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从众教案

剖析从众教案
剖析从众教案

剖析从众教案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节

实习学校:乐山市实验中学实习专业:政治

实习生姓名:杨欢实习生性别:男

实习生年龄:23岁上课班级:八年级6班

上课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2014年10月23日上午第四节

指导老师姓名:杨学平

一、教材分析

“剖析从众”是本课的第一框,主要是通过分析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从众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从众及其两重性,从而避免盲目从众。本框共设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众种种”,主要通过从众现象分析从众的含义及表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从众现象,从而正确认识从众。

第二层次:“从众的利与弊”,主要通过阅读材料分析从众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进入心理“断乳期”,其交往重心开始由父母、师长转向同学和朋友,开始向往独立、自主,可另一方面又缺乏独立性,容易从众。同时心理上,他们开始挑战父母及师长的权威,当自身能力不足,很容易陷入对同龄伙伴的盲目从众的泥潭中。因此“剖析从众”成为不能回避且必须帮助青少年解决的问题。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正确认识从众心理,避免盲目从众行为。

(二)教学难点:对从众两重性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哈韩一族”这个词?

学生:听过(大部分人回答)

老师:该词主要指盲目追求韩国潮流的一群年轻人。并进一步问:你们认不认识这两个人?

学生:认识,李敏镐和金秀贤。

老师:你们是怎么认识这两个人的呢?

学生:看韩剧(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老师:从大家刚才的回答中,我已经了解到大家对这一话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那么除此之外,你们对韩国还了解什么呢?

学生:服装、食品、整容技术、电子产品、“现代”汽车。

老师:这些东西你们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的呢?

学生:从网上看到、广告上看到、亲人朋友的谈话中听到(大部分人的答案)。老师:很明显大部分人都是从亲人朋友那里听说的,我们把大家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自己也开始感兴趣,这样的现象叫做“从众现象”。那么,什么是从众现象呢?

(二)新课展开

老师:什么是从众现象?

学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大家看一下这种现象:

在市场上,两个相距只有几步远的水果摊,同样的品种、质量和价格。甲摊前有一些人购买,乙摊一时无人光顾,后面的顾客不问青红皂白全挤到甲摊。其

想法是:甲摊的货一定比乙摊的好,要不怎么有这么多人买呢?

请问大家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学生:这是从众现象。

老师:既然这是一种从众现象,那么请你们来举一举在你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哪些从众现象呢?

学生:看着别的同学上课讲话,自己也跟着讲话;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专心地做作业,自己不好意思,也就跟着做作业;有两个餐馆,一个餐馆没有人,另一个餐馆有很多的人,于是自己看到后,就去了人多的那个餐馆。等等常见的从众现象。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从众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讲的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

学生:材料一属于心理从众,材料二属于行为从众。

老师:我们可以得出从众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学生: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

老师:非常好!总之,从众现象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比如在学习习惯、业余爱好、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方面。既然生活中从众现象无处不在,那么它会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如果有影响,那又是什么样的影响呢?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例子,思考一下这个从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小陈走在校园中,见到几个同学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中,他也跟着捡起了垃圾,别的同学见了也参与了进来。

学生:回答是在正确答案范围内,但不完整。

老师:1、有的从众有利于个人识大体、顾大局,保证团队成员统一认识和行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团队活动的效率。

2、有的从众有利于个人获得一种安全感和自信心。

3、有的从众有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

从众覆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每个人都有从众的行为,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从

众对我们都是有好处的呢?

学生:不是,其实从众也有对我们有害的一面。

老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以实际的例子来说明。

情景一:在课堂上,老师的解题方法明显不对,同学们都没有提出不同意见。自己虽然知道正确的方法,但是因为怕同学和老师说自己“出风头”,也不敢指出。

情景二:在班级工作中,有时老师或班干部的意见明明有问题,但很多人表示赞成,由于惧怕提出反对意见会对自己不利,自己只好违心地赞成附和。

情景三: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当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时,即使自己是对的,也感觉不妥,于是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随大流”。

情景四:面对不合理的集体活动,明明自己有反对和拒绝的正当理由,但为了与大家保持一致,也选择了“委曲求全”地参加。

请问大家从这四种情景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从众影响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这些从众是有消极影响的。

老师:从众既然有消极影响,那么具体有哪些消极影响呢?

学生:还是回答不完整。

老师:1、盲目从众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等。

2、盲目从众会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3、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违法犯罪开始的。

前面我们分析了从众的含义、表现以及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从众呢?

A、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B、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如果盲目地跟从他人或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解为标新立异、出风头而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消极和有害的。

D、盲目从众不仅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如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

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也会影响到集体的事业,更严重的是容易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三)课堂小结

1、什么事从众现象?

2、从众现象的表现有哪些?

3、从众的影响有哪些?

