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斜玉部文字看中国古代玉文化

从斜玉部文字看中国古代玉文化

岑运强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属于表意文字系统。所谓表意文字,是不直接表示文字读音,而是用特定的书写符号来表现语义。汉字“因形示义”,正是从语义着眼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具特殊性的一种文字,由于它的表意性,它与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它往往是对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态、古人思想发展状态的吸精抽髓式的精确描摹和记录。如“f¨@①”,《说文》释曰:“女子已嫁曰f¨@①,服也,从女持帚洒除也。”“女子已嫁”,则“服”于夫;“持帚洒除”,说明了古代女子深囿于家庭婚姻内部,没有权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地位状态。又如“玉”字,作为《说文》中玉部227字之首,它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原始状态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玉字溯源

玉在《说文》中形“王”(@②为“王”),释曰:“象三玉连其贯也。”殷墟甲骨文卜辞中玉作“丰(《乙》二四四)或

附图{图}

(《乙》二三二七)”,为了弄清“丰”是否确如《说文》所释,我们有必要先看看另一个字:“礼”。“礼”字原文作“@③”,卜辞,今文多作“fēng@④”,从珏,从@⑤(即从鼓),此字为会意字,表现古人在鼓乐声中以玉来祭享天地鬼神之状。王国维在《释礼》中说:“案殷墟卜辞有fēng@④字,其文曰‘癸未卜贞@⑥fēng@④(《殷虚书契后编》卷下第八页),古“@⑦”“珏”字同,卜辞“@⑧”作“丰、

附图{图}

@⑨、”三体,则fēng@④即fēng@④矣。又有“

附图{图}

”字……此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⑩,若fēng@④。”《说文·玉部》也说“珏,二玉相合为珏”,则“王”似非“三玉连其贯”,而是指“一玉”,是一个具体器物的名称。卜辞中多有“三玉、五玉”的记载,如:

“庚午贞……于帝五玉……在祖乙宗卜(《粹》一二)

癸酉贞帝五玉……其牢(《后》上二六、一五)

…其鼎用三玉犬羊(《佚》七八三)”

这些记录均可证明“王”应是具体的器物。卜辞玉字作为象形文字,其造型必以客观存在的玉质器物形体作为根据,而与卜辞同时期出土的各种类型玉器中,唯有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出土的玉柄形器的形制与玉字字形相类似,并且玉柄形器作为礼器,也与“古人行礼以玉”相吻合。卜辞玉字作为象形文字

,追根溯源,很可能就是渊源于二里
头文化的玉柄形器,是一枚刻着数节的玉棒的象形,“↓则是玉棒顶端的缨饰。由此而看,祭祀中的“三玉、五玉”当指三枚、五枚玉柄形器,也就是说,玉字初文是玉柄形器的专称,只是到了周代金文当中,才发现玉字逐渐冠于其它玉质器名之上,成为这种矿物的专称。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玉的解释是:“矿物,硬玉和软玉的统称。”按照地质学界、珠宝界的现代地质学理论,玉分为硬玉、软玉,硬玉专指翡翠,软玉则指由透闪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玉,在中国主要指新疆玉;同时,地质学界将硬玉、软玉统称为真玉,而不属于这两类的玉石则称为假玉。中国传统的玉的概念包含的范围则很广,《说文》“玉,石之美者”,《辞海·玉部》“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不单包括新疆玉、岫岩玉、南阳玉、蓝田玉等,也包括玛瑙、绿松石、翡翠、水晶、琉璃、琥珀等等。《说文》内收玉部字227个,涉及玉制礼器、玉饰物,玉的别称,玉的声音,玉的光泽,玉的色彩,玉的雕琢等各个方面,其中还有“珉、@(11)、@(12)、珏、hu¨n@(13)、璁、@(14)、@(15)、yǔ@(16)”等一部分“石之似玉者”。下边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玉器,以便读者阅读后文。

