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中药剂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中药剂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铢=~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克, 1刀圭=毫升约克,1撮=4刀圭=2克,1分=~克 1方寸匕=10刀圭=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 枳实一枚约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公分,1尺=23公分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克,

1刀圭=毫升约克,1撮=4刀圭=2克,1分=~克 1方寸匕=10刀圭=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 枳实一枚约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公分,1尺=23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着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以下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 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1寸=2.3公分,1尺=23公分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

临床常用中临床常用中药简表

1、辛温解表药 【麻黄】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麻黄汤》 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 【桂枝】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桂枝汤》《麻黄汤》 温经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桂枝附子汤》《小建中汤》《温经汤》 助阳化气: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甘草汤》 【紫苏】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杏苏散》《香苏散》 行气和胃: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解鱼蟹毒:用于进食鱼蟹中毒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 【荆芥】 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而有表证。 止血: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炒碳用)。 【防风】 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荆防败毒散》 胜湿:用于外感风湿或风湿痹痛。《羌活胜湿汤》 止痉: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痉挛抽搐等。《玉真散》 【细辛】 发散风寒:用于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沉等。《麻黄附子细辛汤》 祛风止痛:用于头痛、牙痛、痹痛。《川芎茶调散》 温肺化饮:用于肺寒咳嗽,痰多清稀。《小青龙汤》 【白芷】 散寒通窍: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九味羌活汤》 祛风止痛:用于风邪所致的眉棱骨痛、牙痛、头风痛、鼻渊头痛。《川芎茶调散》 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痛,为外科常用药。《仙方活命饮》 燥湿止带:用于寒湿带下,色白清稀。 【香薷】 发汗解表:用于夏季风寒挟湿、恶寒发热、无汗、头胀痛。《香薷饮》 和中化湿、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薷术丸》 【羌活】 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九味羌活汤》 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以项背、肢节等上半身为宜。《蠲痹汤》 【藁本】 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巅顶痛,痛连齿颊及偏头痛等。《神术散》 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冷痛等。 【辛夷】 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鼻病,为鼻渊要药,偏于风寒常与细辛、白芷等同用;偏于风热常与薄荷、黄芩同用。 2、辛凉解表药

常用中药的常用剂量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 邵忠民 品名性味归经剂量功效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3-10g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归肺、脾、胃经。5-10g 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5-10g 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5-10g 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辛、苦,温。归肺(膀胱)经。3-10g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3-6g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6-12g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3-10g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5-10g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5-10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柴胡苦、辛,微寒。归肺、肝、脾经。3-10g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甘、辛、凉。归肺、脾、胃经。10-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苦、辛、甘,大寒。归肺、胃经。15-60g 清热泻火(清气分、肺胃实热),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5-15g 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肝、胃、肺经。5-15g 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经。10-15g 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5-15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2-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6-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 ①治湿热病药 金银花微苦辛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归心肺、小肠经6-15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苦、寒。归肺、心、胃经。10-15g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②治热毒疮疡药 蒲公英苦、甘,大寒。归肝、胃经。10-30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③治热毒泻痢药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6-15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④治咽喉肿痛药 射干苦,寒。归肺经。6-10g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胃、肾经。10-30g 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归心肺胃肾经。10-15g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6-12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 赤芍苦,微寒。归肝、心经。6-15g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泻肝火。 5.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6-12g 清虚热,凉血,解暑热,截疟。 地骨皮甘、微苦、寒。归肺,肝、肾经。6-15g 清虚热,凉血,清肺降火。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2010-02-27 11:50:28)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 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 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