4、怎样来认识从众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下列属于从众现象的是(C)(1)人云亦云(2)随波逐流(3)标新立异

(4)墙头草,随风倒(5)坚持己见

A.(1)(2)(3)

B.(1)(2)(5)

C.(1)(2)(4)

D.(3)(4)(5)

2.盲目从众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是十分有害的,它会(C)

(1)弱化自我意识(2)窒息个性的发展

(3)增强自信心(4)扼杀创新精神

(5)增强团队的凝聚力(6)影响集体的事业

A.(1)(3)(4)(5)

B.(2)(3)(4)(5)

C.(1)(2)(4)(6)

D.(3)(4)(5)(6)

九、教学反思

对教材要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这是基础也是前提。我认为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表面上对教材内容熟悉、掌握。例如,我在讲述本课时,课本上主要

讲述的是“从众现象”的定义及理解,而在教参以及目标检测上还提及了“从众”的定义,两者略有区别,不能混淆。

十、板书设计

(一)从众现象的定义

(二)从众的影响

1、积极作用(两个有利于、一个有助于)

2、消极影响(对个人、集体以及特别针对青少年)

(三)怎样来认识从众的影响

1、从众的两重性(从众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2、从众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的具体表现

学生心理辅导教案汇总

学生心理辅导教案汇总老师好帮手整理

与依赖说再见 设计理念: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从小培养学生学会独立生存的技能,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而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依赖性。依赖性强的人,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遇到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动脑筋,易产生从众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反应,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独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自我剖析,以达到克服依赖情绪和依赖思想的辅导目的。 辅导目标: 1、通过各种案例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克服依赖情绪和依赖思想。明白学会生存的技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活中能独立完成一件事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会独立做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情感。

辅导形式:师生互动谈话交流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案例 辅导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辅导时间:40分钟。 辅导准备:学唱《幸福拍手歌》、课件、图片、照片、声相资料、拍摄情境剧等 辅导过程: 《幸福拍手歌》音乐起,学生轻松、愉快地边唱边拍手做律动。 一、谈话交流(导入) 同学好!欢迎你们来到我的“健康乐园”,老师希望能和你们在这里度过轻松、愉快的40分钟。平时老师对你们不太了解,今天想借这个机会我们来沟通交流一下,有关“依赖”的话题---与依赖说再见。你们在家有独自一个人过的时候吗?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呢?晚上一个人在家心理(心情)感觉怎么样?白天独自在家需要自己煮饭吃吗?刚才我们通过交流,知道你们同学中有些是很勇敢的,很独立的,这是非常好的。有些同学当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心理有感到不安、焦虑、着急的现象,这是依赖心理的表现,在你们同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情境剧。说的是璐璐父母外出了,她独自一个人在家过了一天,她是怎么过这一天的呢?(她的心情怎样呢?)请看。 二、分析依赖现象,在生活中产生的不良后果

第六课从众与自主教案

第六课从众与自主之剖析从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否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列举身边从众现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作用。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 班长:起立 (老师忽然抬头看天花板,并持续半分钟,然后再请学生坐下) 师:刚才我看天花板时,不少同学也跟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什么也没看见。 师:那你们为什么抬头看? 生:因为你一直盯着天花板看,我们觉得好奇,所以也跟着看。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叫什么现象? 生:这种现象叫从众现象。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节内容“剖析从众” 【讲授新课】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从众现象,老师再给你们讲两则笑话。 笑话一:一天,某人去买菜,看见街上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有便宜可以捞,便排在后面,一个多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 笑话二:某人走在街上,鼻子忽然出血了,于是仰起头来,旁边的人看见他仰着头,以为在找什么东西,于是就跟着仰头,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人仰着头往天上看,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仰头……

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 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 师:下面有两组材料,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材料二: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 生:都是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跟着怎么想,这两种现象都属于心理从众。 师:我们再看两组材料,下面这两种现象又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这种资料。 生: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这两种现象都属于行为从众。 师:以上我们分析的是从众现象的表现。 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⑴心理从众⑵行为从众 师:请你们列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 生:…… (如书上52页“都跟着跑起来了”、起哄、模仿时尚、追求时髦、2011年抢盐风波……)(有这样一段仿句: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了,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将死了,盐没用完。) 师:从众现象在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比比皆是,对同学们会有什么影响?请看小品表演。小品表演一:放扫把 (主要情节:周末大扫除,两位同学扫完地后,将扫把从远处扔向卫生角,劳动委员看见后,默默地将扫把摆放整齐。两位同学看见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在以后的劳动中将劳动工具整齐归位。)

高中语文获奖教学案例--归去来兮辞1

4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 东晋·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②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并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②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情怀。 ②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重点难点】 1、重点:①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②背诵全文,理解当时归隐风气与陶诗的特点。 2、难点:①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②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初步鉴赏。) 2、课内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文音频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导入课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播放音频文件,学生认真听,并体悟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008.6.27_任意阶幻方的构造方法

