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临床方剂学

李可临床方剂学
李可临床方剂学

李可临床方剂学

一、太阳

1、颈椎病增生——桂枝葛根止痉散

2、颈椎病——葛根双五止痉散(肾五味、补阳还五)

3、急性结核性胸膜炎重症——瓜丹桂枝苇茎汤(瓜蒌三方合丹参饮、苇茎汤)

4、白癜风——乌蛇荣皮汤

5、太阳无汗症——麻黄五虎汤(彭子益五虎:姜枣葱黑豆核桃)

6、糖尿病肾病——麻辛参梅炙草汤

7、皮肤划痕症——麻辛红参脱敏汤(脱敏灵;苏叶浮萍蝉衣地龙)

8、偏头痛——麻附细辛芎芷汤

9、鼻炎——麻辛参肾通窍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苍耳子散)

10、自汗症——桂枝附子肾石汤(太阳虚化,肾四,三石)

11、咳嗽(痰气交阻)——姜夏细味小夏汤(小青龙减味,减麻桂芍,加小半夏汤,生姜半

夏汤)

12、咳嗽(喘痼疾)——小青龙虚化汤(加参附、款冬紫苑白果)

13、湿疹——连败鲜苦三妙散(连翘败毒合三妙,加苦参白鲜皮土茯苓)

二、阳明

1、妊娠恶阻——止呕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旋复代赭石汤)

2、胃溃疡出血——双呕汤(吴茱萸汤合止呕汤)

3、风湿热痹——苍术白虎汤(四妙合白虎汤,加赤豆山药豨签草追风散止痉散)

4、烂尾脓肿合并肠梗阻——攻毒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合透脓散,加薏仁),

透脓芙薏清肠饮(透脓散,四妙勇安汤,芙蓉薏仁)

5、疫毒痢——辟秽解毒汤(重银花大黄白头翁黄连,配薷菖佩藿扁豆大力子芍甘,佐肉桂)

6、秋季结膜炎——银翘犀军普济饮(普济消毒加银花连翘大黄犀四味)

7、肺脓肿——双脓攻四苇茎汤(黄芪托透,透脓散,银翘硝黄攻四,苇茎汤)

8、中风闭证(脑出血)——大续虎承开窍汤(大续命,白虎,承气,安宫丸,麝菖开窍)

9、阳明不降(上不入下不通)——止呕泻心黄木汤(止呕汤,半夏泻心汤,加大黄木香)

10、小儿流脑——麻杏犀角虎承汤(麻杏石甘汤,白虎,调胃承气,犀四味)

11、肺结核大咳血(降逆化瘀)——旋复代赭枇杷汤(加三七)

12、胃结石——保和金灵黄木汤(保和丸合参灵散,重内金莱菔子,加大黄枳实)

13、疳积症——疳积固本散(鹿茸紫河车红参三七麦谷内金蛋壳)

三、少阳

1、肾炎感冒——改良小柴胡汤(柴芩夏姜)

2、少阳头痛——柴胡细辛芎芷汤

3、少阳夹湿——柴芪葛人三仁汤(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黄芪葛根)

4、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银翘蚤牛三妙汤(抑肝消毒散之银翘柴栀合三妙加白芷蚤休)

5、急性胰腺炎——攻毒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合攻毒承气汤)

6、急性胆道疾病、恶性淋巴瘤——柴胡黄芩黄木汤

7、胆石合并胆囊炎——大柴金灵黄木汤(大柴胡汤,加三金、参灵、木香)

8、胸痛胸腔积液——大柴瓜薤丹参饮(大柴胡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丹参饮)

四、太阴

1、胃溃疡——参灵散

2、肝脾肿大——参灵甲珠散

3、胃溃疡、腹胀、溃疡性结肠炎——三畏汤

4、内伤发热——补中退潮汤(加龙牡,山萸肉、乌梅)

5、剖腹产后二便难——补中通窍汤(加木香砂仁、桂沉香葱白通窍)

6、脾气不升崩漏——补中灵炭肾龙汤(加四炭、参灵、肾四味、龙牡)

7、左关弱、木不疏土、急肝误治变证——补木疏土汤(芪桂芽,合补中益气汤,加参灵)

8、术后肠粘连——粘连汤(重参芪,佐木香沉香,用莱菔子加代赭石厚朴破降)

9、肠梗阻——硝菔梗阻汤(硝白萝卜;代赭石旋复花厚朴枳实沉香木香红参生姜)

10、梅尼埃病——三饮四石汤(治饮三方,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吴茱萸汤,加四石)

11、膝关节积液——黄芪五苓三妙汤

12、宫颈癌——醒脾汤(参灵麦谷焦三仙藿香佩兰砂仁)

13、胃溃疡兼便秘——附桂理灵丸(附子理中丸,加油桂五灵脂)

14、胃病久虚——附桂理中救胃汤(理中法,桂附,参芪,砂仁藿香佩兰)

15、久痢成痨(扶正邪自去)——五味回生饮(参夏姜草、山药)

