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徐玮琴,罗欣雨,张梦琪,杜萌,郑思琦,夏佳璐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它历经五千年的沧桑岁月,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交融,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的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说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而在这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各种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也成为了中国古建筑走向辉煌的原因之一。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也是从古到今逐渐凝聚成的一个精神大系统。

中华文明是指包括当代五十六个民族以及曾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同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大系中,在中华文化琳琅满目的鲜活内容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超出他们的人口比例。

一、思想文化

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将汉族文化或外国文化与本族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更富浓厚意蕴的民族文化。比如藏传佛教的“天圆地方”、“内圆外方”等思想,就是印度、尼泊尔的佛教与藏族的苯教、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教结合的产物。从中国西南到东北绵延数千里的藏彝文化长廊也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典型。少数民族在思想文化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充实还表现在他们丰富的史诗文化和歌声文化上。如被搬上银幕成为经典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被称为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的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以及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等等,都在歌颂本民族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的同时,还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民族历史经验和思想智慧。

二、饮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族饮食代表一方文化,中华56个民族的风味饮食加起来就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大系。例如,汉族菜系中川菜以辣为主,淮扬菜以甜为美,粤菜以鱼虾为鲜,晋菜以酸为味,东北菜以炖为方,仔细分析起来都与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土人情有关。除汉族菜系以外,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更是特色频出。

三、对于中华版图的巩固

今天我们的大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算上藏南地区,近970万平方公里,面积之广相当于整个欧洲。我们当代的中国人能享有这么广大疆域,少数民族功不可没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过分强调汉族的作用,忽视少数民族的贡献,是片面的。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隋朝统一全国之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代替以前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完备时期。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有明经、进士。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宋朝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阶层逐渐扩大,想任职官吏的人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同时,迫切地要求通过科举走上政治舞台。因此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着显著的发展。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清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时期。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只是为汉官铺设的一条参加政权的阶梯。科举考试的内容,仍然采取明时的八股文,用以禁锢士大夫的思想。之后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严厉,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的弊端,舞弊越演越烈,成为历史进步的障碍,所以最终只有走上被消灭这条道路。

总体说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利弊共存的,它的积极影响体现在:

①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但由于处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还是存在弊端。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从而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中国古代建筑研究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城市宫殿,陵墓,庙宇,林园,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承受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陈甸甸的史书,而洪荒远古的传说,秦史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云烟,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都一一被他的形象记录下来。

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1、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2,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斗拱。

在世界古建筑史上,中国凭借独特的建筑方式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同于埃及等其它国家,中国的建筑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风格。

中国建筑体系特点可以分为四个,正因为这四点中国建筑才会有很多种类的建筑体系。

首先,中国古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早在史前时期,根据人们发现的柱洞,就证实了祖先的房屋里有很大的支柱,而这支柱可以使房屋更加坚实稳固。由此也可证明史前时期是一个构木为巢的社会。且在史前社会人们就掌握了梁的用法,梁用来建大房子,以容纳更多的人生活。

然后,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细处的精致处理也是一大特点。中国古建筑,一般会把构件交接的部分裸露出来,然后在它们的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它成为整个建筑本身的装饰的一部分。比如北京故宫里的长廊,在长廊的顶端有突出的部分,大师们在上面刻画了不同的样式,有美景,有字画,还有活灵活现的动物。

其次,中国古建筑是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小到一般的住宅,大到宫廷。令人最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北京故宫了,北京故宫的中轴线也就是那条龙脉。顺着这条线可以发现左右被分为几乎一模一样的一半。有一股严谨,大气,奢华的感觉。

最后,中国古建筑有独特的单体造型以是多间。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中国古代十分发达,在整个东亚都有很强悍的地位,中国古建筑体系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地方还能发现一些踪影。

也正是因为古建筑的特点才形成了中国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古建筑基本可以分为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台湾与大陆交往的历史

