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实验一 晶体均质和异质成核过程观察

4 实验一 晶体均质和异质成核过程观察
4 实验一 晶体均质和异质成核过程观察

实验一晶体均质和异质成核过程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晶体的均质和异质成核过程及其晶体组织特征。为理解、掌握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加热装置;2.2m长的玻璃管;3.药勺;4.干净玻璃片、吸管;5.烧杯;6.温度计;7.纯水和冰水;8.手机拍摄装置;9.熔点较低的有机晶体(Phenyl salicylate,对羟基苯甲酸苯酯,HOC6H4COOC6H5,熔点:42-44o C)。

三、实验原理

1结晶过程观察

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过程称结晶。结晶过程亦为原子呈规则排列的过程,包括形核和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熔点较低的室温下为固体的有机晶体加热到熔点以上时,则会熔融成液体。用滴管取液体状的有机晶体少量,滴入装有纯水的玻璃管中。由于纯水的温度(室温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比熔融的有机固体的温度低,因此有机固体的热量传递给水,有机固体温度与玻璃管中水的温度一致(室温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此时玻璃管中液滴状的有机晶体的温度虽然远远低于熔点(42-44o C),过冷度达到几十度,但是由于结晶不易,有机晶体还没有结晶。另由于熔融的有机晶体的密度比纯水大,此时液体状的有机晶体在水中将会继续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有机晶体慢慢就会结晶,此时可以观察到透明无色的液滴变成白色状的晶体。用手机拍摄测量在装有水的玻璃管内有机晶体液滴从液面下落直到结晶时所用的时间。通过改变玻璃管中水的温度(室温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有机晶体的结晶过程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一般可以看到与室温的纯水相比,在冰水混合物中,有机晶体更容易晶体,结晶所需要的时间较短,这是因为冰水混合物温度低,结晶驱动力(过冷度即熔点与熔体温度的差值)大。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熔融的有机晶体,随着温度的降低,有机晶体慢慢就开始

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温度降低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因液滴的温度高低是由里向外,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熔体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不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2 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

晶体结晶的过程是一个形核、长大的过程。晶体结晶过程的化学势△μ为:

T T h m

m

??=

?μ 式中,△h m 为熔化潜热,一般认为是定值; T m 是晶体的熔点;△T 是环境温度与晶体熔点的差值。由此可见,环境温度与晶体熔点的差值越大,晶体结晶的化学势越大,晶体越容易结晶。

而形核分为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当母相整个体积的元素在化学、能量和结构上都相同时,会发生均匀成核。这种形核是在整个体积内发生的,核在形成时所必须克服的势垒的大小与表面能呈三次方的关系,即:

2

3

)(316V k G G ?=?πσ

式中,σ为晶胚单位面积表面能;△G v 是液、固两相单位体积吉布斯自由能之差;△G k 是临界晶核形成功,简称形核功。形核功△G k 同时也等于:

μπ?Ω

-=?=?343

r G G V k

式中,r 为晶核的半径;Ω是生长单元所具有的体积。

而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的阻力是表面能(即表面张力),若单位面积所具有的表面能记为α,则此过程中△G s 为:

απ24r G s =?

则结晶过程中△G 为:

απμπ23

434r r G +?Ω

-=?

图1 △G s 、△G v 、△G 与晶核半径的关系曲线

由于实际熔融液体中或多或少的含有某些夹杂的固体粒子,因此实际结晶时常常依附在液体中的外来固体质点的表面(包括铸锭的模壁)形核。此种依附于母相中某种界面上的形核过程称为非均匀形核。形核功为:

4

cos cos 32'3

θθ+-?=?k k G G

式中,θ为晶核与基底面的接触角(见图1)。

图2 液滴的接触角

-600

-400-2000200

4006000

2

46

r

?G

图3 △G ’

k /△G k 与接触角θ的关系曲线

根据理论分析、实践检验,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容易。

在上述的装有纯水的玻璃管中用药勺先放一点有机晶体粉末,然后用滴管取液体状的有机晶体少量,滴入装有纯水的玻璃管中,观察异质成核与同质成核的区别。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熔融的有机晶体,然后取少量有机晶体粉末置于液滴的边缘部分,观察异质成核与同质成核的区别。

