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笔记

(完整word版)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笔记
(完整word版)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笔记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重点

第一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概述

第一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历史考察

?新课程改革中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新变化

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改革首先是在初中开始,而后在高中展开。主要表现在:

(1)改变课程名称。高中仍为“思想政治”,初中由“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这种改变即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转变课程功能。首先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其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3)调整课程结构。首先,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加强选修课程。其次,在关注国家课程的同时,为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更新课程内容。总的来说,新的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精选对学生发展终身受益的知识和技能。

(5)变革教学方式。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重建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目的由过分的强调甄别与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评价内容由单纯重视知识评价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转变,评价方式从单纯笔纸测试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化。

第二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性质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性质认识的新发展

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一)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核心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高素质的公民,对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国,思想政治(品德)课就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虽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前者侧重于工薪的思想品德素质,后者侧重于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归根结底都是把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作为根本目标。因此,从最终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品德)课是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是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

1、思想性

思想性和知识性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双重属性,而思想性是其根本性质,也是这门课程的灵魂,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

2、综合性

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思想政治(品德)课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是多门学科、多种知识的整合。

3、人文性

4、实践性

第三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地位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地位

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地位是指它在整个中学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思想政治(品德)课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从课程设置看,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

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中的一门主要学科。

第一,思想政治(品德)课中学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的国家课程。

第二,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从学生发展看,思想政治(品德)课处于首要地位

三、从学校德育看,思想政治(品德)课时中学德育的中心

首先,在目标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与中学德育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中学德育的内容是相通的。

再次,从途径上看,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中学德育的一个主要途径。

第四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含义和功能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含义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就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通过完成规定的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把握这一定义,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指向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它所呈现的是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教师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是预期的结果和标准。一方面,它不是现实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这种目标;另一方面,这种目标的建立有其特定的基础和条件,具有切实可行性,通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第三,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实施,尤其在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构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并通过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功能

1、指向功能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指明了方向。

2、规范功能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有重要的规范作用。首先,它规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其次,它规范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第三,它规范教学的进程。

3、评价功能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也就成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标准。不可否认,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中,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规定有一定的原则性、概括性、抽象性,难以用它来衡量具体的教学活动。在现实的教学评价中,我们往往有一些细化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但这些细化的评价标准都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来设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教学评价的核心标准,脱离了课程目标,教学评价必将缺乏科学的标准,没有可信度。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结构分类

结构分类,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把思想政治(品德)的课程目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方面。

1、以知识、能力、觉悟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

思想政治(品德)课是知识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的课程,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位一体”的基本任务,不能重知轻能、重智轻德。以此为依据,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程目标在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即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觉悟目标。

认知目标是课程目标结构的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它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本学科的教学要认识、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建立在认知目标基础上,它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具备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学科能力,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分析解决文体,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和鉴别分析。

觉悟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是最根本的目标要素,它主要是指通过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使学生将学科知识和能力进一步转化为觉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立场,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2、以知识、情感、行为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

3、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各学科课程目标都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分类,也称“三维目标”。其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等,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等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就具体到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来说,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

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强调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是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的主导;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体是思想政治观点,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第三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概述

第一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概述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及其特点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的特点

1、德智共生性——就是说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既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道德说教,又不能离开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需求的智力活动。

2、多样性——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形式多样,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既有知识性的,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动态生成的。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资源。

3、开放性——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的内容丰富,并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表现在:第一,课程资源空间上的开放;第二,课程资源实践上的开放;第三,课程资源利用上的开放。

4、发展性——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是不断发展和日益丰富的。

一方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民族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不同,对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存在形式的影响也不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资源也得以延展,也就使更多的资源可以作为影响、支持并构成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要素,从而成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5、交叉性——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与其他的课程资源之间存在着交叉与互补的关系,可以相互为对方学科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服务。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的类型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分类方式主要有:

按课程资源的性质——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属性——思想性课程资源、实物性课程资源、人力课程资源、网络型课程资源和活动性课程资源

一般来说,在思想政治(品德)教学实践中,常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字与音像资源——最主要的资源是思想政治(品德)教科书,其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道德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重要资源。

2、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教师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人格魅力等,也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知识结构、群体特征等,都是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力资源还包括家庭成员、邻居以及有影响的社会各界人士(英雄模范、著名的额科学家、艺术家、学者等)

3、实践活动资源——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4、信息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搜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学科特点

