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市历史演变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

开封:历史上的一个繁华梦

开封城市建设历史演变

班级:0809072班

小组成员:王秋艳 080907227

徐倩倩 080907235

张晓慧 080907243

开封:历史上的一个繁华梦

-------------------------------------------------------------------------------

---------------------------------------

开封城市建设历史演变

论文摘要

关键词:北宋都城、汴京、城市建设、开封、发展演变

摘要:开封位于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中游豫东平原的南岸,又名汴梁,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七朝故都”由此而来。她在历史上有过启封、大梁、浚仪、东京、汴京、祥符等名称。北宋东京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非凡创造力和顽强生命力的开封,在经历了一段历史的繁华梦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走向落寞。现如今,在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下,开始苏醒。正文:

开封附近是我国古代文化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开封由魏朝发展以来,在北宋时期达到历史顶峰,成为名盛一时的城市。然而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如诗如梦的繁华岁月,古都开封终于走完了自己城市发展史中最令人神往的路程。

由开封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分为三个级段对开封进行分析。

萌芽时期(北宋以前)

据正史记载,开封城出现在春秋郑庄公时代(前743——701年)。战国时代,七雄逐鹿中原。地处关中的秦国逐渐强大,六国莫不懔然。为避强秦压迫,原在山西安邑建都的魏国,于公元前364年迁都大梁,并筑大梁城。从此给了开

封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开封也从此成为一国之都。这在开封的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公元前225年,秦大将王贲攻魏,决河水以淹大梁。三月城破,魏亡,大梁毁坏殆尽,一代名城付之流水,只有梁惠王的故冢(在今中牟县境内)成为古大梁城的见证。

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封子刘武为梁孝王,先都开封,后迁商丘。南北朝时,开封先后改称梁州、汴州,由县治改为州治,沉寂了数百年的开封重又发展起来,成为北魏对南朝作战的水运交通线上的八大仓库之一。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的中段就是沟通黄河与淮河的汴河。开封位于汴河要冲,又是隋东都洛阳的门户,得此良机,城市迅速发展,商业日渐繁荣。进入唐代,开封更成为水陆都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五代时,北方连年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中心南移,运河漕运的地位上升。开封地处漕运要冲,促进了开封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开封成为全国统一的都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开封成为世界名都的帷幕终于拉开了。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于洛阳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把国都定在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说明此时的开封正式取代长安、洛阳而成为全国政治、军事中心。梁都开封完成了中国政治中心由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地区转移的历史进程,对开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他三次征南唐,得“淮南十四州”土地,恢复了江淮漕运,大兴水利,使开封经济在战乱后得以恢复。显德二年(955),又发民夫10万在原汴州城的外面筑开封外城,一年筑成,形成开封城墙的格局。以后历代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整建。同时,柴荣还下令拓宽路面,使开封市容为之一变。

由以上城市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受当时水源及交通因素影响,城市选址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而在整个隋唐时代由于大运河是国内主要的经济命脉,汴州(开封)为大运河与黄河相交处,大量漕运在此转运,逐渐成为工商业交通的重镇。在五代时期,开封成为其首都,人口增加很快,城市居住很拥挤,矛盾更突出,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城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其重要结果有:

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新扩建部分是原来城市用地的四

倍;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这个改建计划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都市规划大有不同。这也为北宋东京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鼎盛----没落时期

北宋时期的开封城,是从唐、五代时代直接发展改建而来的。北宋王朝的首都,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宋统治阶级利用大量钱财,从事开封的建设,使这座封建城市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使得宋时期的开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城。

由北宋东京的城市规划和北宋东京布局的规划思想(“象天设都”与勘舆学)来看,开封于当时在城市城郭之制、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有了更为成熟的城市规划建设。

(一)、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对于开封而言,北宋时期的东京,发展为外城、内城、皇城与宫城四套城,达到了“套院”结构的极限。

1、外城:又称新城或罗城。外城是开封最外面的一道城墙, 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它是在后周时期创建的那条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城墙的基础上, 扩展起来的。外城的外边, 有一条城壕, 称为护龙河。河阔十余丈。“壕之内外, 皆植杨柳, 粉墙朱户, 禁人往来。”在外城上, 建有各种防御设备, 并注意城墙的维修。“城里牙道, 各植榆柳成阴。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 每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外城的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

2、内城,东京的内城, 又称旧城或里城。内城周长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北宋东京最里面的一道城墙是宫城, 周长五里。这座宫城, 是在唐朝宣武军节度

