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辅导---解读古诗词

名师辅导---解读古诗词
名师辅导---解读古诗词

名师辅导---解读古诗词

教学园地

10-10 2230

1.梳理知识

以考纲规定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四个考点为主线,构建逐层分解的三级子母知识树(课堂讲的)。

2.背诵积累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覆大舟也无力”,提高古诗鉴赏水平的关键是背诵积累古诗。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可见只有平时不断背诵积累古诗,才能在比较阅读中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要熟背小学和初高中课程标准中必背古诗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延伸阅读背诵一些课外经典篇目。

3.学习借鉴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四本工具书既是高考命题人拟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提高考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必读书。可从辞典中选读袁行霈、周啸天、刘学锴等专家通俗易懂的鉴赏文章,引领学生学习其中从每字、每句、每联、每层的微观角度赏析古诗的方法,这种以专家赏析文章引路示范的阅读方法,既可突破规范拟写答案语的难点,又可在不断积累古诗基础上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全面提升考生鉴赏水平。

其次,运用七种阅读策略快速“披文入情”。

虽然命题材料都是考纲规定的“浅易的古代诗”,但解答高考古诗试题的瓶颈还是读不懂诗,可借助以下七种方法快速读懂全诗。

1.熟悉

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的生平、思想和风格。“论世”就是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在近五年考题中涉及较多,要熟悉其作品的主体风格及主流思想。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王维的诗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苏轼的词雄健豪放,旷达乐观;秦观的词情真意切,伤春离愁;李清照的词婉凄切,忧国伤时;辛弃疾的词气势雄壮,报国无门。试题会在注释中交代诗人所处时代或当时处境,这些注释内容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

2.懂“诗家语”

掌握了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才能消除文字隔阂。要积累熟记古诗中常出现的双音词,如“端居(闲居)、取次(随便)、若为(怎能)、

阑干(纵横)、无那(无奈)”等。因受平仄限制或表意需要古诗中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并常以“敢(怎敢)、肯(岂肯)、忍(怎忍)”等词表反问语气,解读时要有还原语序和补充字词的意识。古诗常用借代、互文和互体修辞。如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就用了借代修辞,以妇女佩带的首饰“珠翠”指代宫女。所谓“互体”是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如杜甫的《客至》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就是互体,意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3.抓情感语

“情感语”是指古诗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语言。诗歌的标题不仅交待诗歌所咏对象和事件,还常以“怨、愤、哀、喜、别”等词语点明全诗感情基调和写作目的,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惜牡丹花》等。许多诗中常有“孤”、“独”、“悲”、“愁”等直接表露情感的诗眼,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愁”字统摄全诗情感。

4.把握结构

高考所选古诗大多具有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的特点。律诗一般分为两层,前两联是叙事写景,后两联是抒情言志。词一般上阕叙事写景,下阕抒情言志,每阕内也是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因此把握全诗主旨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诗词中末几句含意。最近五年高考古诗试题中围绕古诗尾句(联)、词的下阕或每阕内末几句设计的分析情感的试题就有较多,要引起注意。

5.抓住意象

古诗中有许多具有固定象征义的意象。孤蓬、浮云、长亭、南浦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杨柳、芳草、鸿雁、杜鹃等表达思乡怀人,落花、流水、夕阳等表达时光流逝、美人迟暮,梅花、菊花、荷花、青松、翠竹等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君子,等等。利用这些“情感载体”即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把握全诗抒发的情思。

6.明确类别

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七类古诗抒发的情感是有规律可循的。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田园诗抒发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表达对情人或亲人的依恋,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和祝愿;思乡诗表达客居他乡游子和远戍边关征人的思乡怀人;咏物诗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品格;咏史诗表达缅怀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之志,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抒发国土沦陷、山河易色的悲痛,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抨击昏庸腐朽统治集团。

7.以诗解诗

“以诗解诗”就是借助已掌握的古诗来解读未知新诗的阅读方法,即利用自己积累的古诗与要求分析古诗之间在意象、意境、手法、构思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进行类比联想或相关联想,来突破分析未知古诗的难点。古诗积累越多则触发的联想越丰富,那么对未知古诗理解的就越深入透彻。

最后,运用三种答题策略科学规范做答。

写好高考古诗试题的答案语是决定最终得分高低的关键环节,应按以下方

法写出规范答案语:

