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出发浅谈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从空间出发浅谈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曾茂泉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不断地涌现,城市雕塑也受
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对一个城市的风貌、气息以及个性形象的识别与张扬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文化发展的里程脾,从而备受注目。
如今,当人类把日益改善生态环境当作人类共同生存的目标和使
命时,探讨城市雕塑创作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也是雕塑艺术家文明素养的表现,是雕塑艺术创作中必须修炼的思想境界,是每一位雕塑家的责任。

关键词: 城市 雕塑 环境 和谐

Abstract
With the era advanced and the society developed , the city come forth
continuously , The city sculpture also is concerned by the people universally . It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visage and breath for a city and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flaunt for the personality image. It have become the embodiment of era spirit and the milestone of culture development for a city and area , So it has been concerned greatly.
Today , when human regar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Zoology
environment as a goal and a mission for the common survival of the human . Research about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of the city sculpture’s composi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is a great deed for th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zoology , It is also a behavior for the sculptor’s civilization attainment and the indispensable thinking bourn for the art composition of sculpture , an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very sculptor.

[Key words ] city sculpture environment harmony



从空间出发浅谈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 由雕塑空间结构的分析引入话题

公共雕塑艺术存在的一个前提是公共空间。人的一切私密性活动场所之外的,与他人共同进行非私密性活动的一切空间,都是所谓公共空间。没有公共空间,公共雕塑艺术作品便无处安置。雕塑品基本上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具备可量性的高度、宽度、深度,并且占据着实际空间的有体积的物品。我们可以从不断变化的角度对自由立式作品进行观察,从而目睹它在形式上的演变,但在雕塑语言范畴内仅仅这样宽泛地表述还很不够。当雕塑形体占有某部分空间的时候,这时除了形体自身的存在以外,这空间并不因为被占有而消失,反而被强调出它自身的三维特性和结构。从雕塑语言的角度来看,这个被占有的空间不同于外围空间的性质,外围空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是形体外围的受到形体控制和影响的空间。通过对雕塑空间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来,雕塑空间是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雕塑概念范畴必须被突破,雕塑不仅仅再是形体本

身,而应该是形体和一定范畴内的空间的总和。雕塑语言也不仅仅是形体语言,同时也包括空间语言,更重要的是空间是雕塑语言的核心,随着现代空间环境的多元化构成,人们对不同的共有空间环境中的雕塑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要求某种形式与之相协调,因而要求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不断涌现,给雕塑创作在材料上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材料资源。在形式的处理上,在材质的利用和对比上,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需求,设计适合于特定空间环境的雕塑造型,在视觉上、心理上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



第二章 举例古今中外的雕塑家或雕塑来说明论证雕塑与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性

第一节 以南朝齐景帝修安陵为例说明当时的石刻与环境的互融关系把握得准确
要谈城市雕塑就离不开环境了。“生态学”这一概念,1866年由海克尔(Haeckel)首次提出,作为一门学科,生态学的研究逐渐得到广泛的延伸及前所未有的发展,仅与雕塑艺术发生关联的就有:园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雕塑等等。不防先从历史中借鉴一下,事实上,在悠久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国古代雕塑其设计、规划、制作的整体过程,无一不是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与陵墓总体形制以及陵墓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依据现有考古研究资料,比如南朝宋、齐、梁、陈各个时期的石刻环境,整体上讲,齐、陈帝陵墓葬选择与山水地貌融合得最为密切。石刻与环境的互融关系把握得比较准确,以丹阳市胡桥乡仙塘坳齐景帝修安陵为例,其陵墓石刻与墓葬距离为510m,墓室与石兽间神道呈弯曲状延伸,完全按照山体地势婉转,神道的弯曲,虽没有导致石刻与墓室神道方位的一致性,然而,从石刻正面审视,仍旧与墓室形成一条中线。石刻一定的高度与背依的山体前后呼应呵护着中心的墓室,石刻与山体之生态环境达到了理想中的和谐,石刻正面形成了最佳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最理想的总体环境设计,它的建制设计理论对我们当代城市雕塑规划、设计、制作应该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第二节 简述在规划城市雕塑时要树立“人·雕塑·环境”的观念
城市雕塑,一般是指在城市道路、广场、车站、码头、机场、体育场馆、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区、开发区等城市功能区内塑造的独立形象的雕塑作品。城市雕塑作为总体环境中的有机构成的要素之一,自然与所处的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空间、建筑道路、地面、绿化、水体、栅栏、

