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考点。

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要想正确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必须具有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阅读技巧问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所谓通读全文,在逐字逐句的基础上,要总揽全局,从重点上去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

二、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想在一开始阅读时就抓住一篇文言文的中心主旨,是比较困难的,可采取各个突破、分段理清的方法。如《六国论》这篇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此破灭之道也。”接着分两个分论点:一个是贿赂秦的三个国家,一个是没贿赂秦的三个国家;接下来的正文就围绕这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通过逐段分析归纳,文章内在的思路也就清晰了,文章的主旨也就突现出来了。

三、筛选文中重要的语言信息

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全文的意思,可运用“跳读法”捕捉文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好象很重要,但对具体的题目来说,却不一定是有效的。我们要善于从诸多的语言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来,以达到正确答题的目的。

四、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方法较多,但有一种方法是不可忽视的。就是“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的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然后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经过这样分析,可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五、重点抓住疑难点

文言文阅读顺序,一般总是先易后难,如暂时感到疑难的部分可先跳过,最后再进行重点突破。解决疑难点的方法之一是“猜读”:《察今》中有一句话:“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运用“猜读”的方法,可先想一想“成功名”是什么意思,先王治国,是希望民富国强,自己能永垂青史,,这就是“成功名”。“千里”是人们对良马的要求,只要能日行千里,并不在乎“骐骥”的名分。这样猜想,“成功名”的意思就明白了,即先王并不追求与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

文言文阅读中的“难”往往在于没有想到,并不是不可解:通过合理推测,问题就不难理解了。“疑”往往是没有把握,通过前后印证、互相启发,疑问就会消失。

六、整体把握、全面认识

对内容的整体把握首先要做到分清主次,一篇或一段文章,或许涉及不止一两个人物,提及不止一两个事件,表述不止一层意思等等。这时,就常常有轻重之分,主宾之别。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主要是宏观地概括、提炼,形成“本文写的是什么”的初步认识;第二步,结合具体题目解决相关的具体的问题,即由文章定句意,由句意定词意,这时即使是猜读一般也不会离谱;第三步,个别问题的突破终究还是为理解全篇服务的,从局部再到整体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分析综合,可以在许多细节上补充完善最

初的认识,使之产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升华。

简单来说,就是

(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阅读文章的技巧这里介绍一种技巧。这种技巧可称为“倒读法”,虽不“正规”,但行之有效。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特别是最后一道题的四个选项来阅读,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是借助筛选信息的试题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试题的题面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选说筛选信息的试题(即最后一题)。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再说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的四个选项,有的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有的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也是大致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解答试题的技巧这里主要介绍一种技巧,即“题文对应,由文及题”。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应该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的。强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些考生解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原文,不顾语境,往往出错。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

教后小结: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文言实词的辨析

教学目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三个技巧。

学过程教:

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是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但在具体的阅读中也存在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这里介绍三点。

一、要善于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确定实词的词性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如解释“绝”字在下列句子中的义项: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挑花源记》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这时要想一下子给出准确的解释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先根据这个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如对上文中“绝”字的分析如下: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是谓语,动词,译为“停止”;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③句中“绝”后面跟

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二、借助对仗句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常有对仗很工整的词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义往往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来推定两者中较难的一个实词词义。例如:①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③

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①句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可以互为释义。从“愈”着手可判断两个加线词都是“更加”的意思;②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③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三、冷僻的字尝试依据字形推断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字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通过字形分析出字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字义提供依据。例如:①金就砺则利《劝学》②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秋水》①句中的“砺”是“石”旁,由此可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可知“砺”为“磨刀石”。②句中“矣”是水旁,当与水有关,准确义项为“水边”。以上介绍了推断实词词义时应掌握的三个技巧,当然它们不是灵丹妙药,对实词的理解,关键还是看这个词所处的具体语境,一切推断的技巧都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发挥作用。

教后小结:

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理解实词

教学目标: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教后小结:

作业布置:

第四课时文言虚词词义推断

教学目标:

把握规律,掌握技巧——谈谈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断。

教学过程:

一、辨一辨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文言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如“相如顾召赵御使书曰”中的“顾”,义为“回头”,是动词(实词);“顾吾念之”的“顾”,义为“但”“不过”,是转折连词(虚词)。所以做题时应首先分清哪些是实词,哪些是虚词。