1.运用诗歌术语写准总括语

高考古诗试题的答案语应按“总括语→分析语”总分格式表述。总括语是指答案语中用古诗术语概括古诗在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等某个方面特点的总结部分。要准确理解并熟记答题所需的各种鉴赏术语,表现手法术语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侧面烘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卒章显志、起承合、承上启下、首尾照应”等,情感术语有“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傲岸不羁、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美人迟暮、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效果术语有“异曲同工、画龙点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寻味、言尽旨远、意味隽永、意在言外、意境高远”等。

2.运用两种格式写细分析语

分析语是指答案语中结合诗句具体赏析部分,即结合诗句分析来阐明总括语中诗歌术语的内涵。如果总括语中用了术语“借景抒情”,那么分析语中就要相应结合诗句分析出何景、何情、景与情何关系三个要点。如分析借景抒情手法时,可依照“借助……的描写,营造了……氛围,表达了……情感”格式(三处省略号的内容依次是诗中各个意象、意境特征术语、思想感情术语)拟写答案语。

3.依照不同题型写全各要点

在具体解答分析意象、分析意境、分析炼字、分析手法、分析情感、分析风格等六种高考古诗鉴赏题时,可将“总括语→分析语”的答案再分解成“指→析→点”三大步,“指”就是总括语,“析”和“点”就是分析语。分析意象题按照“指出意象→分析特征→点明情感”格式表述,分析意境题按照“概括特征→描术画面→点出情感”格式表述,分析炼字题按照“指出炼字→分析含义→点明情感”格式表述,分析手法题按照“指出手法→分析运用→点明情感”格式表述。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性,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所以解答各种古诗鉴赏题的最后一步都要点明情感。

100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

100句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为人却没有道德,不死还有什么意思。(如果做人可以不讲究仪表,那还不如死了呢!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时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命

运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己不上进,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顺随善良就像登天一样艰难,顺随恶行就像山崩地裂一样迅速坠落,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处在安全时期也要考虑危险可能存在,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人不是圣贤,都会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如果犯错了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有智慧;能够战胜他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与名句

附6:小考必背古诗词及名句 1.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画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一年级下册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二年级下册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备注:此诗另一名为《草》。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chì)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三年级上册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学语文古诗三首 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 一、文本解读 1.文体特点。 《古诗三首》包括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望洞庭》则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这三首古诗都描写了祖国壮丽的自然风光。三首诗均为七言古诗。七言古诗起源于楚辞和汉代的民间歌谣,至唐代大盛。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望天门山》第一、二、四句押韵,韵脚为“开”“回”“来”(“回”古音即作“huái”);《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二、四句押韵,韵脚分别是“奇”“宜”;《望洞庭》也是偶句押韵,韵脚分别是“磨”“螺”。值得注意的是,《望洞庭》中“和”读作“hé”为宜。 2.文化底蕴。 古诗虽然用字考究,语言凝练,但诗人总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极具画面感。读这三首诗,展开想象,总能在脑海中浮现动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深远,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古诗三首》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课后习题中,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也有“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首古诗的作者李白、苏轼、贺知章,都是家喻户晓的大诗人,在一、二年级的课内外古诗词学习中,学生也已经积累了三位作者的部分诗作。学习中,应引导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受到中华灿烂诗词文化的熏陶。

3.语言表达。 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浩荡东流的长江有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天门山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碧水东流至此回”则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对长江具有约束力和反作用,一个“回”字,写尽变化无穷;“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先写远望天门两山之所见,再点明“望”的立脚点即“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平添山之动态美,也暗寓诗人之喜悦心情。最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诗中无一“望”字,细品却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了“望”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同题诗中的第二首。这首诗概括性强,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坡仙”眼中,“晴湖”“雨湖”都是美好奇妙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望洞庭》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贺知章经过洞庭湖所见之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比喻的妙用,突出了宁静、柔和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想象瑰丽,比喻贴切,“洞庭湖”如银盘,“君山”似青螺,写尽了精致玲珑的山水风光。 学完三首古诗后,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进一步感受祖国壮丽的河山和悠久的古典文化。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七个生字中,两个是多音字,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它在词语中的意思来选择读音;“宜”“庭”“盘”都可以利用熟字“换换偏旁”的方法来理解与记忆;独体字“亦”是“夜”和“腋”的本字。甲骨文在一个

