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及其性质教学设计教案资料

碱及其性质教学设计教案资料
碱及其性质教学设计教案资料

《碱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属于课标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之一,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及其性质之后再来学习的。

本节教学内容包含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主要探究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后,

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为学习常见的碱奠定了学习物

质性质的基础和方法。

2、学习方法方面:通过探究学习常见的酸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

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和NaOH的反应。

(3)探究CO

2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的性质

1、教学重点:NaOH和Ca(OH)

2

2、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策略

总的思路是先设置情景,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归纳总结常见碱的性

和NaOH的反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质,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合作,探究CO

2

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碱以及碱的化学性质辅导教案

碱以及碱的化学性质辅导教案

氢氧化钠(NaOH )是一种常见的碱,俗名叫苛性钠、火碱或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等被腐蚀,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1、实验探究一:用镊子夹取3小块氢氧化钠分别进行实验(切忌用手拿)。 实验 现象 分析 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状态 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 置一会儿 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 试管里,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注意:①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______,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_________,是________变化;潮解后的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_产生_________而变质,是_______变化,所以氢氧化钠必须要_______保存。 ②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要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里,不能放在纸上,以防氢氧化钠腐蚀天平托盘;称量要迅速,以免潮解影响称量的准确性。 2、氢氧化钠的用途: (1)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因此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2)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 (3)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去污时就是利用这一反应原理。 (二)氢氧化钙[Ca(OH)2] 氢氧化钙也是一种常见的碱,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对皮肤,织物有较强的腐蚀作用,使用时应小心。 氢氧化钠腐蚀性实验 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洗净的鸡爪

1、实验探究二:取一小钥匙氢氧化钙,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然后放入小烧杯中,加入约30ml水,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然后放置,使上层液体澄清。取出澄清的溶液,向其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物理 性质 颜色、状态 在水中的溶 解情况 化学性质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后,溶液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备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中也经常用 生石灰做干燥剂)。 用途 ①建筑上:用熟石灰与沙子混合来砌砖,用石灰浆粉刷墙壁。 ②树木上:涂刷含有硫磺粉等的石灰浆,保护树木,防止冻 伤,并防止害虫生卵。 ③农业上:用石灰乳与硫酸铜等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用熟石 灰改良酸性土壤。 2、除了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外,常见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钡[Ba(OH)2]、一水合氨(NH3·H2O)等。 思考与交流 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质?变质的原理是什么? 2、怎样鉴别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 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9:10.1 碱及其性质

10.1碱及其性质教案

一:导入新课 你已经知道哪些碱?了解它们的性质吗?它们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回答: 1、石灰水是碱,在实验室中用来检验CO2气体 2、炉具清洁中有氢氧化钠,可以清洗油污。 3、用作花肥的氨水(NH3.H2O) 引入新课:播放《石灰吟》这首诗的视频 1、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手接触石灰浆时间久了手会怎么样?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你知道什么是烧碱吗?为什么这种物质叫做烧碱?而且有人把这种物质叫火碱,苛性钠。 3、你见过氨水吗?它有些什么性质。 二、小组合作,指导自学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NaOH的性质及用途 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如何保存NaOH固体? 3.它能做干燥剂吗? 4.所有的物质都能用它来干燥吗? 演示实验: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问题: 1.鸡爪为什么变“难看了”?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 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如下: 1.吸收空气中水分而潮解 2.密封。 3.能。 4.不能干燥酸性的物质。如:CO2,HCl,SO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小结如下: 1、NaOH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使用它应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被它腐蚀。 3.作用:化工原料、做肥皂……等等。 三、教师点拨 Ca(OH)2的性质及用途 材料引入: 1.公路两旁的树木为什么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问题: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的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10-7: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 2.Ca(OH)2的用途是什么? 3.使用它有哪些注意事项? 有以上材料学生小结如下: 1、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说明Ca(OH)2有腐蚀性。 2、用石灰浆粉刷墙壁久后会变白变硬,以及石灰水瓶壁的白膜,是因为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1、放热 2、CaO+H2O= Ca(OH)2 3、消毒、建筑材料等 4、具有腐蚀性,使用时注意安全 分组实验活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新问题的能力,也方便及时反馈信息,兼顾课堂资源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并用调动学生思辨,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和共享合作意识。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碱的性质。