16、复发性口腔溃疡——理君肾四肉辛汤(理中四君子参四味肉桂细辛),

引火砂参炮附汤(引火汤砂仁炮姜附子)

17、口臭——附泻枳术醒脾汤(附子泻心汤,枳术丸,藿佩砂醒脾)

18、太阴病——三四汤(四君子、四逆汤、肾四味)

10、阴阳两虚便秘——附肉引火汤

11、胰腺癌——薏附酱参止痉汤

12、食管癌——开道散1号(硇砂6克,硼砂6克,礞石、丁香各9克,冰片3克);开道散2号(壁

虎10条,天葵子30克,浸入黄酒);开道散3号(麝香1.5克,人工牛黄9克,乳香、

没药各15克,硼砂30克,三七粉30克)

13、胃溃疡出血——溃疡固本散(紫河车参灵三七琥珀鱼鳔胶大贝海螵蛸煅牡蛎灵芝凤凰

衣,鹿茸内金血竭元胡)

14、咳嗽(太阳少阴同病)——肺系固本散(紫河车参三七琥珀鹿茸脐带灵芝虫草川贝沉

香蛤蚧)

15、肺结核——肺痨固本散(紫河车参灵三七琥珀鹿茸脐带灵芝虫草蛤蚧龟鹿胶),

黄芪膏(黄芪鳖甲散去鳖甲合百合固金汤)

16、肺结核夹寒饮——阳和小青芪灵汤(加参灵、山萸肉山药)

17、呼吸衰竭——破格救肺升陷汤(参附龙牡救逆汤合升陷汤去知母)

18、肺间质纤维化——肺间固本散(参灵三七琥珀鹿茸虫草川贝沉香蛤蚧红花土元水蛭止痉)

19、间质性肺炎——肺间质汤(四逆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小青龙汤,加百合山药)

20、糖尿病——引火附子理中汤,附理砂半芍萸汤

五、少阴

1、心衰休克——破格救心汤(四逆汤加参萸龙牡磁石麝香)

2、久病大虚、重建免疫——培元固本散(琥鹿参灵七仙)

3、精神分裂狂躁症——涤痰清脑汤(犀四芩柏连青黛,大黄芒硝礞石滚痰,菖蒲郁金南

星天竺黄竹沥牛黄,铁落夜交藤

4、退高热——犀四味(丹皮紫草石膏蚤休)

5、疔疮肿毒——七味消毒饮(五味消毒合犀四味)

6、肾气、肾精不固——肾四味,肾十味(菟枸补骨灵仙,骨碎续断仙茅戟肉杜仲沙苑子)

7、恶性肿瘤(头颈淋巴消化道)——攻癌夺命汤

痰:桂苓海布生半生姜莱菔子(海藻甘草汤)(桂苓海布半姜来)

瘀:五灵脂土元生水蛭桃红炮甲三莪(鳖甲煎丸)(桃红甲灵三莪水土)

水:泽二苓硝黄牵牛(十枣汤)(泽苓牵硝黄)

破:二香(木附)(黑牛香香灵)

散:鳖甲牡蛎大贝夏枯草木鳖子(消瘰丸)(甲母蛎夏木枯)

毒:舌草黄药山慈姑半莲(舌莲解毒丸)(药莲舌菇)

8、阳虚寒凝型肿瘤——攻癌2号五生饮(五生:半夏南星附子川乌白附子,星半黑白乌)

9、良性肿物腺瘤增生脂肪瘤——攻癌夺命减味汤(母夏姜芥藻草蜈蝎玄蛎木鳖枯)

10、风湿性心脏病——风心固本散(紫河车鹿茸三七参灵灵芝琥珀炮甲红花蜈蝎)

11、冠心病、心梗、心衰——冠心固本散(鹿琥参灵七仙,灵芝炮甲红花蜈蝎血竭水蛭)

三香丹参饮(降香沉香苏合香代麝香,丹参饮),

破格桂枝丹参饮(破格救心汤合三香丹参饮,加桃仁)

12、风心病水肿——破格真五黄芪汤(破格救心汤合真武汤、五苓散,加黄芪)

13、痰迷心窍——礞石滚痰开窍饮(礞石滚痰加菖蒲郁金麝香开窍,竹沥)

14、中风昏迷痰鸣——三生夏九麝沉汤(夏星乌麝香沉香菖蒲竹沥)

15、肾不封藏、气随血脱——来肾当补胶七汤(来复汤去白芍,肾四归,姜炭胶七)

肾不封藏、阴损及阳——平格当补胶炭汤(平格救心加当归四炭阿胶)

肾不封藏、血脱亡阳——大格当补炮发汤(大格救心加当归姜炭血余炭)

16、肾不固守之汗喘奔豚——固肾汤(来复,龙牡英,蚧虫草沉香,核桃人参油桂)

17、四逆汤证兼腰困——四逆参肾汤

18、厥气上攻之奔豚——奔豚紫干汤(紫石英干姜合奔豚)

19、肝肾气阴两虚之脱证——三复汤(来复汤,当归补血汤,生脉散三方)

