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对昆虫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昆虫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昆虫的影响

第五章生态环境对昆虫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

环境是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长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根据范围可以把环境分为:

大环境:影响生物的分布、化性、种群周期性

小环境:

内环境: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生态因子 (ecological factors) 是指环境中对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一) 综合性

(二) 不等性

(三) 不可替代性

(四) 补偿性

(五) 限制性

(六) 阶段性

第二节气候因子

大气候:指由各地气象站观测的气象资料。

生态气候:指昆虫生活地的地表气候。

小气候:指昆虫栖息场所的气候。

一、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是变温动物,因此温度对昆虫发育速度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热能获得:太阳辐射(主要);新陈代谢(次要)

热能散失:体壁传导、体壁辐射、水分蒸发

(一) 温区的概念

1.致死高温区(zone of high lethal temperature)

范围:45-60℃

表现:兴奋-死亡(酶系破坏、蛋白质凝固)

2.亚致死高温区(zone of high sublethal temperature)

范围:40-45℃

表现:热昏迷

3. 适温区 (zone of favorabletemperature)

范围:8-40℃

表现: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有效温区) (1)高适温区 (zone of high favorable temperature)

范围:30-40℃ 最高有效温度

(2)最适温区(zone of most favorable temperature)

范围:20-30℃

(3)低适温区 (zone of low favorable temperature)

范围:8-20℃

发育起点温度(developmental zero)

生物学零点(biological zero)

4.亚致死低温区(zone of low sublethal temperature)

范围: -10-8℃

表现:冷昏迷

5.致死低温区(zone of low lethal temperature) 范围: -40---10℃表现:死亡(体液结冰)

(二)适温区内温度与生长发育速度的关系发育历期: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通常以"日" 为单位。

发育速率:昆虫在单位时间 (如"日")内能完成一定发育阶段的情况。温度与生长发育速度关系还有其他一些表示方法。

1. 范特-荷夫 (Vant-Hoff) 定律

范特-荷夫认为,温度每升高10 ℃ ,化学反应速度随着增加两三倍。用公式表示为:

Q10=2-3

Q10=K(常数)

表达温度与发育历期及发育速率关系总趋势

2.逻辑斯蒂 (1ogistic) 曲线模式逻辑斯蒂曲线是一近似于 "S"

形的曲线。

Y= K/(1+ea-bx)

Y 为发育速率; x 为温度; K 为 Y 值的上限; a、b为常数; e 为自然对数的底值(e=2.718 … )

(三)有效积温法则 1.有效积湿的概念

Reaumer(1735)提出来的。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

NT=K

N 为完成生长发育期所需的时间 ( 日数或小时)

T 为该期平均温度

K 为常数

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的公式:

V=T/K

生物发育起点温度往往在0℃,因此 , 在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才是有效温度。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受的总热量应该是有效温度的总和。

N(T-C ) =K

V=(T-C)/K

生物在发育期内要求摄取有效温度 ( 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 ) 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单位为"日度 ";" 小时度 "

2. 有效积湿的计算方法

2个温度处理 (T1-C)N1=K (T2-C)N2=K

(T1-C)N1 = (T2-C)N2C=(T1N1-T2N2)/( N1-N2) 设有n个处理,其温度分别为T1,T2,T3……Tn ,其发育速率依次为 V1,V2,V3 ……

Vn 。可采用统计学上常用的" 最小二乘方" 法进行计算 C 和 K, 其推导公式为:

3. 有效积温的应用 (1) 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限

X=K1/K X<1,可能没分布(多年发生一代的昆虫除外)

(2)推测昆虫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X=K1/K( X=2, 1年可能发生 2 代;

X=5.5, 1年可能发生五六代)

(3)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例如,已知粘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1 ℃ , 有效积温为 45.3 日度 , 预测产卵后的平均气温为20 ℃ , 则可计算幼虫孵化期。6-7 例如,正在繁殖一批松毛虫赤眼蜂,要求20d后散放成蜂,已知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34 ℃,有效积温为 161.36日度,其培养温度(T)为:18.41

4.有效积温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a)有效积温的推算,假定昆虫在适温区内温度与发育速率成正比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