初中化学优质教案 碱及其性质

10.1碱及其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牛肉、猪肉、鸡肉、金枪鱼、牡蛎、目鱼、奶酪、米、麦、面包、酒类、花生、薄肠、糖、饼干、白糖等。火腿、鸡蛋、龙虾、章鱼、鱿鱼、奶油、豌豆、鳗鱼、河鱼、巧克力、葱、粉、炸豆腐等。 常见食物的碱性:牛乳、茶、柿子、黄瓜、胡萝卜、萝卜、菠菜、柑橘类、葡萄、芋头、海带、葡萄干、马铃薯、卷心菜、笋、香菇类、油菜、南瓜、豆腐、苹果、梨、香蕉、樱桃等。 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 一、碱有哪些性质 演示1: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 试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 液 pH试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结论: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一、什么是碱? 学生:书写NaOH、Ca(OH) 2、Ba(OH) 2 KOH、Cu(OH) 2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演示2: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演示实验②: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1、在2支分别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入1滴酚酞试液,分别向2 支试管里逐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变成无色。这时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这说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中性。 2、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在小火上烘干,蒸发皿上留下了什么?―――白色的晶体。 化学反应方程式: NaOH + HCI = NaCI + H 2 O 2NaOH + H 2 SO 4 = Na 2 SO 4 + 2H 2 O 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跟硫酸反应生成硫酸和水,氯化钠和硫酸钠都属于盐。像这种碱跟酸作用生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结论: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实质:H++OH-=H 2 O 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酸过多等 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使用指示剂。 演示3: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 2=CaCO 3↓+H 2 O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SO 2+2NaOH=Na 2 SO 3+H 2 O 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SiO 2+2NaOH=Na 2 SiO 3+H 2 O 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 CO 2+2NaOH=Na 2 CO 3+H 2 O 演示4: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 CuCl 2+2NaOH=2NaCl+Cu(OH)2↓――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FeCl 3+3 NaOH=3NaCl+Fe(OH)3↓――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人教版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之一 教学目的 1.了解碳的各种单质具有相同的化学稳定性和化学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难点: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在第一节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板书] 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提问] 碳的几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讲解] 碳的单质都由碳原子构成,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组织讨论] 根据碳原子的结构简图,分析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 [共同分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得到或失去4个电子成为稳定结构都比较困难,故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古代字画墨迹及焦炭、木炭等具有稳定性为例进行讨论。) 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毕竟不是稳定结构,升高温度时,单质碳的化学活动性增强,可与许多物质反应。 [板书] 一、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提问] 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讲解] 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也放出热量。 [板书] [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煤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时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放出热量。煤是常用的燃料。 [讨论] 用什么方法可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学生阅读] 课本金刚石元素组成发现史。 [引导讲解] 将金刚石或石墨放在纯氧中燃烧,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则说明金刚石、石墨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引入] 碳与氢气一样,也具有还原性。 [板书] 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演示实验] 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1.边操作边讨论:气密性的检查、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顺序及装配要点等。 2.引导学生比较碳还原氧化铜与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异同。 3.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①反应物颜色的改变;②石灰水是否变化。 4.实验完成后,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提问]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是什么? [板书] 实验: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碱及其性质教案

《第二节几种常见的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由探究实验知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讨论、实验进一步发展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魔术表演引入:“清水变牛奶”,让学生通过已知的化学知识解释,并 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再表演“不吹自大的气球”。 提问:气球为什么不吹自大哪?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解释出其中 缘由。今天外面学习的内容是——常见的碱。 首先来认识氢氧化钠,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固体。 提问:如何取用氢氧化钠,能直接用手拿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被氢氧化钠腐蚀的 鸡爪。正是由于氢氧化钠的强的腐蚀性,由此我们俗称氢氧化钠为?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沾 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呢?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观察、思考并对已学知识的回顾Ca(OH)2+CO2=CaCO3↓+H2O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NaOH时必须十分小心。