四、实验步骤

1.用药勺取少量有机晶体粉末于烧杯中,打开加热套电源,加热烧杯中的有机晶体,当温度为60o C 时,有机晶体熔融为透明液体。

2.用滴管取少量的液体状的有机晶体,滴一滴到装有纯水的室温的玻璃管中,用手机拍摄和肉眼同时观察,无色透明的有机晶体液滴在水中下落,慢慢变成白色晶体的过程,记录开始结晶时的时间。

3.用滴管取少量的液体状的有机晶体,滴一滴到装有冰水(温度计测量温度)的玻璃管中,用手机拍摄和肉眼同时观察,有机晶体液滴的结晶过程,记录开始结晶时的时间。

4.用药勺取少量的有机晶体粉末,放到装有纯水的(室温)玻璃管中;然后用滴管取少量的液体状的有机晶体,滴一滴到玻璃管中,用手机拍摄和肉眼同

00.20.40.60.8

1.00

60

120

180

θ (degree)

?G '

/?G

时观察,有机晶体液滴的异质结晶过程,记录开始结晶时的时间。

5.在干净玻璃片上,用吸管滴上一滴熔融好的有机晶体,液滴不宜太厚,否则因温度降低太慢而不易结晶。

6.将玻璃片置于手机下,有手机拍摄和肉眼同时观察,从液滴边缘开始观察结晶过程,并记下结晶开始的时间。

7.在玻璃片上滴一滴熔融的有机晶体,然后取少量有机晶体粉末置于液滴的边缘部分,观察异质成核,并记下结晶开始的时间。

五、注意事项

(1)实验时应注意试样的清洁,不要让异物落入液滴内,不要让异物落入玻璃管中的水中,以免影响结晶过程的观察。

六、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目的。

2.简述玻璃管中液滴的结晶过程。

3.简述玻璃片上液滴的结晶过程。

4.记录并分析温度和异质成核对结晶的影响。

表1.有机晶体在装有水的玻璃管中的结晶过程

表2有机晶体在玻璃片上的结晶过程

5.根据实验,简述结晶过程并总结结晶规律。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 细菌形态观察 细菌分布 消毒灭菌

细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 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 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 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 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 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 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 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 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 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 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 4.做好使用记录 3.微生物知识 1.细菌按形态分类: 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 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 菌毛 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 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5.真菌 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如:酵母菌

微生物实验操作

油镜的使用和维护 目的:掌握油镜的使用与维护,熟悉油镜的使用原理。材料:显微镜,拭镜纸,液体石蜡油,二甲苯 原理:油镜的透镜极小,工作焦距最短,光线通过玻璃和空气,由于介质密度不同发生折射,射入镜筒的光线极少,视野暗,物象不清晰。如在玻片与镜头(透镜)之间加上折光率和玻片(n=1.52)相近的香柏油(n=1.515)就可减少光线的折射,加强视野的亮度,获得清晰的物象。 步骤: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维护 1.将显微镜平稳地安放在实验台适宜处。识别油镜头:标有100×、OIL、HI等字样。 2. 打开电源,用低倍镜对光,打开光圈,调节聚光镜的位置,使视野光线充足。 3. 标本上加镜油一滴,转动粗螺旋,使油镜头缓缓下降,用眼从侧面观察,直到油镜头浸入油中接近玻片为止。 4. 从目镜观察,同时徐徐转动粗螺旋提升,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直到见到清晰物象为止。 5. 观察完毕,粗螺旋提高镜头,取下标本片,油镜头使用后立即用擦镜纸擦净镜头上的油。如油已干,可在擦镜纸上滴少许二甲苯擦拭,并立即用另一擦镜纸

