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

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

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

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肖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

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

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猛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

℃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一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

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

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

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

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

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

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

病,以五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

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形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

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体内存留较长的时

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

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

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等易感人群

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形感

染比例较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

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三)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

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

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泡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

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

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

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水肿、循

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后遗症。

(四)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病例的治疗方法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

三、病例定义

(一)临床诊断病例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1.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

无发热。

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

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髓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诊断。

若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实验室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实

验室确诊病例:

1.自咽拭子后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疱

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

中分离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或EV71等有

明确证据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

2.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等标本中监

测到CVA16或EV71特异性核酸,或从脑脊液、疱

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

中检测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或EV71等有

明确证据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的特

异性核酸。

3.血清标本人肠道病毒型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1:

256,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中和

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聚集性病例

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

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

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

病病例;同一家族发生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四、疫情监测

(一)疫情报告

1.个案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如为重症病例,请在“重症患者”处选择“是”;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请在“实验室结果”处选择相应的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2.聚集性病例报告。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爆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情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二)病原学监测

各省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医疗机构卫生机构开展病原学监测,了解病原动态分布变化。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需采样。此外,以县(区)为单位,每月最少需采集5例首次就诊的普通病例标本;当月县(区)病例总数少于5例时,全部采样。

以省(区、市)为单位,在手足口病流行年份中每年至少采集20对EV71和10对CVA1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双份血清,以阐述和分析EV71和CVA16感染后IgG和IgM抗体的动态变化,评价血清学抗体试剂盒的敏感性盒特异性。

以省(区、市)为单位,每月至少从手足口病病例中分离10株并做血清型别鉴定,鉴定完成后并将毒株及鉴定结果于5个工作日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具备测序条件者,将毒株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构进行序列测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于28个工作日内反馈基因定型结果。

所有病例的采样均由医疗机构完成,及时送至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指定的监测机构监测。监测机构将实验室检测结果于24小时内反馈给县(区)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区)级疾病预防机构接到结果后,于24小时内对监测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进行订正,将其病例类型订正为“实验室诊断”,并在“实验室结果”处补填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各种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详见《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

(四)监测信息分析与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每日对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浏览,

及时对报告病例进行审核、查重、订正等工作,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发病趋势,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集聚性分布或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时,要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定期

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反馈分析信息。

五、预防控制

(一)现场调查处置

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时,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开展现场调查处置。

1.流行病学调查

(1)聚集性病例调查:了解聚集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以分析流行因素,为采取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要对首发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2)重症或死亡病例调查:详细了解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发病就诊经过、感染传播情况、病原

监测结果,以分析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危险因

素,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

调查结束后,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将结果

录入统一数据库,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专题调查:根据当地手足口病疫情特点及流行特征,可开展专题调查,以了解当地的主要传播方

式以及感染危险因素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

据。专题调查的方案及其内容,应根据调查目的

专门设计。

(4)医疗机构要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病例进行流

行病学调查。

2.传染源的管理

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

疗。居家患儿,家长及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

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

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

区域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一周。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

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

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病情进展情况。

3.标本采集和检测

(1)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要采集标本,可以采集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疱疹液、脑脊液、血清等,死亡病例还可以采集脑、肺、肠淋巴结等组织标本。聚集性病例至少要采集两例病例标本开展病原学监测。

4.消毒措施

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的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

,由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消毒由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进行。消毒方法参见《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

5.健康教育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政府领导下,与当地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方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一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士的5岁以下儿童,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

(二)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减少聚集性病例,避免医院感染,各地要做好以散居儿童为主的重点人群和以托幼机构、医疗机构为主的重点场所的预防控制工作。

1.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

手;

(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暴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家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

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

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就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听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

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

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进行清洗消毒;

(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3.医疗机构的防御控制措施

(1)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

次,室内清扫时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

(3)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5)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6)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7)

(8)