任意阶幻方的构造方法 一、幻方分类 n 表示阶数 二、构造方法 以下幻方均指在n n ?(n 行n 列)的方格里,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填上1——2n 所构成的幻方。 1、奇数阶幻方——连续摆数法(如图一:以五阶幻方为例) ① 把1填在第一行正中; ② 把i a ()i ≤2放在1-i a 的右上一格;如:3、5、7、8、20等。 ③ 如果i a 所要放的格已超出了顶行,那么就把它放在1-i a 的右一列的最下行;如:2、9、18、25。 ④ 如果i a 所要放的格已超出了最右列,那么就把它放在1-i a 的上一行的最左列;如:4、10、17、23。 ⑤ 如果i a 所要放的格已超出了顶行且超出了最右列,那么就把它放在1-i a 的下一行的同一列的格内;如:16。 ⑥ 如果i a 所要放的格已有数填入,那么就把它放在1-i a 的下一行的同一列的格内。如:6、11、21。 图一 2、单偶数阶幻方()122+ =m n ——分区调换法(如图二:以六阶幻方为例) ① 把()122+=m n 阶的幻方均分成4个同样的小幻方A 、B 、C 、D ;如图二(a ); (注意A 、B 、C 、D 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因为12+m 为奇数,所以A 、B 、C 、D 均为奇数阶幻方) ② 用连续摆数法在A 中填入21a ——构成幻方,同理,在B 中填入() 2221a a ——+、在

C 中填入()22312a a ——+、在 D 中填入() 22413a a ——+均构成幻方(2n a =);如图二(b ); (因为12+m 为奇数,所以A 、B 、C 、D 均为奇数阶幻方,必然可以用连续摆数法构造幻方) ③ 在A 的中间一行上从左侧的第二列起取m 个方格,在其它行上则从左侧第一列起取m 个方格,把这些方格中的数与D 中相应方格中的数字对调;如图二(c 、d ), (不管是几阶幻方,在A 中取数时都要从中间一行的左侧第二列开始;因为当6=n 时,1=m ,所以本例中只取了一个数) ④ 在C 中从最右一列起在各行中取1-m 个方格,把这些方格中的数与B 中相应方格中的数字对调。 (因为01=- m ,所以在C 中没有取数) 图二(d )即为所求幻方。 图二(a ) 图二(b ) 图二(c ) 图二(d ) 3、双偶数阶幻方m n 4=——轴对称法(如图三:以八阶幻方为例) ① 把m n 4=阶的幻方均分成4个同样的小幻方;如图三(a ) ② 在左上角的小幻方每行每列中任取一半的方格加上底色(以便于区分),然后以轴对称的形式在其它三个小幻方中标出方格;如图三(b ) (正确理解“每行每列中任取一半的方格”。本例中因为4=m ,所以在每个小幻方的每行每列上均取2个方格) ③ 从左上角的方格开始,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次序将1——64从小到大依次填入n 阶幻方,遇到有底色的方格跳过,计数,这样填满了没有底色的方格;如图三(c )

从众教案

《剖析从众》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的行为。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 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和导致从众的因素,明 确从众行为的利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的行为。 难点:中学生对从众两重性的认识。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例举身边从 众现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 理解从众的作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放松一下,玩一个猜字谜游戏。 教师:请看第一题,(两个人肩并肩的走,猜一个字)这是个什么字呢? 学生:从 教师:非常好,就是从。第二题(两个人抬着一个人走,猜一个字)是什么? 学生:众 教师:很好,正确答案就是众。最后一题(两个人跟着三个人走,猜一个词语)会是什么呢? 学生:从众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就是从众。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剖析从众。 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身边有哪些从众现象? 学生:略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从众的含义,那我们一起朗读一下“从众:是指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下面同学们分析一下两个材料,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材料一:我看到别人怎么讲,自己就跟知怎么讲。有几次我看出有点不对头,但别人都这么说了,我也就跟着这么说。(小叶) 材料二: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黄锐) 生;略 老师:对小叶和黄锐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从众现象但不同之处是一个是做一个是想,因此我们我们可以看出从众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是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怎么想,这类从众现象叫做心理从众。第二种表现是多数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这类从众想象叫行为从众。 教师:同学们看频幕,在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做头发、买衣服、经典拍手式等。 了解了从众的含义和表现,同学们自己找找你身边有那些从众现象? 学生:略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有谈到抢蜡烛事件、看见别人穿长裙好看,自己也跟着买长裙、看见街上有人围观,自己也去凑热闹等等都是从众现象。 教师:那么生活中比比皆是的从众现象对我们到底是好是坏呢?下面同学们以三四个人一组用三分钟的时间讨论从众现象对我们的影响。 学生:略 教师:有的同学说是好的有的同学说是坏的也有的同学说既有好的也有坏的,那从众到底对我们是好是坏呢,其实吧大家所谈到的观点集合起来就有答案了。现在老师来总结一下:从众具有两重性、是一把双刃刀,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积极意义到的有哪些呢?我们先看看小沙鸥的故事。 集体会飞是这群沙鸥的最终目标,在从众的影响下第二只第三只、、、、、、都学会了飞翔,因此我们说积极的从中有助于完成集体目标。从众对结果有影响那么对过程有哪些作用呢,我们一起看一下。在这群小沙鸥学飞的过程中看到其他同伴学会了飞翔后,觉得只要自己努力照样也会成功。这样的从众有助于个体内心获得一种自信心和安全感。除了这两个作用之外