(b)一些昆虫在温度与发育速度的关系曲线上有出现发育恒定温区的可能性。

(c)一些有效积温的材料是在室内恒温饲养下取得的。但昆虫在自然界的发育处于变温之中,且昆虫实际生活的小气候环境与气象资料不完全相同。

(d)生理上有滞育或高温下有夏蛰的昆虫,在制育或夏蛰期间有效

积温是不适用的。

(四)低温对昆虫的影响及昆虫耐寒性

冬期的低温引起大多数昆虫的大量死亡。

1.代谢消耗和生理失调

2.体液结冰

体液结冰引起昆虫的死亡 , 主要是由于原生质失水,不断扩大的冰晶在原生质内形成分割的孔隙,引起原生质和原生质膜的质壁分离 , 破坏组织和细胞膜的生理结构等。过冷却点:俄罗斯学者巴赫梅捷耶夫 (1898) 提出:

温度降低时,昆虫体温随着降低,当降至0℃以下的一定温度时,昆虫体温突然上升, 上升至接近0℃而后又继续下降至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开始突然上升的温点称为过冷却点 , 体温上升而后再下降的温点称为体液冰点。

测定过冷却点可了解昆虫耐寒性的程度。

不少种类昆虫在冬期到来之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明显增加,水分减少,由于体液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地降低体液结冰的温度;当温度继续下降 , 体内结合水的比例增加 , 又进一步降低体液结冰的温度。通过这样的生理过程使过冷却点明显下降 , 耐寒性也显著提高。

3.体液结冰以下的温度

寒代地区的一些昆虫以滞育状态度过漫长的塞冬。这些昆虫不但降低过冷却点的温度 , 而且可忍受体液结冰而不至于死亡。

二、湿度、降水对昆虫的作用

1.昆虫水分获得途径:

食物

体壁、卵壳从空气、土壤、植物中吸取

直接饮水

利用体内代谢水

2.昆虫水分散失途径:

消化、排泄系统排水

呼吸系统蒸发失水

体壁蒸发失水

(一)昆虫对环境湿度要求

(a) 水生性昆虫

(b) 土栖性昆虫或生活于土中的虫期

(c) 钻蛀于浆果内、茎内的昆虫

(d) 裸露生活于植物上的昆虫或虫期

例如 , 亚洲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 L. 在温度30~50 ℃,相对湿度

35% 时不能完成发育

45% 时发育期为 36-43d

100% 时发育期为 25-31d, 但成活率较低

70% 时为适宜湿度 , 发育期为 32-37d, 成活率较高

(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湿度对繁殖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多数昆虫产卵时要求高湿度。

在环境湿度偏低的情况下,可能导致:

雌虫不能产卵;

幼虫不能孵化;

幼虫不能脱皮

成虫不能羽化;羽化出来的成虫不能正常展翅

对一些刺吸式口器昆虫来说 , 外界环境湿度的影响相对较少;当湿度偏低时,植物组织内含水量比较低,取食的干物质量相对增加,反而有利于生长发育。

(三)降水对昆虫的影响

(a) 降水提高空气湿度,故对昆虫发育发生影响

(b) 降水影响土壤含水量,对土中生活的昆虫起着重要的作用;

(c) 降水对一些昆虫却是重要的条件。

(d) 降雪:对土中或土面越冬的昆虫起保护作用

(e) 降雨也常常成为直接杀死昆虫的一个因素。

(f) 降雨影响昆虫的活动。

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温度与湿度对生物的作用是相互关连的。温、湿度的关系在生物气候学上常常以温、湿度系数或气候图来表示。

(一) 温、温度系数

温、湿度系数 (Q) 是降水量 (M) 与平均温度总和 (T) 的比值得 P 降雨量和积温比 ) 。其基本公式为:

Q=M/∑TQe=(M-P)/∑(T-C)

温、湿度系数可以作为一个指标 , 用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或用以表示不同年份或不同月份的气候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温、湿度系数的应用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15℃、45%相对湿度

25℃、75%相对湿度(二) 气候图(climograph)

气候图的绘制是在坐标上以纵轴表示每月的平均温度 , 横轴表示每月的总降水量 , 以线条顺次连结每月平均温度和每月总降水量的交合点。气候图可以表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用其可分析昆虫在新区分布的可能性和不同年份昆虫的发生数量。

四、光在昆虫活动中的意义

光是生态体系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一) 辐射热

昆虫可从太阳的辐射热中吸取热能。

(二) 光的强度

一些昆虫的活动受到光强的影响。

日出型:如蝴蝶、蜻蜓

夜出型:如蛾类

昼夜型:如蚂蚁

弱光型:如蚊子

(三) 光的波长

昆虫的视觉光区与人的视觉光区不完全相同,不同种类昆虫的视觉光

区也有差异。例如蜜蜂的视觉光区为650~297nm 。

黑光灯(波长365-400 nm)