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史

中国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700多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水土志》。公元7世纪隋朝政府派万余人渡海去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居岛上,成为大陆到台湾的又一批居民,虽然此前800余年,中国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岛,先后与该地波里尼西亚岛族人混血成为台湾土著。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将台湾岛纳入行政治辖和版图。14、15世纪中国沿海出现了有组织的海盗与政府对抗,郑氏家族一度占据台湾岛,成为海盗集团主力,后被政府招安成为明朝沿海贸易官员,扮演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贸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纪初,荷兰海盗以欺骗手段登陆台湾,在台南港建立军事城堡,此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又用传教方式在台湾南部、北部的中国人居住地建立农场,殖民扩张。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1871年,维新后的日本派出伪装成渔民的武装人员登上台湾岛东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机威逼清政府让出对硫球岛政权的保护权,并对台湾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此后,为了巩固台湾岛防御,清政府增加对台湾岛的移民,并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刘任内铺设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条输电线路,

建立了第一家发电厂、第一家电报局,台湾工商业兴盛,现代教育发达,成为当时清政府“洋务运动”中最为先进的一省,为台湾日后经济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

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近60万台湾同

胞因反抗日本占领,牺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监狱中。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

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

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中国古地名研究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在这五千年中,中国的版图随着先人的开拓逐渐辽阔。那这些地方的地名是一成不变的嘛?

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

例如我们的首都北京原先并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明朝洪武元年,就是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后来,明朝永乐十九年,就是1421年,作

为明朝的都城北平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民国十七年6月20日设立北平特别市。后又于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设于北平市,同时将北平市改名为北京市。总的来说,这个名字具有历史意义,再加上

金陵改名,北京和南京一南一北也算相得益彰,这才更名为北京。

西安原名长安,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长安无疑是占据了重要地位的。

众所周知,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

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作为丝绸之路的开端,他又早在1000多年前就与外国有着深厚的

番邦情意。那为什么后来长安改名为西安了呢?长安,也就是长治久安的

意思,在元朝后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改

名为“奉元路”。明朝时又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一名由此

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

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

千百年来,这种以“统一”为“正统”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认同国家统一的自觉性,成为中华文化培育统一意识,指导统一实践,完善统一秩序的又一个显著标志。中华文化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不但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中国古代史前史