使治所的位置上建筑起来的。北宋时期,内城作为拱卫皇城的第二道屏障,亦受到宋廷的重视,四隅曾建有角楼,并多次贴补和增修。

内城城门外,由于人口稠密,市井繁闹,成为瓦子的主要分布地。如景龙门外州北瓦子,梁门外的州西瓦子,保康门外的保康门瓦子,旧曹外的朱家桥瓦子,新门外的新门瓦子。众多的瓦子之所以选在内城城门外,因为这些场所在修筑新城以前,为外来工商业者的聚集与出入之地。新城修筑后,这里仍有吸纳外来流动人口的空间,并随着整个采东京经济的繁荣,其娱乐、文化功能日益增强。宋内城外尚围以城濠。我国古代城墙,往往是取濠之土以筑城,故城濠并称。因此,宋内城城濠也应产生于唐代修筑汴州城时。

3、皇、宫二城

北束东京皇宫,来源子唐汴州宣武军肯度使衙署。后粱建都开封后,改为建昌宫,后晋更作大宁宫。至后周时期,逐步形成了开封皇、富二城相套的平面格同。这种格局,直接影响了金中都和元大都,并波及到明清北京紫禁城,从而成为研究中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热点。

皇宫四面共辟六门,其中南墙三门,中日宣德门,左口左掖门,右日右掖:东墙为东华门;西墙为蓖华门;北墙为拱辰门。东京的内城, 在外城中央, 略偏西北一点,宫城又在内城中央, 略偏西北一点。宫城中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对称的, 排列得很整齐。在修建的时候, 赵匡撒就要求“诸门与殿, 须相望, 无得辄差。”“故垂拱、福宁、柔义、清居四殿正重, 而左右掖与升龙、银台等诸门皆然。”,在宋皇、宫二城的关系上,是前者从东、两、南三面包围后者。

(二)水系:自古以来,开封周围的河道众多,见诸《水经注》的有黄河、济水、颍水、汝水、京水、洧水、泗水、淮水等。另外,据《元和郡县志·河南道三、四》记载,开封周边的河流还有涡河、索水、涣水、濮水、搬水、睢水等小河道。而贯穿宋东京城的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前三河曾被赵匡胤喻作“三带”,向吴越王钱傲夸耀。这些河流,除用作漕运外,亦有排水与美化城市环境之功能。

其中汴河横穿城市东西,而且是南北大运河的一部分,是城市供给商业经济的主要交通路线。汴河的通畅和淤塞,对城市发展繁荣关系至为密切。

其次,金水河从西北方向西北水门进入,通过内城护龙河于宫城相交。五丈

河向城东北方向流出,从宫城护龙河流向东北,从东北水门流出。这两条河都和全城护城河相交,构成水网体系。

(三)街道:街道,作为构建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生活进行联系与疏导的手段,显示着人们活动的方向与动线。它还具有空间界定的功能,有时其本身即是城市生活场景的标志。街道,作为一种城市纹理,有学

者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自由式纹理、棋盘式纹理、环形放射式纹理和混合式纹理。而宋东京城街道纹理为混合式的,以棋盘式为主,附以环形与斜线。

1、街道框架:

宋东京城的街道,四通八达,所谓“城中则有东西之阡。这些街道主要包括东、西、南、北四条御街,还有贯穿城区的三条大街.如卫州门至戴楼门大街、陈桥门至陈州门大街及万胜门至新曹门人街。以此骨干街道为依托,尚有众多的次要街道或街巷。

首先看南向御街。它是宋东京城的南北中轴线,北起皇城止南门宣德门,穿过州桥、内城正南门朱雀门、龙津桥,止于外城南薰门,是皇帝祭祀太庙、南青城祭天及游幸玉津园的通道与这道南北御街相连的,还有皇宫南侧的东西大道。此大道亦宽百余步,南侧有御廊,“御廊对皇城,俱东出,廊所二百余间,过左掖门,至皇城东角楼,廊亦如画”。,虽是写于乾道六年(1170年),但应是北宋时旧迹。这样.就构成了皇城宣德楼前的“丁”字形广场。这里是展示皇家权力及尊严之场所,这一“丁字形”广场,处于宋东京城的中心,“城市中心是以它本身的地位而产生的一个构图。

其次,东向御街。是皇帝巡幸京师东御园宜春苑的通道。它从州桥向东,经汴河北岸大街,出里城旧宋门,直至外城新来门

第三,西向御街。是皇帝巡幸西郊金明池及琼林苑的通道。它从卅I桥向西,经曲院街,过旧郑门,直抵新郊门。

第四,北向御街。是皇帝巡幸北郊瑞圣园的通道。它从皇城宣德f J向东经土市子街,折北经马行街,过旧封丘门,直至新封丘门。

总之,宋东京街道是混合式的,以棋盘式为主,附以环形与斜线,构成上颇具特色的变通系统。历史的发展看,宋东京混合式街道的出现,标志着方格网状城市空间格局的终结。这种网状格局,来源于我国商周时期由阡陌和沟洫所划分