(9)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材料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 材料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小41988) 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 (主要由柯萨奇A组16型(COXAl6)、肠道病毒71型(EV71 ))引起的 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007年至2010年,手足口病在中国大陆大范围流行。除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多个地区有大规模流行暴发,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不断有死亡病例出现。全国发病人数:07年为85844例;08年为 488955例;09年为1155525例,2010年为09年的2倍以上。 病原学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包括数十种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COX) , A2、 A4> A5> A7、A9、A10、A16型等,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COXAI6、EV71最常见。但近年来报告由EV71引起的症状较重,还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瘫痪。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一般为1 — 2周至3-5周之间,有 时更长,病毒可经粪便排出,也可经疱疹破溃时的液体流出。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粪口传播,密切接触,另有报导公共游 泳池、医院门诊口腔检诊器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本病,其次接触传播, 飞沬也可传播。 人群易感性婴幼儿对手足口病的各型病毒普遍易感,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发病后的免疫力不我巩固,可再次感染。病毒之间无明显交叉免疫。隐性感染病例较多,1983年天津发生本病的流行,总发病率为 2.O2%o,幼托机构发病率2 3. O3%0o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 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 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 CVB)的 1、2、3、4、5 型等;肠道病毒 71 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等。其中以 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C 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 4C可存活1年,-20 C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 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 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 出冷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 病原学检查。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发病初期,孩子会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 呼吸道感染一样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 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 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 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 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 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1、中医治疗 可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 痛甚、牙龈红肿者,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 瘙痒者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2、西药治疗 可用维生素B2,每次5毫克,每日3次。左旋咪唑每次每公斤体 重1.25毫克,每日2次。 外用0.1%雷凡奴尔液含漱,每天5次;0.02%盐酸洗必泰液含漱, 每日5次;金霉素甘油糊剂涂患处,每日4次。 3、饮食治疗

山药黄芪汤:把15~20克的生黄芪熬成汤,然后在这个汤里放入山药、瘦肉等食材。味道很香,孩子也会喜欢吃。经常给孩子服用,可 以起到健脾、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绿豆红枣汤:绿豆30~40克,小红枣10颗,放入一起烧开,这个汤 剂可当点心使用。白扁豆汤:白扁豆适量煮汤,当开水饮用。 1、宝宝患病后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2、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 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 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3、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继发感染。 4、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 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5、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 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6、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7、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 干燥。 看过“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的人还看了: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0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多见,国内外资料均显示6~7月份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健委《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 的诊断及分期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普通病例:邪犯肺脾 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l~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的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

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白蔻仁、藿香、石菖蒲、滑石、茵陈蒿、板蓝根、射干、浙贝母。 加减: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泄泻,加泽泻、薏苡仁祛湿止泻;高热,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热;肌肤痒甚,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 2.普通病例:湿热蒸盛 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浑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组方: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 加减:偏于湿盛,去知母、生地黄,加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渴喜饮,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烦躁不安,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 3、重型病例:毒热动风(合并脑炎)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B组2、5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其中以EV 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 ℃可存活1年,在- 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

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 (一)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

手足口病中药治疗

据《安徽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预防手足口病除“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建议参考使用中药预防措施:金银花6g、芦根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天-10天。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岁-6岁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齐鲁: 手足口病中药预防处方: 金银花6克,大青叶6克,绵茵陈15克,生苡仁10克,生甘草3克。以上为3-6 岁剂量,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用户是以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5-7天。 上述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手足口病食疗方: 患病期间,宜清淡饮食或流质,多饮水,保证液体和营养充足。轻症患儿可酌情选用以下食方:1、红萝卜1条,白茅根15G,竹蔗1节,生苡仁15G,每日1剂,煎水代茶。 2、灯芯草5扎,蝉蜕3G,木棉花1朵,鸡骨草10G,瘦猪肉50G,煲汤饮用。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另一个版本: 处方一:金银花12g、白菊花6g、板蓝根9g、竹叶6g。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适用于平素健康儿童。 处方二:黄芪12g、防风6g、炒白术6g、蚤休6g。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适用于平素体弱易感者。(注:本指南中药处方剂量适用于3~6岁儿童;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医学专家也表示,适当服用中药预防手足口病,并不代表能够完全排除它。在使用这些中药预防手足口病的同时,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居处宜多通风,勤晒衣被,饮食注重清淡,这才能从根本上做好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中药处方 1.黄芪15克、生薏仁10克、绿豆10克,先煮黄芪取其液,然后加入生薏仁、绿豆,煮粥食用。 2.中药药枕:藿香、艾叶、白菊花各60克。将各味药洁净处理,去除杂质,制成药枕使用。 3.中药漱口法:金银花10克、荷叶5克。加水煎药汁漱口。