进行化学药品的安全知识教育。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热情。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到水中溶解,让学生触碰试管外壁,让学生知道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 热的现象。 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放热,把它放在空气中又会如何?用两只表面皿把氢氧化钠固体 颠换,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不久就沾在表面皿上,从而得知氢氧化钠会潮解。 提问:潮解是不是化学反应呢?为什么? 氢氧化钠还有哪些用途呢?引导学生阅读氢氧化钠的用途。其实氢氧化钠还可以做叶脉 书签,课本有制作叶脉书签的家庭小实验。 认识完氢氧化钠,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一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钙。在检验二氧化碳时用到的澄清石灰水就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提问:同学知道氢氧化钙是如何制取的吗?它俗称什么? 实验展示:氧化钙和水反应,并要求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除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之外,常见的碱还有哪些,并写出他们的化学式?这些 碱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我们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进行探究。 请一位学生来完成实验,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并进行相应指导。 实验: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的结论。 结论:(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提问: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两只试管内的溶液颜色深浅有所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我们留作课后思考。 氢氧化钙可做建材,利用到它什么性质呢?同学们能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氢 氧化钠密封保存仅仅是因为潮解的原因吗?展示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提问: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口有一些白色固体,请同学分析一下白色固体可能是什么?其中又 涉及到什么化学反应呢?注意把碱的一些性质联系起来。 上面两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三氧化硫与碱的反应与上面两个反应相似,试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2)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问题:硫酸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为了周围居民的安全,利用我们已知的化学知识帮居民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揭晓“不吹自大的气球”的秘密?注意联系一些已学的物理知识

人教九下化学第十单元碱的化学性质教案

<<碱溶液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碱的化学性质 (2)会写NaOH、Ca(OH)2分别与CO2、CuSO4、FeCl3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来理解碱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碱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碱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化学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由对前面所学的稀酸化学性质的回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碱溶液的化学性质。 1、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演示实验】 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总结得出:碱使紫色石蕊变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提问: 怎样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那么CO 2 与NaOH反应吗? 演示实验: CO 2 与NaOH溶液的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 CO 2+2NaOH=Na 2 CO 3 +H 2 O 设置探究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做对比实验归纳总结: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与某些盐的反应 【演示实验】 (1) 在NaOH溶液和Ca(OH) 2溶液中分别加入CuSO 4 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并

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 在NaOH溶液和Ca(OH) 2溶液中分别加入FeCl 3 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并 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NaOH+CuSO 4=Cu(OH) 2 ↓+Na 2 SO 4 Ca(OH) 2+ CuSO4=Cu(OH) 2 ↓+CaSO 4 3NaOH+FeCl 3=Fe(OH) 3 ↓+3NaCl 3Ca(OH) 2+2FeCl 3 =2Fe(OH) 3 ↓+3CaCl 2 归纳总结:碱与某些盐的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本节小结:让学生相互讨论并说出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碱的哪几点化学性质?作业布置:配套练习33页第9题 板书设计: 二碱溶液的化学性质 1、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紫色石蕊变蓝色,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生成盐和水 CO 2+Ca(OH) 2 =CaCO 3 ↓+H 2 O CO 2+2NaOH=Na 2 CO 3 +H 2 O 3、碱与某些盐的反应: 生成新盐和新碱 2NaOH+CuSO 4=Cu(OH) 2 ↓+Na 2 SO 4 Ca(OH) 2+ CuSO 4 =Cu(OH) 2 ↓+CaSO 4 3NaOH+FeCl 3=Fe(OH) 3 ↓+3NaCl 3Ca(OH) 2+2FeCl 3 =2Fe(OH) 3 ↓+3CaCl 2 Ca(OH) 2+Na 2 CO 3 =CaCO 3 ↓+2NaOH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碳的化学性质”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义务教学阶段第六单元课题1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难点碳的还原性。将碳与氧化铜演示实验创新改成学生微型实验,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与难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和实验仪器。 4.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 二、设计思想 1.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碳单质的稳定性。 2.通过实验创新微型实验,将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一幅墨宝、木质电线杆埋入土里的部分表

