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论文

儒家经典论文
儒家经典论文

谈《论语》对现代人的思想的影响

《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名著,也是我国古代正统思想的核心体现。它是儒家经典中的经典,它里面的内容对儒家思想在社会各个层面的观点和态度做了系统的阐述,如《学而》篇讲述的就是学习上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想法,又如《为政》篇,本篇就讲述了人们在面对治国平天下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阐述了儒家的仁政和天人合一的观点,成为让中国历代帝王不得不学习的经典中的经典。

作为传统文化的延续的现代中国,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儒家经典,特别是《论语》中的思想对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思维方式,为人处世方式和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论语》中的文化内涵,运用古人伟大的智慧,为自己在现代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服务。

因此,我在这里就《论语》对现代人的思想的影响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批评指点。

《论语》对现代人内心修养方面的影响

《论语》教育人们,人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注重自身修养。如在《学而》篇中有这样的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的,别人不了解自己,可是我们却病不因此对别人新生怨气,这是一种坦荡的态度,是一种宽广的胸襟。如果说要总结成一个词,那么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人生在世,与人摩擦在所难免,但宽容成为了我们人与人交往当中的润滑剂,当问题出现时,宽容能够让我们完美地解决问题。历史上有关宽容的事迹比比皆是。然而,宽容并不是一种很简单的行为,它是需要一定的胸肌和气度的,它取决于人们的内心修养,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是很难做到对别人的宽容的,所以,“人不知而不愠”,这是一种对自己内心修养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宽容他人和脾气好。

《论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功勋,那就是它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播下了踏实肯干的种子,我们的民族一直因有这样的优点而获益匪浅。同样是在《学而》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这样的句子:“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句话教育我们,我们不能够把嘴上功夫做得比我们实际的工作好,我们做事情应该先做后说,少说多做,正如雷锋同志所说:“少说漂亮话,多做平凡事”,这是在生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总是巧言令色,只注意吹嘘而不注意实践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不会出成绩的,我们国家的青少年,理科基础学习要优于西方同龄人,也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有着踏实肯干,少说多做的优良秉性。很明显,我们年轻一代理应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以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是由我们实际的工作推动的。

另外,《论语》中还有很多教育我们为人处世的致世明言,如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胡教育我们要多点反思自己,以获得更大的进步。孔子也曾经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对一个正确的与人交往方式的极大概括,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儒家的“仁”的思想也在这里得到了概括而精华的总结。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很应该做到孔子说的这句话,因为这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一种义务。孔子还有一句话:“过而勿惮改”,这教育我们不要讳疾忌医,这是一种非常正确的看待错误的态度。

《论语》对现代人与人交往方面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整体,没有人是游离在社会以外的,人几乎每天都在面对着如何与他人交往的问题,作为我们经典名著的《论语》,也给了我们在这样的方面的启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仁爱是建立在原则之上的。他虽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怨恨、一种恶意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然而,并不等于提倡以德报怨,这是不可取的。当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怜悯,用一

种无原则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对人生的不负责的浪费。介于这两者之间有第三种态度,即“以直报怨”。用你的公正、率直,不触犯原则地去面对一切。既不过于慈悲,也不过于爱憎决然,是一种中庸思想的体现。强调以德报怨,但是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很明显,这样的道理,并不是说在哪个时代适合,在哪个时代不适合,这是亘古不变的与人交往的准则。

我们看到,在《学而》篇有这么一句话: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翻译是这样的: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人本质是没有等级的,但人在社会中由于分工的不同,难免存在尊卑贵贱,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待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坚守道德的前提下,对待不同的人不同表现可以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正如子夏的话那样,对待父母,我们就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因为父母的恩情是我们很难完美地报答的,对待上级,我们应该忠诚,服从上级的安排,这样才能让上级满意,让工作顺利完成,对待朋友,我们应该做到诚实守信,人都是不希望自己的朋友出卖自己的,所以,当我们对自己的朋友说话诚实恪守信用时,我们就能够把我们的友谊变得更加牢固,让我们的友谊变得无比坚挺,这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意义。