(四) 光周期(photoperiod)

一昼夜中光照与黑暗交替的节律称为光周期,一般用光照时数表示。光周期的年变化: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同一时间,日照时数因纬度、海拔高度而异

"生物钟":生物对光周期(日变化及年变化)相适应而形成的节律。光周期的年变化对许多昆虫的反应都非常明显。主要是光周期的年变化是逐日地有规律地增加或有规律的减少的。

光周期对许多昆虫冬期滞育的关系非常密切。

临界光周期(critical photoperiod):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

临界光照虫态:对光周期敏感的虫态。一般为滞育虫态的前一虫态。

五.风对昆虫的影响

间接影响:影响环境的湿度、温度

直接影响:

1.影响昆虫体内水分的散失,从而对昆虫体温发

生影响。

2.影响昆虫的活动。

3.影响昆虫的地理分布。

4.影响昆虫的迁移、传播

许多昆虫能借风力传播到比较远的地方。

第三节生物因子

一、生物因子的作用特点

(一)非全体性

(二)密度制约性

(三)相互性

(四)不等性

二、食物

(一) 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各种昆虫不但食性专门化的程度不同,而且不同食物对生长发育速度、成活率、生殖率都会是生影响。

幼虫取食不同食料与营养的积累关;

幼虫积累的营养对成虫的生殖力发生影响;

成虫羽化后补充营养(性器官、卵发育);

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生长发育有影响。

(二) 昆虫对植物的选择性

昆虫对植物的选择可分为下面 4 个基本阶段 :

(1)产卵的选择

(2)取食的选择

(3)营养的选择

(4)特殊物质的选择

(三)植物对害虫的抗性

(1)不选择性

(2)抗生性

(3)耐害性

三、天敌在自然界中,每种昆虫都有大量的捕食者和寄生物,昆虫的这些敌害称为天敌 (natural enemies) 。

(一)病原生物

1.病毒

包涵体:由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膜,以包涵病毒粒子。(昆虫病毒特有)

常见的昆虫病毒有下面的5个类群:

(1) 核多角体病毒

(2) 颗粒体病毒

(3) 质多角体病毒

(4) 多形体病毒

(5) 无包涵体病毒

2. 细菌

3. 真菌

虫草属:冬虫夏草。

担子菌纲:白僵病、绿僵病

4. 线虫

5. 原生动物

6. 立克次体

(二) 天敌昆虫

1.捕食性天敌:18目,200多科

2.寄生性天敌

第四节土壤因子

据估计,大致有 95% 的昆虫种类与土壤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直接关系。

一、土壤气候

1.土壤温度

土温的日变化

土温的年变化

土中生活的昆虫在极端温度下 ,往往随着土中适温层的变动而改变栖息及活动的深度。

2.土壤湿度

土壤空隙的空气湿度

土壤含水量

在土中生活的昆虫和在土中生活的虫期

要求高湿度的。

土壤含水量与昆虫也有密切的关系。土壤含水量(绝对含水量)通常以湿土中所含的水质量与干土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

二、土壤的理化性状

土壤三态(固态、气态和液态 )

土壤土质:沙土、壤土、黏土土壤中的酸碱度

土壤含盐量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版) 摘要: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迫使我们追溯和反思,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平衡生态环境影响 0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从系统思想出发,