的方块井田。而这种封闭性的布局,是与商品经济相对薄弱相适应的。宋东京城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街市的普遍,加之四河贯城的地理状况,混合式街道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2、“侵街”现象:

所谓“侵街”,就是突破坊墙,在街道上建造房屋,这是里坊制度破坏的体现。宋东京的“侵街”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街市的--种适应。而是冈为多年的侵街,以至丁出现了“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的局面。至北宋末年,从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上看,沿街建筑鳞次栉比,应是多年“侵街”行为的结果。

3、街道景观:

街道既是构成城区的框架,具有交通的功能,也是人们观光、交谈的场所,其景观更是人们对城市形象晟直接、最便捷的感受。在以唐长安城为典型的里坊制度下,街道两侧以坊墙围合,是一种单调、死板的景象。而宋东京城,随着开放的街市制的形成,邸店、商铺夹街而立,人流、物流充斥其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泼、多彩的街道景观,是研究整个城市布局不可忽视的方面。

现以御街为主,将宋东京的街道景观大致分为四种:

a、界面以御廊、店铺为主的中轴御街

b、一面临河的东向御街

c、两侧为商铺的马行街

d、内环路

(四)城市绿化:开封在周世宗改建时,已非常注重城市绿化。到北宋时期,开封城建成了一些美丽的景观。其中,汴京八景非常有名:“金池过雨”、“州桥明月”、“相国霜钟”、“汴水秋风”等等。此外还有许多皇家园林,如万岁山、金明池等等。开封常因洪水泛滥成灾,所以城外汴河有堤,还有水利工程引入宫室绿化用水。

(五)商业和娱乐空间:北宋东京城,“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为当时世界东方的大都会。城内打破了坊市之间的界限,商业店铺和邸店充斥大街小巷。并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区。商业活动集中在“南河北市”及东、西市。这里的“南河北市”,是指东京城南的汴河沿岸及城北马行街、潘楼街一。

北宋时期的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北宋在娱乐发面表现突出的是瓦肆的出现。瓦肆,又称“瓦子”、“瓦舍”,是一种人型综合性演艺场所,是起源于北宋的一种专门的娱乐空间。

综上所述北宋东京的城市建设,对于其规划要点可概括为以下:

1、平面不方整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

2、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3、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以及瓦子的出现。

4、破除坊里制,转向开封的街道制。

5、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另外,北宋东京在城市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2、街道千步廊,景观好。

3、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4、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所设施防御的建设)

总而言之,北宋东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城市发展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代表。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隋唐都市里坊分离的封闭式结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带来了东京城全城皆市的格局。宋代以前都市的那种以政治为核心,居民完全附庸于皇权而存在的局面不复存在了。作为文化的里程碑,东京文化最终完成了自汉唐以来的中外文化撞击、融合的过程,并为中国市井文化的崛起,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开端。一代东京文化的兴起,标志着黄河文化的第三大高峰——东京文化在关中文化、伊洛文化后正式形成。以此为标志,中国文化步入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之中。

由北宋东京在政治空间、礼制空间、商业空间、宗教空间、文化空间、娱乐空间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不难看出,北宋时期的东京城的确使开封这座古城达到了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在中国城市建设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而发展而来的开封城,在北宋以后的历史中,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使得名盛一时的汴京逐步走向了落寞。当然,开封的没落也离不开政治原因,由于明清时代的战争给开封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城市人口,几乎死尽;整座城市,淤于地下。如此浩劫,空前绝后。随着明朝的覆灭,

繁华的开封已不复存在,只留下高耸的铁塔、繁塔和延庆观,作为古代开封存在的见证,诉说着沧桑的东京繁华梦。总之,兵灾、战祸、黄水,成为开封的大劫难,也使得开封由鼎盛时期逐步走向了没落。

新发展时期

开封城市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也是因此,我们看到了一座古城是怎样由于河流的影响从贫凡走向繁荣,最终有落寞的的过程。可见,在古代水利交通完全可以成就一座城市亦可以毁灭她。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为黄河的趋利避害提供了先决条件。经不断治理, 如培修加固堤防险工,修建虹吸涵闸工程等,从而扭转了黄河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开封城和整个开封市基本上脱离水患,城市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建设条件也大大得到改善。现在的开封市格局是由一个中心集团(大堤以内)和两个边缘组团(杏花营组团和边村组团)构成。中心组团又分为四个区,旧城区,西区,东区,铁南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继承了古代城郭制中的方城学说,但又有起自己独特的特征。

