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 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 知识点总结(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  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 知识点总结(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  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 知识点总结(理)

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理)

总结:唐县一中高二化学备课组注意:本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编制时间仓促,可能有误,请通过百度帐号联系作者

专题一氯、钠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和重要用途。通过钠的化合物有关知识的教学,学习体会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的科学方法。

2、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鉴别方法。通过碳酸氢钠分解的实验操作掌握有些固体的鉴别方法。

3 、了解氯元素的存在,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

4、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5、了解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氯气与水、碱反应及相关的生活生产应用。

教学重点:1、Na2O2、Na2O、Na2CO3、NaHCO3的化学性质

2、了解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氯气与水、碱反应及相关的生活生产应用

教学难点:Na2O2的组成结构

一、氯气

1.物理性质: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的有毒气体。2.化学性质:氯气具有强氧化性

(1)能跟金属(如Na、Fe、等):2Na + Cl22NaCl 2Fe+3Cl22FeCL3

(2)和非金属(如H2)反应:H2 + Cl22HCl(燃烧的火焰是苍白色,瓶口有白雾产生)。

(3)和水的反应:Cl2+ H2O==HCl+HClO(次氯酸)。次氯酸的性质:(弱酸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氯水易见光分解方程式2HClO==2HCl+O2↑,新制氯水含:H2O、 Cl2、 HClO、 H+、 Cl-、 ClO-、 OH-;久置氯水主要成分为:盐酸(HCl)。

(4)与碱的反应:2NaOH+Cl2==NaCl+NaClO+H2O(用于尾气处理及制漂白液)。

漂白粉制取原理的反应方程式是: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漂白粉的成分是: CaCl2、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白粉的漂白原理是:Ca(ClO)2+CO2+H2O==CaCO3↓+2HClO。3.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MnO2+ 4HCl(浓) MnCl2 + Cl2↑+2H2O;

发生装置:圆底烧瓶、分液漏斗等

除杂:用饱和食盐水吸收HCl气体;用浓H2SO4吸收水;

收集: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检验: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尾气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

4.溴、碘的提取:(1)2KI + C12 ==2KCl + I2;(2)2KI + Br2 = 2KBr+I2;(3)2KBr + Cl2 ==2KCl+Br2二、钠

1.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好导体,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2.化学性质⑴钠与水反应:

现象及解释:

①浮(说明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②熔(说明钠的熔点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③游(说明有气体产生);

④响(说明反应剧烈);

⑤红(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说明生成的溶液显碱性)。

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 +2OH-+H2↑。

⑵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2Na+O2Na2O2。

3.钠的用途:

①制取纳的重要化合物;

②作为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③冶炼钛、铌、锆、钒等金属;

④钠光源。

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

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

化学式Na2CO3NaHCO3

俗名纯碱苏打小苏打

颜色、状态白色固体白色晶体

溶解性易溶于水易溶于水,溶解度比碳酸钠小

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2NaHCO

3 Na2CO3 +H2O+CO2↑

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比Na2CO3剧烈

NaHCO3+HCl==NaCl+H2O+CO2↑

与NaOH反应———NaHCO3+NaOH== Na2CO3+H2O 相互转化

233【充分加热】;233

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的方法:加热出现气体是碳酸氢钠;加酸先出现气体的是碳酸氢钠,开始没气体后出现气体的是碳酸钠。

专题二铝、铁、硅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氧化铝性质、主要用途

2、掌握氢氧化铝的两性、制备及用途

3、掌握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一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学会检验Fe3+、Fe2+的方法;知道Fe3+的氧化性

一、铝及其化合物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主要是以化合态存在,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

1.铝的性质

(1)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固体较强的韧性、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导电性。

(2)化学性质: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①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坚固的氧化膜,所以铝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4Al+3O2====2Al2O3。

②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

常温下铝与浓硫酸、浓硝酸钝化。

③与强碱反应

2Al + 2 NaOH + 2H2O===2NaAlO2+3H2↑(唯一的一个)

④铝热反应:2Al+ Fe2O3 2Fe + Al2O3 焊接铁轨,制难熔金属。

2.Al2O3 (两性氧化物)