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 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 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 16÷10,1钱约等于3.72克。 一两=10钱=37.2克 一斤=16两=595克一錢是三克那钱与分如何换算呢?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 肝火:泻青丸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 肝阳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 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 宽胸舒气化滞丸 虚秘:阿胶、蜂蜜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阴 虚胃痛:补益蒺藜丸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痰饮内阻:二陈丸 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 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第十三节月经不调 肝气郁滞:坤顺丸血虚证:宁坤养血丸气不摄血: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血热内扰:清热凉血口服液 第十四节心肌炎 营心丹 第十五节痛经 气滞血瘀:调经益灵胶囊阳虚内寒:蔘桂理中丸 气血虚弱: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肝肾虚损:坤顺丸、六味地黄丸 第十六节咳嗽 风寒袭肺:参苏丸、参苏宣肺丸风热犯肺:止咳枇杷露、安嗽化痰丸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8 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中药的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它主要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T容量 (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T重量(斤、两、钱、分、 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 年国务院令)。 单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30g 1钱?3g 1分?0.3g 1厘?0.03朋清以来衡量计量多采用16位进制。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中药剂量: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5-10g,常规剂量均指无毒;洗剂:30-60g。) 【xx 剂量?如何掌握?】 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除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 10g;量较大者15-30g。植物药一般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鲜品加倍;丸散减量;儿童酌减;外用适量。)然而用药剂量的恰当与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单掌握一般用量还不够,还须掌握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势、职业,用药方法及地域、季节等变化用量,只有这样才能用量准确,取得安全高效的结果。 1、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 (1)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增减用量: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据药材质地的轻重增减用量: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之品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之品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新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 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 个黍米重12 铢,两个12 铢为1 两,16 两为斤,30 斤为钧,4 钧为石。 (汉代“石”读hi,后世读dan )。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15.625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 ),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 10 毫升,

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 1.8 克, 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 4.2 克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 克草木类药末约1 克),蜀椒1升=50 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梔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枳实一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 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 两为今之15.625 克,1 斤为250 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 ,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古代中药剂量考证

古代剂量考证 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 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 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 〖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 【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 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 【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6】 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 --【《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 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藥用法用量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40克以上調節血壓の動態平衡.在王清任の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滯。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の功能,我の經驗是用3-6克)。 白術——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の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川芎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曆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の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の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の調節作用。 川芎引經少陽勝於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の雙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の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の妙藥。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の療效,其用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下)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下)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古今换算及其历史演变(第三稿)(下)(2012-03-27 23:49:52) 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伤寒论》源流考究 (六)后世官修医书对汉代方剂剂量“一两”的认识前面说过,从中国度量衡演变史来看,汉代之后度量衡量值呈逐整体渐变大的倾向,尤其在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时代的北魏,北魏后期的度量衡器急剧增大,为历代之最。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了隋唐度量衡制度出现了“大制”。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所以这两个朝代的各种制度都沿袭北朝的相关制度并加以发展 变化和创新。度量衡制度,隋文帝是大制(京师北方长安),继位的隋炀帝是小制(京师南方洛阳)。唐代的权衡是大小双轨制,药秤沿用古制不变。《旧唐书》卷48“食货上”:“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即同汉代衡量),自余公私用大升大两。”《通典》、《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也明确记载医药用小升小两(即