1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变迁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温差大,大气降水量分布不均,非旱即涝,灾害频繁。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雨热同季。空气温度由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由北到南逐渐变小。中国有五六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五六千年里,其自然地理特征在总体上变化不大,但在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发生了很大甚至翻天覆地的变化。1.1 森林和草原面积缩小大约六千年前,中华文明形成于黄河中游地区,那时的森林分布非常广;到了两千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和草原也属良好,秦汉以来不断被毁。豫鄂川陕交界地区原有茂密的温带森林,明清时流民进山伐木,种植玉米、甘薯,把森林变成了秃山荒岭。西北的许多山岭,在明代还保持着“林木葱茂”的景观,但经过不断地垦殖樵采,到清代已是“牛山濯濯”。如祁连山脉的黑松堡,“昔则松柏丸丸,于今牛山濯濯”;秦巴山区原来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如今已是“山渐为童”。1. 2 土地沙漠化加剧我国人为活动所导致的沙漠化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封建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屯垦,破坏了土地的植被,致使土地沙化严重;北宋以来沙漠化加剧,原因除了屯垦以外,还有由于人们自发向边疆地区流动引起的植被破坏。据考证,在毛乌素沙区,有数十座规模不大的被流沙包围的古城堡废墟,许多为汉代所建。这些古城废墟的存在,说明了在汉代这里曾是水草丰美、植被良好、农牧业生产相当繁荣发达的地区。后来沙漠逐渐形成并向东和南推进。作者简介周全霞(1970-),女,河南荥阳人,在读博士,讲师,从事食品文化方面的研究。收稿日期2006212201 从盛唐到明初约800年的时间,沙漠向南和向东推进了60 km,平均每年向东推进0.075km[1]。1. 3 湖泊水系发生变化如果考察一下我国历史上江河湖泊水系的变迁就会发现,有的河流改道了,有的湖泊缩小了,而有的甚至消失了。海河、淮河、辽河、珠江、大运河都有历史变迁,尤以黄河和海河的变迁为巨,决溢改道极其频繁。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我国古代不同名称的湖泊有海7、泽100、薮11、湖114、淀12、陂160、池117、坑9、其他29,共559 个。但人们的开垦和围垦活动使这些湖泊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湮废,有的缩小变浅。例如,《水经注?渠水注》记载的圃田泽,它位于河南中牟以西,是我国古代的大湖之一,但到了宋代,已经看不到其踪影了;《水经注》所载的芍陂是古代淮河的一个大型人工湖,陂周至二三百里,灌田至万顷,在北宋之前,它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后的年代里,逐渐被毁用于造田,明朝之后,毁湖造田的速度加快,湖面迅速缩小,直至完全湮废;《水经注?浙江水注》对绍兴鉴湖的记载为“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下溉田万顷。”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对湖的大规模围垦最终使得该湖消失了;江汉间的云梦泽在先秦时期为大面积的湖泊沼泽,秦汉时期开始被沙洲分割成许多小湖,唐宋时期已被淤填成平陆。1. 4 气候产生变迁气候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温度和湿度2 个方面。1.4.1 温度。古代中国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不同时期变化幅度不同,而且有过多次反复。在新石器时代,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高2℃;公元前1100年至前85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周朝代商和西周前期,气候变得寒冷,但只持续了一两个世纪;到春秋战国时期气候又趋于变暖;公元初至600年左右(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第2个寒冷期,温度下降了2.5~3℃,比现在低1.5℃;至公元8~9世纪也就是唐朝时期气候稍趋温和;在公元1100~1270年左右,也就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气候又变得寒冷,气温下降了1.5℃,比现在大约低1.8℃;13世纪初气候开始回暖,从南到北的气候与现在大致相同;但在1570~1710年左右,此时正值欧洲小冰期,相当于明末清初,气温又转至严寒。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7):2148-2150 责任编辑陈娟责任校对胡先祥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1.4.2 湿度。五六千年前的温暖期也是气候湿润期;随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时期;到2500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但此后就再次变干。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其中15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和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前半叶是3个旱灾持续出现的时期[2]。1. 5 人口分布发生变化由于科技不发达,人口成为战争胜利和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7章复习 一,基本线索 前期(25-88)上升阶段 后期(89-189)衰亡时期 此后历废帝,献帝,东汉名存实亡 二,重要名词 汉光武帝汉明帝王景窦宪班超甘英梁冀李膺陈蕃张角张鲁蔡伦尚书台,御史台“三独坐”(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刺史度田事件假民公田合市党锢之祸太平道 五斗米道 三,名词解释 ,1,三独坐: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东汉初年,就恢复了西汉时设臵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所加强。泛指高官显宦。 ,2,度田事件: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度田的原因是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手段夺得了大量土地,东汉王朝需要把农民的土地和人

口数字登记起来,以便收租征役;其次,豪强地主田庄中所隐瞒的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也需要丈量和核实,以便增加政府收入。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但度田过程中,豪强势力隐瞒田地和人口,地方官吏贪于贿赂,与豪强势力勾结,对农民胡乱丈量,刘秀以“度田”不实诛杀十几个郡太守,加紧度田。这引起大姓兵长们的武装反抗,农民也从另一角度反对度田。最终,刘秀不得不对豪强势力妥协,同时取消度田。度田事件以豪强势力的胜利结束,田庄经济在东汉迅速发展起来。 ,3,假民公田:汉代经营国有耕地和安臵流民的一种方法。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东汉政府还采用此办法,来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租种公田者,实际上成为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佃农。大量流民被安臵在国有土地上,使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但是,假民公田既不能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也不能阻止小农的破产。相反,在豪强地主把持政权的情况下,往往是“令下而奸生,禁至而诈起”,假与贫民的公田,同样会被兼并,结果都是使“豪右得固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卷附答案(1)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一模试 卷附答案(1) 一、选择题 1.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世纪之握”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先生致辞说:“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是因为A.炎、黄二部族的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B.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 C.两岸人民都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3.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 C.半坡人D.河姆渡人 4.小明想去参观世界上内涵最丰富、遗存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为此,他应前往( ) A.云南元谋县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半坡D.浙江余杭良渚 5.关于下图文物(猪纹陶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B.体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绘画技能 C.反映了长江流域原始居民高超的制陶工艺 D.陶器是原始农耕时期先进的生产工具 6.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据此可以推测() A.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深林和水域B.北京人会使用工具猎取动物 C.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和保留火种D.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7.《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实质是 A.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思想高尚B.社会还没有产生私有制