擦去二甲苯,因二甲苯能溶解镜头上的固定胶以致使镜头脱落。 6.将镜头转呈“八”字,调低聚光器,对号送入柜子内存放。 革兰染色 目的:掌握革兰染色的原理及操作。 材料:干净玻片,接种环,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18-24h 培养后的混合菌液,酒精灯,一套革兰染液 原理:主要为细胞壁结构的差异。G+三维肽聚糖结构的交联度大,通透性低,脂质少或无,酒精作用使孔径缩小;而G-肽聚糖为二维疏松结构,薄,外膜含大量脂质,易被酒精溶解,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步骤: 1. 细菌标本的制作 (1)涂片:无菌操作。取一接种环混合细菌悬液,涂布成直径约1cm的涂片,涂片应薄而均匀。 (2)干燥:涂片最好在室温中自然干燥。必要时可将标本面向上,放在酒精灯上方微火处干燥。 (3)固定:标本面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外焰按钟摆的速度来回通过3次,放置待冷后染色。固定的目的是

河南省中考物理晶体熔化实验专题

河南省中考物理晶体熔化实验专题 1.在探究“同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取两个相同的试管A、B,在A 试管中放入蜂蜡,在B试管中放入冰,已知蜂蜡是非晶体,冰姑晶体,且蜂蜡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如图甲所示将两个试管放入同一杯水中加热。清你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B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 为℃。 (2)两种物质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象可知,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观察发现,冰熔化后的升温比熔化前的升温慢,这是因为。 (3)第22min时B试管中的水(填“能”或“不能”)沸腾。从第12min到第 16min,蜂蜡的内能(填“增加”或“不变”)。 2.某固态物质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这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的图象(选填“熔化”或“凝固”) (2)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态(选填“固”或“液”)。 (3)该物质的熔点是℃。 (4)组装图1中的实验器材时,应该(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组装。 (5)灯内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酒精的热值(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如图甲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乙是几种晶体的熔点表。 ①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该晶体可能是。 ②图甲中段表示该晶体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它的内能。 4.小强对热现象的有关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其目的是使冰;根据图甲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非晶体”)。(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强换用其它装置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水温度升高,是通过方式增加水的内能。图乙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3)结合两次实验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5.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该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6.如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报告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册 大柳九年制学校理化组 2014年9月1日

目录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3 三、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 4 四、用温度计测量时的温度 5 五、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6 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7 七、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8 八、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9 九、探究光折射时的规律 10 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1 十一、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 十二、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13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测量前“三观”: 一观:二观:三观: 2、测量时 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 二读、视线要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 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组成。 进行试验: 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 评估交流:为使测量更精确,应选用分度值的刻度尺(填“大”“小”)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观察停表 停表有个表盘,大表盘数字代表,小表盘数字代表; 有根指针,长指针是,短指针是。 停表秒针走一圈是分钟。 2、停表时间等于分针指示能准确读数部分加上秒针指示读数部分。 进行试验: 用停表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 s,1min内你的脉搏跳动了次。评估交流:大家的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晶体的熔化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与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突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熔化和凝固》这一节课,教材第一次以旁注的形式完整展示科学探究过程的七个基本要素。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做好“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一探究实验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海波的熔化过程这一实验难度很大,实验的成功率很低,不容易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设计熔化和凝固教学时,我注重科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把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一探究实验改为固体凝固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研究水和液态蜡的凝固过程。一方面水结冰、蜡凝固实验的探究难度低,实验的成功率高;另一方面水结冰、蜡凝固虽然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但是对于只在冰箱里见过水结冰现象的南方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水结冰的现象能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而且,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科学探究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亲历了科学探索的全过程,还通过突出科学探究过程的某些具体步骤,如学生设计实验,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并做出固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让学生把凝固的冰握在手心感受冰的熔化并通过逆向思维理解固体的熔化等,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理解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联系起来。 ·学会画出固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像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把科学探究的七要素自然的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并不神秘,人们经常使用科学方法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 【教学流程】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报告单(17-18)上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用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记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4.测细铜丝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5.整理器材。

