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集:致橡树

最新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集:致橡树
最新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集:致橡树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年级:班级:姓名: 一注音: 敷衍 ..窘刮痧...撮.土浇灌 绞.脸惦.念廿.位臀.部燠.热污 秽.狭隘.泾渭 ..分明潜.心木橛.子 嘟哝 ..寒..踽.踽黑黢.黢锲.而不舍箢篼 风凛冽.奖券.瞥.一眼打蔫.抽噎.一绺. 窥.探乍.着胳膊唾沫 ..博文强.识.强.弩之末 强.人所难倔强.供.养便当.安步当.车禅.宗禅.让露.天风餐露.宿抹.布 哽.咽.衣衫褴褛 ..殷.红殷.实酿.成花 团锦簇 ..投掷. ..楼榭.铙钹 二、字形: ____流不息金___辉煌食不guo 腹暴zao___ ____li 尽心血高kang 引hang 高歌 kang 俪相形见chu 笨zhuo 罢chu 儒家杀lu miu 论 未雨绸mou jiongjiong 有神jiong 乎不同闻名xia 迩目不xia 接 xia 不掩瑜三、解释下列词语: 家当燠热 抽噎嘟哝 踽踽绺 黢黢木橛子 弥高箢篼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四、文学常识: 1、《我的母亲》体裁是,以为序精心组织材料,以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地描写了母亲的一生。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小说)《茶馆》、《龙须沟》(话剧)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2、《好雪片片》是一篇(体裁)文章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底善良的的形象,文章结尾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 。 林清玄(1953—),笔名秦情,名字来源:清而不玄。台湾高雄人。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等。 3、《卖白菜》的体裁是,线索是。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他的成名作是长篇小说有 他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五、知识点: 1.语文能力包括、、、四项能力。 2. 听话的基本原则是、、,说话的基本原则是、、。 3.听话的技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的技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记叙文选材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叙文选材要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说话训练 情景:朋友到你家来做客,时间已经很晚了,而你的朋友却仍谈兴正浓,你该如何委婉地下逐客令?

致橡树习题复习课程

致橡树习题

一、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痴.(chī)情慰藉.(jiè)皎.(jiǎo)洁标识.(zhì) B.霹.雳(pī)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 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ò) D.流岚.(lán)粗犷.(guǎng ) 濒.危(pín) 绮.丽 (q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一言堂旁征博引弃之如蔽履 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杀风景讳莫如深是可忍孰不可忍 D.辐射忘年交怵目惊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B.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漏税嫌疑,照样查你没商量。 C.今天我们提出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和作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 D.生活的逻辑,抗议着书本上、文件上的某些逻辑,实践的检验,冲击着错误的、过时的结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疑,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间所能改变得了的。 B.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C.国政府正加紧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全面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对恐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已箭在弦上。 D.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5.(2007年海南、宁夏卷)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教学文稿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十七、《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时间:二0一三年四月十五日地点:现代一二级技能高考班讲授人:刘焕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单元知识点

基础模块(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注音: 敷衍 ..撮.土窘刮痧.绞.脸惦.念 廿.位臀.部燠.热污秽.狭隘.泾渭 ..分 明潜.心木橛.子嘟哝 ..踽.踽黑黢. 黢锲.而不舍箢篼 ..寒风凛冽.朴.刀瞥蔫噎绺窥乍唾 殷丧强供横斗 当夹禅露抹咽数秤沓难臭壳校冲兴卷 二、字形: 食不腹尽心血群蚁排穷年 券卷抗亢炕伉肮坑吭杭贩版板扳绌黜拙茁戳戮谬炯迥遐暇瑕 三、解释下列词语: 家当燠热 抽噎嘟哝 踽踽绺 黢黢木橛子 弥高箢篼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气冲斗牛 四、文学常识: 1、《我的母亲》体裁是,以为序精心组织材料,以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地描写了母亲的一生。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小说)《茶馆》、《龙须沟》(话剧)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2、《好雪片片》是一篇(体裁)文章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底善良的的形象,文章结尾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 。 林清玄(1953—),笔名秦情,名字来源:清而不玄。台湾高雄人。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等。 3、《卖白菜》的体裁是,线索是。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他的成名作是长篇小说有 他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体裁是。 臧克家(1905.10.8~2004.2.5),汉族。曾用名臧瑗望,现代诗人,以一篇成名,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五、知识点: 1、汉字的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分为、、3部分。汉语拼音方案列出了普通话的个声母和个韵母。 2汉字的构造方法主要有还有其中为最多,占汉字的80﹪以上,其组合方式有以下六种:、、、、。 3、人们常用的两种阅读方式是:、。 4、查字典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集

