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及意义

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及意义
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及意义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主讲:孟繁兴 时间:八月份 签名: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自2012 ̄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 结果:352例受血者中前4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检出165例,检出率为12.20%。 结论:输血前4项检测在临床输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尽早做好隔离治疗措施工作。 【关键词】输血前4项;检测;分析探讨 输血是临床上经常用到的抢救措施之一.也是许多病症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但输血的同时也要承担者相关传染病传染的危险,为此,临床上输血前4项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一mⅥ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现就我院2012—2013年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1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自2012~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8例,年龄范围从2岁一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 1.2检测项目: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Ⅵ、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I.3检测试剂:试剂均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I.4检测方法:以上检测均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严格操作执行,完成检测后记录检测结果。 2.结果352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 3.讨论在临床上除了要确保输血的血型配合外,还特别需要注意输血传染病的发生.1临床上常见的输血传染病包括:3.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分五型:甲、乙、丙、丁、戊。其中甲与戊型往往经过粪一121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均以血液为传播途径,因而可发生输血后肝炎。输血相关肝炎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外资料显示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14.8%,其中丙肝占84%一100%。美国约有23万人因输血而得丙肝,占输血后肝炎的90%;在日本占71.6%。我国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20%左右,其中丙肝占6.8%一l7.7%.乙肝病毒在微小剂量下仍有传染的可能性,而且病毒携带者抗体水平不高时,即目前测定的方法如放射免疫测定法可测定l一2纳克/毫升.酶联免疫吸附法可测定O.2—O.5纳克/毫升,即带毒者抗体水平在上述方法可测定水平以下时.乙肝发生率仍较高。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20200515184212)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 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 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 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 一、输血申请 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 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 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 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 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 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 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临床输

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 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抽血护士 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 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 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 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三、实验室核对 1、所有试验操作前必须核对标本信息与申请单信息一致,检查标本外观正 常后方可开始试验操作。 2、试验操作结束后,必须再次核对标本信息与申请单信息一致。 3、出检验报告前,必须核对申请单及标本管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4、对患者的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时,一人值班的时候自己进行复查,两人 当班时,由第二人进行复查。确保结果准确无误,对结果双签字,确保正确率100%,误差率0%。 四、血液入库核对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 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 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 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 件)等。 2、输血科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 十年。

最新输血前核对制度

输血前核对制度 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 (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3)确认受血者: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24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 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 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交叉配血及输血记录单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 ABO血型: Rh(D)血型:血液成分:血量: 输血性质:备用□常规□紧急□需血时间:年月日 时 申请医生:主治医师:标本收到时间:月日

输血科工作总结

输血管理科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对于输血管理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科室从检验科分离成单独的科室;在这一年,我们第一次在全院进行了系统化规模化医务人员输血知识培训;在这一年,实行了血型、配血实验室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与指导,提高了我院输血实验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执业水平;在这一年,我们协助卫生局医政科和市中心血站到全市基层医院进行输血科建设、输血科学合理性调研和技术指导,并帮助七家医院完成了输血资质的验收工作。 一年来,(截止12月20日)输血科用血总量达750000毫升,其中完成了配发红细胞668200毫升、血浆48150毫升,血小板1152单位,冷沉淀63单位。现就科室在具体工作当中的做法总结汇报如下: 一以质量为核心努力促进科学合理用血 借着这次科室独立需要完善各种制度的契机,进一步健全了输血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切实加强对输血科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了血液入出库检查规程,血液质量检查规程,临床输血检测操作规程,各项输血诊疗活动的操作规程,试剂配制操作规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制度,检验记录和核对制度,血液保存、发血、临床输血和血液保存制度,输血后感染的登记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汇报制度等。把科学、安

