3盆花,照这样摆6次。

学生动手操作小圆片,让一名学生到展台上摆。

教师:你一共摆了几个小圆片?

学生1:3+3+3+3+3+3=18(个),我一共摆了18个。

学生2:3×6=18(个)。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2:每次摆3个,摆了6次,也就是6个3,所以可以写成3×6=18。

学生3:6个3相加,我写成6×3=18。

教师:你知道6、3、18这三个分别在乘法算式中叫什么吗?下面请看一看教材第3页上方内容,同学们自学。

3.引导发现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学生1:我发现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2: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计算。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上课堂活动的第1题:让学生看算式,并读一读,掌握读法。第2题:同桌合做,一人摆小棒,一人说算式,然后交换角色活动。第3题:同桌协作,一人摆小圆片,一人说算式。

2.学生将校园图(课件出示)中的几个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3. 100个2相加是多少?怎样写比较简便?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科目数学年级二教师

课题练习课,教材第4~6页内容。授课时间第2 课时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感受用乘法解决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性。

2.培养观察、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

难点

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具

准备

教学挂图,算式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前面我们学校了乘法的初步认识,谁来说一说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指名回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有关“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的第5题。

投影出示题目,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独立思考,并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中。集体反馈时,教师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每幅图各表示几个几相加。

2.完成教材第6页的第6题。

(1)投影出示本题左图,提问:每组有几个人?有几组?图上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打乒乓球?怎样用乘法算式列式?

指名回答,组织全班交流,然后让学生把正确的答案填在书上。

(2)让学生独立完成本题右图。

先观察每排摆几瓶,共摆了几行?

集体订正时,指名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6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后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思考方法。

4.完成教材都6页的第8题。

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连线”就是把意义相同的两个算式连起来,在此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指名口述连线答案,并要求说出这样连的原因。对学生易错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析。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6页的第9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引导学生用“小朋友在做什么?每组有几人,有几组”这样的句式来说,便于学生理解图意,列出乘法算式。

2.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对于学困生,教师要进行个别地指导和帮助。

3.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扮演,再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改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

算2的乘法算式。

2.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类、类比,培养思维能力。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

值。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家里喜不喜欢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啊?小云和我们很多小朋友一样,也是一个喜欢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好孩子。今天,他们家要来客人,爸爸妈妈非常忙,小云决定帮忙给客人递拖鞋。

1.多媒体出示两个客人进门。

师:哇!有客人来了,小云要拿拖鞋给客人。一个客人需要2只拖鞋,那两个客人需要几只拖鞋?可以怎样计算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4。

2.多媒体又出示一个客人。

问:现在一共有几个客人?需要几只拖鞋?可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6。

3.多媒体再出示一个客人。

问:现在一共需要几只拖鞋?怎样列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2=8。

问:上面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想一想我们学过的知识,它们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表示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引导学生理解:2个2相加,乘法可以写作2×2,3个2相加可以写作2×3……

2+2=2×2=4

2+2+2=2×3=6

2+2+2+2=2×4=8

4.多媒体出示第五个客人。

问:现在需要几只拖鞋?用加法怎样计算?乘法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2+2+2=2×5=10

……

2+2+2+2+2+2+2+2+2=2×9=18

二、探究新知

1.师:你发现这些乘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乘法算式来编出2的乘法口诀。前面一个乘数都是2,我们在乘法口诀中就把二放在最前面。后面一个乘数是几,我们就把几放在二的后面。积放在两个乘数的后面。由此可以得出2的乘法口诀的第一句:二二得四,表示2乘2得4;第二句:二三得六,表示2乘3得6。那第三句怎么说呢?表示什么意思?第四句呢?

2乘5的积是两位数,为了顺口,我们就把“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那后面几句口诀你们会编了吗?

2+2=2×2=4 二二得四

2+2+2=2×3=6 二三得六

2+2+2+2=2×4=8 二四得八

2+2+2+2+2=2×5=10 二五一十

2.给学生1分钟时间背口诀。

师:你背了几句口诀?谁背得最多?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口诀的?愿意把你的方法说给同学们听听吗?(引导学生找出相邻两句口诀间的联系。)

3.多媒体出示滑冰图。问:共有几人在滑冰?

用乘法如何算,用了什么口诀?

学生讨论回答。

4.课堂活动。

第1题,要让学生动手摆小棒,然后说算式和口诀,可采取你摆我说、自己边摆边说或老师摆学生说等形式进行,加深学生对2的乘法口诀的理解。特别注意除“摆2次”外,其他的摆法都要启发学生根据摆小棒的结果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并巩固用一句口诀算两道乘法算式的知识。

第2题对口令,也可采取老师和学生或学生和学生对口令等形式进行,使学生熟悉口诀并运用乘法口诀。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在对口令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进行用一句口诀对出两道乘法算式的活动。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用什么方法记忆2的乘法口诀?学生讨论发言。

板书设计:

重点:经理编制1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1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1的乘法

口诀。

难点:理解1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一、谈话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大家都掌握得很不错。今

天我们来学习1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编口诀。

(1)课件出示1根小棒,提问:这是几个几,你能用乘法

列算式吗?