二、看一看语境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文言虚词有很多种用法,词性词义的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依靠对全句的分析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如“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句中连用三个“之”字,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第一个“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推断为助词,译做“的”。第二个“之”后面带有表处所的名词“市”,结合具体语境可推断为动词,译做“到”。第三个“之”用在动词“随”后做宾语,属代词无疑,代上句出现的“妻”。再如“虽”字,它作连词,既可表假设,又可表转折,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来判断,看“虽”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已经发生的还是未发生的。如果是已经发生的,“虽”表转折;如果是还未发生的“虽”表假设。在“今虽死乎此”中“死”是还未发生的事,“虽”表假设,在“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中,“败”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故“虽”表转折。

三、查一查所处位置

一些虚词因所处位置不同,其作用和含义也常常不同。如“乎”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有两种,一是用于句末,如: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②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③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凡是用于句尾的“乎”,无一例外的都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选择、反问、揣测、感叹等语气。同样,“为”“与”等词语处于句子末尾时,也都作语气助词。二是用于句中,作介词,相当于“于”。如: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论语》

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乎”用于句中,有时用作形容词或副词,可译做“------的样子”“------地”。

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⑦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乎”用于句中,作介词相当于“于”,带宾语,可以用“于”替换;作助词,不能带宾语,也不能用“于”替换,两者还是比较容易辨析的。

四、作一作语法分析

当你面对文言虚词束手无策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会找到解答问题的捷径。如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⑧吾将以身死白之。《晏子春秋》

⑨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我们知道,“以”字作介词时要带宾语(有时省略,但可以补出),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成分,“以”一般作介词时不能用“而”替换;作连词时用来连接前后两项(词、短语或成分)。句

⑧中的“以”带有“身”作宾语,可以推断“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句

⑨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而且可用“而”替换,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

五、比一比句子结构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例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六、识一识特有标志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如能记住学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在考场上就可能派上用场。如“于”,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如:⑩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又如“为”字,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结构,表示被动。如:⑾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七、记一记非常用法

要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必须注意文言虚词的一些特殊现象,特别是一些复音虚词,如“而已”“何如”“何以”“若夫”“所以”“以是、是以”以及古今异义的“其实”“无论”“可以”“以为”“虽然”“且夫”“若夫”“得无”“奈何”“孰与”等。

教后小结:

作业布置

教后小结:

第五课时理解虚词

教学目标: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

1、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教后小结:作业布置:

第六课时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1.题目设置形式

一般是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的四项中错误的一项。

2.错误点分析

错误点很小,一般是一、两个词语或一句话,故隐蔽性很大。3.错误点设置类型

一般对文章内容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错误设置,来进行干扰、混淆。

时间:文言文中一般不用公元纪年法,而采用干支纪年或帝王年号来纪年,常用的是帝王年号加干支来纪年,如06年江苏卷中“嘉定十四年”、“绍定三年秋”、“淳佑二年”“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等。选项中往往把这些纪年的时间混淆,如把“嘉定十四年”发生的事情安到“绍定三年秋”的头上。或者把“文帝”时发生的事情安到“武帝”的头上,这也属于时间的混淆。

地点:高考文言文选段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是官员,他一生的遭遇往往上上下下,做官历程往往反反复复,做官的地点往往这里那里,选项中往往把这个人在这里做的事说成在那里做的事,或者相反,来故意混淆。

人物:人物的混淆即张冠李戴,文言选段中涉及的不止一个人物,错误选项中往往把有关这个人的事情说成那个人的事情,或者把写作本文的作者的言论放到文中人物的身上去。事件:选项中往往有对文中人物的评价,错误选项往往对文中事件的性质作出相反的评价。或者在文中人物身上发生不止一件事情,而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有好事有坏事,错误选项中往往好坏事情的性质说错说反了,以此来混淆干扰我们。

教后小结:

作业布置:

第七、八课时文言文翻译

教学目标:

正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教学过程: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古文翻译技巧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现介绍以下八种方法。

一、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单音节变双音节。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1)“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

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

去掉。如:

1、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4、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6、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

(2)“异同”只有“异”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

(4)“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

(5)“饥穰”只有“饥”的意思;

(6) “深浅”只有“深”的意思。此外,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气词、发语词、助词以及表敬称或谦称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三、乘。