数据记录、处理、结果表述 1.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 2.记录数据: 物理课本长,宽。硬币的直径。细铜丝的线圈长度,线圈圈数,细铜丝的直径。 回答问题 测细铜丝直径时,如果绕线时没有紧密绕线,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填“偏大”、“偏小”)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量程0℃~100℃,最小刻度值1℃),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2个烧杯。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估测热水的温度。 3.用温度计测热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4.估测冷水温度。 5.用温度计测冷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6.整理器材。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测定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o以内),将弹簧片固定在斜面底端。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 6.分别计算两次小车的平均速度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2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3. 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4. 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 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 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2.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可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是将1mm等分为100格每 格长0.01mm(即10μm)。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的大小,而是用于 矫正目镜测微尺每格的相对长度。 3.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入接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的等分刻度,有 等分为50小格和100小格两种。测量时,需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用以 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显微镜或不同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放大 倍数不同,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用目镜测微尺 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大放 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 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4.球菌用直径来表示其大小;杆菌则用宽和长的范围来表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直 径约为0.8μm,枯草芽孢杆菌大小为0.7~0.8×2~3μm。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本次试验中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 计数法是将少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 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目前 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计菌器以及Hawksley 计菌器等,它们都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基本原理相同。 后两种计菌器由于盖上盖玻片后,总容积为0.02mm3,而且盖玻片和载波片之间 的距离只有0.02mm,因此可用油浸物镜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除 了用这些计菌器外,还有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涂片面积与视野面积之比的估算法, 此法一般用于牛乳的细菌学检查。)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操

实验二 探究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实验二探究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1、下图是某种晶体的熔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1)这种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__℃。 (2)其熔化过程共经历了min。 (3)第4min时,该晶体处于态。 (4)第8min时,该晶体处于___________态。 (5)第10min时,该晶体处于___________态。 答案:80,4,固、固液共存、液态 2、下表为小丽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你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 (2)该物质是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温度为-3℃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 (4)温度为0℃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 (5)温度为1℃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 (6)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不变”) (7)该物质熔化时需要对它加热,这是通过改变其内能(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 (8)5至8分钟,该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其内能。(选填“不变”或“增大”) (9)下表是小明在标准大气压下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特点时记录的实验数据,从开始计时起,到第min时的数据有明显错误 答案:0,晶体,固、固液共存、液、不变、增大、热传递、1.5 3、如图13甲所示,是探究萘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还进行搅拌,这样做是为了使试管中的萘受热,而且萘的温度上升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②除图13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③萘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3乙所示,由图可知,给萘加热到8min末,试管中的萘所处的物态是态。 答案:均匀、慢、秒表、固液共存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报告单

一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其余学生自备。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指针是否与平板之间有摩擦? 3.感受: 用手拉测力计,使指针分别指在1N、3N、5N,感受一下1N、3N、5N的力的大小。 4.测量: (1)把笔袋挂在挂钩上,提起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2)把笔袋挂在挂钩上,在桌面上水平拖动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3)拉断一根头发,所需要的力,F= 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 (1)如果所测量的力的大小超出测力计的量程,会 (2)如果没有认清分度值,会 (3)如果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上方或下方就进行测量,会使测量值或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正确绘制数据图像,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总结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勾码一盒。 1.看勾码盒上的标注,每个勾码的质量是kg。 2.逐次增挂钩码个数,测出所受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3.在右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 描点并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4.分析数据和图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用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用字母表示为: 5.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知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平衡。 实验器材:长木板(两端有滑轮)一个,小车一个(两端有挂钩),钩码一盒,细绳两段。 1.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是指小车处于状态或状态。 2.按右图所示装好器材 3. 两端挂上数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4. 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5. 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再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把实验条件和观察到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6.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这时物体就处于状态或状态。

实验三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实验三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 一、预习与思考问题 l 阅读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教材内容,了解教材中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探究活动的设计思路。 2.使用“水浴法”有何优点,怎样正确使用这种方法? 二、阅读 根据晶体物态变化的特性,晶体在加热熔化和冷却凝固时保持温度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且熔点温度与凝固点温度相同。 以前常选用萘晶体进行实脸,典型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如图所示。 这个实验做起来比较困难,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测量的温度难以保持不变.由于萘有剌激性气味,对身体有害,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已不再使用。 现在选用的晶体是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它具有熔点较低(48C0左) 没有剌激性气味、溶于水易于清洗等特点。但在凝固时会出现过冷现像.即温度降至熔点时不凝固(想一想:如何应对这一情况),如果能保证冰块的供应,用水来做凝固和熔化的实验也比较理想. 三、实验内容与过程指导 (一)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秒表,硫代硫酸钠晶体(海波)。