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生态工程这一重要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工程管理的有效经验,以期获得较高的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不但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还丰富了水利工程施工理论和生态工程理论。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非常广泛,并且十分具体。 1水利工程的投入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兴修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的影响开始重视始于50年代后期。为此,国务院专门规定今后凡规划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同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 1.1水资源承载力问题。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经不起无节制地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到底有多大,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因此,“十一五”规划首先要研究透这个问题,否则,整个水利建设的布局就无从谈起。在摸清楚水资源家底的基础上,要对水资源配置有一个初步的说法。所谓配置,也不是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第一章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 第一节农村生态概述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教学重点: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课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一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 二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概括地讲,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 4 个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6 世纪以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 世纪至 19 世纪末)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50 年代)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 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理论生态学根据生物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层次;根据生物类群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可进一步分为哺乳动物生态学、鸟类生态学、鱼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等;依据生物栖息地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太空生态学等。 应用生态学则包括:农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古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四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内容,特点,应用。 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形成人类所需农产品的过程,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这种生态关系从农业生产开始之时就已被重视,在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的各种农书均有记载。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着重从宏观方面研究农业生产,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实用性。(2)交叉综合性。(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请做环保旅游者 2008-07-07解放日报·余泓· ▲…由网友组织的浙西某山区背包自由行。午餐时,大家围坐在山间林地上吃喝说笑,人走后随风飘落的塑料袋、胡乱丢弃的饮料瓶、快餐盒到处可见,也无人捡拾。 ▲…越来越多的自驾游必将对当地造成一定的空气和噪声污染。一些自驾车主环保意识不到位,所到之处垃圾乱扔,不利于当地长远开发和保护。 ▲“爱护环境,环保旅游”,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公民道德修养与环保意识的体现。 ▲“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风景什么也别带走”,只有对大自然真诚爱护,大自然才会处处展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让人陶醉。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网络编辑) 以“走进自然、感受生态”的生态旅游时尚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的开发旅游资源,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现象,所有的负面影响应引起社会各部门和旅游爱好者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必须尽早采取措施,用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爱心来善待生态环

境和文明旅游,使生态旅游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一.旅游业所面临的问题 借开发生态旅游之名,竭泽而渔,破坏了生态环境,一些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使一场生态之旅变成了污染之旅。 1.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少问题,煤、电、石油、能源和水源消耗增大,必然伴随大气、水体污染物和各种物质消耗所产生的固体污染物、废气物总量增大。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等)所带来废水废渣、油污排放、以及生活垃圾、汽车尾气、各种噪声等正在污染和破坏环境。有的招待所、餐馆以砍伐景区林木为燃料,违法经营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又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景区的现象。不少生态环境大规模砍伐树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为了经济效益,违规建造宾馆饭店、停车场、道路、索道、商场、歌舞厅、游乐场等旅游设施,这降低了植被覆盖率,导致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的整体性、统一性造成了破坏。集聚的旅游设施和过量的游客又使风景区的大气环流受到影响,致使生态环境的气候反常。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风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建,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风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

5.2参与旅游环境保护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包括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 2.学会按照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做个生态旅游者 难点:旅游者自身行为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 教学用具:景观图片、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对旅游地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影响是为旅游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及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消极影响是大量游客的到来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损失几乎是无法补救的。我国的三大石窟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游客涌入改变石窟小气候)的双重作用 无意的,我们每一个普通游客的正常旅游活动也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一、旅游者行为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1、环境破坏。 ①如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等,破坏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②游人过多,足踏、触摸、呼吸、体温等,会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到损坏; ③由于一些游客缺少社会公德,在旅游区内攀木折花、乱涂、乱写、乱刻、乱画、肆意践踏文物、随地吐痰等,对风景和文物古迹产生了直接的破坏。 2、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当然会产生各类废弃物。尤其是当游客数量过多而使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必然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 漫画反映的是对旅游资源的故意破坏,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游客应该受到谴责、批评,甚至是严 厉的处罚。 措施解决问题。

昆虫保护宣传画教案

昆虫保护宣传画 活动目标:1、了解昆虫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2、能展开合理的想像,进行昆虫保护宣传画的创作。 活动准备:1、宣传画纸、彩笔,彩泥, 2、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愿意猜谜语吗?我们先猜个谜语。谜语:一路欢歌嗡嗡嗡,飞来飞去花丛中。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蜜甜。蜜蜂。蜜蜂是昆虫的一种,你们喜欢昆虫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昆虫的世界,开始我们今天的活动。我们先了解一下昆虫的特征。投影。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昆虫?说一种就可以,指生答。 二、新授 看一看 想一想 大家认识的可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昆虫,看看能不能分辨出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如果是益虫能给人类带来哪些贡献?如果是害虫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讲一讲 老师对这些昆虫进行了整理,看看有没有疑问,如果没有疑问,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进入到游戏环节。 玩一玩 游戏名字叫区别敌友。 明确规则 三组比赛。图片放入合适的格子中,放中间,尽量整齐。选手所在组员可以提示。谁用时间最少,谁就是最佳选手,所在组就是最佳小组。老师使用秒表,评选出优胜组,知道为什么优胜组会赢吗?小组协作、知识掌握牢、动手能力强。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下一轮比赛中争取坐桩获胜,其它2组加把劲儿,赶上或超过获胜组 说一说 益虫害虫我们都能准确的分辨了,其实在昆虫这个大家庭里只有少数害虫,大多教都属于益虫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昆虫呢?都消灭?都加以保护?应该适当控制害虫,不对能让它损害庄稼,益虫怎样保护?(生存环境,捕捉,农药) 画一画或做一做 现在我们自己已经知道应该保护益虫,但我们还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怎样才能提醒更多的人保护昆虫呢?(可手势指板提示)投影出宣传画的未完成的例子,如果加上标题,内容就相对完整了,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宣传画,绘画,贴纸还可用彩泥来制作。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宣传画,那就更好了! 记住:写出保护昆虫的主题,还可以写一二句体现保护益虫的句子。 作品展示