座椅、照明等构成要素在空间环境中都有着各自特定的职能,而作为城市中的雕塑则不具有此功能。它只是雕塑家根据个人的意图创造的一个造型物,它通过自身同其它空间交流而存在,雕塑依空间而成立,而城市周围的空间也依靠雕塑来聚焦,它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换句话说,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如同画作与画框的关系,它们互为主体,也可主客互换。当你感受城市环境时,雕塑是点缀它的。当你欣赏雕塑时,环境则是由它烘托,因此,在设计雕塑时,必须同所处的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尤其把以上提到的空间构成要素考虑进去,只有这样设计出的雕塑才能称之为城市有价值的雕塑,才能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相统一,才能给城市中的人们营造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并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交流。
城市雕塑设计与架上雕塑最大的不同是雕塑家必须树立环境意识,时刻意识到环境决定雕塑的性质、内容与基调。架上雕塑可随心所欲地把雕塑家的个人意愿通过雕塑体现出来,而城市雕塑则应把环境观念放在第一位。城市雕塑是属于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必须得考虑它的公共性,过分强调艺术家的个性意志是不行的。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环境有不同的主题,并非任何一个架上雕塑经过放大就适合放在室外。如:纪念性、主题性的雕塑必须得到特定的广场或特定的环境。而一个庄重的环境则不适宜放置一些太随意的作品,社区中休闲娱乐的环境则需要放置些亲切、轻松的装饰性趣味性雕塑来装点。因此,城市必须根据环境量身定做,确定合适的场地并在这个场地选择合适的雕塑。当然雕塑公园中的陈列性雕塑例外,它相当于一个露天雕塑展览,只不过是永久放置罢了。
城市雕塑的规划设计,应该立足“人·雕塑·环境”的观念。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人们对环境的视觉体验和生活体验即公众参与得以实现。城市雕塑的生命力来源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脉络的忠实反映和对环境景观的再造与升华。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一对话、共生、创新是城市雕塑获得生命和实现价值的基础。

第三节 举例亨利·摩尔对环境与雕塑关系的探索
亨利·摩尔的作品和中国假山之间的共同之点,在于两者既是单独的观赏对象,又是地道的“环境艺术”,正如亨利·摩尔有时候称自己是环境艺术家那样,他把雕塑作品从屋室中、展厅里搬到了阳光下、露天中,让作品进入生活的场景,成为生活中活的部分。
并不是只有亨利·摩尔一个人这么做,当代西方许多雕塑家都在力求开拓更广泛更具可能性的空间,使其

作品在最大限度内与现实沟通,空间和现实不是静止的存在,它们与人的观察方式纠结在一道,而观察方式是一种随着日常弯化而变化的流程—按格式塔心里学说法知制约着“看”,当代生活教给我们的“知”,宛如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体现的意识,不是让观点在静止的厅堂里凝视,它需要一种更大的“场”,也就是所谓的“城市环境”,包含它的方方面面,比如历史,风俗、文化、传统等,它衬托作品和作品强化城市意义一样来得重要。
从1935年开始,摩尔有意识地将自然风景与雕塑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致力于环境雕塑的探索。让雕塑从架上走到架下,从人造空间走向自然环境。走向城市环境是摩尔最伟大的创造。摩尔的雕塑注重形体与空间合一,他的雕塑结构的构成中为了沟通两者,创造出各种不同形态的空间,实体与虚空间之间通过空洞得以相互融合穿插与渗透,透过洞的远眺,城市的空间得以丰富延伸,使雕塑与周边建筑街区所形成的主体生态空间融为一体。 在空间的处理上摩尔让实体作为虚空的框架,虚实成为实体延伸的暗示和被占据的标记,他的雕塑打破传统的团块结构,注重虚实相间,充分表现出雕塑对城市空间的丰富表现力,营造出西方现代城市文化理念下的城市主体生态空间。摩尔雕塑不断通过在整体城市空间的完整想象并运用形式。他认为雕塑家要凭借想象的特定空间状态思考这个复杂的形式,并把雕塑看成由质量和重量构成的这个引力的中心,从而获得确定的体积,成为城市文化生态空间所需形态意味。


