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王淑贞_解说稿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王淑贞_解说稿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王淑贞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

王淑贞

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

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

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

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着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曦——

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曦——

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采访】李超荆——

王淑贞查房都是她自己查,查房时看我们非常细小的细节,我在检查的时候有一点不当心,放器械时碰到病人了,病人有点不舒服。她说病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你只有治好病人的责任,不应该有一点伤害病人的动作,你这样做的话不对的,你要跟病人道歉。

她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开拓者,前行者,每次看病、查房,下级医生从没见过王淑贞大声说话,但谁都能感受到她言谈举止间所透出的爱意,犹如无声的示范。

【采访】李超荆——

她自己示范给你看,怎么样用这个器械才使病人不受痛苦,我是感受很深的。

【采访】袁耀萼——

一切从病人出发,但是对下面的人要求非常严格的。

袁耀萼与王淑贞在妇产科领域共事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作为王淑贞的助手,一起主编了中国妇产科领域的经典《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采访】袁耀萼——

我们在她查房以前都很紧张,他查房的时候所有的医生都跟在一起,她的言行,她对病人是什么态度,很和蔼的,很关心的,或者给病人检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子,对于病史应该了解到什么程度,她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了。

作为一个科学大家,王淑贞对第一手资料和基本功训练的重视,今天的人可能无以想象,每一位住院新病人她都亲自检查,询问病史,查房和病例讨论是她每天第一重要的事情,她告诫下级医生:经验从实践中来,医生的经验就是从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做出诊断和正确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

【采访】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张惜阴——

她有时候会坐在你边上听你问病史,你问的时候她不响的,等一下我觉得我问好了,她就开始给你提问题了。

张惜阴,着名妇科肿瘤专家。上世纪50年代,宫颈癌是中国妇女的头号杀手,在王淑贞的指导下她开始做手术,并把妇科肿瘤作为自己一生研究的方向,晚年,她为王淑贞写传记,这也是有关王淑贞的第一篇传记。

【采访】张惜阴——

她从来不骂人,但是大家都怕她,因为她太仔细了,所以要这样子的,你对病人讲话的声音也不能太响,因为病人们总是有点怕医生,你要再一响,病人受惊吓以后话也讲不清楚了。

王淑贞以一生的心血将一不念旧恶原先只是小小的门诊部造就成上海人老幼皆知的红房子医院,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王淑贞,上海就不会有红房子医院,如果没有王淑贞,中国的妇产科事业可能还要走更长的路。王淑贞用高尚的医德培育了一代代人,这一代代人的医术和医德铸成一个中国的妇产科医疗、教育、科研中心。

【采访】张惜阴——

她是觉得医生的职业是很好的,但是头一个要仔细,第二对病人的态度要好,这两个是基本的条件。

【采访】李超荆——

所以她说,你就是要用爱字做医生的主要本职,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对病人来讲,我时刻提醒自己用爱心对待病人。

王淑贞1899年生于北京,后随父母南归居住苏州。这一年,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城。10岁,王淑贞进入振华女校读书,振华女校是江苏最早的女子学校,创始人就是王淑贞的祖母谢长达,祖母开明果敢,她倡导女放足,主张女子要为自身的自由奋斗,是那个年代女权运动的领袖人物。

【采访】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柳泉照——

老先生在办学以后,有一张着名的照片,就是她自己端坐在位子上拍了一张照,然后他又跪在地上又拍了一张照,然后把这两张照片合成,就是自己跪在自己面前,下面提了一个字——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所学校最早的办学的教育理念思想,让我们的女孩子们都自立自强。她的一些办学的主张,一百年以后仍然还是先进的,比如说她主张在学校传承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体现一种感恩的思想。比如说她最早在中国提出让学生,特别是让女孩子到国外去留学。

苏州振华女校开一代女学风气之先,这所学校走出了费孝通、李政道、杨绛、何泽慧等大批杰出人才。

【采访】王淑贞这弟中科院院士王守觉——

我祖母呢是提供女权,提供妇女翻身,我的三个姑姑基本上都没有结婚,到国外去念书。

也是因为祖母的影响,1918年,19岁的王淑贞通过考试获得清华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的机会。“我十岁时入振华女校读书,十三岁因病而休学二年,由于自己受过病魔缠身之苦,同时又看到生母因产褥疾病而死亡,继母于第一次生育时又发生病危等等不幸遭遇,因此我立下学医的志愿。”

赴美留学8年,王淑贞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时,因成绩优秀获得3枚金质奖章,这是美国本土的学生也很难得到的。60年后她回忆道:根据我当时的学习成绩,本来可以申请留校继续深造,但是由我是中国女医生而未被录取。

但在美国行医也不是她的愿望,那儿终究不是自己的国家,王淑贞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立场做一个中国女医生。

【采访】王守觉——

她这个时代的人,像她这样一个背景的人,她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你学了干脆就在国外呆着,另一种选择就是回国来工作,事业发展立足于国内。她是看到美国的发达,但是又看到自己对中国的责任,所以她自己从来没有想在美国去扎根,她的根在中国。

离别8年后,王淑贞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在美国教会医院上海西门妇孺医院任职,并兼任上海女子医学院教授。王淑贞在这家医院创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妇科。医院临河傍水,河上船来船往,渔民子弟大多出生在船上,只有碰上难道、大出血等特殊情况,贫穷的渔民才会把产妇送进医院,可他们却承担不起医疗费用。

【采访】袁耀萼——

那个西门妇孺医院外头就是一个臭河浜啊,现在是一条马路了,全是那种船民,穷得不得了的,要生孩子了就送到医院里去了,全是这种人,根本就没有钱的,她都是一样的对待。

【采访】李超荆——

她绝对不收病人的礼物,而且病人有时候没有钱看病,就免费进来了,有时候她就给她一点钱吃饭。

王淑贞不因病人的贫富贵贱而区别对待,从来都是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工作,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憨厚的渔民们为报答她,送来新鲜的大鱼,王淑贞就将鱼送到医院食堂,当作大家的午餐。

【采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退休干部丁静影——

我很想念她,真的,因为想到这些孩子长大了,都长得好好的,他们出生都是由她接生。

王淑贞的年代似乎远去了,当年由她亲自接生过的产妇也已少之又少了,我们找到的丁静影老人今年也94岁了,当年她的四个子女,三个是王淑贞接生的。

【采访】丁静影——

她是很好很好的,她是安慰的,都是安慰人的,还有几个小时,没有问题,你躺下来,我看看,我看看。是这样子的,非常有耐心。

【采访】李超荆——

她就觉得孩子到世界上,他母亲给他制造了生命来到世间,到世间后来保护这个胎儿健康成长,那就是我们医生的责任。接好生以后,她自己接的生,好像对这个孩子特别亲切,她一定要抱这个孩子给妈妈看一下,看一眼你的宝宝是健康的,他妈妈笑了,她也笑了。接到一个新生命,她就觉得这个世界就有生机了,就有生命的接替了。