20、虚寒性不孕——调经促孕汤(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生姜汤,益母,决明鹤草)

21、脾肾两虚(太少两虚)——两本汤(附桂理中,四逆汤)

22、腹腔囊肿(胆胰卵巢)——桂苓五苓芷甲汤

23、失眠(后半夜)——夏米潜阳四逆汤

24、肾虚骨冷——四逆肾辛桂枝汤

25、奔豚肥胖——奔豚灵车汤

26、腰椎增生坐骨神经痛——麻辛参葛肾八味

27、自汗症——潜阳参萸三石汤

28、少阴咽痛——桔甘四逆汤

29、中风脱证——小续破格潜阳丹

30、急性泌尿炎症二便闭结——癃闭散

(一方.)莱菔子30g(生炒各半),栀子、黄芩、黄连、竹叶、肉桂、大黄、芒硝(冲)、甘草各10g,连翘、滑石、川牛膝各30g,乳香3g,薄荷5g,水煎服。

(二方)大黄15g,海金沙、琥珀、泽泻各10g,大蜈蚣10条,共研细粉,分作3包,每包以蛋清2枚调糊,热黄酒1两冲服,3小时1次。

31、急性尿道膀胱肾盂炎——开肺猪苓通淋散(麻杏桔,猪苓汤,乳牛通淋散,加肉桂)

32、尿毒症——大附夏苓醒脾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加芒硝,半夏茯苓猪苓泽泻,参灵三

仙,肾四)

33、肾结石——真金滑肉通淋散(真武汤,三金,滑石肉桂,通淋散)

34、再障等血液病——四逆潜阳参萸汤

六、厥阴

1、直肠癌——石脂炙草乌梅丸

2、胆道蛔虫症——梅连椒辛硝君汤(使君子)乌梅承气楝木萸(乌梅丸合大承气汤加减)

3、中风先兆(急重)——加味药王续命散(麻黄45克,肉桂20克,杏仁45克,甘草45克,生

石膏65克,附子20克,细辛20克,生姜45克,人参20克,白术60克,

茯苓20克,防风20克,防己45克,川芎45克,升麻20克,独活45克)

芪物麻辛涤桃虫(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附辛汤,止痉散加僵蚕地龙,半

夏白芥子,桃杏仁,红参木耳肉桂)

4、养血祛风止痒——定风丹

5、全身突发性神经痛——重订追风散

(红参五灵脂首乌白蒺藜)川草乌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细辛荆芥防风羌活(辛夷苍耳子苍术)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天南星白附子雄黄乳没,括号为新增。

6、中风后遗症——三芪人参汤(当归补血汤、玉屏散、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三芪汤)

7、白癜风——克白散

沙苑子750克,九制豨莶草500克,乌蛇肉250克,定风丹(制首乌白蒺藜)300克,三七100克,藏红花、乌贼骨、白药子、苍术、蚤休、降香、紫草、甘草各50克(制粉),

8、偏瘫——血栓固本散(基本加土水蜈蝎竭,用芪浓汤送服)

9、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妇科培元固本散(灵三琥土水蜈蝎贝桂茯丹桃,以枯藻草炼

蜜熬膏,肾虚寒加油桂)

10、老年性白内障——内障培元固本散(川贝夜眀砂沙菀子乌贼骨,以枯藻草炼蜜熬膏)

明目退翳汤(杞菊八味,四物汤,沙苑子夜明砂刺蒺藜,蝉菊决明

石,决,桃红,磁石,柴胡菖蒲)

11、中风后遗、颈椎病之肢体麻木——还五桂枝芥虫汤

12、血痹无痛性麻木——芪物当耳芥蛋汤

13、消囊肿破栓塞攻肿瘤——甲麝无敌散

14、失眠——夏米引火参石汤,夏米交泰酸枣汤

15、火不归元之五官赤火血症——引火阿胶牛膝汤(引火汤,阿胶牛膝血余炭)

16、肾虚耳鸣——引火九柴三石汤(引火汤,菖蒲柴胡,三石)

17、产后乳少——加味生化汤(加坤草泽兰,生乳灵甲珠核桃)

18、宫颈癌崩漏——加味固冲汤(减白术海蛸茜草,加贯众炭棉籽炭红参阿胶三七四炭)

19、肝不藏血上溢下出——丹逍代赭枇杷汤

20、瘟疫大热——贯众石膏汤(犀四味,贯众青黛,苍术雄黄黑豆)

21、高热惊风——羚麝止痉散

22、类风湿关节炎——类关固本散(基本加蜈蝎竭甲豨)

改良乌头汤(生芪制川乌制附子防风黑小豆麻黄细辛桂枝白芍炙甘草止痉散蜂蜜生姜枣)

23、三叉神经痛——引火芍甘止痉散

24、肩周炎痹症——芪物葛止麻辛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附辛汤,止痉散,葛根桂枝汤)

25、类关、坐骨痛、腰突——乌头桂枝希鹤汤(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附辛汤,当

归补血汤,止痉散,加豨签草老鹤草)

