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地球科学概论重要知识点汇编

2015年考研地球科学概论重要知识点汇编
2015年考研地球科学概论重要知识点汇编

2015年考研地球科学概论重要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

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大洋中脊轴部常有一条纵向延伸的裂隙状深谷,称中央裂谷

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 4000 至5000m 。主要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类次级地形。

10、地磁场的三要素和组成:

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倾角、磁偏角;组成: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

11、什么是重力异常?重力异常的类型: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的差异称为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类型:若为正值,称正异常,如为负值,则称为负异常。

自由空气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区域重力异常,局部重力异常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 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 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 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16.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 段都降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17.枢纽: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褶皱:岩层受力变形后产 生的一系列弯曲。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18.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南北流 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 19.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 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归类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土壤、断裂、片麻岩、铝土矿、花岗斑岩、背斜、熔岩被、高岭石、张节理、地震、安山岩、 花岗岩、坡积物、流纹岩、糜棱岩、矽卡岩 1.风化作用:土壤、坡积物、铝土矿、高岭石。 2.构造运动: 张节理、背斜、地震、断裂。 3.岩浆作用: 安山岩、花岗岩岩、流纹岩、熔岩 被。 4.变质作用: 花岗斑岩、矽卡岩、片麻岩、糜棱 岩。 二、判断是非(每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科里奥利力在赤道处最大,在两极处最小。(×) 2.第四纪冰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依次是氧、硅、铝等。(√) 4.在同一纬度和相同高度上测得的重力值通常海面的比陆地的大。(√)

5.陆壳与洋壳的边界在大陆架边缘处。(×)6.在花果山见到的侵入岩的SiO 含量为61%(质 2 量百分比),它属于中性岩浆岩类。(√)7.通常情况下,泥质岩石在区域变质作用下,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8.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9.地磁轴与地球极轴之间的夹角为磁偏角。(×)10.在褶皱中,背斜两翼的年龄比核部新。(√)11.只有进入河谷中的水体才产生流水的地质作用。(×) 12.岩浆岩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都可以形成石灰岩。(×) 13.通常情况下,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小。(×) 14.磁异常是由于太阳将大量的带电粒子抛向地球,所引起的局部磁场的变化。(×) 15.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地球的形状为( D )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 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 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0、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0-2014年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2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40分) 1、地壳与岩石圈(P44-45) 2、V形谷与U形谷(P89) 3、矿物与岩性(PP52、P56) 4、节理与断层(P135) 5、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P97、P108) 二、填空题(在答案纸上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0分 1、填写以下矿物的硬度值:石英(7)、石膏(2)、长石(6)、方解石(3) “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玉刚” 摩氏硬度计 硬度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代表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晚古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分别是泥盆纪D 、石炭纪C 和二叠纪P 。 3、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SiO2>65%的为酸性岩浆 ,52-65%的为中性岩浆 ,45-52%的为基性岩浆 ,45%<的为超基性岩浆。 4、板块边界可分为分离型板块、汇聚型板块和剪切板块三种基本类型。 5、地质年代由大到小的级别单位是宙、代、纪和世;与其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和统。 四、标注图中岩浆岩体的产状和地形名称 (P116图7.8) 五、简述题 1、分析论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P71-73 2、你对人类未来的环境状况持何态度?有何观点?

3、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154-161,写出板块构造学的基本思路及各大标题和主干即可。) 4、试述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成因和用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3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60分) 1、边滩与心滩(P98) 2、风化作用与风的剥蚀作用(P74、P89) 3、岩层与地层(P62、P131) 4、岩墙与岩床(P116-117) 5、倾向与倾角(P132) 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 6、冲积扇与三角洲(P99)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二、填空题(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5分 1、机械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等四类。(P92-94) 2、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P129) 3、中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为白垩纪K、侏罗纪J 、三叠纪T (P66)。 4、按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形成演化特征,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两种类型。(P58)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重点整理复习(新)

