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研究的理论范式范文

批判研究的理论范式范文
批判研究的理论范式范文

大众传播批判研究理论范式的基础分析

杜伟伟,952

【摘要】得益于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此为基础的大众传播的发展在全世界呈摧枯拉朽之势。同时国内外对大众传播的研究也百家争鸣,成果颇丰。这无疑丰富了大众传播研究的理论,又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指导。然而,技术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传播理论的方向,使之倾向于经验主义研究。如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的“说服”、“扩散”、“沉默的螺旋”以及“使用与满足”等重要研究。这些典型研究逐渐演变成了此类研究的固定模式,即经验主义研究范式。相较而言,批判性研究呈弱势。然而,什么是经验主义?什么是批判主义?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是范式?这些问题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主要内容。

【关键词】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批判性研究;范式;理论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在此不再对大众传播的概念多加赘述。显而易见的是,大众传播与媒介密不可分。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传播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方向,即更注重媒介的效果、功能等研究,倾向于经验主义研究。以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为例,从说服理论至扩散理论再到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后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经历了从宣传研究到效果研究再到大众传播的影响研究的过程。这些典型研究逐渐演变为大众传播研究的固定模式,即经验主义研究范式。相比较之下,

批判主义研究没有呈现如经验主义研究那般的如火如荼。然而,需要我们搞清楚的是几个问题:经验主义、批判主义是什么?范式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就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理论与范式

提起理论,我们总是肃然起敬,觉得那是一种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存在。一般认为,理论指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有的实证知识、经验、事实、法则、认知以及经过验证的假说,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等的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只是不如专业研究者那么严格使用这些研究方式。因此简单来说,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一个理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理论要有解释的目标,而且是以解释的形式出现。第二,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1]但是,在社会学领域,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理论,并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包括定义、目标、体系以及证明方法上都存在分歧。而要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就必须要对学术研究的范式有所了解。

解释范式这一概念之前,我们先回顾下一个历史事件:在中世纪时期,“地心说”占据主导,人们按照“其它星体围绕地球运动”这

一假设进行观察。随着观测数据的不断增加,人们发现有些星体的运动不符合该假设,原来的前提假设便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怀疑它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于是,有的研究者抛弃原来的前提假设,大胆提出

新的假设。也就有了后来的哥白尼“日心说”,人们发现一旦彻底改

变前提条件,问题迎刃而解了。而这个过程中研究的前提就是范式。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并不是渐进的,而是整体的、革命的。在一个时期内,大多数科学家会接受某种研究前提,即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已知范式相矛盾的证据逐渐被发现,需要新的范式的指导,这就解释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2]。而类似的彻底改变过去整个研究前提的过程被库恩称作范式的革命。范式的特点有以下三个表现:第一,它是指导一个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范例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拥护者多便成为主流范式。第三,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然而,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同的研究范式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可通约的差异,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方面,这些差异导致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不同方向,即经验主义、批判主义。

二、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传播学作为一个众多学科交汇的十字路口,不可避免地聚集了来自不同研究范式的特点,尤其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提倡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得对这些范式的归纳变得更加困难。然而,为了更好地学习传播学,学者们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式分经验主义研究分为客观经验主义范式、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

1、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主要来自于自然科学,也称为科学的研究或实证的研究。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促使社会研究者开始注意其研究方法。法国哲学家孔德在19世纪中期提出了实证主义,论证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研究的合理性。他主张放弃神学和形而上学的那些无法认识的本源起因,而转向探求规律,即观察现象之间恒定的关系[3]。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提出,社会研究者应该把客观的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把人们的行为还原为因果关系,再经过理性的加工,就可以使这种因果关系成为未来行为的准则。”在这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理论的影响下,研究者们开始采用从自然科学中移植来的方法研究社会。其中对传播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是控制论和社会心理学,比较著名的理论成果是香农的传播模式和米德的主客我理论[4]。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前提假设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中存在客观的个人规律与社会规律。(2)人类行为的规律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3)观察和证明的获得不受个人信仰的影响。(4)可以用数学来描述人和社会现象。(5)可以通过个体行为的汇总统计推断总体,发现社会规律。(6)研究者在研究中可以完全地或部分地做到价值中立。对于其他范式的学者们而言,这些假设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客观经验主义范式也面临着批评,但总的来说,客观经验主义范式在目前的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据着主流的位置。

