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的仪表,意义十分重大:

(1)缩短我国自动化仪表与国外的差距 现场总线是当前国际性的变革技术,是一个新的技术起跑线。虽然我国现场总线技术与国外已存在差距,但是如能及时开展工作,一定会明显缩短我们与国外的差距。

(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新的自动化装备,从而带来更高的效益 现场总线化仪表、系统将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涉及到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轻工、造纸等行业,范围广,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现场总线化仪表、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给用户带来更高的效益。

(3)振兴我国仪表工业 当前市场竞争激

烈,世界上有名的仪表公司的产品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仪表企业面临困难,现场总线化仪表、系统的发展,将促进我国仪表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而使我国仪表产业在技术与市场的推动下得以振兴。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福州大学 郑文波 阳宪惠清

学 徐用懋 叶少珍

摘要 介绍了现场总线技术特点,网络结

构和5种典型的现场总线。作者指出开放系统互连模型和通信协议是现场总线的核心。在连续过程自动化领域中,今后十年内,FF 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1997-06-11

一、概述

现场总线(F ieldbu s )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发展形成的,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信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级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这项以智能传感、控制、计算机、数字通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已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而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并将导致自动化系统结构与设备的深刻变革。就现场总线一词的含义而言,现场是指工作环境处于过程设备底层一端,而总线则意味着须遵循同一技术

规范的连线系统,意味着这些遵守同一规范的各设备间可实现互连与互操作。作为工厂设备级基础通信网络,要求具有协议简单,容错能力强、安全性好、成本低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时间确定性和较高的实时性要求;还具有网络负载稳定、多为短帧传送、信息交换频繁等特点,因而,现场总线系统从网络结构到通信技术,都具有不同于上层高速数据通信网的特色。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统FCS 作为新一代控制系统,一方面,突破了DCS 系统采用通信专用网络的局限,采用了基于公开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克服了封闭系统所造成的缺陷,另一方面把DCS 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集散系统结构,变成了新型全分布式结构,把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可以说,开放性、分散性与数字通讯是现场总线系统最显著的特征。 1.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1)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系统是指通信协议公开,各不同厂家设备之间可进行互连并实现信息交换。现场总线开发者就是要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工厂底层网络的开放系统。这里的开放是指对相关标准的一致性、公开性,强调对标

准的共识与遵从。一个开放系统,它可以与任何遵守相同标准的其它设备或系统相连。一个具有总线功能的现场总线网络,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开放系统把系统集成的权利交给了用户。用户可按自己的需要和考虑,把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组成大小随意的系统。

(2)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 这里的互可操作性,是指实现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送与沟通,可实行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数字通信。而互用性则意味着对不同生产厂家的性能类似的设备可进行互换而实现互用。

(3)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 它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工程量处理与控制等功能分散到现场设备中完成,仅靠现场设备即可完成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并可随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

(4)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 由于现场设备本身可完成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导致现场总线已构成一种新的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DCS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集散控制系统体系,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可靠性。

(5)对现场环境的适应性 工作在现场设备前端,作为工厂网络底层的现场总线,是专为现场环境工作而设计的,它可支持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射频、红外线、电力线等,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采用两线制实现送电与通信,并可满足本质安全防爆要求等。

2.现场总线的优点

由于现场总线的以上特点,特别是现场总线系统结构的简化,使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投运到正常生产运行及其检修维护,都体现出优越性。

(1)节省硬件数量与投资

(2)节省安装费用

(3)节省维护开销

(4)用户具有高度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5)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6)设计简单,易于重构

二、现场总线的网络结构

现场总线是集控制、计算机、通讯三C技术的结果。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与控制设备的结合孕育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网络技术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重要基础,网络化是自动化系统结构发展的方向。

1.现场总线的网络拓扑结构

现场总线的网络拓扑结构有环型、总线型、树型以及几种类型的混合。

环型拓扑结构中以令牌环形网最为典型,其优点是延时性较好,缺点是成本较高。

总线网的优点是站点接人方便,可扩性较好,成本较低,在轻负载的网络基本上没有时延,但在站点多、通讯任务重时,延时明显加大。缺点是时延的不确定性,对某些实时应用不利。

树型网是总线网的一种变型,其优点是可扩性好,有较宽的频带,缺点是站点间通讯不方便。总线网的争用使它不适于实时处理某些突发事件,令牌环形网中的令牌绕环一周的时间虽然有一个上限,但在轻负载时性能不太好,可靠性比总线网差些,综合这两种网的优点,在现场总线中采用了令牌总线网,即在物理上是一个总线网,在逻辑上是一个令牌网。令牌总线网具有总线网接人方便、可靠性较好的优点,也具有令牌环形网“无冲突”和时延性好的优点。

2.现场总线的数据操作方式

从现场总线的数据存取、传送、操作方法来分有四种工作模式:对等(Peer to Peer)、主从(C lien t Server C S)及网络计算结构(N et2 w o rk Com pu ting A rchn itectu re N CA)。对等和主从工作模式发展较早,也获得广泛应用。在80年代发展C S方式,90年代出现了N CA方式。

在Slien t Server工作模式中,由C lien t发出一个请求,按请求进程的要求,作出响应,执行服务。C S工作模式的优点:

C lien t Server可处在同一个网络节点中,一个Server可以同时又是另一个Xerver的

C lien t,并向它请求服务;

C lien t Server模式将处理功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C lien t处理,另一部分由Server 处理,C lien t承担应用方面的专门任务,Server 主要用于数据处理,C S模式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分布环境,消除了不必要的网络传输负担,这样有利于全面发挥各自的计算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N CA是基于网络计算机环境的一种体系结构,即网络计算结构。

N CA的核心是有效的,可集成多种相互竞争的世界标准所形成的应用,如站点可采用任意编程语言而不必担心集成问题;N CA引入构件概念,插入一个构件,就可扩展一种功能, N CA中有类似硬件总线的软件总线,把构件插接在应用系统中,就可完成应用功能的集成; N CA全面引入面向对象技术,可以把已有的、不同部分独立开发的,遵循不同标准的对象组装在一起,从而实现整体应用。

3.网络扩展与网络互连

网络互连既是扩展现场总线地域、规模、功能的需要,也是不同结构、不同操作系统结构网互连的需要。网络扩展与网络互连需要一个中间设备(或中间系统)ISO的术语称为中继(R e2 lay)系统。根据中继系统所在的不同网络层次,有4种中继系统。

物理层中继系统,即中继器(R epeater);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即网桥或桥接器(B ridge);网络层中继系统,即路由器(Rou ter);网络层以上中继系统,即网关(Gatew ay)。