试述地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并分析其原因。 答:历史上发生了五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为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 1、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4亿年前。据统计,当时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苔藓虫、众多的珊瑚等海生无脊椎动物100多个科、600 多个属绝灭。 原因:在奥陶纪晚期全球气候明显分带,并发生了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此外,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大冰期,全球海平面大规模下降,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也有人提出与古大西洋洋盆的扩张与收缩有关。 2、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距今约3.7-3.5亿年前。主要的造礁生物一造礁四射珊瑚和造礁海绵类动物完全消失,腕足类、鱼类、浮游藻类等物种大量灭绝。据统计,仅海生无脊椎动物共有100 多科、约600个属灭绝。 原因:由于造山运动、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遗迹可能的天体撞击,造成全球性生物事件在泥盆纪内反复发生。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突然绝灭和大量辐射,它们又多余标志缺乏氧气而形成的黑色岩密切相关。 3、二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5亿年前。是公认的迄今已知的真个显生宙6亿年演化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这次事件后,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四射珊瑚全部成员灭绝了、床板珊瑚大部分成员消亡了;原生动物门]筵类完全灭绝了;软体动物头足类大部分物种消亡了,仅剩几个少有的物种衍生到三叠纪。腕足类的有铰纲几乎武安不灭亡;棘皮动物门中海蕾纲和海百合纲的3个目全部灭绝。陆生植物在这次事件中亦有大量消亡。据统计,仅海洋动物有200多个科灭绝,仅海洋无脊椎动物就有700个属灭绝。 原因:产生原因至今尚未有完满的解释,已经提出的原因大致归纳为:海洋气候的变化,海水盐度的变化,地球地磁极倒转,宇宙射线的爆炸,超新星的爆发,小星体的陨击等。不过,造山运动的影响、大规模海平面的变化、气候的分异和变化的综合作用,似乎是二叠纪大灭绝的直接起因。 4、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08亿年前。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 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 原因:关于此次灭绝事件的起因很不清楚,按照惯例,很多人又将其归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降雨的增加。在这一时期内,有机物生产力发生过剧烈的崩溃,与海洋浮游生物的突然灭绝事件相吻合。 5、白垩纪大灭绝:发生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它是显生宙以来,仅次于二叠纪大绝灭的第二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整纲、整目、整科的生物在此次大灭绝事件中消亡。完全灭绝的有:爬行动物的恐龙、鱼龙和翼龙类。软体动物的菊石类和固着蛤类。以及植物界的裸子植物。据统计,仅海洋动物灭绝的有100 多个科,仅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的约1000个属。 原因:白垩纪末期是火山活动频繁的时期,是大西洋迅速开裂、地球各板块重新组合的时代。对于灭绝原因的解释,不少人归结为“宇宙说”,比较流行的是有外行星撞击地球说;也有人为是太阳黑子爆发、宇宙射线增加、超新星爆炸等天文事件。

武汉大学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 1)密度:地表岩石密度:2.6~2.8g/cm3 ,一般取2.67g/cm3 2)压力:地球内总压力是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即压强) 3)温度:地球深部的温度高于地球表层温度,一般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高。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 所升高的温度 重力:地球上一点受到的地球总体引力(不包括地球以外天体的引力作用)与因地球自转产的离心力之合力。1Gal=1cm/s2 地面一点的重力随点位不同而异,影响一点重力大小的因素可有:(1)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和地形起伏变化; (2)地面点离地心距离的差异; (3)地面点与地球自转轴的距离不同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不同,位于赤道的点离心力最大,南北两极离心力为零。 基本磁场由假想的地球内部等效大磁棒产生的磁场变化磁场: 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磁异常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第五章 1、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

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 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3、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 表层的地质作用。 4、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和成岩作用。 5、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3种方式。 6、沉积作用也具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3种方式。 7、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 8、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9、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称变质岩。 10.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 动。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一) 地层层序律;(二)化石层序律;(三)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12. 生物演化律,即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以往出现过的生物类型,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不会重复出现。 13.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法: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自动放射出粒 子、电子、电磁辐射量子射线,而蜕变成另外一种新元素,并且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2002 (A) 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10 分)。 要点: (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以上。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 1)整合 -- 地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 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分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 (2)硫酸盐阶段 ( 3)氯化物阶段 (4)砂下湖阶段 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

1. 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 10 分)。 要点: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 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简要说明其过程。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要点:( 1)整合 --地 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要点:中低纬度为主主要类型有:碳 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 绿石等。 简要说明 2-3 种即可。 2003(A卷) 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 ( 12 分)。 要点: “V型”谷,侵蚀成因; “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