全合理用血作为输血工作的重点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加强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积极参与临床会诊,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加强输血科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使业务人员在工作和学习中进一步得到提高,严格地遵守规章制度,按标准规范操作,增强责任心,严格地执行查对制度,操作集中精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业务工作。严防差错的出现,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二、群力群策,不断学习,做好医院输血科的技术能量储备 其他医院输血科和临床科室常常会在碰到输血难题时打电话来问。因为能力和知识所限,医院提出的很多问题,我们一时也答不出。面对问题,面对难关,是退缩推诿,还是直面问题想办法解决?我们选择了后者。同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在为他人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在学习,知识面在不断地拓宽,思路也日渐广阔。每次当一个疑难标本被成功地检测,我们会兴奋地讨论实验的几个关键控制点和下次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总结标本疑难所在及解决要素。帮助别人的感觉是快乐的,而自我提高的感觉也是快乐的。在各医院的调研、验收过程中,大家提出了很多技术性、及管理文件依托方面的问题,同时邀请我们下去给所有用血科室相关人员授课。可以看出,大家在这方面的知识、技能需求还是很多。普及科学用血知识,提高我县的输血水平,任重而道远。

2018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培训测试题带答案

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培训测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A ) A、属地管理原则 B、异地管理 C、就近管理 D、户籍管理 2.一个病人同时发生n种法定传染病时,应填写几张传染病报告卡(D ) A、1张 B、2张 C、4张 D、n张 3.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病人“现住址”是指(B ) A、病人户籍所在地址 B、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 C、病人发病前居住的宾馆、旅店 D、病人就诊时的居住地 4.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谁来诊断并报告?(C ) A、现场调查人员 B、所属县(区)疾控中心 C、属地医疗机构 D、以上都可以 5. 医疗卫生机构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至少保存多少年?( C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6. 医疗机构应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至少配备几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 B ) A、1名 B、2名 C、3名 D、无要求 7. 甲型H1N1流感是(D )类传染病。 A、非法定传染病 B、甲类传染病 C、乙类传染病 D、丙类传染病 8. 以下传染病中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是(D )。 A、麻风病 B、流行性感冒 C、麻疹 D、水痘 9.以下哪个传染病需分急性和慢性填报?(B ) A、疟疾 B、乙肝 C、梅毒 D、肺结核 10. 外省籍民工在我市某县长期打工,发生身体不适,随即前往当地县医院就诊,医生确诊为细菌性痢疾,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其中的“病人属于”应选择(A ) A、本县区 B、本市其他县区 C、本省其他地市 D、外省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乙类传染病中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是肺炭疽、人感染H7N9禽流感。(×) 2. 如果同一患者在一年内多次患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只需要报告一次就可以。(×) 3. 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现住址时,填写的是患者的户籍地址,不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等。(×) 4. 某病例的人群分类为民工,可以不填写其工作单位。(×) 5. 不同单位报告的重卡,原则上保留医疗机构级别高的卡片。(√)

5449例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指标分析

5449例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传染性疾 病标志物检测指标分析 姓名 医院名称 [摘要] 目的:收集并统计5449例于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在我院住院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指标结果,为使临床输血做到安全合理,同时探讨有效的预防医源性感染措施。方法:收集5449例于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在我院住院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标本,行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指标检测,包括:{1}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初筛试验;{3}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4}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80例,阳性率6.97% 。{2}艾滋病病毒初筛试验确证阳性4例,阳性率0.07%。{3}梅毒检测病例阳性57例,阳性率1.04%,{4}丙肝病毒检测阳性19例,阳性率0.34%。结论: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于临床上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有重要意义。于医务工作者预防医源性感染有利,也使由于输入血液制品而导致医患矛盾的风险降低。 [关键词] 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手术前病例;输血前病例;产前病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伴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医患之间矛盾与冲突不断加剧,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对于临床上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有极其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患者权利保护,可以明确导致医患纠纷责任。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医源性感染的风险。 1 资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本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间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患者共5449例(其中男性患者2421例,女性患者3028例),年龄范围(2-75)岁,平均年龄39.2岁。每位病患在拟输血前收集全血约3ml,2小时内离心并收集血清上机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仪器:ARCHITECT 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Labsystem WeUscan K3酶标仪,Thermo洗板机。试剂:乙肝五项检测试剂为Abbott Laboratories原装试剂;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均为Shanghai Kehua Bio-engineering产品。 [作者简介]:XXX(19XX-),从事什么研究。