高层的中继系统比低层中继系统复杂,网关连接两个不同的异构网,不但要连接网络间数据传送的通道,而且还需要进行协议的转换,是最复杂的一种中继设备。

(1)网络扩展 物理层的中继系统中继器和数据链路层的网桥常用于网络扩展,中继器一般仅作为物理信号放大,而网桥可使用不同的物理层,可连不同类型的网段,使网段间故障不会互相影响,还可减少网段间通信量,减轻了网络的负荷。中继器和网桥在现场总线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2)网络互连 实现异构网络互连是在更高层次实现的开放系统。网络互连要解决物理互连和逻辑互联(即互连软件)两个问题。网关和路由器是网络互连的重要部件,它起着网间数据传送的通路和终止每个网络内部协议的作用。同时还必需完成:不同的通信协议间必需进行协议转换,必须有一个被互连双方所识别的统一的寻址方式,必需具有一致的信息帧长度等。网络子网要高度自治,以减少网络信息交换量,同时可简化网关结构和降低互连协议的复杂性。

三、开放系统互连模型和通信协议是现场总线的核心

随着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要求把多个厂家的计算机系统联网运行。为解决异种计算机互连运行的难题,人们迫切要求建立一系列的国际标准。1978年,ISO建立了一个新的“开放系统互连”分技术委员会,起草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1983年成为ISO7498正式国际标准,到1986年又对该标准进行了补充完善。形成了为异种计算机互连所提供的一个共同的标准规范。这就是ISO O S I国际标准组织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网络协议是为了保证现场总线中各站点通过网络互相通讯的一套规则和约定。网络协议具有层次结构,其优点是:各层次独立;灵活;易于实现和维护;易于标准化。

开放系统可连模型是现场总线技术的基础,O S I及其与几种现场总线开放互连参考模型如图1所示。O S I按通信功能分为7个层次,从连接物理媒介的底层开始,分别赋予1至7的顺序编号,其1~3层完成通信传送功能,4~7层完成通讯处理功能。

物理层为用户提供建立、保持和断开物理连接的功能,即提供同步和双向传输流在物理媒体上的传输手段。但它并不包括物理媒体本身。数据链路层用于保证信息的可靠传递,对互连开放系统的通路实行差错控制、数据成帧、同

图1 O S I 及其与几种现场总线开放互连模型的对应关系

基本功能是确定数据访问的关系模型和规范。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数据访问工作模式。现场总线报文规范子层FM S 的基本功能是面向应用服务,根据进程目标A PO ,生成规范的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 PDU 。

在应用层中有两个问题值

得研究:①在复杂的FCS 中,

步控制等。网络层规定了网络连接的建立、维护与拆除协议,利用链路传输功能,以及端口选择和串连功能,实现两个网络系统之间的连接传输层可完成开放互连系统端点之间的数据传送控制,数据接收确认以及传输差错恢复。会话层的功能是按正确的顺序收发数据,进行各种对话。表达层用于应用层信息内容的形式变换,把应用层提供的信息变为能够共同理解的形式。应用层作为O S I 模型的最高层,用于用户的应用服务提供信息交换,为应用接口提供操作标准。

现场总线网络互连模型既参照ISO O S I 模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协议是分层的,但层次之间的调用关系不一定象O S I 那样严格,层次也可简化,以提高协议的工作效率;既要遵循O S I 模型体系结构原则,又要考虑FCS 的特点,满足FCS 的特殊要求;在现场总线参数模型中,既遵循开放系统集成的原则,又充分体现FCS 的特点和特殊要求。

现场总线通信模型所采用的分层结构如图2所示。通过图示模型完成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的通信、控制和管理功能。其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采用IEC ISA 标准。

接口子层与应用层的任务是完成应用程序到应用进程的描述,实现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应用接口的标准操作,实现应用层的开放性。

应用层有两个子层:现场总线访问子层FA S 和现场总线报文规范子层FM S 。FA S 的

图2 现场总线通信模型分层结构

现场总线访问子层中网络计算结构N CA 是一种颇有应用前景的数据访问工作模式;②在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有必要增加一个网络互连子层,以满足网络互连的要求。

图2中已标明,用户层规定标准的功能模块(FB )、对象字典(OD )和设备描述(DD )供用户组成系统。在网络管理中,为了提供一个集成网络各层通信协议的机制,实现设备操作状态的监控与管理,设置一个网络管理代理(NM A )和一个网络管理信息库,提供组态管理、性能管理和差错管理的功能。

在系统管理中,设置系统管理内核、系统管理内核协议和系统管理信息库,实现设备管理、功能管理、时钟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功能。

现在的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的功能还有限,现场总线期待有更强功能的网络管理、系统管理软件和更多的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工具。 四、典型现场总线简介 1.基金会现场总线(Founda tion F ieldBus 简称FF )

?

7?《机械与电子》1997(5) 

这是在过程自动化领域得到广泛支持和具有良好发展的前景的技术。其前身是以美国F isher Rou sem oun t公司为首,联合Foxbo ro、横河、ABB、西门子等80家公司制订的ISP协议,和以Honeyw ell公司为首,联合欧洲等地的150家公司制订的W o rld F IP协议。这两大集团于1994年9月合并,成立了现场总线基金会,致力于开发国际上统一的现场总线协议。它以ISO O S 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为基础,取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为FF通信模型的相应层次,并在应用层上增加了用户层。

基金会现场总线分低速H1和高速H2两种通信速率。H1的传输速度为31.25kbp s,通信距离可达1900m(可加中继器延长),支持总线供电,支持本质安全防爆环境。H2的传输速度为1M bp s和2.5M bp s两种,其通信距离分别为750m和500m。物理传输介质支持双绞线、光缆和无线发射,协议符合IEC1158—2标准。

其物理媒介的传输信号采用曼彻斯特编码,每位发送数据的中心位置或是正跳变,或是负跳变。正跳变代表0,负跳变代表1,从而使串行数据位流中具有足够的定位信息,以保持发送双方的时间同步。接收方即可根据跳变的极性来判断数据的“1”、“0”状态,也可根据数据的中心位置精确定位。为满足用户需要,Honey2 w ell、Ronan等公司已开发出可完成物理层和部分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专用芯片,许多仪表公司已开发出符合FF协议的产品、H1总线已通过Α测试和Β测试,完成了由13个不同厂商提供设备而组成的FF现场总线工厂试验系统。H2总线标准也已经形成。

2.L onW orks

L on W o rk s是又一具有强劲实力的现场总线技术,它采用了ISO O S I模型的全部7层通讯协议,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通过网络变量把网络通信设计简化为参数设置,其通讯速率从300bp s至1.5M bp s不等,直接通信距离可达2700m(78kbp s,双绞线);支持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射频、红外线、电源线等多种通信介质,并开发了相应的本安防爆产品,被誉为通用控制网络。

L on W o rk s技术所采用的L onT alk协议被封装在称之为N eu ron的芯片中并得以实现。集成芯片中有3个8位CPU,一个用于完成开放互连模型中第1和第2层的功能,称为媒体访问控制处理器,实现介质访问的控制与处理;第二个用于完成第三至第六层的功能,称为网络处理器,进行网络变量处理的寻址、处理、背景诊断、函数路径选择、软件计时、网络管理,并负责网络通信控制、收发数据包等。第三个是应用处理器,执行操作系统服务与用户代码。芯片中还具有存储信息缓冲区,以实现CPU之间的信息传递,并作为网络缓冲区和应用缓冲区。如M O TOROLA公司生产的神经元集成芯片M C14312E2就包含了2K RAM和2K E2PROM。