指名口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1。

教师指出:根据这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编一个乘法口诀“一

一得一”。

全班齐读口诀,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2)课件出示2个1根小棒。(结合课件动画1根1根地出现。)

提问:现在是几个几?怎样用算式表示?口诀可以怎样编?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2,一二得二。

追问:1×2=2表示什么?一二得二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交流得出1×2=2表示2个1相加得2,也可以表示1个2得2。一二得二可以计算1×2=2,也可以计算2×1=2。

(3)课件出示3个1根小棒,提问: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和编一个乘法口诀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后板书:1×3=3,一三得三。

2.学生自主摆小棒,编口诀。

刚才我们编了1的乘法口诀的前3句,你还能继续往下编吗?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小棒,一边摆小棒,一边写算式,并编出相应的口诀。请同学们注意,在摆小棒的时候,要1根1根地摆,还要数出有几个1。

学生自行摆小棒、写算式、编口诀。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学困生予以一定的指导。

3.交流反馈。

刚才大家编出了1的乘法口诀,能把你编的口诀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学生口述编口诀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4=4 一四得四

1×5=5 一五得五

1×6=6 一六得六

1×7=7 一七得七

1×8=8 一八得八

1×9=9 一九得九

全班齐读1的乘法口诀。

4.找规律,记口诀。

(1)观察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1乘几,积就是几。

(2)用你喜欢的方法背口诀。

(3)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顺背、倒背、同桌互背、全班齐背、指名抽背。

5.巩固口诀。

(1)对口令。(完成教材第9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师生、生生对口令。

(2)说算式,对口诀。(完成教材第9页“课堂活动”的

第2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3×1得多少?用什么口诀?为什么用这

句口诀。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无论是3×1还是1×3都可以用“一

三得三”这句口诀计算出结果。这和前面学习的2的乘法

口诀一样,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

同桌合作:一个学生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另一个学生说出

相应的乘法口诀。还可以一个学生先说出乘法口诀,另一

个学生说出乘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相互说说每题应用的乘法口诀。

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教师归纳:在比较大小时,要先算出算式的结果,再比较

大小,这样不容易错。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接着同桌互对答案、交流,然后教师

指名口答,并让计算错误的学生说说原因。

4.完成教材“练习二”的思考题。

(本题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创造

能力和应用口诀的能力。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供学有余力

的学生选用。)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图,理解图意: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

完全一样的图形,并学会怎么分。通过类比、推理,探索

出本题的答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的乘法口诀

1×1=1 一一得一1×2=2 一二得二

1×3=3 一三得三1×4=4 一四得四

1×5=5 一五得五1×6=6 一六得六

1×7=7 一七得七1×8=8 一八得八

1×9=9 一九得九

重点:掌握并熟记3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记3的乘法口诀。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3人一组,共2组小朋友在跳绳。

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几个人一组?有几组?

学生观察图,教师指名回答。

提问:一共有几人?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拥有哪句口

诀?

指名回答。

(学情预设:学生列出3×2=6或2×3=6,两个算式应用“二

三得六”这句口诀。)

教师:同学们真棒,利用我们学过的2的乘法口诀解决了

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3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图意,填补表格。

(1)追问:如果有3组,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想的?(教师边提问边利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和表格。)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口答,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①3+3+3=9;②两组6人,三组比两组多一组,多了3人,6+3=9;③通过数人数得出共有9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表格“3组”对应“人数”栏上标上得数9。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算出4组、5组、6组各有几个小朋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2)提问:从表格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得出:每一个不同的组数就对应着一个不同的人数。从左到右组数依次增加1,人数就依次增加3。

请你根据表格里的组数和人数的规律,猜猜7个组、8个组、9个组各有多少人。

学生同桌交流后,教师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把表格补充完整,验证学生的猜想。

2.尝试编口诀。

(1)同学们,“3组有9人”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指名回答,并板书:3×3=9。

提问:你能根据3×3=9试着编一句乘法口诀吗?并说说你这样编的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编1,2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编出3×3=9的口诀:三三得九。

(2)让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学生独立列乘法算式,编口诀,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集体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3=9 三三得九

3×4=12 三四十二

3×5=15 三五十五

3×6=18 三六十八

3×7=21 三七二十一

3×8=24 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3.找规律,记口诀。

(1)全班同学齐读3的乘法口诀。

提问:3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有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的规律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予以

肯定。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都相差3。)(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口诀,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记口诀。

4.用口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2。

3×6= 7×3=

(2)请同学们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教师指名口答,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6=18 口诀:三六十八