《从众与自主》主要知识点

《从众与自主》主要知识点 第六课从众与自主 1.从众具有两重性。 (1)大家怎么认为,自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从众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2)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有的从众有利于个人识大体、顾大局,保证团队成员统一认识和行动,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个体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盲目从众会弱化自我意识,束缚独立思考,抑制开放、竞争、开拓和进取的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盲目从众不仅会阻碍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集体的事业。违法犯罪行为也多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2.导致盲目从众的原因。 (1)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盲目从众的主要原因之一。知识少、阅历浅、经验少的人,自信心低,独立性弱,比较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受阅历、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思想还不太成熟,特别是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因而比较容易盲目从众。 (2)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是从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群体接纳和认可,受到群体的保护和尊重。标新立异、格格不入或与众不同,可能导致自己处于孤立状态。因此,当个人的真实想法和行为意愿与群众不一致时,往往会违心地顺从大众的意见,做出符合群众意愿的行为。 (3)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是青少年从众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尚不成熟,在年长者和群体面前,依赖性较强,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重,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容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自制力和抵抗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在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很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有趣的画板教学案例一等奖

有趣的画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第12课,是第三单元神奇的“画王”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习金山画王这个软件,而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到金山画王的奇特之处,并初步使用金山画王,基本掌握笔和仙女袋工具的操作使用,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较好的绘画习惯,如细腻地使用笔,及时撤销,学会保存等,能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学习对象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刚学习信息技术大半个学期,部分孩子鼠标掌控还不是很熟练,电脑绘画的基础相对较弱,虽然有个别同学知道甚至用过金山画王,但基本没有系统地学过金山画王各个工具的使用,因此,需要降低绘画的整体难度。从学习特点来看,学生很容易被金山画王有趣的界面和其他功能所吸引,对所学的重点笔功能反而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考虑对学生必要的约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山画王的基本界面,学会金山画王程序的打开和退出,并能保存作品。 2. 认识画笔,了解仙女袋的特点,并学会两者的使用。 3. 能选择画笔的合适选项,适度使用仙女袋进行合理创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讲述、学生自学尝试、师生演示交流、范例引导等方法,在给故事配画的过程中,学会金山画王的初步使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升对电脑绘画的学习兴趣。 重点:学会使用各种画笔进行创作 难点:能选择性地使用工具并合理设置进行创作 四、整体思路 本课设计贯穿了文字配画这一思考,一开始就创设一个给小故事配画的情境,然后以考察基本功的形式学习笔的使用,明确要点,再通过理解文字明确各步骤的学习任务,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给文字配画,进行合理创作,最后作品展示时让学生用一句话续编故事,也体现了文字配画思考的延伸。 本节课教法以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演示法等。学法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辅以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教师跟学生谈谈关于画画的问题,引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时用金山画王为“蘑菇房”小故事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故事配画的情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快速引出课题。 (二)认识画王学用画笔

综合与实践“幻方”中的游戏20

“幻方”中的游戏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有理数混合运算、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探索三阶幻方的本质特征。 2.经历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初步积累构造三阶幻方的经验。 3.进一步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探索三阶幻方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构造符合要求的三阶幻方 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情景体验法、引导发现法。具体地,首先通过神话故事引入三阶幻方, 学生从图形感受三阶幻方的对称美,然后以游戏为背景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问 题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交流合作,从而引导学生借助有理数混合 运算、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揭示简单的三阶幻方的本质特征,最后在通过游 戏让学生应用归纳得到的本质特征尝试构造满足要求的三阶幻方,获取构造三 阶幻方的经验。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幻方的相关资料,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同伴 听,提高学习兴趣。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引入主题 1.导入:相传三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只神龟出自洛水。龟背上刻有 神奇的图案。(出示投影片:龟背图)这个龟背图很特别,用黑白圈来表示 数,并用直线连接这9个数。你能说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些数吗? 2.幻方相关知识及辨析幻方。 【设计意图:以神话故事引出幻方,使学生对幻方的概念作简单的了解并能 辨析,同时进入本节课主题:游戏中的幻方】Array二、构造幻方,揭示规律 (一)游戏一:构造1—9九个数字的三阶幻方。 参与人员:小组全体成员 游戏要求: 1. 把1-9九个数字填到3×3方格中,尽可能多的构造三阶幻方 2. 如果把和相等的每一组数分别连线,这些连线会构成一个怎样的图形?描述 你得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3.在你构造的幻方中,最核心位置是什么?在这个位置上出现的数是几?它与 总和又有什么关系?有成对出现的数吗? 4.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游戏二:构造新幻方,探究规律 1.试将-2、-1、0、1、2、3、4、5、6填入到3×3的方格中,使得每行、每列、 每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 2.试将2、4、6、8、10、12、14、16、18填入到3×3的方格中,使得每行、 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相等。 猜想:各组的9个数与原来9个数有什么关系? 这9个数可以由原来9个数怎么变过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构造三阶幻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逐步显现规律,教学中 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操作、尝试。】 归纳升华——构造幻方有奥秘