目前已有2600多家公司不同程度上卷入了L on W o rk s技术,1000多家公司已经推出了L on W o rk s产品,并进一步组织起L on M A R K 互操作协会,开发推广L on W o rk s技术与产品。它已被广泛应用在楼宇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保安系统、办公设备、运输设备、工业过程控制等行业。为了支持L on W o rk s与其协议和网络之间的互连与互操作,该公司正在开发各种网关,以便将L on W o rk s与以太网、M odB u s、D e2 viceN et、P rofi B u s、Seri p lex等互连为系统。

另外,在开发智能通信接口、智能传感器方面,L on W o rk s神经元芯片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3.Prof iBus

P rofibu s是作为德国国家标准D I N19245和欧洲标准p rEN50170的现场总线。ISO O S I 模型也是它的参考模型。由P rofi B u s D P、P rofi B u s FM S、P rofi B u s PA组成了P rofi B u s系列。D P型用于分散外设间的高速传输,适合于加工自动化领域的应用。FM S意为现场信息规范,P rofi B u s FM S适用于纺织、楼宇自动化、可编程控制器、低压开关等一般自动化、而PA型则是用于过程自动化的总线类型,它遵从IEC1158—2标准。该项技术是由西

门子公司为主的十几家德国公司、研究所共同推出的。它采用了O S I模型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由这两部分形成了其标准第一部分的子集,D P型稳去了第三层至第七层,而增加了直接数据连接拟合作为用户接口;FM S型则只隐去第三至第六层,采用了应用层,作为标准的第二部分。PA型的标准目前还处于制定过程之中,其传输技术遵从IEC1158—2(H1)标准,可实现总线供电与本质安全防爆。

P rofi B u s支持主从系统、纯主站系统、多主多从混合系统几种传输方式。主站具有对总线的控制权,可主动发送信息。对多主站系统来说,主站之间采用令牌方式传递信息,得到令牌的站点可在一个事先规定的时间内拥有总线控制权,并事先规定好令牌在各主站中循环一周的最长时间。按P rofi B u s的通信规范,令牌在主站之间按地址顺序,沿上行方向进行传递。主站在得到控制权时,可以按主从方式,向从站发送或索取信息,实现点对点能通信。主站可采取对所有站点广播(不要求应答),或有选择地向一组站点广播。

P rofi B u s的传输速率为9.6kbp s~12kbp s,最大传输距离在12kbp s时为100m, 1.5M bp s时为400m,可用中继器延长至10km。其传输介质可以是双绞线,也可以是光缆。最多可挂接127个站点。

4.CAN

CAN是控制网络Con tro l A rea N etw o rk 的简称,最早由德国BO SCH公司推出,用于汽车内部测量与执行部件之间的数据通信。其总线规范现已被ISO制订为国际标准,得到了M o to ro la、In tel、Ph ili p、Siem ence、N EC等公司的支持,并广泛应用在离散控制领域。

CAN协议也是建立在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基础上的,不过,其模型结构只有三层,即只取O S I底层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顶上层的应用层。其信号传输介质为双绞线。通信速度最高可达1M bp s 40m,直接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0km 5kbp s。可挂接设备数最多可达110个。CAN的信息传输采用短帧结构,每一帧的有效字节数为8个,因而传输时间短,受干扰的概率低。当节点严重错误时,具有自动关闭的功能,以切断该节点与总线的联系,使总线上的其它节点及其通信不受影响,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CAN支持多主方式工作,网络上任何节点均可在任意时刻主动向其它节点发送信息,支持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和全局广播方式接收 发送数据。它采用总线促裁技术,当出现几个节点同时在网络上传输信息时,优先级高的节点可继续传输数据,而优先级低的节点则主动停止发送,从而避免了总线冲突。

5.HART

HA R T是H ighw ay A ddressab le R em o te T ran sducer的缩写。这种被称为可寻址远程传感高速通道的开放通信协议,其特点是在现有模拟信号传输线上实现数字通信,属于模拟系统数字系统转变过程中工业过程控制的过渡性产品,因而在当前的过渡时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HA R T通信模型由三层组成: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物理层采用FSK(F requen2 cy Sh ift Keying)技术在4~20mA的模拟信号上迭加一个频率信号,频率信号采用B ell202国际标准:数据传输速率为1200bp s,逻辑“0”的信号频率为2200H z,逻辑“1”的传输频率为1200H z。数据链路层用于按HA R T通信协议规则建立HA R T信息格式。其信息构成包括开头码、显示终端与现场设备地址、字节数、现场设备状态与通信状态、数据、奇偶校验等,其数据字节结构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1个奇偶校验位,1个终止位。应用层的作用在于使HA R T指令付诸实现,即把通信状态转换成相应的信息。它规定了一系列命令,按命令方式工作。它有三类命令,第一类称为通用命令,这是所有设备都理解、执行的命令;第二类称为一般行为命令,它所提供的功能可以在许多现场设备(尽管不是全部)中实现,这类命令包括最常用的现场设备的功能库;第三类称为特殊设备命令,以便在某些设备中实现特殊功能,这类命令既可以在基金会中开放使用,又可以为开发

此命令的公司所独有。在一个现场设备中通常可发现同时存在这三类命令。

HA R T支持点对点主从应答方式和多点广播方式。按应答方式工作时的数据更新速率为2~3次 s,按广播方式工作时的数据更新速率为3~4次 s。它还可支持两个通信主设备。总线上可挂设备数多达15个,每个现场设备可有256个变量,每个信息最大可包含4个变量。最大传输距离3000m。

HA R T采用统一的设备描述语言DDL。现场设备开发商采用这种标准语言来描述设备特性,由HA R T基金会负责登记管理这些设备描述并把它们编为设备描述字典,主设备运用DDL技术,来理解这些设备的特性参数而不必为这些设备开发专用接口。但由于这种模拟混合信号制,导致难以开发出一种能满足各公司要求的通信接口芯片。HA R T能利用总线供电,可满足本质防爆要求。

现场总线技术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国际标准。以上介绍了几种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并具有各自己的特色,在不同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五、现场总线技术展望与发展趋势

1.技术展望

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化是发展大趋势,现场总线技术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现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十分迅猛,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网络新技术必将进一步融合到现场总线技术之中,这些具有发展的前景的现场总线技术有:

(1)智能仪表与网络设备开发软硬件技术

(2)组态技术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网段互连等

(3)网络管理技术:包括网络管理软件、网络数据操作与传输

(4)人机接口、软件技术

(5)现场总线系统集成技术

2.发展趋势

现场总线属于尚在发展之中的技术,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还刚刚起步。总体说来,自动化系统与设备将朝着现场总线体系结构的方向前进。既然是总线,就要向着趋于开放统一的方向发展,成为大家都遵守的标准规范,但由于这一技术所涉及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一个现场总线体系下可能不止容纳单一的标准。另外,从以上介绍也可以看出几大技术均具有自己的特点,已在不同应用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它们都在十分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有理由认为,在从现在起的未来十年内,可能出现几大总线标准共存,甚至在一个现场总线系统内,几种总线标准的设备通过路由网关互连实现信息共享的局面。

笔者认为,在连续过程自动化领域内,今后十年内,FF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不过HA R T 当前这一领域的作用与地位不可低估。由于HA R T建立在目前广泛采用的模拟系统的基础之上,它可以充分照顾到现有设备和已有投资的效益,技术上也充分考虑到连续过程使用环境的需要。目前它已经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其技术本身还在不断完善与更新,如提高传输速率等。1997年将发布HA R T的第七自动版本。目前HA R T仪表的市场份额还在不断增长,呈上升趋势,但它毕竟是过渡性产品,其生存周期不会很长。据有关专家预测,十年后的仪表市场上,FF产品将占据市场份额的53%,而HA R T 只占5%;传统的4~20mA模拟仪表占25%, L on W o rk s占10%,P rofi B u s占5%,其余为2%。当然,这一预测在数值上未必非常准确,但从技术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预测还是有指导意义的,因而可以认为,在连续过程自动化领域,FF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主流系统。

在离散制造加工业领域,由于行业应用的特点和历史的原因,其主流技术会有一些差别。P rofi B u s和CAN在这一领域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它们已在这一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在楼宇自动化、家庭自动化、智能通信产品如用于异构网连接的网关路由的开发方面。L on W o rk s则具有独特的优势。

现场总线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现场总线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现场仪表与控制室仪表之间的数字通信统称为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广泛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讯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被誉为“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一次变革”。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即开始引入并研究总线技术,将其作为今后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研究的重点,并于1996年正式将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列入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关键词现场总线数字通讯集散系统 现场仪表与控制室仪表之间的数字通信统称为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技术自20世纪90 年代出现以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广泛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讯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被誉为“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一次变革”。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即开始引入并研究总线技术,将其作为今后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研究的重点,并于1996年正式将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列入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现场总线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这项以智能传感、控制、计算机、数字通讯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并将导致自动化系统结构与设备的深刻变革。国际上许多有实力、有影响的公司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的开发。 人们把50年代前的气动信号控制系统PCS称作第一代控制系统,把4~20mA等电动模拟信号控制系统称为第二代控制系统,把数字计算机集中式控制系统称为第三代控制系统,把70年代中期以来的集散式分布控制系统DCS称作第四代控制系统,把现场总线系统称为第五代控制系统,也称作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作为新一代控制系统,它一方面突破了DCS系统采用通信专用网络的局限,采用了基于公开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克服了封闭系统所造成的缺陷;另一方面把DCS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集散系统结构,变成了新型全分布式结构,把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开放性、分散性与数字通讯是现场总线系统最显著的特征。 现有较强实力和影响的现场总线技术有:FoudationFieldbus(FF)、LonWorks、Profibus、HART、CAN、Dupline等。它们具有各自的特色,在不同应用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一、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1、具有良好的系统开放性。现场总线技术通信协议公开,相关标准的一致,它可以与任何遵守相同标准的其它设备或系统相连,各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可进行互连并实现信息交换。用户可按自己需要的大小把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随意组成不同的系统。 2、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因为自控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场设备本身已经具备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所以现场总线技术采用了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DCS的集散控制系统体系,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3、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现场总线技术可实现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送与沟通,可实行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数字通信。互用性意味着不同生产厂家的性能类似的设备可进行互换而实现互用。 4、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它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流量处理与控制等功能分散到现场设备中完成,仅靠现场设备即可完成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并可随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

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现场总线综述 设计题目: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学院名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 +++ 班级:电气112 班 学号: 11401170236 指导教师:邱雪娜 2014 年 11 月 17 日

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 (宁波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现场总线技术是自动化领域里的一项新技术。本文阐述了现场总线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及各类现场总线技术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最后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场总线;产生与发展;特点;发展趋势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Fieldbus Technology LI Gensheng (School of Electr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315000 , China) Abstract: The fieldbus technology is a new technology in automatiz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ieldbus technology and all kinds of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ield bus technolog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f ieldbus;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the development trend 引言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自70年代诞生至今,由于它在减少系统线缆,简化系统安装、维护和管理,降低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增强系统性能等方面的优越性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导致了自动控制领域的一场革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不断向数字化、微型化、个性化,专用化发展。现场总线技术的市场不断扩大,前景广阔。 1 现场总线的定义与特点 1.1现场总线技术的定义 从名词定义来讲,现场总线是用于现场电器、现场仪表及现场设备与控制主机系统之间的一种开放的、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而现场总线标准规定某个控制系统中一定数量的现场设备之间如何交换数据。数据的传输介质可以是电线电缆、光缆、电话线、无线电等等。通俗地讲,现场总线是用在现场的总线技术。传统控制系统的接线方式是一种并联接线方式,从PLC控制各个电器元件,对应每一个元件有一个I/O口,两者之间需用两根线进行连接,作为控制和/或电源。当PLC所控制的电器元件数量达到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时,整个系统的接线就显得十分复杂,容易搞错,施工和维护都十分不便。为此,人们考虑怎样把那么多的导线合并到一起,用一根导线来连接所有设备,所有的数据和信号都在这根线上流通,同时设备之间的控制和通信可任意设置。因而这根线自然而然地称为了总线,就如计算机内部的总线概念一样。由于控制对象都在工矿现场,不同于计算机通常用于室内,所以

现场总线综述及应用实例.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一.概述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工业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出现引起了传统的PLC 和DCS控制系统基本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现场总线系统技术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控制系统繁琐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布线工作量,使其系统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分布更趋合理。更重要的是从原来的面向设备选择控制和通信设备转变成为基于网络选择设备。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逐渐进入中国以来,结合Internet 和Intranet 的迅猛发展,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传统控制系统无可替代的优越性。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1.现场总线的特点 现场总线技术实际上是采用串行数据传输和连接方式代替传统的并联信号传输和连接方式的方法,它依次实现了控制层和现场总线设备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在保证传输实时性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可靠性和开放性。一般的现场总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布线简单(2)开放性(3)实时性(4)可靠性2.现场总线的优点 由于现场总线以上的特点,特别是现场总线系统结构的简化,使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投运到正常生产运行以及检修维护,都体现出优越性。 1.节省硬件数量与投资, 2.节省安装费用 3.节省维护开销 4.用户具有高度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5.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3.现场总线的应用领域 目前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冶金、电力、水处理、乳品饮料、烟草、水泥、石化、矿山以及OEM用户等各个行业,同时还有道路无人监控、楼宇自动化、智能家居等新技术领域。