2015年横市镇卫生院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2015年横市镇卫生院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横市卫生院2015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我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根据宁乡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下达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及时发现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减少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和死亡病例,控制暴发和流行规模。配合县疾控中心做好相关督导工作。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全面准备,依靠科学、依法管理,加强合作、统一领导,分类处置、有效应对。 三、领导小组 组长:黄新和 副组长:易湘华姜太群陈小利 成员:公卫办人员村卫生室负责人各学校负责人 主要职责:负责全镇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理和督导工作。 四、普通病例发现、报告和监测 托幼机构及小学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制定专人或校医落实晨检制度,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一旦发现疑似手足口病例或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时,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镇卫生院实行首诊负责制和预检分诊制,接诊手足口病例时,除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和救治病人,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报告疫情,报告疫情时要详细报告病例的现居住地、学习(工作)地点、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疫情管理员及时浏览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时审核相关信息,密切关注疫情动态。组织各村卫生室负责人定期到辖区内托幼机构、学校进行督导管理。 五、聚集性疫情报告和调查 托幼机构和学校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周内,同一

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并配合县疾控中心搞好相关资料收集、调查和督导工作。 六、控制措施 (一)病例管理。 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症状轻微,可以居家隔离治疗,领导小组组织村医对居家治疗病例每日访视。陈小利医师每日浏览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将辖区内的患者基本情况告知相应村医,由其到患儿居住地进行面访。访视时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居家患儿不应外出,避免与未发病儿童接触直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后1周。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每4小时量一次体温,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二)加强晨午检和健康观察。 督导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每日晨午检和健康观察,如发现发热或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患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带患儿到医院诊治。 (三)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开设发热疱疹门诊接诊发热、出疹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医务人员应加强洗手和双手消毒,在诊疗中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擦拭消毒。医疗机构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医疗机构的消毒由专人进行。督导学校、托幼机构每天进行全面消毒。 (四)关班、关园措施。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可建议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停课关园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4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爆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 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 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 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肖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 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 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 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猛酸钾、漂白

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一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 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 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和粪便就可检出病毒, 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 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 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 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 病,以五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 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形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 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体内存留较长的时间, 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 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 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 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形感染比 例较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

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中医健康知识讲稿 一、手足口病症状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地、好发于小儿地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它也是小儿常见地疱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有发病,但月份多见,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个月地婴儿到岁地成人,但以岁以下地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地规律,一般年流行一次.我国近年来有过两次较大地流行.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地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地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地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二、治疗方法 .中医防治 急性发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克,连翘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克,石膏克.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

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剂,水煎分次服. 恢复期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克,蝉蜕克,钩藤、淡竹叶各克,甘草克.每日剂,水煎分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间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中医外治 可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克,黄连克,煎水漱口.痛甚、牙龈红肿者,用板蓝根克,黄芩、白藓皮各克,双花克,竹叶、薄荷各克,煎水含漱.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克,红花克,煎水浸泡.瘙痒者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克,忍冬藤克,红花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次,连用周. .西药治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

手足口病中药治疗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除“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建议参考使用中药预防措施: 方剂一:金银花6g、芦根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天-10天。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岁-6岁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5-7天。 方剂二:金银花6g、大青叶6g、绵茵陈15g、生苡仁10g、生甘草3g,以上为3-6岁剂量,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5-7天。 上述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方剂四:藿香、艾叶、白菊花各60g。将各味药洁净处理,去除杂质,制成药枕使用。 方剂五:金银花10g、荷叶5g,加水煎药汁漱口。 方剂六:中药饮片煎煮熏蒸法:藿香10g、艾叶10g、佩兰10g,每30平方米面积场所内,将上述中药加水1000毫升在敞开器皿中煎煮熏蒸30分钟。 手足口病食疗方: 患病期间,宜清淡饮食或流质,多饮水,保证液体和营养充足。轻症患儿可酌情选用以下食方: 1、红萝卜1条,白茅根15g,竹蔗1节,生苡仁15g,每日1剂,煎水代茶。