幻方填入规律

n是它的阶数,比如上面的幻方是3阶。n/2*(n*n+1)为幻方的变幻常数。数学上已经证明,对于n>2,n阶幻方都存在。目前填写幻方的方法,是把幻方分成了三类,每类又有各种各样的填写方法。这里对于这三类幻方,仅举出一种方便手工填写的方法。 1、奇数阶幻方 n为奇数(n=3,5,7,9,11……) (n=2*k+1,k=1,2,3,4,5……) 奇数阶幻方最经典的填法是罗伯特法(也有人称之为楼梯法)。填写方法是这样:把1(或最小的数)放在第一行正中;按以下规律排列剩下的n*n-1个数:(1)、每一个数放在前一个数的右上一格;(2)、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超出了顶行那么就把它放在底行,仍然要放在右一列;(3)、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超出了最右列那么就把它放在最左列,仍然要放在上一行;(4)、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超出了顶行且超出了最右列,那么就把它放在前一个数的下一行同一列的格内;(5)、如果这个数所要放的格已经有数填入,处理方法同(4)。这种写法总是先向“右上”的方向,象是在爬楼梯。 2、双偶阶幻方

方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2) 每个小方阵对角线上的数字,换成和它互补的数。 单偶阶幻方 n为偶数,且不能被4整除(n=6,10,14,18,22……) (n=4k+2,k=1,2,3,4,5……) 这是三种里面最复杂的幻方。 以n=10为例。这时,k=2 (1) 把方阵分为A,B,C,D四个象限,这样每一个象限肯定是奇数阶。用楼梯法,依次在A象限,D象限,B象限,C象限按奇数阶幻方的填法填数。

(江苏省获奖教案)潜水员的世界――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画影子》教学案例

潜水员的世界 ――《画影子》教学案例 主题背景 在执教本内容之前,我们对学生作了学前前测问卷(附一)调查,从汇总的调查内容来分析,学生对影子的认知是不够全面的,也正是基于学生对影子知识的不完整性,我们设计了本主题――潜水员的世界,来进行对教材所涉知识进行完善。 《画影子》是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第16 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教材通过图片及范画向学生阐述了二种影子――投影和倒影。就影子的知识点而言这是不全面的,本着知识的全面性,也突出绘画的趣味性,特意编排了剪影知识点展开教学。本课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把自己假想成一名潜水员,在畅游海底时仰视所见的景象作为绘画内容,以此来揭示剪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思考、大胆表现的个性。 作业内容以学生乐于表现的鱼为主体,通过用塑料袋揉成团醮水性颜料拍打手法处理出亮背景的效果,创作一幅美丽的海底剪影图,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差,如何有效地吸引并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不少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但绘画表现力有待提高,故而在选择表现内容及形式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及绘画表现力,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学生极易接受且能很好表现的鱼作为题材来展开教学,配合“玩”一样的处理背景手法,使学生在热情高涨的气氛中参与完成本次艺术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对剪影知识的学习,感受剪影艺术独特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认知目标:了解剪影的基础知识,体会剪影艺术的特点。

幻方(教学设计)