二.现场总线的标准 1.IEC61158的制定 1984年IEC提出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草案。1993年才通过了物理层的标准IEC1158-2,并且在数据链路层的投票过程中几经反复。 发展61158现场总线的本意是“排他的和联合的”,各自独立的“现场总线”将给用户带来许多头疼的技术问题,牺牲的是用户的利益。在现场总线领域里,德国派(ISP,Interoperable System Project,可互操作系统规划,是一个以Profibus 为基础制定的现场总线国际组织)和法国派(WORLD FIP)的对持十分激烈,互不相让,以至于IEC无法通过国际标准。1994年6月在国际上要求联合强烈的呼声和用户的压力下,ISP 和World FIP成立了FF(Fieldbus Foundation,现场总线基金会), 推出了FF现场总线。IEC投票的文本就是以FF为蓝本的方案。这是现场总线发展的主流方向。 由于FF的目标是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它的成立实质上意味着工业界将摒弃ISP(含PROFIBUS)和WORLD FIP。它的成立导致了德国派ISP 立即解散;法国派(WORLD FIP)已经明确表示不反对IEC的方案,并且可以友好地与IEC方案互联,甚至提出了与FF“无缝连接”方案;而剩下的德国派PROFIBUS因为与FF的方案和技术途径不同,过渡将是非常困难,因此强烈反对IEC方案以保住市场份额。但是PROFIBUS提出的技术理由仅仅是一些支节问题,于是一些评论认为它是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去反对FF,国际上的现场总线之争已经演变成为PROFIBUS的德国派与以FF为代表的“联合派”竞争。有趣的是工业国家的大公司往往“脚踏几条船”加入各种现场总线以获得更多的商业 利益,如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最主要的反对者西门子公司(PROFIBUS主要成员)也参加了FF。这种具有特殊意义事实已经说明了PROFIBUS要与FF对抗在技术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在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61158中,采用了一带七的类型,即: 类型1 原IEC61158技术报告(即FF -H1) 类型2 Control Net(美国Rockwell)公司支持 类型3 Profibus(德国SIEMENS公司支持) 类型4 P-Net(丹麦Process Data公司支持)

现场总线技术论文

总线技术论文 1.引言 1.1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急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考虑到现场总线已经普遍地渗透到自动控制的各个领域的现实,现场总线必将成为电工自动控制领域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现场总线技术一直是国际上各大公司激烈竞争的领域;并且国外大公司已经在大力拓展中国市场,发展我国的现场总线产品已经刻不容缓。现场总线对自动化技术的影响意义深远。当今可以认为现场总线是提高自动化系统整体水平的基础技术,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因此,要在自动化领域中推广应用和发展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是近年来自动化领域中发展很快的互连通信网络,具有协议简单开放、容错能力强、实时性高、安全性好、成本低、适于频繁交换等特点。目前,国际上各种各样的现场总线有几百种之多,统一的国际标准尚未建立。较著名的有基金会现场总线(FF)、HART现场总线、CAN现场总线、LONWORKS 现场总线、PROFIBUS现场总线、MODBUS、PHEONIX公司的INTERBUS、AS-INTERFACE总线等。 现场总线是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系统之间的一种开放的、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主要用于工厂低层设备(传感器及传动装置等)的数据通信。现场总线已不仅仅是一个新技术领域或新技术问题,在研究它的同时,我们发现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如何去看待现场总线,要比研究它的技术细节更为重要。 1.2 现场总线结构模型 现场总线的模型结构在低层(1、2层)是基本相同的,在上层各现场总线之间的功能有所不同。 IEC定义为3层,即采用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的OSI所规定的7层中的3层,分别为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 ISA/ SP50委员会增加了用户层,因此现场总线模型已统一为4层,即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1.3 现场总线主要特点 1) 系统可靠性高; 2) 实现开放式互连网络; 3) 安装与接线费用低; 4) 调节性能提高; 5) 系统组态简单。 1.4现场总线是一场技术革命 现场总线带来了观念的变化,我们以往开发新产品,往往只注意产品本身的性能指标,对于新产品与其它相关产品的关联就考虑比较少一点。这样对于电工行业这样一个比较保守的行业来说,新产品就不那么容易地被用户接收。而现场总线产品却恰恰相反,它是一个由用户利益驱动的市场,用户对新产品应用的积极性比生产商更高。然而,现场总线新产品的开发也与传统产品不同;它是从系统构成的技术角度来看问题,它注重的是系统整体性能的提高,不强求局部最优,而是整体的配合。这种配合在主控计算机软件运行下能使控制系统应用新的理论来发挥最大的效能;这一点是传统产品很难做到的。现场总线的“负跨越(指在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掌握和应用这项新技术的难度却降低了)”的特性使它的推广更加容易。

菲尼克斯现场总线与INTERBUS现场总线综述

1 引言 在近100多年的历史中,机械制造工业从未有过如此激烈的竞争和变动。全世界都在查找符合以后进展的先进的自动化制造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操纵网络技术的进展给制造工业的进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要在制造工业市场上占有领先的地位,那个企业必须具有提高生产率、降低制造成本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的关键是如何将新型的自动操纵系统应用在生产制造业中。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IT技术的进展不断地渗透到工业操纵领域,引起了工业自动化操纵的不断变革,其要紧特征确实是现场总线技术、PC-based技术以及工业以太网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面向21世纪的现代工业操纵系统正在逐渐形成。十多年来,Phoenix Contact公司坚持不断创新,不断变革,在

工业自动化操纵领域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特不针对如何提高生产率这一制造工业关键的问题。一种具有开放性通讯平台的模块化自动操纵系统—AUTOMATIONWORX(AX)已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先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实践的证明。事实表明将这种技术用于汽车制造业上可减少 25%的厂房面积、70%系统部件的库存量和90%的安装调试时刻,使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的提高。 2 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制造系统 的集成能力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进展的时代,生产率的提高是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机器和工业设备经济使用的必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指机械生产厂,同时也是对产品制造厂的要求。充分的利用生产的潜力,尽可能地缩短定单到发货的时刻,这需要工业制造厂家的高度的灵活性和产品生产厂生产新的产品的机动性。这确实是讲,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制造必须在一定的程度上与技术流程的信息流相结合,即通讯技术必须与生产制造技术紧密的结合起来。为了满足生产设备的高度适应性以及产品快速地改朝换代,制造厂家在制造设备时必须考虑设计、制造、安装和现场调试时所使用的自动操纵方案的一致性,即它的集成