论述“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论述“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章 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第三章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第一节土壤环境 土壤是生物的一个特殊环境,也是生态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生物,许多地面上生活的生物都与土壤发生密切的关系。 大多数植物的根系生长于土壤之中,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作为营养,输送到茎、叶中去,利用太阳的辐射能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制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通过枯枝落叶和死亡的植物回到土壤中去。 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从植物制成的有机物质中取得营养,捕食性动物又从植食性动物中取得营养。在这食物连锁(食物链)中,植物所制成的有机物是营养的基础,土壤中的无机物是这些有机物的重要来源。动物又通过粪便排泄物和死亡的尸体又回到土壤中去。 动植物的尸体和残渣,在土壤中被尸食性及腐食性动物所取食,最后被大量微生物所分解。这样,每一个食物链都消耗一部分能量,都还原一部分物质,最后以无机物回复到土壤之中。 土中生物不断改变着土壤的性质,推动着土壤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昆虫与土壤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许多昆虫整个生长期在土中度过,一些昆虫栖息于土中,一些昆虫在土中化蛹,一些昆虫在土中越冬。据估计,大致有95%的昆虫种类与土壤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直接关系。土壤气候、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生物都会对昆虫种群产生影响。 第二节土壤气候 土壤气候主要组成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与大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土壤的特殊性质而形成了土壤温度和湿度的特殊性质。 一、土壤温度:

土温对昆虫生理上的作用与气温的作用基本上是一样的。但土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变化不完全一致,而且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变化也不相同。 土温的日变化一般白天土表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而温度提高,热由表层向下层传导,夜间则表层冷却速度较快,热向表层传导而散失。因此,土表比下层温度变化幅度大,土层越深,温度的日变化越小。深达80~100厘米左右土温的日变化趋于稳定。 土温的年变化(季节变化)的幅度也依土层加深而趋于稳定。在低纬度地区,年变幅消失于5~10米深处,中纬度地区,年变幅消失于15~20米深处;高纬度地区,年变幅消失于25米深处。 土中生活的昆虫在极端温度下,往往随着土中适温层的变动而改变栖息及活动的深度。一般秋季温度下降时向下移动,春季土温上升,则上升至适温的表土层,夏季表土的温度过高,则又潜下较深的适温土层之中。金针虫(叩头虫幼虫)和蛴螬(金龟子幼虫)都有这种情况。昆虫随着适温土层的变动而垂直活动,可以避免极端温度的影响。 温带和寒带地方在土中越冬的昆虫种类甚多。这些地方冬季土温比气温高,因而有利于度过严寒。在寒带地方,如果表面有雪层覆盖,气温与土温的差异更大。许多在表土越冬的昆虫难于忍受—20℃的长期低温,但在雪层覆盖下,尽管气温下降至—38℃,而这些昆虫却能安全地渡过严寒。寒带地区冬季积雪有时甚至成为来年一些昆虫种群数量大小的一个指标。 二、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包括土壤空隙的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 土壤空隙的湿度在植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一般是在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的,其中常有蒸汽水点。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表层土隙中的空气湿度可能会低一些,不达饱和状态,但总比土面上的湿度高得多。 在土中生活的昆虫和在土中生活的虫期总是要求高湿度的。当湿度不达饱和时,便会因失水而影响生命活动,甚至因干燥而死亡。这是由于土中生活的昆虫和土中生活的虫期,长期适应于饱和湿度,表皮的保水能力甚低,不能抗拒低湿环境的结果。 土壤含水量与昆虫也有密切的关系。在土中许多昆虫卵的发育要求吸收水分。蝗卵、金龟子卵等如果不能吸水,就不能完成发育。弹尾目昆虫和许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影响 化生系生物技术11 麦柳明学号:2011111778 一、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旅游业发展中,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起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变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只有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发展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可以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达到减轻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破坏的目的。还可以为一些地区的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旅游业对生态脆弱的贫困山区的环境保护,可产生积极作用。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发展旅游,可以使一些地方逐步认识到,优良的环境就是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管理,也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威胁乃至破坏。它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就必然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污染;也会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危害。 二、我国旅游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现状 (一)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二)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旅游业获得的资金又可以使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古迹得到更好的保护。 2、提高环境质量 旅游业可以绿化和美化环境;还可以控制大气污染等和其他环境问题,促使环境的全面净化。 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三)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 1.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