2、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也试图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但是这里的“科学”并不是狭义的自然科学概念,而更多的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提倡的科学。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与自然界是又区别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经验而不是规律。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并参与到被研究对象的世界中去,对其作出同情的描述。诠释经验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现象学、诠释学、符号互动论以及符号学。它们都关注人的主观经验与解释、人与世界交往中获得的意义,并且不约而同地把传播作为研究人类经验的重要突破口。比如符号互动论主张世界不是客观的,而是由象征符组成的,象征符具有意义,这些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同样的,符号学关注的是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确立的,人们如何通过符号进行私人经验的交流,这种交流的规则是什么等问题。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大众传播研究也逐渐出现了定性的诠释取向研究,既有针对文本的研究,也有针对社会行为、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它们的主要前提假设归纳为以下几点:(1)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一性,社会不存在规律,只存在人们约定的规则。(2)人类的行为基于对事物的诠释,这种诠释是主观的。(3)我们无法对人的经验进行量化测量,但是却可以对其中的意义进行诠释。(4)意义既有个体性,也具有共享性。(5)我们可以通过个案的积累,发现文化的模式或深层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6)在研究的过程中,价值的影响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少,或者必须承认并说明这种价值的存在。

3、批判理论范式

提到批判理论,就不得不提到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这个群体的理论奠定了批判理论的核心理论。“批判理论”这一名称就是来源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的一篇文章。霍克海默认为,客观经验主义所使用的实证的方法孤立地理解社会现象,只是单纯地解释世界,坚持方法上的个体主义,肯定现状,服务于现状,变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一种新的劳动分工,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体现。因此,他认为研究主体的态度应是毫不妥协地否定资本主义虚情假意控制的整个世界,批判的对象还应该包括无产阶级内部的落后思想。在研究方法上,批判主义整体地、历史地研究社会,把研究对象放到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经济结构下加以研究;把研究对象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加以批判,而非追求永恒不变的结论[5]。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人物有:主要人物有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洛文塔尔、弗洛姆、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与社会研究所是批判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这些学者所受的训练主要是哲学方面的,所以他们不强调经验的资料收集工作,更确切的说,他们观察他们正在批判的社会的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他们的研究对象的历史。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学说的构成是:对于实证主义的批判,认为社会科学是一种虚假意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认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对于社会的批判,因为它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

除了法兰克福学派之外,20世纪后期还陆续兴起了许多其他流

派,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虽然它们中有些学者与霍克海默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是其基本立场还是比较接近,都主张历史地、整体联系地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尤其是消费主义、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形态、霸权主义进行彻底的批判,主张理论应该具有解放的政治作用。批判理论范式的主要前提假设有这几个方面:(1)自然与社会不具有统一性,不能直接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移植到社会研究中。(2)意识形态影响着研究与理论建构过程,实用主义研究本身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3)提倡整体地(联系地)、历史地研究传播现象。(4)提倡批判性地研究,揭示商品消费、通俗文化等社会现象中的意识形态、(民族、阶级和性别)压迫与霸权。(5)提倡价值介入,理论研究是实现社会弱势群体解放和平等的政治实践,研究行为本身会产生社会后果。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以上三种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划分[6]:

三、批判理论范式的发展

上文已经阐述了客观经验主义范式、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区别和联系,也提及了批判理论范式的后续发展,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批判理论范式的一些发展。

1、现代性批判

在对客观经验主义范式进行批判的同时,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还反思了客观经验主义范式背后的理性主义,在讨论英美式民主制度与极权制度之间的优劣之时,将矛头指向了民主制度与现代极权制度的共同基础,即现代性的源头——启蒙运动。当然。他们并不是完全反对启蒙运动,他反对的是启蒙运动中企图以科学和理性作为社会唯一维度的想法。霍克海默认为,现代极权主义的兴起是启蒙运动所蕴含的单面性地必然产物。理性知识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理性的知识背后,是压迫者的意识形态的暗中操纵,欺骗大众。因此,他们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实际上是对现代性的批判。

2、文化工业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们在批判现代性的时候发现,现代文化工业中同样蕴含着不平等。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在精神方面也扮演着压迫和独裁的角色。他将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称之为“文化工业”,认为在资本社会中,上层建筑沦为经济基础,因为文化创作越来越具有商品生产的特征。文化工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为了消费而生产,为了实现生产

效率的最大化,不同的文化类别都具有统一性。尽管这种批判在很多学者看来过于极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研究的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从经济基础转向了上层建筑,尤其是文化领域,这为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话语资源,是批判理论范式一大发展。

3、公共领域与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其结构转型》一书将“公共领域”这个概念进行了发展,深刻探讨了公共意见的产生与变迁。他认为,公共领域产生之初,公共意见的产生是自由并带有自治性的,内容由文学批判扩散到政治批判。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中垄断和危机的出现,国家开始干预私人领域,从而导致公共领域结构的转型。他所批判的也就是国家和市场的干预,使自由、平等、理性的交流论坛空间越来越小,公众意见被各种力量左右。而对于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他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他认为,只要交往双方具有合作精神、具备交往的基本前提(理性、不欺骗、对所交流的内容具有确实的知识),是可以在交往理性的引导下获得共识的。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理论的结构.江天骥主编: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美]托马斯·库恩.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6).