文言文阅读金钥匙

文言文阅读金钥匙 古诗文阅读 2012-09-20 21:14 文言文阅读 ●读懂文言文 ※由于高考选的文言文往往有故事性,所以应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一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当你读不下去时,抓紧去阅读第7题——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你很有可能柳暗花明!!! 答题技巧 11.文言实词题 ★实词将给出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不要忘了我们讲的一些方法利用语境,利用词性,利用对应的结构,借助成语佐证等。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热点披(翻阅)、捐(舍弃)、孽(灾难)、称(符合)、折(反驳、斥责、指责)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夺(强行改变)伐(名词,功业;动词,夸耀)干(求、求取;冒犯、冲犯;河岸)贼(毁害、伤害)购(重赏征求)简(选拔)掠(拷打)寝(息,止)速(招致)望(埋怨、责怪、怨恨)衔(怀恨)徇(示众)厌(满足)虞(欺骗;忧患;料想)赞(辅佐)脱(假如,如果)课(督促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如(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有时也指命令)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宽容、宽免)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树(种植)给(食用丰足)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按/案(追究、考察、调查、巡行)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县令)执(捉拿)延(延请)省(察看、减免)雅(平时)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竟(结束、完、最后)坐(因……而犯罪、因为)方(比作)用(财用、因为)绐(欺骗)报(回复)病(担心、忧虑;疲倦、劳累;损害)卒(死;突然、仓促)存(问候)俭(年成不好)穷(困厄、不得志)权(暂代官职)服阕、服除(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黔首(指百姓),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处分(处置安排),结束(整装,装束),闾左(平民),豪右(权贵),苍头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一)关雎(诗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蒹葭(《诗经》) 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观沧海(东汉·曹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 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 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 海所见。 (四)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困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 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 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 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 得之“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 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 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 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 的美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 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与君离别意,同是底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 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面生。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 虽相隔万里但恰如近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 友人的深情慰勉。 (六)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 固山中伸出,又端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 去了。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 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身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 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1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 诗的地点。 B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 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正是通过这一小景表现 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11.(2017·泰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 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大雁掠过北 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 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 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3.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 人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 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56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56首 1江南(汉乐府民歌) (苏教版/第1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a)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3鹅( 唐骆宾王)(苏教版/第2册)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唐李峤(qiáo))(苏教版/第7册) 解落三叶秋,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6长歌行(汉乐府民歌)(苏教版/第3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古朗月行(唐李白)(苏教版/第1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8 春晓(唐孟浩然)(苏教版/第4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登鹳鹊楼(唐王之涣)(苏教版/第3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静夜思(唐李白)(苏教版/第3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锄禾(唐李绅)(苏教版/第2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2悯[mǐn]农(唐李绅)(苏教版/第2册)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苏教版/第2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4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5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6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7七步诗(三国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fǔ]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8游子吟(唐孟郊)(苏教版/第4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忆江南(唐白居易)(苏教版/第4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0梅花(北宋王安石)(苏教版/第5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1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高中诗歌鉴赏知识和技巧大全

高中诗歌鉴赏知识与技巧大全 作者:不详 编审:赵怀兵 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语文高考诗歌 按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等几类。 主要语言风格包括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明快简洁、雄浑豪放、旷达俊朗、婉约沉郁等。 诗歌表达的形象包括豪放洒脱乐观,忧国忧民、青衫泪沾,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爱惜人才,儿女情长等形象。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议论。 艺术手法如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即事感怀、象征、反衬、用典、赋比兴、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复、反问、对比等。 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 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内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歌——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 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技巧解析