1 .按图所示.选纯净的海波20g左右,碾成粉未装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请思考温度计应如何放置? 2.在烧杯中倒入温度在35C0左右的水,水量以能够浸没试管中的海波粉为准。 3.点燃洒精灯,间隔lmin 读取1 次温度(接近45C0时每隔0.5min读取l 次),读到60C0为止。实验中控制水和海波的温差是成功的关键,可用移动酒精灯的方法来控制烧杯中的水温,使之上升不太快。当水温升到48C0左右时,就应加以控制,使水温高于正在熔化的海波的温度1.5C0以下。 接近45C0时每隔0.5min读取l 次 4到60C0时将酒精灯盖灭、撤去.使熔化的海波和烧杯中的水一起在空气中冷却,在降温的同时,每隔1min记录1次温度,读到40C0左右。 5 .将升温和降温的记录列表.并在方格坐标上画出随时间变化的曲浅.从而确定海波的熔点, 你绘制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有何特点?所得到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6 .阅读:搅伴的注意事项 温度计插入海波中的位置应靠近管壁.但不要碰到管壁 在实验中搅拌器进行搅拌是十分必要的,其搅拌是使海波受热均匀,尽快达到热平衡;在固液共存的阶段,应搅拌使其成为糊状.达到固、液均匀混合,熔化成液体;在凝固过程中应沿试管管壁搅拌,以破坏首先沿试管壁形成的妨碍热交换顺利进行的凝固层。使海波均匀冷却,搅拌器最好做成螺旋状,这种搅拌器比棒式的搅拌器效果更好 三、报告与作业 1.通过“海波的熔化与凝固实验”,你体会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你认为通过这个实验应培养学生哪些实验能力?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应提出些什么要求? 3.试分析晶体熔解前后曲线斜率显著不同的原因。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 形态观察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实验一微生物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重点练习油镜的使用; 2.认识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特殊结构; 3.练习手绘微生物图片。 二、实验原理 1.细菌基本形态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细菌的基本形态有3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球菌根据细胞分裂后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杆菌分为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等,是细菌中种类最多 的。螺旋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态的细菌。 2.细菌特殊结构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荚膜是某些细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具有抗干燥、抗吞噬和附着作用。鞭毛是某些细菌表面着生的1至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的丝状体,具有运动功能,在菌体上的着生位置、数目因菌种而异。菌毛(又称纤毛)是在细菌体表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直硬,且数量较多的丝状 体,与细菌吸附或性结合有关。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部产生的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休眠体,具有极强的抗热、抗辐射、抗化学药物和抗静水压等特性。

3.真菌的结构特征 菌丝是构成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管状细丝。可伸长并产生许多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分为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更有效地摄取营养满足生长发育地需要,许多真菌的菌丝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态,这些特化的形态称为菌丝变态。比如吸器、假根、子实体。 4.放线菌的结构特征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生物。链霉菌是典型的放线菌,其细胞呈丝状分枝,菌丝直径很小,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细胞状态。当其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支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同时在其上又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这就是气生菌丝。不久,大部分气生菌丝成熟,分化成孢子丝,并通过横隔分裂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5.微生物菌落 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和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细菌的菌落有其自己的特征,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调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 三、实验器材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报告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测量前“三观”: 一观:二观:三观: 2、测量时 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 二读、视线要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 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组成。 进行试验: 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 测量对象长度cm 宽度cm 课本 作业本 实验结论:为使测量更精确,应选用分度值的刻度尺(填“大”“小”)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和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3) 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进行试验: 用停表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 s,1min内你的脉搏跳动了次。实验结论: 1、观察停表 停表有个表盘,大表盘数字代表,小表盘数字代表; 有根指针,长指针是,短指针是。 停表秒针走一圈是分钟。 2、停表时间等于分针指示能准确读数部分加上秒针指示读数部分。