[3] [英]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

[4] [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 [德]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D].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6]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0).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人 文 论 坛 166 INTELLIGENCE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陈 杪 摘 要:库恩的范式理论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但是同时库恩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本文认为这种缺陷在于库恩看待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以及其科学革命观的非理性化。 关键词:范式 科学革命 相对性 非理性化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以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而享誉世界。而人们对其“范式”理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智慧历史的一座里程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掘”;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是“完全不足信的”和“耀眼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库恩的范式理论。 一、库恩范式理论简介 何谓科学活动,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第一种认为:科学发展始于事实,事实经验不断地被归纳为理论或理论不断地为经验所“证实”,如逻辑经验主义;第二种则主张:科学发展始于问题,通过经验的“证伪”而不断由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理论,如波普尔证伪主义。 而库恩则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将科学进步的图景概括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在解释这个过程中,库恩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即“范式”。尽管“范式”在库恩自己的著作中涵义也不尽相同,但它大致可表述为:“某一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们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当一门学科缺少一定的范式,即科学家对基本问题、观点没有达成一致,则该门学科仍处于前科学状态。而范式一旦形成,则形成成熟的常规科学。“一个范式和一种更秘藏的研究方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已经成熟的标志。”而当在常规科学研究中总是发现反常规问题,人们对该范式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则该范式危机就出现了,这时另一种范式取而代之,一场科学革命随之而来,之后确立新的范式形成新的常规科学并如此反复。 由此可见,“范式”这个概念成了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他对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正是由于 范式的存在,科学才成为科学,科学家才成为科学家。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的范式指导下,对同一自然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范式论揭示了科学不仅仅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活动及其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是多种要素综合影响下的整体性活动。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库恩范式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库恩科学观的另一部分“科学革命”理论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跃进转化的方式即科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而非归纳主义科学观特征的积累进步。“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作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因此,科学革命的根本内容是抛弃旧范式而接受新的范式。库恩用“革命”这一概念来强调科学进步的非积累性。认为一个范式发生危机经由科学革命而由另一范式所取代。科学的长期进步不仅包括在理论框架内确证事实和定律的积累,而且也时常包括推翻一种范式,并用另一不相容的新范式取而代之。而每一次科学革命既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建过程,又是对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的重新塑造过程。科学共同体在自身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实践标准等方面发生“达尔文式的进化”。 二、范式理论的缺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也有着较大的缺陷。库恩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忽视其真理性,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库恩认为,范式仅仅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谜题”的工具。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仅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旧范式,但却并不意味着更加接近客观真理。例如库恩指出:“我认为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方式来重建像‘真实在哪儿’这种说法;一个理论的本体与它的自然界中的‘真实’对应物之间契合这种观念,现在在我看来原则上是虚幻的。”因此库恩的立场缺少一个基本要素即“前后相继的理论会逐渐逼近真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们通过建立范式,在理论框架内所进 行的对话与交流。但是,科学理论除了在科学共同体之间进行交流外,其最根本的功能应是用于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科学发展史中,每一次爆发科学革命,其根本上是因为革命之后的科学理论相比于革命前的科学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例如伽利略的物理学代替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更为客观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库恩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即科学革命理论也具有非理性色彩。在阐述新范式如何产生时,库恩曾指出:“新范式或者是一种容许日后阐释的充分的暗示,都是一下子突现出来的。有时是在午夜里,有时是在一个深为危机所烦恼的人的头脑里。”他认为科学范式和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科学家是个人心理格式塔的瞬间的转变,是一种云翳顿开的体验,夸大了灵感、想象、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实,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离不开人们长期细致的观察以及刻苦艰辛的实验,还需要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一系列的艰苦的理性思考的过程。这是人的内心因素与现实世界在人的主观努力下,运用理性思维,使人产生一个心理转变的复杂过程。 综上所述,库恩的科学观虽然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注重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可谓一种创举,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非理性色彩和相对性。本人认为,库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发展的内部历史,在具体解决某一相同问题上,一个范式的解答必定是因为更加逼近客观真理而超过另一范式,才能吸引众多的科学家,从而一个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科学自此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 [澳]艾伦·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学俊:《试论库恩的范式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3]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简言之,范式代