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技巧解析 古典诗词,因其凝练集中、节奏和谐、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等特点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喜爱,对孩子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作为中国人,从《诗经》的质朴自然、到楚辞的音节和谐再到唐诗华美乐章,再到宋词的缠绵悱恻,可以说,古典诗歌承载着每个中国人对于爱和美的全部感受。 古典诗歌中的精品更是中小学教材中的必选,在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古诗117首,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词128首,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词23首,也就是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古诗词270首左右。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且这些诗歌大多数老师都是要求背诵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把这些古诗词学懂学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可现实却总让人神伤,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小学,我们在课堂里还能听到朗朗读书声,甚至有的老师会指导学生进行吟诵,到了初中,还能基本顺利大声读出来,到了高中呢,一切诗词在很多学生眼里成了“背诵”的负担,“古典诗词”之美去了哪里? 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反思。可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老师不重视,不是不想让孩子们在古典诗词的音韵中沉潜涵泳,而是很多语文老师对于古诗词的朗读技巧所知甚少,有时即使能够感觉出怎么读,但是为什么这么读却又一知半解,不能把握解读与诵读之间的联系。本文就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技巧简

单进行梳理,希望对教师教授古诗词的解读与诵读的关系有所帮助。 一、古诗词的意象与内在感受 “情动于中”方能“发之于外”,如果内在的情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看到文字后心中没有感动,想要准确及有感情的表达,无异于痴人说梦。而诵读在这个方面要求就更加明显,作为诵读者必须在内心中激发起不得不表达的“欲望”,发声才能真挚自然,打动人心,感染听者。但我们也必须明白,这种内在的“冲动”不可能是“其来无端,其去无迹”的,一定是收到了文字的触发而产生的内在感受。 那么,初读古诗词是什么最先激发读者的感受呢? 明朝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数》),清代王国维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可见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是以凝练之语形象之物含蓄之情为基本特征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意象能烘托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能使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能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所以感悟形象(意象)是激发内在感受,抒发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对于诵读者来说,意象是其感受的渊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杨花有飘零之意;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不迎世俗,坚强高洁。只要看到这些形象,自然会产生相关联的内在感受,可以说,这些意象已经融入进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记忆中。读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完整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共99+1首)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6、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7、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8、江畔独步寻花5(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9、江畔独步寻花6(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1、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3、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14、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5、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6、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1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9、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20、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1、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word完整版)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古诗文鉴赏专题训练 示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案】 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②-约786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1.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写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 2.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材解读与备课素材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材解读与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采薇》 注释 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昔:从前,指出征时。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下” 的意思。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往:指当初去从军。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春夜喜雨》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

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

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羌笛何须怨不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8.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2.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2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2.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 2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6.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2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9.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30.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3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33.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3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5.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36.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38.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4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4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4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45.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4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7.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4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4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5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5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5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5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5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5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5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吟诵——学习诗词的金钥匙