面烧黑碳化以延长使用期等切入学习主题――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条件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过渡]不活泼是否意味着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发生任何 反应? [学生]不是,碳可以燃烧 [教师]所以不活泼是在常温下 [强调]常温下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强调规范书写。 [过渡]冬天到了,如果家中烧煤炉的话一定要防止煤气 中毒,那么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CO [教师]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木炭和氧气燃烧也会产生一氧化碳,请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让学生代表在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个方程式,结合实际生活 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什么情况下又生成一氧化碳。

常见的碱及其化学性质(复习课学案)

.... 常见的碱及其性质(复习) 问题引导: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说明为什么它需要密封保存? 。 学习目标: 1. 熟知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俗名及其特性和用途。 2. 了解碱的化学性质,能够正确书写出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通过问题分析及练习,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及用途 学习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同学们,学习就像游戏,我们需提升技能,才能过关斩将!) 导入问题: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如何治疗胃酸过多? 。 引导:通过之前的学习,可以知道,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叫 反应。 第一关:定义关(认清酸碱的庐山真面目) 练一练:找出酸和碱。 C 2H 5OH NaOH H 2O 2 HCl H 3PO 4 KOH NaHSO 4 Ca(OH)2 Cu 2(OH)2CO 3 CH 3COOH 酸: ; 碱 。 ★归纳总结:酸碱的定义。 第二关:物理性质 小组讨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还记得多少?书写出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归纳总结: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 。 1. 碱 + 酸碱指示剂 → 。 2. 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 3. 碱 + 酸 → 。 中和反应的本质: 。 4. 碱 + 盐 → 。 反应条件: 。 考点突破 例题 1:为探究 CO 2 和 NaOH 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出了下列 4 种实验装 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出现的实验现象,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选择的实验装 置是 ,实验现象为: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是: 。 (2)某同学质疑上述实验设计,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 。 1.知识梳理 名称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化学式 俗名 颜色状态 溶解性 溶于水,并且放出 。 溶于水,水溶液称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吸水性 易吸收水分而 。 腐蚀性(化学性质) 制法 (不要求) 2.知识点补充 (3)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CO 2 和 NaOH 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 (1)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沾到皮肤,应该立即 ,并且涂抹 。 (2)由于碱的阳离子不同,所以不同的碱具有不同的个性。 比如: 是蓝色难溶于水的固体碱, 是红褐色难溶于水的 碱, 是具有挥发性的液体碱。 第三关:碱的化学性质 小组合作,剖析易错点: (1)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氢氧化钠溶液是否能干燥气体? 。 (2)可做干燥剂的物质是 、 、 。 干燥二氧化碳可用 ,干燥氧气氢气可用 , 干燥氨气可用 ,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 (3)检验 CO 2 气体用_________ 而吸收 CO 2 往往用________是因为 ________

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县级公开课教案) 学校:五沟中心学校 教师:祝彦君 时间:2013年3月12 日

课题: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教案) 濉溪县五沟中心学校祝彦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了解其腐蚀性并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掌握有关碱的两个基本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实践与探索的精神,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并进一步培养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2、通过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方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碱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准备】 学生实验仪器药品: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吸管药匙烧杯(100ml)(2 瓶)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2瓶)胶头滴管玻璃棒白色点 滴板 演示实验仪器药品:烧瓶锥形瓶导管弹簧夹胶头滴管氢氧化钠溶液【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前几天,小华的妈妈说厨房的下水道有些堵塞了,让小华去超市买一瓶管道疏通剂,小华见说明书上介绍说“能快速分解菜渣、油脂、皂垢、毛发等堵塞污物,以疏通管道”。哇,是什么物质这么厉害呢……(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设置悬念) (提问)是什么物质这么厉害呢?大家使用过管道疏通剂吗? (学生回答)有、没有……(投影)投影有关管道疏通剂的主要成分。 (提问)这位同学,请你帮大家看一下,成分里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物质?(学生回答)氢氧化钠 (讲解)氢氧化钠是一种很常见的碱,我们已经初步领教了它的“厉害”,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张图片。(投影) (讲解)说明氢氧化钠有强烈腐蚀性,也正因如此,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大家在使用时一定要小心哦。同样和氢氧化钠类似的还有氢氧化钙 (设问)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还有哪些物理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认识它们吧。 【活动探究1】目标:认识“两碱”的物理性质。任务: A组:观察NaOH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 B组:观察 Ca(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 注:1. 教师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

