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结业考核试卷一

培训结业考核试卷一
培训结业考核试卷一

培训结业考核试卷一

班级二班姓名栾立华身份证一、选择题(分,每题分)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周岁的公民)已满周岁的公民()未满周岁的公民()

已满周岁的公民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倡的“五爱”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劳动爱科

学爱社会主义

. 《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规定小学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总量不超过

()时()小时)小时()小时

.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

是否

.人的心理性发展是

()人的自然化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环境化的

过程()人的个性化过程

列哪种方法属于心理诊断方法

()暗示法()刺激疗法()观察法()松弛疗法

.通过人为地创设挫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不断地克服挫折,并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形的抗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挫折免疫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是

()情境训练法()“预防接种”训练法()角色扮演训练法()价

值观辨析法

.在教师指导和自我训练的基础上,同学之间通过相互的安慰,达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心理训练方式是

()互助式训练() 教练式训练()自助式训练()母爱式训练.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与统计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标准化测定的技术是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测验

.下列哪种形式属于角色扮演法

()主题班会()娱乐法()哑剧表演()游戏法

.为了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

()米内() 米内() 米内) 米内

.心理咨询中社会影响模式的理论依据是

()符号互动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人格理论

.焦虑症属于

()行为异常()人格发展异常()青春期异常()情绪异常

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情绪的感染力和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

机地构成了教学的

()物理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

二、论述题(分)

.作为班主任或学科教师,你认为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如何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分)

答:、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影响学生。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育内容

在班集体中设置心理教育课程。进行各类健康心理知识教育。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有关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或个别辅导,使学生心理品质得以锻炼,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预防和矫正个别学生身上心理健康问题。

在班级中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班队活动、文体活动、自我服务劳动、兴趣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创建优秀班集体,优化心理环境,发挥良好班集体教育作用,陶冶学生心理。

、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班主任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要面向全体学生,心理教育和德、智、体、美结合起来共同参与,要将心理健康渗透到教育之中,要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使心理教育能更为有效和持久地开展。

、建立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

.举例说明如何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

答:一、执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义

行为规范又称行为工程。行为一般是指人们在一定理智、情感和意志支配下的活动,简单地说,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这里的规范指社会价值期望和社会标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国家和社会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循的能形成良好品质和文明习惯的准则。国家教委在一九八八年在总结了德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道德特点,制定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性的要求既是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也是每一个中学生可以做到的。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实施《德育大纲》的一个具体而重要内容。

对中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增多,正在逐步形成判断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的道德观念,并以此来指导和约束自己言行。应该说,八十年代青少年学生的主流是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然而也不能否认,在一部分学生中,连最起码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如有的学生平时讲话粗野、肮脏;有的言行不一;有的行为不端,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在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进行基本的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是十分及时的必要的。即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自小学起就重视行为规范的训练,包括鞠躬度数、鞠躬时手脚位置,眼视角度,都有一定规矩。行为规范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思想素质,而这些是需要自小训练,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根子扎得正,基础打得牢,这是影响一辈子的事。

二、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品德都包括知、情、意、行

四个心理成份,只有在这四个心理成份都得到相应发展的条件下,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知是指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知,它是道德行为的认识基础。掌握了道德知识可以提高对不道德行为的识别能力,也可以产生出规范个人思想行为的内驱力。情是指学生心理上对某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或恨、喜好或厌恶等情绪的体验。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这一至理名言启示我们,培养学生健康、正义的道德感情至为重要。意是指道德意志,是学生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具有坚毅果敢的道德意志是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行是指道德行为。由于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易受外界影响,往往产生行为、目标偏离正常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经常抓好舆论导向和榜样导向,使他们的行为纳入正确的轨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整体发展的过程,必须全面兼顾,决不能单抓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二)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分为五项,每一项基本规范又分为八条具体行为细则。由于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性,所以初高中各年级的学生行为规范在内容要求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又由于初高中各年级学生在年龄、思想、文化知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高年级学生的行为规范在某些方面要比低年级学生高一层次。各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按规范的基本要求,从实际出发,由低到高,由易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三)要在对学生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和训练。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只有教师首先按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才能指导和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五)寓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于家庭教育中

对社会来说,家庭是一个细胞;对个人来说,家庭是社会据点;对学生来说,家庭又是个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比如健康、卫生、言语、礼貌、生活习惯、时间安排,情感态度……概括地说它是承担日常生活习惯基本生活方式的自然教育单位。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

系列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介绍、交流教育与训练的方法,并通过填写学校联系手册等手段及时反馈信息。

(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训练的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中,教师应是引路人。其中很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训练的能力,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体现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知方面,有自我意识,自我批评;情方面,有自我体验,自我悔恨;行方面,有自我检查,自我训练;意方面,有自我鼓舞,自我誓言,自我制约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具有自己管理和塑造自己的能力,要在毫无任何形式的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自我督促,自觉地把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的方法

(一)伦理性谈话

伦理性谈话主要是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认识的一种方法。以谈话对象可分为,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以任务可分系统谈话与即兴谈话。

系统性谈话: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归纳成若干单元,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系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判断能力。

即兴谈话:班上突然出现重大事件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教师应抓住时机进行谈话,从而教育学生明辨事非。

教师向学生进行伦理性谈话要有可信性,情感性。可信性即以理服人,让学生心悦诚服;情感性即与学生心心相印,情理相通。别林斯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可以使无可反驳的劝说象熊熊烈火发出光和热,听着这些话会让人感到暖洋洋、会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缺乏爱的语言会把颠覆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的训?

(二)活动教育法

初中学生年龄尚小,喜欢搞活动,教师应精心设计,寓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如某校初一年级的班主任为教育学生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五项第一条: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她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队前往学校所属的公安局交通队,了解地区车辆流量,交通秩序和交通违章情况,并观察了交通民警坚守岗位,工作辛劳的情况。回校后,学生们开展了模拟训练,并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