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武汉大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武汉大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武汉大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日期:

武汉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努力将学科综合优势、快速提升的科研优势与国际化办学优势转换为人才培养优势,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本科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简称“三创”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科与专业概况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截止2013年,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6大学部37个学院(系)及3家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建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43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8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38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5个一级和17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为省重点学科。

截止2013年11月,学校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础科学指标)排行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由2009年的6个增长至11个,化学学科进入ESI排行世界前1‰,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校有124个本科专业(含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7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班(弘毅学堂),10个国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个人文科学理论人才培养试验班,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9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

划学科专业,2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二)师资概况

截至2013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3709人,其中正副教授2639人;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2位“万人计划”入选者,30位“千人计划”入选者,22位“973”首席科学家,4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6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

2013年,专任教师折合数为3914人,详见表1。

表1 专任教师情况一览表

类别自然人数专任教师折合数

合计3914

专任教师3709 3709

其中:正高级1236 —副高级1403 —

其中:研究生博士2657 —

研究生硕士士782 —

另:聘请校外教师410 205 2013年,折合在校生数76418人,生师比为19.52:1。

1.专任教师结构

年龄结构:45岁以下的教师有2150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7.97%,详见表2。中青年教师构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年富力强、学历层次较高,处于事业发展的最佳年龄段,其中的许多人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表2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统计表

总数

29岁

及以下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岁

及以上

3709 89 619 765 677 630 503 310 67 49 学历结构: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3619人,占教师总人数的97.5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680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2.26%,详见表3。

表3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

总数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博士学位)本科(硕士学位)本科

3709 2657 782 23 157 450 职务结构:具有正高级职务的教师123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32%,具有副高级职务的教师140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82%,详见表4。

表4 专任教师职务结构统计表

总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

3709 1236 1403 1013 57

学缘结构:2013年,具有外校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1%。

2.教师授课情况

2012-2013学年,学校本科生开课课头共计9661门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1007人,占教授总人数的81.47%。教授讲授本科生课头2741个,占总课头数的比例为28.37%;副教授讲授本科生课头4419个,占总课头数的比例为45.74%。

(三)教学条件概况

1.教学经费投入

2013年,学校继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在预算安排中,学校优先保证本科生培养经费、教学改革与研究经费、实验实习经费。学校全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93,241,707.38元,专项教学支出225,289,399.57元,实验经费17,723,932.88 元;本科生实习经费6,293,869.62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94.0元。

2.教学用房

2013年,学校占地面积5167亩,新增加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5923 M2。生均占地面积为60.09M2/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3.88M2/生(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为5.40M2/生),生均宿舍面积为8.72M2/生,详见表5。

表5 教学用房统计表

指标名称指标值

生均占地面积(M2/生)60.0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M2/生)13.88

生均实验室面积(M2/生) 5.40

生均宿舍面积(M2/生)8.72

3.图书资料

2013年,全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为94977平方米。图书馆有计算机设备1200

多台,服务器60多套,自助打复印设备11套,3D打印机1套,自助借书机5套,自助还书机2套,多媒体资源触控阅读系统9套,电子标牌17套,无线网络覆盖全馆,馆内网络千兆到桌面,万兆上联到校园网。图书馆积极参与全国、全省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承担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华中地区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华中区域中心、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HBDLIB)管理中心等职能,全面建成了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2013年新增20个学科平台,截止年底共计23个学科平台建成并在图书馆主页发布,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重点学科。

2013年,图书馆馆藏文献量持续增长。全年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达3055万元,其中学校常规文献购置费1902万元、985专项经费840万元、教育部专款经费313万元。截止2013年8月底,图书馆(含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总量为1557.9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719.7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838.2万册,共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452个,中外文报刊5849种;线装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13年,学校生均图书203.9册,其中印刷型图书册数94.2册,电子书刊109.7册,详见表6。新购纸质文献20.1万余册,生均新增纸质文献2.63册,详见表7。全馆年接待读者508万余人次,借还图书151.7万余册次;图书馆网站首页访问量526.6万次,馆藏书目检索系统的总浏览量1097.9万次。

表6 2013年图书馆及各院系资料室文献汇总表

单位项目

图书的种类及册数

生均册数(册/生)种数册数

纸本文献2733910 7196666 94.18 另:电子书刊5756321 8381825 109.68 总计8490231 15578491 203.86 注:电子书刊数据根据《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

(2007)》统计,统计时间截止至2013年12月31日。

表7 2013年图书馆新购图书统计表

新购文献册数(册)新购文献册数

(册)生均册数(册/生)

院资料室图书馆

27742 173261 201003 2.63 注:统计时间段为2012年9月1日-2013年8月31日,新购

文献201003册中,不含电子文献。

4.校园信息化

经过2001年校园网一期、2003年校园网二期和2009年校园网IPv6技术

升级三个大项目的建设,形成了目前IPv4/v6双栈共存、主干万兆、千兆到楼栋、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有线网络实现了教学办公区和学生宿舍区的全覆盖,包括180栋教学办公楼和97栋学生宿舍楼。无线校园网覆盖了全校32栋教学楼的560间教室、7处图书馆、17个会议厅、3个体育馆、3个活动中心、15处室外场地和8处办公楼。