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

四、除。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

(二)简略式。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为分母,“一”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三)嵌入式。(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2)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留。古代汉语中的各类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只有不译不明白时才翻译出来;

古今词义一致的,也无须翻译。如:

(1)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人名)

(2)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朝代)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六、换。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随着旧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它的词性,临时活用一下。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

替换。主要注意以下几种。

(一)通假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言现象,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翻译时,要先找出本字与现代汉语构成的通假。

(1)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齐桓晋文之事》)(“枝”通“肢”,肢体)

(2) 今王田猎与此。(《庄暴见孟子》)(“田”通“畋”,打猎)

(3)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卒”通“猝”,卒然,突然)

(4)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从,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踪)

(二)名称说法改变。如:

(1)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箧,箱子,这里指书箱;屣,鞋子)

(2)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项脊轩志》)(爨,灶)

(3) 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斯须,复音虚词,一会儿)

(4) 目不能两视而明。(《荀子·劝学》)(目,眼睛)

(三)词类活用。

(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游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2)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殚,出产的;竭,收入的。动词活用为

(3) 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官记》)(正,正枝,或主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4)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七。移。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

(一)主谓倒装。如: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二)宾语前置。

(1)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B.大王来何操?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

(2)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B.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3) 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有什么用处呢? B.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B.是以见效。(《屈原列传》)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三)定语后置。如:(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明确:“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修饰“江湖”,即“远江湖”。)(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石钟山记》)(明确:“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四)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如:(1)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明确:“于掌”是“运”的状语)(2)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明确:“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宾短语做“饰”的状语。译文:(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种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是文言文固定说法,并非是什么倒装句,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学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才将它当作理科公式一样,利用它来获取新知识罢了。

八、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经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1)(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省主语)(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省谓语动词)(3)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省宾语)(4)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赤壁之站》)(省介词)(5) 蟹六(条)跪而二(只)螯。(《劝学》)(省量词)总之,古文今译,要遵照“信”、“达”、“雅”的原则。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至于畅达、优美,那是更高的要求。要尽量口语化、规范化,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语音习惯的基础之上,正确理解文意,了解原文作者写作的主旨和感情的倾向。

教后小结:

作业布置:

第九、十课时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官职变动及专有名词的辨识

教学过程: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专称

一、授予官职

拔—山涛作冀州,甄拔二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授—国以功授官予爵。(《商君书靳令》)

拜—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除—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征—赵相征至长安,迺使人复召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辟—初辟司徒府,

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

补—

二、调动官职古代官员的官职可升,要降,也可不升不降,另担任与原官职级别相同的另一官职,即平调。

1、提升官职擢—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谭嗣同》)迁—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记王忠肃公翱事》)升—旋升宁夏道。(《谭嗣同》)拔—山涛作冀州,甄拔二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2、降低官职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贬—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谪—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出—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3、平调官职徙—所居这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调—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改—三、罢免官职罢—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侯列传》)黜—陵轹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韩愈文选》)

四、官复原职起—起樗里于于国。(《战国策秦策》)

五、兼职、代理兼—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领—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盖州牧。(《三国志诸葛亮传》)权—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署—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诸葛亮传》)如何排除文言文专用名词的干扰

一、官名的辨识

1、记住有关官职授予、调动、罢免、兼职的有关动词,就能辨认出一大批官职。

2、可借官名或爵位名的后缀来辨认。如“令”、“王”、“尉”、“使”、“公”、“侯”等。明白这一点,就可断定:“司隶校尉”、“祈请侯”、“都虞侯”等是官名。

3、粗略了解一下古代官员的分类有利于我们作出判断。古代官员分三类:武官:一般

称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中央文官:一般称为大夫、侍从、郎、员外郎、主事等。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等。地方文职:如太守、刺史、长史、别驾、知州、知府、令、丞、吏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椽”是古代属官的通称。