迎接生命,呵护生命,直面着生命的脆弱和顽强,而对生命的尊重,造就了令人尊敬的医生。1932年,经上海女子医学院董事会推选,王淑贞成为学校首位中国人院长。

【采访】高曦——

她在妇产科领域学术地位是最高的,《中华医学杂志》在1949年以前是中国唯一一本医学的专业学术刊物,妇产科专栏的主编就是王淑贞,她最大的贡献是把女性从仅仅定位在生产这个领域拔了出来,我们作为医学科学家,要关注女性的整体健康,所以她开创了妇科这样一个新的学科。妇科在中国传统也有,但是她是作为现代科学的方式去开拓了一个新的学科。她最大的两个成就,一个是女性内分泌,还有就是子宫肌瘤,这丙个领域当中她都是开创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八一三的炮火中,地处租界之外的西门妇孺医院及附属的上海女子医学院被毁,一切医疗与教学工作都被迫停止。和当时许多爱国人士一样,王淑贞带领医院员工投入前线医疗救护,组建了难民医院,收治从敌占区逃出来的孕产妇和新生儿。

这时,她的丈夫倪葆春教授也带着上海的医护人员奔赴大后方筹建医院,为抗战服务。抗战八年,夫妻分别也整整八年。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王义芬——

她要管医院,外国人也走了,都托付给她,她要管财务,她自己还有个门诊,自己学自行车,家里没人教,儿子那时候十几岁,也小,推着妈妈天天晚上在马路上学骑车,她已经四十多岁了,女的那时候学自行车不容易,解放前都是穿旗袍,还不是裤子,骑车很不方便的,她后来学得挺好,自己骑车去接生去了。这是一个毅力,我觉得她毅力很强的,她也不怕。

上海沦为孤岛,西门妇孺医院将幸免于战火的医疗设备搬到徐家汇,建立了临时医院,但到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孤岛也沦陷了,日本侵略者绕强令各大学必须在日伪政府注册登记,王淑贞被迫解散了上海女子医学院。此时,医院的美籍医生护士均被送入集中营,医院具体工作即由中国人负责,王淑贞负责起医疗业务和财务工作。但物价飞涨,医院的银行存款贬值,入不敷出,王淑贞提倡节俭,公开记账,为医院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和全体职工同舟共济。

【采访】王义芬——

这些员工都要生活费的,薪水都没法给人家,王淑贞把自己家里头看门诊的钱积蓄都拿出来。

91岁的赵珺琇是1943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的,从护士做到护士长,到1990年退休时,她和王淑贞共事近半个世纪。

【采访】赵珺琇——

那个时候的钞票是不值钱的,一大捆钞票根本买不到什么东西,她是一个人跑到南京路,拿钞票变成银元,我们大概每个礼拜可以发到一个银元加一叠钞票。

抗战胜利,西门妇孺医院迁回原址,但原址已满目疮痍。王淑贞远渡重洋,为修复医院筹集资金,两年后,新的医院在原址重建,重建的医院屋顶为红色,人们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

时间已走过一个甲子,历史没有记住究竟有多少生命是从这里诞生的,今天生育已是平常事,人们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就在服务的态度和医术的精湛中,远远近近,几代代人都记住了“红房子”。

就是这样,中国的妇产科事业于无形中悄然成长。

(上集完)

下集

“新中国成立,当时许多亲友出于好心,劝我去香港或美国,我想到,自己是一名中国女医生,假若我要去美国,则当年何必由美国回国?八年抗战的孤岛生活我也坚持下来了,难道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不离开祖国,不管困难多大,我要坚持把医院办下去。”

早年,她是庚款赴美学成的第一位中国女医生,后来她竟因这个“中国女医生”之名而遭遇歧视,不能留在美国继续深造。1949年,当王淑贞整整50岁的时候,她则是以“一名中国女医生”的留在了新中国,王淑贞依然用她内心深处的爱呵护妇女和婴幼儿的生命。

但公正客观地说,王淑贞的事来正是在新中国才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因为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把医药卫生事业的重点放在妇幼保健方面。如果说在旧社会她仅仅是依靠教会诊所的那点力量做一个行善者,那么在新中国,她则成了妇产科事业的引领者。

【采访】高曦——

在他们这一生当中,他们认为中国就是因为积弱、身体虚弱、医疗设备、医疗条件非常差,还有生活医学落后,所以他们的理想就是为了改变这样一种中国医学落后、百姓得不到很好的医疗治疗的环境,所以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一些医学领域当中去做创建性的工作。但是1949年以后,他们留下来,因为他们觉得在这个土地上,包括在新的政府当中他们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样客观地说,中国的近现代妇女卫生事业是在19世纪中叶由外国教会在上海创办妇孺医院而初见端倪,但过了一百年,直到1949年,中国的妇产科学的落后,仍然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很高,许多妇女病也不能得到有效防治。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党总支书记王光正——

解放初期,妇女疾病还是很多的,像老娘接生造成的尿瘘,也是常见的毛病。

1952年,王淑贞所在的西门医院和上海红十字医院、中山医院的妇产科合并,组成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王淑贞出任院长、教研室主任。

年过半百的她依然像一个住院医生,以医院为家,但这时她已能够在更大的格局里思考妇幼的生命和健康问题。

【采访】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原院长邵敬於——

真正是废寝忘食的,她除了礼拜六回去以外,大部分每天都住在医院里面。

【采访】李超荆——

我们那个时候难道率比较高,摆在第一位的主要就是产道异常。来的时候很晚很晚了,孩子已经不行了,大人也奄奄一息了,送到我们这里来无法救治的时候,她那个时候她自己也会感叹、流泪,她说医生无能呐医生无能。

在产科领域,由于骨盆的狭窄、畸形往往造成难产,导致母子伤亡,医学文献的参考数据多是外国人的,虽然自1918年起就有了中国妇女骨盆测量的报道,但从来没有完整的得到公认的中国妇女骨盆的数值。

【采访】李超荆——

产道异常,我们不知道孩子怎么分娩,那个时候我们搬用的都是外国的数据,外国人的骨盆跟我们中国人不一样,所以她就组织了一支队伍,就测量我们2500个妇女。

从1953年开始到1955年,历时两年,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妇女骨盆数据,后来王淑贞又组织进行了妇女内骨盆测量。