中国古代史一览

第1章: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基础知识掌握】 —、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云南;170万;最早;长江 ①半坡氏族:陕西西安;5-6千;黄河; 特点:磨制石器;弓箭;粟、菜、麻、畜禽;彩陶;村落 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4000多年前 1、炎黄时期:黄河、黄帝;上游、炎帝;南方、蚩尤;华夏族;炎黄子孙 2、尧舜禹时期:禅让: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禹治水;私有→阶级→国家(奴隶社会) 第2章: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基础知识掌握】 —、夏朝:(前2070——前1600) 1、夏朝建立:前2070;禹;启、世袭制;国家机器:军、法、狱、城;王 2、农业生产:木、石、蚌;水利;铜器(非农);(青铜出现) 3、夏朝灭亡:桀;前1600;黄河下游、商汤 二、商朝:(前1600——前1046) 1、商的统治区域:东:大海;西:陕西西部;东北:辽宁;南:长江流域 迁都:前1300;盘庚、殷(河南安阳); 2、殷墟和甲骨文:19世纪末;龟甲、兽骨;较成熟文字;信史 3、奴隶制度:刑、狱;人祭;人殉 4、农业、畜牧业:集体耕作;畜牧多 5、青铜器:铜、锡、铅;盛器、武器、工具;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6、天文历法:夏历;殷历:闰年;日月食;

7、商文化的世界地位:疆域;青铜;文字;天文 三、西周 第3章:春秋和战国时期 【基础知识掌握】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前770——前476) 1、春秋五霸:(图)齐、宋、晋、秦、楚;吴、越 2、齐桓公称霸:富庶大国 3、晋楚争霸:晋文公:生产、政治、军队;城濮之战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图)(西)秦、(东)齐、(南)楚、(北)燕、(中)赵魏韩 2、封建制的确立: 3、商鞅变法:前356:秦孝公 4、都江堰和郑国渠:(图)李冰,成都,“天府”;郑国,咸阳,400万,泾-洛 第4章:春秋战国文化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一) 史前时期

基础知识过关 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期 1、①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 ②什么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分) 2、①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生活地点在哪里?距今多少年?(3分) ②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什么?(1分) 3、①北京人距今多少年?(1分) ②有什么外貌特征?(1分) ③北京人掌握了哪些生产生活技能?(4分) ④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①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别生活在什么流域?(2分) ②他们各自居住在什么样式的房屋?(2分) ③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2分) ④他们使用什么样的陶器?(2分) ⑤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分) 5、①海内外华人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2分) ②海内外华人祭拜炎帝和黄帝有什么作用?(1分)

参考答案 1、①证据:化石; ②依据:考古发现。 2、①元谋人;云南元谋;距今170万年; ②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3、①约70万-20万年; ②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③制作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④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 4、①半坡人:黄河流域;河姆渡人:长江流域; ②半坡人:半地穴式;河姆渡人:干栏式; ③半坡人:粟;河姆渡人:水稻; ④半坡人:彩陶、乐器(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人:陶器、玉器(猪纹陶钵); ⑤共同点:懂得了更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5、①炎帝、黄帝的发明创造,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的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②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1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春秋 (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东方霸主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争霸格局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公元前3世纪,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4年,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 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大战

2019高考前选择题专练之中国古代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组24】 名校模拟题之中国古代史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ft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3.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白狄鲜虞建立的中ft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ft中ft 1 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ft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ft 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6、.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7、《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题组25】 1.图4 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中国古代史教案(全套)--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先秦;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距今年代;《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图;北京人距今年代及其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旧石器时代文化;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及距今年代;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河姆渡文化及半坡文化;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涿鹿之战;尧、舜、禹和禅让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教材中论述性、结论性文字的理解、概括能力,进而逐步形成对重大历史事件准确、全面的认识。 2.通过对重要历史概念如先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运用历史概念的能力。 3.通过对某一文化遗址具体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提高,而且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4.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某些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 2.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的了解与学习,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出土文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由此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要点 一、我国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 2.北京人及其遗址 3.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重要的文化成就 4.山顶洞人及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 5.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二、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 1.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2.河姆渡文化 3.半坡文化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2.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贫富分化的出现和加剧 四、炎黄和尧、舜、禹的传说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中国古代史之夏朝