与硫酸反应:Al2O3+3H2SO4==Al2(SO4)3+3H2O;离子反应方程式:Al2O3+6H+==2 Al3++3H2O

与氢氧化钠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离子反应方程式:Al2O3+2OH-==2AlO2-+H2O

3.Al(OH)3 (两性氢氧化物)

与盐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离子反应方程式: Al(OH)3 +3H+==Al3++3H2O

与氢氧化钠反应:Al(OH)3 +NaOH==NaAlO2+2H2O;离子反应方程式: Al(OH)3 +OH-==AlO2-+2H2O

受热分解 2 Al(OH)3 Al2O3+3H2O

Al(OH)3实验室制取:常用铝盐与足量氨水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AlCl3+ 3(NH3·H2O)== Al(OH)3↓ +3NH4Cl

离子反应方程式:Al3++ 3(NH3·H2O)== Al(OH)3↓+3NH4+

4.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易溶于水,溶于水后显酸性,是因为:Al3++3H2O==Al(OH)3+3H+,因此明矾常用作净水剂,是因为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而氢氧化铝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而使其下沉。

5.转化关系 HCl AlCl3 Al(OH)3

Al2O3 电解Al NaOH 氨水

NaOH

NaAlO2

二、铁及其化合物

1.铁的物理性质:

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延展性,能被磁铁吸引。

2.铁的化学性质

①与氧气反应:3Fe+2O2Fe3O4 ②与非金属反应:2Fe+3Cl2 2FeCl3;Fe+S FeS

③与水反应:3Fe+4H2O(g) Fe3O4+4H2↑④与酸反应:Fe+H2SO4== FeSO4+ H2↑

⑤与盐反应:Fe+CuSO4==FeSO4+Cu

3.氧化铁:与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4.Fe3+的检验:与KSCN反应出现血红色溶液。

5.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

Fe2+ Fe3+ Fe3+ Fe2+

氧化剂还原剂

2FeCl2+Cl2==2FeCl3 2FeCl3 +Fe==3FeCl2;Cu+2FeCl3==CuCl2+2FeCl2

6.氢氧化铁:制备: FeCl3 (黄色)+3NaOH==Fe(OH)3↓(红褐色)+3NaCl

与酸反应:Fe(OH)3+3HCl==3FeCl3+3H2O

受热分解:2Fe(OH)3Fe2O3+3H2O

7.氢氧化亚铁:制备: FeCl2(浅绿色) +2NaOH==Fe(OH)2↓(白色)+2NaCl

与酸反应: Fe(OH)2+2HCl==2FeCl2+3H2O

在空气中氧化:4Fe(OH)2+ O2+2H2O ==4Fe(OH)3

8.钢铁的腐蚀: 钢铁与周围物质接触发生反应而被侵蚀损耗。

电化学腐蚀: 不纯金属接触电解质溶液产生微电流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9.铁及其物质的转化关系 HCl FeCl2

Fe Fe Cl2

Cl2 FeCl3

金属防腐的方法 1.表面覆盖保护层

2.改变内部结构 3电化学保护法

三、硅及其化合物

1.硅的物理性质:晶体硅呈现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

单质硅的提取:SiO2+2C==2CO↑+Si(粗硅) Si+2Cl2==SiCl4 SiCl4+2H2===Si+4HCl

2.SiO2:化学性质:不活泼,耐高温、耐腐蚀。

①与水、酸(除HF)不反应,能与HF反应:SiO2+4HF==SiF4↑+2H2O 玻璃瓶不能装HF(酸)。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iO2+CaO==CaSiO3

③与碱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实验室装NaOH的试剂瓶用橡皮塞。

硅元素在自然界以SiO2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专题三硫、氮

知能目标

1.了解SO2的物理性质,掌握SO2、SO3的化学性质。

2了解NO、NO2的物理性质,掌握NO、NO2的化学性质。

3.了解SO2、NO2对大气的污染及其防治。4两种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SO2+H2O==H2SO3(可逆反应);H2SO3的不稳定性,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2H2SO3+O2==2H2SO4(2)还原性 2SO 2+O2 2SO3