一、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过程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 2.听录音 3.齐读课文(配乐) 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 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 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 是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 体指什么? 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 你”,另一个是“我”, 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你”指“橡树”,“我” 指“木棉”。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 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 路是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 传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 发作者的爱情观。分界线 是“不,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 象。 明确: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 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 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 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 朗读课文 了解内容 找出回答 思考回答 齐读第一部分 找出意象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 特点 把握诗歌内容 明确诗题 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 迅速提取信息 把握意象特点

教学过程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 重复单调的歌曲,是极力 攀附和只知依附的单方痴 恋。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 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 托你的威仪。是不计代价 的给予的,还有日光和春 雨也是只知道贡献的,牺 牲自我的精神。 3.那作者否定了世俗的爱 情观后,提出了什么样的 观点呢?看第二部分。 明确:独立(的人格)、 平等的(地位)。 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双方默契,互相尊重 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六、三读课文,分析形象 1.橡树是什么形象?找出 相应诗句 明确: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 。“你有你的……像戟” 2.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 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3.木棉是什么形象?找出 相应诗句 明确: 美丽、温暖、热烈、真挚 、柔韧、感情丰富。 “我有我的……火炬” 4. 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象征女性的阴柔之 美。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 特点 齐读第二部分 根据诗句交流回答 根据诗句分析橡树 和木棉的形象 把握意象特点 把握内容 把握诗人爱情观 分析意象 把握橡树和木棉的象 征意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提升学生朗读的技巧,培养诵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2、以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时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1、学生朗读指导 2、诗歌意象分析、主题情感把握。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与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地位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对舒婷《致橡树》的介绍。 二、音读,明确目标、初步感知(学生自主、教师点拨)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体验朗读的魅力,初步感知朗读的基本技巧。 2、指出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介绍朗读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 音读(初级):音准、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 意读(中级):以理解文意内容为目的,深入体会作者内在情感。 情读(高级):在意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而声情并茂地再现作品。 三、意读,分析意象,感受内涵(合作交流、深入探讨) 1、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A、这首诗中两个最主要意象是什么?(明确:木棉——橡树) B、频繁出现了两个人称代词“我”“你”,“我”是什么?“你”又是什么? 明确:我是木棉——作者你是橡树——爱人 C、整首诗在构思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象征手法)

D、诗中还借助哪些意象来象征爱情中的一方?作者对她们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E 、这首诗的结构上该怎样划分层次? 明确: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划分。第一部分表达了传统爱情表现形式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理想中爱情的憧憬。 2、(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出现的意象中寄寓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你在朗读时候会怎么处理? 学生讨论明确:对攀附、依恋式的爱情是坚决否定的,对于奉献式的爱情,作者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高大,为了对方,她愿意献出“日光”般的温暖,愿意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又觉得这样仍旧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不,这些都还不够!” 3、朗读指导: 问:第一部分哪些词读重音? 总结:A、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绝不像”“绝不学”; B、突出事物特点的修饰限制语——“攀援”“单调” C、强调某种动作的词语——“炫耀”“重复” 问:朗读停顿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A、依据标点符号; B、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 C、在某些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前后; 4、鉴于知识面的的问题,此处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感受木棉和橡树的特点,把握作者意象选择的独到之处,从而更进一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橡树是一种大型乔木,高度可达二三十米,材质坚硬,树冠宽大,有“森林之王”的美称。木棉是一种花树,花朵大而艳丽,树姿亦巍峨挺拔。既不像凌霄花攀附于橡树,也不像鸟儿依恋橡树,。 学生明确: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不能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提出独立和平等这种爱情观。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攀附 痴情鸟——依恋——不(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 木棉————————————————————平等独立 四、情读,调动情感、品味升华(课堂训练、能力提升) 1、学生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所描述的理想中的爱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朗读时该怎样处理? 此环节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在反复比较中让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 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 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 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 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

