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设计

江源区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集备学校:白山市十七中学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完美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简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认识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体会到这种进步的来不之不易,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文物并得出结论,体会祖先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艰苦历程,从而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板书设计特征遗址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生活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所吃的白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它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生:摇头(一脸好奇)师:(微笑着说)那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题。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而这样的方式,是否能使人们餐

餐都温饱呢?生:不能,有时会找不到食物,挨饿。师:是的,为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一天,一只五颜六色的鸟为他衔来一枚稻穗,这就是最初的水稻,于是神农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从些也有了农耕。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师:可是这样一位天神,最后却为人类光荣牺牲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为什么而死的?生:(十分好奇)想师: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求神拜佛挺到死亡为止。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多的草木。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这个故事就叫“神农尝百草”。为了纪念这位天神,人们为他建造了一座碉像(展示幻灯片“神农氏作,斲(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要知道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还需要我们通过课本来了解。讲授新课师: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的?(引导学生看课本)生: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他们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原始农业的兴起,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2)教师听取意见、归纳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3)了解农业兴起的主要原因,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 ___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

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五、教学策略 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课件【三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课件【三 篇】 【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课程标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生产。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概念讲解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并通过列表法和对比法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远古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种子落到地上,来年又会发芽、生长、成熟,而且可以供人食用。于是人们便把这些种子收集起来,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于是有目的的原始农耕便出现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了解一下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1、通过了解什么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认识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原始农耕生活。 师:我国早期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前面一课我们了解到北京人使用的是旧石器,也就是打制石器,请同学们快速看一看书,想一想什么是新石器? 生:磨制石器。 师:能举一些例子说明什么是新石器吗?(如石刀、石镰、石纺轮、如果有学生提到耒耜或者骨耜,说明骨头也可以通过磨制加工成工具)。 师:与打制石器相比,使用磨制石器有何优点? 生: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可以猎捕更多的猎物、可以更好地采集果实、可以更好地耕地种植植物等等。) 师: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人们获得的劳动成果越来越多,能够获取更多的猎物和采集更多的果实,还根据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学会了自己种植庄稼。当人们获取的猎物一下子吃不完,尤其是还有一些幼崽不适合吃,当时的人们会怎么处理?当人们种植了庄稼之后,可以囤积一些粮食了,人们还需要每天到山林里四处采集野果吗? 生:把多余的猎物幼崽驯养成家禽家畜,可以把它们养大了再吃;囤积了粮食之后,他们可以不用过过于奔波的生活,逐渐定居下来,偶尔去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引导学生朝原始农业定居生活的方向思考。) 师:如果你是这些原始居民,你还会像北京人一样住在山洞里吗?你会在什么样的地方定居呢? 生:不会,会在交通方便、水土肥美的地方定居。(河边。) 师:所以黄河、长江成为了我们的母亲河,湘江是我们湖南人的母亲河,我国的原始农业最

人教版原始农耕生活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原始农耕生活教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原因,理解建筑艺术和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是,距今约年。 3、北京人发现的地点是,距今约年使用石器,过着生活,会使用,还会保存火种。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4、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开发区中学张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探究导入】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大家想不想了解原始农业时代我们的祖先生产、生活状况?(生:想)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们的世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新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0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里,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粒坠落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拣起来种在地里,没想到谷粒熟了。于是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 大约在7000年前,在中国的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会制造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这表明在中国大地上很多地区出现了文明的曙光。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根据导读提纲阅读课文。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半坡居民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2.河姆渡人生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特点? 3.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和特征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第一段归纳相关知识,学生叙述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时间:距今约六千年。 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坡村落布局示意图》《半坡原始村落遗址》等图片。学生根据课本及图片复述半坡人的居住区布局及房屋特征。 课件展示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3.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及课本内容归纳半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1)制作出磨制精美的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2)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鱼叉、鱼钩、石网坠捕鱼;有时也要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3)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表格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

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执教者 课程内容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 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 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思考对原始 农耕生活的认识;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观察历 史文物图片的基本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将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相关历史知识总结列表,提 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受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 情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艰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 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

并列关系。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 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 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 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 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重点 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难点 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 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版 (3)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第三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形成对比。 三、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是系统学习历史的入门期,由于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有限,初一、四班的学生的基础比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将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毕竟这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于历史的思维方法等,学生都欠缺的。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处于感性思维阶段。所以,从备课到上课就要考虑这一学情。上课起点要低,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学生参入到教学中来,采取小组合作,生帮生、师帮生,多展示一些文物图片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和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原因,理解建筑艺术和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业的发展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是,距今约年。 3、北京人发现的地点是 ,距今约年使用石器,过着生活,会使用,还会保存火种。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4、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思考、回答)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