(3)漂白性: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无色物质,该物质不稳定(暂时性漂白);氯水永久性漂白。原理:HClO 具有强氧化性

3.酸雨:PH〈5.6,正常性雨水PH值大约为6 ,水中溶解有CO2。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SO2

来源:(主要)化石燃料及其产品的燃烧。(次要)含硫金属矿物的冶炼、硫酸厂产生的废气。

防治:开发新能源,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常见的环境保护问题:酸雨:SO2;温室效应:CO2;光化学烟雾:NO2;臭氧层空洞:氯氟烃;白色垃圾:塑料垃圾;假酒:CH3OH;室内污染:甲醛;赤潮:含磷洗衣粉;有毒:CO 与NO 与血红蛋白结合;电池:重金属离子污染。

二、硫酸的制备与性质

1.接触法制硫酸

原理:(1)硫磺与氧气反应生成SO2:S+O2==SO2

(2)SO2与氧气反应生成SO3:2SO2+O2 2SO3

(3)SO3转化为H2SO4:SO3+H2O==H2SO4

2.硫酸的性质特性:(1)吸水性:作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NH3;

(2)脱水性:蔗糖的炭化;浓硫酸滴到皮肤上处理:先用抹布抹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3)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与铜反应:2H 2SO 4(浓)+Cu CuSO 4+SO 2↑+2H 2O ,被还原的硫酸占反应硫酸的1/2; 与碳反应:C+2H 2SO 4(浓)

SO 2↑+ CO 2↑+2H 2O 。常温下,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O 2 O 2 O 2 H 2O NaOH

BaCl 2

三、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化 1.N 2电子式:

,N 2含有三键,所以比较稳定。

2.氨气的性质(唯一显碱性的气体)

(1)与水反应: 氨溶于水时,大部分氨分子和水形成一水合氨(NH 3·H 2O ),NH 3·H 2O 不稳定,受热分解为氨气和水 NH 3+H 2O

NH 3·H 2O

NH 4+

+OH

-

NH 3·H 2O

NH 3↑+H 2O

氨水中有 分子:NH 3、H 2O 、NH 3·H 2O 离子:NH 4+

、OH -、少量H +

。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氨可以与酸(硫酸,硝酸,盐酸)反应生成盐 2NH 3+H 2SO 4==(NH 4)2SO 4;NH 3+HNO 3==NH 4NO 3(白烟);NH 3+HCl==NH 4Cl (白烟);

离子方程式:NH 3+H +==NH 4+

。 3.铵盐:铵盐易溶解于水。 (1)受热易分解 NH 4Cl

NH 3↑+HCl ↑ NH 4HCO 3

NH 3↑+H 2O+CO 2↑

(2)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用于实验室制氨气及NH 4+

的检验):NH 4Cl+NaOH NaCl+NH 3↑+H 2O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硝酸的制备与性质(工业制取):

(1)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NO :4NH 3 + 5O 2 4NO+6H 2O (2)NO 与氧气反应生成NO 2:2NO+O 2=== 2NO 2

(3)用水吸收NO 2生成HNO 3:3NO 2 +H 2O==2HNO 3+NO

性质:Cu+4HNO 3(浓)=== Cu(NO 3)2+2NO 2↑+2H 2O 3Cu+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C+4HNO 3(浓)=== CO 2↑+2NO 2↑+2H 2O

S

SO 2 SO 3 H 2SO 4

Na 2SO 4

H 2SO 3 BaSO 4

NH 3 N 2 NO NO 2 HNO 3 NH 4NO 3

专题四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一、核外电子排布

1.元素:含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含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中子的原子。

同位素:含有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的互称。

质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最外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氢原子是1个,氦原子是2个);②次外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③倒数第三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④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另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3.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略。

4.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的必然结果。

(1)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除1、2号元素外,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重复出现1递增到8的变化。

(2)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如:Na Mg Al Si P S Cl;C N O F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

(3)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最高正化合价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最低负价的绝对值逐渐减小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8。

(4)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Na>Mg>A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Cl>S>P>Si,