26、风寒湿痹——芪物乌灵效麻汤(黄芪五物、乌头汤、麻附辛、参灵、活络效灵丹)

27、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芪物麻辛理乌汤(黄芪五物、理中、麻附辛、大乌头汤)

28、关节痛、肩凝、增生——乌头芪物效灵酒(乌头汤桂枝汤活络效灵丹乌蛇止痉散)

乌头外洗方(沙苑子川草乌红藤荆防当归鸡血藤海桐皮乳没

透骨草断续红花细辛花椒伸筋草威灵仙乌蛇,酒醋泡)29、寒凝性闭塞性脉管炎——脱疽乌头汤(乌头汤,当归四逆汤,吴萸丹参桃红牛膝水蛭山

甲蜈蚣全蝎,肉桂)

30、热毒性闭塞性脉管炎——黄芪四妙勇安汤(加丹参饮桃红水蛭甲珠元胡)

31、黄疸型肝炎——阴阳藿朴夏苓汤(茵陈五苓藿朴汤,热栀子一散,寒吴萸四逆参灵)

32、婴儿黄疸——茵陈四逆三苓汤(茯苓猪苓泽泻为三苓)

33、乙肝——四逆参灵夏鸡汤(鸡屎藤)

34、乙肝脾虚证——附桂理中鸡藤汤(鸡屎藤)

35、肝硬化——肝硬培元固本散(基本加土水蜈蝎竭)

36、肝硬化腹水——真武麻灵蟅虫丸(真武汤,麻黄参灵,大黄蛰虫丸)

37、急性肝炎合并肝昏迷——犀角承气开窍汤(犀角地黄汤合大承气汤,加菖蒲郁金麝香)

方剂学重点方剂对比

方剂学重点方剂对比 逍遥散均能疏肝理气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烧生姜、薄荷治疗肝瘀胁痛其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且肝郁较重,症见两胁作痛,神疲食少,口燥咽干,乳房作胀,头痛目眩,往来寒热等症。一贯煎生地、当归、枸杞子、北沙参、麦冬、川楝子 其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阴虚肝郁证。且阴亏较重,症见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胸脘胁痛,吞酸吐苦等症。亦治疝气瘕聚。 牡蛎散均有固表止汗之力煅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 用于治疗自汗证。其功效,敛阴止汗,益气固表。固表敛汗之力较强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症见自汗,入夜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属治标之法。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其功效,益气固表。健脾益气之力较大 主治肺卫气虚自汗或易感风邪者。症见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等症,属治本之法。 清胃散均能治疗牙痛、牙衄黄连、升麻、生地、丹皮、当归 其功效,清胃凉血。重在清胃火 主治胃火上攻证。症见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面颊发热,齿恶热喜冷,甚或牙宣出血,伴有胃阴受损玉女煎石膏、熟地、知母、麦冬、牛膝其功效,清胃火,滋肾阴。 主治胃热肾阴虚牙痛证。症见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等症。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白头翁汤均能治热证痢疾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其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症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等。芍药汤白芍、黄连、黄芩、大黄、木香、槟榔、当归、肉桂 其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兼行“通因通用”,以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主治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 天王补心丹均有人参、茯苓、当归、远志、酸枣仁又配伍生地、麦冬、玄参、天冬、丹参、柏子仁、五味子、朱砂、桔梗 均能补血养心安神其功效,滋阴清热,补心安神。 用于心失所养而致心悸,失眠等症主治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心肾不足,以心为主。 症见心悸失眠,并见虚烦神疲,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归脾汤又配伍黄芪、白术、甘草、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其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安神。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心脾两虚,以脾为主。 症见心悸失眠,并见食少神疲,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缓,及脾不统血之 便血,崩漏,月经前期,量多色淡。 藿香正气散二者均用了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以藿香为君药 均有芳香化湿,理气和胃之功兼能解表散寒 均治疗脘腹痞满,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多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苔白为证治要点,夏

(完整版)方剂学(中成药)第七版方歌

中医方剂学七版方歌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5.止嗽散 止嗽散用白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三.扶正解表 10.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四.寒下 1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12.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五.温下 13.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六.润下 14.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15.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 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七.逐水 16.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

方剂学(所有方子的整理,很齐,很完整)

总论 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病重邪盛,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据。 使药:(1)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变化形式:药味加减(桂枝汤——咳+杏仁、厚朴,胸闷--芍药)、药量增减(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剂型更换(汤,可加减,急;丸,易带,缓) 重点方剂 (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辛温解表) 【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辛凉解表) 【组成】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芥穗牛蒡子淡豆豉生甘草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期。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寒下)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痢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脘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中药方剂学复习题