《论语》对现代人治国从政方面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积极进取的,儒家的最高荣誉是“治国平天下”,所以,政治问题一向是儒家思考的焦点。《学而》篇有这么一句话: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在古代“千乘之国”比喻非常强大的国家,治理国家,特别是大国,严谨认真的办事态度是不能够没有的,好像今天我们的国家,如果在作出重大的决策时没有反复和严格的论证,鲁莽轻率,那么造成的后果将会是巨大的。同时,我们在面对黎民百姓时,应该恪守诚实,刚才也提到了,一个人是不希望别人对他不诚实的,普通的人民大众也是一样,如果政府总是不兑现给人民的承诺,那么人民肯定会对政府失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失去了人民支持的政府,必定会被人民赶下历史的舞台。还有,国家是一个社会,社会中的人是有不同的,社会中划分成许多阶层,这维系了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所以,不管是官吏还是农民,国家都因该做好协调的工作,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最大的价值。孔子也强调以德政和仁政治国,正如《为政》篇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历史上每一次农民战争,都是因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出于求生的本能发起反抗,所以说,真正要使社会稳定,根本在于让人民稳定。让人民稳定,需要德政,需要仁政,而不是暴政,以德治国,用道德来教化人民,同时让人民生活在相对安逸的生活中,统治者应该爱人民,了解人民的需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生活在幸福的社会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

《论语》在以上几个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当然,我水平有限,对于《论语》——这部旷世巨著在其他领域的贡献,我就很难在这里继续探究了。一言以蔽之,《论语》作为我国古代思想的精粹,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闪光之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论语》的精神,为我们日后的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儒家经典语录有感

读儒家经典语录有感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正统的,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而正因为其在中国人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使得其很多经典的著作能历经岁月的磨难却仍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辉,照耀世人! ------------题记 今天我就把自己读过并深有感触的相关儒家经典语录罗列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语出《周易坤》,此语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古代贤者对于善恶因果的理解,《周易》提出这一个观念不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一些观点,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醒世人要注意积善行德,正如佛家所宣讲的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联想到《周易》的时代背景,可以很好的发现这一点。虽然史学家对于《周易》的具体写作时间不清楚,但是大部分人认为是在战国晚期,联想到那个战火纷飞,万物萧条的时代,不难发现作者是如此的希望人们可以积极行善,哪怕只为“积德”,但只要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又有何不可呢!?由此可以发现,经典能流传这么久,并不是因为人为的推动,而是因为其本身就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引人向善,引人向前,此语被我放在第一位无它,只是我感觉它很好地契合了儒家的思想精髓---仁! “德不孤,必有邻”,语出《论语.里仁》。词语的大致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于君子等有良好品德的人的鼓励了吧!儒家经典中有很多鼓励君子奋勇向前的语录,孔夫子曾经说过“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对于君子理想人格的一种解读,也是期望。有人说过《论语》一问,纵观全篇,就是为了教人学为君子。虽有偏颇之处,但却也可看出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重视。“德不孤,必有邻”一语更是说出了孔子对于“世人皆为君子”的一种向往吧!生处在最为动乱的时代,无力更改当权上位者的施政纲领和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对于民众的欺压,渴望君子之道也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了,可是这种悲哀却使得中国在历朝历代都出现过那种为了民族大义而英勇献身的儒家代表。至今还记得苏武北海持节牧羊十八载,宁死不屈,无怨无悔;至今还想起文天祥宁死不降金的英雄气节;还有戊戌变法中“甘愿做为变法流血第一人”的谭嗣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是孟子在见到齐宣王时对他宣讲自己的施政纲领和自己的政治主张时提出的一个关于仁政的观点或者是表现。这句话也代表着儒家对于“仁”的不懈追求。“仁”一直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这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情形,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美丽啊!?可是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有点困难,世人实在难以做到孟子提倡的那样。但是我们却不可以因此就否定孟子关于这一点的论述。不论其他,仅仅因为其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就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理想或许永远没法实现,但是我们却不可失去梦想!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语出《礼记?曲礼上》。大致意思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毫无疑问,这句话也是孔子对于看待他人,约束自身,如何更好的是自己成为君子而提出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有着引人向善,友好相处的意味儿。在孔子的观念里,是否永远都不该去轻易的看轻一个人,去看第低一个人。孔子确实不愧为儒家之圣,即便是一句简单的话也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谈其他,这句话本身就暗含着处世之道,如何与他人更好的相处,从此间我们便可得出一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论语》导读 教案