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产生于近代。又可称作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方法。该范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随之对社会科学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孔德等的努力,科学实证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则主要通过冯特、桑代克等人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而逐渐确立了一种注重实证和分析的研究范式。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 15.1 复习笔记 一、组织及组织理论 1.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为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它满足以下几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目标;(3)有一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重要性 (1)组织将资源组合在一起完成特定的目标。组织能够通过运用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以增进效率,并为创新提供条件。 (2)组织适应并影响着迅速变化的环境。通过所有这些活动,组织为所有者、消费者和雇员创造价值。 (3)组织也必须应付和适应当今劳动力多样化的挑战,更加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改变雇员的职业生涯模式,找出有效的办法激励雇员完成组织的目标。 3.组织理论 (1)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①采用系统理论。把组织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开放系统。 传统的组织理论是一个封闭系统,不考虑组织与外界的联系。实际上,组织并不是孤立

的,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因素对组织内在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组织是一个投入一产出系统,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②对人际关系十分重视。 改进人际关系,特别是管理者和职工的关系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又一大趋势。具体表现为: a.组织平衡理论。参加者按照个人效用来衡量组织,组织则根据组织目标的完成程度来衡量成员的贡献,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决定成员加入、保留,还是退出。 b.交叉角色理论。组织是由许许多多交叉的角色所组成的集合体。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交叉的角色组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等级、希望、冲突、绩效,利用角色组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组织充满活力。 c.交叉群体组织理论。组织是由互相关联的交叉的群体组成的,这些群体是由几个群体交叠处的个人来连接的。这就突破了传统组织理论中一人一职一位、各部门之间严格划分界限的观念。 d.把组织看做信息处理系统。组织既然是开放系统,组织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收集、解释和使用适当的信息。工作任务不确定性越大,在任务执行期间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越大。所以组织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系统。 (2)后现代组织理论的范式 范式就是某一学科或体系的理论框架,包括定律、原则、基本思维方式、判断标准、应用模型等。范式的转换意味着科学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它反映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 今天,迅速变化的环境引起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全球竞争、多元化等。在组织领域,工人对完全意义上的工作和个人发展与职业成长机会的期望,要求组织及其管理者作出新的不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转变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转变——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 2014年04月22日17:03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3年11期第141~145页作者:魏强/陈传明/李行健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80 【作者简介】魏强,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组织理论;陈传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行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所谓范式,根据托马斯·库恩(1962)的定义,是指某些科学研究的实践所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等。在任何科学的发展领域,如果一门学科要获得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范式。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该学科如果想获得突破,必须要超越原来的旧范式,而代之以一门新范式。 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Anderews、Ansoff为代表的规划学派开始初步确立,中间经由资源学派(Ruemlt,1974、1984)、定位学派(Porter,1980、1990)推动,一直发展到90年代的能力学派(Parahalad,1990;Barney,1990),在理论、思想与研究模型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主线,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出现了变化: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 所谓刚性视角,是指在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中,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去孤立地研究战略管理的各个构念(Construct)之间的关系,一般不考虑时间的动态性,而且也很少考虑各个构念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只考虑这些构念之间单向的影响关系。如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中,涉及最多的构念是战略、组织结构、绩效。从刚性视角出发,一般认为,企业战略决定结构(Chandler,1962),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都会影响企业绩效(Rumelt,1974)。而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单向的。 柔性视角是指主要从动态视角去考虑问题,而且考虑了这些变量之间互相反馈的关系。仍以上述战略、组织结构、绩效三个构念为例。在现实中,往往是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企业战略:当企业的组织结构确定时,企业中人、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已经确定,企业战略往往受制于这些关系的影响。因此,现实情况可能与Chandler的理论模型正好相反(爱迪思,1997)。而企业绩效反过来也会影响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形成。在Chandler(1962)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也描述了美国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在企业绩效下降,面临逆境时,企业的领导人如皮埃尔·杜邦、阿尔弗雷德·斯隆如何重组公司组织结构,从而能够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而在市场上超越竞争对手的案例。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企业绩效往往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决定企业的战略与组织结构。 尤其是到了上个世纪末,顾客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技术、市场等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热化,竞争对手所推出的竞争措施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越来越重视能力的竞争,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知识的创造、培养与转移机制。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仅仅从刚性视角去考察并解决问题,往往会忽视了目前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的命运。市场竞争的实践推动战略管理的理论与研究视角也必须创新,研究范式也必须从刚性视角转变到柔性视角。 一、刚性视角的理论模型、适用条件与理论缺陷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论与范式 1.理论 (1)含义 理论,是指为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2)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 理论 理论与范式 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关于因果性 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一般评估标准 如何评估理论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评估标准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评估标准 理 论 和研 究 范式