相比于古代受河流交通的限制,现代的开封城可谓是交通方式多样,便捷快速。相距全国交通中心省会郑州仅70公里,境内公路、铁路、民航交通十分便利,城市可进入性较强。陇海铁路、国道310高等级公路经开封贯通东西,连接黄河沿线诸省市,开封也是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106国道经开封黄河大桥纵越南北,新近规划并将投入建设的北京至深圳高速公路经过开封全境;开封至郑州、洛阳、三门峡、商丘有高速公路相连,构成郑、汴、洛黄河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开封距新郑国际机场现有道路里程为69公里,仅有55分钟车程;我国东西部的主干铁路──陇海铁路途经开封站。经开封火车站可直达上海、北京、连云港、青岛、西安、西宁、乌鲁木齐等地。这样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她在现代的交通运输中一成不变的枢纽作用。

建国以来开封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其规划要点有:

1、根据开封的地理环境、城市基础状况,适合发展轻重工业中等城市,城市人口近期目标40万,远期50万。

2、确定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大致分布位置,城市规划用地每人按70平方公尺

计算。

3、城墙是封建时代的遗物,是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堡垒,除有碍交通外已毫无用途。因此,应把东、南、西南三面城墙拆除,填平附近坑塘洼地,扩大生活居住区,仅留北面、西北面城墙,防御风沙。

4、对于名城保护规划中的旧城改造方面,应贯彻“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造”的原则,对有害工业严格控制,逐步安排搬迁。

5、确定滨河路、解放路、东西大街、北环路、东环路等七十多条主次干道进行扩修和改造,并开辟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开封市的环境卫生工作十分重视,把它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首先建立清道队,逐步建成统一的庞大的环卫队伍,据1984年底统计,整个环卫部门包括处机关共有职工103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61人。在建立队伍的同时,不断建设、添置和改进环卫设施,逐步改建旧厕所、建造新厕所、更新垃圾箱和果皮箱,截止1985年底,全市共有厕所13205座,大街干线共有垃圾箱500个。机动车达50部。每日市区大街干道早上、中午、下午共洒水三遍。为了加强环卫管理,市政府还规定将街道卫生管理和清扫列入沿街单位或住户的门前三包之内容。街道的清扫和垃圾的清运采取四定一包制,现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从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开封市和汴西新区的定位我们可以了解到,开封在全省的核心地位正在加强。中原城市群将构建一极两圈三层的总体框架,郑汴新区将成为全省的核心,是集经济增长,粮食生产,古城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功能突出的复合型城区。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意味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城市建设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相比于古代的城市扩建,现代的已经不完全是规模的扩张了。这也是从古至今规划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

古都开封四十多年来,在已取得巨大胜利的基础上,现在正按照《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战略目标,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向着高度现代化功能的历史古都这一目标而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驭寰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期刊论文建筑学报 2000

3、曹洪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995

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5、田银生北宋东京街市研究 1997

6、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7、开封土地规划局官方网站

8、万方数据库

9、超星数据库

10、百度文库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作者:田银生, TIAN Yinsheng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刊名: 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7(10)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5条)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3.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 1995 4.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1995 5.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 1985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1995 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 1998 8.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 1992 9.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 1992 10.姚瀛艇宋代文化史 1992 1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2006 12.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1995 13.夏文彦图画宝鉴 1983 14.王恽秋涧集 2005 15.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 1997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田银生宋东京(汴梁)城市新秩序的种子[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2002(5) 2.周文逸北宋东京城街坊空间特色初探[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3.田银生中国传统城市结构的"二元对立统一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5(1) 引证文献(1条) 1.李华瑞.杨小敏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2)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26588261.html,/Periodical_csgh200710006.aspx

对城市广场的理解与思考

对城市广场的理解与思考 城市作为物质的巨大载体,为人们提供生存的空间环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精神上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城市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特色的舞合,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的标志与象征(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人们对生活方式、城市形态和生存空间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广场作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热点,在城市空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建设者对于广场这种空间形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使得国际性城市的狂热曾经让不少的城市广场建设迷失了发展方向(2)。如何正确的理解和看待城市广场?如何理性地、科学地发展城市广场?这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重点。本文旨在从城市广场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出发,探讨这一概念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从而对城市广场建立全面深刻的理解,结合当前广场建设的突出问题,寻找适合广场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1.城市广场发展的历史沿革 1.1欧洲城市广场发展史 城市广场,作为一种传统的城市开放空间,是起源于欧洲的,最早的广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3)。古代希腊文明是工商业发达的城邦文明,那个时期的广场是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集会性场所而自发形成的,且多为自由的形式。作为早期希腊城市广场典型代表的雅典中心广场,是群众聚集中心,兼具司法、行政、商业、工业、宗教、文娱交往等社会功能。广场的形式和功能可以与古希腊的一系列社会性质相联系起来,包括其发达的商业以及公民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融的状况。在古希腊社会,国家与市民社会、公民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是复合的,那个时候的广场就犹如一个大家庭,是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心。 作为古希腊文明传承者的古罗马,在共和初中期,民主政治较雅典更为健全,市民社会与城邦政治生活密切相联。罗马共和时期的广场与希腊晚期相仿,布局比较自由、开敞,是市民集会和交易的场所,也是城市的政治活动中心,其典型代表如罗马城中心的罗曼努姆广场。而随着共和末期向帝国的转化,对外征服和疆域的不断扩展,民主政体不可避免地被专制体制所替代。广场的功能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而改变,如相继建立的恺撒、奥古斯都和图拉真广场。皇帝的雕像、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无不显示出浓重的皇权色彩,广场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工具,广场形式也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从罗曼努姆广场到图拉真广场,形制的演变,清晰地反映着皇权一步步加强的过程”(4])。 而进入中世纪后,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期”,欧洲一些新型城市开始发展,出于非政治的目的,市场广场出现,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随着近现代史序幕的拉开,传统的社会等级制度秩序发生改变,城市社会逐渐摆脱王权和封建政治掌控,城市发展更加自由,市民社会生活日益拓展,城市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逐步分离。广场也不再是城市中心,而是演