三、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报告 班级: 实验人: 试验时间: 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设计并进行试验: 1、在操场上用 测出奔跑的路程1s =20米,2s =30米。 2、用 测出自己跑20米所用的时间1t ,跑30 米所用的时间2t 。 3、根据公式t s v 求出两次奔跑的平均速度。 记录数据: 路程 (m ) 运动时间 (s ) 平均速度( s m ) 1s =20m 1t = 1v = 2s =30m 2t = 2v = 实验结论(心得):

微生物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命科学趣味实验 实验名称:微生物形态观察 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原理、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了解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显微镜成像原理:目镜、物镜各自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被检标本置于聚光器与物镜之间,即物镜下方1~2倍焦距之间,物镜可使标本在物镜的上方形成一个倒立放大实像(倒像),该实像正好位于目镜的下焦点(焦平面)之内,目镜进一步将它放大成一个虚像,通过调焦可使虚像落在眼睛的明视距离处。 三、实验仪器、材料 酵母菌涂片、霉菌涂片。 奥林巴斯显微镜、擦镜纸等。 四、实验方法: 1 显微镜安置 取显微镜时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底座,使显微镜保持直立、平稳,置显微镜于平整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缘约3~4 cm,接通电源。 注意:显微镜移动时切忌用单手拎提。 2 选择物镜 将低倍物镜放入光路。 3 调整光强 打开显微镜主电源,调整照明度。通过亮度调整旋钮来改变电压大小从而调整显微镜亮度强弱。 4 调整聚光器位置和孔径光阑 在孔径光阑环上刻有物镜倍率(10倍,40倍),观察时将其与使用物镜相对应倍率放到正面。 5 放置标本 调粗调旋钮使载物台下降,向外拉开机械式载物台样本夹自前向后将标本切片放入平台,标本放稳后,再将标本夹轻轻放回原位;通过垂直旋转移动杆和水平旋转移动杆来上下和左右移动标本。

6 聚焦 ① 对焦要领为:从侧面看,转动粗调旋钮,使物镜尽可能接近标本;一边看目镜,一边调粗调旋钮,使载物台下降;看到标本后,再用细调旋钮正确对焦。 ② 调整瞳距:一边看目镜,一边移动双目镜筒,让左右视野一致。标识●的位置表示瞳距。 ③ 调整屈光度数:以右眼看右侧目镜,旋转粗、细调旋钮对好焦距;以左眼看左侧目镜,旋转屈光度调整环,对好焦距。 ④ 目镜眼罩使用方法:戴眼镜时候,将眼罩折叠,可防止眼镜和目镜接触所造成擦痕;不戴眼镜时候,将折叠眼罩向外拉长,可防止目镜和眼睛之间射入不必要光线,利于观察。 7 观察 在低倍镜找到合适目的菌将其移到视野中央。 8 高倍镜下观察 ① 转换高倍镜: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用手转动转换器,换高倍镜。 ② 调焦:眼睛向目镜内观察,同时微微上下转动细调旋钮,直至视野内看到清晰物像为止。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清晰聚焦,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它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的准焦状态,称为物镜同焦,利用物镜同焦,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时仅用细调旋钮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使用粗调旋钮时可能误操作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9 绘图 10 显微镜用毕后处理 (1)下降载物台,取下标本。 (2) 用擦镜纸清洁物镜及目镜; (3) 将各部分还原:载物台下降到最低位置;聚光器下降到最低位置;物镜镜头呈∧型,使物镜处于非光路位置;关好电源,将显微镜主电源开关拨到电压值为最小状态,然后断开电源。 五、实验结果: 10× 霉菌涂片 六、实验讨论: 可写实验体会。

初中物理中考实验复习:晶体熔化与凝固实验

晶体熔化与凝固实验 中考题欣赏: 1.(2015.28)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的目的是。 (2)冰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发现冰熔化过程温度不变,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第6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物质在第6min时具有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第4min时具有的内能。 (3)若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用酒精灯不断地加热,试管中的水最终(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变式训练: 2.图(1)、(2)分别是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⑴图(1)所对应的固体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 ⑵图(2)是冰的熔化图像,处于冰水混合状态的是图中段,在此过程中,混合物需要热量,总体积; ⑶已知冰的比热容比水的小.图(2)中C点对应冰刚好完全熔化,若此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则水温随时间变化和图线是. 3.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乙、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图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乙可知,萘的熔点约是℃; (2)乙图中CD段物质处于(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3)分析图乙可知,萘在AB段状态的比热容(填“大于”、“等于”、“小于”)萘在CD段状态的比热容; (4)某同学在实验中发现萘熔化时恒温过程不明显(如图丙).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写出一种即可).

