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霸权历时性研究

美国文化霸权历时性研究

文化是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是一无具体形态但力量强大的存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文化的洗礼,我们的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当今世界的总体格局仍是“一超多强”,即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强,另有中国、俄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强国。不难发现美国的强大不仅反映在其政治、军事、经济上,也反映在文化上。可以认为美国的霸权在深层次上是其文化霸权的反映。美国是全球文化竞争中的执牛耳者,其文化的强势性毋庸置疑,全球化背景下,周遭无不存在美国文化侵入的痕迹,严重冲击了本土文化的发展。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需要,有必要重新审视美国文化霸权的演进脉落,化挑战为机遇,以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一、文化霸权的基本概念

关于文化霸权这个说法,是近几年在学术界出现的,就其学术渊源而言,在早期的研究发现,东西方的学者更多的是在对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讨论当中分析现在意义上的文化霸权。中国古代的学者中,公元5世纪的裴松之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就对国家的软实力有过论述,即“攻心为上”。所谓“攻心”,更多的是通过文化手段对特定对象造成影响,进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晚清时期,赵振也对文化软实力有过研究。在《清议报》中一篇名为《说败》的文章中,赵振认为1901年的环球政治格局正由“实力”竞争转入“虚力”竞争。这里讨论的“实力”,是可见的、有形的国家力量,而“虚力”则是不可见的、没有形的潜移默化的国家力量。这即可以理解成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进一步而言,这里说的“虚力”或“软实力”就是我们现在认为的文化力量。西方的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也非常丰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意大利的共产党理论学家葛兰西就在其《狱中札记》中提出“文化霸权”的概念,后被进一步称为“葛兰西式的分子渗透”,即把文化力量的影响看成化学中的布朗运动,在无形中作用于外界。学界的研究发现,“文化霸权”一词被佩里·安德森考证认为是普列汉诺夫最早提出的。后继的发展中,列宁结合俄国革命需要将其转化为“文化领导权”的概念。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国家力量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的概念。

综上所述,不能看出所谓的文化霸权就是对社会意识领导的主导或控制,所体现出的就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和殖民侵略特征。

二、美国文化霸权的构建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力量由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构成,四种力量在国家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四种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即文化的发展与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有可能超前发展,也有存在滞后性的可能。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文化的发展有其独特的模式和脉落,在美国整体的历史架构中别其一格。

(一)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文化

北美13个殖民地,是美国独立的基础,也是欧洲文化在北美传播发展的开始。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的殖民者在北美开辟了诸多的殖民地,以作为“黑色三角贸易”的一环,向英国及欧洲大陆输送金黄珠宝和商品原材。这一过程中,北美聚集了来自欧洲的殖民者或开拓者,欧洲的先进文化在传入了北美。无论是“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还是各种各样的教会学校,都是欧洲文化根植北美的反映。欧洲文化唤醒了北美文化,是北美文化的源泉。这个时期生活在北美的人大多以欧洲文化为信奉目标,乐于到欧洲学习和生活。北美人对欧洲文化的心态是一种朝圣,以亲近欧洲文化为荣。可以认为,这个时期欧洲文化的传入冲击了印地安土著文化,深刻影响了北美殖民地文化,并为北美大陆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社会意识基础。

(二)独立战争后至一战前的美国文化

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下,北美殖民地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学、教育,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独立战争后北美则开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尽管北美大陆的人们非常崇尚欧洲文明,但意识深处追求着民主与自由,希望独立建国,脱离英国的殖民体系。美国正式建立后,美国人民就试图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社会系统,首先就是致力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树立“美利坚民族”这民族共同体和文化自豪感。显然,把欧洲的文化套用过就不再符合美国人民的需要及美国社会的发展。在这一现实需求下,1893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弗里德里克?特勒在《边疆》上发表了《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一文,在文化上划分了欧洲文化的边疆与美国文化的边疆,指出以英国国教、法国天主教为特色的欧洲文化的边疆是到美国的东海岸;美国本土文化的边疆是在西部,即在“西进运动”及“淘金热”背景下开拓的美国西部地区。以这一理论为开端,美国社会对“美国文化”及“美利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论证,初步形成了有别于欧洲文化的美国文化体系。

(三)一战后至二战前的美国文化

经过对本土文化的自觉反思,美利坚文化体系基本成形,美国社会的自我文化认同感提高显著。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美国的综合实力已与欧洲列强平起平座,甚至超过了欧洲国家。反映到文化领域就是富于本土特的的文化运动应运而生。较具代表的,就是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诸如约翰杜威领导的进步主义思潮,更是强调美国的教育应有别于欧洲德国的赫尔巴特理念,更加注意人本性、民主性、实用性。在影视文化方面,美国也是领跑世界,产出了诸多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较典型的,迪士尼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不断迎来机遇的同时,美国文化也遭受了不少挑战。1933年,美国清教徒发起了名噪一时的“禁酒运动”就是美国左派思潮对美国资本主义文化发起攻击的例子。类似地,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由于欧洲排斥犹太人的原因,大量的犹太人涌入了美国,引发了麦卡锡主义的思潮,对后来的美国社会意识造成了反共主义和反智主义的根源性影响。