开封历史文化

开封城市介绍 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古称东京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546平方公里辖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开封新区金明区五区。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历史上开封凭借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古人曾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诗句。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扩大市民阶层使其人口达到150余万。 2地理位置 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经113°52′15"—115°15′42"北纬34°11′45"—35°01′20"东与商丘市相连距黄海500公里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3自然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4.52℃,年均无霜期为221天,年均降水量为627.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

城市广场设计要素

城市广场设计要素 一城市广场历史回顾 我国历史上城市广场的演变是由“市”而来,南宋时期,因为商品买 卖进一步专业化,市场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组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在“市”的周围,为了进行商品交换,构 筑了大量的建筑以适应其需要。这种自然形成的商品空间具有广场空 间的某些特征,也可以称为我国广场的自然发展雏形。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广场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突出的 有以下三种因素:其一是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不同必然显现出不 同的城市广场风格和做法。其二是政治宗教因素,君主集权统治下的 广场多以体现君主的权威为目的;宗教统治下的广场多以体现神的意 志为目的;民主制度下的城市广场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演变而来。其 三是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广场土地使用,推动着整个城市 的发展。总之,在数千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广场的范畴在持续 地发展演变,通过以下资料可概括出广场的历史: ⑴“广场”源自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FORUM),是人们进行 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城市的起居室”,其特性、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⑵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 场地(PLAZA); ⑶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它作为城市的 “心脏”,在高度密实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 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SQUARE)雏型;

⑷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最大水准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 单独依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 部分; ⑸现代城市广场的范畴再次延伸,不仅市政、商业广场等是城市的主 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 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2】。 二城市广场定义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与城市相同的历史。古今中外, 对广场定义众说不一。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 的中心部位,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相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 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的《城市广场设计》一书中对城市广场的定 义较有概括性,书中表述“城市广场的定义需要包括场所、内容、构成、使用方式和意境五个方面的基本限定。尝试将城市广场定义为: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建设的,以建筑、道路、 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节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其中, 城市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文化、商业、休憩等多种活动;主题思想则 指表现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及城市景观环境等多重目的;节点型是 指城市空间中的核型空间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广场的概念要广义得多,大到形成一个城市的中 心或一个公园,小到一块空地或一片绿地,除街道外,是城市公共空 间的另一种重要空间形式。城市广场突出地反映了城市的特征,为市 民提供了室外活动和公共社交的场所。 三广场的类型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开封的兴起与衰落 一、开封兴起(春秋-汉朝) 仪邑是开封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名字,春秋时期,仪邑城是卫国的一座小城。战国时期的大梁就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为了控制中原,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名为“大梁”。之后的浚仪是由大梁发展起来的。 春秋时期,开封境内还有另外一个城,即“启封城”,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避其名字中的“启”字之讳,“以开代启”而改名为开封。 二、开封之建设(唐——五代) 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1、恢复江淮漕运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 2、始建与修葺城墙 开封城墙始建于唐德宗建中二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自宋州来汴州,对南北朝时的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之为“筑罗城”。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贞元十四年〔798〉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又增筑了两个水门,汴州城得以完备。这次重筑之规模是较大的,周回达20里155步,它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 五代(除后唐外)把汴州作为都城,开封城墙多有整修,力度最大的,还是后周柴荣对开封城的修筑。除增修外城外,对里城(指今日城墙)主要是将道路拓宽,里城与外城的主干道取直。