中国古代史之夏、商、西周 一、朝代更替 夏(前2070—前1600)禹---启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共天下----家天下末王夏桀 商前1600---前1045)汤建都亳(后屡迁)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 末王商纣 西周(前1046---前771)周武王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前841年“国人暴动” 二、政治制度 1.夏、商:王位:王位世袭制(家族世袭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神秘色彩) 行政管理:中央---相卿士 地方---侯伯 评价: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2.西周:A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有效治理新扩疆土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后代 分封内容:土地人口 特点受封者权利:相对独立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受封者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积极---天子对地方统治加强扩大统治区域拱卫王室 消极---相对独立实力渐大周王衰败分封破坏 B 宗法制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持续解决贵族间权利、财产、土地继承上的 矛盾,提供分配方案 特点:依据父系血缘关系亲疏 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贵族特权维护内部稳定 把“国”与“家”结合在一起 随血缘关系的松弛而破坏影响深远 C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分封制是分配权力宗法制是分配权力的原则 宗法制是核心 D 礼乐制

三、经济 A农业: 1.土地制度---井田制 2.生产工具---木制石质骨质少量青铜工具 3.耕作方式---奴隶与庶民集体耕作 4.生产技术---开沟排水杂草沤肥 5.作物种类---粟稻 B 畜牧业: 占有重要地位饲养家畜多除食用外用于拉车和祭祀 C 手工业:(以青铜器为代表—官营) 1.青铜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夏朝较少商与西周鼎盛 2.玉器--- 商代精美 3.纺织业---最早养蚕缫丝商有织机西周有斜纹提花织物 D 城市与交通 1.交通工具车船橇 2.商周道路宽阔有旅舍邮驿传递制度 3.商朝--商民善经营以贝为货币商都繁华 作业: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8分) 1.夏朝的建立使得禅让制被()所代替。 2.商朝时,中央设相、卿士,而地方则是封()和()。 3.分封制的目的是(),授予()、()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一定 的()和人民,让其建立王国,拱卫王室。 4.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随从作战、()和朝见述职的 义务;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继续()。 5.宗法制的目的是加强()、解决( )。 6.分封制用父系()的亲疏来维系,实行()继承制。()是天下的大 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7.商民之所以被称为商人是因为(),通用货币是()。 8.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具以()为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8分)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全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府兵制(西、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和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一带人开通济渠,由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人开山阳渎,自引淮水。绕、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 ·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前2070)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 纺织:纺织技术萌芽 原料:麻、葛 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冶炼:黄河流域,小件铜器(小工具、生活用具),使用金属器具 陶瓷:山东蛋壳黑陶,釉陶,原始青瓷 商业:早期交换 政治:出现城 禅让制 贫富分化产生 文化:文字:刻画符号(文字起源) 绘画:陶器图形、壁画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启继禹禅让制→世袭制“家天下”始 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商(前1600~前1046)都:朝歌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文物:玉蚕甲骨文:祭祀蚕神 冶炼:铸铜生产规模大,青铜器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政治:祭祀:奴隶为祭祀祖先神灵之“人牲” 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为政治实体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文化:文字: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 金文(商周) ·西周(前1046~前771)都:镐京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 商业:交易频繁,币需数增,流通骨铜贝 政治:制度: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分封制:同姓王族:召公之子:燕(蓟),姬 周公长子伯禽:鲁(曲阜),姬 晋:后三分为韩(郑)赵(邯郸)魏(梁),姬 功臣:姜尚:齐 先代贵族:亲周商旧贵族微子:宋(商丘) 特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文化:文学:《诗经》 ·东周(前770~前256)[此处泛指春秋战国] 经济:农业:铁犁牛耕(黄河中下游地区)