璧:《尔雅·释器》中说“肉倍好谓之璧”(肉指璧体半径,好指内孔半径),是一种扁体圆形环状玉器,古代重要的礼器。《周礼》郑注曰:“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所以以璧祭祀天。良渚文化出土的璧造型朴素,商周以后始有花纹,诸如龙纹、虎纹、雕字等。到了春秋以后,璧的礼器地位衰退,多用来作饰物佩带于身。最著名的璧当推卞和发现的“和氏璧”,围绕它曾发生了著名的“完璧归赵”故事,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代英名。

琮:外方内圆,柱状,空心的一种玉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到汉以后消失,以良渚文化中出土最多。《周礼》郑注曰:“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主要用于祭祀地,是一种重要的礼器。

圭:类似剑尖,上端呈尖锐的等边三角形,下平直的一种玉器。《周礼》郑注曰:“圭锐,象春物初生。”就器形来看,圭刃钝、瘦长,不利于作武器劈杀,也不宜当刀、铲一类工具使用,结合《周礼·典瑞》“王j¨n@(17)大圭,执镇圭”的记载,圭很可能是由兵器退化来的王权的象征,进而成为身份的标志。

璋:古书记载“半圭为璋”,但考古文献中常见的璋是柄形饰,为扁平长条或柱形。玉璋的用途根据《周礼》记载,有礼南方、祀山

川、享后、敛尸及赠宾客,是重要的礼器和葬器。

琥:虎形或带虎纹的玉器
,疑从璜发展而来。古时用作礼器。《周礼·大宗伯》“以白琥礼西方”。

璜:形似扇面的弧状扁平玉器,“半璧为璜”。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最初均为素面,商周以后渐加纹饰,并有意将璜体制成动物形象,主要是龙、虎、螭等,汉代以后玉璜渐少。璜本是用来祭祀北方的礼器,到汉代以后成为纯粹的装饰品。

@(18):用来敛尸的玉塞,置死者口中。多为蝉形或小圆柱形。@(18)制成蝉形,是因为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生物,用蝉形玉@(18)可以防止污秽之气侵尸。

二、玉文化的发展史

玉在中国使用的历史,少说也有七千至八千年左右的时间了。目前公认最早的一件玉器,是山西峙峪遗址中发现的一件用水晶制作的小刀,磨制工艺已相当纯熟。峙峪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此推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以磨制石器为代表特征的时候,就有可能已产生玉器。最初的玉器使用与石器相混杂,稍后才渐渐区分开来。《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记有风胡子语:“轩辕神书赫胥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据此而言,中国古代曾有一个时期是以玉制兵器、工具的使用为代表特征的,这个时期大约从六千年前炎黄之战算起,到夏文化崛起,青铜器的普遍使用为止。虽然“玉器时代”结束了,但玉器的使用并未就此停止,而是愈来愈广泛地延伸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不同时期人们对玉的不同认识态度和用玉的主要方向,笔者大致将玉器的使用分为三个阶段:神秘尊崇期、美好高洁期和鉴赏娱目期。

1、神秘尊崇期大致可以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算起,历经夏、商、 西周,到东周早期为止。从最初的玉石混杂使用到玉、石渐渐分开,玉器的质坚而脆决定了它不能作为生产工具和兵器使用,而玉石的美丽色彩、温润光泽、吸引了原始初民的注意力。正象他们无法解释闪电雷鸣便在脑海中创造出一个雷公电母一样,无法解释的玉石的美丽使他们将玉视为自然界的神奇产物而顶礼膜拜,认为玉可上达天地鬼神,是至坚、至宝、通灵之物。进而自觉地将自身利益附加于玉器之上,与思想、政治相连,赋予玉器以特殊的尊崇地位。由这样的思想认识决定,这一时期的玉器形制主要是璧、琮、璜、琥、圭、璋等礼器和一部分玉铲、玉刀、玉@(19)等兵器和生产工具,但这些兵器和生产工具已非实践应用之需,而是原始阶段用玉习惯的残留,并进而成为军权、王权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治玉技