深圳发展史

深圳发展史 36年,只是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但对于深圳这座城市“36”却有着不一样的代表意义。 从一个边陲小镇变身为屹然矗立在祖国南方的新兴现代都会,深圳的高速成长和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截至201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从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政策开始,就意味着深圳这座中国南部的海滨城市的崛起。根据当年广东省向中央提出的一份报告,中国政府批准在广东和福建省设立四个经济特区。那么为什么深圳会成为作为经济特区发展的对象呢,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深圳相关资料。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城市简史: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 经济特区定义: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实行特殊的管理方法,实施优惠待遇,建立高效能的领导体制,提供良好的、安全的、可靠的贸易与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投资建厂,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从而达到扩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繁荣本地和附近地区的经济,促进设区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的议案,由此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成立。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随着深圳特区的发展壮大,原先的行政区已渐不适宜深圳市宝安区、龙岗区两个市辖区。两个新区于1993年1月正式挂牌办公。目前深圳下设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和宝龙、龙岗六个区,其中宝安、龙岗两区位于特区外,其余四个区在特区内。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979—1985年的初创阶段、1986—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1993年以后的成熟阶段。 特区建立之初,百业待兴。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一开始就把法治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举例来说,1980年,深圳只有3名律师和一个法律顾问处。20多年前,深圳向全国招聘了100名法制干部。如今的深圳有律师事务所514家,执业律师8000多人,法治环境日臻完善。 特区改革发展,有破有立。早期打破传统体制藩篱,解放发展了生产力。而今,深圳更重破立并举,“立”字当先,率先打造“一流法治城市”便是“立”的重要内涵。在深圳,法

浅谈开封城市规划与文脉的延续

浅谈开封城市规划与文脉的延续 摘要记录一个城市的沉浮,需要一个参考关系,更容易使人发生感喟。余秋雨也说“开封是没落的贵族”。开封这个城市的名字永远与悠远而漫长的七朝古都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城市快节奏的发展当中,开封应该更加注重城市的面貌,不能单纯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使人丧失历史记忆,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在当代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中,必须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让这种文化符号的延续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让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当代的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字问题规划文脉延续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5平方公里。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城市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市民遗憾:“杨柳岸晓风残月”景象不再,“北方水城”难现往昔风采。 由于观念不同,不同时期人们对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除了护城河的消失,开封的另外一些水面也被建筑取代,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开封是一座钟灵毓秀的古城,千年以来,“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美名广为传扬。开封市城墙内市区面积为12.9平方公里。据《开封市志》记载,开封城区湖泊星罗棋布、水域广阔。共和国成立初期水域面积为4.8平方公里,占城墙范围内城区面积的1/3。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建设和人工填湖,水域面积日趋减少,1985年全城总水域面积减至1.56平方公里,约占城区(城墙范围内)面积的8%。 开封有多少水面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5月30日,对比1987年和2005年印制的开封市城区地图,从地图上显示的湖泊面积可以明显看出,包公湖、阳光湖、杨家西湖等湖面面积明显减少。 一些“老开封”回忆,开封是有名的水城。几十年前,惠济河、北支河、护城河穿城而过;龙亭湖、包公湖、铁塔湖、阳光湖分布市区,水域面积宽阔,风景旖旎,“北方水城”的称号由此而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惠济河流经城墙内的河面,渐渐被人们用水泥板覆盖,铺成了柏油路,逐渐修成了弯弯曲曲的内环路。人在路上走,水在地下流,这段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惠济河成了开封最大的排污沟。我市源于龙亭西湖、流经市区西部的西支河,以及源于龙亭东湖、流经市区东部的东支河等河流早就成了暗河。

从古罗马的广场演变看西方的广场历史与发展特点

从古罗马的广场演变看西方的广场历史与发展特点 建工学院城市规划 叶建军200911002105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城市广场”如是描述:“广场(Agora),古希腊城市作为市民活动与聚会的露天场所。”它说明了广场的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古希腊。它最初源于古代人的庆典与祭祀活动,是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等活动的“广”而“空”的场地。古希腊从民主制国家的政治 基础出发,富于智慧地将其国家 政体形式体现在他们的城市公 共空间里,广场由此诞生。在希 腊城邦里,它成为城市政治生活 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要素,成为 民主和法律裁决的象征。 到罗马时期,君权的地位开 始在西方政治生活里突显出来, 君权主义也开始在广场的设计 和建造上体现。在有效继承古希 腊城市广场的传统影响的情况 下,从君权主义立场出发,这一 时期的城市广场多以体现政治力量和高度的组织性为设计目标,它们大多被某一特定的大体量的建筑物支配着,因此获得建筑前广场的特征——这一空间的转变,可以从古罗马帝国人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关系的转变中得到解释:君主专制主义要求人必须屈从于中央集权的统治;同时,古希腊城市广场传统中的公共自由特征减弱,广场多用建筑群或围廊为界面围合封闭,强调建筑群所围成的实用空间,突出广场的形象,将古希腊广场自由、不规则、多少有些零乱的空间塑造为城市中最整齐、典雅、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 古罗马广场(Foro Romano)所在的区域从主神殿山扩展到Palatine。一直到公元前7 世纪,古罗马广场一直是政治、经济和宗教生活的中心。随后,在古罗马广场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帝国广场:恺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内尔瓦广场、韦斯帕夏诺广场以及最令人留恋往返的图拉真广场,在这人们仍可以看到市场上巨大的柱子。 它最初的显著纪念物大 概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即 最早几个伊特鲁里亚国王 的统治期间,成为市场和集 会之地。随着帝国的繁荣昌 盛,所有反映城市的、宗教 的以及政治生活的建筑物 开始在广场上积聚起来。贵 族住宅、商店、神殿和市场 互相争夺空间,商人、政治 家和皇帝也争先恐后地在 这个地区建造比以前更壮 观的纪念物。历代统治者在这里修建庙宇、宫殿、会议场所、政府机构;帝国时期添臵尤