【采访】李超荆——

这样就齐全了,就把我们中国南方妇女的骨盆的数据都齐了,作为我们的标准一直用到现在。

中国新生儿的死亡率因此大为降低,仅仅十年后,新生儿的死亡率比解放初期下降了5倍,而在1949年前,中国城市婴儿死亡率大约是150‰,农村在200‰。

除了新生儿死亡率,宫颈癌是当时中国妇女病中的头号杀手,而且病患送到医院时大多已是晚期,已无法手术了。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王淑贞内心很痛苦。

【采访】王光正——

哎呀,要预防工作要紧,就跟我们讲。她就提出来我们应该在街道里开展妇女普查,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王淑贞和年轻的医生一起下街道,进工厂,一个地段一个地段地摸查、动员,走在防治的第一线。

【采访】王光正——

开展的时候不容易,妇科病人呢她也很保守的,她不懂怎么个意思,为什么要给我查?等到大量的宣传以后,得到广大妇女的支持,也就开展得越来越顺利。

就这样,一个宫颈癌的防治网从王淑贞的妇产科医院铺设开来。中国的妇产科界有“南王北林”之誉。就在王淑贞倡导开展对妇科疾病的普查普治的同时,林巧稚也在北方带着队伍做着同样的事情。那一代的妇产科开拓者,都不约而同地做着中国妇产科事业最基础也是最需要的工作。

【采访】李超荆——

在开始的时候她对祖国医学她是有一个怀疑的态度,那是1958年吧,针灸运动,每个人都学扎针,在自己身上,她看了之后觉得不对头,她说我死也不扎针。

对于王淑贞这样受西洋教育的人来说,中医是陌生的领域,但她毕竟是大科学家,虽然她不信中医,但这并不妨碍她去了解它,她仍然以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当王淑贞真地了解中医时,她对祖国传统医学变得十分热忱。

【采访】李超荆——

她的观点就改变了,那个时候我学习中医,她就鼓励我,说你要好好学习中医,中医是个宝,妇科有很多病我们没办法解决,现在靠你们把宝发掘出来以后呢,来解决这些妇科的疾病。

好的医生对病人真诚,对科学赤诚,王淑贞认识了祖国医学宝库,便创造性地把中医的理论技术用于西医,同是学医的儿子从美国回来探亲,王淑贞没有张罗给儿子做好吃的,而是安排儿子到医院观摩针灸麻醉剖腹产。

【采访】李超荆——

她特地安排了一个手术,就是针灸麻醉剖腹产,结果她孩子亲眼看到那个孩子生出来了,妈妈还是微笑着,抱过来,给她看她的儿子。他非常高兴,哎呀,他说这简直是奇迹,他非常奇怪,说中医这么神奇啊!他说我一定要出去宣传。

王淑贞当年是医学院的一级教授,但这个大教授的特点却是把基础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她说好医生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仔细,另一个是对病人的态度。做手术她认为不在于你做了多少,有多大难度,而在于你每做一次有没有收获。她反对乱用抗菌素,而是强调严格地消毒和隔离,她说,我做手术时,除非病人已有感染,否则很少为了预防感染而给予抗菌素。她甚至对医生做手术时刀口的长度都会一丝不苟地计较。

【采访】张惜阴——

因为病人嘛,切口不能切得太长,比如说我这一刀切下去了,本来应该是切这么长,我怎么切长了,缝什的时候,她就问你一句,张惜阴,你今天的切口是不是太长了?

她认为,妇产科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包括着许多有关学科的学问,涉及内分泌学、病理学、免疫学等等,但她更认为在缺医少药的中国,妇产科要有自己的特色。

【采访】王光正——

我们妇产科的特色,能够切实地解决人民的一些疾苦,她提出来教学必须为医疗、科研服务,科研必须对医疗和教学服务。

她规定医生一定要阅读英文文献,以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她教导下级医生,阅读文献是让我们开阔眼界,但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观点,吸取外国人的经验,结合我们的现实为广大病人服务。她的理想是为中国的妇产科学培养出一支完整的梯队,发展出中国自己的妇产医学。

【采访】王光正——

王淑贞院长呢,她的思路,除了医院培养人以外,还开了很多学习班,支持各个科开学习班,把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能推到全国各地。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堪称我国妇产科学术活动的中心。

【采访】邵敬於——

不断地培养些人出来,能够把自己的知识传到下面去,这个是最宝贵的,因为知识不是个人的。

邵敬於说自己的记忆中,最清晰最深刻的老院长的话就是“知识不是个人的”。自1959年大学毕业,他前后在王淑贞身边受教十多年,深深感受到一位在中国妇产科领域开拓的长者对后来人的殷殷期望。

【采访】邵敬於——

她很重视外文的学习,她自己来抓的,那时候教英文的话要顶住一些风险,那时候不允许学外国人,学美国人更不行,但是那时候她抓英文抓了好多年。

那时,运动接连不断,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也阻断了,没有教材,王淑贞就自己选文章,打字油印她都亲力亲为。

那时候我们有十几个医生,每个礼拜的晚上她总是给我们念应该怎么读的,真正把这些学生,尤其我们这些医生像自己子女一样,我觉得这种精神使得我们非常感动,所以对我们讲,知识是人类的,不是个人的。

伴随着大跃进的还有知识界“拔白旗”运动,一批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浮夸的专家教授成了“资产阶级白旗”被批判,在妇产科,王淑贞首当其冲。

【采访】李超荆——

她被批斗得厉害,说是反动学术权威,主要这里头就是这句话,中医不科学,我死不扎针,就这么一句话也上纲上线。

【采访】邵敬於——

每次运动搞了以后,可能对她是个打击,但是完了以后她还是认认真真去做她院长的工作。

但毕竟经过解放后十年的建设,中国的妇产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60年,王淑贞主编的《妇产科学》出版了,这是中国第一本自己编写的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而且沿用至今。

王淑贞还担任了全国计划生育临床小组的负责人,开始尝试并推广各种避孕措施。当时国外已经推广避孕环,但中国还没能力制造,而且由于西方的封锁,任何资料信息都得不到。

【采访】李超荆——

因为她的儿子在国外,她就叫她儿子想办法把避孕环寄回来,我们可以研究一下,结果她的孩子就托人给她带回来了,她高兴得不得了。

文革开始了,王淑贞经历了人生最深的磨难。

【采访】李超荆——

肉体上的迫害,再加上人身上的侮辱,就是给她挂马桶,大便放在里头,用开水冲下去,就挂在她的脖子上,让她熏那个大便的味道。

【采访】王义芬——

闻了觉得分量不够,去她们家里找一个变压器,起码有一二斤重,再扔在里头,就这样受罪,所以后来她到放出来都驼背了,本来挺直挺直的一个人,没办法,头低头低,就直不起来了。

你说,那个时候她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这样的折磨,但是她一点眼泪也没有出,一声也不吭。