2、有利于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改革的发展

3、有来于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4、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5、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素质

第二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开发利用的原则

?原则

1、目的性原则——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要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2、综合性原则——是指要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整合起来,综合开发和利用。

3、时代性原则——是指开发利用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要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时代特点相结合。

4、实践性原则——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依托实践,在实践中落实。实践性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实施中统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基本原则。

5、优先性原则——是指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优先开发和领用某些课程资源。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优先考虑哪些资源?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围绕目标。第二,考虑成本。第三,坚持特色。

6、主体性原则——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主体方面的原因

1、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一

2、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客体方面的原因

1、课程资源结构单一

2、课程资源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1、过分注重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

2、对教材的利用缺乏创新与改造

3、有些课程资源的价值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

?课程资源利用空间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利用的空间来看,课堂是最主要的场所,难得有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专用教室”、“实验室”或“教育基地”。大多数学校对图书馆的使用并不充分,也没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库”。迫于应试的压力,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时兴过一段时间后已经偃旗息鼓。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也因得不到重视或无人力、无财力、无基地等原因,发展过程异常艰难。

第四节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策略

1、强化意识,把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出发点

2、挖掘教材,明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点

3、立足生本,抓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点

4、发挥优势,凸显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闪光点

5、走出校园,激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扩展点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

1、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库

2、形成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3、重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与实践活动资源

4、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5、构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第四章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过程

第一节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质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认识过程

(二)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认识过程

(三)是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特征

(一)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殊教学过程

(二)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过程是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过程

第二节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要素结构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

?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理念

?开放性教学的理念

?教学生活化理念

第四节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含义和标准?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化为学 生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 课程: 狭义:指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具体地讲,就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达的内容 广义: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手段,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科目、教学内容范围、教学程序、教学活动等的规划设计,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和经验 显课程: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学校的正规教学内容和 教育教学目标 隐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 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教育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的知 识、能力、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素质发展的规格性要求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教学双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中介所进行的双边活 动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 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获得身心发展的过 程 说课的含义:是在备课后或评课前,由授课老师运用口头语言 向其他老师或教研人员述说课堂教学设计情况的一种教研活动 形式 教学方法: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 方式、途径和手段 情境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创设特

定的情感氛围与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 教学艺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为取得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方式 态势语言:教师利用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 课程结构: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

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

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政治生活与政治科学 一、人类生活中的政治关系 1、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禽兽:没有谈政治的能力,以本能存在,不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政治对其太高尚。 天使:没有谈政治的必要,其生存环境超越了政治,政治对其说太下贱。 人:为了规则,人有谈政治的可能与必要,人生存在世俗世界中,既有协调而又有排斥面,人们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利益,这种利益具有排他性,会产生利益纷争,为了延续人类的种族和生存,就需要办法(政治、道德)去解决。 2、马克思对其命题的三个补充 ⒈社会性:把人看成政治动物,不能从抽象的人性去理解,而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政治关系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政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 ⒉历史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凝固、僵化地理解,而只能具体、历史地理解。 ★(宏观→人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就有也不永远存在下去,它是随国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的具有严格意义的政治,会随着国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微观→个体)政治社会化、政治入伍。 ⒊复杂性:把人看作政治动物,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而应综合、全面地理解。 ★从整个社会范围说,政治关系的表现可能是较为纯粹的,也可能是较为隐蔽的。 ★从主体承现者说,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政治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但大量是间接的。 ★从实践活动说,个人认识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同他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与程度,可能是对应的,但也可能是有偏差的。 认识:深刻了解无知 参与:积极关心冷漠 二、政治生活的科学分析 1、政治学学科建构的论辨 政治学能够成为科学吗? 肯定答案:能像数学、物理一样作解释、预测。 否定答案:反对理由①政治行为的主观性 ②政治事件的非重复性,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③政治评判的价值倾向性 综合:政治学能成为科学。价值目标的提:客观根,价值目标的实现:客观条件,可以找到客观规律,但同时,政治必须考虑人的主观性、复杂性。 2、政治生活的本质规定 ⑴道德(→天使)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⑵权力(→禽兽)韩非子:“术异则事异,事异则务变”、“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君无术则*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必不可一无,皆帝天之具也”。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⑶马克思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①政治的“受动性”政治由经济决定。 ②政治的“能动性”为获得自身利益而介入政治,掌握运用公共权力,掌握政权,分享政权,向政权施压。