吟诵——学习诗词的金钥匙 发表时间:2018-10-01T18:27:52.3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作者:俞熙 [导读] 福建省海口中学 350313 我们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具有儒风的君子,教育部不断推进中高考命题的改革,尤其是古诗词的分值所占比例增加了许多。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增加了投入。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只停留在浅阅读上无法品读出诗词的滋味来,与真正品读诗词的境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纵观历史,我们近代私塾老师沿用吟诵法教读诗词涌现了不少诗文大师,可见吟诵法在诗词阅读教学中所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吟诵法是依据诗词的特质来进行教学的,是学习、欣赏和展演诗词的方法和艺术形式,是人们理解、传承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吟诵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典雅美,韵律节奏美,腔调情意美。 吟诵,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古典古雅之美。我们了解诗词吟诵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逐步体会到诗词的古典美。诵指用语音(各种地方方言和普通话)把诗词有表情抑扬顿挫地朗读出来,不仅表达了诗词内容,还表现了诵者的感情。吟指把诗词哼唱出来,半唱半诵,多即兴而发,有简单曲调,表现吟者的情绪。在古代,吟诵是重要的教读方法,也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因为吟诵里,已经包含了诗词的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等一系列的知识,并且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叶嘉莹先生在吟诵诗词方面有其独特的体会与见解,她自小就听到家人吟诵古诗词,听多了觉得好玩跟着吟诵便也会吟诵了。她吟诵了许多诗词,并且把每首诗词的情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她在古诗词方面的造诣之高深印证了吟诵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难怪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两诗句,这不就是印证了诵读在阅读古诗词所起着重要的作用吗?诗词在文学作品里是最具有我们传统文化典雅气质的。诗词中蕴含的各种典故,其中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风土人情等意象无不镌刻着我们华夏民族的烙印。尤其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先听教师用普通话诵读,或听录音诵读、吟诵,吟诵时营造的气氛能够通过声波把学生引领到诗词特有的意境中,浸染典雅之美。学生对诗词留下了初印象,然后教师根据该诗词诵读特点加以得当的导引,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跟读,自读,齐读等多种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到诗词的意象和意境之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诗词。可见,吟诵这种教读方法很重要,不仅领略诗词的典雅美,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还是非常有效的。 吟诵,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古韵古律之美。理解诗词格律的演变史,可以把握吟诵诗词的韵律节奏。吟诵是我国诗乐传统的核心。古代的传统是诗乐一家,在诗乐传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吟诵传统。因为不是所有的诗都是唱的,但是所有的诗词在吟诵这里,都是入乐的。所以,在古代,文人即诗人,诗人即音乐家。人人都会用自己的音乐节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吟诵时,吟诵节拍一般两字一步,从最古早的《诗经》开始,四言两节,发展后来的五言、七言、杂言,古体诗也好,近体诗也吧,大都以两言一节拍的,这符合汉字发音运气节奏的。就近体诗而言,诗句中的平仄及整首诗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是有规律出现的,这样吟诵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但吟诵时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情况划出不同节奏形式,如五言诗221或212,七言诗2221或232,等等,结合实例讲解学生很快明白的。吟诵原则是“望词知义,因义生情,以情引气,随气出声”。由于历史原因,有些诗词曲调失传,还有汉字的发展变化,地域的差异等因素,如破读字,入声字等现象。韵书虽然给我们归纳了平仄韵部,但仄韵中的入声字,我们平时没有单独使用,致使我们许多人也不会用古音吟诵诗词了,包括一线语文教育者。现在大都以普通话四声平仄声韵来吟诵进行诗词教学了,但不影响我们对诗词音乐美的感受。以教读律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先跟学生讲清楚平仄韵的知识,律诗一般是押平声韵的。古体诗和词曲是不一定的,平声韵仄声韵都可以押的,只不过每首诗词有其特点,如《江城子》押平声韵,《渔家傲》押仄声韵的,《南乡子》平仄韵交换的,还有中间换韵的等形式就不一一举例了。现在很多教师不讲韵律知识,这是对诗词教学的偏见,也是违背诗词教学的规律。传承吟诵传统,可以恢复中国古代的诗乐、感受诗词韵律节奏之美,让人人都敢张口诵读,人人都敢诵出自己的曲调来表达对诗词内容的独特理解。 吟诵,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古腔古调之美。诗词有不同的腔调来表达不同的情意。即“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候,关键要辨清诗词的两大腔调,和婉的抑或拗怒的,以便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意。如果以哀调抒乐情或以乐调发悲情那就见笑了。宋代沈括曾说“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词学大师龙榆生对诗词深有研究,也认为诗人选调须与声意相谐,选韵须细辨声情。我们学习诗词不应是这样做吗?精通诗词的前辈还细分了许多吟诵调:幽暗的或明亮的;柔和的或刚直的;悠长的或短促的。例如讲读词的时候一定讲解每首词所用的腔调,和婉调的如《忆江南》、《浣溪沙》、《临江仙》等等,多是押平声韵来表达轻柔婉转,缠绵情绪的;而拗怒调的,如《渔家傲》、《水龙吟》、《钗头凤》等等多押仄声韵,是为了表达激越拗怒,挺峭郁勃的情绪。诗人选择不同词调表达不同情感,选择不同韵部也是表达不同情绪的。同一个调可表达忧乐不同情意,区别在于选韵上,有在整阕的每个句子中间的,有在每个句子的落脚字的,有在整体结构上的,首先要看它在句式奇偶和句度长短方面怎样配置,其次就看它对每个句末的字调怎样安排,从这上面显示语气的急促和舒徐,声情的激越与和婉。选择a、o这些开口韵的多是开朗豪放言志之作,如一东韵,二江韵;常用i,u闭口韵的多表达低沉悠远之情绪。如支韵、尤韵。在每首诗词中用韵的疏密情况与表达情感的迫促柔和相谐的。凡属句句押韵的一段,声情比较迫促,隔句押韵的所在,即转入缓和。因此我们理解了声调韵律与情感的关系,在教读吟诵诗词时做必要的导引可以帮助学生更自觉地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起伏之变化,感受诗词腔调的情意美,深谙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精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