中药方剂学考试范围 一、掌握各章节的第一味药的功效与应用第七章 第一节,发散风寒类 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感冒; 咳嗽气喘; 风水水肿。 第二节,发散风热类 薄荷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第八章 第一节,清热泻火类 石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涩止血 应用: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肺热喘咳证; 胃火、牙痛、消咳证;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第二节,清热燥湿类 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湿温、暑湿、胸闷呕吐、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肺热痈遏所致咳嗽痰稠; 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 胎动不安。 第三节,清热解毒类 金银花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痈肿疔疮;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热毒血痢。 注意:疏散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 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第四节,清热凉血类 生地黄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 阴虚内热、骨蒸劳热; 津伤口渴之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第九章

第一节,攻下类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大便秘结、肠胃积滞; 火热内盛证; 瘀血证。 注意:攻下者宜生用,且入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 缓下者可用酒制大黄或大黄久煎; 活血祛瘀者应用酒制大黄; 止血者应用大黄炭。 第二节,润下类 火麻仁功效:润肠通便 应用:老人、产妇或久病体虚之津枯血少所致肠燥便秘。 第三节,峻下逐水类 甘遂功效: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身面浮肿、胸腹肿满; 治疗湿热肿毒,常单味研末,水调外涂。 第十章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类 独活功效:祛风湿、解痹痛、散寒解表 应用:风湿痹痛; 外感风寒兼湿证。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类 秦艽功效:舒筋络、祛风湿、退虚热、清湿热 应用:风湿痹症; 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湿热黄疸。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类 五加皮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水 应用:风湿痹症; 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水肿。 第十一章 第一节,化湿类 藿香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湿阻中焦证; 呕吐;(本品山化湿和中止呕,为治湿浊中阻呕吐之佳品) 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第十二章 第一节,利水消肿类 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水肿; 脾虚诸症; 失眠、心悸。 第二节,利水通淋类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学方剂对比 1、麻黄汤和桂枝汤 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2、桑菊饮和银翘散 相同点---组成: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1 / 24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主治: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点--桑菊饮:配有桑叶、菊花、杏仁。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属辛凉轻剂。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银翘散:配有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力较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为辛凉剂。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发热、口渴较重,或伴咽痛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均用大黄泻热通便)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2 / 24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4、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 相同点:均属攻补兼施剂(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兼顾)。 不同点: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配伍补益气血之品,重在急下存阴,兼顾气血之虚;主治热结里实较重,而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于黄龙汤中去枳实、厚朴、桔梗、大枣,加入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等滋阴增液之品,缓下热结之中,兼以益气滋阴,且重在滋阴增液以润燥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较轻,而阴液亏虚较重者。 3 / 24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复习资料答案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方剂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1. 我国最早论述方剂组成原则的著作是:D.《黄帝内经》 2.被柯琴赞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的方剂是;B.桂枝汤 3. 当归四逆汤的君药是: E. 当归桂枝 4.逍遥散的组成药物除柴胡外,其余是:C.芍药白术当归煨生姜薄荷茯苓 5.再造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B.熟附子煨生姜 6. 平胃散的功用是: A.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7.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C.泻火解毒 8.竹叶石膏汤的功用是: 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9.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B.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10.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桔梗枳壳 11.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的意义在于:A.扶正祛邪 12.三仁汤的功用是: C.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13. 左金丸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 E.肝火犯胃 14. 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A. 当归 15.健脾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D.半夏生姜竹茹 16. 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 B.百合固金汤 17.凡寒邪在里,浊阴上逆者,无论阳明寒呕,厥阴 头痛,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治疗均可选用: C.吴茱萸汤 18.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少气懒言,面色晃白,或气虚下陷而见内脏下垂,舌质淡,脉虚大无力者,治宜选用: B.补中益气汤 19. 具有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作用的方剂是:C.生化汤 20.证见偏正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治宜选用:D.川芎茶调散 21.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丸剂的特点:A.不易变质 22.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共有的药物是: E. 桂枝生 姜炙甘草 23.左金丸中的黄连是:A.君药 24. 泻白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D. 桑白皮 25.由桑叶,杏仁、人参、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麦冬,枇杷叶组成的方剂是:E.清燥救肺汤 26.定喘汤的功用是: B.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27. 紫雪丹的功效是: D.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28.温胆汤的功用是: E.清胆和胃,理气化痰 29.归脾汤的功用是: D.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30.苇茎汤的功用是; B.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31.当归补血汤中当归与黄芪的配伍比例为;A. 6g:30g 32.配入汤剂时,须后下的药物是: D.砂仁 33.温邪初入营分,临床最常见的神志症状是: B. 时有谵语 34. 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B. 生地 35.逍遥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C.干姜大枣 36.下列各方中除B外,组成药物中均含有当归: B 参苓白术散 37.方中黄芩,黄连同用的方剂是: B.半夏泻心汤 38.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清稀,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治宜选用:A.小青龙汤 39.症见饮食不化,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舌苔白腻,脉象虚缓者,治宜选用; B.参苓白术散 40.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选用: B.青蒿鳖甲汤 41.配入汤剂时,需后下的药物是: A. 豆蔻 42.银翘散与桑菊饮功用的主要区别是: A.一偏于解表, 一偏于宣肺 43. 五苓散的组成药物除猪苓外,其余是: B.泽泻 茯苓白术桂枝 44. 保和丸组成药物中含有: D. 神曲 45.败毒散的组成中不包含的药物是:B.荆芥豆豉 4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是:D.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47. 安宫牛黄丸功用是: 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48.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DD.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49.天王补心丹的功用是: C.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50. 金匮肾气丸方中不包含的药味是: C. 山萸肉 51.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枳实消痞丸的组成药物: C.黄芩 52.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E. 橘红 53. 牡蛎散中重用黄芪意在: B.补气固表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各论 1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如何学好方剂学