有效数学读后感

有效数学读后感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这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读《有效教学论》给我的启示 在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利用了几天时间,读了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有效教学进行思考。 “有效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综合起来讲,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书中谈到首先要有效备课。备课中讲到三种计划的制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这种能力。具体到日计划的制定,也提出要考虑三个要素(1)学习者,包括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及学生需要(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在这里指出教师的责任,尽管教科书中规定了教学内容,但是教师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再度开发。还提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3)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文中指出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目标既不至于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具体教学目标应该以激励学生热情的学习为标准;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考虑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组合,很轻松地指出教师是一个“受欢迎的男女演员”一样的复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导。主要讲了“有效讲授”与“有效提问与倾听”。在有效讲授的论述中教了我们三种技巧,感觉很亲切,很实用。象一位长者在循循教导,我浏览了刘教授的博客,其中对加入的条件有几条要求很耐人寻味。这样写: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议,1、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 2、把体育锻炼当成头等大事 3、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4、不破坏、不挥霍自然资源 5、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考试时间2020年1月4号 题型: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简述题15分教学设计 15分(高中哲学生活) 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 第六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 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第八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 ①完成基本理论教育 ②完成思想品德教育 ③完成各种能力教育 ④完成心里健康教育 第九节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 ①教师与学生——中心范畴 ②教育与教学——中介范畴 ③传授与接受——手段范畴 ④内化与外化——成果范畴 ⑤理论与实践——性质范畴 第二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 第一节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 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三、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①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②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④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⑤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⑥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第三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体系 教育目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年度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兴趣、意志、价值、情感) 能力目标(分析、评价、辨析、选择) 品德目标(政治、思想、品德) (课本P76图2-2)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分类 ①情意目标 ②知识目标 ③能力目标 ④品德目标 三、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 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第三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论 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授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统一 ②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③教学过程四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要素 ①教师 ②学生 ③教学内容 ④教学手段 ⑤教学环境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 教学三体论:教育者、受教育者、环境 主导主体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师生复合主体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主客体否定或“交互主体”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主体性关系。 结论:教学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学生的学习力 ①智力因素(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

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10篇

《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一 ?不为别的,只为有效教学?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教学思想)。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被提出来虽然是晚近的事情,但我们宁愿在更宽泛意义上使用?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怎样成为成功的教师?怎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成为学校教育以及相关研究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实践和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并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论?。 ?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20世纪60年代以前,?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明确的关注,但并不意味人们不看重学校教学的效率。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在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更加重视?效率?。现代教学论可以说就是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

《有效教学论》读书笔记二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 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中,它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可视为?有效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在这种初始状态的?有效教学?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扩大教学的?规模?,减少教师教学的重复性劳动,?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 ?大规模?的班级教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对具有某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的依赖,否则?大规模?的?班级教学?就很难长久地维持。这正是自从?班级教学?产生以来,人们不懈地寻找?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的缘由。 夸美纽斯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所倡导的?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后来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们对?普遍有效?的、定型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怀疑,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这标志着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二个阶段的出现。 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开始转向?教学设计?。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无论?大?的(夸美纽斯)、?普通?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

(完整版)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矗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形式,主观和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阶级性和实践性是他的显著特点。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的唯一特征,就是他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是一维的。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是