7×3=21 口诀:三七二十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

教师请2个学生上台演示,一个学生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另一个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及所应用的乘法口诀。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合作轮流摆一摆、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教材第12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直接在表格中圈出3乘1,2,3, (9)

积。

反馈时,教师指名学生说说积分别是多少,根据哪句口诀得出的。

3.完成教材第12页“课堂活动”的第3题。

同桌两人合作对口令。

4.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反馈第1题时让学生说说应用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3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有什么联系?你能背出3的乘法口诀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科目数学年级二教师

课题练习课,教材第13~14页内容。授课时间第6 课时

教学

目标

熟记1,2,3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运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具

准备

教学挂图,算式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次备课集体备课(二次

备课)反思备课(三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有关3的乘法口诀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的第3、5、6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

(2)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说出相应的口诀,教师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3)在反馈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要养成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2.完成教材第14页的第7题。

先让学生读口诀,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口诀写出相应的两个乘法算式,最后集体反馈。

3.完成教材第14页的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个别学生的答案。并强调练习时要看清运算符号,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口算。

4.完成教材第14页的第9题。

引导学生先从下往上观察表格,再想口诀。反馈时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发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13页的第4题。

(1)用课件逐题出示图文。

(2)先让学生独立看图,从中获取信息,理解题意,再列式解答问题。

(3)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口算依据和过程。

2.完成教材第14页的第10题。

(1)课件出示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后体温: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口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求“8个3人间一共能住下多少人”?实际上就是求8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利用乘法口诀“三八二十四”就可以求出结果是24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练习课

5×3=15(元)或3×5=15(元)

3×4=12(元)或4×3=12(元)

8×3=24(人)或3×8=24(人)

1.初步体会乘加、乘减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能灵活运用1~3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加算式。

3.结合剧情情境,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算理。

4.结合情境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重点:乘加、乘减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运算的法则。

一、情境引入

1.读口诀,说算式。

二三得六(2×3=6,3×2=6)一四得四(4×1=4,1×4=4)

三四十二(4×3=12,3×4=12)

2.根据图示写算式。

★★★★★★★★★

算式是:(3×3=9)或者(3+3+3=9)

◆◆◆◆◆◆◆◆◆◆◆◆

算式是:(3×4=12)或(3+3+3+3=12)

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点:3个3是多少?4个3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例3

思路一:

教师:数一数每组同学的人数,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有3个组是每组3人,有1个组是2人。

教师:这些数真有特点。有3个组都是3人,有一个组却比其他组少1人,也就是2人。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教师:你们解决“求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了吗?哪个组愿意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想法和解决办法?

学生1:我们用加法做:3+3+3+2=11(人)。

学生2:我们先算出3个3人一组的一共有多少人,用3×3=9(人),再加上2人,是11人。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吗?

学生2:3×3+2=11(人)。

学生3:我想如果把2人组增加1人,这样每组都是3人,一共有4个组,用3×4=12(人),再减去多算的1人,是11人。

教师: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3:3×4-1=11(人)。

教师:真不错,用了假设这种方法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

教师:(指3×3+2)这个算式是先算3×3,还是先算3+2?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言,最后教师小结:因为3×3+2表示3个3人一组再加上2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即先把3人一组的这3个组的总人数算出来。所以,3×3+2应先算3×3,再用3×3的积加2。

教师:你们想一想3×4-1先算什么呢?

教师:(指3×3+2,3×4-1这两个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乘加、乘减。

教师:一个算式中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你知道先算什么吗?

学生:先算乘,再算加或减。

思路二:

1.提出问题:

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有多少个小朋友?

(预设:①用加法计算——3+3+3+2。②点数的方法——挨个数。③点数的方法——先数前三组,再接着点数。)

2.情境导学

教师引导:先点数前3组就相当于先算前3组有多少人,算式可以怎样列?(3×3)然后再接着点数就相当于再增加几人,因此算式又可以怎样列?(3×3+2)

强化理解,抓3个要点:

(1)3×3表示什么?学生:3组小朋友共有多少人。(2)为什么要“+2”?学生:比3组小朋友要多出两人。

(3)3×3+2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3个3多2。

3.方案选优

比较两种方法(连加和乘加),哪种更好?乘加计算更快、更简便。

4.同类对比

还可以乘减——3×4-1。

对比分析理解,抓3个要点:

(1)为什么不加要减?为什么要“-1”?(结合图示)学生:还差一人才能组成4个3。

(2)为什么“×4”?学生:把这些同学看成4组。

(3)3×4-1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比4个3少1。

5.结论验证

第一个算式3×3+2,先求出3组有多少个,再加上第4组的2个,也就是先算乘,再算加。再看第二个算式,3×4-1,先求4组有多少个,再去掉1个,先算乘,再算减。因此,乘加、乘减的算式,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课堂小结

1.先算乘,再算加减法。

2.乘加(或乘减)比连加简便。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乘加乘减

例3

方法1 逐一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全册表格式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学校 学科数学教案 二年班 执教者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