(5)①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反之也如此。如:金属性:Na>Mg>Al,氢氧化物碱性强弱为:NaOH>Mg(OH)2>Al(OH)3。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反之也如此。

如:非金属性:Si

5.元素周期表短周期:1、2、3

周期长周期:4、5、6

(1)结构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

族副族:ⅠB~ⅦB

第Ⅷ族 8、9、10;0族:惰性气体

(2)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主要化合价从:+1~+7(F无正价),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每一主族从上到下右,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6.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1)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

(2)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化合物: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合物。 非极性键:相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极性键: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

7.电子式

(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H 2 :

、Cl 2:

、N 2:

、HCl :

、H 2O :

CO 2 :、NH 3: ;CH 4:

;NaCl :;MgCl 2:;NaOH :Na

+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

(1)HCl : ; (2)NaCl : 。

8.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是相同元素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如:金刚石与石墨;O 2与O 3等。

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专题五 有机化合物

知能目标:

1掌握有机物的基本性质(甲烷、乙醇、乙酸等)

2.了解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

3.掌握一些实验基础知识

重点:有机反应类型和特点代表物的重要性质。 一、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天然气、沼气、坑道气的主要成分:CH 4。 二、甲烷

电子式:;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1.结构:分子式:CH 4;结构式: 2.化学性质

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不反应。 (1)氧化性

CH 4+2O 2??→

?点燃

CO 2+2H 2O ;△H<0 CH 4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CH 4+Cl 2??→

?光照CH 3Cl+HCl CH 3Cl+Cl 2??→?光照

CH 2Cl 2+ HCl CH 2Cl 2+Cl 2??→

?光照

CHCl 3+ HCl CHCl 3+Cl 2??→?光照

CCl 4+ HCl (3)主要用途: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天然气、沼气应用。

3.烷烃的通式:C n H2n+2(n≥1)

4.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互称。

C4H10:CH3CH2CH2CH3 CH3CHCH3 异丁烷

正丁烷 CH3

CH3

C5H12:CH3CH2CH2 CH2 CH3 CH3CHCH2 CH2 CH3C CH3

戊烷 CH3 CH3

2-甲基丁烷 2,2-二甲基丙烷

5.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

如:

CH3CH2CH3与CH3CH2CH2CH2CH3;

CH

3

等。

三、乙烯

1.乙烯分子式:C2H4;结构简式:CH2==CH2;结构式:

空间构型: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2.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可燃性:O

H

CO

O

CH

CH

2

2

2

2

2

2

2

3+

?

?→

?

+

=点燃

现象:火焰较明亮,有黑烟。原因:含碳量高。

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

CH2=CH2+H2O?

?→

?催化剂CH3CH2OH

(3)加聚反应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这种由加成发生的聚合反应叫加聚反应。

乙烯聚乙烯

4.用途:(1)、石油化工基础原料(2)、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评价一个国家乙烯工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5.烯烃通式:C n H2n(n≥2)(补充:烷烃的通式:C n H2n+2(n≥1))

6.炔烃通式:C n H2n-2(n≥2)

四、苯

(1)结构简式:或

(2)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熔点5.5℃,沸点80.1℃,易挥发,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3)化学性质 ①氧化性

a .燃烧2C 6H 6+15O 2??→

?点燃

12CO 2+6H 2O b.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

硝化反应: +

HNO 3

50-60℃

浓硫酸NO 2

+H 2O

(4)用途:基础化工原料、用于生产苯胺、苯酚、尼龙等 五、乙醇 1.结构

结构简式:CH 3CH 2OH ;官能团:-OH (羟基)。 2.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CH 3CH 2OH+3O 2??→

?点燃

2CO 2+3H 2O ① 化氧化 2CH 3CH 2OH+O 2

→?

Ag

2 CH 3CHO+2H 2O (断1 、3键) (2)与钠反应 2CH 3CH 2OH+2Na ?→?

2CH 3CH 2ONa +H 2↑(断1键) 3.用途:燃料、溶剂、原料,75%(体积分数)的酒精是消毒剂。

六、乙酸 1.结构

分子式:C 2H 4O 2;结构简式:CH 3COOH ;官能团:-COOH (羧基)。 2.化学性质

(1)酸性(一元弱酸):CH 3COOH CH 3COO -+H +

;酸性:CH 3COOH>H 2CO 3;

2CH 3COOH+Na 2CO 3→2CH 3COONa+H 2O+CO 2↑

(2)酯化反应: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CH 3CH 2OH+CH 3COOH

→?