幻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幻方,了解幻方的特征并能运用幻方的特征。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 2、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发现幻方的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幻方的特征,判断一个九宫格是不是幻方,填缺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我们来听一个故事。 (媒体播放)在很久很久以前,有条洛河经常发大水,当时的皇帝夏禹带领人们去治水,……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图案的奇特之处。 二.新课 (一)出示点子图 1、大家先来看看这个图案,请仔细观察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出示九宫格框住点子图 老师用表格的形式把这些点子图框起来了,因为一共有9个格子,所以我们称之为九宫格。 (二)抽象成数字九宫格 1、九宫格的每个格子里这些点点,数起来挺麻烦的,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什么来代替呢? 2、跟老师一起把点子图变成数字。 3、师:现在都变成我们熟悉的数字了,故事里面说了这是一幅奇特的图案,那么它奇妙在哪里?同学们想知道吗?我相信小朋友是很聪明的,你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这个奇特之处的,有信心吗? (三)出示P.83幻方图,引导学生说出幻方的主要特征:幻和相等。 (1)先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图案,这里一共有几个数字。有几个什么数字?按顺序说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再提问:有没有一个数字是重复出现两次的?没有出现两次的,就叫不重复。板书不重复。 (2)刚才我们用眼睛看,现在我们动笔算算,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哪些特征。(请小朋友计算书上P.83算一算) 希望学生回答,三个数加起来是15,两端的数加起来等于10。当学生说出答案时,要进行验证,整理和归纳。如果学生说出局部,要引导说出全部。如果学生说的已经很完整了,让别的学生再验证,加深印象。 师小结: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八句话的意思都表达出来吗?(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的和都是15,)像有这样特征的我们就叫做幻方。(板书课题:幻方)三.练习 1、根据幻方的特征判断练习。 出示P.84两个九宫格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幻方,让学生说出理由,为什么不是幻方。 2、根据幻方的特征做选择练习。P.85、3 老师告诉你们下面这一题里面肯定能找到幻方,但是只有一个幻方,看谁能最快找到它,用手势表示它的序号。 3、再出示四幅幻方图,经过比较,得到共性。 (将上题中不是幻方的改成幻方)这几个幻方通过比较你还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让小朋友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得出:1、5都在正中间 2、双数都在角上,单数都在中间。 4、根据幻方的特征做填数练习。 游戏:拯救小动物 要讲解填数的策略。 知识的拓展

客户的从众心理分析

客户“从众心理”分析 曾经看到过一名客户在柜台旁看商品,销售员热情地跑过来问:“先生要买什么,我可以帮您”,结果客户说“我随便看看”,于是便离开了柜台。一会儿柜台又来了一群人,大家叽叽喳喳地询问销售员。过不了一会儿就有一人掏钱买下了一个商品,于是其他人纷纷准备购买。这时候,先前的客户又出现了,他在旁边认真地听着、看着,还拿起商品反复看,最后他说:“那请给我也拿一件!”哈哈,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这是实际发生在柜台前的故事,是你、我、他都可能存有的一种购物时的习惯,确确实实就是从众心理。 你可以回想一下,当你在挑选商品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从众心理呢?你在购买时所关注的是商品的什么呢?价格?质量?还是还是美观?对商品的了解和熟悉度不敢下单?或者是觉得门槛太高?还是缺少示范,没人在你前面购买这样的商品? 买家看到的“很多人”是如何“看”的呢?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购物环境中,客户看到的就是商品的销售量、浏览量以及客户对商品的评价,还有最新商品促销通知等,都能为用户营造这种“绝不仅有你一个人在购物”的环境。营造“有人”而且“人很多”的氛围告诉客户,买这件商品的客户并不仅仅只有你,你购买这件商品是很合情合理合群的行为。在你之前,很多人已经购买了这些商品,在你之后还会有很多人继续来买。不用担心,勇敢地点下“确认”键。 这就是我们的从众心理,每个人都有,无可避免的。“从众心理”其实是一种客户购买过程的心理活动,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销售员如果能有效地掌握或调动客户购买行为中的从众心理,肯定有助于产品的销售。 其实掌握客户的心理,比起其他条件如产品的价格、特色等,在营销上反而更有决定性。因为一切购买行为,到最后都是取决于客户当时的心理导向。 我们通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客户不论是买东西还是吃饭,都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去。比如:哪家商场的人多,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挤进去;哪家大排档生意好,即使没有空位,客户也愿意花时间去等,而不愿意换一家。任何

获奖教学案例:幸福是什么

获奖教学案例: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课例】: 周二上午的语文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学习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词坛泰斗”“歌坛不老松”——乔羽作词,它描绘了一群孩子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确定了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我开始变换各种形式,引导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一、二两小节,想象北海公园绿树红花、碧水清波的迷人景色,感受少先队员们泛舟碧波的愉快心情。 课文第三小节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幸福,字典上的解释是: 生活, 境遇美满如意。但是这个,三年级的孩子能懂吗?是直接讲解还是启发引导?我有些举棋不定。 看着孩子们热情高涨,我决定大胆一试! 我出示了这一句话,指名朗读后与孩子交流: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幸福吗?” “老师,我认为我很幸福!” “老师,我们很快乐!” “那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呢?”