现场总线技术文献综述

《现场总线技术》 论文 论文题目: 现场总线技术文献综述 论文类型:文献综述 姓名: 学号: 班级: 2016 年 6 月 6 日

摘要 现场总线(Fieldbus)是指开放式、国际标准化、数字化、相互交换操作的双向传送、连接智能仪表和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 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 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这是一项以智能传感、控制、计算机、数字通讯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 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适用技术 是能应用于各种计算机控制领域的工业总线 因现场总线潜在着巨大的商机 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公司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开发研究[1]。当今现场总线技术一直是国际上各大公司激烈竞争的领域 由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不断创新 过程控制系统由第四代的DCS发展至今的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系统 已被称为第五代过程控制系统[2]。而FCS 和DCS 的真别在于其现场总线技术。现总线技术以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 在3C(Computer 计算机、Control 控、Commcenication 通信)技术的基础上 大量现场检测与控制信息就地采集、就地处理、就地使用 许多控制功能从控制室移至现场设备。由于国际上各大公司在现场总线技术这一领域的竞争 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前现场总线网络互联都是遵守OSI 参考模型[3]。由于现场总线以计算机、微电子、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 这一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控制系统的理念和方法 将极大地推动整个工业领域的技术进步 对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影响将是积极和深远的。 关键字 CAN总线、LonWorks总线、FF总线 Abstract Fieldbus (Fieldbus) refers to ope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digital and mutual exchange operations two-way transmission, connecting intelligent instru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It as plant digit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e basi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field and the control equipment with higher control management level and the contact between. It s not only a grass-roots network, but also a kind of open, new whole distribution control system. This is an intelligent sensing, control, computer,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is becoming an information based society impetu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push the applicabl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an be applied to various computer control areas of industrial bus, because of fieldbus potential great opportunities, the worldwide each big companies invest considerable human, material nd financial resources to develop research [1]. Today's Fieldbus technology has been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competitive field, because of Fieldbus technology unceasing innovation, process Control System consists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since the DCS development of Fieldbus Control System (FCS) System, has been called the fifth generation process Control System [2]. But the real difference of DCS and FCS in the fieldbus technology. Now bus technology replaced with digital signal analog signals in 3C (Computer Control Control, Computer, Commcenic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on the basis of field test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of in situ Set, in situ treatment and on-the-spot use, many control functions from the control room moved to site equipment. The big company because international in the fieldbus technology this field of competition, still not form an unified standards, currently fieldbus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abide by the OSI reference model [3].

INTERBUS_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发展

INTERBUS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发展 1 引言 2005年5月,INTERBUS现场总线正式成为我国行业标准JB/TIO308.8《测量和控制数字数据通信工业控制系统用现场总线类型8:INTERBUS规范》。INTER- BUS是世界上开发最早的现场总线,早在1984年就由德国Phoenix Contact公司研发,并得到Interbus Club 国际组织支持。由于该总线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INTERBUS 已先后成为DIN19258德国标准、EN50254欧洲标准和IEC61158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NTERBUS在全球有1000多家总线设备生产商,提供多达2500种产品。到目前为止,INTERBUS现场总线在世界各地的节点安装突破750万,在各种现场总线中名列第二。 2 INTERBUS系统结构与规范 INTERBUS是数字的串行通信系统,用于控制系统(如可编程序控制器)与工业传感器和执行器类现场设备之间的通信。INTERBUS总线使用中央主——从访问方式和树状拓扑结构,用于所连接的主站系统应用与从站应用程序之间数据的交换,其系统结构图示于图1。INT ERBUS协议给用户提供了两个数据传输通道:过程数据通道和参数通道。组合两种通道形成混合的网络通信结构。从主站开始的网段是第一网段(一组从站),同时该网段可通过总线耦合器扩展更多网段。从站和总线耦合器不带地址,它们的地址是由其在环中的位置决定。

图1 INTERBUS系统结构 对于INTERBUS系统来说,整个系统是由互相连接的总线段构成。INTERBUS总线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总线段,即远程总线段、本地总线段和Interbus环路段。每个远程总线段开始于一个远程总线终端模块,一个远程总线的最大长度为400m(铜缆),整个INTERBUS系统的总长可达12.8公里。如果远程总线需要供电,则称为安装远程总线,即传输数据,也传输电源;每个远程总线终端模块都引出一个由本地总线模块组成的本地总线段,本地总线主要用在控制柜内,并给变送器和执行器提供附加电源;Interbus环路段是可以直接应用于IP 65现场的本地总线段,它采用两芯无屏蔽导线,总线供电。一个环路可带63个模块,总长为200m。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利用以上不同的Interbus总线段可以构成能够满足各种实际需要的现场总线网络结构。INTERBUS系统规范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INTER- BUS 数据的安全性得到充分保护。

航空航天数据总线技术发展综述

航空航天数据总线技术发展综述 综述1 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计算机、控制论的发展,使得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更为迅速。1980年美国专门制定了军用1553系列标准和ARINC系列标准,使数据总线更加规范化。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军、民用飞机,如F-16、F-117、幻影2000、空中客机A340等都采用了数据总线技术。数据总线技术在我国航空电子系统设计中已有十几年的设计和使用经验,本文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总线标准,包括MIL-STD-1553B、ARINC429、MIL-STD-1773、ARINC629、STANAG3910、RS485及CAN总线技术进行介绍。 1. MIL-STD-1553B MIL-STD-1553B总线全称为飞行器内部时分命令/响应式多路数据总线,它由美国自动化工程师协会在军方和工业界的支持下制定,正式公布于1978年,1986-1993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我国与之对应的标准是GJB289A-97。该总线采用冗余的总线型拓扑结构,传输数据率可达1 Mb/S,足以满足第三代作战飞机的要求。1553B总线系统主要由总线控制器BC和远程终端RT和组成,其字长度20bit,数据有效长度为16bit,半双工传输方法,双冗余故障容错方式,传输媒介为屏蔽双绞线,1553B总线的冗余度设计,提高了子系统和全系统的可靠性。 1553B总线的主要功能是为所有连接到总线上的航空电子系统提供综合化、集中式的系统控制和标准化接口。该总线技术首先运用于美国空军F-16战斗机。在过去的30年中,MIL-STD-1553B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战机,并且成功应用于其它控制领域,如导弹控制、舰船控制等,在海军和陆军的武器和维护系统中已经开始采用1553B总线。 随着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和武器系统的升级换代,我军也开始将1553B协议大量应用到武器系统的设计中。 2. ARINC429 ARINC429总线协议是美国航空电子工程委员会(Airlines Engineering Committee)于1977年7月发表并获得批准使用的,它的全称是数字式信息传输系统(DITS)。协议标准