4

2SO H 浓CH 3COOCH 2CH 3+H 2O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总结:

七、酯 油脂

酯的结构:RCOOR ′

油:植物油(液态):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油脂

脂:动物脂肪(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油脂是酯类物质。

油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

甘油(丙三醇)

用途:(1)食用(2)制肥皂、甘油、人造奶油、脂肪酸等。 八、糖类 1.分类

单糖:葡萄糖、果糖:C 6H 12O 6

糖类 二糖:蔗糖(水解得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麦芽糖(水解得两分子葡萄糖):C 12H 22O 11 多糖:淀粉、纤维素(水解都得葡萄糖):(C 6H 10O 5)n

几乎所有水果都含有果糖。在所有糖中,果糖甜度最高,是最甜的糖,以下依次为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西瓜之所以吃起来很甜,就是因为西瓜所含的糖主要为果糖。 2. 性质 (1)葡萄糖

a .银镜反应:

CH 2OH(CHOH)4CHO+2[Ag(NH 3)2]OH →CH 2OH(CHOH)4COONH 4+2Ag ↓+3NH 3↑+H 2O (反应条件:水浴加热)

b .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

CH 2OH(CHOH)4CHO+2Cu(OH)2→CH 2OH(CHOH)4COOH+Cu 2O ↓(红色)+2H 2O c .在人体内的氧化:

C 6H 12O 6+6O 2→6CO 2+6H 2O+能量 d .与H 2发生加成反应:

CH 2OH(CHOH)4CHO +H 2→CH 2OH(CHOH)4CH 2OH e .与乙酸的酯化反应:

f .发酵发应:

CH 3CH 2OH 乙醇 CH 3CHO 乙醛

CH 3COOH 乙酸

CH 3COOCH 2CH 3 乙酸乙酯 CH 2BrCH 2Br -[-CH 2—CH 2-]n - 聚乙烯 CH 2=CH 2 乙烯

证明葡萄糖的存在:检验病人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否偏高。

(2)淀粉

a .水解

b.颜色反应:与碘单质作用显蓝色。

九、蛋白质

1.组成元素:C 、H、O、N等,有的有S、P。

2.性质

(1)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

(2)★盐析: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从而析出。用于蛋白质的分离与提纯。

(3)★变性: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凝聚成固态物质而析出。

(4)颜色反应:蛋白质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5)气味:蛋白质灼烧发出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

(6)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天然蛋白质水解最终可以得到多种α-氨基酸(氨基与羧基结合在同一碳原子上的称为α-氨基酸))

蛋白质氨基酸(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习题精选(必修1.2)

1.下列气体的主要成分不是甲烷的是:()

A.天然气 B.沼气

C.水煤气 D.坑道产生的气体

2.鉴别甲烷、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三种无色气体的方法是:()

A.通入溴水→通入澄清石灰水B.点燃→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C.点燃→罩上干冷烧杯→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D.点燃→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通入溴水

3.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甲烷发生反应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溴蒸汽 D.高锰酸钾溶液

4.下列物质之间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甲烷和氧气 B.甲烷和氯气

C.金属钠和水 C.碘化钾和氯水

5.光照混合在试管中的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后,拔开试管塞,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试管中气体的黄绿色变浅

B.试管中有火星出现

C.试管壁上有油状液滴出现

D.试管口有白雾

6.1mol甲烷和1mol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CH3Cl B.HCl

C.CH2Cl2 D.CHCl3

7.下列物质:①金刚石②白磷③甲烷④四

氯化碳,其中分子具有正四面体型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架中。据测定每0.1m3固体“可燃冰”能释放出20m3甲烷气体,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可燃冰”释放的甲烷属于烃