文化:火药: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冶炼: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 文化:儒: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 “有教无类”,培养六艺,注重全面发展 创儒家学派,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道: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转化是无条件的,“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小国寡民” 战国(前476~221) 经济:土地制度:商鞅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水利:李冰都江堰(川) 郑国郑国渠(关中,汜水和洛水) 冶炼:淬火的钢件 商业都会:出现市井(商业区) 政策: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政治:行政单位: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 文化:儒:孟子:“仁政” “君轻民贵”为早期民本思想之基础。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天行有常”(天人关系) “制天命而用之”(人道有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庄子:“道”为最高原则,“道”无所不在 “齐物”: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法:形成重“法”、重“术”(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权势)的不同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秦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汉代,其法治思想被儒学体系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李悝:“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用严刑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结成的学术团体纪律严密 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

中国古代史划分

远古: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 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 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 古代: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区别于‘近代、现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19世纪 中叶以前。1840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 近代: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 现代: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段时期。 PS:当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远古、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讲中国古代史,先要明白几个时间段:宋元明清时期属于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属于远古了。中国远古 史的奠基就是盘古开天地。现代科学证明:地球是在50亿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亿年以前出现的,人类是500万年以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先盘古氏距今至少有500万年的历史了。 盘古氏下来就是天地人三皇,这个时期太久远太古老了,没有文字只有传说,所以太古史 不可考证。《鉴略妥注》是儿童读的历史课本,里面唱道: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 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万八寿最长。人皇时代人的寿命最长,有一万八千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即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 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有巢氏时代。接着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燧人氏, 也就是"火帝"的时代了。 火帝下来是龙师伏羲氏,伏羲也写作"伏牺",就是制伏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 家说的"狩猎阶段"。伏羲氏姓风,号太昊,这个时候黄河里面出来了一个长着马头、龙身 的怪兽。它身上的毛带卷卷的,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到以后受到了启发,划出八卦的 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代。因为伏羲氏见到了 龙马,于是用龙来给百官命名,如有青龙官、赤龙官、黄龙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龙师,在位115年。 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文明阶段就开始了。这个时期的冠军就是神农氏,神农氏姓姜,号 炎帝,他自称是太阳神、火德王,两个火字为炎,所以神农氏也是"火帝"。神农氏选五谷、尝百草,教民稼穑,在位140年。他是农业的始祖、又是医药之王,药王庙供奉的药王就

初中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古代史考试说明25% 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情况。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2、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及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史实。简述商鞅变法的史实。 3、了解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4、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著名战役。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5、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熟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 6、知道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的史实。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简述元朝建立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7、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史实。列举清朝设置住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 8、知道祖冲之和圆周率、《九章算术》。知道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及其贡献。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著作。知道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了解“四大发明”及其对人类的贡献。 9、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及汉字的演变。知道孔子及“百家争鸣”。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知道《史记》、《资治通鉴》的体例及作者。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方面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史复习纲要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就周口店一带。北京人会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属打制石器时代) 3.河姆渡(今浙江余姚市)原始农耕: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主要种植水稻(大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建造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4.半坡(陕西西安)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黄河流域聚落的代表。主要种植粟(小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会制造陶器。 5.炎帝黄帝:传说炎帝和黄帝是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帝与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涿鹿之战后与炎帝部落结盟,形成华夏族。传说炎帝是中华原始农学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人文初祖”、“华夏始祖”。至今,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6.继炎帝、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均通过民主推举的办法产生,历史上称“禅让制”。第一个通过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舜。大禹治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从此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2.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禹、桀。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周幽王。西周实行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周武王灭商。封神榜就是指武王伐纣。 桀、纣、周厉王是三个暴君。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合称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时标志):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国太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下进行的。 主要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史实。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陈高华、陈智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三版,中华书局,2017年。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6、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7、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2014年5月。 8、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1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 12、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3、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 15、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9月。 16、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17、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4月。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 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 分裂时期分裂原因 统一 王朝 统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 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 以后,王室衰微,诸侯 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 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秦朝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 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 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 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 间长期混战不休 隋朝 (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 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 济基础 (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 (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 五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的崛起 元朝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 (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 朝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