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一中申报全国诗教文化先进单位材料修改版

涟源一中申报全国诗教文化先进单位材料修改版
涟源一中申报全国诗教文化先进单位材料修改版

涟源一中申报全国诗教文化先进单位材料(修改版)

————————————————————————————————作者: ————————————————————————————————日期:

诗文甘霖润学田,湘中宝地耀华光。

——湖南涟源一中诗教文化风景独好

王晓林潘国雄

巍巍龙山,悠悠涟水,湘中腹地,人杰地灵。湖南省涟源市第一中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湘中腹地——光明山,是人才荟萃的省重点中学。这里古木参天,环境幽雅;这里名师荟萃而诗文氤氲,风云激荡而人才辈出。沐浴七十载教育岁月,造就一中人奋进精神。

一、良好的诗教文化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校园诗词文化底蕴。

涟源一中由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创办,这是一方历经时代巨变沃土,这是一所沉淀文化精髓的学校。1938年,廖世承看中蓝田这块寓意着“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宝地,便在光明山麓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师范学院。

这里先后云集了钱基博、钱钟书、储安平、孟宪承、郭一岑、朱有光、高觉敷、汪伯明、马宗霍等87名教授、46名副教授任教;这里是爱国教育家钱基博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在日寇逼近蓝田,国师西迁溆浦的危急时刻,他毅然做出誓与蓝田共存亡,决心以身殉国的壮举;这里是钱钟书文学创作的丰硕时期,他的《谈艺录》就是在这里开始写作的,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和诗集《槐聚诗存》都是在这里创作的,他以国立师范学院为原型写就世界名著《围城》,饮誉全球。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读书风气非常浓厚。如前所述,院长和附中校长都是知名的教育专家。办学民主开放,透明度高;有事常跟学生商

量,因而当碰到困难问题时,很能够上下一心,共同解决。加上学校的设备良好和教师力量雄厚,生活条件安定有保障。由于有了这些优越条件,因之学生都以能够进入这样的学校为荣,对于自己的学籍和前途十分珍惜。于是大家竞当好学生,读书风气十分浓厚。每天早起在操场上、山麓边、竹林里、小河旁,到处洋溢着琅琅读书声:背古文,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晨念是当时听来十分悦耳的一道风景线……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蒋竹如在学生毕业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每人赠“藏头诗”一首以资勉励。不是对所教学生关系密切、有深入了解,是很难做到的”

—选自《星光闪现、学苑留芳的国师附中》作者:李方、冯惠溢在其后的代代校友甚至退休教师也通过诗词的形式记录对家国

的忧思与关注,对人生理想的孜孜探求,积淀了如繁星般的灿烂名篇。

二、竭诚投入诗教文化的保护与建设工作。

涟源一中于2009年成立专门的诗教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亲任组长,将本校基建、教务、科教等部门联合起来,统筹策划,科学有序推进诗教文化建设。

首先,派专人到省市档案馆查找本校有关资料,了解创校历史渊源,收集历年来的名家诗文名作并整理归档保存。

其次,2009年,学校投资近百万元修建了环绕于国师广场四周的诗词文化墙,将几百首璀璨的校友诗词佳作刻成碑文,这些诗词作品除了选取钱钟书、马宗霍、徐燕谋、谢扶雅、储安平、徐达、曾仲珊、邓志瑗、沈志云等名流大家的大作外,还向校友发起征诗词对联

活动,并从中择优刻碑,这些熠熠生辉的诗词佳作,掩映在葱郁的绿树中,静待在争艳的繁华间,供学子们品味咀嚼,让学子们了解时代风云,关注社会国家,体悟前人求学笃志的抱负,汲取文化营养。

诗词文化墙部分作品展示:

国师校门联

山对光明,毋玩日愒月;?

?士希贤圣,好由义居仁。

???

国师开学典礼联

冬至春来,礼成开学;梅山涟水,地便藏修。

钱基博(1886—1957),江苏无锡人。著名古文学家、爱国教育家。国师教授、国文系主任。

山中寓园?

箕踞长松下,横眠老竹根。

一枝聊可借,三径已无存。

故物怀乔木,羁人赋小园。

水波风袅袅,摇落更消魂。

——选自钱钟书《槐聚诗存》

窗外丛竹??

上窗写影几竿竹,叶叶风前作态殊。

萧瑟为秋增气势,翩翻类客转江湖。

不堪相对三朝格,漫说何能一日无。

便当此君亭畔物,高材直节伴羁孤。

?????——选自钱钟书《槐聚诗存》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文学大师,被誉为一座“文化昆仑”。曾任国师英语系主任、教授。长篇小说《围城》是以其辗转来蓝田,在国师任教这段生活经历为素材进行创作的。

蓝田初雪?