“幸福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幸福就是开心!” “幸福就是爸爸妈妈对我好!” 在我不断鼓励与期待中,有一个女生怯生生地举手了,她说:“老师,我觉得幸福就是虽然很苦,但是很开心!” 哇,孩子们一片赞美声! “嗯,很不错,你对幸福的理解很有深度!很有价值!”我表扬了她。看来,不能低估三年级孩子的感悟能力啊! 一下课,其他孩子都出去玩了,我注意到只有她和几个孩子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书!原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反思】:张扬个性化阅读 阅读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与文本的一种交流。《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谈到要开展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个性化阅读是阅读实践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懂,那也不行,总不放心孩子,特别是对三年级孩子而言,越疽代庖的事屡见不鲜!其实,学生在个性化理解的过程中,必然已经调动了自己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_与依赖说再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依赖说再见 设计理念: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从小培养学生学会独立生存的技能,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而目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依赖性。依赖性强的人,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遇到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动脑筋,易产生从众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反应,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独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自我剖析,以达到克服依赖情绪和依赖思想的辅导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案例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克服依赖情绪和依赖思想。明白学会生存的技能,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活中能独立完成一件事的重要性,体验生活中会独立做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情感。 教学形式:师生互动谈话交流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案例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准备:学唱《幸福拍手歌》、课件、图片、照片、声相资料、拍摄情境剧等教学过程: 《幸福拍手歌》音乐起,学生轻松、愉快地边唱边拍手做律动。 一、谈话交流(导入) 同学好!欢迎你们来到我的“健康乐园”,老师希望能和你们在这里度过轻松、愉快的40分钟。平时老师对你们不太了解,今天想借这个机会我们来沟通交流一下,有关“依赖”的话题---与依赖说再见。你们在家有独自一个人过的时候吗?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呢?晚上一个人在家心理(心情)感觉怎么样?白天独自在家需要自己煮饭吃吗?刚才我们通过交流,知道你们同学中有些是很勇敢的,很独立的,这是非常好的。有些同学当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心理有感到不安、焦虑、着急的现象,这是依赖心理的表现,在你们同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情境剧。说的是璐璐父母外出了,她独自一个人在家过了一天,她是怎么过这一天的呢?(她的心情怎样呢?)请看。 二、分析依赖现象,在生活中产生的不良后果 (一)观看情境表演《璐璐的一天》。学会分析帮助有依赖思想的璐璐 情节:星期日璐璐父母要外出,走时,交给小璐10块钱,让璐璐单独在家里生活一天。这天璐璐心里空荡荡的,感到很寂寞、害怕,不知怎么安排这一天的生活,心理压力特别大,还不断地埋怨父母不带他一起去,很不开心。晚傍妈妈回来了,璐璐高兴地冲过去对妈妈说:妈妈你终于回家了,我不会煮东西吃,又不敢上街买,我肚子饿了,你快给我煮饭吃吧!妈妈摇摇头,无奈地到厨房去给璐璐煮饭吃了。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 第一框 题剖析从众教案 教科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片《咕咚来了》,师问:这是一种什么现 象? 学生回答后,带着问题预习本课内容 直观的认识从 众,从而导入新 课 一、什么是从众 出示两则笑话,师:这两则笑话中的人物 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 师:那什么是从众,请在书本上找出其定义。 师:从众现象随处可见。你能说说在你的身边有哪 些从众现象吗? (在学习习惯、业余爱好、消费方式和 生活习惯等方面) 让学生在笑话 中再次感受从 众现象。 认识从众现象 的存在。 二、从众的表现 出示两则材料让学生找出两种从众有什么区别。从 而得出从众分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 再出示两则材料,让学生分别说出哪些是心理从 众,哪些是行为从众。 能够识别什么 是心理从众,什 么是行为从众。 师:通过以上的例子请大家思考一下从众对我们来 说:是好是坏? 1.从众的积极作用 出示材料,让学生说说从众有什么积极作用。

三、从众的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有助于集体事业的发展; ②有助于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③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等。 2.从众的消极影响 请同学们看P56“毛虫实验”,思考毛毛虫为什么 会死?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看一组漫画,讨论是什么导致小明走上违法犯罪的 道路?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①阻碍个人的发展。 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③导致违法犯罪。 看抢盐风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列举一例类似的 现象。 实话实说 体验从众的积 极意义。 了解消极的从 众现象。 课堂作业展示作业,学生完成。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课堂小结 从众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有些从众心理、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盲目从众是有害的会带来消极影响,所以我们要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盲从他人,避免盲目从众。

本课曾获温州市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

本课曾获温州市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 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0 二、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了解每位学生对“角”的课前认识基础,找准教学起点。 2、本课教学课件。 3、教具:三角板、直尺、两根纸条、一枚大头针、两根小棒、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二)学生准备: 1、课前思考:“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 2、学具:三角板、直尺、两根纸条、一枚大头针、两根小棒、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现实基础和直观经验,注重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并认识直角,会用三 角尺判断直角、画直角和角。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 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 乐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使我更坚定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资源,更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将课堂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认识角、寻找角、感受角、了解角、做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练习 教科版