现场总线基础知识

现场总线基础知识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现场总线(Fieldbus)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发展形成的,用于过程自动化、制造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现场智能设备互连通讯网络。它作为工厂数字通信网络的基础,沟通了生产过程现场及控制设备之间及其与更高控制管理层次之间的联系。它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这项以智能传感、控制、计算机、数字通讯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已经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并将导致自动化系统结构与设备的深刻变革。国际上许多实力、有影响的公司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现场总线设备的工作环境处于过程设备的底层,作为工厂设备级基础通讯网络,要求具有协议简单、容错能力强、安全性好、成本低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时间确定性和较高的实时性要求,还具有网络负载稳定,多数为短帧传送、信息交换频繁等特点。由于上述特点,现场总线系统从网络结构到通讯技术,都具有不同上层高速数据通信网的特色。 一般把现场总线系统称为第五代控制系统,也称作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人们一般把50年代前的气动信号控制系统PCS称作第一代,把4~20mA等电动模拟信号控制系统称为第二代,把数字计算机集中式控制系统称为第三代,而把70年代中期以来的集散式分布控制系统DCS称作第四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作为新一代控制系统,一方面,突破了DCS系统采用通信专用网络的局限,采用了基于公开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克服了封闭系统所造成的缺陷;另一方面把DCS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集散系统结构,变成了新型全分布式结构,把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可以说,开放性、分散性与数字通讯是现场总线系统最显著的特征。 现场总线技术在历经了群雄并起,分散割据的初始阶段后,尽管已有一定范围的磋商合并,但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国际标准。其中有较强实力和影响的有:FoudationFieldbus (FF)、LonWorks、Profibus、HART、CAN、Dupline等。它们具有各自的特色,在不同应用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本文将在简要描述现场总线技术特点的基础,紧扣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等,介绍现场总线网络结构、体系结构等关键技术及目前较为流行的几种有实力的现场总线技术的现状,最后阐述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展望。 一、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1、系统的开放性。开放系统是指通信协议公开,各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可进行互连并实现信息交换,现场总线开发者就是要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工厂底层网络的开放系统。这里的开放是指对相关标准的一致、公开性,强调对标准的共识与遵从。一个开放系统,它可以与任何遵守相同标准的其它设备或系统相连。一个具有总线功能的现场总线网络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开放系统把系统集成的权利交给了用户。用户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对象把来自不同供应商的产品组成大小随意的系统。 2、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这里的互可操作性,是指实现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送与沟通,可实行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数字通信。而互用性则意味着不同生产厂家的性能类似的设备可进行互换而实现互用。 3、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它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工程量处理与控制等

现场总线CAN原理与应用技术综述报告

现场总线CAN综述报告 CAN 是Controller Area Network 的缩写(以下称为CAN),是ISO国际标准化的串行通信协议。在当前的汽车产业中,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低公害、低成本的要求,各种各样的电子控制系统被开发了出来。由于这些系统之间通信所用的数据类型及对可靠性的要求不尽相同,由多条总线构成的情况很多,线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为适应“减少线束的数量”、“通过多个LAN,进行大量数据的高速通信”的需要,1986 年德国电气商博世公司开发出面向汽车的CAN 通信协议。此后,CAN 通过ISO11898 及ISO11519 进行了标准化,现在在欧洲已是汽车网络的标准协议。 现在,CAN 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已被认同,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船舶、医疗设备、工业设备等方面。现场总线是当今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它的出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各节点之间实时、可靠的数据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 CAN总线的产生与发展 控制器局部网(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是BOSCH公司为现代汽车应用领先推出的一种多主机局部网,由于其卓越性能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多种控制设备、交通工具、医疗仪器以及建筑、环境控制等众多部门。控制器局部网将在我国迅速普及推广。 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及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控制系统已成为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分支,并取得了巨大进步。由于对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的高要求,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控制面向多元化,系统面向分散化,即负载分散、功能分散、危险分散和地域分散。 分散式工业控制系统就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这类系统是以微型机为核心,将 5C 技术--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自动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显示技术)和 CHANGE(转换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在适应范围、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以及抗故障能力等方面,较之分散型仪表控制系统和集中型计算机控制系统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典型的分散式控制系统由现场设备、接口与计算设备以及通信设备组成。现场总线(FIELDBUS)能同时满足过程控制和制造业自动化的需要,因而现场总线已成为工业数据总线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现场总线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工业数据总线领域的热点。 尽管目前对现场总线的研究尚未能提出一个完善的标准,但现场总线的高性能价格比将吸引众多工业控制系统采用。同时,正由于现场总线的标准尚未统一,也使得现场总线的应用得以不拘一格地发挥,并将为现场总线的完善提供更加丰富的依据。控制器局部网 CAN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由于CAN为愈来愈多不同领域采用和推广,导致要求各种应用领域通信报文的标准化。为此,1991 年 9 月 PHILIPS SEMICONDUCTORS 制订并发布了 CAN 技术规范(VERSION2.0)。该技术规范包括A和B 两部分。2.0A给出了曾在CAN 技术规范版本1.2 中定义的CAN报文格式,而2.0B给出了标准的和扩展的两种报文格式。此后,1993 年11 月ISO正式颁布了道路交通运载工具--数字信息交换--高速通信控制器局部网(CAN)国际标准(ISO11898),为控制器局部网标准