拿手术刀的手拿起了马桶刷,指导中国妇产科最先进的头脑开始面对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她无怨,依旧很认真。

【采访】赵珺琇——

后来等到“解放”以后,她分配到供应室工作。我知道,那时候王院长要洗手套的话,供应室那时候用手套不是一次性的,要重新洗,消毒以后再用,她都洗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厕所要她管,她照样把厕所管得好好的。

远在天津的弟弟自杀了,但王淑贞依旧坚强。许多年之后,侄女才明白她怎么熬过来的。

【采访】王义芬——

我说娘娘,你那时候有想法吗?她说没有,我吃苦管吃苦,我忍耐得了。她说我不要紧,随便他们怎么样作弄我,我都要坚持活下去,我就要看看我到底是个坏人还是好人,我到底做错什么事情了,所以我不能死。

她已年近古稀,她被下放到保健科,又一次到工厂、下里弄,但她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爱戴。

【采访】赵珺琇——

我就知道群众是非常非常欢迎她,工厂里的工人夹欢迎她来,红房子的院长到我们这里来普查了。

文革过后,王淑贞已是年近八旬,她办了很多的学习班,她仿佛有一种迫切,她要把知识传下去,她更要把医德传下去。

王淑贞八十岁了,她计划着一项大工程,她要编写一本中国妇产科的大书,把自己60年的实践与理论写出来,让所有的后来者在她们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她组织起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妇产科专家。

【采访】袁耀萼——

天津么是俞霭峰,北京么林巧稚,上海就是王淑贞,哎哟,那是非常非常认真的,所有的稿子她分给这些专家,各地的专家,再拿回来,她都每一个字每一个章节她都要自己看过,审对过。

【采访】刘吟秋——

她背有点驼了,后来岁数大了,她就是都放好,一排排放好,每天从早上吃好早饭开始,就一直站在那里看这个稿子,她是一张一张看下去。

每天早上吃过早饭,王淑贞就站在了书桌前,这一站就是一天,就是三年。

【采访】刘吟秋——

她说我要赶快看,她就怕自己突然生病,她是有病,她这个背上的脊椎经常痛,她后来住院了,这个地方痛得很厉害,也大概因为长时间弯背的关系。她觉得这件事情一定要做好,不赶快做好,哪一天突然病倒,到底已经八十多岁了。

1983年,凝聚了许多人心血的《妇产科理论和实践》一书出版,这一年王淑贞84岁。有人说她是用晚年的光,照亮着中国妇产科前行的路。

但这位“中国女医生”老了,她走不动了,她的一生负重太多,她显然已背负不动了,她渐渐忘记了过去的人和事。

1991年,王淑贞去世,但她最后还是没有忘记中国妇产科事业。在去世前两年,她在自己尚且清醒的时候立下遗嘱,将住的小洋楼拍卖,所得钱款设立奖学金,帮助年轻的妇产科医生出国深造。

【采访】高曦——

他们可以称之为是真正的第一代的现代医生,他们这一代不是说我作为一个好医生就够了,在这一代医学家的心目当中,他们有一种国家的关怀精神,他们非常强烈地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包括对这个国家的医疗事业的关怀,这样一种态度,所以他们会付出自己全部的身心,他们是想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学术研究去建设中国的现代医学。

(大师《王淑贞》全集完)

学校纪录片解说词

追求教育品质奠基幸福人生 ——县实验小学 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76年,学校占地近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达1万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2400人,在编教师160名,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分别约占教师总数的61%和35%。学校先后获得省规化学校、省教学示学校、省优秀家长学校、省少先队工作示学校、省级电化教育示学校、市依法治教示学校、市科普示学校、市级文明学校、市级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教学示学校、市级规化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金星大队等近百项荣誉称号。 我校最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源自前瞻的教育理念,源自教干教师的团结拼搏,更源自我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正是这种对高品质教育的执著追求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满意、领导的放心和社会的肯定。 一、打造高品质的育人环境 高品质的教育需要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和高标准的教学设施。让校园吸引师生,成为教与学的乐园,是我们努力的主要目标。 1、积极投入,构筑高标准发展平台 高标准的教学设施是落实办学理念的必要保证。我们在投资400万元,建起厚德楼、启蒙楼、合堂教室楼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2007年,投资30余万元,铺设塑胶跑道、建设操场护栏,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大课间”活动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场所。2008年投资约30万元,购置了包括电脑、投影机、实物展台等在的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26套,班级多媒体数超过60%。现在,学校各种功能教室齐全,仪器及各类器材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初步实现教学现代化。 2、精心设计,营造高品位文化氛围 让优美的校园环境熏学生,让文明的气息滋养学生,让励志的标语鼓舞学生,让师生走进校园,油然而生自豪感和幸福感,是我们对校园文化的追求。宽阔的青石路面、舒适的塑胶跑道、幽静的绿色长廊让人赏心悦目,山石错落、花木峥嵘,近800平方米的植物园,是学生们亲近自然、诵读经典、美术写生、休息嬉戏的绝好去处。国学精粹、翰墨飘香、佳作欣赏、每周一得、新闻周刊、我最棒等特色专栏,让学生知中华文化之渊源、晓家国天下之大事、展自我英俊之风采。 3、德育为首,创建高质量育人环境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我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从党支部、各科室到各年级组齐抓共管的德育教育网络。通过师德报告、树立榜样、问题讨论等形式,明确教师育人职责,推行首遇责任制。 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讲座、主题研讨、现场说法等方式,积极开展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职责》、《班务工作规》等有关规章制度。在开展爱岗敬业教育的同时,把学生的满意率作为评价教职工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人物纪录片观后感

用他的眼睛看近代史 ————观《李大钊》有感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是为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10周年而摄制的,由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首播,通过文字、影像资料和文物遗址、以及有关家访谈的形式比较系统、生动地反映了李大钊卓越的历史功绩。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从小就目睹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满目疮痍,他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挽救正走向没落的中国,来拯救四万万还处于压迫中的人们,来为近代中国带来新的曙光。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苦卓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成就了他不屈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也为他在后来的坚持斗争中殊死抵抗和拼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一位中国的血性汉子,它拥有鲁迅的笔下的民族的脊梁,他的脊梁代表了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精神,他们用看似软弱但实则坚不可摧的血肉之躯在与列强和反动派做不懈的斗争,他们值得每个中国人敬佩,值得被外国人所赞扬和敬仰,值得被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所铭记,他们无愧于民族脊梁的光荣称号。 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中国,李大钊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1)和“大哀”(2)。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大地挽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要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他认为,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他是人民的好儿子,是祖国的坚强守卫者。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自认为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因为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十分艰难,但他以第一人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唯一能救中国于水火的真理,并积极付诸行动,进行多次宣讲和讲解。正是李大钊,梁启超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阶级。这一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4) 作为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士,他不畏惧反动派和反动势力的打压,无数次地冒着生命危险在为中国人民寻找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无数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面对许多人的不解与排挤,他没有发出声嘶力竭的抗议,他用一腔的热血和爱国的热情奏响着自己的乐章,纵然没有过多的掌声与欢呼,但他的事