试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试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9-04T10:26:25.1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罗红保 [导读]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 摘要:现阶段,随着水利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它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时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用科学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应对策略 1.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 1.2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 1.3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 2.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型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使命。许多水利工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往往只注重事中保护,轻视或忽视了事前、事后保护,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它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共同入手。 2.1水利工程事前环境保护工作 水利工程的事前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做好对施工地点的环境考察工作,评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制定出一些必要的环境保护预案。其次,要做好对设计图的审核工作,力求工程设计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将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改变降至最小。第三,要合理地进行工程规划,做好工期和工序的安排工作。 2.2水利工程事中环境保护工作 水利工程的事中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在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环境监测机制。一方面,通过严格施工现场的施工行为,保证工程有序正常进行,确保废水废物的排放处理工作按规定进行。另一方面,要通过环境监测机制,对工程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就要按照事前准备的环境保护预案进行及时处理,将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避免环境问题的扩大化。 2.3水利工程事后环境保护工作 水利工程的时候环境保护工作,就是指要在水利工程在竣工投入使用后,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修补和恢复工作。如,恢复当地的森林植被面貌等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起一个长期的环境观察机制,观察水利工程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水利工程事后长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日后同类型工程提供历史性参考。 2.4全员贯彻环境保护思想 除了做好水利工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以外,施工人员应该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深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的行为中。树立全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有利于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深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施工人员个人行为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策略的研究 3.1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同时注重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对于已经建设好的水利工程,要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重点进行修复,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保护和修复河流多样化的原则。我们都知道每条河流都有不同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去效仿成功的案例,而是要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特征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二是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修复的能力。河流能进行自我修复能力,这种修复能力不仅能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的消极影响和破坏,还能减少人们对河流破坏之后的人为修复,对河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经济促进作用;三是以修复整个水体系统为主要目标。河流与周边的田地和城镇相互联系,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关系。 3.2加强污染源头控制 推行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循环城市,推行污水、污物的综合利用,逐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推行清洁生产和强化工业污染物源头、工业污染物点源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减少工业污水的排放量:重污染企业逐步分类进入各类工业园区或开发区,然后进行分类污水处理;根据城镇用水水质的不同要求,推行中水回用,节约用水并减少污水排放量;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3.3总结生态修复成功经验,分阶段全面推广 总结生态修复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制定规划,分阶段全面推广水体的生态修复,充分运用湿地、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修复被污染水体和水生态系统。合理地分阶段地实施生态清淤,减少淤泥中污染物对水体的释放量,控制藻类暴发。清除水生植物残体,减少内源污染。 3.4加快建设,合理调整水系布局,为改善水生态、水环境服务 对河道、湖泊岸线尽可能采用自然形态,增加绿化植被,恢复滨水生态,并与景观、风景旅游相结合;注重人水和谐,将历史文化与城市水资源优势相结合,强调功能的完整性、开放性及共享性,充分体现滨江滨湖特色。对水系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强水系和江湖连通,加强水体流动。改善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发展水文化、水经济,创造良好水环境.加强水系形态控制。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有一种植物消失了,以这种植物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某种昆虫没有了,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将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又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影响。这也是食物链造成的。所以,大规模野生动物毁灭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乱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整个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近100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现在每天都有1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有10多种哺乳类生物灭绝,还有20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而他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动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他们跟着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动物能帮人类除害;很多植物给人类提供制药;很多动植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很多动植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 我国幅员辽阔,动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相当严重,导致生态严重失衡,我国己有一个多林国变成了少林国,许多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减少,以致灭绝。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与人类一样,都有平等的权利,缺少了千姿百态的野生动物,人类将会极为寂寞,部分物种灭绝,将会引起连锁灭绝,人类也会灭绝。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人类是地球的主任,除了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鸟兽。这些生物与我们生存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环境,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着空气,氧气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讲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如许多鸟事庄稼树木卫士,是害虫的天敌,地球上谁也离不开谁,保护环境,善待家园,只有这样家园才会变得更美好。 动物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使这个世界变得生机盎然,每个人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那么我们伟大的祖国,天会变得更蓝,水会变得更清,我们的栖霞也会变得更漂亮,我们这样做,全人类这样做,那么,蓝天绿水,鸟语花香,就会真切的在我们周围。 烹饪1605