《论语》导读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生平及《论语》相关常识;识记《论语》中经典篇章。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解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论语》中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经典篇章,并能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取其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授课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进行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论语》、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2、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 3、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 夫子,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 最为人们所熟悉。 4、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著作。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一所所孔子学院也相继成立,孔子的思想已影响到全世界的人。 (多媒体展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罗大经《鹤林玉露》

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分析

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分析 【中文摘要】近年来,关于儒教是否为宗教的研究和争论被学术界广泛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等基本国策的确立,特别是国家开始正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以后,人们对传统价值意义的理解开始发生改变,人的文化认同和身心安顿等现实问题日趋尖锐复杂。由此,社会和学术界企图建立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系统来应对解决以上问题。论文的选题和意义:通过对当前国际环境分析得出,多元文化已然成为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亨廷顿据此提出了“文化冲突”的概念,儒家思想的价值和作用被重新认识和评估。在中国,历史证明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必须由先进的文化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要求我们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创新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性。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对引导儒家思想文化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参加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文献法、宗教比较、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对儒家思想的宗教性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渊源及儒家思想宗教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其次,分析了宗教和

宗教性的静态与动态的区别。论证得出:儒家思想与中国原始宗教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孔子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周公,具有文化的连续性、继承性。虽然孔子对原始宗教加入了的人文关怀,但终究脱离不了当时的历史、社会生产力条件的制约。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和神道设教具有显著的宗教性,作为儒家的代表思想的天命观继承了三代以来对原始“天”的崇拜,又更加抽象到主宰人生命运、自然世界的不可抗力、超自然力。儒家以神道设教作为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础,其主要思想是对天和祖先的敬畏,在其敬天法祖的思想下,对天和祖先的祭祀活 动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儒家思想有极强的内在道德超越性,使其信仰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境界具有宗教性和独特的人文关怀。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伦理的指导法则,带有宗教性的禁欲等思想。但儒家思想缺少宗教所必须的宗教仪轨、宗教组织。综上所诉,儒家思想具有较强的宗教性,但不是完整意义的宗教。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About Confucianism whether for religious research and debate attention by academia.Since the 1990’s, Chinese society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s “tak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reform and ope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basic state policy, especially countries formally began with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o locate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economy of traditional later, people value significance of understanding began to change, people’s cultural identity and body and mind

道家经典导读

道家经典导读-阅读材料1 ◎“轴心时代”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和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涌现。希腊先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这数个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括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点燃。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道家” 1、《论六家要指》(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 …………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

儒学论文

儒学初探 王新越13000313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至今也是部分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儒家的学说基本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然而现在看来确实有很多东西是“糟粕”,应该舍弃。但是儒学依然有很多东西于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思索与探讨是有进步意义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的。但是如果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大致内容,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 儒学的基本内容: 一:礼的约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荀子在其《礼论》篇中极为精彩地描述了礼文化的发展历程:凡礼,始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意思是说,礼,开始时简单,逐渐比较完备,最后达到满意。 礼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命形态,它的内在结构与人的文化生命结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基于此,儒家还赋予了礼文化以生命的形式,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德的教化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在中国,孝顺、赡养父母向来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这一点毫无疑问。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对父母的供养、对祖先的祭祀,维护家族的昌盛和荣誉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水浒传》中的宋江最初不同意“落草为寇”,深怕自己辱没了祖宗。这些正体现了“孝道”的观点:个人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个人关乎家族的声望和延续。个人生死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个人人格才是最重要的。扩大来说,这些都是儒家文化中“礼”的存在表现。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人文关怀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