(完整版)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

第16集:诸子百家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国君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却毫不客气的回答: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有有仁义就足够了,在儒家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阐述行仁义、兴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建游梁祠,纪念孟子。梁惠王虽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最终对梁惠王绝望了,生气地说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然后离开魏国。 孟氏宗亲的祭奠过后,游梁祠重归平静,世代在这里看守的后人细心地打扫着院落,实际上,游梁祠大部分已毁,所剩殿宇也被改造成了工厂厂房,祠内仅存的两方石碑,一方为康熙二十八年,阎兴邦《重修由梁祠书院碑》,另一方为嘉庆年间之碑,碑上面的字迹剥落模糊,游梁祠的魄罗情形,仿佛就是当年盛名之下的孟子,在宣讲仁义之说时的遭遇,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轴心时代的东方,有一所群贤聚集,思想之火无比璀璨的学术中心,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这里汇聚了当时了最著名的学者,他们收徒讲学,交流论辩,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的场所。 韩伟东:这是一个稷下学宫的一个标志碑,稷下学宫的具体的位置呢,根据史书记载,应当是在齐国都城宫城西墙的南门,它南边正好有稷山,现在都湮没在这些田地之下了。韩伟东,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局长,稷下学宫的兴衰是生活在稷山下的所有人最为感慨的。对于稷下学宫,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

人物纪录片摄像与剪辑技巧应用

人物纪录片摄像与剪辑技巧应用 人物纪录片以纪录人物为主,是对人的生活场景和真情实感的纪录。它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活百态折射社会现实,客观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文章阐述了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创作的类型、创作结构及摄像与剪辑技巧,供与大家分享。 标签:人物纪录片摄像剪辑技巧应用影像语言生活场景 目前新闻媒体中人物纪录片的制作是一项集体创作,它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是创作者利用影像符号的排序组合及互动冲突来创造带有一定浓郁风格作品的象征。一般它是由策划、拍摄、采访、撰稿、剪辑、后期制作与包装等多个创作环节构成。其中,摄像和剪辑是人物纪录片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它们在图像基本规律的把握、表达要素的创作及主题挖掘等驾驭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物电视作品的优劣。 一、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 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首先是要忠实于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但是,从文本意义上来讲,它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话语载体及话语的组织结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就意味着拓展话语的空间及结构话语的技巧具有多样的可能性和能动的创造性。 其次,创作主体应当体现强化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也就说人物纪录片要以注重记录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意义的人物或者事迹为主,充分展示他们特有时代中的风貌,抓住时代的脉搏挖掘他们身上的特性。 二、人物纪录片创作的类型 现在人物纪录片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如果按照拍摄的主题来分的话可以分为人物命运型,歌颂人物品质型等,按照拍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艺术家、普通老百姓等,按照表现方式可以分为纯客观记录型或影响加解说词等。但不管哪一種在拍摄中都要发掘他们人物生活中不平凡的生活故事为己任。 三、人物纪录片的创作结构 拍摄人物纪录片时,一般地内容本身是没有结构的,有的是内在的联系和逻辑。所谓的结构就是由段落结构构成的,那么这个段落结构怎样来安排,这就出现了层次安排问题。而层次安排的方法一般也很多,比如说时间顺序,认识人物的过程,时空交叉平行剪辑等。文章拿时间顺序安排层次结构的人物纪录片《嫂子》来说,它是随着人物事件发展过程把故事内容介绍给观众,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内容顺序的颠倒就是时间的颠倒,这样就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故事情节也会被无形的打乱。

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纪录片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一种记录文本?它已经开始向娱乐化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范文?欢迎参阅。 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1 【开篇镜头的字幕】 选择从这里开始…… 幸福也从这里开始…… 那年我大学毕业?从七月流火的南方来到清爽大连工作。当时只为了心里的足球情结?和苏小明《军港之夜》中轻轻摇动的战舰。当然?看不到年轻的水兵在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却一路看到了许多悠长而空旷的上坡路?梧桐树影下不高不低的小洋楼?以及晃悠晃悠从旅顺开往大连的古老列车…… 有谁能忍心拒绝这座美丽的城市呢? 劳动公园春天的玉兰?海之韵清晨的日出?深夜里东港驳船的倒影?北大桥下午比蜜糖还甜美的海风?星海广场尚未曾被围合起来的辽阔气场。万岁街?不老街?七七街?一德街?五四路?高尔基路?长春路……不知从哪个瞬间开始?我便知道自己离不开了。 离不开的还有这个给了我生计和梦想的地方。我如此热爱这里?为她感动?为她心安?为她向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反复而细致地描述每一个关于她的故事。斗转星移?数年过 1 / 12 去了。好像是在一瞬之间?我突然疲惫了起来。疲惫不是因为忙碌?或许是因为岁月的流转?许多东西模糊了?不只是西岗区的老体育场?不只是龙王塘的掩映亭阁?不只是老虎滩渔人码头上的轻轻海风……模糊了的?还有我们内心的宁静、笃定以及对个人理想的深情厚谊。 是我们的梦想变大了?还是我们的心胸变小了?是我们的社会现实了?还是我 们的情感褪色了?是我们眼里的欲望拥挤了?还是别人的议论终于让我们变得纠结 了? 然而?你可曾忘了?每当我们搭乘雨后清晨的BR卜从人民路到延安路?从星 海湾到小窑湾?从中山广场到星海广场?透过车窗的一幕幕都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足迹。 我们不要忘了?这些足迹带给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多少美丽。如果你在清晨漫步一方公馆的小路?你可以听见自己最真实的心跳声?还可以触摸到在那晨曦中掠过国际游艇港的温润海风; 如果你在沈阳理工大学校园听上一堂课?然后向高高的白杨树唤醒大学的美好时光?让曾经的记忆