2、灯芯草5扎,蝉蜕3g,木棉花1朵,鸡骨草10g,瘦猪肉50g,煲汤饮用。 3、黄芪15g、生薏仁10g、绿豆10g,先煮黄芪取其液,然后加入生薏仁、绿豆,煮粥食用。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专家认为,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中药在预防手足口病方面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生津化湿的药方,基本药物为金银花、芦根、淡竹叶、生甘草等。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征候开药,专家拟出了参考处方,如邪伤肺卫证可采用“银翘散”加减,卫气同病证可采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气营两燔证可采用“清瘟败毒饮”加减等。对手足口病的局部症状,中医专家建议采用中医外治法,如口咽部疱疹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等。手足皮肤疱疹治疗可用冰硼散、金黄散、青黛散等。专家同时表示,适当服用中药预防手足口病,并不代表能够完全排除它。在使用这些中药预防手足口病的同时,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居处宜多通风,勤晒衣被,饮食注重清淡,这才能从根本上做好预防。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8-05-15T15:21:07.2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作者:徐显旺1 孙继莹2 [导读]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所引起,以秋冬季为高发期。 (1青州市何官卫生院; 2青州市邵庄卫生院普通分院;山东青州262507) [摘要]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发急性传染病之一,及时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对降低致残率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西医用药,针对该现象,更加显示了中医药辩证治疗的针对性、有效性及灵活性,而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继续发扬与传承对提高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可产生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的进展进行了阐述,以为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中医药;辩证论治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所引起,以秋冬季为高发期,临床多以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溃疡或皮疹为主要表现,大部分患儿可在5-7d内自愈,部分可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还将导致死亡[1]。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中医根据对病情特点的观察与分析进行合理辩证治疗,已初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有关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名及病因病机 病名的明确统一对于规范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祖国医学中多将该疾病归为“春温”、“时疫”、“湿温”、“温病”等范畴,而现代更有学者认为该疾病可归为“浸淫疮”、“疫疹”等疾病范畴[2]。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各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大多医学家认为本病属于外感时邪疫毒,作为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小儿本身处于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程度,加之饮食不节势必引起脾胃湿热蕴蒸,内外相互作用再经静脉而上至口舌,常使脾、肺部位发生病变而累及心、肝、脑等部位。 2 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辨证论治 辩证论治为中医学中常使用手段之一,临床对于手足口病的辩证论治主要体现在温病论治与脏腑论治两个方面。温病论治方面:相关学者认为手足口病与湿热疫病相似,主张按湿热夹毒进行治疗,在辩证体系上以温毒理论与三焦辩证学为主,并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辅进行论治,对于以发热为主症者可选用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进行治疗;湿重于热者可选神术散;热重于湿者则宜用王氏连朴引或三石汤;湿热并重者治疗多以甘露消毒汤为主;以手足疱疹为主症者,多采用薏苡仁竹叶散联合连翘赤豆饮为主方进行随症加减治疗。脏腑论证方面:风热犯肺者常以流涕、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中医治疗以清热宣肺为主,方剂使用银翘散加滑石、浮萍等;毒热炽盛者以烦渴、发热、面赤唇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在手足部位可见疱疹,口腔内亦伴有溃疡、疱疹等,中医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剂使用凉膈散加减治疗;湿热温积患者多以胸闷、倦怠、汗出不畅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手足部位可见疱疹,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方剂使用甘露消毒丹进行加减治疗;热盛伤阴者常在午后感觉潮热、口渴、身热不扬等,中医治疗以养阴清热为主,方剂使用沙麦冬汤加减等四个证型等。 2.2 中医药专方治疗 在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例中,经诸多医学家探索出的多种剂型药物及经验组方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官升灿[3]等将214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3组,每组例数各为75例、75例、64例,分别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西药加热毒宁治疗、西药加羚角钩藤汤治疗,结果发现在皮疹消退方面,西药加热毒宁治疗与西药加羚角钩藤汤治疗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西医治疗组,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2.3 中药制剂治疗 将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中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制成药剂是现如今医药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方向。剂型分为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既有单味药剂也有复方药剂,常使用的有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康复新液、穿心莲注射液等。陈皆兵[4]等对175例手足口病患儿分别采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与利巴韦林静脉滴注结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其中对照组89例,观察组86例,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小儿皮疹及发热等症状消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见效快、疗程短等优点 2.4 中医特色治疗 基于“热证用灸”、“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思想理论,且艾灸对于机体免疫状态有着积极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抗病毒的能力。孙浩武[5]等在研究中对患儿采用常规抗感染、肠内外营养支持等治疗,在此基础上予以加味升降散治疗,方剂组成:郁金20g,姜黄、龟板胶各10g,何首乌15g,石菖蒲12g,白僵蚕8g,大黄6g,蝉蜕5g,并采用清水煎至80mL,分4次鼻饲,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2.5 中药预防 赵晶[6]等在小儿手足口病重要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中,对防治小儿手足口病进行探讨,发现中药治疗在缩短病程、加快临床症状恢复及预防并发症方面均可产生重要临床意义,进一步证实了中药防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3 结语 中医药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已有丰富的积累经验,通过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理论体系治疗该疾病可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尤其在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情况下,备受人们关注。其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进而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且在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从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相关研究来看,中医药治疗已成为临床常应用手段,加之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药源资源及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相信在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下,中医药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刘鉴,张敏涛.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概述[J].陕西中医,2015,35(05):639-641. [2]余艳林,潘勇军,费新应,等.手足口病中医证型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03):37-40.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doc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 为加强手足口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有效控制手足口疾病在园流行,确保幼儿身心健康,下面给大家分享了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的工作方案,欢迎参考!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切实保护幼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市、区防疫部门的要求和托幼管理中心及景园总园的手足口病的防控方案,并结合我园实际工作情况,特此制定景园幼儿园的手足口病预防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1、利用板报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让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常识知识,做好家长宣传动员工作,建议家长不带幼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尽量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蔓延。 2、加强幼儿晨、午检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及时切断传染源。 3、加强卫生消毒工作:保持幼儿活动室、寝室等场所良好通风;加强幼儿玩具、口杯、毛巾、及物体表面等物品清洗消毒工作,幼儿被褥曝晒每日两次,餐具顿次消毒,口杯随用随消,幼儿用过的物品在每日离园后用紫外线灯消毒,同时用含氯制剂对幼儿接触的物品进行擦拭消毒,幼儿离园后用含氯制剂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好记录 4、对幼儿食用的蔬菜和水果用盐水浸泡30分钟,并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操作规程。