术已相当成熟,无论是雕琢的水平,还是器物的纹饰工艺都有显著进步。到了商代,玉器制作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官府设有“玉人”,专门从事鉴别、雕琢玉器的工作。在安阳小屯村曾发现过商代晚期的玉石作坊遗址。这一时期的玉器使用已形成一套严格的用玉制度:以玉制工具、兵器、祭器、佩器为社会物质文化主体;玉礼器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和使用规则;以玉@(19)、玉斧、玉杖、玉冠、玉玺代表王权和军权;以玉佩、执玉为社会等级象征;以玉为财富象征。

2、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渐衰,诸侯强盛,争夺霸主,政治动荡导致了思想发展和分化,礼制崩溃,百家争鸣。玉的礼器作用大大衰落。同时,由于这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以荀况为代表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影响了整个社会,玉的神秘尊崇的面纱被揭开了,玉器从高高的祭坛下落,走向民间。玉的神秘面纱被揭落之后,玉便以它天然的美丽征服了人们,成为品德、情操、才华、信义和美姿容的象征,以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从这时起,直到魏晋南北朝止,都可称为玉的美好高洁期。这一时期玉的礼器地位衰落,在前期作为礼器的璧、璜、琮、圭、璋等开始转化为基本的陈设品种和装饰品,另外还有大批饰品出现,如玉带钩、ju¨@(20)、环、佩玉、玉剑饰,各种动物饰件等。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加强,在敛葬玉衣上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差别,但并没有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用玉风格。因此,在这一时期,玉器的使用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状态,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形制丰富;纹饰多彩多姿;雕琢手法纯熟,并发展了阴刻、阳刻、平面浮雕、圆雕等多种手法。玉器精巧大方,颇有时代特点,不流于俗。

3、隋唐时代,全国割据战乱的状态结束, 大一统的中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迅即发展起来;到了宋代,虽然政府卑弱,对外侮屈膝投降,文化艺术并未从此衰退,而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玉器生产更是大规模恢复和发展,并成立了由政府管辖的专门管理制玉的机构。玉器的使用在这个阶段里达到了又一个顶峰期:赏鉴娱目期。顾名可知,这一时期的玉器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欣赏娱目。玉器的风格也有了很大变化,琢磨技术的长足进步使玉器愈加精致细巧,却不免流于琐碎和俗气,尤其明清时期的某些玉器不免此讥。这一时期玉器的形制更多地出现了生活用品,如梳、簪、佩、印、杯、戒指、钗、碗、砚、笔筒、笔洗等,以及一些仿古的礼玉和佩玉

,可以说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到了普及的程度。玉器的雕琢技巧多种多样,灵巧纯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匠人们巧夺天工,创造了一系列精美的
玉器艺术品,明清时代更有大宗玉山、玉船造型出现。在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中对此有详尽精到的介绍。

数千年的文化浸透了玉器的使用史,玉器的使用史中始终流淌着文化的血液。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派生性决定了玉器使用上的历史传承性和派生性,所以笔者虽作了这样的断代,却不敢妄言将其截然分开,界限分明,因为其中自有血脉相连。总的来说,玉从神秘的祭坛上一步步走下来,走到贵族的厅堂,走到士大夫的袍襟上,最后正如一切别的人民群众创造的艺术品一样,真正地走到民众的生活中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绚烂多彩的玉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