关于人物纪录片创作的思考

42 纪录片的创作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每一部纪录片的创作都是对创作者的一次挑战,每一次的实践都会带给创作者新的感受,本文拟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谈一些体会。 一、理性分析认识 感性观察捕捉 人物记录片的创作过程是编导人员理性分析和感性观察相互作用,互相提升的过程,做好采访是拍好每一部专题片的关键。其中最基本的事是预先要确定整部片子的“调子”。也就是要确定作品要追求的整体效果。这种对题材第一感觉的把握是很重要的,有了前期的整体感觉,才会有拍摄过程的效果追求。 例如拍摄纪录片《钢铁英雄——董来扶》,他是一位经历过战争硝烟的老英雄,在解放战争中他驾驶着坦克参加了上百次的战斗,他有着像坦克一样的钢铁般的性格。在初步掌握了他的事迹后,我们确定了整部片子的“调子”是:在他的身上就要体现出军人的特征和一个老兵的精神。 “调子”一经确立,我们便带着理性的认识走近老英雄的生活。拍摄中老英雄生活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不顾年迈,经常会驾驶着三轮摩托四处转转,经了解,这是老人要找回当年驾驶坦克的感觉。这一细节的充分展现,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老兵的内心世界。 又如:纪录片《走近戴碧蓉》要表现三十年前一个舍己救人的小英雄现在的生活,经初步掌握素材后我们确定的“调子”是:她依然还是“英雄”,她以残疾的身躯追求着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表现出一个活着的英雄所具有的超凡勇气和美好情 关于人物纪录片创作的思考 ◆崔亚正 怀。 拍摄中我们发现戴碧蓉能用一 只手娴熟地梳理出不同的发式。经了解得知,这是戴碧蓉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学会的 。这一情节后来成为片子中表现小英雄追求美好人生典型细节。 二、强化视觉语言 刻画寓意抒情 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电视画面是纪录片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纪录片中有时只有几秒钟的画面,却会成为全片的灵魂,它使观众永远记住这一瞬间,并记住了纪录片中的人物。纪录片《雕塑人生》表现著名雕塑家、年近八旬的刘焕章老人的故事。岁月给他留下了沧桑的容貌,满头的白发和干裂的双手。这些视觉形象都成为表现人物的最好的符号。但片子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当刘焕章讲起自己这双虽然苍老但却不僵硬的手时,画面是这样表述的:我们特写了一只老人抚摸着石雕作品的手,柔和的自然光勾勒出饱经沧桑的、棕黑色的手在白色汉白玉石雕像的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个画面给观众留下不能忘却的记忆 。 有目的的追求镜头的寓意性和抒情性,应该是纪录片创作者创作中时刻保持的状态。 三、增强效果对比 强化整合统一 对比是纪录片创作者常用的手段,在画面对比方面我们是这样运用的:纪录片《走近戴碧蓉》片头,镜头 1,一棵寻常的、阳光照射下的美丽的小草; 镜头2,一张戴碧蓉十一岁成为小英雄时在天安门前拍的黑白照片,两个画面形象经过对比,告诉了观众画面外的信息:小英雄当 年就像这颗寻常的小草,但她却做 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对比的艺术感染力马上抓住了观众,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 在情节对比方面:纪录片《走近戴碧蓉》中是这样运用的 。戴碧蓉讲述了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态度,从戴碧蓉的讲述中没有看到她一丝的悲伤,看到的是她对生死的豁达乐观,充分展现了戴碧蓉刚强的一面。接着戴碧蓉又讲述了手术后当少先队员们代表他们的父母来看望她时,她控制不住自己,泪流雨下。面对死神戴碧蓉没有哭,可是面对看望她的小学生们戴碧蓉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两段采访前后呼应,从情节的对比中展现了戴碧蓉崇高品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戴碧蓉的形象表现更加立体丰满。 整合是对全片的整体把握,它是将电视语言的各要素达到自然统一,浑然一体,使作品更加和谐统一。 如纪录片《走近戴碧蓉》的结尾是这样处理的: 戴碧蓉一边刺绣一边哼出歌曲《小草》,小草歌曲的内容吻合了片子开头时用小草的镜头比喻小英雄的寓意,首尾呼应,全片从深层的内涵上形成统一。 综上所述,人物纪录片创作需要创作者从理性的思考,到感性的捕捉;从视觉语言的把握到强化整合统一。这一切都需要创作者具有对纪录片事业充满激情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作者单位:天津电视台/责编:阿培) 编导演之窗

货币央视大型纪录片经典解说词

纪录片《货币》●她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板上,她在亚细亚海边的贝壳里,她在太平洋岛 上的石头上,她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里。她阳光,成就了一切的一切,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她冰冷,定义了今天的格局,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人们知道她从哪里来,但却不知道她将往哪里去。 她,就是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货币。 ●货币就像一把尺子,给每一个物品定价。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货币只对有形物品进行丈量定价。 ●货币对发明创造的定价叫做专利。 ●风险可以定价,也可以买卖。人们开始用口袋里的货币,开始衡量自己可以 承担的风险和收益。 ●货币给风险的定价叫做保险、叫做期货,货币给企业的定价叫做股票、叫做 债券。货币给每一种产品定价后就有了交易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可以跨越时空。 ●人对自由的天然追求决定了货币在未来的交易中只会越来越深化。 ●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在货币缔造的金融市场中不再依赖于权利和武力。货币 对全世界的资源进行了市场配置,于是诞生了市场经济,而货币成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工具。 ●货币,一个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 进步;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债务危机、财政赤字、汇率与国际社会货币体系的稳定与公平,这些由货币产生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时的契约就是货币的雏形。 ●这些泥板告诉人们:人类最早记录的不是诗歌,也不是哲学,而是生意!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以资本主导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制度称为资 本主义。 ●货币与工商业结合起来转化为资本。 ●古罗马文明传承于古希娜文明,古希娜强调人生在世不仅是为赞叹神的伟 大,而且要欣赏人的伟大,因为人类是神的体现,是神在地上的继承者。对宗教神权的批判与对人权的重新认识迅速扩展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和艺术,这场运动被后人称为“文艺复兴”。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黄金——被冰封的欲望。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驳斥了黄金是唯一财富 这一观念,在世界树立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试图恢复黄金作为金属的本来面目。 ●今天,世界主要银行几乎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有义务向公众披露资产、 债务和经营业绩,并接受股东和公众监督,股份制不仅壮大了银行资本,同时明晰的权结构将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分离,银行告别了一人独揽大权的时代,职业银行家从此出现,维护信誉不再只是一种道德约束,它渗透到一家公司的治理结构中。