二、地名的辨识

1、了解一些相关介词与动词

①“自”、“于”、“乎”作介词用,一般是介绍运作作为的臭气(“于”有时也介绍对象,要注意区分)。

②“至”、“诣”、是“到……去”的意思,“幸”是皇帝到哪儿去之意,“破”、“陷”是攻破之意,这些动词的后面一般都是地名。

2、抓住如下一些特点来辨识

①“人名+者,……人也。”“人名+……人”这种句式中,省略处肯定是一个地名,并且一般是州郡名或县名,或者是州郡名加县名。

②我国古代许多地名常带一些表地理特征和方位的字。如:山9山东、山西)、陵(江陵、兰陵)、阴(山阴、华)、阳9寻阳、辰阳)、江(江宁、平江)、河(河东、河间)、东(朔乐)、西(关西)、南(南阳)、北(北海)、中(汉中、吴中)、上(霸上)、下(白下)、畿(京畿、畿辅);直接带“州”字的就更多,什么永州、江州等,不一而定。

三、人名的辨识

1、传记对传主往往在开头用“……者,……也”来介绍他的名、字、籍贯等。有时文中突然改变称呼,比如由原来的称名突然改为称字或是相反,此时有能忘了文章形状的介绍。

2、有的动词一般情况下只能接人名实语,记住它们,也能帮助我们辨识人名。如“谒”、“过”都等是“拜访”之义,对象当然只能是人。

3、一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的主语也只能是人。

4、古文还有一种称名习惯,就是“祖”、“父”、“子”再加人名。我们阅读时如发现这几个词的后面是一个名词,可以大体认定这个名词是人名。如“祖赉,给事中,监利侯,父望之,早卒。”中“赉”、“望之”均为人名。

5、出现频率也是一个判断的依据。某个词语在一篇或一段文字中反复出现,就极有可能是人名,因为要介绍一个人,总要多方面地介绍他,要讲到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作所为和言论,就必然要多次提到他。

四、时间、器物、典章制度等其他专用名词的辨识

时间名:相对难辨认的是年号名,可以借助它后面的“元年”、“年间”、中“初”、“××年”来认定。

科举名:可借助它前后的“举”、“中”、“不中”、“及第”等词来辨认。

器物、礼仪风俗、法律制度:依靠上下文推断。

五、专用名词辨识原则

1、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是基础

2、句法分析是基本手段

3、联系全文内容是重要保障

教后小结:

作业布置:

2015高三语文文言文教学案15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十五) 编写:施信忠 【文言虚词】 六、且 (一)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 ?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 “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 ?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 .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 .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 .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中文言文翻译教案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宗华 第一课时 一、翻译的“三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1、直译为主:忠实于原文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 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2、意译为辅:有时有些字词,从本义上来说落实不了,需要我们了解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这时需要意译。 3、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二、掌握正确翻译的 “六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如: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包围郑国。 ②荆轲者,卫人也。译文:荆轲,是卫国人。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如: ①居顷之。译文:过了一些时候 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译文: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好。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 ①荆轲尝游过榆次。译文:荆轲曾经游历经过榆次。 ②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译文: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出现了。 ③太子迟之。译文:太子以他为迟(嫌他迟)。 ④仰天太息流涕 译文:仰天叹息着流眼泪。(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注意:这里特别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的翻译,即把固定句式整体翻译为现代汉语。(附:《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例一.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二.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译文:我告诫田先生不要泄密的原因,想要来完成大事的谋划。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1)、被动句。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 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 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高三文言文翻译综合练习教案