(四)二战后至今的美国文化

《泰坦尼克号》是美国于1997年拍摄的电影,在全球风靡一时,至今被视为经典,其表达了美国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映射出了20世纪末美国全方位的强大。在20世纪前叶的发展基础上,美国的影视行业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处于世界同行业的绝对领导地位。电影是美国战后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兴文化,也成为了美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新时尚。这个时期,年轻人几乎就等同于文化与时尚,是美国文化生机蓬勃的最大推力。具备的,“黑人音乐”在美国南就兴起,象征自由、民主、平等的“披头士乐队”的音符响彻美国,传向世界,深刻影响了亚、非、拉等国的民族独立运动。语言文字上,美式英语风靡全球,极大地冲击了英式英语及意大利歌剧的陈词滥调。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首相的执政,全球进入了“里根-撒切尔时代”。右翼保守主义文化是这个时期美国的主流文化,相左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风靡美国的年轻人主导的新文化与新时尚。尽管如此,右翼保守主义并没有完全否定前期的文化成果,反而批判性地吸收消化之。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国独霸全球,以美国文化价值为核心的文化霸权地位得以实现。在此背景下,美国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

三、美国文化的发展特征

从膜拜欧洲文化到掌握文化霸权,美国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究其内在因素,不难看出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世界文化中心的转移过程,也体现出了美国文化包容性与批判性的基本特征。

(一)西方文化中心的转移

从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即从西欧转到了北美。19世纪前,英国凭借其建构的殖民体系成为了文化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国力被严重削弱,失去了对殖民地的控制,支撑帝国的殖民体系分崩离析。伴随英国综合国力的衰落,后起之秀的美国接过了美国的霸权,文化中心也从英国移到了美国。

(二)美国文化的非线性发展

美国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等呈正相关、非线性的发展特点。美国建国早期,尽管美国人民实现了政治、经济的独立,但在文化上,美国人民仍唯欧洲文化马首是瞻,以说一口标准的伦敦口音英语而自鸣得意。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利坚民族”这一文化概念才基本形成,美国文化才跟到了社会发展的节奏。

(三)美国文化的包容性与批判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汇集了不同肤色、人种、宗教,包容性就成了美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表现就是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不拘泥于一种文化,要以公正、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去吸汲各个族裔的文化精华,然后融合成“美利坚”这一文化概念。由此可以认为,美国就是“文化染缸”。相应地,批判性也是美国文化的特征。任何文化都有其局限性,不能一味地包容,必要时也需要批判性地取舍。这是也美国文化得以长远发展的保证。

四、文化霸权阴影下的挑战与机遇

“霸权”的首要特征就富于侵略性和专制性,文化霸权更是体现在对社会意识和个人思想的野蛮独裁。相较于殖民主义时代英国文化霸权的殖民性,美国的文

化霸权则更显侵略性。“文化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1]在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除美国外)都对美国的文化霸权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尽管如此,美国文化霸权下的美式普世价值观念仍旧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发展与全球格局。对于受到这种文化霸权冲击的国家,无疑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一)应对霸权挑战

本土文化是一个独立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内核,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与价值观念,或文化与价值残缺不全,就必然成为文化霸权的侵略对象。这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要面对与回应的挑战。在全球的比较中,法国是领土小国,却是文化大国,其境内举办的国际会议用的是法语,而非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法兰西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力地回击了美国文化霸权的侵略;英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特色,一定程度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不仅是英国政治上的元首,也是英国及英联邦文化上的象征。

如果说英国和法国面对美国的文化霸权侵略都是消极防御的态度,那么韩国和日本在外来文化冲击中采取的措施就比较积极。

日本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美国占领以来,非旦没有失去它本有的传统文化,反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积极融入先进的文化因子,补充和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不难发现,日本的动漫文化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取材于日本传统的文化要素,并且结合了时代发展的特点,将传统与现代恰到好处的融入在一起。同一个内容当中,可以要发现里面既有传统和服、古代神社、神话巫女之类的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也可以包括宇宙飞船、现代都市、人工智能等信息时代的产物。步行在日本的京都市街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感就显得尤为强。尽管日本是政治上的小国,确实经济、文化、科技上的大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相较于前面提及的国家,韩国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近年来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也非同小可。韩国结合自身的人才与技术优势,有针对性的制定自己的文化政策,构建宜于文化输出的产业体系。韩国的文化产业链在东亚地区做比周围的国家都要突出。“韩流”,时至今日仍在中国、日本等国流行,“欧巴”、“小鲜肉现象”更是韩国文化输出的典型代表。在美国文化霸权的笼罩下,韩国的文化发展宛如借了一股“东风”,成为了全球文化发展中可圈可点的代表。

(二)抓住发展机遇

首先,要借鉴国外经验,优化文化发展要素,积极主地化挑战为机遇。日本与韩国都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相较广日、韩两国,中国的优势更加明显,在文化体量、文化需求和文化效应上都远超日、韩。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之众,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中国有14亿的人口,意味着文化需求非常迫切;中国有占世界第二的经济总体,意味着文化发展的经济效益十分丰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急需把得天独厚的文化的优势置于产业发展中转化为实际效应,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其次,要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古中国是人类文明中的四大发源

地之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值得弘扬与创新。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体,树立自信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又去往何处,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自觉。但仅仅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与发展远远不够,对外来文化也需要持包容态度,同时还要批判吸收,以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文化概念为目的。

最后,要加强文化竞争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向世界,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权是国家文化主权的核心要素”。[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发展成就,展示了中国的无限潜能。相较于堪称时代奇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时代下的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全球实际,打造中国文化发展引擎,加强文化竞争力,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在世界舞台中心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框架内携手全球人民共同致敬于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郑祥福.全球文化霸权和中国文化自强[J].浙江社会科学,2018(03):98-105+159.

[2] 韩源,张林.中国国家文化主权及其战略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

义,2017(04):85-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