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 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1、 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 本区(1)和(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8)与( 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 )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7 )之前,(18 )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褶皱形成于(21 )之后,(22 )之前;断层形成于(23 )之后。(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 5 )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 )与(9 )为 (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 )侵入接触关系, 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 )断层。花岗岩形成 (18 )于(15 )之前, (16 )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 )之后, 之前;褶皱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3 )与( 4 )、( 5 )与( 6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 )与( 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 12 )为侵入接触关系。以王村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以李村为核部的属于(14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6 )之前,(17 )之后,辉绿岩形成于( 18 )之后,( 19 )活动之前;褶皱形成于(20 )之后,(21 )之前;断层形成(22 )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地球科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其比重介于1.2~2.0之间,常携带大量粘土、砂及砾石。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 震中距: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面的地面距离。 半衰期:是指母体元素的原子数蜕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一定的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如海、湖等)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也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把该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漫滩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边滩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 堡礁: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 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用板块构造解释全球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及特点?P156 答: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圈层——岩石圈、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重要问题。 全球火山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呈狭长的火山带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带:1、环太平洋火山带:集中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及东缘的沿岸山脉,占世界活火山的3/5,火山活动频繁强烈,素有“火环”之称;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此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向西延入大西洋中脊,东南端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有活火山百余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火山带:主要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及红海、东非裂谷带等。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另外板块的边界活动还控制着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及成因机制等。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如下3个地震带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宽度大,地震频率高,地震震级大,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由海沟向大陆一侧有规律分布,构成贝尼奥夫地震带。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地震带宽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频次较高,基本上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震带:该带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转换断层分布,在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

地概复习题 ①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显生宙划分为代、代和代。 2.冰川按分布规模、形态和所处地形的条件,可分为冰川和 冰川两个基本类型。 3.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4.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纪。 5.单向环流是河流在岸进行侵蚀,在岸进行沉积的主要原因。 6.地球上的内能包括、和。 7.海洋环境可分为带、带、带和带。 8.河流对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式可分为、和三种。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变质作用;2.岩石圈;3.层间水;4.地质构造;5.岩浆作用; 6.冲积物;7.潮汐;8.风化作用;9.泻湖;10.冰川。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其是如何划分的? 2.何谓外动力地质作用?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3.试述滨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什么是矿物?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5.简述断层存在的证据。 6.简述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②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 2.地面流水根据流动特点可分为、和三种。 3.类地行星包括、、和。 4.岩浆岩按SiO2含量划分为、、和。 5.岩层产状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含盐度小于18%的湖和含盐度为1—

35g/L的湖。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地质作用;2.潮汐;3.滨海带;4.熔浆;5.沼泽; 6.矿物;7.三角洲;8.冰川;9.构造运动;10.地缝合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试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及其划分方案。 2.何谓冲积物?其有哪些特点? 3.何谓浅海带?其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那几大类? 5.试述大陆漂移的证据。 6.简述土壤污染源及其主要物质。 ③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年代地层单位分为、、和。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和。 3.单向环流可使河流在凸岸,凹岸。 4.洋壳在增生(离散),而在消亡(会聚)。 5.地磁场的要素是、和。 6.湖水按含盐度分为含盐度小于1g/L的湖,含盐度为1—35g/L的湖,以及含盐度>35g/L的湖。 7.风对碎屑物质的搬运作用方式分为、和三种。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题2分,共20分) 1.冰期;2.地质作用;3.岩石圈;4.泻湖;5.风化作用; 6.潜水;7.断层;8.冰碛物;9.荒漠;10.湖泊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方案。 2.何谓三角洲?其内部的构造特征是什么? 3.试述浅海带的概念及其环境的主要特点。 4.试述矿物的概念及其肉眼鉴定的主要依据。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高原地区厚。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其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段为止。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度,平均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 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所裂开的面称解理面。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显著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题库6套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概论题库6套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20%): 1.风化壳 2.阶地 3.软流圈 4.张节理 5.冰川的视运动 二、是非判断(20%):(正确-T;错误-F)1.地球的年龄约为4600my () 2.地球内核是地球所有圈层中密度最大的部分()3.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4.物理风化作用是热带地区最发育的风化类型()5.河漫滩主要发育在河流上游的凸岸部位()6.中生代是划分世一级时间单位最多的一个代()7.板块内部是地球上深源地震最集中的部位()8.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和白云岩()9.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故称正断层()10.地心重力和压力为零() 三、简要论述(40%) 1.将今论古原理 2.风化壳 3.河流下蚀作用 4.地层接触关系 四、解答作图(20%) V字形法则 试卷二 一、是非判断(30%):(正确-T;错误-F) 1.地壳的年龄约为3800my ()