深圳发展历程

深圳城市发展历程 111001112 隆皓原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海在大讲堂谈“深圳城市规划30年”,全面回顾了深圳城市规划30年的进程和教训,强调以后必须控制好建设用地。 深圳市,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 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 居民的素质较高, 观念开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 1982 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 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

开封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 ——之开封古都 姓名:张易群 学号:201106518 指导老师:徐秋实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案例分析之开封古都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标志人类所处时代和所处地域的社会缩影,它反映了某个时代和地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最高成就,是一批长期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所带给人的震撼和思索亘古长存。历史文化对与一个国家而言意义重大,要重点保护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一切事物。然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冲击较大。本文结合开封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古城现状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开封遗产保护发展历史文化规划 一、开封概况介绍 开封古称东京(亦有汴梁、汴京之称),简称汴,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八朝古都。坐落于广袤的豫东平原之上,郑州东约80公里,沿欧亚大陆桥内陆双向对外开放中心城市之一。境内无山,河流、湖泊较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一年一度的菊展,使开封又获名“菊城”美称。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更是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 开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北宋开封

北宋开封:梦华东京 宋都规划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提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定都开封,仍沿后周东京之称。 北宋是开封城市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开封城市建筑史上最辉煌壮丽的一个阶段。北宋东京,是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城市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它是在唐、五代汴州城的基础上,经北宋历代经营而形成的。重建后的东京城,规模空前,规划严整,建筑壮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东京,全城共分为三重:外城、内城和皇城。 外城,又称新城或罗城,周长50里165步。它是在后周柴荣所建的开封城垣基础上建成的。赵匡胤定都东京后,因北有强敌契丹虎视中原,而东京一带又地势平坦无险可据,所以特别重视城防建设。开宝元年(968年),赵匡胤下令重修京城。宰相赵普献上图样,城墙呈长方形,四面开门,坊市绳列。相传,赵匡胤看后很不满,用笔在图上弯弯曲曲地画了一个大圈,并在旁边批示“照此修筑”。城垣建成后,外城如蚯蚓一般,毫无规则,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主要是宋太祖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而建造的,可能也与城内河流的走向有关。 此后,北宋对这座外城又多次修建。其中,在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和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曾大修过3次。 真宗和神宗重修时,还不敢对外城做大的更改,只是增加了一些女墙,并将外城扩建至周长50里165步,城高4丈,阔近6丈。到徽宗时,奸臣蔡京当政,奏请扩充规模,将原来数十里城墙拆掉重建,外城变成了正方形。虽然美观好看,却不及以前那般曲折坚厚、利于防守了。靖康年间,金军南下攻宋,在东京城西隅架炮轰城,由于城墙平直规整,极易命中,北宋因此而城破国亡。 北宋在对外城修筑时,还增建了各种防御设备,密置马面、战棚、女头等防御建筑。此外,北宋还十分注意城墙的维修保护。《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说: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荫)。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 有广固兵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 徽宗重修后的外城,略呈正方形,南北稍长而东西略窄,大约相当于今天开封市主城区四周的土城遗址。外城共有12座陆门,其中的南熏门、新关门、新宋门和新封厅门,联通御路,是4个正门。正门开两重直门,其余各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流经市区的河道上还开有几座水门,水门都设有铁窗门,既便于行船,又利于防守。 北宋东京外城的遗址,在明代还存在。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因黄河泛滥,被淤没,掩埋于地下。 北宋东京外城之外,还有一道城濠,当时称为护龙河,经多次疏浚,到哲宗时,河深2.5丈,宽达10余丈,两岸遍植杨柳,禁人往来,戒备森严。 东京内城,又称里城、旧城或阙城,是在唐代李勉所筑的汴州城基础上修筑而成的。周长20里155步,四周筑有10座城门。南壁3门,中名朱雀门(又名尉氏门),东名保康门,西名新门(又名崇明门);东壁2门,南名旧宋门(又名丽景门),北名旧曹门(又名望春门或迎春门);西壁2门,南名旧郑门(又名阊阖门),北名粱门(又名宜秋门);北壁3门,中名景龙门,东名旧封丘门(又