三维的。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2自觉的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改造自然界,变革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依赖于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意识依赖于意识的对象-客观存在,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主观和客观相统一与实事求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矗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和见解联系。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其他联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 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读的兴趣, 久而久之,更是无从读起,至今,也未读过几本名篇佳作,想来真是惭愧。近日,似乎是 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迫使自己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 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 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 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 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 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 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 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感 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 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 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 理想的教师靠近。朱教授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 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 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 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一定会离 理想教师的形象越来越近.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 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切实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 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师风塑造人,用扎实的知识储备教育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及日常 生活中?我会时时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 简述教学目标的涵义。 答:教学目标是指教者预先设想和拟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后身心素质发生的变化。 2.简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答:(1)认真掌握理论; (2)了解实际。 3.简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实践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继承和创造的活动过程。 二、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论述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答: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熟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独特结合和稳定表现。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1)模仿教学阶段; (2)熟练教学阶段; (3)创造教学阶段; (4)风格形成阶段。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基本要求:(1)要对事业充满爱; (2)要提高理论修养; (3)要把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 (4)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2.对于教师和学生谁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你的理解来论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 答:(1)教学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教育和领导。教师从事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他在领导学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是培养教育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上。既然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原则上就要确立学生民主参与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就要确立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在教学评估上,必须改革单一的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模式,深入教学改革。 三、情景题(共20分) 1、教师要具有组织教学的艺术,也包括在特殊情况下组织教学的艺术。教师要面对的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有不少学生对某问题提出疑问,或者不同意教师的某些说法,假如当学生提出一个你不懂的问题时,那么,在课堂上你会如何应付这个尴尬的局面? 答:(1)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不能混过关,更不能胡乱吹回答欺骗学生; (2)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积极思维; (3)要尽快圆满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当堂不能解答的,可课上说明,再课后查阅资料,尽快回答学生。 四、实际应用题(共20分) 1、如果让你做一个关于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你将从哪几方面进行设计? 答:(1)教材简析。教材是教学的根据和基础,设计教学必须要对教材情况作出简单介绍和分析。(2)学情分析。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 (3)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针,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案中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目的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住教学的主要方面和关键问题。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3、通过语言学习4、探究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知识: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 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3、语感比语识丰富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5、语感语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7、即使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教师读书笔记16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匪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 。 刻 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 。 袱 重包 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 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 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 来,原 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 读题》 等习 》、《课外补充阅 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 习题集,无 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 整本 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 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 。“最宝 好的童年时光 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放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 艺 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 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 嫩 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 ,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 中 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 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她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她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她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著述就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奴隶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危机,社会力量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原有城邦的统治岌岌可危。亚里士多德站在陆续兴起的中产阶级的立场,与其师柏拉图希图通过一种理想主义的极端“哲学王”的统治理想相反,希图通过对现实城邦的考察比较以一种调与的中庸的更为实际的途径去寻求优良城邦的建立与存续,首先将政治学从哲学伦理学里分野出来,以分科学的方式去研究国家的理论、政体的理论、法治的理论等等。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书中,首先就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应该就是一个序言。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什么就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她一切的共同体就就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与君主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就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就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政体的研究也就是全书的核心与关键。“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就是什么。”亚氏认为政治学就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理想政体应当就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就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她认为,“城邦的本质就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她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与政体。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

最新《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行为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理论家普遍把学习看做是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中对刺激所作出的行为上的被动反应,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刺激一反应”(S- R)联结公式,其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因此称为“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一,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第二,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刺激指作用于有机体并可能引起其反应的因素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影响;反应则是对作用于有机体刺激的应答。 第三,有机体的任何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二)课程内容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四)测量评价 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 三、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提出了程序教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消极方面: 第一,过分强调模仿和练习 第二,客观性测验只适合语文基本常识和名句名篇记诵的测量。用它来测量评价语文高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大教学论读后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上学期上《教育概论》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了几本中外教育名著。而对于一个对看到文字就反感的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不过我还是坚持看了捷克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本教育名著。虽然看的时候是囫囵吞枣的看的,不过看了以后还是有许多让我映象深刻的地方。不过,如果我理解错误的话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我的语文成绩不好,水平有限了。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一步教育作品。此书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是教育学行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我想讲一下的是夸美纽斯。他是一位捷克人,出生于1592年,死于1670年,他生活的年代刚好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时代,因此社会背景比较复杂。俗话说“实事造英雄”也许就是这个的最好体现。他的一生都在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一次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热爱儿童而且热爱教育。他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学理论上,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夸美纽斯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因此他又被称为是“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著作很多,不过,主要教育学说

还是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该书实际上包含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现在讲述的是《大教学论》。此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的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著作。 正如作者在开篇所写的“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叫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西方人对《大教学论》的评价相当的高。他们说:“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部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作个基础,重新建立驾驭的科学”。因此,《大教学论》号称“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本教育著作”。上学期的阅读,便让我有对此书产生了兴趣。该书论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适应自然的原则始终贯穿于整本著作中。全书共三十三章,我个人认为第一章到第七章讲述的是:人的来由以及人的形成的影响因素。第八章到第十三章讲述的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行,学校教育改良的必要行以及怎样改良。第十四章到第十八章主要讲述的是:教于学的原则等。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五章讲述的是:学校的教学方法。第二十六章到三十章讲述的是:学校的纪律以及语言等。最后那三章讲述的是大学以及教导。该书系统的阐述了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教育目的,作用,内容和途径等。读了此书以后我了解到了他对于教育的观点。他提出了“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存在自然规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考试大纲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我院为招收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思想政治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思想政治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院的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I.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学科专业考试涵盖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等学科课程内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及各部分所占分值 课程(课程改革、课标、教材)约30分 教学(教学原则、规律、方法、艺术、教学设计、学法指导)约80分 测量与评价(教学评价、听评课、考试与命题)约4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共90分 Ⅲ.考查范围 [考查目标] 理解和掌握掌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教学的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变革方向。分析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考查内容] 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 (一)课程的一般理论 (二)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 (三)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核心素养) (四)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 (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四)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