2.大洋板块的年龄比大陆板块老()3.地球内核是地球所有圈层中密度最大的部分()4.重力和距离成正比,故地心重力最大()5.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6.地幔主要是固态的()7.月球对潮汐的影响比太阳的影响大()8.胀缩风化作用在热带地区最发育()9.河漫滩主要发育在河流弯道的凸岸部位()10.溯源侵蚀是一种重要的侧蚀作用()11.一般情况基岩海岸剥蚀作用强于沉积作用()12.中生代是划分纪一级时间单位最多的一个代()13.板块边缘根据运动方式分为三类() 14.岩浆岩可以分成侵入岩和喷出(火山)岩()15.地下水是陆表水的一种() 二、多项选择(30%): 16.风化壳最发育的地区是()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极地冻土区。 17.阶地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A.下降;B.上升;C.不变 18.软流圈位于()的上部 A.地核;B.地幔;C.地壳 19.洋壳俯冲发生于()型板块边缘 A.汇聚;B.离散;C.转换断层 20.二叠纪是()内的一个纪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 21.地形相对高差最大的地区是( ) A.高原;B.平原;C丘陵. 22.球形风化是( )风化 A.物理;B.化学;C.生物 23.冲积物是( )沉积的产物 A.洪流;B.片流;C.河流 24. ( )是新生地壳最主要的发生部位 A.大洋中脊;B.陆洋边缘;C.大陆中心; 25.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主要影响是( ) A.增高降低;B.削高补低;C.不高不低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5*3分=15分) 隔档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隔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的褶皱。 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而其间隔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或呈箱状的褶皱。 复背斜:在它的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老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 复向斜:在它的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新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 地堑: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地垒:则主要由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升盘。 构造变动:岩石的原始层位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位和变形。 地质构造: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发生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几何形体。 地质作用: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称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的,主要的内能有地球的热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用)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了风、流水、冰川等地质营力,从而产生了各种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在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地壳的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分解和破坏的作用 剥蚀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营力,如风、地面流水、冰川、以及湖、海中波浪、各种水流和动力流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把破碎或分解了的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地温梯度:地球深度每向下加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 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解理:矿物受外力后沿晶体格架规则裂开的现象。 冲积物:河流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尖灭:当岩层向某一方向逐渐变薄并消失时,叫岩层的尖灭。 将今论古原理: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现象和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来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沉积作用:被各种介质搬运的物质,当其搬运介质的动能减小或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包括生物作用条件的变化),会在新的条件下堆积下来,这种现象称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其顶部可露出海面或被淹没。被淹没的称水下沙坝。沙坝是当波浪向海岸推进,因与底流相遇或因波能减弱时,使所挟带的砂粒堆积下来形成的。 沙咀:是在海湾外由砂粒组成的。其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沙咀是当沿岸流由海岸岬角部分进入海湾,因水域变宽,流速下降,使所挟带的砂粒堆积下来而形成的。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

一、填空(填在题签中,每空0.5分)(14分) 1.岩浆岩分类表示根据岩浆岩的(二氧化硅)含量和(矿物)组成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四大类;又根据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将每大类分为侵入岩、浅层侵入体和喷出岩等。 2. 地球的外部层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标准化石具有(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明显)等特点。 4.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是(喷出岩)岩常见的结构,显晶粒状结构是(侵入岩)岩的结构。 5.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反映地表以下(物质密度)特征,是研究地壳结构、构造和矿产资源的重要信息。 6.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原则包括:(地层层序率),(化石层序率),(切割关系)。 7.倾斜岩层的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确定。 8.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金星)和(火星)。 9.某地发生了一次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地震波是(纵波),其次是(横波),最后才是(面波)。 10.在大气循环中,低压中心的气温(高),而高压中心的气温(低)。 二、选择(将所选答案填在括号中)(10) 1.下列哪种海蚀地形的顶面代表平均高潮线的位置( c )。 a.波切台上部; b.海蚀崖的顶部; c.海蚀槽的顶部; d.海成阶地的顶部 2.大气圈中,对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最大的次级层圈是( a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3.根据鲍文的连续反应序列,矿物的结晶先后顺序依次为( b )。 a.钙长石、中长石、钠长石; b.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c.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4.长石砂岩比石英砂岩离母岩的距离( c )。 a.更远;b无一定规律;c. .更近 5.随着离开洋脊距离的增加,深海沉积物的厚度和年龄将随之而( d )。 a. 无规律; b.逐渐变小; c.基本不变; d.逐渐增大 6. 大气圈中的副高压带分别位于南北纬( c )。 a.90度; b.60度; c.30度; d.45度 7.洋壳在板块的转换边界将发生( c )。 a.增生; b.消亡; c.相对滑动 8.古地磁极与现代地理极位置不重合的原因是(c )。 a.古地磁极移动了; b. 大陆和古地磁极都移动了; c. 大陆移动了; 9.波浪的影响深度一般为( d )。 a.波长; b. >1/2波长; c.<1/2波长; d.;1/2波长 10.断层的下盘就是( c )。 a.断层的下降盘; b.断层面以上的断盘; c.断层面以下的断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