碳的化学性质

碳的化学性质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常识性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初步了解碳的用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列表比较氢气与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演示木炭还原氧化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列表比较、实验演示,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1.用谈话法和阅读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温度对碳的化学性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总结归纳法和演译法,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实质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建立崇尚科学的观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为了使学生对氢气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理解更深刻,要对它们进行比较。 【难点】: 反应条件对碳反应产物的影响。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的实验不好做,通过事例解释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难度也比氢气还原氧化铜大,用高温(强热)加热时要注意,防止试管破裂;放热(产生热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吸热概念的理解相对较难。 【教具准备】: 1.仪器: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酒精灯(改进)、导管、胶塞、玻璃棒、表面皿、研钵、试剂瓶 2.药品: 氧化铜、木炭、澄清石灰水 【教学方法】: ①阅读法;②总结归纳法;③演译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几种常见的碳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碳单质的不同用途及性质,请学生用

常见的碱 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课题常见的碱课型新授 教材第8 章第2 节授课 时间 月日年级班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熟石灰的制取能区分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及熟记化学式,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探究实验和对比酸的化学性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 3.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4.通过讨论、分析,从碱的化学组成中找碱的共同点,认识碱具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 5.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教学 重点 碱的化学通性 教学 难点 理解NaOH与CO2反应实验的设计 教具 准备 教案仪器课件 教学 方法 链接-探究-归纳式 板 书 设 计

[问题] 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物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 [演示实验] 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该实验的现象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介绍工业制氢氧化钙的原理,区分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1.Ca(OH)2的用途是什么? 2.使用Ca(OH)2有哪些注意事项? 小结:NaOH、Ca(OH)2的用途 二、碱溶液的化学性质 活动三: [分组实验] 1.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 2.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密封, 观察现象。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问题] 1.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是什么?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4.碱有哪些类似的化学性质? [小组归纳] 书写相关的反应原理。一、碱与指示剂反应 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二、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酸和碱的性质教案

酸和碱的性质教学模式介绍 一、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科学引导——自主探究”模式 二、理论依据: “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事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资源。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建立起一种认知结构。通过对新材料、新情境的不断探究,它赋于我们经验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生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如果新课程在实施中依然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那将违背课程改革的本意,使课程改革失去意义。学习就是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而获得新的认识)和顺应(对原有的认知结构加以改造,从而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知识技能迁移,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能力提升→挑战自我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产、生活、科技等现象等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目的。 三: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四: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通过巩固练习题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在练习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堂检测,挑战自我 让学生通过挑战自我检测一下自己掌握的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并通过挑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案《碳的化学性质》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二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 2 课时二碳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共分2个课时,第1课时上第一部分一.碳的单质,本教案是第2课时,教材内容是二. 碳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本节课要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 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并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碳与氧化铜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实