B.“可燃冰”的分解与释放,可能会诱

发海底地质灾害,加重温室效应

C.“可燃冰”将成为人类的后续能源

D.“可燃冰”是水变的油

9.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油 B.汽油

C.柴油 D.乙烯

10.蒸馏的操作方法,可以用于分离:( )

A.混合气体

B.悬浊液里的固体和液体

C.沸点不同互溶的液体

D.一切混合物

11.石油分馏装置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

A.石油的反应液中

B.接近容器底

C.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D.容器瓶口处

12.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石油的产量 B.乙烯的产量

C.天然气的产量 D.汽油的产量

13.下列物质不能使溴水退色的是:()A.乙烯 B.二氧化硫

C.丁烯 D.丙烷

14.四氯乙烯对环境有一定的危害,干洗衣服的干洗剂主要成分是四氯乙烯;家用不粘锅内侧涂覆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聚四氟乙烯。下列关于四氯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属于纯净物

B.它们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它们的分子中都不含氢原子

D.它们都可由乙烯只发生加成反应得到

15.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比为1︰1,由此可得出结论是:()

A.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3

B.该有机物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2

C.该有机物中必含氧元素

D.该有机物中必定不含氧元素

16.下列各组液体混合物中,不分层的是:( )

A.苯和水 B.酒精和水

C.油和水 D.三氯甲烷和水

17.下列分子中各原子不处于同一平面内的是:()

A.乙烷 B.乙烯 C.乙炔 D.苯

18.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分馏 B.干馏

C.裂化 D.裂解

19.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苯发生反应的是:()

A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溴水

C.纯溴 D.氯化氢

20.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

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间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对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D.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21.甲烷分子中的4个氢原子全部被苯基取代,可得如图所示的分子,对该分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25H20

B.所有碳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此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D.此物质属于芳香烃,是苯的同系物

22.下列各组物质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是:()

A.二氧化硫 B.乙炔

C.苯 D.乙烯

23.用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试剂是:()

A.碱石灰 B.CuSO4

C.浓硫酸 D.金属钠

24.1998年山西朔州发生假酒案,假酒中严重超标的有毒成份主要是:( ) A .HOCH 2CHOHCH 2OH B.CH 3OH C .CH 3COCH 2CH 3 D .CH 3CH 3 25.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 .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C .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溶解于水,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 .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熟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26.能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羟基的事实是:( ) A .乙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B .0.1mol 乙醇与足量钠反应生成0.05molH 2 C .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D .乙醇能发生氧化反应 27.质量为ag 的铜丝空气中灼烧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质中,铜丝变为红色而质量仍为ag 的是:( ) A .盐酸 B .一氧化碳 C . 硝酸 D .乙醇 28.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跟适量的钠作用,放出H 2最多的是:( ) A .甲醇 B .乙醇 C .水 D .甲烷 29. 某有机物6g 与足量钠反应,生成0.05mol 氢气,该有机物可能是: ( )

30.下列化合物分子中不含双键结构的是:( ) A .乙醇 B .二氧化碳 C .乙酸 D .乙醛 31. 关于乙酸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四元酸

B .清洗大理石的建筑物用醋酸溶液

C .它的酸性较弱,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D .它的晶体里有冰,所以称为冰醋酸 32.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氧化反应

B .属于取代反应

C .酸去氢, 醇去羟基

D .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33.炒菜时,又加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

味可口,原因是:( ) A .有盐类物质生成 B .有酸类物质生成

C .有醇类物质生成

D .有酯类物质生成 34.与金属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均能反应

的是:( ) A .CH 3CH 2OH B .CH 3CHO

C .CH 3OH

D .CH 3COOH 35.实验室用乙酸、乙醇、浓H 2SO 4制取乙

酸乙酯,加热蒸馏后,在饱和Na 2CO 3溶液上面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当振荡混合时,有气泡产生,

原因是:( ) A .产品中有被蒸馏出的H 2SO 4

B .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醇被蒸馏出来

C .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D .有部分乙醇跟浓H 2SO 4作用生成乙烯 36.下列物质属于酯类的是:() ①豆油 ②甘油 ③牛油 ④煤焦油 ⑤汽油