三、玉的文化内涵

“文化”一词,盖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说苑》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致,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与“武力”相对的教化,其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诗》、《书》、《礼》、《乐》,二是礼仪风俗。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器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政治观念,而且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最初被人们利用,很有可能是被混作石器,打制成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就有臼、杵、盘、勺、匕、梳等生活用具和锛、凿、铲、镰、小刀等生产工具。但由于玉质虽坚却易碎,人们放弃了它作为生产工具的用途,转而为它的温润美丽吸引,将之视作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物而顶礼膜拜,赋予玉最初的文化意义,即礼器作用。到了西周,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生活繁荣安定,周公制礼,更是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祭祀礼制。《周礼·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又曰:“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奉玉齐”。《周礼·典瑞》曰:“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大量的墓葬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些文献记载,新石器时代的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太湖流域河姆渡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殷墟妇好墓遗存、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等,均

有大量玉制礼器出土,形制主要有璧、环、璜、璋、圭、琮以及一些玉图腾。

玉的礼器作用给玉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人们心目中,玉是神物,可以上达神鬼天地,成为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进而
延伸出玉的又四项重要文化意义:权力、地位的象征;符瑞、祥兆的象征;以玉敛尸;食玉成风。

《周礼·典瑞》曰:“王j¨n@(17)大圭,执镇圭,缫藉五彩五就以朝日;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藉皆三采三就;子执gǔ@(21)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严格规定了祭祀天地时诸侯执玉的规格形制,以体现等级差别,玉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也对饰玉作了明确规定,以区别等级贵贱:三品以上官员服装可采用大窠chōu@(22)绫及罗,色紫,饰玉;五品以上官员则饰金,余者饰银、铜铁、tōu@(23)石等,由社会地位而定。历代皇帝等用玉玺作为天子印证,皇族宗谱称为玉符册、玉牒。宋政和八年甚至下令规定:“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 (《容斋续笔》,钱大昕)古代社会男尊女卑,《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的记录。

玉又一直被人视为吉祥的征兆。《拾遗记》记载周灵王时,异方贡玉人石镜。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谓之月镜,有玉人机关,自能转动。苌弘就对灵王说:“此圣德所招也。”汉文帝十六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于是龙心大悦,竟让全国人喝酒吃肉庆祝。《晋书·元帝本纪》亦载有玉册,白玉麒麟神玺出于江宁,其文曰:“长寿万年。”到了宋元明清时代,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阿谀之徒迎合统治者梦想一家永霸天下,自己长生不老的心理,不断自制玉器,谎称天降符瑞以献朝廷,求取升擢。象这种事《符瑞志》比比皆是,难辨真伪,唯可证明的,是古人对玉的祥瑞几达迷信的地步。

以玉敛尸,大致出于两种心理:一,期望玉可以防止死者尸体腐败,不被邪魔侵犯,并引导死者步入仙界以荫子孙;二,以玉夸财耀富,显示地位等级。《周礼·典瑞》曰:“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郑康成注曰:“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璧、琮者通于天地。”刘氏注曰:“王者之孝,莫大于严父配天,故其敛也,以礼天地四方之玉器为之。”除了这些敛玉之外,还有比较重要的敛玉是玉覆面。玉覆面包括

眼罩、鼻罩、耳罩、@(18)玉、塞玉,用来遮蔽七窍,以防秽气侵尸,真魂流散。稍后发展,又出现了玉甲(下衣)和珠襦。汉以前丧制,诸侯死后要遍身珠玉,《墨子·节葬下》载:“存乎诸侯死者,虚库府,然后金玉珠玑比其身。”玉甲和珠
襦发展到汉代,便形成了著名的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把许多四角穿孔的小玉片用金、银、铜丝联缀起来,编成头、上衣、裤筒、手套、鞋五部分联结起来的丧衣,是皇帝、贵族死后必穿的。《续汉书·礼仪志》载:“皇帝用金缕,诸侯王和始封的列侯用银缕,其他用铜缕。”但从出土墓葬看,西汉尽金缕,东汉始分金、银、铜三等。目前出土玉衣中最好的是1995年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用玉4000余片。另外,在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玉覆面大于人脸面,与面部五官不成比例。这种专门为死者制作的葬玉应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或特殊含义。《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载吴王夫差自杀前曾说:“吾羞见前君于地下,不忍睹忠臣伍子胥及公孙圣……死必连@(24)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真山大墓的墓址正在吴国旧界,考其年代,当在春秋中晚期,疑其墓为与夫差联系较近的吴王或皇亲贵族,有待考证。除了玉覆面和玉衣以敛尸外,还多有以玉壁、玉片镶于棺壁、棺盖的敛葬方式。另外还有古代帝王及皇后的玉制哀册,如南唐李shēng@(25)、李jǐng@(26)。玉哀册多用硬度颇大的浅绿色和白色玉片制成,正面刻有楷书文字,颂扬死者的功业,表示哀悼心情。