晶体熔化与凝固实验 中考题欣赏: 1.(1)使冰均匀受热(2)晶体;固液共存;大于(3)不会 变式训练: 2. ⑴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⑵BC;吸收;减小⑶CF 3.(1)80;(2)液态;(3)小于;(4)直接用酒精灯加热.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全)

物理实验报告1(上)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作业本、物理课本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2.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3.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长度,重复测量3次。 4.用刻度尺测量作业本的宽度,重复测量3次。 5.用停表测1分钟脉搏的次数。 6.用停表测10分钟脉搏的次数。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①刻度尺应紧贴被测物体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③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④求其平均值过程中先去掉有明显错误的数据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2(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测定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 木块、刻度尺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o以内),将弹簧片固 定在斜面底端。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 6.分别计算两次小车的平均速度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回答问题 两次测量所取的路程不同,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答:不同 讨论、分析实验中的问题 评语 教师签名 物理实验报告3(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目的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量程0℃~100℃,最小刻度值1℃),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2个烧杯。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估测热水的温度。 3.用温度计测热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4.估测冷水温度。 5.用温度计测冷水的温度,操作正确。 6.整理器材。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微生物的简单染色思考题 1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答:油镜在使用时必须在载玻片与物镜之间滴加镜头油。油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使用后镜头的清洁: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用完油镜必须进行“三擦”(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或者乙醇乙醚溶液)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2、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 答:在使用普通显微镜时,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3、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 答:低倍镜视野比较大,能看到的范围大,容易找到观察的目标,然后在用放大倍数高的高倍镜或油镜有目的的观察。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 (1)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 h以内的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 答:24h以内的菌体处于活跃生长期,菌体细胞壁具有典型特征,而处于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染色时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步骤?为什么?答:应注意如下几点: 其一,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其二,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其三,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3)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答:当要确证未知菌的革兰氏反应时,可用已知菌进行混合涂片,使二者染色条件保持一致,如果已知菌的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证明操作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实验三、微生物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在显微镜下直接测定微生物数量有什么优缺点? 答:1)优点:直观、快速、操作简单。 2)缺点:

3水沸腾实验和晶体熔化实验复习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分折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低于1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同时每隔一段时间记录,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将质量为100g、初温为69℃的水倒入烧瓶,加热到89℃.若不计热量损失,此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为J(C水=4.2×103J/kg·℃),这是通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方式来改变水的内能.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象是填“A”“B”“C”或“D”) (4)另一组同学用加盖的烧瓶做水沸腾实验,沸腾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停止沸腾,立即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迅速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如图丙所示,结果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同学们讨论后终于明白,盖在烧杯上的纸盖的作用是,纸盖上有一个小孔是为了,(5)水沸腾前少量气泡上升时变,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时变,里面的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下图中图是水沸腾时的图像。 (6)大量实验表明水沸腾的特点是,水沸腾的条件是,为了缩短水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在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烧杯中水的内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如图所示,某次实验中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原理和方法 2 学习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 3 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原理 实验材料: 1 土样溶液0.5ml,无菌生理盐水 2 取液器(1000μL一支,100μL一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μ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 实验步骤: A培养基的制备(已提前制备好) B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检测,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作如下实验 1 取三个平板,用100μL的取液器分别吸取100μL的河水、豆浆、豆奶,均匀加在三个培养基上,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2 再取三个平板,三个同学分别用手指(未洗过)在培养基上涂抹几秒钟,一个同学对应一个平板。 3 再取一个平板,其中一个同学将手用肥皂洗过后,再在培养基上涂抹。 4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一个同学对着培养基咳嗽,使口腔中的气流和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5 再取一个平板,打开皿盖,在空气中放置10min左右,关上皿盖。 6 将上述9个平板放置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C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1 采土样,制备土壤稀释液(已准备好) 2 取三个平板,每个培养基上用取液器添加100μL的土壤稀释液,并用无菌玻璃涂棒涂布均匀(要多涂几次,时间约1-2分钟,使细菌均匀分布)。 3 将平板依旧放在35℃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D菌落计数 培养24h后,取出培养平板,算出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量。其中,土样中的微生物含量可用以下式子计算 土壤中的细菌含量(个/g土壤)=菌落平均数×10×稀释倍数 实验结果及数据: 实验结果如附图。