⑥菜籽油 ⑦润滑油 A .②③④⑦ B .①③⑥ C .⑤⑥⑦ D .②⑤ 37.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油脂属于酯类 B .粘有油脂的试管应该用NaOH 溶液洗涤 C .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D .油脂

能水解,酯不能水解

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含其他杂质的天然油脂属于纯净物

B .肥皂的有效成分硬脂酸钠和甘油

C .油脂的烃基部分饱和程度越大,熔点越

低 D .各种油脂水解后的产物中都有甘油 37.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能还

原银氨溶液。这说明:( ) A . 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糖类 B . 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 . 苹果成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D . 苹果成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38.把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加入某人的尿液中,微热后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尿液中含有:()

A.食醋 B.白酒 C.食盐 D.葡萄糖

39.下列对葡萄糖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葡萄糖具有醇羟基,能和酸起酯化反应B.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

C.葡萄糖能被硝酸氧化D.葡萄糖能水解生成乙醇

40.下列物质不需水解就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A.淀粉 B.葡萄糖 C.蔗糖 D.纤维素

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42.下列物质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A.蛋白质 B.油脂C.蔗糖 D.葡萄糖

43.下列物质加入蛋白质中,会使蛋白质变性的是:( )

A.水 B.饱和Na2SO4溶液 C.饱和(NH4)2SO4溶液 D.硝酸

44.误食重金属盐后,应采取有效应急措施是:( )

A.服用大量葡萄糖溶液 B.喝大量的生理盐水

C.喝大量的豆浆或牛奶 D.注射大量盐水

45.用酒精消毒的原理是:( )

A.溶解作用B.氧化作用C.还原作用D.变性作用

46.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还是“人造丝”,通常选用的方法是:()

A.滴加浓HNO3B.滴加浓硫酸C.滴加酒精 D.灼烧

47.在有浓硫酸并加热条件下,HCOOH与CH3CH218OH发生反应时,分子中含有18O的生成物是:()

A.水 B.硫酸 C.乙酸甲酯 D.甲酸乙酯

48.下列物质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油脂 B.聚乙烯 C.聚苯乙烯 D.淀粉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⑷影响因素:

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2.

※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

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例举反应mA(g)+nB(g) pC(g)+qD(g)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A同时生成m molA,即V(正)=V(逆)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B同时消耗了p molC,则V(正)=V(逆) 平衡

③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不一定平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_不移动_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__减小__,生成物浓度也_减小_,V正_减小___,V逆也_减小____,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

数之和__大___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__吸热反应______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_放热反应__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体积缩小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___体积增大__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__不移动___。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___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____比值。符号:__K__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__变化的浓度______,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__温度(T)___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 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__进行程度_____的标志。K 值越大,说明平衡时_生成物___的浓度越大,它的___正向反应___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__完全___,反应物转化率越_高___。反之,则相反。 一般地,K>_105__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 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 :浓度积)

Q_〈__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__=_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Q_〉__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 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 值增大,则正反应为__吸热___反应 若温度升高,K 值减小,则正反应为__放热___反应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 单位:J ?mol -1?K -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ΔH-T ΔS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 ΔS=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 ΔS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注意:(1)ΔH 为负,ΔS 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2)ΔH 为正,ΔS 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第三章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 非电解质 :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强电解质 : 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 物质 单质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SO 3、CO 2、C 6H 12O 6、CCl 4、CH 2=CH 2……

强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HCl 、NaOH 、NaCl 、BaSO 4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 、NH 3·H 2O 、

Cu(OH)、H O ……

混和物

纯净物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9、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10、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 表示碱。)

表示方法:AB A++B- Ki=[ A+][ B-]/[AB]

11、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 W = c[H+]·c[OH-]

25℃时, [H+]=[OH-] =10-7 mol/L ; K W = [H+]·[OH-] = 1*10-14

注意:K 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 W值一定

K 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①酸、碱:抑制水的电离K W〈1*10-14

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吸热的)

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K W〉1*10-14

4、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pH=-lgc[H+]

(2)pH的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甲基橙、石蕊、酚酞。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