关于古人食玉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典瑞》“王齐则共玉食”的记录,郑康成注曰:“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可御水寒。”王昭禹注曰:“齐则致一,以格神也,必精明之至然后可以交于神明。玉者,阳精之纯,可以助神明之养者。”可见古人食玉,亦是由于玉的祭礼作用推而广之的,希望食玉之后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与神仙互相交流。那么食玉之后效呢?葛洪《抱朴子》载有“元真”入食,曰:“元真,玉之别名也,服之令人身飞轻举,故曰:‘服元真者其命不极’。”食玉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来进行,王昭禹就举过北齐李预常的例子,说他因获得食玉之法而食,死后“形不坏而无秽气。”甚至在以务实著称的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介绍了玉屑、玉泉、白玉髓、青玉、玉英、璧玉等多种以玉入药之方,详尽记录了其入药的采制方法、主治病痛和后效。如玉屑, “捣如米粒,乃以苦酒焙消

,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懑;止渴,久服轻身长年。”魏晋时代名士多服“五石散”,估计其中成分也少不了玉。何晏说:“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历代帝王求仙、道士炼丹,也是以玉为主。从这个角度看,恐怕“琼浆玉液”、“锦衣玉
食”之说并非单纯的修辞,而是确有所据。

清代陈性《玉经》中描述玉的质地时说:“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玉精良细腻的质地、纯净怡人的色泽和清脆悦耳的声音,给人以安静高洁的美感,所以古人又有以玉比德之说。玉有五德说、七德说、九德说、十一德说,《礼记》马氏注曰:“玉之为物也,能柔,则温润而泽,所以为仁;能刚,则廉而不刿,所以为义;能抑,则垂之如队,所以为礼;能扬,则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所以为乐;能敛,则缜密以栗,所以为智;能彰,则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所以为忠;孚尹于中,旁达于外,所以为信;始之以仁而成之以信,凡此皆粗而为人道也。”这正与中国儒家对君子所要求的“仁、义、礼、智、信”相符合,因此“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成为高尚品德的象征,成为信义的象征。《诗经·大雅·y¨@(27) 朴》称赞文王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意即文王外表上雍容端庄,内在品质如金如玉高尚纯正。又有《大雅·卷阿》中称赞贤士“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即贤士象玉圭、玉璋一样品行美好,有着卓著的声誉流传四方。玉作为信义的象征,最初本自《周礼》,其中记载了天子分封诸侯之后,赐以对应各自身份的玉圭,以后再朝会时即以玉圭为身份凭证,如《诗经·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即是周天子在送别被分封到外地作诸侯的舅舅时,赐给他介圭,作为身份的证明;再如《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即指韩侯手持当初王颁赐的介圭,入觐天子。《周礼·典瑞》又载曰:“珍圭以征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璧羡以起度,gǔ@(21)圭以和艰以聘女。”这里的几种玉器,所起到的作用即如后来的节旄、兵符,充当信物。由于玉的信义象征,进而又用来馈赠友人或情人,以示友情、爱情的忠贞不渝。如《诗经·卫风·木爪》:“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再如《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至于到了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以玉佩、玉坠相赠,私订终身者,更是屡见不鲜。