220克/斤13.8克/两;200毫升/升),其余公私用大升大两(唐宋大制一两为41.3克),大小衡制之比是三比一,即大两的一两是小两的三两。在唐代的方书中也常杂有用世用度量衡计量的情况,但会特别注明,如“前N味并用大斗大升”(《外台秘要》卷31乌麻地黄酒方)、“ 已上药并是大秤大两”(陈增岳《敦煌古医籍校证》279页)。 北宋政府官修医书将古典方剂中的计量单位换算成本朝的 度量衡单位,实际的剂量基本没有改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如此,之前的《太平圣惠方》也是如此。所谓“古之三两,为今(宋)之一两(大两,41.3克,三分之一为13.8克)”。公元992年的北宋官修《太平圣惠方.卷八》的《伤寒论》方剂剂量,就已经全部换算成北宋通行的剂量,即汉之三两,为宋之一两(大两),如桂枝汤的桂枝汉方为三两,此书改成宋一两。每服一般为四钱。林亿等人的官修《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这样规定:“则今之此书,当用三两为一两,三升为一升之制,世之妄者乃谓古今之人,大小有异,所以古人服药剂,无稽之言,莫此为甚,今之用药,定以三两为今一两,三升为今一升(药方中的计量,220克/斤13.8克/两;200毫升/升),方中虽皆复有用尺寸处,旧例己有准折斤两法,今则不复重述也。“今从旧例,率定以药二十古两(276克),水一小斗(10升为1斗,200毫升*10=2000毫升)煮,取今一升五合,去滓,分三服,自馀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肝火:泻青丸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 肝阳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虚秘:阿胶、蜂蜜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气滞症:舒郁九宝丸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食滞胃痛:加味 保和丸、大山楂颗粒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阴虚胃痛:补益蒺藜丸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痰饮内阻:二陈丸 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 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第十三节月经不调 肝气郁滞:坤顺丸血虚证:宁坤养血丸气不摄血:参桂鹿茸丸、内补 养荣丸 血热内扰:清热凉血口服液 第十四节心肌炎 营心丹

中药剂量

A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 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大于30g 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C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柴胡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 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 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 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柴胡6克解肝郁,柴胡10 克升举阳气,柴胡20---30克可清热, 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D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

单味中药47种大剂量的奇特功效学会了治病事半功倍

单味中药47种大剂量的奇特功效学会了治病事半功倍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 例如:?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 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 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用时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导致死亡的 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

文化内涵视角下临床常用中药别名命名意义及规律研究

文化内涵视角下临床常用中药别名命名意义及规律研究 临床常用中药其别名命名独具特色,意义深远。本文通过文化内涵视角分析中药别名命名特点和规律,探讨中药别名的意义,既丰富了中医药文化,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认识中药别名也易于学生记忆中药名称及其功效,同时也利于提高临床处方用药的准确性。 1.引言 历代中药本草相关文献记述有已超过三千多种中药品种数量,到本世纪初期,已确定的中药品种可达一万二千多种,临床常用中药也多达一千多种。从中药临床应用实际出发明确中药命名的文化内涵和命名规律,特别是了解中药名与其别名的命名意义,对于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准确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命名是在各家医者经过几千年来临床中药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而来的。根据药物的某种特征或药性等不同因素而确定并广泛使用的中药名称。经过分析,由于临床中药应用过程中的产地差异、沿袭历代命名、文字差异等多方面原因,具体主要根据中药的产地、色泽、气味、功效等,出现了临床中药“同药异名”或“同名异药”的混乱场面,这也就是中药别名盛行的历史渊源。 高校中药类教科书上所使用的中药名称对于大多数科班从医者来说在中药命名统一标准方面没有沟通障碍。目前临床中药用药关键是师承方式以及医学古籍中中药药名的不统一问题,尤其在中药别名这个问题上,如果对中药别名不了解,不熟悉,就很可能在临床用药上造成用药调剂失误,进而影响临床疗效,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祸及患者。同样给科研学术研究方面,也不利于医患交流,带来诸多不便。 2.中药别名文化内涵意义及规律 了解中药别名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对于学习中药别名及其药用价值十分关键和重要。有的中药别名源于中药产地、颜色气味、形状或是特殊典故等传统文化背景因素影响,现在就中药别名的文化内涵及命名规律分别阐述: 2.1 根据产地命名 大量中药别名的命名与其地道生产地有关,例如中药牛膝,别名有怀牛膝、川牛膝等,根据产地不同,命名不同,产于四川的称川牛膝,产于河南的称怀牛膝。泻下剂大黄因产地不同,大黄有蜀大黄、西大黄、川军等别名。 2.2根据中药的颜色、气味命名命名 中药别名命名中药物本身颜色会参与中药别名命名,例如,山楂,成熟果实为红色,因此山里红、映山红都是山楂的别名。还有常常以显著气味而命名的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