是为帮助人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3)概念 一类是具体的概念,一类是抽象的概念。 ①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比如身高、商品购买等。 ②抽象的概念,是指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比如智商、态度等。 (4)命题 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比如相关、因果关系等。 (5)假说 在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之前,这些命题只能称为假说。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其真与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论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会成为主流范式。 c.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诸多新的见解。其中有些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原则问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现将有关况介绍如下: 一、关于中国近代的社会质 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就曾围绕中国的社会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大论战。参加讨论的人在政治理念、学术主张、所用依据方面虽不尽相同,但是,凡是否认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质的人,同时也就不赞成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反之,则大都会肯定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必要。这说明单从学术层面上看,近代中国的社会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无关大局的问题,它同时关系到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改良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工作者正是通过这场论战,不仅判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质,而且重新研究、勾画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向,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许多新的阐释,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史学体系。中国■■也在对近代社会质这一基本国认识基础上,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观点,为史学界所普遍接受,而中国■■所领导的革命实践,则被公认为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有的学术刊物还曾专门开辟了专栏,邀请学者对此发表意见。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全面冲突的产物,对此很难以形态区分标准来分析,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带有认识上的偏差。有人则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半殖民地与半独立相对应,是对国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则是半资本主义。中国近代的总趋向是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毛泽东“两半论”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以往我们对于外国资本主义仅仅着眼于它的掠夺和奴役,而讳言它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和促进。有的文章认为,帝国主义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社会质,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仍是封建社会,此后则是半封建或半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 总的来看,一些学者虽已明确对“两半论”提出了质疑或否定,但对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尚缺乏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尽管如此,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大都是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取得突破、发展这样一个大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有的学者明确表示,否定毛泽东的“两半论”,重新检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法,就是要为设计新的近代史构架寻找理论基点。 对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近代史研究应该努力论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质,全面总结■■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经验。这样,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才是深刻的。如果重写近代史突破了这个基本思路,就会使我们的史学研究倒退到旧中国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史学著作的老路上去。有的文章强调,中国近代史研究,应当以为实践充分检验的科学“两半论”为其基点之一,这个根本的科学论断有待丰富与发展,但决不能轻率地否定。 二、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 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给近代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肯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这方面我们的史学工作者曾做了许多的工作。近年,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一)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促进了近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带来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对此,不能再仅仅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立场出发去审视,否则会对这段历史作出消极的、片面的、绪化的彻底否定。只有从价值论角度去重新评价“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问题,才有可能对中国近代史有一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 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 √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 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 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 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 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 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 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 ①有限的 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 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 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 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 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 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 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 (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 (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 (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 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 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 (1)多极结构稳定论: 优点: 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 缺点: 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 需要充分的信息 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 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 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 优点: 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 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 缺点: 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 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 (3)单极结构稳定论: 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 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主流史学范式(历史观)

历史唯物论即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大体由以下一些原理构成: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劳动创造历史,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随之改变。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改变,政治制度、理论观点也随之改变。人类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的生产关系,整个人类历史便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历史成为阶级斗争历史。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①。人类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因此应当用历史主义观点来看待。在上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承认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和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当时

则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要点。 所谓世界历史的整体化发展,或者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整体世界史观,主张从联系的、整体的高度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吴于廑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就一直倡导要编纂新的世界史,80年代以后陆续撰写发表了《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映》等极具代表性的长篇文章,阐述了他对世界历史的看法,强调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写的“世界历史”一文中,吴于廑先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观。稍后,由他和齐世荣教授共同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问世,在我国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它体现了我国世界通史研