输血相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范本

输血相容性检测作业指导书范本 目录 第一章规章制度 第一节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组成 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三、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第二节临床用血申请与审批管理一、临床用血计划的拟定 二、临床用血申请和审批制度 三、临床退血管理 第三节临床输血操作步骤及岗位职责 一、临床输血操作步骤 二、各岗位职责流程图 第四节输血科管理制度 一、科室工作守则 二、临床用血有控制感染的方案及管理制度三、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四、消毒隔离及污物处理制度 五、工作人员健康体检制度 六、考勤制度 七、请假制度 八、人事考核制度 九、奖惩制度 十、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十一、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十二、值班工作制度 十三、临床用血计划申报登记制度十四、配输血查对制度 1 十五、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的复查与核对制度十六、血液储存、发放、临床输血和血液报废制度 十七、血液质量监测制度 十八、仪器设备认购、验收、使用管理、保养、维修及报废制度 十九、试剂的认购与入库、领用制度二十、计量管理制度 二十一、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二十二、方便病人配合临床制度二十三、科学合理用血制度 二十四、紧急用血制度 二十五、输血治疗知情同意制度二十六、各种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二十七、库房管理制度 二十八、档案保管制度 二十九、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和回报制度三十、交接班制度 三十一、血液标本的留取接收保存制度三十二、实验室管理制度 第五节、岗位职责 一、输血科主任岗位职责 二、主任、副主任技师岗位职责三、主管技师职责 四、输血科技师岗位职责 五、输血科技士岗位职责 六、临床医师在用血时的职责 七、临床护士在用血时的职责 第二章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程

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493592.html, 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葛丹丹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输血是用于临床抢救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同时亦是造成医源性感染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临床输血导致的医源性感染频繁发生,严重危害输血患者的生命健康,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降低输血后感染率,并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患者输血前行相关感染病指标检测,对输血感染病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临床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主 要包括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抗-HCV、抗-HIV、抗-TP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86例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54;年龄1-88岁,平均年龄(43.56±8.45)歲。患者包括内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外科等各需要输血的科室,患者的病症代表具有一般性,且不具有对本次研究有影响的情况。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及仪器入选患者均在清晨抽取5ml静脉血,采集静脉血后立即进行分离,留取血清,并将其放置在4℃冰箱中,在1-3h内完成相应的检测指标。仪器采用Chemclin600全自动化学仪(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新波AYM-B10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仪对患者进行检测。 1.2.2检测指标①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②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患者抗-HCV指标进行测定,正常范围:0.0-1.0s/co;③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TP),采用ELISA方法对患者抗-TP进行测定,检测时利用专门TP-PA试剂进行测定,正常范围:1∶40以下;④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过程中,相关操作步骤必须严格遵循试剂盒和仪器相关规定进行测定[2]。 1.3实验结果判定 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 ELISA检测S/CO≥1.0判为有反应性(阳性),抗-HIV有反应性样本送本市疾控中心确认。

输血前核对制度

输血前核对制度 核对核查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应贯穿于输血相关的各个环节。为了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现制定我院输血前核对制度,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一、输血申请经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第几孕第几产,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1、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标记好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由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和验收。 三、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环节 1、输血科人员按照试管上扫码信息对血样标本进行认真核对。 2、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正反定型,一人当班的时候自己进行复查,两人当班时,由第二人进行复查。确保血型定型结果准确无误,正确率100%,误差率0%。 3、交叉配血时,输血科人员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 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4、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 57 操作完毕后自

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四、血液入库核对 1、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等。 2、输血科人员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3、做好储血冰箱等的温度观察和记录。 五、发血环节 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 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六、输血环节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输血过程中应先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节选)第十二条输血前检查包括: 1.输血相容性检测:ABO血型鉴定、Rh 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 2.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等)。 第十五条建立输血科和麻醉科等临床用血科室的有效沟通,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证,合理、安全输血。麻醉医生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应认真核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等备血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应当提请患者主管医师及时备血。手术医师、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应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对术前备血进行核查,对输血患者的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确认,并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第十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双方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名。无家属签名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输血治疗同意书》应归入住院病历或门诊病历档案。 第十七条严格执行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名。临床用全血或红细胞超过10U履行报批手续,需科室主任审核签名,经输血科医师会诊或输血科负责人同意,报医务处(科)批准。输全血和大量用血申请单由输血科保存。 医院应有紧急用血预案,并能得到落实。紧急用血时须征得上级医师同意,并记入病历,事后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第十八条三级甲等医院全血、成分血申请单审核合格率为100%。 第十九条稀有血型等特殊用血申请须遵守相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医师应当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正