5、保教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并教育指导幼儿养成“勤洗手、洗净手,勤洗澡、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卫生习惯。 6、加强幼儿家长联系工作,对不出勤幼儿及时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并由本班保教人员和后勤人员进行家访,将不出勤原因详细在幼儿家长联系记录本上登记。 7、发现疫情要及时逐级报告,不能瞒报、漏报,同时做好疑似幼儿的防控登记工作。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二) 随着季节变化,天气逐渐转暖,手足口病进入了高发,易发时期。为了积极主动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切实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园积极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做到让家长真正放心。 一、明确责任,责任到人 各班级各部门充分认识手足口病引发的危害,明确职责和分工,层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尽快、尽早、及时、有效地处置疫情,防止疫情蔓延和扩散。 二、向家长普及防控知识,并发放手足口病温馨提示卡和消毒防疫知识 三、开展卫生整治工作 1、大力开展全园卫生安全工作,认真治理环境卫生,不留死角。 2、做好卫生消毒工作,餐具采用高压蒸汽消毒,玩具、桌面、地面、门把手采用84消毒液擦拭,室内空气采取开窗通风与紫外线消毒相结合的方法,床上用品一律采用阳光暴晒。

77 传染病科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汪受传、虞坚尔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和婴幼儿。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疱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需结合相关检查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制定。 (1)临床诊断病例 ①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②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2)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①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临床分类 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重症病例: ①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紫

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二)证候诊断 1.肺脾湿热证: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2.湿热郁蒸证: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二)辨证论治 1.肺脾湿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推荐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湿热郁蒸证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推荐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三)局部治疗 针对口腔局部病变,可用清热解毒利咽的中药,如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予局部用药。 (四)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宜于清淡饮食或流质,多饮水,保证液体和营养充足。 2.皮肤护理:注意保护皮肤清洁和疱疹处理,防止溃破感染。 3.全身观察:注意精神、神志、呼吸、心率、心律、体温、血压等变化,观察舌苔、大小便等情况。 三、疗效评价 由传染病协作组及手足口病协作组拟定。 (一)评价标准 1.临床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有发热的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状态好转,72小时内未再出现新的皮疹,已有皮疹开始消退,能正常进食,正常玩耍。

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指南.

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健康教育指南(试行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目前,尚无防治手足口病的特异性疫苗和药物,开展广泛深入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为规范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公众的健康行为,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制定本指南。 一、总目标 采用各种有效形式,以学龄前儿童家长、病人及其家长为重点对象,以托幼机构、乡村(社区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部位,广泛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预防保健知识和能力,形成群防群控的防治局面,降低其发病率。 二、具体目标 (一学龄前儿童家长。学龄前儿童家长是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的重点目标人群。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广大学龄前儿童家长掌握手足口病及其防治知识,形成良好的家庭和个人卫生防病习惯,主动地参与和配合预防控制工作。 (二病人及其家长。医疗机构担负着对病人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其家长掌握手足口病病人的病情观察、居家隔离和家庭消毒的知识和要求。 (三托幼机构和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托幼机构和小学的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部位之一。 通过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托幼机构和学校的教职员工、儿童或学生掌握手足口病及其防治知识,形成良好环境卫生状况和个人卫生防病习惯,提高手足口病病例的早发现和早报告能力,防范疫情的发生或扩散。 (四社会公众。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传播手段,使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使广大群众了解手足口病的一般症状、临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