从众与自主 一、选择题:(第1-4为单项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第5-8为多项选择,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 1、九年级学生逸飞在周记中写到:“人家在看在谈,我不看不谈显得太傻帽;人家在买在玩,我不买不玩显得太寒酸、太落伍。同学们一起看一起聊,我不关心不加入会跟不上时代……所以我……”这反映了他有较强的() A.逆反心理B.从众心理 C.变态心理D.好奇心理 2.下图是某科研机构对中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该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中学生()A.不能克服盲目从众心理 B.有难能可贵的好奇心理 C.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D.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的话启示我们,要 克服盲目从众就要() A.学会独立思考,心中有原则,不轻信他人 B.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C.忍受住孤独的痛苦,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D.相信别人的话都是正确的,而自己的想法大多是错误的 4.学习上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工作上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战场上能分析复杂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 A.遇事有主见的表现B.处事果断的表现 C.坚持不懈的表现D.主观武断的表现 ※温馨提示:以下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5、盲目从众的反面是自主。下列属于自主表现的是() A.对他人和集体的意见、决定和行动,绝对接受和服从 B.对错误的决定懂得抵御,而不是盲目服从 C.在集体中生活,力求做到“入乡随俗”而不庸俗,合群而不盲从 D.做了错事,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6、从众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下列认识具有积极作用的是()A.讨论问题时要服从大家的观点,不表达个人观点 B.健康的集体的活动,应该参加

叶圣陶《风》获奖教学案例

叶圣陶《风》获奖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对于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学,诗歌和写景的文章较之叙事的文章讲读难度要大,其中原因不言而喻,这类文章的教学要让儿童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到文本的美,并置身其中体会作者欣赏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对于特殊儿童尤为不易。语文教学是语言、音乐、图画、表演等艺术的综合体,如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特殊儿童的各种感官去拥抱文本,与文本对话,感受文本之美,这是我们特教课堂教学不断去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本文以教学叶圣陶先生的《风》为例,具体阐述本课中几个教学片断,陈述教师如何设计情境,将风带进课堂的。 案例描述: 片断一:播放风主题幻灯片,“带入”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自然现象的小诗,说起这种自然现象啊,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出示音乐配图的动态课件)教师适机旁白:它一来呀,花儿小草点头弯腰,它一来,柳树向我们把手招,它能让国旗跳舞,也能把我们头发弄得乱糟糟,它能送走蒲公英,能推动帆船,还能把风筝送上天,炎热的夏天有了它,你立刻感到神清气爽,寒冷的冬天,它要是钻进

你的衣服里,立马冻得你浑身直打哆嗦……说到这,你们知道它是谁了吧? 生(争先恐后):风。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做《风》。 评析: 音乐、声响是一种微妙的语言。它们用丰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教师用动态的图片配以带有自然音效的轻音乐,快速将学生带入“风”的课堂情境。 情境的创设离不开语言的描绘,在情境出现时,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适时旁白,以谜语诗的方式切入,语言活泼、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看着动态的画面,听着音乐,兴趣盎然地听着谜语,谜底早已呼之欲出。 片断二:范读课文,营造风的氛围 (省略下载可看) 学生谈感受。 生:这首诗真美。 生:这首诗很有趣、很好玩。 生:我感到教室里有风。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六课从众与自主:剖析从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明确从众心理行为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例举身边从众现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作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 值日生:起立 (老师忽然抬头看天花板,并持续半分钟,然后再请学生坐下) 师:刚才我看天花板时,不少同学也跟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什么也没看见。 师:那你们为什么抬头看? 生:因为你一直盯着天花板看,我们觉得好奇,所以也跟着看。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的现象叫什么现象? 生:这种现象叫从众现象。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节内容“剖析从众” 【讲授新课】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从众现象,老师再给你们讲两则笑话。 (笑话二则) 笑话一:一天,某人去买菜,看见街上有好长一条队伍,以为有便宜可以捞,便排在后面,一个多小时后,队伍转了一个弯,他发现前面有四个字:公共厕所! 笑话二:某人走在街上,鼻子忽然出血了,于是仰起头来,旁边的人看见他仰着头,以为在找什么东西,于是就跟着仰头,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人仰着头往天上看,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仰头…… 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究竟什么是从众现象? 生: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 师:请你们列举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从众现象? 生:……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的都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现象,难道从众现象就没有积极的一面吗? 生:有。 师:请你们说说看。 生:…… 师:下面有两组材料,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种从众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坚持,后来看到大家讲的与我不一样,就怀疑自己的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 点。 材料二: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 生:都是多数人怎么想,自己就跟着怎么想,这两种现象都属于心理从众师:我们再看两组材料,下面这两种现象又有什么共同点? 材料一:开始我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后来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做的与别人不同,我就照他们的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