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晶体熔化实验专题(word版包含答案)

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晶体熔化实验专题 1..(2019辽阳,28)在探究“同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取两个相同的试管A、B,在A试管中放入蜂蜡,在B试管中放入冰,已知蜂蜡是非晶体,冰姑晶体,且蜂蜡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如图甲所示将两个试管放入同一杯水中加热。清你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B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2)两种物质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象可知,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观察发现,冰熔化后的升温比熔化前的升温慢,这是因为。 (3)第22min时B试管中的水(填“能”或“不能”)沸腾。从第12min到第16min,蜂蜡的内能(填“增加”或“不变”)。 2.(2019湘潭,26)某固态物质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请分析并回答: (1)这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的图象(选填“熔化”或“凝固”)(2)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态(选填“固”或“液”)。 (3)该物质的熔点是℃。 (4)组装图1中的实验器材时,应该(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组装。

(5)灯内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酒精的热值(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2019 青岛,14)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如图甲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乙是几种晶体的熔点表。 ①根据上述信息判断,该晶体可能是。 ②图甲中段表示该晶体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它的内能。 4.(2019德州,22)小强对热现象的有关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用“水浴法”加热,其目的是使冰;根据图甲可知,冰属于(选填“晶体”“非晶体”)。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强换用其它装置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水温度升高,是通过方式增加水的内能。图乙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可能是当地大气压强(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3)结合两次实验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5.(2019北京,28)在研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该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依据是。

固体熔化规律实验学生版

2020 实验复习专题——固体熔化规律实验 一.基础复习 1、在研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2、实验中采用水浴法的好处是什么? 3、器材的组装方式从到。 4、实验中大试管的放置应注意什么?,此实验装置_______做所有晶体熔化的实验(填“能”或“不能”) 5、请写出本实验中规范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请说出两条) 6、用冰做实验时,小明向试管中加入的是碎冰而不是冰块,采用碎冰的好处 是:。 7、实验片段1、冰开始熔化了,小明发现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上升了,小聪的实验也出现 了这种现象。该现象说明: 8、实验片段:小明在观察海波熔化时。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海波不继续熔化了,将试管放入又开始熔化,说明: 9、实验中不同组选用了不同的材料,每组都得到一大堆数据,怎样处理这些数据,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 10、请设计你能够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的记录表格 11、实验中记录温度时,时间间隔能否过长,为什么? 12、晶体熔化的规律? 13、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14、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哪些? 二.基础题: 15、在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实验中,下表是某实验小组收集到的海波熔化的数据和现象: (1)请根据表中数据在上面的坐标中绘出“温度一时间″的图像。 (2)通过探究可得,此类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实验探究的问题, 你对探究过程还有什么补充? 16、结合熔化时分子模型图,从微观角度解释晶体熔化的原因: 晶体中分子呈排列,每个分子只能在自己的附近振动,加热时, 分子振动的变大,当足够高时,有些分子就可以脱离它的固有位置, 就开始了。 17、根据水的凝固曲线,完成右侧填空。 二.中档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4 -3 -2 -1 0 0 0 0 0 1 2 3 4 )实验中除了图示的装置外,还需要。 (2)实验装置中,被加热的物质放在试管中,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这种加热方法与直接 用酒精灯对试管进行加热相比,优点是什么? (3)该物质的熔点是℃。 (4)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温度为2℃时,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或“液”) (6)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又继续熔化。 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热量。 19.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如图所 示,海波的熔化图象是________(填写序号).分析图象A 可获得的信息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图象B可获得的信息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20.图是表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的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晶体的熔化过程是图象上的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