人物纪录片策划书3篇

人物纪录片策划书3篇 一、影片拍摄目的与背景: 在成都,一位左腿残疾的环卫工人拄着拐杖,拿着刚捡起来的烟头走向垃圾桶,空荡荡的左裤腿随风晃荡。3年前,不甘于白吃白喝的邓贤国成了一名环卫工人,每天与扫帚、簸箕为伴,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他对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要让“马路上找不到一个烟头”。 努力执着!他用坚强获得了工作岗位; 勤劳认真!负责的区域不见一个烟头; 表率!带领人们保护环境。附近很多居民和商家都目睹了3年来邓贤国是怎么拄着拐杖,把大天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作为回报,他们不再随手把垃圾甩在路边绿化带里,也会教育孩子,要把零食袋子扔进垃圾桶。“掉一点垃圾,他就拄着拐杖跟在你后面捡,怎么还好意思乱丢啊。”一位摆摊的小贩说,因为邓贤国的认真,他每晚收摊时,都会仔细把垃圾装起来扔进垃圾桶。 乐观!打算再好好干几年! 66岁环卫工邓贤国的坚强令人感动,网友呼吁别再乱扔垃圾。一方面,慨叹身处底层的环卫工人的不易。另一方面,鄙视那些在城市中乱丢乱扔乱吐乱拉乱写乱画乱贴的不文明行为,本片为介绍邓贤国身残志坚、坚忍不拔的精神来鼓舞颓废的青年人,也用来鼓舞同样

身残却坐在路边等待同情的人。 二、主题状况分析: 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拄拐环卫》 片长:15分钟左右 纪录片主题:本片为介绍邓贤国身残志坚、坚忍不拔的精神来鼓舞颓废的青年人,也用来鼓舞同样身残却坐在路边等待同情的人。 三、影片结构: ①开始是解说员根据一段大街上邓贤国正在打扫工作的画面来进行对邓贤国本人的一个基本情况的交代,关于他在对生活的一种态度。采用声画分离的形式,画面主要拍摄邓贤国的工作状态。 ②出节目名称,即标题。 ③声画分离。跟拍邓贤国的日常生活。,解说词解说其19岁为修筑小学校而短腿的经历,简要介绍他的个人痛苦经历。 ④拍摄环卫工作的大致内容,包括抓拍一些过往行人的不注重环境卫生的行为,此刻重点描述邓贤国曾经的一句话:让其负责的区域不见一个烟头。 ⑤声画分离。再次拍摄邓贤国的工作内容,并配解说词邓贤国家庭的困难之处,以及他面对困苦生活坚忍不拔的精神。 ⑥为了寻找关于邓贤国更多的经历信息,询问拍摄新蜀环卫公司贺贤英当时录用邓贤国的场景。或者通过解说词来进行描述。尝试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讲课讲稿

第13集:孔子 安怀堂山东曲阜孔府 童声颂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学生们朗读的是《论语》,《论语》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论语》是一部散发着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生命体温的经典,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论语》里面,这个做人的道理,这个处事的智慧,它已经沉淀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动成了我们一种生命底色。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在这以前,是一种以这个天命为主的这个思想,然后出现的变化,而孔子他的价值,《论语》里面这个思想价值,就是他开始建立了一个完全立足于人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所以从那以后,从孔子以后,中国文化走了一个新的一条道路。 夫子洞山东曲阜尼山 尼山山东曲阜 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这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 万仞宫墙山东曲阜 因为他,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公,宋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 鲁源村山东曲阜 相传,今天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的鲁源村,是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的所在地,村中现在还存有一块纪念孔子的石碑,是康有为在1924年所立。 叔梁纥塑像尼山孔庙 颜徵在牌位尼山孔庙 启圣门尼山孔庙 启圣王殿尼山孔庙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陬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因此啊可以想象,那么孔子那么这个小时候啊,这个在他这个母亲的带领下这个成长的这种环境,所以呢这个孤儿寡母啊这个应该说是这个非常艰难的。

《货币》(央视大型纪录片)经典解说词.

纪录片《货币》 ●她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板上,她在亚细亚海边的贝壳里,她在太平洋岛上的石头上, 她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里。她阳光,成就了一切的一切,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她冰冷,定义了今天的格局,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人们知道她从哪里来,但却不知道她将往哪里去。她,就是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货币。 ●货币就像一把尺子,给每一个物品定价。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货币只对有形物品进行丈量定价。 ●货币对发明创造的定价叫做专利。 ●风险可以定价,也可以买卖。人们开始用口袋里的货币,开始衡量自己可以承担的风险 和收益。 ●货币给风险的定价叫做保险、叫做期货,货币给企业的定价叫做股票、叫做债券。货币 给每一种产品定价后就有了交易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可以跨越时空。 ●人对自由的天然追求决定了货币在未来的交易中只会越来越深化。 ●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在货币缔造的金融市场中不再依赖于权利和武力。货币对全世界的 资源进行了市场配置,于是诞生了市场经济,而货币成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工具。●货币,一个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 方面,通货膨胀、债务危机、财政赤字、汇率与国际社会货币体系的稳定与公平,这些由货币产生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时的契约就是货币的雏形。 ●这些泥板告诉人们:人类最早记录的不是诗歌,也不是哲学,而是生意!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以资本主导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制度称为资本主义。 ●货币与工商业结合起来转化为资本。 ●古罗马文明传承于古希娜文明,古希娜强调人生在世不仅是为赞叹神的伟大,而且要欣 赏人的伟大,因为人类是神的体现,是神在地上的继承者。对宗教神权的批判与对人权的重新认识迅速扩展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和艺术,这场运动被后人称为“文艺复兴”。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黄金——被冰封的欲望。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驳斥了黄金是唯一财富这一观念, 在世界树立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的基本原则,试图恢复黄金作为金属的本来面目。 ●今天,世界主要银行几乎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有义务向公众披露资产、债务和经 营业绩,并接受股东和公众监督,股份制不仅壮大了银行资本,同时明晰的权结构将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分离,银行告别了一人独揽大权的时代,职业银行家从此出现,维护信誉不再只是一种道德约束,它渗透到一家公司的治理结构中。 ●央行要有独立性,不能听命于政府。央行滥发货币,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这样虽然会 刺激经济增长,使政府官员获得连任,但为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货币的发行从最初的起源于民间,逐渐被政府独享,最终被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职能 也从最原始的一般等价物演变成为市场的制动装置。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货币的独立、自由与公平。 ●只要有货币的地方,通货膨胀就像一个幽灵,如影随形。 ●黄金具有保值的功能,尤其在通货膨胀严重时。 ●当通货膨胀来临,投机者可能一夜暴富,诚实劳动者却可能日益贫困。 ●通货膨胀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票子发多了,经济消化不了。通货就是钱,膨胀就是多。