玉又被用来象征满腹才华。《论语·子罕》:“子贡曰:‘有

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连圣人孔子也自比美玉“待贾”而沽。《楚辞.怀沙》中有“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这里的瑾、瑜,即是屈原对自己经邦纬世之才的代称。《世说新语·赏誉》中王戎赞山涛为“璞玉浑金”。《老子》七
十章有“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即指圣人虽身份微贱,胸有才华。

古人又喜欢以玉形容美姿容,如《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壁。”《郑风·有女同车》:“佩玉琼琚,彼美孟姜。”魏晋时代人尤其喜欢以玉赞人,《世说新语·容止》中称赞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谓裴楷为“玉人”,说见了裴楷,“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称毛曾与夏侯玄共坐为“蒹葭倚玉树”;潘安仁与夏侯湛并行,谓“连壁”;有人到丞相王导家做客,见到许多当时著名的美丽人物,谓“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其他如“玉人”“玉肤雪貌”“灿然若玉”等等,触目皆是。

无论象征神明、权力、财富,还是象征品德、才华、容貌,总之玉永远是美好的,人人向往的,因此玉又常常用来做敬辞、美称,如“玉照”,多指女孩子的照片;“玉足”“玉趾”,古代指君王贵族行止;“金枝玉叶”,古代指贵族家小姐,现在多用来作女孩的美称;“香消玉殒”,则指女孩子的死亡;“玉昆金友” 是兄弟的美称;“金相玉质”用来称赞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很完满;“金口玉言”则指皇帝说过的话;“金科玉律”本来形容法律条文的尽善尽美,今多指不可变更的条规。诸如此类的成语、俗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蕴含使玉在中国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构成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重要的一支——玉文化。我国目前对玉文化的研究还只是处于对个别器物的考证和针对玉器的质地、雕琢技巧等具体的研究阶段,对玉的文化内涵、文化地位等等一些抽象的内容研究很少。本文虽对玉的文化内涵作了一些概括和举证,但仅仅是出于兴趣,所搜集的材料也多是间接的文字资料,充当一下攻玉之石而已。

综上所述,玉的文化内涵可概括如下几点:

一、玉可通灵,用于祭祀天地鬼神。

二、玉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

三、玉成为祥瑞的象征。

四、以玉敛尸。

五、食玉成风。

六、以玉比德。

七、信义的象征。

八、友情、爱情的信物。

九、

玉成为才华的象征。

十、以玉形容美貌。

十一、敬称、美称。

收稿日期:1998.6.10

1、李泽奉、刘如仲主编《古玉鉴赏与收藏》,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2、曲石著《中国玉器时代》,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出版。

3、《玉说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

4、《古今图书集成·玉部汇考》,中华书局1935年影
印出版。

5、郑杰祥《释礼·玉》,载《华厦文明》第1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6、王玉哲主编《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北京,高教出版社1995 年。

7、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的发掘》, 载《文物》1996年第2期,总第477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妇的繁体

@②原字为珍的左半部

@③原字为曲下加豆

@④原字为丰的繁体

@⑤原字为十下加豆

@⑥原字为酉右加(占下加弁的下半部)

@⑦原字为丰右加丰

@⑧原字为珍的左半部右加王

@⑨原字为羊右加羊

@⑩原字为凶内改为丰右加丰

@(11)原字为王右加武

@(12)原字为王右加夫

@(13)原字为王右加擐的右半部

@(14)原字为王右加厶

@(15)原字为王右加力

@(16)原字为王右加禹

@(17)原字为找的左半部右加晋

@(18)原字为王右加含

@(19)原字为铁的左半部右加戊

@(20)原字为王右加决的右半部

@(21)原字为谷的繁体

@(22)原字为经的左半部右加由

@(23)原字为铁的左半部右加俞

@(24)原字为辟下加糸

@(25)原字为日下加升

@(26)原字为王右加景

@(27)原字为木右加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