谢扶雅

琼花开遍禹王宫,卅载韶华逝水中。

几度蓬瀛陈迹里,蓝田一夜白头翁。

谢扶雅(1892~1991),浙江绍兴人。著名基督教学者、翻译家。曾任教于国师。

三、全校教师对诗词有浓厚的热爱情怀,课堂内外多以诗词抒发真挚感怀,诗词创作取得了全国性奖项。

中秋有感

朗月苍穹圆,

金冈桂枝粘。

登高望桑梓,

凭轩断丝弦。

——现任教师吴海华诗作首先,全校40多名语文教师利用课堂主阵地,积极向学生讲授诗词知识和鉴赏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显著。语文教师王晓林执教的诗词鉴赏录像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荣获湖南省多媒体教学大奖赛特等奖(全省仅2人获此殊荣),吴子政老师的诗词鉴赏复习课《炼字》获娄底市一等奖。

其次,教师们积极倡导诗词创作。尤其是语文教师,将生活感悟入诗,大力从事诗词创作,甚至数学老师谢佳文、周煌等也加入诗词创作的队伍中来,他们往往以身垂范,创作大量的诗词佳篇。如钟安序、王晓林、尹立新、吴海华、龙立华、谢剑兴、潘国雄等老师的诗词创作往往见诸报端。尹立新老师的作品被评为“娄底芙蓉杯诗词大赛一等奖”;退休教师卢正来将自己任教期间的诗文作品一一整理,出版

了《我爱山茶花》;退休教师协会——老年人科协更是将众多退休教师的诗词作品编著出版;潘国雄老师作为校报主编,在校报中开辟了专门的诗词栏目——《诗园芳甸》,其中的诗词以丰富的题材、别致的触角、精致的语言、精美的意境使该栏目荣获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内优秀报刊最佳版面奖。

再次,学校教科室将教师们的诗词教学心得、论文、教学设计集结出版,编就了《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光明山》等书籍专著,探讨诗词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此外,开设校本课,以古诗词教学为契机,以诗词文化为基础,带领学生领悟诗词魅力,传承诗词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在全校开展诗词朗诵大赛。诵读篇目以红色经典诗文和传统诗文为主。诵读形式不拘一格,活泼新颖,特色鲜明,借助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元素,充分体现作品内涵。去年,学校被娄底市教育局评为经典诵读特色学校。

四、学校文学社团诗词创作大放异彩,佳作纷呈并夺得全国性大奖。

一方面,涟源一中在2010年恢复成立国师时期的白云诗社,继承诗文创作的优良传统,使学校诗词创作氛围日益浓厚。另一方面,涟源一中开设的三闾文学社是诗词摇篮,是传播诗词文化的基地。1978年开始出版《三闾文学报》,报头大字由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谭谈亲手拟写,同时,为提高学子的诗词创作水平,文学社多次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谈、省文联副主席萧育轩等省内外名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2003年——

20004年,该社先后有王少来、刘西湖、谢旭阳、龚红玉、吴丕、谭昱东、廖晶晶、郭送南、陈立人等会员在第二、三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中获得全国大奖,并两次受到大赛评委主任贾平凹、顾振彪和特邀评委余秋雨等名家的亲切接见和鼓励;仅2004年,该社会员在全国省级以上权威书、报、刊发表作品共40余篇(其中有4篇收入由余秋雨、贾平凹、曹文轩、顾振彪主编的的国家级出版物)。湖南省教育电视台“新视点”新闻栏目曾对其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作过专题报道。2004年该社在湖南省首届十佳百优文学社团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文学社团”。2005年6月,在娄底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娄底巨变在身边”征文比赛评选出的20篇获奖作品;2009年《三闾文学报》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内报刊一等奖,三闾文学社也荣获“湖南省优秀社团”,“全国百佳优秀社团”和“少年作家基地”称号。涟源一中学子部分诗词作品展示:

潇湘妃子

C473陈婷

孤标傲世心高逸,娇花弱柳天仙子。

木石前盟谁人知?金玉良缘情为纠。

问菊问天问情处,葬花葬心葬意求。

焚稿断痴香魂散,红楼一梦断绪留。

指导老师:潘国雄

观校园文化墙有感

C462李白云

先贤美文聚光明,

我辈闻鸡起五更。

国师精神今犹在,

当立宏志震轩辕。

指导老师:谢剑兴

碑文

C470 冰檐

故人此地留碑文,行楷几行为谁深?

字句当遣苏辛意,锋笔自成颜柳声。

行年似走长安路,客岁曾留洛阳城。

碑墨未褪离歌渐,万家灯火等故人。

指导老师:戴立求

作为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湘中名校,涟源一中在诗词教育文化领域硕果累累,给代代的学子以心灵的甘露,滋养了一批又一批奋发的有为青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