2017高三语文言综合练习教案 编辑:江化周审核:冷星凡 本教案是在学生学完文言翻译的技巧与方法基础上,对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能力的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内容包括3篇课前热身试手,是趣味性比较强的小文段,有比较多的知识点,可以全文译,也可以划出几句短句译;第二篇是新近的模拟题,跟16年全国卷方向一样,全题型考察,可以当堂练;第三篇课后作业,各班可酌情课后或课上练。建议2课时 一、课前热身试手。 (一)阅读下面文段,结合所学翻译方法与技巧,找出得分点,尝试翻译划线句子。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s h ǐ)不肯就轭(è),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1)宁毋②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nào)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2)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3)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4)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商於子驾豕)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1) (2) (3) (4) 参考译文: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就范(被套上轭,轭: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因为牛的力气大能够(耕)其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宁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那种)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结合所学翻译方法与技巧,找出得分点,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东亭①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②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不然。(1)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2)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 ①王东亭:即王珣,是东晋初年大臣王导的孙子,曾因功被封为东亭侯。②公:即桓宣武,桓温。 (1)译文: (2)译文: 答案:(1)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 (2)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参考译文】 东亭侯王珣担任桓温的主簿,受到祖辈的福荫,名声又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品学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敬仰的榜样。当初,王珣回答桓温问话时有失礼之处,可是他神色自若。在座的宾客立刻贬低并且嘲笑他,桓温说:“不是这样的。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后来在初一僚属进见的时候,桓温从后院骑着马直冲出来。手下的人都被吓得躲闪跌倒,王珣却稳坐不动。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结合所学翻译方法与技巧,找出得分点,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1)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2)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选自《晋书》,有删改) (1)译文: (2)译文: 答案:(1)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 (2)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参考译文】 王祥生性非常孝顺。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派他清扫牛粪。王祥更加恭敬谨慎地做这些事情。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有一次继母一心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正要剖开冰面来抓鱼,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对鲤鱼跃出,他拿着鲤鱼回了家。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于是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入他的帐幕,他又拿来供奉继母。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家里的丹柰结了果实,继母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他的孝心竟到了如此地步。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 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 ..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 ..,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 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D 【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礼阻止,故意刁难”“初”表示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解析】A项“是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高三文言文一轮翻译复习 教学目标:一是以课内翻译为切入口,落实高考文言文复习。 二是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过程: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背诵《烛之武退秦师》 环节一:就同学们正在背诵的课内文言文为例,找一些句子让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翻译的基本技巧。 例1:夫晋,何厌之有?2分 例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分 例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分 找三个学生上黑板翻译,找学生评价,为其打分。问:你依据什么来判断他翻译的好坏? (1)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引导学生回答: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 ____ _____ (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 (直译意译) 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明确翻译时要注意重点实词(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的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 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 (3)联绵词“踌躇”、“踯躅”、“披靡”、“彷徨”、“仓庚”(鸟名),译音词“冒顿”、“大宛”、“大月氏”等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不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 Ⅱ.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陶芬兰 教学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的难词难句的突破掌握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强化得分点。2、掌握解题方法,答题步骤。3、调动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思路以练得法,以法导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网络高三资料参考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同学自主谈谈翻译的困惑和亮点以及平时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归纳出翻译的原则标准。 译文标准: 字字落实 一一对应 文从句顺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译的方法。(温故知新) 1、练一练: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归纳: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词等 2、练一练: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②“昼夜勤作息” 归纳:删——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同义互用等 3、练一练: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③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归纳:换——单音节词、通假字、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1、练一练: ①大王来何操?②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归纳:调——变序句(主谓倒装、宾前、定后、状语后置、省略等) 5、练一练:①一鼓作气,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归纳:补——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6、练一练: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第4课时)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 9.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1)用“/”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2)①你教我驾驭车马,没有把本领全教完啊? ②而您不管是领先还是落后,您的心思都在我这里,您还有什么心思去调整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参考译文】 赵襄王向善于驾驭车马的人王子期学习,学习不久之后就与王子期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你教我驾驭车马,没有把本领全教完啊?”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驭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9 / 1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 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供参考)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 “觐” 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文言文翻译教案打印带解析版

2文言文翻译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难点: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情探究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学习中是一项综合知识的整合,要考虑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综合知识。高考分值一般为10分。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做好文言文翻译是 学会文言文的基础,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考纲要求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考点透视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1.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 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 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考试题型 主观题。在阅读选择的客观题基础上,从文中选出两句进行翻译,踩点得分。 五、近年高考真题 1.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关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 初读《诗》日,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或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兒常慨然有立功名 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兒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兒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兒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 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 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兒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兒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兒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 ”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答案】(1)皇上您兴起战事,百姓容易生出叹息怨怒。(如今)皇上车驾外出巡游, 恐怕很不合适。(关键词:兴、咨怨、游幸、非宜,全句大意)(2)我不能够肃清凶恶、 叛逆之人,以致于让朝廷落到这种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关键词:凶逆、令、抱恨泉壤、何言,全句大意。) 【解析】题中,第(1)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提高学生文言文得分率。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利用高考题,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2.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 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 ____ _____ (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直译意译) 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③删: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 ④换: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字。 ⑤调:“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⑥选:根据文意选, 选用文言词恰当的意项 3.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掌握解决文言文翻译疑难的技巧。 二、请你当解题者 从高考题看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规律,得出文言文翻译步骤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1)出示高考题,学生试翻译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6年全国卷Ⅲ)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文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