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一】化学必修四焓变反应热知识点整理 1.反应热(Q):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3)△H=H(生成物)-H(反应物) 3.微观角度解释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注:(高中阶段Q与△H二者通用) 4.影响晗变的主要因素:①发生变化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与变化物质的物质的量程正比。②物质的温度和压强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高中化学必修四知识点归纳(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必修四知识点: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1)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 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H 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液态水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2.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ΔH时才有负号。 3.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 化学守恒 守恒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会存在多种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 1.电荷守恒关系: 电荷守恒是指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电解质溶液必须保持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用离子浓度代替电荷浓度可列等式。常用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或计算某离子的浓度等,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H+)=c(OH-)+2c(CO32-)+c(HCO3-); ②在(NH4)2SO4溶液中:c(NH4+)+c(H+)=c(OH-)+c(SO42—)。 2.物料守恒关系: 物料守恒也就是元素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可从加入电解质的化学式角度分析,各元素的原子存在守恒关系,要同时考虑盐本身的电离、盐的水解及离子配比关系。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CO32-)+c(HCO3-)+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Cl-)=c(NH4+)+c(NH3·H2O)。 3.质子守恒关系: 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含广义酸)失去质子(H+)的总数等于碱(或广义碱)得到的质子(H+)总数,这种得失质子(H+)数相等的关系就称为质子守恒。 在盐溶液中,溶剂水也发生电离:H2OH++OH-,从水分子角度分析:H2O电离出来的H+总数与H2O电离出来的OH—总数相等(这里包括已被其它离子结合的部分),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推导,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OH-)=c(H+)+c(CO32-)+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H+)=c(OH-)+c(NH3·H2O)。 综上所述,化学守恒的观念是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关系的重要观念,也是解决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高中化学选修4必背知识 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20191125151717)

高一化学(必修2)期末复习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Z A n R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 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 (包括物理、化学性 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 (难点)(AB , A 2B ,AB 2, NaOH ,Na 2O 2,NH 4Cl ,O 2 2-,NH 4 +)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汇总 【一】化学反应的焓变1、(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或kJ·mol,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计算反应焓变ΔH。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θθθθΔH=[cΔfHm(C)+dΔfHm(D)]-[aΔfHm(A)+bΔfHm(B)]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

最全面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精华版)

高二化学选修 4 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二部分理科生可能觉得学习化学知识点归纳不重要,可一到考试就不知道怎么去复习了。为了方便大家的时间, 第 1 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 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 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 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 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 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 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

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H 表示。 (2)反应焓变H 与反应热Q 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 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 Qp=H=H( 反应产物)-H( 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 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H,H 的单位是Jmol-1 或kJmol-1,且H 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H 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概括总结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 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绝对全-高中化学必修2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详细版)知识讲解

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 .焓变(△ 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 H.单位: kJ/mol ,即:恒压下:焓变二反应热,都可用△ 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 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为“-”或△ 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 H为“+”或厶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厶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日=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 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 8H2O与NH4C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 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 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 常温是指25,101. 标况是指0,101. 7. 比较△ 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 H,A 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 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 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 H加倍,即:△ 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 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 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101 kPa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液态水H2Q)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HvO,单位kJ/mol ) 2. 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 H时才有负号。 3. 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四、中和热 1. 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电化学基础 一、原电池 课标要求 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要点精讲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的移动,即形成电流。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 (2)原电池装置的构成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简易记法:负失氧,正得还。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依据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①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由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而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二者是相反的。

②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原电池的正极通常有气体生成,或质量增加;负极通常不断溶解,质量减少。 (2)原电池中离子移动的方向 ①构成原电池后,原电池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原电池的负极移动; ②原电池的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注: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根据电极质量增重或减少来判断。 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 (6)根据有无气泡冒出判断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 本节知识树

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化学选修四所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四所有知识点总结 2016-09-25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 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2) 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 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C K 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 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 CE—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 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 ?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 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 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 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 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 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g) + Q(g)= fθ(l) ; ΔH(298K)=- 285.8kJ ? mol -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I)、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 ?mol-1或kJ ?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 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 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 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 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 f H mθ计算反应焓变ΔHo 对任意反应:aA+ bB= cC+ d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