浅 析 旅 游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浅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预计将达1.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字:旅游与旅游业、旅游环境、环境问题、原因、对策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第四章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第四章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生物因素是组成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环境中的一切生物。生物因素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又影响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食料和天敌两大类。 第一节食物对昆虫和影响 一、食物的划分: 1、按食物的性质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 2、按取食食物的种类分: 单食性:只取食一种植物(如三化螟只取食水稻); 寡食性:只取食一个科内或近缘的多种植物(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木樨科植物); 多食性:取食多种不同科植物(如棉铃虫取食200多科不同科植物); 杂食性:既取食动物,又取食植物(如豆芫菁1-3龄幼虫可取食蝗卵,成虫可取食豆科植物)。 二、对昆虫和影响 每种昆虫都有其特殊的代谢形式,适于某种昆虫取食、消化和吸收的食物。食物的种类不同,对昆虫的营养效应也不一样。同一种食物对不同种类的营养效应也是不一样的。每种昆虫都有其特别喜好的食物种类。这些食物对昆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发育速度、繁殖量及残死亡率三个方面。 取食其最嗜好的植物,其发育速度加快,繁殖力高,死亡率低; 昆虫的不同虫态也可能对食物的喜好程度不同;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也不一样。如棉铃虫幼虫取食棉花幼蕾,其发育天数缩至12天;而取食叶子其发育天数延长为22天。 三、昆虫对食料植物选择的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分为四个阶段: 1、取向定位:昆虫取寻找食物和产卵场所时,首先遇到的是植物理化性质对昆虫是吸引还是排斥。如:十字花科植物叶片含有的“芥子油糖苷”对菜粉蝶、黄曲跳甲产卵和幼虫的取食有引诱作用。水稻含草酸多的品种对稻飞虱有驱避作用。 2、开始取食或产卵:昆虫主要利用味觉和触觉寻找取食和产卵和部位。如:玉米螟喜欢取食玉米含糖量高的部位。在心叶期的心叶,抽穗后的雄穗;雄穗枯后的雌穗和茎干含糖量高,是玉米螟为害的主要部位。 3、定居或转移:取决于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成份和数量,以及田间小生境的适宜程度,适合就定居,不适合就转移。如:褐飞虱在高抗品种上数量就很少,因为高抗品种含草酸较高;蚜虫有翅蚜的产生与寄主植物体内含氮量少,含糖量增加关系密切。 4、完成发育和繁殖:植物所含营养物质适宜于昆虫,其发育速度、繁殖量增加,死亡率降低;反之,如果植物含有有毒物质或营养成份不适宜于昆虫,则其发育速度就会减慢,甚至死亡。 四、植物的抗虫性 植物的抗虫性是指在田间存在害虫的情况下,完全或很少不受其危害,或虽受害,但有一定的补偿能力,使产量降低到较小程度。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所谓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科学发展观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及顺应当代国际社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可持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为我们进一步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1.工程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是集约经营的具体体现 工程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我国在以往的建设中,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规划,有的项目做到作业设计,大部分是根据规划的估算进行资金投入,由各级政府组织施工,最后由国家管部门进行检查验收。果是资金流失投资效果差资金利用率低。由于没有实行工程管理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重复建设、多次投资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弊端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国家要对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这就要求严格按照工程管理程序进行,完全纳入工程化管理轨道。 由于这项改革刚提出在认识上没有统一,在操作规范上又没有规程可依,甚至对工程的内涵意义还认识模糊,把政策当成工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一个工程管理项目,从工程本身而言,首先它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有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文件、投资预算等资料。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管理合同制、监理制,工程竣工要由代表业主方进行验收,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对工程实行终身负责制。这就保证了工程建设第一的质量投资目标的实现。 2.建设工程与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林业工作更是如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从人类社会有了经济活动开始地球的陆地就产生了经济系统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脱离不了生态系统,即融入生态系统之中,并依附于生态系统的存在而存在。开生态的经济系统是不存在的,反过来,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着经济价值,当人类进入一个生态系统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这个系统也就成了生态经济系统。当今世界(地球陆地)纯生态系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 人类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经济活动,超负荷地破坏了生态系统,也就是使生态失去平衡。因此,我们搞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目标就是要调节这种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目前我国政府实行的“退耕还林”就是这种调整的政策措施, 目的是恢复森林的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地位。 我们搞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恢复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不是就脱离经济活动了呢?我们说不是的,搞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不要经济。从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而言其目的是要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安全地发展,生态县建设就是一个事例。从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也是离不开经济,我们所进行的种树、种草也都存在着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认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当今世界存在一个错误的倾向,把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给分开了,分经济