儒学经典-教学大纲

《儒学经典》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86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一、教学目标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人文教育的经典,同时也是文学名著。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深入地研读一些儒学经典非常必要。通过本科程的学习,学生可望达到以下目标:提高解读古典文献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思想素质和综合文化素养,最终为造就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拟对儒学经典中最关键的选文进行精讲,如《论语》中有关论学、论仁、论礼、论君子、论境界等方面的选文,《孟子》中关于性善、义利、王霸、养气等方面的选文,是儒学的关键内容,需要精讲。文字比较易懂的选文,主要让学生自己解读,如《大学》中关于治国、平天下的有关章节。为了突破难点,讲授过程中将结合现代社会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来加以说明。必要时还需借助西方的一些理论,通过对比,来加深理解。 教学环节主要有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老师讲授难点、讨论、背诵、写读书笔

记等。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以作业情况、课堂讨论情况等表现来评定,占总分的百分的40%;期末采用传统闭卷考试形式,占总分的6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论语》选读 第一节《论语》简介 第二节《论语》论“仁” 第三节《论语》论“礼” 第四节《论语》论“君子” 教学重点、难点:“仁”、“礼”的含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论语》中的“君子”与此前“君子”概念之间的异同课程的考核要求:熟读全部选文;背诵关键选文;理解文本的确切含义。 了解:孔子的生平,《论语》的成书和体例,记住《论语》中的核心概念。 理解:“仁”和“礼”的概念,“仁”和“礼”的相互关系 掌握:孔子对“君子”概念的深化,其“仁”学的突破性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应用:通过所学,分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所在,辨别后人对孔子思想的某些误会。 复习思考题: 1.孔子的“君子”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意义?为什么? 2.孔子的“仁”、“君子”概念,比此前的“仁”、“君子”概念,含义上 有何发展和突破? 第二章《孟子》选读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民本思想探析 摘要: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有其独特的内涵。它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并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对历代统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剖析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利弊,以有助于实现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变。 关键词: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制度建设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它既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又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儒家的民本思想因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对现实的正面反映成为中国民本 思想的主流。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提出爱民、利民、重民、养民的思想。作为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统治阶级治国的要略,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实际运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和治民之道,其最终去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 (一)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

儒家民本思想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于西周初年,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民轻神”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左传》中的有关论述,都突出宣扬了“恤民以德”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继承这些宝贵资源,系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其“仁爱”精神推及社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为外王,亦即“德政礼治”。他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教为本,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孔子还反对厚敛、攻伐与独裁,要求统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谓“政者正也”,正是对统治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以内圣之学开启了外王之道,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思想。孟子之后的荀子更强调民众的力量的两面性。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下之视上,欢如父母”的“父母官”思想,另一方面则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他比孟子更加重视教化,更加重视对利用民心作乱的提防。 (二)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 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民本思想,其根本立足点是出于巩固封建专制的目的。在他们看来,民众终究是“至贱”、“至愚”的,是“夫民之为言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题目:儒学与传统文化浅论 儒学与传统文化浅论 【摘要】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字】儒学传统文化和谐修身精神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一、儒家文化的源起 什么是儒家文化?回答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搞清什么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文化应该是社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自觉实现儒化的必然结果。儒家思想严格地说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不过,儒家学派的思想并非与史俱来,它是在我国的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由春秋末期伟大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正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__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

儒家经典赏析题

儒家经典赏析训练题 1、(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晋灵公不君:厚敛其雕①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 【注】①雕:刻画,绘制。 23.孔子对“君”“臣”的要求是什么?(2分) 24.从齐景公的“言”和晋灵公的“行”分析两位君王的不同(3分) 2、(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3.王安石认为,一个人实现他的目标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志”、、和(2分)24.根据王安石的这段话,结合你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在上述三者中选择你认为对实现理想具有最重要意义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 23.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主张“性本善”观点。(1分) 24. 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 4、(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儒家文化鉴赏论文