现场总线概述

现场总线概述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工业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出现引起了传统的PLC和DCS控制系统基本结构的革命性变化。现场总线系统技术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控制系统繁琐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布线工作量,使其系统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分布更趋合理。更重要的是从原来的面向设备选择控制和通信设备转变成为基于网络选择设备。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逐渐进入中国以来,结合Internet 和Intranet 的迅猛发展,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传统控制系统无可替代的优越性。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1 现场总线的发展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早期,采用一台小型机控制几十条控制回路,目的是降低每条回路的成本。但由于计算机的故障将导致所有控制回路失效,所以后来发展成分布式控制(DCS),即由多台微机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微机间用局域网(LAN)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系统。DCS沿用了二十多年,其优点和缺点均充分显露。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可靠性:一台微机坏了,该微机管辖下的所有功能都失效;一块AD板上的模/数转换器坏了,该板上的所有通道(8或16个)全部失效。曾有过采用双机双I/O等冗余设计,但这又增加了成本,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为了克服系统可靠性、成本和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更为了适应广大用户要求的系统开放性、互操作性要求,实现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一种新型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正迅速发展起来。 1.1 什么是现场总线 从名词定义来讲,现场总线是用于现场电器、现场仪表及现场设备与控制室主机系统之间的一种开放的、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而现场总线标准规定某个控制系统中一定数量的现场设备之间如何交换数据。数据的传输介质可以是电线电缆、光缆、电话线、无线电等等。 通俗地讲,现场总线是用在现场的总线技术。传统控制系统的接线方式是一种并联接线方式,从PLC控制各个电器元件,对应每一个元件有一个I/O口,两者之间需用两根线进行连接,作为控制和/或电源。当PLC所控制的电器元件数量达到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时,整个系统的接线就显得十分复杂,容易搞错,施工和维护都十分不便。为此,人们考虑怎样把那么多的导线合并到一起,用一根导线来连接所有设备,所有的数据和信号都在这根线上流通,同时设备之间的控制和通信可任意设置。因而这根线自然而然地称为了总线,就如计算机内部的总线概念一样。由于控制对象都在工矿现场,不同于计算机通常用于室内,所以这种总线被称为现场的总线,简称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2008-3-3 15:51:00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 工业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的出现引起了传统的 PLC 和 DCS 控制系 统基本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现场总线系统技术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控制系统繁琐且技术 含量较低的布线工作量,使其系统检测和控制单元的分布更趋合理。更重要的是从原 来的面向设备选择控制和通信设备转变成为基于网络选择设备。 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 代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逐渐进入中国以来,结合 Internet 和 Intranet 的迅猛发展,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传统控制系统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现场总线控 制系统技术已成为工业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1 现场总线的发展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早期,采用一台小型机控制几十条控制回路,目的是降低每条 回路的成本。但由于计算机的故障将导致所有控制回路失效,所以后来发展成分布式 控制(DCS),即由多台微机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微机间用局域网(LAN)连接起 来成为一个统一系统。DCS 沿用了二十多年,其优点和缺点均充分显露。最主要的 问题仍然是可靠性:一台微机坏了,该微机管辖下的所有功能都失效;一块 AD 板上 的模/数转换器坏了,该板上的所有通道(8 或 16 个)全部失效。曾有过采用双机双 I/O 等冗余设计,但这又增加了成本,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为了克服系统可靠性、 成本和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更为了适应广大用户要求的系统开放性、互操作性要求, 实现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一种新型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正迅速发 展起来。 1.1 什么是现场总线 从名词定义来讲,现场总线是用于现场电器、现场仪表及现场设备与控制室主机 系统之间的一种开放的、全数字化、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而现场总线标准规定某 个控制系统中一定数量的现场设备之间如何交换数据。 数据的传输介质可以是电线电 缆、光缆、电话线、无线电等等。 通俗地讲,现场总线是用在现场的总线技术。传统控制系统的接线方式是一种并 联接线方式,从 PLC 控制各个电器元件,对应每一个元件有一个 I/O 口,两者之间需 用两根线进行连接,作为控制和/或电源。当 PLC 所控制的电器元件数量达到数十个 甚至数百个时, 整个系统的接线就显得十分复杂, 容易搞错, 施工和维护都十分不便。 为此,人们考虑怎样把那么多的导线合并到一起,用一根导线来连接所有设备,所有 的数据和信号都在这根线上流通,同时设备之间的控制和通信可任意设置。因而这根 线自然而然地称为了总线,就如计算机内部的总线概念一样。由于控制对象都在工矿 现场, 不同于计算机通常用于室内, 所以这种总线被称为现场的总线, 简称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习题答案

现场总线习题答案 作者:张磊 第一章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1.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具体如下: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模拟仪表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70年代中期出现集散控制系统;90年代后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2.DCS控制系统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包括三部分:分散过程控制装置部分,操作管理装置部分,通信系统部分 3.现场总线的基本定义? 现场总线(Fieldbus):是用于过程自动化或制造自动化中的,实现智能化现场设备(例如,变送器、执行器、控制器)与高层设备(例如主机、网关、人机接口设备)之间互联的,全数字、串行、双向的通信系统。 5.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 1.开放性; 2.全数字化; 3.双向通信; 4.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 5.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 6.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 7.对现场环境的适应性 6. FCS相对于DCS具有哪些优越性? 1.FCS实现全数字化通信2.FCS实现彻底的全分散式控制3.FCS实现不同厂商产品互联、互操作4.FCS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5.FCS降低系统工程成本 7. 分析现场总线的现状,展望其发展前景。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与网络互联 1.何谓现场总线的主设备、从设备? 可在总线上发起信息传输的设备叫做“总线主设备”,又称命令者。不能在总线上主动发起通信、只能挂接在总线上、对总线信息进行接收查询的设备称为总线从设备(bus slaver),也称基本设备。

2.总线操作过程的内容是什么? 总线上命令者与响应者之间的连结→数据传送→脱开,这一操作序列称为一次总线“交易”(transaction),或者叫做一次总线操作。 3.寻址方式有几种?物理寻址逻辑寻址广播寻址 4.通信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具有什么功能? 通信系统是传递信息所需的一切技术设备的总和。它一般由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发送、接收设备,传输媒介几部分组成。 信息源和接收者是信息的产生者和使用者 发送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将信息源和传输媒介匹配起来,即将信息源产生的消息信号经过编码,并变换为便于传送的信号形式,送往传输媒介。 传输介质指发送设备到接收设备之间信号传递所经媒介。它可以是无线的,也可以是有线的(包括光纤)。有线和无线均有多种传输媒介,如电磁波、红外线为无线传输介质,各种电缆、光缆、双绞线等为有线传输介质。 接收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完成发送设备的反变换,即进行解调、译码、解密等。它的任务是从带有干扰的信号中正确恢复出原始信息来,对于多路复用信号,还包括解除多路复用,实现正确分路。 5.通信方式按照信息的传输方向分为哪几种? 单工(simplex)方式;半双工(Half duplex)方式;全双工(Full duplex)方式 6.通信的传输模式分为哪几种? 基带传输载波(带)传输宽带传输异步转移模式ATM 7.在载带传输中有哪几种常用的数据表示方法? 调幅方式、调频方式、调幅方式 8.在数据通讯系统中,通常采用哪几种数据交换方式? 线路交换方式报文交换方式报文分组交换方式 9.比较通信系统中的几种拓扑结构。 星型结构:在星形拓扑中,每个站通过点-点连接到中央节点,任何两站之间通信都通过中

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综述

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综述 相关专题:电子元器件 虽然 CC-Link 在中国的市场表现良好,国内已经存在大量广泛的应用和一些合作伙伴,但是关于 CC-Link 的全貌的介绍相对较少。 作为包容了现场总线最新技术的 CC-Link ,其先进的技术性能和特点非常鲜明。有必要逐步向广大的用户和合作伙伴及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介绍 CC-Link 有关技术和应用情况。使 CC-Link 的技术为更多的业内人士所了解,为中国的现场总线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技术背景和 CLPA 在 1996 年 11 月,以三菱电机为主导的多家公司以“ 多厂家设备环境、高性能、省配线” 理念开发、公布和开放了现场总线 CC-Link ,第一次正式向市场推出了 CC-Link 这一全新的多厂商、高性能、省配线的现场网络。并于 1997 年获得日本电机工业会( JEMA )颁发的杰出技术成就奖。CC-Link 是 Control& Communication Link ( 控制与通信链路系统 ) 的简称。 即:在工控系统中,可以将控制和信息数据同时以 10Mbps 高速传输的现场网络。 CC-Link 具有性能卓越、应用广泛、使用简单、节省成本等突出优点。作为开放式现场总线, CC-Link 是唯一起源于亚洲地区的总线系统,CC-Link 的技术特点尤其适合亚洲人的思维习惯.于 1998 年,汽车行业的马自达、五十铃、雅马哈、通用、铃木等也成为了 CC-Link 的用户,而且 CC-Link 迅速进入中国市场.1999 年,销售的实绩已超过 17 万个节点, 2001 年达到了72 万个节点,到 2001 年累计量达到了 150 万,其增长势头迅猛,在亚洲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