如何学好《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 原文地址:如何学好《方剂学》课程--转载作者:远志博士 来源:健康在线《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方剂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涉及基础与临床各科的有关知识外,方剂的数量亦十分繁多,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编单位所编的《中国方剂大辞典》载方10万余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将众多方剂全部掌握,但又必须学好方剂,因此在校学生主要是学习《方剂学》教材的内容。因为《方剂学》教材中所选的成方都是临床医家经验的结晶,大都疗效确实,经得起实验、考验,是沿用不息的名方。同时《方剂学》的学习只靠背诵几首方歌还远远不够。要通过一定数量的名方学习,掌握蕴含的治病经验和组方方法、配伍规律。从而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运用方剂和临证组方能力,以有限之方应无限之病证。 一、学习方剂学的关键——证、法、方、药紧密联系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证、法、方、药之间的紧密联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如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是因为其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阳和汤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滞之功。可见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通过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才能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 二、掌握组成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 药物配伍能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是组合成方剂的核心,也是药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剂学的学习中理解分析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领会“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三、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分类整理 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医方剂繁多,而学习过程中以法统方,便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程钟龄提出的“八法”体现了中医治法的重点所在,对于学习方剂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汗法,其方剂是解表剂,而表证又有风寒、风热和体虚外感表证的不同。故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其代表方分别为麻黄汤、银翘散、败毒散。即使是辛温解表剂,根据风寒表证的不同,治风寒表实证用麻黄汤,风寒表虚证用桂枝汤,外寒内饮证用小青龙汤。这样以法统方记忆方剂,则多而不杂,详而有要,便于掌握和使用。 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联系对比 有些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证有相同之处,这样的方剂应互相比较,找出共性,突出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类方剂中可同中求异,如清热剂中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清胃热,主治胃火上攻证,但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火上攻证,属实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属实中夹虚之证。不同类方剂中,可前后联系比较,异中求同,如治泄泻的方有葛根黄芩黄连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但因每方适应证的病因病机不同,故可区别记忆。另有药物组成部分相同的方剂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桂枝汤”的加减方有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含增液汤的方剂有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清营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小柴胡汤与旋覆代赭汤佐使药相同等等。在学习中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这些方的区别与联系。 五、增强记忆的趣味性——歌诀记忆 孤立、机械地背诵方剂,花费时间多,效果差。而汤头方歌是将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诗歌体裁,编写成歌诀,读起来琅琅上口。对学习者,可以由诵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另外有些方剂,可自编趣味歌诀,记忆方便、效率高、经久不忘。还可自编一些趣味歌诀做适当的补充,如三仁汤:“三仁爬竹竿,(厚)朴通滑下(夏)来”等。 六、掌握用方的灵活变化——方剂的变化 任何古方、成方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证候而制定的,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以及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临床运用成方时,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师其方而不泥其方”。同时在方证相应的原则下要求方剂必须随证的变化而变化。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方剂学对比记忆

学好方剂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先学习中药,便于记忆方剂的组成、理解方剂的功效和主治,记住了单个方剂之后,还要学会和其他方剂作鉴别,更好地掌握方剂的功效和主治病证,这样在具体辨证论治的时候才能正确地选择方剂。下面汇总了常用方剂的鉴别,大家可以收藏起来,每天看几个。中医博大精深,我们需不断积累。 1.麻黄汤与桂枝汤同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具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恶风发热而自汗出之表虚证。 2.银翘散与桑菊饮皆可治温病初起之表证,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弱,为“辛凉轻剂”。

3.参苏饮与败毒散皆治气虚外感风寒。但败毒散治风寒夹湿之表证为主,故用羌活、独活、川芎、柴胡祛邪为主,少佐人参以扶正祛邪;参苏饮所治为风寒表证,邪偏于肺,故用苏叶、葛根、人参益气解表宣肺为主,加之痰湿气滞,则又增半夏、木香、陈皮等化痰行气之品。 4.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为大承气汤类方。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后纳芒硝,大黄与甘草同煎,泻下之力较大承气汤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5.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均治冷积里实之腹痛便秘,均以大黄配伍附子为主。但大黄附子汤主治中气未虚,寒实积滞之腹痛便秘;而