几大范式的区别

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是数据库设计所需要满足的规范,满足这些规范的数据库是简洁的、结构明晰的,同时,不会发生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操作异常。反之则是乱七八糟,不仅给数据库的编程人员制造麻烦,而且面目可憎,可能存储了大量不需要的冗余信息。 设计范式是不是很难懂呢?非也,大学教材上给我们一堆数学公式我们当然看不懂,也记不住。所以我们很多人就根本不按照范式来设计数据库。 实质上,设计范式用很形象、很简洁的话语就能说清楚,道明白。本文将对范式进行通俗地说明,并以笔者曾经设计的一个简单论坛的数据库为例来讲解怎样将这些范式应用于实际工程。 范式说明 第一范式(1NF): 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 例如,如下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一范式的: 而这样的数据库表是不符合第一范式的: 很显然,在当前的任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傻瓜也不可能做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因为这些DBMS不允许你把数据库表的一列再分成二列或多列。因此,你想在现有的DBMS中设计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范式(2NF): 数据库表中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部分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指的是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某些字段决定非关键字段的情况),也即所有非关键字段都完全依赖于任意一组候选关键字。 假定选课关系表为SelectCourse(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名称, 成绩, 学分),关键字为组合关键字(学号, 课程名称),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课程名称) → (姓名, 年龄, 成绩, 学分) 这个数据库表不满足第二范式,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课程名称) → (学分) (学号) → (姓名, 年龄) 即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字段决定非关键字的情况。 由于不符合2NF,这个选课关系表会存在如下问题: (1) 数据冗余: 同一门课程由n个学生选修,”学分”就重复n-1次;同一个学生选修了m门课程,姓名和年龄就重复了m-1次。 (2) 更新异常: 若调整了某门课程的学分,数据表中所有行的”学分”值都要更新,否则会出现同一门课程学分不同的情况。 (3) 插入异常: 假设要开设一门新的课程,暂时还没有人选修。这样,由于还没有”学号”关键字,课程名称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_黄兴涛

词称:“本书宗旨,以养成共和国民为主,尤致意于爱国、合群、进化、自立等事。所附图画,亦皆有关学识。”(傅运森《新历史》(一),共和国教科书高等小学校用,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封二)虽然,宗旨前后不一,但教科书里所包含的近代知识并没有因为改良与革命的分野、帝制与共和的交替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制度对知识的制约还有并非直接的另一层面。 概念、文本、制度是展开中国概念史研究的三个切入口,其他还有诸如“文体”、“图像”等路径可寻。在考察过德文《历史的基本概念》、《哲学历史词典》和法文《法国政治和社会基本概念工具书》后,里希特呼吁有必要编纂英文版概念史辞典,认为闻名世界的牛津英语辞典无论怎么增补,也无法取代概念史辞典的功能。在历经“语言学的转变”后的中国学界,既有的由不同学科条分缕析而建构的知识体系受到质疑,现代知识是如何按照时代需要和制约而被建构的?在其获致现代性霸权的同时有哪些固有的中国知识或泊自欧美和日本的知识从现代语境中脱落了,为此,实有必要编纂一部多卷本的中国概念史大辞典,可能的话,最好名为《东亚近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在近代知识这一能动的世界里,单纯的概念并不存在。 收稿日期 2012—06—30 作者孙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高研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93。 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黄兴涛 一 “概念史”的内涵与特质 *所谓“概念史”(conceptual history),与其说是将概念作为特定研究领域的一门专史,或者说思想文化史的一个分支,不如说它是一种认知转型期整体历史的独特视角或方法。 “概念史”假定,每一个具有转型特点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凝聚那个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和塑造那个时代社会历史特征的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概念。因此历史学家不仅需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演变进行专门探讨,同时需要关注、甚至更为关注这些概念的历史运用,也即重视它们与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之间深刻微妙的互动与关联。换言之,“概念史”着眼的是“概念”,关注和究心的却是“历史”,它试图通过对历史上某些特色或重要概念的研究,来丰富和增进对于特定时期整体历史的认知,因此,也有人将其视为一种历史研究的范式。 “概念史”最早是一个德国术语(begriffsge-schichte),黑格尔已曾使用。它在德国正式成为一种较为明确而自觉的历史研究方法,大体出现 于20世纪60~70年代,后来得到持续发展。其标志性成果,为两大德语巨著的持续编纂和出版,即8卷本《历史的基本概念———德国政治和社会语言历史词典》和15卷本《1680~1820年法国政治和社会基本概念手册》。这两部著作,代表着德国概念史研究的水准。其核心主编,分别为史学家柯史莱克(Reinhart Koselleck)及其弟子赖夏特(Rolf Reichardt)。柯、赖二人堪称德国最为杰出的概念史研究者,尤其是前者,更属于概念史研究的象征性人物[除了《历史的基本概念》之外,柯史莱克关于概念史的理论和实践的代表作还有他主编的《历史语义学和概念史》(Historische Semantik und Begriffsge-schichte,1979),以及他个人论集的英译本《概念史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等]。 在柯史莱克看来,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概念**本文最初是为2011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前沿” 讲座而写的提纲,题为《概念史研究与近代中国民族主 义认知》。此次应邀参加笔谈,略有修改。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