多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背景介绍: 在我县,乡镇总校中小学视导员的职责管理、督导全乡教育教学校验和教育科研工作,由于工作繁重,事务杂多,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担任从事学科教学,所以,我县中小学视导员担任学科教学的在我之前一个也没有。2008年,我走上中学视导员工作岗位,身上的担子着实不轻,但我实在割舍不下站在讲台上的那种浑身舒畅的感觉,经过反复争取,终于争取到在乡镇初中任一个班的历史教学。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开学伊始,许多新老师都说要听我的课。由于承担者指导新教师的任务,我责无旁贷,在开学初为新教师上了一节常规教学示范课,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堂教学回放: 导入语: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回想一下,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食物来源主要是什么? 学生回答:采集和渔猎,并以采集为主。 教师:对。那时候人们仅靠“采集”食物为主,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会有很多不便之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 学生一:受季节的影响,比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 学生二:受自然灾害影响,像水灾、旱灾等; 学生三: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 学生四: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教师:怎么样才能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呢? 学生:种地。

教师:同学们根据现在的生活给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建议,很好。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根据植物春生夏长秋熟的规律,逐渐摸索到了农耕这一获取固定食物来源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板书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四幅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间:1.8万年前~7000年前) 图片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图片二:一年后,他们再次来到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颗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种下几颗。 图片三: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发现自己种下的种子真的长出来,并且又结了果子。 镜头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 教师:这四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大意如下):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她们种下种子获得了收获,开始了农耕生活。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表扬,并指出:这样原始的农耕生活产生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教师安排:同学们,现在将你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半坡人,一组为河姆渡人,牢牢记住你们的角色,你们已不再是现代人了,而是原始社会的半坡人、河姆渡人,你们先进行组内讨论,各自选出本队代表描述“我”——半坡人或河姆渡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然后,互相向对方提出各种疑问,回答不出来请记载下来。 两组阐述:

《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原始农耕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4.技能目标:分析半坡尖底瓶的结构及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用黄泥制作半坡尖底瓶,说明设计构思及原理;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房屋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困;通过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理念: 1.教材中的理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艰辛、智慧和创造力。 (2)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程度也就越快。 (3)理解北方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南方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不同风格的成因,理解建筑艺术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教学理念 (l)强调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捕捉历史生活中反映人与自然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社会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 (3)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主体内容展示为一个便于学生理解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丰富生动的历史发展进程。 (4)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和初步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导学式讲解法、直观演示法 五、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辅助教学CAI课件;有关插图。 六、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与你携手,一起探讨人类走向未来的脚印!”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进入本课的学习。 猜谜语导人新课: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 师讲:我国的北方人喜欢食粟,南方人喜欢食稻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粟和水稻,学会了饲养家畜,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 课题: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案设计 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 2.讨论法。 3.联系讲述法。 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板书: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老师问:大家能看出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黄色的皮,里面是白色的肉(用ppt) 同学答:水稻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Primitive farming life, teaching design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课标》中对相关内容的要求: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对“课标”要求的基本分析: 识记层次要求,识记对象为“特征”。所选两个遗址分别反映了长江(东南)和黄河流域(西北)原始农耕文化的状况——集中和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原始农耕(以农为主的原始社会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基本情况。——农业(粮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一个“等”字同样是留有余地,教材在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上还出现了红山文化(东北)和大汶口遗址(东),可说明两重点遗址是典型代表。大汶口还以楷体小字方式进行介绍,可与典型的原始社会形态作比较。 3.教材内容分析: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生产内容和生活方式均与长江流域(浙江地区)的气候、自然

状况有关。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与河姆渡应是一种并列关系(相差千 年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 典型代表。但教材介绍的范围更为宽泛(“……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小字不做硬性要求,可与典型的原始社会特 点做比较。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学习重点,中心是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4.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在导入新课时,建议先以提问北京人、山顶洞人每天劳动的 内容是什么?这种劳动每天会有那几种结果?(生活来源不稳定,人 们的居住点不易固定等)那么原始时代的人们又是怎样改变这种 状况的呢?此时再运用导入框内容就较好了。其后还要引导学生分 析这些传说可信吗?——原始居民在“采集”实践中的“发现”产 生了种植生产的“创造”(细心观察、思考,大胆尝试实践是创新 的一重要来源)。——神农氏是无数原始农耕发明者的集中代表。最后要点出:开始农耕生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是人类历史上一 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 在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时(重点),建议先让学生分别归纳各自的农耕成就和特征(可通过 列表形式——教参p20。河姆渡突出水稻的种植——可利用自由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