第四节 简要并举例阐述雕塑与空间、生存环境协调美的重要性
城市雕塑存在于空间环境中,除雕塑作品自身的材质造型外,关键在于雕塑家如何利用各种材质的特性来展现雕塑与环境的和谐。通过雕塑自身的造型语言与周围的空间环境进行交流而共同创造一种协调的氛围。在现代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雕塑已成为构成城市空间环境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如美国费城的一件著名城市雕塑“大衣夹”,作者将日常生活用品的衣夹巨大化,展现在四面高楼大厦之中,把四周的环境一下给凝缩和聚焦了,人们看到这令人瞠目吃惊的作品,从中找到了一种新的眼界和快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再如亨利·摩尔雕塑作品,具有环境空间意识,他的作品既神奇又不可思议,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环境雕塑《斜卧像》,形象简洁明快,轮廊形象强烈。把人体简约成最单纯的形态,所表达的空间气氛和意境,与现代建筑空间环境十分谐调统一。一件成功的城雕,令环境与人“敞开心扉”,引导人们与周

围的空间环境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而得到一种美的感受,同时引导人们参与到空间环境及人的生存环境中来享受城市雕塑的协调美。
城市雕塑是空间艺术、环境艺术,它的存在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而且还讲究空间的尺度和环境的协调,使雕塑与环境相得益彰,求得双赢效应。但是,有的城市由于规划中对雕塑布局缺乏必要的考虑和漏项,使城市雕塑没有立足之地,只能勉强地生挤硬塞,结果是既破坏了原有的环境观,又难以展示雕塑的风采而“两败俱伤”。有些雕塑作品本身是相当出众的,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空间环境而缺乏应有的意境,使作品黯然失色,感染力大大削弱。有鉴于此,我们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及详细规划,还是重要地段、街路的城市设计以及单体建筑的总图,都要为城市雕塑留有足够的空间,这里的足够是指既有足够的平面位置,还要有足够的空间体量,有些近期难以实施的城市雕塑项目,也要在规划中加以明确对用地予以保留,防止挪用和挤占,切实保证城雕在城市中有一席之地。

第五节 举例雕塑家贝纳维尼的《巨弧》和深圳的公园雕塑《盖世金牛》以及日本的城雕来强调雕塑要与环境相结合
法国著名环境雕塑家贝纳维尼的《巨弧》(1984),两根巨大而简单的弧形方钢向上弯曲地放置于高速公路边,仿佛一根穿过地下连在一起的弧形,由于它巨大的尺度高耸入云(高50m),一下子将周围的环境组织起来,向它集中。你若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那远方神秘的天空下的巨弧,使你不得不肃然起敬,心被它紧紧地抓住,周边的空间一切变得有序。我国雕塑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对这种总体控制还缺少经验和把握能力。安放在深圳蛇口四海公园的《盖世金牛》,其作品引入剪纸,装饰、绘画方面的一些特色,应该说是一种大胆的探索,但是作品片面追求尺度巨大,使狭小的场地一下子变得拥塞,对周边环境形成了一种压倒之势,人站在巨大的雕塑面前被驮着金元宝的牛压得喘不过气来。当人们远观时,在巨大的金牛下面,那低矮的树丛,纤弱的水边亭子都呈现出一种滑稽的弱势,公园是人们休闲的场所,这样的空间处理只是孤立地考虑突出作品的气势,而不管周边空间是否能够承受,失去了环境空间的和谐。
在日本这个只有三十七万七千七百四十八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弹丸之地,城市雕塑已达一万件左右,这个数目是相当惊人的,1960年,宇部市率先发起城市雕塑运动,随后全国各城市先后加入这场运动当中,在大规模的发展中,日本也曾出现过“雕