自2008年以来,学校公共数据平台已完成统一信息标准、统一数据中心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信息门户的建设。已上线的信息门户集成了多个应用系统,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实现了单点登录,方便了用户对多个应用系统的使用和管理。相关数据也已陆续集成到学校公共数据平台,并为其它应用系统提供权威实时的数据,且实现了与其它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另外,建成了武汉大学共享服务器群,为学校各部门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实现了资源共享,特别是使得阶段性大并发量访问的多个应用系统(诸如本科生网上选课,研究生网上报名等)“错峰”运行,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2013年,学校公共教室有574间,其中多媒体教室435间,占总数的75.7%。作为现代化教学的场所,所有教室部署了网络,实现了网络的互联互通。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有学习电脑机位670个,为大学英语视、听、说提供同步网络教学服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机房有机位960个,主要用于大一、大二学生计算机公共课上机服务。利用“课程中心”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促进教学信息化,2013年新增课程主页近200门,用户总访问量累计达2246万余次。

5.体育场馆

2013年学校体育馆面积为25247㎡,运动场地面积为160827㎡。

6.教学实验室

截至2013年8月31日,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数134950台件,

总值达209361.87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27396.90元/生;新

增仪器设备12206台件,总值19630.69万元;10万元(含)以上的仪器

设备台套数为2721,总值为115270.98万元,详见表8。

表8 2012-2013学年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信息统计表

本学年新增数其中10万以上

台件金额(万元)

台件金额(万元)台件金额(万元)

134950 209361.87 12206 19630.69 2721 115270.98 2012-2013学年共开设实验教学项目3674个,合计有61013学时、5597904人时的实验教学量,其中本科生实验教学量5418715人时(占96.80%)。

(四)学生概况

近年来,学校采取积极举措,逐步压缩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同时增加海外留学生,特别是发达国家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1.在校生人数

2013年,学校有各类学生108214人,全日制在校学生57320人(含港澳台学生919人),其中普通专科生1690人、普通本科生32441人、研究生21395人、留学生1477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6.60%。

2.本科生源质量

2013年,学校共录取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691人,其中通过统考录取内地新生7478人、华侨及港澳台地区学生213人。另录取内地和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104人。通过自主选拔、保送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艺术类等特殊类型招生录取进校学生共808人,占内地新生人数的10.80%;其中自主选拔录取人数277人、保送生170人、艺术特长生60人、高水平运动员37人、艺术类专业学生122人。2013年我校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大多数省份,学校文史类录取分数超出一本线60分以上,录取考生排名该省500名内;多数省份的理工类录取分数超出一本线80分以上,录取考生排名在该省2000-3000名内。

3.本科毕业生状况

2013届本科毕业学生7700人,颁发毕业文凭7491人、占97.29%,授予学士学位7487人、占97.23%。推荐免试研究生1683人,其中学术型1240人、专业学位型443人、直博生85人。毕业生中有840人获得双学位、辅修证书。“七校联合办学”辅修我校双学位的普通本科生共有2016人获得双学位、辅修证书。

截至2013年9月1日,我校纳入就业毕业生总数为7448人,按教育部统计口径全校就业率为91.18%,详见表9。

表9 2013届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就业状况统计表

毕业人数

升学、出国情况就业情况就业率出国升学比例

协议签

约就业

比例

灵活

就业

比例

就业

人数

比例

7448 1093 2770 51.87% 2381 31.97% 547 7.36% 6791 91.18% 注:协议签约就业是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依照就业协议编制就业方案,经主管部门审定签发就业报到证的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是指仅签订劳动合同、仅出具就业证明、自由职业、阶段性就业、兼职就业或自主创业等。

2013年,国内升学及出国深造学生3863人,占毕业生人数的51.87%。国内升学的2770名本科毕业生中,推免研究生1670人,占升学人数的60.29%;考研1100人,占升学人数的39.71%;绝大部分学生进入著名科研院所和“985”、“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出国出境深造主要集中在美国(449人)、英国(155人)、法国(102人)、新加坡(57人)、中国香港(147人)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相当一批毕业生师从国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部分毕业生获得高额奖学金。

2013年,参加就业学生有3585人,已就业人数为2928人,其中协议签约就业2381人、灵活就业547人。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已成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主体,占毕业生总数的32.38%,其次是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分别占4.46%和1.06%。从地域分布来看,2013届本科毕业生超过70%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就业。按地区划分,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就业分布比较集中的省份包括湖北(25.65%)、广东(22.06%)、北京(6.49%)、浙江(5.43%)、江苏(4.54%)、上海(4.47%)。

2013年共有657名本科毕业生待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8.82%。毕业生待就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原因有:暂不就业,等待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拟升学或出国深造;就业期望值过高等。

二、本年度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举措与成效

2013年学校继续推进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改革,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出台了不少改革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将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学校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以“三创”教育为核心,按照夯实基础、复合交叉、特色创新、面向国际的思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尽量为追求不同成才目标的学生提供路径。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基础上的学术精英、高端应用、跨学科复合及面向国际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以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为基础,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组建了“弘毅学堂”,开辟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数理经济与金融、国学七个学科班,按照高起点、高层次、少而精、开放式、国际化培养原则,着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的学术精英和领军人才。

鉴于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际需要,学校组织修订了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自2013级学生起实施。2013版培养方案总学分要求不变,4年制专业文科类控制在140学分以内,理工医类控制在150学分以内,5年制专业控制在180学分以内;主要变化体现在重构了通识课程体系,旨在强化通识教育。2013版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由通识课程(56-76学分)、专业课程(60-90学分)和任意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包括必修课程26学分、选修课程30-50学分。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强化了通识教育,要求全校全日制本科生,无论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均需学习一定数量学分的基础通识课程,包括数学、逻辑、统计、自然、人文、交流、写作、领导能力、研究方法、国际视野等课程。进一步提高通识课程质量,为学生专业发展打下基础,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

2.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提升学生综合科研素养

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013年,我们狠抓内涵发展,立足长远、苦练内功,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学校“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