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于是我们容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著名学者、中国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朦胧诗派的倡导者谢冕先生用他的眼、他的手、他的心为我们搭建的北大校园,去感受北大的那一份脱俗和平凡吧! 二、感受北大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期末试题

西华二职专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语文试卷(基础模块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戏谑.(xua)撮.土(chuó)震慑.(sha) B 供给.(gěi)寒伧.(chen)佳肴.(yáo) C 炫.耀(xuàn)逮.捕(dǎi)参.差(cēn) D 乘.凉 (ch?ng) 遒劲.(jìng)鞭挞.(tà)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面面相觑人情事故励精图治 B 旁征博引行踪鬼秘川流不息 C 既往开来汗流浃背好高骛远 D 游目骋怀自惭形秽搔首踟蹰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从鲁迅学得批判的,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 A 激情精神执着精神刚烈 B 精神精神刚烈激情执着 C 执着激情刚烈精神精神 D 精神刚烈激情精神执着 4. 下列作家、作品、体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 舒婷——《致橡树》——诗歌 B 铁凝——《哦,香雪》——散文 C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散文 D 莫言——《卖白菜》——小说 5. 下列古诗词的默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静女其淑,伺我于城隅。 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D 同是天涯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B 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 C 同学们反应的情况,基本是完全真实的。 D 无论是古典名著还是现当代优秀作品精选,其艺术魅力都能感染我们。 7. 对下面一段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A 引用对比比喻排比借代 B 引用对比借代排比夸张 C 引用对偶比喻排比拟人 D 引用对偶比喻排比拟物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体操队的五个小队员,都是十五六岁的小男孩,豆蔻年华 ....,风华正茂。 B 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我认为也不可与那种少说为佳,明哲 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 C 对于每个青年来说,机遇总是会有的,但是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一番拼 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 D 王刚同学学习不认真,写文章总是文不加点 ....。 9. 下列有关语文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阐明观点的叫立论,反驳观点的叫驳论。 B散文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 第1页,共4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8分) 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隅(城墙角落)鼓瑟(敲鼓)小人所腓(隐蔽、掩护) B、就砺(磨刀石)冷炙(烤肉)锲而舍之(刻) C、比及(等到)自诩(夸)忧心烈烈(形容忧心如焚) D、师旅(军队)归聘(探问、问候)雨雪霏霏(落、下) 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逶迤( wei ) 饿殍(piao)做窠(ke) B、箭镞(zu)遒劲(jin)徘徊( huái ) C、璀璨(càn ) 恬( tián ) 校补(xiao) D、栖( xī)息孱头(chan)燠热(yu) 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使他从一个残疾孤儿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B、在学习中取得了那么一点儿成绩就骄傲自满,与你那踏实勤奋的学风相比,真是自惭形秽。 C、公司、大企业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西装革履,冠冕堂皇地出席