中药方剂学基础第四阶段练习说明第四阶段练习共60题主要包括

《中药方剂学基础》 第四阶段练习 说明:第四阶段练习共60题,主要包括祛湿、理气、活血、平肝熄风、补虚、化痰等类别方剂的内容。题型涉及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判断对错题、论述题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是: A. 桂枝汤 B.小柴胡汤 C.大承气汤 D.平胃散 E. 二陈汤 2.平胃散的君药是: A.苍术 B.甘草 C.厚朴 D.陈皮 E.藿香 3.茵陈蒿汤主治: A.黄疸 B.石淋 C.风湿 D.痰饮 E.水肿 4.半夏厚朴汤主治: A.黄疸 B.石淋 C.胸痹 D.梅核气 E.水肿 5. 越鞠丸的功用是: A.疏肝解郁 B.行气止痛C.行气解郁 D.疏肝理气 E行气活血 6.补阳还五汤重用为君药的是: A.地龙 B.川芎 C.赤芍 D.生黄芪 E.当归尾 7.补气活血的代表方是: A.补阳还五汤 B.四物汤 C.当归补血汤 D.归脾汤 E.八珍汤 8.川芎茶调散主治: A.头痛 B.腰痛 C.胸痛 D.牙痛 E.腹痛 9.血府逐瘀汤出自: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医林改错》 D.《温病条辨》 E.《黄帝内经》10.川芎茶调散用量最重的是: A.薄荷 B.川芎 C.防风 D.甘草 E.白芷 11. 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的意义是:

A.补气生血 B.补气活血 C.培土生金 D.阴中求阳 E.升阳举陷 12. 四君子汤的功用是: A.补气健脾 B.理气健脾 C.温中祛寒 D.温中益气 E.气血双补 13. 地黄饮子主治: A.头痛 B.眩晕 C.痿证 D. 痹证 E. 喑痱 14.肾气丸的君药是: A. 附子 B.桂枝 C. 熟地 D. 山药 E. 茯苓 15. 下列方剂中何方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 A.补中益气汤 B.参苓白术散 C.四君子汤 D.归脾汤 E.四物汤 16.二陈汤中的二陈是指: A.陈皮、陈仓米 B.陈皮、陈半夏 C.陈半夏、陈仓米 D.陈皮、茯苓 E.半夏茯苓 17. 炙甘草汤的脉象特点是: A.脉细数 B.脉沉迟 C.脉结代 D.脉弦数 E.脉浮数 18.治痰基础方指: A. 二陈汤 B. 大承气汤 C. 小柴胡汤 D. 白虎汤 E. 川芎茶调散 19.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 A. 湿痰证 B. 风痰证 C. 热痰证 D. 燥痰证 E. 寒痰证 20.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中含有: A. 平胃散 B. 二陈汤 C. 四君子汤 D.四物汤 E. 当归补血汤 二、多选题(每道题有五个备选答。正确答为2~5个,必须将其全部选中,少选、多选或错选者,均不得分。) 1.平胃散的组成有: A.苍术 B.甘草 C.厚朴 D.陈皮 E.藿香 2. 藿香正气散治疗的病证包括: A.外感风热 B.外感风寒 C.内伤湿滞 D.内停水饮 E.表虚不固 3. 茵陈蒿汤的组成中含有: A. 茵陈蒿 B. 黄柏 C. 黄连 D. 大黄 E. 栀子 4. 补中益气汤中具有升阳举陷作用的药物是: A.升麻 B. 黄芪 C. 柴胡 D. 人参 E.甘草 5.四物汤的组成包括: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古籍教材版) 第一节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药施,发热恶寒头项强,伤寒无汗煎服之。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麻桂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寒热两解此方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急,姜桂麻黄芍药草,细辛半夏五味齐。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去麻黄。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葛根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依。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茯苓,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头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疼悉平康。(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欧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法良,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效果彰。第二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肉颤保安康。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利脉沉微,救逆回阳赖此方,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救阴伤。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当。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导气汤 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吴萸煎于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临床常用方剂对比

临床常用方剂对比 □欧阳军四川省达州市绿州保健中心 方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临床上根据不同症状随症加减配伍可谓变化多端。但疾病的证候群错综复杂,同病异症,异症同病之现象多有出现,医师用药就要细心分析,灵活辨证,对症下药方可收到良效。本文就中医常用方剂的配伍运用作一对比浅述,仅供同仁参考。 1.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 两方均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都有降逆止呕的作用。小柴胡汤又配伍了人参、炙甘草,有益气和中的作用,其和解与补虚同用,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而大柴胡汤又配合了大黄、枳实、芍药,又有导滞泄热、缓急止痛作用,其和解与攻下并用、主要作用为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同病,适用于往来寒热、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胸腹胀满、下利不畅、口苦、苔黄、脉弦有力者。 2.蒿芩清胆汤与温胆汤 温胆汤组成药物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菇,具有化痰、降逆、和胃作用,其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主治痰热扰胆、虚烦不眠之症。本方加青蒿、滑石、青黛、黄芩即为蒿芩清胆汤,其清热除湿作用较温胆汤为强,为清胆泄热、和胃化湿之剂;主治外感湿热之邪,邪留气分,热重于湿,热重寒轻的病证。主要临床见症有:发热微恶风寒、头重、肢倦、胸痞呕恶、舌苔腻、脉濡数等。 3.四逆散与小柴胡汤 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黄芩,略为偏寒,故以口苦、咽干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里急腹痛为主症之一。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 4.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 黄连汤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它与半夏泻心汤都是调和肠胃,治疗肠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寒热夹杂病症的方剂。不同点是黄连汤所治是上热下寒症状较突出者,上热则见胸烦,下寒则见腹痛。故黄连汤增加黄连用量以清心胃之火,除去黄芩,而加桂枝以温经散寒。在临床应用时,如腹痛较重,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则温里止痛的功效更强。 5.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 两方均可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症,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黄