《周礼》的生态伦理内涵 人类生存必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人 们的共识。《周礼》中就有这方面的明确记载。《周礼》虽非专门记载上古时期生态伦理学的著作, 但其中的内容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而且能够启发人们认识人类与自然和谐并存良知的思想内涵。 《周礼》是记录西周时期礼法、典制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对西周立国以后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制度做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记载, 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秩序和生存状态。其中记载了不少关于当时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制度, 蕴涵着当时人类的生态观念和生态伦理观念。探讨其中的生态伦理内涵有助于我们纠正在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某些局限和偏颇。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中记载: 日至之景, 尺有五寸, 谓之地中。天地之所 合也, 四时之所交也, 风雨之所会也, 阴阳之所 和也, 然则百物阜安, 乃建王国焉。 周人在封建邦国时, 就非常重视地理位置即生态环境的选择, 自然是很典型的生态意识的外化。这里, 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阴阳交感”。所谓“天地之所合, 四时之所交, 风雨之所会, 阴阳之所和”无不集结着“阴阳交感”的原则。这一最基本的原则确立了以后, 才有可能是“百物阜安”, 也才具备了“建国”的条件。 周人尊重宇宙一切有生命的物质, 显然是从原始社会神话时代的“活物观念”中序变出来的。“百物阜安”是周人对物质生命形态长存最由衷的祈愿。出于对人类自身生命本能的关注而考察到的自然与生命这种极为奇特的关系, 使周人认识到, 自然、人类以及其他生命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彼此为生存基础的。因而, 关注人类共同体的生命存在的固有价值, 必须重视物质世界其他生命存在的固有价值, 这是非常典型的生态伦理生存指向。 《周礼·地官司徒·闾师》中载: 凡任民: 任农以耕事, 贡九谷; 任圃; 以树 事; 贡草木; 任工以饬材事, 贡器物; 任商以市 事, 贡货贿; 任牧以畜事, 贡鸟兽; 任嫔以女事, 贡布帛 ; 任衡以山事, 贡其物; 任虞以泽事, 贡 其物。 上引资料, 反映了西周时期华夏人类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多样性物质生活形态, 农、工、商、牧、和渔猎等经济结构, 为周人的生活提供了相应物质资源, 为自身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空间, 任农、任工、任圃、任衡、任虞等是周人特定的生产实践活动, 这为周人获得了独立的生存权利和邦国的“贡税”——建立了家国一体的经济格局, 这种经济格局是在对自身生命形式和对自然界物质生命攸关的理解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生命的影响, 是周人考察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重要依据; 考察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方式, 也为人类选择多样性生存方式提供了有利的参照系统。

大学中庸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

1、《大学》的作者是() A戴圣B曾子C秦汉之间不知名的儒者 C秦汉之间不知名的儒者- 正确D二程 2、八条目的具体内容是() A格物致知诚意修身近道齐家治国平天下B格物致知诚意修身正心齐家 治国平天下 B格物致知诚意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确C格物致知慎独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D 格物致知慎独修身近道齐家治国平天下 3、八条目涉及到的领域包括() A政治道德教育B认知政治道德 B认知政治道德- 正确C教育认知政治 D 政治道德管理 4、诚意的涵义是指() A端正心思B意向专一 B意向专一- 正确C独处时谨慎D反躬 修己 5、《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A屈原B陶渊明C董仲舒 C董仲舒- 正确D司马迁 6、《中庸》的作者是() A孔伋 A孔伋- 正确B戴圣C曾子 D 朱子 7、中的涵义是() A恰好 A恰好- 正确B中央C和谐D平庸 8、儒家主张中的方法的宇宙观基础是()

A宇宙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A宇宙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正确B宇宙是无限的C宇宙是有限的D宇宙是物质的 9、做到中的方法主要有() A忠恕守礼素位而行遇事要有准备 A忠恕守礼素位而行遇事要有准备- 正 确B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C慎独D反身而诚 10、中与和的关系是() A 中乃和之本和为中之用 A 中乃和之本和为中之用- 正确B中为和的 内容和为中的形式C中为和之目的和为中之手段D中乃和的境界和乃中 的要素 11、诚的涵义是指() A态度诚恳B真实无妄 B真实无妄- 正确C物质D道德 12、诚之是指() A天之道B人的修养工夫 B人的修养工夫- 正确 C 慎独D反思13、人之所以不诚在于() A言、思和行之间的不一致 A言、思和行之间的不一致- 正确B利益驱 使C人会犯错误 D 自欺 14、诚之工夫的基本原则有() A 身心一体内外一致言行相顾 A 身心一体内外一致言行相顾- 正确 B 中和C素位而行D慎言敏行 15、《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道”思想的内涵是()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道德价值 <1>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2>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3>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与当今的法制并不冲突。严格来说,一个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会触犯法律,危害社会。虽然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严格的的道德体系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其道德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