了亚洲博鳌论坛峰会。 D、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想假装以十五座城池与他交换。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B、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C、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焦裕禄同志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D、那崖壁上、沟壑边、大树上,到处可见的常春藤,可视为外婆人格精神的象征。 5.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拟人) B、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设问) C、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污蔑(夸张)。 D、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排比)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钻研幌子鲁莽毛骨耸然 B、推搡自诩浮躁故弄玄虚 C、浩瀚脑髓雾霭完碧归赵 D、袖珍纤陌骐骥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期中测试卷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敷衍.(yǎn)困窘.(jiǒng) B.荼.(tú)毒生灵奖券.(quàn)C.盛.(shèng)饭破绽.(dìng) D.沙砾.(lì)饿殍.(p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纹身诡谲燠热源远流长 B.桥蹲碑贴崭新摇摇晃晃 C.简炼奖卷油腻千沟万壑 D.更迭既使灌概千钧一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卖奖券的流浪老人,房无一间 ....。 ....,地无一垄 B.他在野外迷路,已经饿了好几天。看到这些野果,也顾不了许多,食不果腹 ....地吃了起来。 C.他们两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 ....,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 D.他把相敬如宾 ....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瓢泼大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B.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 C.如何防止展览会的贵重展品免遭盗窃,这是西方国家深感头疼的事。 D.这种弄虚作假的新闻报道势必将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反对。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拟人) B.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拟人) C.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比喻) D.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比喻) 6.下列对《诗经二首》的赏析,不合诗意的一项是() A.“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 B.“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语意双关,表面上赞美彤管的红润、光泽,实是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和爱慕。 C.“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用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边关战事频繁,将士们无暇休整,但作战英勇,一个月能获三次胜利的士气。 D.“业业”、“骙(kuí)骙”、“翼翼”这三个叠字写出了驾着将帅乘坐的战车的四匹马高大、强壮、步调一致的样子,反映了戍边将士的车容之壮、斗志之昂。 7.下列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静女其娈 C.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D.鼓瑟希8.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我的空中楼阁》描写了一个建在半空中的楼阁,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住所的幻想。 B.孔子不但在政治上有过大作为,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更在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称得上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贤人72,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C.“咬文嚼字”、“纤屑不遗”是精读的主要特点。略读的特点则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所谓观其大略,乃是走马看花、漫不经心的读书方法。

(完整word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doc

《致橡树》教案 授课人授课日期2017.9.8 教学对象课题致橡树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 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过程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多媒体;朗读讨论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文学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 题,那就是爱情。不同的 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心中思考心中的爱情观 以爱情观导入课文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的,等一下我们找几位同 学来交流一下。 二、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1.作者介绍齐读 了解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 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 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诗集 《双桅船》、《会唱歌的鸢 尾花》、《始祖鸟》,散文集 《心烟》等。 了解朦胧诗派 2. 朦胧诗介绍齐读 见多媒体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 2.听录音 3.齐读课文(配乐) 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 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 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是 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 什么? 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 “你”,另一个是“我”, 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 明确:“你”指“橡树”, “我”指“木棉”。我 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 教学过程 路是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传 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发作 者的爱情观。分界线是“不, 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 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 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凌霄花 :借高枝炫耀 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 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 顾;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 了解内容 找出回答明确诗题 思考回答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 齐读第一部分迅速提取信息 找出意象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把握意象特点特 点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湛江市爱周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中职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适用班级: 12计机班、12设计班、12汽修班、12楼宇班本试题卷共七大题27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命题:方晓霞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别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基础知识(2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断章取义.(yì)强聒.不舍(guā)掠.夺(lüè) B 不能容赦.(shè)痀偻 ..(gōu lóu)闲游浪荡.(dàng) C 不旁骛.(wù)蜩.翼之知(tiáo)教诲.(huǐ) D 亵渎 ..(xièdú)不二法.门(fǎ)羡.慕(qià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蘸水缺撼罅隙孵化. B 掐丝贮藏辐员寻觅 C 贮藏涂墁车辙驱谴 D 暄嚣蒂部搀和倒霉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个是( ) A 疏疏朗朗:形容线条稀疏的样子。 B 细琢细磨:仔地研究和思考。 C 推陈出新:推出陈旧的,创造新的。 D 专心致志:心思专一,一心一意,精力集中地做事。 4、下列短语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炎暑逼人奇珍异品赏心悦目冰消雪化 B 明净如意灵花异草若断若续结构巧妙 C 呕心沥血斩钉截铁披荆斩棘惊心动魄 D 炯炯有神精神饱满绿草如茵翩翩起舞 5、选出与下面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舒婷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

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文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 1.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2.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 2. 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

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1971年开始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青年优秀诗歌奖。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四. 师生合作探究/ (一) (分析第一节)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篇一: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 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 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 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 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 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 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 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 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 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 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 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正确认读并书写 3 500 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 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 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 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 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古诗词原文

将进酒(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代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客至(唐代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剪梅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双调·折桂令·叹世 (元代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