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澄清石灰水发生了 什么变化,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 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 原反应,说明碳有还原性。 四. 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主要教学法①谈话法;②总结归纳法;③阅读法;④实验观察法。 教学思路由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一样,但碳原子的核外电子 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引入碳的化学性质。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可用于绘制字画。如果温度升高,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 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碳的还原性决定了 它可用于冶金工业。最后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由于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 物理性质不一样,但他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列方式相同,决定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今天我们就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碳的化学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四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具有稳定性,板书: 1.稳定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绘制字画欣赏课件我国古代用墨汁书写、绘制字画,可保存几百年不退色,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受日光照射或与空气、 水份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过渡如果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又怎样呢?请大家在课本107页的方框中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 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O2CO2(燃烧充分)。回忆一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在点燃的条件下, 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碳具有可燃性。 板书:2、可燃性,可作燃料。 讲解:如果氧气少,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有毒的CO气体,写出木炭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化学 方程式。2C+O22CO(燃烧不充分)冬天烧煤烤火时一定要注意通风透气。 高温下,碳还可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把氧化物还原成单质。如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看课件,说 反应现象:(1)黑色粉末变红色(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 试管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的水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之炸裂。)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什么?(用网罩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的复习》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复习教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常见酸的化学性质 (2)巩固常见碱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酸和碱的性质进行巩固,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区分酸和碱,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关案例的讨论和处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酸和碱的区分方法。 (2)构建酸碱性质的知识网络,使知识形成系统化。 三、教学难点:构建酸碱性质的知识网络,使知识形成系统化。 四、教学方法:对比与讲练相结合、实验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①实验仪器:烧杯、试管、胶头滴管、镊子、吸管 ②实验试剂:没有标签的试剂(一瓶是稀硫酸,一瓶是氢氧化钙),石蕊、金属锌、生锈铁钉、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学生准备:①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②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师:(表演胃痛),最近胃不舒服,所以去医院看了下,医生说我这是胃酸过多而引起,于是给我开了下面这种药。(展示ppt)这个药还真起些作用。 提出问题:在这个治疗过程中有无涉及到我们学习过的化学反应呢?观察并思考其治疗原理。 回答:斯达舒里有个主要成分 是氢氧化铝,它属于碱,可以 中和胃里的盐酸。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常见的酸和碱的性 质复习

【过渡】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酸和碱 还有哪些性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复习的内容,首先请大家看到我们这节 课的复习要点。(ppt展示复习要点) 带着复习要点完成自主复习部分。 【板书】: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明确复习要点 完成导学案自我复习 使学生带着目标进行学 习。 基础自测,自我检验 【过渡】:看大家都完成的又快又好, 那我们再来看个练习。请大家对下列化 合物按照酸碱盐进行分类,看谁又快又 准,找到后举手抢答。 学生根据酸:氢离子+酸根离 子。碱: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盐:金属离子(铵根离子)+ 酸根离子,对酸碱盐进行分类。 再次认识酸碱盐的构 成,学会对物质进行分 类。 【分析】:这些酸、碱、盐,都为实验 室中常见的试剂。酸从组成上看都含有 氢元素,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所以 酸具有酸的通性,而碱从组成上看,都 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其阴离子全部是 氢氧根离子,所以碱也具有相似的化学 性质。 【过渡】:那酸的碱具有哪些重要的通 性呢?我们今天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 巩固提升。正好今天发现实验员在给同 学们准备实验药品的时候准备了一大 瓶稀硫酸和一大瓶氢氧化钙溶液,但是 忘记贴标签了,现在想请同学们根据已 学的知识,通过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 行实验,帮老师鉴别出这两瓶待测液A 和B。现在进行第一步,小组间讨论, 找出用于鉴别的试剂,尽量选择不同类 别的药品。 【课堂探究】:鉴别试剂 【提出问题】(1)鉴别它们的方法有哪 巩固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 微观实质。 学生小组内讨论,找出可以用 于鉴别的药品。并选择试剂进 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对应实验、现象及结论 1、取样→滴加酚酞 2、取适量锌粒→滴加无标签 试剂 3、取适量生锈铁钉→滴加无 标签试剂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 力以及动手能力。 结论:试剂A是稀硫酸, 试剂B是澄清石灰水 现象: 1、A试管不变色,B试 管变红色。 2、A中产生大量气泡 3、A中铁锈消失,溶液 变成黄色

《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这部分知识系统性强,反应的规律突出,内容较多,历届中招考试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陕西20xx年中考试题中占22分(约占总分值的44%)。出题一般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因此很有必要对酸碱盐进行专题复习。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复习了“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之后,设计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初步运用,针对性练习、拓展练习,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仿佛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②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学会分析题意,掌握做

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讲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要求和条件,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四、学情分析: 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 采用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等,充分体现“教师为引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教案

碳的化学性质教学教案 一、设计思路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引课]:从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多媒体播放(字画的奥妙):用墨写的字画。 [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 [提出问题]: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通过学生交流、辩论设计好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讨论后达成共识]: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对碳与氧化铜反应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碳具有还原性 [通过播放影印文件]: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