大学儒家思想教育启发【论文】

大学儒家思想教育启发 1引言 2500多年前“,万代师表”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开了儒家修身教育之先河,培养了无数为民请命的志士仁人.随着时代的变革,大学诞生了,发展到如今,大学教学的目的、功能、手段和方法都与过去大有不同,在现代知识经济体制下,大学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我国古老的儒家教育哲学思想,又能否适应新时代的背景,为今日之大学教育点亮明灯?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2早期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早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教育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它开创了道德方面的人格塑造、品德培养、毅力锤炼、情操追求等的先河,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对教育的目标、内容、作用、原则和方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中流砥柱,促成了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儒家教育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特点. 2.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定胜天”说的都是人对自然规律能动的适应和控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概括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脉络.天人关系以伦理为内容,孔子把人性与天道联系起来,提出了“仁”的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仁义和理智都是人性,每个人都有向善的天性和能力,教育就是要通过不断的修炼发挥出人固有的善性“,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2.2政教统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为政治服务,这是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一大特征.儒家重视“仁政”和“德治”,要施仁政,行德治,就必须“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使天下之民都能够达到“明人伦”,自觉地约束自己.通过以“仁”为道德价值标准,政治上实行“仁政”,从孝悌出发,对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3知行一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教育并不是在言传上传授知识,实践也是个好老师,一个正确的理解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实践经历得越多,人就越有智慧.所以孔子往往只是

论语与儒家文化论文

浅谈《论语》中“礼”的作用 摘要:一本《论语》道出了文化的经典,《论语》是孔子儒家文化的体现,恰恰如此,《论语》中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至今影响着我们代代人,本文从《论文》出发谈谈《论语》中的礼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礼作用 春秋末期,一个极度混乱的时代,礼崩乐坏,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它的权力和威信,周王朝的天下,周王室的制度,也名存实亡。中原各国战乱不断,各国的人民早已无法正常安定下来。孔子正是出生下这样的时代,仿佛是命中注定,而他的一涉足,就是整个人生。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我对禘礼,只待香酒初献灌之后,便不想看下去了。”孔子是如此的失望,可见当时的礼的状况。他崇拜周王室的礼仪制度,周王室的文化,于是,他致力于实践,对君王大夫的劝导,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试图挽救周礼。礼也成为《论语》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字眼。然而礼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礼在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方面的意义。从三条(天地,祖先,圣贤)之礼方面去了解,它具有宗教的意义。此为它也有制度的意义,即所谓礼制,礼制是历代法典的基础。”(1)可见礼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礼作为一项制度,必定有维持稳定,安定社会的作用,同时其目的也必定是向统治者靠拢,保护统治者的利益。礼具有宗教意义,不仅是一项传统,是统治者想根深蒂固于人民思想的一项宗教礼仪。

在统治者看来能够始终维持自己个人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从礼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礼的作用,通过我的学习和思考,我把礼的作用共分成了三个方面:政治大体系方面,社会环境方面,个人修养方面。这和徐复观先生《谈礼乐》里说的礼乐的作用有点相像。 礼在政治大体系方面的作用; 春秋末期,周王朝的延续,是一个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封建体系,是一个统治者高于一切,贵族次之,人民最“贱”的社会。同时周王朝的坠落,各国为权力争夺,战乱四起。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孙氏以大夫而行天子之礼,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这是孔子不满于鲁君不能制裁其人的放肆。 孔子如此重视礼,可见礼必有上下之分,而不是孔子存心袒护当时的国君。就礼而言,礼之本在于人心之仁,违背礼之事情都是仁心的不善良的体现。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态,肯定会对社会的和谐产生负面的影响。 礼的存在进一步确定了封建的等级和层次。“各种实行礼的活动,其个性化得程度各不相同,个结果是,他们所确立的身份形成了层级系统。这些身份构成一种社会脉络,它通过各种顺应模式的协调而产生意义”(2)。 政治的关键仍然依托于传统的血缘关系,国就是家的一个放大。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的确定,形成了有差别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