昆虫的生活环境

第四篇昆虫的生活环境 重点与难点: 在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理解环境的概念和类型;各类型及各因素对昆虫生长发育、成活、繁殖和行为习性等的主要影响和作用特点;各因素对昆虫的协同作用;各因素在害虫防治上的利用;昆虫的地理分布、害虫为害带的划分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整体,现代生态学称之为生物系统(biosystem)。在这些系统中,生物内在的遗传特性与环境因子作用的对立统一,决定着生物种群数量的盛衰。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在一个特定生境中,一个物种总是由许多个体所组成,一般来说,生态学以个体作为对象,主要研究它们与生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了解物种的生存条件和地理分布同种个体在生境内占有一定空间,进行生殖、繁衍而组成种群。生态学以种群作为对象,研究种群的数量动态、空间格局,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和成灾的基本规律。 在一个生境内相互联系着的各个种群组成生物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对象,研究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演化,从而揭示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生物群落与生境的气候、土壤及其他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获得可持续增长的生物生产力。 第一章环境因素概述 重点与难点: 理解主体和环境的划分;环境因素区分的类型;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昆虫的不同作用特点。 生物的外界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在非生物因素中主要是气候条件,即温度、湿度、降水、光、风等,此外,土壤条件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因素中主要是食物、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共生、共栖及竞争等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改变着自然面貌,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 第二章气候因素 重点与难点: 温度:重点掌握温区的划分,昆虫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与局限性,高温和低温引起昆虫死亡的原因和过程。湿度和降水:掌握昆虫获得水分与失去水分的方式和途径,不同昆虫对环境湿度要求的特点,降水与昆虫的生态关系,温湿度对昆虫的综合作用以及表达温湿关系的主要指标和生物气候图。光:着重理解辐射热,光强度,光波长,光周期对昆虫行为习性的影响,昆虫滞育与光周期的关系。风:理解风对昆虫迁移、传布的作用,风通过影响水分蒸发影响湿度而对昆虫的作用。微气候环境:理解微气候环境

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1)、造成环境污染 1. 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交通的建设若规划不当,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随意采石砍树等,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完整性。二是在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及其他能源供应的絮乱,费水、废气、垃圾的处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 2. 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上。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方面。直接污染是指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产生的污染,如旅游者留下的生活污水、粪便以及乱掷垃圾、废瓶、废纸、罐头盒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间接污染主要还是大气的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这种废气不止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西南与中南地区的酸雨危害面积大,已经使一些地区的树木枯死,环境质量下降。 3. 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游客,或乱建滥造旅游措施,而使得一些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或独特、协调的自然、人文景观遭受破坏。因游人乱刻乱画,随意触摸文物,随意丢弃废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文物古迹的破坏,更是不胜枚举。如在故宫的宫墙、石板走道、各类门栏上,在泰山的摩崖石刻上,在古老长城的城墙、城楼上,都留有游客不文明的印迹。 4. 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各旅游区多放弃传统文化的社会、精神意义及艺术含义,随意改变其传统艺术设计形式,使传统文化粗糙、简单地舞台化、商品化。传统民俗、庆典活动等再也不按特定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由“旅游需求”随时随地举行,仿佛其存在基础是旅游者需求而非当地的社会生活。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制作转向面对大众市场,机械批量生产,并逐渐走向粗制滥造,失去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 5. 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极易使部分旅游区居民失去纯朴的美德,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从而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旅游供给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就旅游供给一方而言,旅游作为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有共同之处,即以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碴)和布局不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为主。 (2)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旅游需求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口的涌人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化;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趁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旅游污染环境的途径可以看出旅游作为污染源存在着不同于一般污染源的特殊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总是需要开发自然资源。许多开发活动对环境是具有破坏作用的,而健康有序的旅游活动,可以实现部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的破坏。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开展

关于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当前生态旅游现状情况 (一)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二)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