输血前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输血前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6-06T15:56:19.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水永珍 [导读] 梅毒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可在母婴间垂直传播,对妊娠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水永珍(甘肃省兰州市肺科医院 730046)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和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HBV)、艾滋病(HIV)、丙型肝炎(HCV)、以及梅毒(TP)的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院2012年度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的50例患者进行输血前、术前及检测共4项,即: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50例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总阳性率为32.0%,HBsAg阳性率为12.0%(6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00%(1例),梅毒感染率为0.0%(0例),抗HIV抗体阳性率为18.0%(9例)。结论: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 【关键词】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02-02 输血是临床治疗、急救的一项主要措施。但是由于由输血引起的经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等时有报道,从而不断引起医疗纠纷。但是这些经血感染的疾病,它们的感染途径有很多种,是输血和医源性感染所致,还是患者接受治疗或入院前就已感染,这就需要获得患者受血前或术前的情况。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非常必要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4项即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TP)进行检测。为了了解我院病人术前、输血前的感染情况,现对我院病人2004年度1月至12月输血前、术前检测结果统计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的患者,均在输血前、手术前常规抽取静脉血液3 ml~5 ml,无需抗凝。共计50例。 1.2 试剂乙型肝炎标志物: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丙型肝炎抗体(抗HCVIgG):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TP):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质控血清均由试剂配套提供。 1.3 方法 HBsAg: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b:双抗原夹心ELISA法。抗HCVIgG:间接法ELISA;TP:急诊患者用凝集法,非急诊患者用ELISA法,抗HIV:双抗原夹心ELISA法。严格按照试剂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均在试剂有效期内使用,并设临界值对照作室内质控。 1.4 仪器酶标仪:MULTISKAN MK3洗板机:WELLWASH 2 MK4。 2 结果 50例患者输血前和手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输血前和手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检测结果病毒标志物 (略) 检测项目阳性(例数)阳性率(%) HBsag 6 12.00 抗-HCV 1 2.00 抗-HIV 9 18.00 抗-TP 0 0.00 合计 16 32% 从表1可以看出,HBsAg阳性率为12.00%,为主要传染源,这与调查获得的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10%左右相接近[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00%。梅毒感染率0.00%。抗HIV抗体初筛共有9例阳性,均送上级有关部门兰州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证鉴定,其中9例为阳性,另2阳性率为18%。 3 讨论 近几年,输血医学有了快速发展,这种特殊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挽救了众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也造成了与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的传播。根据《献血法》、《血站治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采供血机构加强了对献血者的筛检,极大的提高了血液质量,使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发生得到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但因试剂盒的灵敏度、检测误差、“窗口期”、疾病潜伏期的问题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还存在部分漏检的可能,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常有发生[1,2]。HBV主要的传染源为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乙肝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可因带HBV血液、血液制品和血污染的器械针头经皮肤而传染。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以及围产期母婴传播也是常见的传播方式[3]。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16周。潜伏期长短随许多因素而异,可因大剂量感染而缩短或使用高效价的抗HBs抗体而延长等[3]。另据报道,我国自然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0.7%~3.1%[4]。在HCV感染病例中,通过输血或其他非肠道途径(如共用针头、血透析等)而传染的病例占较大的比例,但在近半数的HCV感染中,传播的途径尚不清楚。丙型肝炎的潜伏期长短不一。输血后潜伏期可短至1周~2周,长至13周~26周,平均5周~6周。输血后丙型肝炎慢性化率较低,80%能在3个月内恢复。毫无疑问,HIV是20世纪后半叶的瘟疫,它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面貌,并将在今后的许多年内继续引起更大的混乱,尤其在第三世界更是如此。近年HIV流行也逐渐进入内地,且呈增加趋势。艾滋病的传染源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HIV主要通过3个途径传播:一是密切的性接触;二是污染HIV的血液或血制品或针头等;三是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传给胎儿,产道或哺乳等方式传给婴儿。人类HIV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状态,包括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长期的无症状感染、有症状感染以及艾滋病。由HIV感染发展到艾滋病的进程依不同人群而异。在缺乏治疗的情况下,估计在感染后10 a内有50%的人会发展为艾滋病。性病也逐渐死灰复燃。梅毒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可在母婴间垂直传播,对妊娠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TRUST定性试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邢台县中心医院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受血者在输血申请前应完成以下检测 1、ALT、乙肝五项、Anti-TP、Anti-HCV、Anti-HIV1/2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或近亲属; 2、ABO血型正反定型及Rh(D)血型检测; 3、血常规的检测;将以上检测结果在“临床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急救用血时需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之前或同时抽取上述检测项目的标本并送检,并于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备注“已抽血送检,结果未回”。 二、临床输血申请单与血液标本的核对 1、检查送检血液标本标签受血者信息是否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受血者信息是否完全符合,否则应拒收标本,要求重新抽取血液标本送检; 2、检查“临床输血申请单”受血者是否符合相关输血指征; 3、检查输血申请量是否符合用血申请分级管理要求,是否经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医务科审批。 4、不允许接收溶血标本,对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烧伤病人的溶血标本,在试验前后必须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三、交叉配血前应完成以下检测