中药方剂学(一)

中药方剂学复习题一 总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 中药方剂中药学方剂学 四性五味归经毒性 相须相使相杀相反 和法温法消法剂量二.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 经。 2.代编写的创用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和药物用途分类的方法。 3.唐代苏敬等编写的著作新修本草是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4.宋代唐慎微著的采用 的编写体例,较以前中药学进了一步。 5.中药性能是指和,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等方面。 6.寒凉药多具有、、的功效,温热药多具有、、的功效。 7.辛味药有发散、行气、活 血、等功效,甘味药有补益、和中、缓急的功效。 8.升降浮沉一般可分为和两种,其影响因素有、、、。9.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 有、、、和其他制法。

10.前人将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分别为、、、、、、。 11.妊娠禁用药物大多是或的药物。12.药物的煎煮用具以为佳,用水为原则,如、 等。煎药火候多为。 特殊的煎药方法 有、、、、 等。 13.服药时,汤药一般宜服,安眠药宜在 服,滋补药宜在 服。一剂汤药,通常一天服次。三.判断题 1.中药是指产于中国,中医所用的药物。 () 2.古今医家对药物毒性的理解是一致的。 () 3.苦味具有泻的作用,具体直通泻,降泻,清泻三种。() 4.平性是指重要的寒热之性不慎显著的。 () 5.中药的五味均与口尝有关,与功能无关。 () 6.药物的归经仅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以不同的病证为依据。() 7.任何一种药物作用的趋向只有升浮或沉降中的一种,不可能兼而有之() 8.质轻的花类药物大多具有升浮性质,但芫花和旋覆花除外。() 9.质重的果实种子类药物大多具有沉降的性质,但蔓荆子。() 10.在使用毒性药

2015年上半年山东省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方剂学:理气剂试题

2015年上半年山东省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方剂学:理气剂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睾酮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精子生长发育 B.抑制蛋白质合成 C.促进骨骼生长 D.促进副性征的出现 E.维持正常性欲 2、形成寒从中生的原因,主要是 A.心肾阳虚,温煦气化无力 B.肺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常 C.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 D.肝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 E.胃肾阳虚,温煦腐化无力 3、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应选用 A.红霉素 B.链霉素 C.林可霉素 D.头孢唑啉 E.多粘菌素E 4、重度营养不良,其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 A.30%以上 B.40%以上 C.35%以上 D.25%以上 E.20%以上 5、患者,男,58岁。反复活动性胸痛2年。2小时前,胸痛再次发作,持续不缓解,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经检查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其心电图特征改变出现的导联是 A.Ⅴ1、Ⅴ2、Ⅴ3 B.Ⅱ、Ⅲ、aⅤF C.Ⅴ1、Ⅴ2、Ⅴ3、Ⅴ4、Ⅴ5 D.Ⅴ1、Ⅴ2、Ⅴ3、aⅤF、Ⅱ、Ⅲ E.Ⅴ1、Ⅴ6、Ⅵ 6、小青龙汤中体现“散中寓收”的药物是 A.麻黄、桂枝 B.干姜、细辛 C.半夏、五味子 D.芍药、甘草

E.芍药、五味子 7、心理评估常用的方法不包括 A.会谈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作品分析法 E.心理测验法 8、某男性朝鲜族患者,37岁,有经常食生鱼史,近日体检发现肝功轻度异常,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均阴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轻度升高,嗜酸细胞0.30,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华支睾吸虫病 B.慢性肝炎 C.胆系感染 D.血吸虫病 E.并殖吸虫病 9、提高小儿脑瘫治疗疗效的关键是 A.早诊早治 B.加强护理 C.作业疗法 D.药物疗法 E.物理疗法 10、《处方管理办法》适用于 A.与处方开具、调剂、制剂相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B.与处方开具、调剂、保管相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C.与处方开具、调剂、核对、检验相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D.与处方开具、调剂、制剂、监督管理相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E.与处方开具、调剂、临床监测、检验相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 11、下列哪项属于病理性汗出 A:进食辛辣 B:剧烈活动 C:衣被过厚 D:睡眠之中 E:气候炎热 12、人参畏 A:官桂 B:五灵脂 C:芒硝 D:丁香 E:牵牛子 13、男性患者.56岁,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查体:咽反射存在,无舌肌萎缩和肌束震颤。病变部位在 A.内囊 B.舌咽、迷走神经 C.双侧皮质脑干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