塑等于花卉或绿化”,“雕塑等于文化”的错误偏差,造成雕塑有失统一规划地泛滥,产生一些“雕塑公害”。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雕塑尺度的把握并非易事,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能让人感到它的存在与环境是天衣无缝的融合、谐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章 阐述对城市环境的全面解构往往是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基本前提
城市雕塑在城市形象之元素中是最少功利色彩,具有公益性,观赏性的艺术品,具有特色和个性应是城雕的灵魂,有的城市城雕数量不一定很多,只是因为颇具特色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记忆,人们对城市意象的获得和对城市的回忆,往往是从某件城雕作开始的,这就是有个性城雕的魅力所在,这样的城雕当然就是城市特色的亮点,如马德里西班牙广场的《唐吉诃德》,兰州的《黄河母亲》,深圳的《拓荒牛》,珠海的《珠海渔女》,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魏玛的《歌德与席勒》等。
这些优秀城雕之所以独具特色,至少在三方面明确到位的把握:
一是题材要与城市有密切的渊源和情结,与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它们应该是这座城市的雕塑,同时它也在雕塑着这座城市;
二是造型要有原创性的立意,既能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又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和较高的鉴赏价值;
三是布局要与环境相协调,要融合在城市空间之中,有一种必然的归属感。
城市作为一个物质实体,总是以一定形式而存在,因此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形象。城市视觉形象的塑造,有赖于城市空间及其硬件元素,这些形象元素既有天然的地、丘、山、河、湖、海,更有众多的人工元素,如建筑物、构筑物、实用小品、标识广告、公共艺术品等。城市雕塑当属公共艺术品,是重要的形象元素。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构成并存在于相应的城市空间之内。城市空间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既有面状的地盘和界面,又有线状的街路和通道,既有片状的街区和地段、绿地和园林,又有点状的广场和节点。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内,往往含有城雕这一形象要素,而且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它们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巴西里约热内卢,科尔多瓦山是重要的城市界面,耸立在山顶的耶稣雕像俯瞰全城,已成为里约的标志,墨西哥城的改革大道中段穿越市中心,两侧人行道上成对地布置了众多的名人雕塑,成为墨西哥城的一道亮丽风景,北京的王府井商业区,日内瓦的湖边绿地,奥斯陆的维格兰公园等城市地段都矗立着雕塑佳作,至于星罗棋布的城市广场和建筑庭院,更是布置城雕的理想场所,优秀的城雕作品不胜

枚举。
在城市中设置雕塑必须有适于雕塑存在的空间,如果在放置雕塑的周围是杂乱无章的环境,或没有相互呼应的空间环境形成协调的统一关系,雕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把雕塑设置在城市的广场,它在广场的空间环境中应起到凝聚和点缀及美化环境的作用,赋予广场空间环境以新的面貌,成为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因此,对城市的空间环境的全面解构往往是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基本前提。
总之,设计城市雕塑时,要充分考虑城市雕塑与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才能够对其城市雕塑的创作有一个历史的,客观的,符合人们生活需要的定位,才不至使城市生活空间中出现一些大同小异的不适合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雕塑作品,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日渐形成千篇一律的面貌。





参考文献:
1、《生态雕塑》广林茂 山东美术出版社
2、《城市公共雕塑的和谐性》周密 雕塑2006.5
3、《现代环境雕塑与环境》金国胜 雕塑2004.6
4、日本环境雕塑(北海道江别:Mokuchujin)田卫平,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1
5、《欧洲城市雕塑》王玉良 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3
6、《雕塑景观——公众零距离》曾岳 雕塑20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