龚云:“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作者:文章来源:团结报点击数:854 更新时间:2014年04月03日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系列文章之一: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 编者按:伴随着20世纪中国政治主题的变迁,对近代中国历史主题的不同判断和研究主体的现实政治诉求,形成了主导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研究范式——“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可以说,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史,就是“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萌生、形成、发展的演变史。本文作者以“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为中心,将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深入的分析。 1、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 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学术界通称为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历史是自1840年起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翻身、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历史。从另一个意义说,也是中国由被动到主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中国向何处去”是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旋律。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百年中国主题的回答,是先现代化,还是先革命,不仅决定于近代中国的客观进程,也与对近代中国的客观进程的历史考察相关。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而产生的。作为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继承了传统中国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传统——“资治”。从其一开始产生,就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学术,而且深受现实中国政治语境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被纳入现实主流意识形态中,为现实的统治阶级提供合法性依据。在民族、阶级斗争紧张、激烈的时代里,近代史研究者集学者和政治代理人两任于一身,将学术研究当作救国和政治斗争的工具。他们借中国近代史研究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构筑的近代史研究范式,折射了当时中国政治主题;他们的政治理念,深深地渗透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文本中。

近代史研究注释规范

关于《近代史研究》若干技术处理的规定 一、数字的用法 (一)总的原则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变通,但应保持相对统一。 (二)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 例:公元前8世纪 20世纪30年代 1946年2月1日 9时30分36秒、道光年间(1821—1850) 1.1 年份不应简写:如:1940年不应简作“四○年”或“40年”,1930—1935年不应简作“1930—35年”。 1.2 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昭和16年(1941);1949年10月1日以后中国纪年统一使用公历。 2.物理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非物理量值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篇文章应统一)。 例:876千米 600克 45万元 48岁 11个月 30名 2.1 百分数不能简写,如30%-60%不能写作30-60%。 2.2 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不分节;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需表明精确度的除外),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如:345000000吨,可改写为3.45亿吨或34500万吨,不能写作3亿4500万吨或3亿4千5百万吨;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不应断开移行。 (三)应当使用汉字的情况 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用汉字。 例:八国联军二○九师第四方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四运动十月十七日同盟相差十万八千里七届二中全会 2.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年月。 例:丙寅年十月十五日正月初五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_革命史范式_与_现代化范式_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30日/第007版 理论月刊?特稿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 徐秀丽 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有学者指出,这门学科从20世纪初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救亡需要而出现的,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而产生的。因此,虽然早在这门学科形成之初就存在着两种解释体系,即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历史的“近代化(现代化)体系”,和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过程的“革命史体系”。由于其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合拍、对近代史事的高度解释能力以及针对性极强的资治功能,“革命史范式”在长时期中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唯一范式。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了实质性的社会转型,“此时的‘时代精神’已由激烈的‘革命’‘斗争’转向现代化追求……这就为从‘现代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新范式’的出现和影响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先决条件”。这种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趋向,在80年代初就已出现,后逐渐扩大影响,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化,形成学派。从90年代中期开始,“革命史范式”(旧范式、革命史取向、革命史观)和“现代化范式”(新范式、现代化取向、现代化史观)的论辩反复展开,是近年来近代史学界少有的针对性强并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学术争论之一。笔者认为,两种范式的讨论对于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近代史研究中理论思维的深入,对于不同学术流派发现和纠正自身及对方的偏颇和不足,对于推动学术界的思想解放,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革命史范式” “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的时代基调和主要内容,发生于近代一百多年来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被给予更多的关注。从革命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革命事业的成败相联系。一部中国近代史,如果抓住了这个基本线索,就能够顺藤摸瓜,理清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相反,如果忽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特殊性,将现代化视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或本质内容,说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则证据不足,不符合历史事实。 持“革命史范式”的学者认为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存在着误差甚至严重歪曲。革命史观,诚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绝对没有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在“革命史范式”下所写的中国近代史,也都叙述了并不属于“革命”至少并不属于“农民战争”范畴的洋务运动史、戊戌维新史、辛亥革命史、新文化运动史和五四运动史、北洋军阀史、资本主义发展史,也都包括清末统治阶级内容状况、改良主义思想以及西方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但相关学者也对自身的不足进行了检讨,认为用“革命史范式”撰写中国近代史,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有的学者