政治学笔记完整版

2014交大MPA双证 政治学笔记 课程代码:P130505 课程名字: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 任课老师:胡伟教授 ——by 朱馨怡第一讲政治权利:国家、非国家和超国家 一、政治权利与合法性 ●罗伯特。达尔:“权利概念是政治分析的中心” ●中国对权利的理解比较正解,认为是好事儿,西方政治理论(政治 科学)对权利比较担心 eg: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政治自由只有在国家权利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 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们使用权利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 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2.阿克顿勋爵: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利趋于绝对的腐败。 3.丹尼斯。顿:阿克顿只表达了一半真理,另一半真理是:权利 可以使人崇高,正像使人腐败一样。 4.“要把权利放在制度的笼子里” (一)权力与政治权力 (1)什么是权利? ●马克斯。韦伯——权力是某一行动者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即使存在反 抗也要实现其意志的可能性。(合法的暴力)“硬权力” ●罗伯特。达尔——权力是一种影响力“软权力+硬权力) ●丹尼斯。郎——权力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即权利是一 种“有意”和“有效”的影响 ●硬权力(武力,经济制裁,etc)vs 软权力(价值观,文化渗透, 威望,etc) (2)什么是政治权力

政治权利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 (二)权力的类型/形式 ●“硬权力”与“软权力” ●入场顺序,掌声大小,距离等反应了权力的象征 ●——权力是需要包装的 (1)武力——A强迫B服从(强制的权力) (2)操纵——A实际让B自愿服从,但B并不知道A的意图(阴险的权力)(往往通过宣传一种政治理念、信仰、宗教吸引他人,不告诉真实意图) “谎言说了一百次就是真理” 需要独立思考才能规避操纵 (3)说服——A以理服B(平等的权力) 同样通过宣传,但告知真实意图 *1,2,3效率比较低 (4)权威——A命令B做某事(正式的权力) 1)强制的权威Coercive power:不服从受惩罚; ●与武力的差别在于是否正当,即权威具备合法性 ●基本上领导都会适当运用强制权威以树立威信 ●尽量少使用,如果使用最好纳入民主与法制的渠道 2)诱惑的权威Reward power;服从了有奖励 3)合法的权威Legitimate power;把服从当作义务 比如老师,用理论和制度说服人心甘情愿服从。合法权威是比较巩固的 权力 4)合格的权威Expert power;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犹如病人服从医生)——专家治国论 5)个人的权威Referent power;克里斯马——政治权力最高使命:别人能够自觉自愿听你的话 ●Charisma,克里斯马型权力,也叫人格型权力,指人们对特殊类型的 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原指古代 的宗教先知,战争英雄,由马克斯.韦伯引入政治学领域。在管理学 上与职位权利相对而谈。(from百度) ●Chrisma领袖气质:被认为是领袖特有的一种个人气质,能引起大 众热诚的效忠或强烈的热情(from百度) ●现代管理学比较强调多激励少强制 【问题】:我国现在普遍的权威形式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当代西方学者在权力观上的分歧是“社会冲突论”与“社会共识论”, 前者坚持在一切权力关系中强制是不可削弱的因素;后者是强调在 一切权力关系中合法权威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在特定的权力关系中,强制性和合法性因素通常共存,并 交织在一起,——韦伯:国家是“在特定领土内,成功地获得垄断 合法使用物质武力的形式” ●政治学更为主张权力的合法性 (1)合法性的概念:“合法性”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也可以说是政治权利以非强制手段维持其统治秩序的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 1.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2.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1896年,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阳公学,由于教员缺乏,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1904年1月13日,请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1913年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仍规定:开设“心理学及教育学”,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卫生等科。 (二)“教学法”阶段。1919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以便把研究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三)“教材教法”阶段。1939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课目表》,将这门学科的名称正式改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的开设了“语文教学法”或“语文教材教法”课程。1978年,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198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该课程定名为“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