浅析人物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手法的策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869298.html, 浅析人物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手法的策划 作者:凌庆松 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40期 摘要:在众多类型的纪录片创作中,人物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处于主导位置的类型。人物纪录片就是把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过程通过采用真实重构生活的方式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来。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一定具备着更现实和更深远的教育意义,这样它的艺术品味和思考价值才会更好的展现出来。人物纪录片通过对人这一主体的记录和描述,向观众展示着自然真实的社会,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属性,发挥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支持。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人物表现;故事情节 一部纪录片所记录的有价值的人物故事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纪录片的故事化指的是在拍摄和制作人物纪录片时要把主人公和故事情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故事情节的展开才能得以推进,情感的表达才能完整展现,从而塑造出生动人物的形象、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是纪录片整体基调垫定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将纪录片故事化来完成创作是人物纪录片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首先,定位好其故事性。其次,能够充分的挖掘其故事性。最后,在摄制完成后可以使用裁剪对摄制画面进行故事化的剪辑。后期也就是对拍摄的所有素材进行选择和组合。下面我们将就此进行讨论。 一、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人是生活的主体。因此艺术作品的表现,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想要创作出一部有价值的人物紀录片,就要求对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和思想等方面有独特的分析和表现,以挖掘出人物本身的个性化。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特征,更好的通过具象的影像资料使观众在观看时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让该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 在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史上,从最初的选择人物的正面形象为切入点到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对人物个性的描绘来反应整个作品的主体,这种对人物的表现手法的选择其优点在于:首先,以小见大,突出主题。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存在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亦即个性是人与人之间区分和交往的关键。人物记录片的拍摄以人物的个性化为切入点,透过一个点慢慢地连接整个面,更好的表达主题价值。其次,凸显真实性,贴近群众。人物纪录片以人物的个性化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线条,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通过屏幕展现给观众,在向观众传递人物的观点或者行为方式的同时,使得观众更有代入感,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启迪。最后,人物的个性化更能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 二、被拍摄者“身”“心”合一的“表演”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邓稼先 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那一夜,许鹿希哭了。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2002年,美国解密了41份绝密文件,文件清楚地表明美国政府曾多次企图对中国发动核突袭。朝鲜战争期间,装有原子弹的导弹一度运至日本冲绳岛。美国人扬言要将核武器当做普通炸弹来用。国际舆论称,自广岛、长崎被毁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新中国一样临近核威胁。居里夫人的女婿,一生为和平而战的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通过自己的中国学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 纪录片《敦煌》十集篇目: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 第二集《千年的营造》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 第五集《敦煌彩塑》 第六集《家住敦煌》 第七集《天涯商旅》 第八集《舞梦敦煌》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 第十集《守望敦煌》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 “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他叫斯坦因。 斯坦因 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

全面交融。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 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藏经洞里原来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也有,有佛教的、道教的等宗教的一些经典。 “还有呢,这个官方的文书,也有私人的文书,就是好多经济的文书。什么户口、账本、地契什么都有,这都是第一手材料。” 这是春天的莫高窟,在这片延绵近两公里的砾岩峭壁上,分布着上下五层,持续开凿一千多年的七百三十五个洞窟,对于所有的游客来说,来到这里,藏经洞是一定要看的。 藏经洞的发现在敦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说,王道士雇了一个人在这间甬道内写经。这个人休息时,经常将点旱烟的芨芨草插到墙上的缝隙中。这天,芨芨草居然一下子深入到墙体中,他小心地敲打了一下墙壁,里面传来了一阵空洞沉闷的声音,密室就这样被发现了。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王淑贞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 王淑贞 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 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 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 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着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曦—— 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曦——

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采访】李超荆—— 王淑贞查房都是她自己查,查房时看我们非常细小的细节,我在检查的时候有一点不当心,放器械时碰到病人了,病人有点不舒服。她说病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你只有治好病人的责任,不应该有一点伤害病人的动作,你这样做的话不对的,你要跟病人道歉。 她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开拓者,前行者,每次看病、查房,下级医生从没见过王淑贞大声说话,但谁都能感受到她言谈举止间所透出的爱意,犹如无声的示范。 【采访】李超荆—— 她自己示范给你看,怎么样用这个器械才使病人不受痛苦,我是感受很深的。 【采访】袁耀萼—— 一切从病人出发,但是对下面的人要求非常严格的。 袁耀萼与王淑贞在妇产科领域共事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作为王淑贞的助手,一起主编了中国妇产科领域的经典《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采访】袁耀萼—— 我们在她查房以前都很紧张,他查房的时候所有的医生都跟在一起,她的言行,她对病人是什么态度,很和蔼的,很关心的,或者给病人检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子,对于病史应该了解到什么程度,她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了。 作为一个科学大家,王淑贞对第一手资料和基本功训练的重视,今天的人可能无以想象,每一位住院新病人她都亲自检查,询问病史,查房和病例讨论是她每天第一重要的事情,她告诫下级医生:经验从实践中来,医生的经验就是从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做出诊断和正确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 【采访】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张惜阴——

人物纪录片结构范文

人物纪录片结构范文 尊敬的广大观众: “我是科学人”系列视频第一期于昨日正式上线了!本节目将发布于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B站等视频网站;每期的图文版本将抢先在微信 ___、大鱼号、百家号、一点号、 ___、新浪微博、搜狐号、企鹅号、网易号以及大风号十大平台同步上线。搜索”我是科学人”即可关注。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突飞猛进,中国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让世界刮目相看,几十年来,我国在通信、物流、电子等多个领域早已遥遥领先于世界。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这四大新发明带着中国的烙印站上国际的舞台叫世界赞叹。曾经因落后而挨打的“东亚病夫”随着 ___一同掩埋在 ___黄尘泥土中,现在站在世界面前的,是强大的、奋进的、厚积薄发的新中国!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一些大国企图依借着几百年间积累的财富和奠定的强大国力对其他国家施压,试图从经济、科技等领域制裁不愿加入其阵营的“反叛者”。中美 ___是一个警钟,它提醒着我们,唯有国力富强,发展科技,才能在新时代的朵朵浪花中迎难而上,做世界领先的“弄潮儿”。

为弘扬科学家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的精神,激起当代年轻人对科学的关注与兴趣,《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与朗知传媒联合策划制作了大型人物专题纪录片栏目《我是科学人》。 栏目以我国当代杰出科学家为拍摄对象,回顾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工作经历和科研成就,使观众能够走进科学家的世界,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展示科技创新成果、致敬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事业的良好社会示范效应。 不同于传统科技类节目,本节目不以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为宣传重点,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取而代之,多角度展示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树立立体的人物形象。所有内容、结构都经过精心编排,力求全面展示科学家科研成就,从权威角度普及科学知识、回应公众争议。 视频第一期讲述的黄旭华院士是核潜艇领域的泰斗人物,享有"核潜艇之父“的美名。为研制保密性极高的核潜艇工程,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全心投入科研事业,离家还是少年郎,归来白头戴荣光。一心一意只为党,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黄旭华这些年来的真实写照,舍小家为大家,身先士卒,衣带渐宽终不悔。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06集夏王朝觅踪

第 06 集: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 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 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 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 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 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 把其 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 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 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 蛟, 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 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 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 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 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 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 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 系教授 李: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 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 法,就像那个基督 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 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 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 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 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 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