论管理学范式

论管理学范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 073132306 马腾 在关于科学思想的发展,或者又称科学发展的动力学方面。渗透性更强、更为流行的观念。是当代美国科学思想史家托马斯·库思为代表的“范式”。所谓“范式”,简单的说,就是某种模式。事实上,到日前为止,据称就是库恩本人也没有对范式进行精确的定义。有人统计得出,在库思提出范式概念以后,己有一十多种表达范式的相似术语。或许正是这种概念界定的模糊性,孕育出突破这一概念的理性边界的清晰性。范式边界戏剧性地外延。作为一种系统性思维和认知模式,范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思维升级的作用。 虽然范式的界定众说纷纭。但范式的基础性内涵和演绎框架却是明晰的。范式的基础内涵,是那些在科学发展的客观实在性过程中出现的判断性事件。这种特殊的事件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思维模式,甚至世界观。如牛顿力学定律,不仅用极其简单的世俗语言说明了地球上的现象,而且还诠释和演绎出了天上行星系统的变化格局。以这种力学体系为基础。科学研究者形成认识自然现象的绝对时空观。进而被哲学地提升为形而上学世界观。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以判断性事件为基础的范式演绎观念,通常被库思称之为科学革命的结构。换言之,判断性事件通常就是历史时期中起着革命性影响力的思想或学说。从而理论在这种革命的作用下行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 范式的演绎框架主要是“常态科学”和“反常危机”。所谓常态科学,实际上就是那些构成科学革命的背景支持系统。它是前一种范式演绎框架理性突破的区集;反常危机则指常态科学的量变积累到前一范式框架的临界值后的质变结果。反常危机发生后,范式进入下一个新范式。从而.思想系统发生转换。而且范式之间不能互相兼容。换句话说,范式提供的哲学思想是主张间断性和连续性的辨证统一。科学思想的演化机理是基于间断性的范式的不可逆连续更替或升级。显然,一旦范式的框架形成所开展的活动就是经验性的常态科学。所以,虽然我们对范式的概念性认识模糊,但它提供的认知模式却有着异乎寻常的清晰度;科学思想或者理论的发展,就是范式的转换过程;认识了范式,也就把握了思想发展的脉络,从而探讨新范式,也就等于触摸未来。 一、科学管理范式 泰勒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要达到的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化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管理方法。为此泰勒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操作方法;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 3.制订科学的工艺流程; 4.实行具有激励性的计件工资制度; 5.管理和劳动分离。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

课程理解的三种范式 作者:杨道字温恒福 摘要:对课程理解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不同回答方式构成了不同的课程理解范式。复原说主张实在主义的本体论、主客分离的认识论、客观诠释的方法论、基于重现的价值论;商谈说坚持基于协商的本体论、主客交融的认识论、视界融合的方法论、基于事情本身的价值论;主观建构说则相信多元主义的本体论、主观主义的认识论、霸权主义的方法论、不可通约的价值论。 关键词:课程理解;课程意义;文本;范式 “如何对课程文本进行理解”是一个需要课程人深思的重大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学术争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这个问题,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课程理解”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求我们对此给予更多的反思。每一课程理解者在理解课程时都暗含着对下列问题的回答:课程理解之本质的本体论问题;理解者与课程文本之关系的认识论问题;课程理解之途径的方法论问题;课程理解质量之评价的价值论问题。对这四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构成了课程理解的不同范式。 一、课程意义复原说 意义复原说的理论渊源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其对课程理解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回答不同于商谈说和主观建构说。 (一)实在主义的本体论 课程文本的意义是一种可以被发现的固定实体,它存在于课程文本自身之中,由课程文本的创作者所赋予,它主要包括课程文本所体现的意义及其作者内心所意欲表达的意义。这些意义完全独立于课程理解者的理解而存在。课程理解是一种避免课程误解的技艺,是课程理解者以中立者的身份排除各种阅读误解以重现作者原意与文本原意的全部技艺,其最高理想是比作者更好地理解课程文本。课程理解是一种再现的记录运动,一种对课程原意的再生产,一种对已认识东西的再认识,一种以概念的富有生气的环节、以作为创作组织点的“原始决定”为出发点的重新构造。这种本体论带有明显的实体论倾向和基础主义色彩。实体主义认为世间存在着独立不依的、不假外求的、永恒不变的终极实体;基础主义则认为世间存在用于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二者共同构筑了复原说的理论大厦。该大厦的基点在于:存在着—个有待课程理解者挖掘的宝库,那就是课程文本的原意。 (二)主客分离的认识论 课程理解者应该是一位笛卡尔式的认识者,他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课程文本的意义独立于理解者的主观经验。课程文本的意义只有被置于客观的领域,而理解者的主观意识只有被置于主观的领域,才能实现理解的客观性。理解者的意识也因为是主观的而与文本的客观意义相隔绝,从而不能成为理解的对象。课程理解者应该是一位置身于外的注释家,他应该认识到课程理解者的“成见”是造成课程误解的一个根本原因。为了不至于造成对课程文本原意的错误理解,理解者必须采取一些能够使自己跨出自身参照系的方法。这些方法如果能得到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