1、复检受血者的ABO血型及Rh(D)血型是否与申请单血型一致; 2、复检供血者ABO血型及Rh(D)血型是否与血袋一致(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可除外) 3、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受血者,应在交叉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阳性结果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也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检; 四、交叉配血试验 1、受血者交叉配血时所用的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2、输血科在交叉配血前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正确无误后再进行交叉配血; 3、凡是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4、输血科必须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做好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即盐水相与非盐水相两种方法配血,如盐水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盐水配血法+微柱凝胶法等; 5、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操作相符时,方可报告;详细填写好“输血记录单”,“输血记录单”必须内容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主讲:孟繁兴 时间:八月份 签名: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自2012 ̄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 者共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 结果:352例受血者中前4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检出165例,检出率为12.20%。 结论:输血前4项检测在临床输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尽早做好隔离治疗措施工作。 【关键词】输血前4项;检测;分析探讨 输血是临床上经常用到的抢救措施之一.也是许多病症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但输血的同时也要承担者相关传染病传染的危险,为此,临床上输血前4项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一mⅥ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现就我院2012—2013年需要临床输血的

患者共1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自2012~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8例,年龄范围从2岁一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 1.2检测项目: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Ⅵ、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I.3检测试剂:试剂均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I.4检测方法:以上检测均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严格操作执行,完成检测后记录检测结果。 2.结果352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 3.讨论在临床上除了要确保输血的血型配合外,还特别需要注意输血传染病的发生.1临床上常见的输血传染病包括:3.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分五型:甲、乙、丙、丁、戊。其中甲与戊型往往经过粪一121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均以血液为传播途径,因而可发生输血后肝炎。输血相关肝炎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外资料显示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14.8%,其中丙肝占84%一100%。美国约有23万 人因输血而得丙肝,占输血后肝炎的90%;在日本占71.6%。我国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20%左右,其中丙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完整

临床输血操作规程(试行)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赣州市中转血库(医院血库、输血科)业务考核标准》(暂行)的有关规定。制订我院操作规程。 一、输血原则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输血指征,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不多输,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利用血液资源。 二、临床输血前的准备与申请 1、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2 、输血前准备: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 不良反应(过敏、发热)和经血传播疾病(HIV、HBV梅毒、血液寄生虫等)的可能性,征 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做相关检查(ALT、乙肝两对半、HCV HiV1/2、RPR ABC血型、 Rh血型、Hb HCT血小板、不规则抗体筛查)等。患者或其家属在《石城县人民医院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医务科)或分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3、输血治疗的申请:《石城县人民医院临床输血申请单》为本院唯一有效的临床输血申请单,申请输血时由经治医师将《输血申请单》内容逐项填写完整,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凡资料不全的《输血申请单》特别是缺乏输血史、妊娠史和医师签名的《输血申请单》要退回临床科室补上,不得迁就。 一次用(备)血量超过2000ml 要履行报批手续,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急诊除外,之后必须补办报批手续。 4 、亲友互助献血。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赣州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Rh(D)阴性和稀有血型患者输血。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6、血型鉴定:

输血前核对制度(20200515184216)

输血前核对制度 1.配血合格后,由护理人员到输血科取血。并严格核对以下项目: ①血液发出前,必须核对用于输血的血液,其标签标记的血型与受血者 的血型无误: ②按规定检查领取的血液必须与输血记录单相符,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 ③血液发出时核对输血记录单相容性检测的记录: ④血液发出前,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是否发生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 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 ⑤核对血液的采血日期及有效期。 以上内容由输血科发血者和临床科室领血者共同核对,准确无误后在《输血记录单》及血液出库本上签名; 2.输血前患者查对:须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记录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编号、血型与患者的相容性检测结果、血液的采血日期及有效期。核对血袋上标签的编号、血型与输血纪录单 上是否相符。 3.输血前用物查对:检查袋血的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 否在有效期内。 4.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输血记录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 腕带信息,并按反问式要求由患者(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及血型,以 确认受血者。 5.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待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 血继续输注: 6.输血时应坚持先慢后快的输血原则,输血过程前15分钟及每小时进行相关体征的观察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7.输血完毕,填写《护理输血安全记录本》,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 8.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南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输血全过程信息及时记录于病历中,血袋及输血不良反应单送输血科。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完整版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主讲:孟繁兴 时间:八月份 签名: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自2012 ̄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 结果:352例受血者中前4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检出165例,检出率为12.20%。 结论:输血前4项检测在临床输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尽早做好隔离治疗措施工作。 【关键词】输血前4项;检测;分析探讨 输血是临床上经常用到的抢救措施之一.也是许多病症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但输血的同时也要承担者相关传染病传染的危险,为此,临床上输血前4项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一mⅥ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现就我院2012—2013年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1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自2012~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8例,年龄范围从2岁一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 1.2检测项目: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Ⅵ、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I.3检测试剂:试剂均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I.4检测方法:以上检测均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严格操作执行,完成检测后记录检测结果。 2.结果352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 3.讨论在临床上除了要确保输血的血型配合外,还特别需要注意输血传染病的发生.1临床上常见的输血传染病包括:3.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分五型:甲、乙、丙、丁、戊。其中甲与戊型往往经过粪一121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均以血液为传播途径,因而可发生输血后肝炎。输血相关肝炎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外资料显示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14.8%,其中丙肝占84%一100%。美国约有23万人因输血而得丙肝,占输血后肝炎的90%;在日本占71.6%。我国输血相关肝炎发生占受血者20%左右,其中丙肝占6.8%一l7.7%.乙肝病毒在微小剂量下仍有传染的可能性,而且病毒携带者抗体水平不高时,即目前测定的方法如放射免疫测定法可测定l一2纳克/毫升.酶联免疫吸附法可测定O.2—O.5纳克/毫升,即带毒者抗体水平在上述方法可测定水平以下时.乙肝发生率仍较高。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与核对制度 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得《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与《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与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 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 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得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 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得核对: 一、输血申请 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 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就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得血液化验指标, 准备输入得血液成分与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 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得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就是清醒得,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得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得亲属核对患者身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得相关信息与受血者得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得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

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与正确穿刺。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得抽血人处签字。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得,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就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得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得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三、实验室核对 1、所有试验操作前必须核对标本信息与申请单信息一致,检查标本外观正常后方可开始试验操作。 2、试验操作结束后,必须再次核对标本信息与申请单信息一致。 3、出检验报告前,必须核对申请单及标本管上得信息就是否一致、 4、对患者得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时,一人值班得时候自己进行复查,两人当班时,由第二人进行复查、确保结果准确无误,对结果双签字,确保正确率100%,误差率0%。 四、血液入库核对 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就是否合格,标签填写就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与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得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2、输血科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得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五、取、发血核对 1、血液发出前发血人必须核对以下内容: (1)核对取血单、输血申请单及交叉配血原始记录、发血记录单得患者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