开封城市现行规划分析

开封城市现行规划分析 开封城市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也是因此,我们看到了一座古城是怎样由于河流的影响从贫凡走向繁荣,最终有落寞的的过程。可见,在古代水利交通完全可以成就一座城市亦可以毁灭她。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为黄河的趋利避害提供了先决条件。经不断治理, 如培修加固堤防险工,修建虹吸涵闸工程等,从而扭转了黄河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开封城和整个开封市基本上脱离水患,城市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建设条件也大大得到改善。现在的开封市格局是由一个中心集团(大堤以内)和两个边缘组团(杏花营组团和边村组团)构成。中心组团又分为四个区,旧城区,西区,东区,铁南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继承了古代城郭制中的方城学说,但又有起自己独特的特征。 相比于古代受河流交通的限制,现代的开封城可谓是交通方式多样,便捷快速。相距全国交通中心省会郑州仅70公里,境内公路、铁路、民航交通十分便利,城市可进入性较强。陇海铁路、国道310高等级公路经开封贯通东西,连接黄河沿线诸省市,开封也是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106国道经开封黄河大桥纵越南北,新近规划并将投入建设的北京至深圳高速公路经过开封全境;开封至郑州、洛阳、三门峡、商丘有高速公路相连,构成郑、汴、洛黄河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开封距新郑国际机场现有道路里程为69公里,仅有55分钟车程;我国东西部的主干铁路──陇海铁路途经开封站。经开封火车站可直达上海、北京、连云港、青岛、西安、西宁、乌鲁木齐等地。这样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她在现代的交通运输中一成不变的枢纽作用。 建国以来开封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其规划要点有: 1、根据开封的地理环境、城市基础状况,适合发展轻重工业中等城市,城市人口近期目标40万,远期50万。 2、确定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大致分布位置,城市规划用地每人按70平方公尺计算。 3、城墙是封建时代的遗物,是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堡垒,除有碍交通外已毫无用途。因此,应把东、南、西南三面城墙拆除,填平附近坑塘洼地,扩大生活居住区,仅留北面、西北面城墙,防御风沙。 4、对于名城保护规划中的旧城改造方面,应贯彻“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造”的原则,对有害工业严格控制,逐步安排搬迁。 5、确定滨河路、解放路、东西大街、北环路、东环路等七十多条主次干道进行扩修和改造,并开辟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开封市的环境卫生工作十分重视,把它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首先建立清道队,逐步建成统一的庞大的环卫队伍,据1984年底统计,整个环卫部门包括处机关共有职工103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61人。在建立队伍的同时,不断建设、添置和改进环卫设施,逐步改建旧厕所、建造新厕所、更新垃圾箱和果皮箱,截止1985年底,

开封城市变迁

开封城市变迁 一、萌芽时期 1、先夏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文化产生的重要地区。而从古代人类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情况来看,开封及其周围地区长期处于中心地带。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开封一带活动,今开封城北8公里处有轩辕丘可以为凭;黄帝的正妃西陵氏嫘祖,不仅是大梁(开封)人,还是养蚕人的鼻祖;黄帝的史官仓颉曾在这里创作整理文字,今开封北郊遗存有仓王城、仓王庙、造字台等遗址和仓颉墓;黄帝的曾孙帝喾渔猎的沙海,在今开封城西北的黑池一带。据考证,尧、舜、禹三帝均在开封一带行使政令,舜死后还葬在开封东北不远的鸣条。而后来的夏朝,还在这里发生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战役——鸣条之战。 2、夏 翻开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数十位学者历时30余年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幅夏代地图跃然纸上。该地图集所载夏时期全图一幅,内容根据《诗经·商颂》、《左传》、《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世本(辑本)》、《史记·夏本纪》以及有关夏代考古资料编绘。在今之开封附近,“老丘”二字清晰可见,并以“都城”规格标注。由此可见,这个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夏朝都城,位置就在开封附近。夏王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16年,史称老丘。这期间,夏朝

统治范围大规模扩大,向东达东海之滨,东南则达江淮地区。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发展,是夏朝由稳定发展到兴盛繁荣的重要阶段。 3、魏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公元前361年,雄心勃勃的魏惠王力图称霸中原,于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并称新都为大梁。迁都后的第二年,魏惠王下令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修建一条运河,这条最早连接黄、淮的运河叫“鸿沟”。鸿沟旧道从黄河的汊道(今河南荥阳县北)引水南下,经过今天郑州的中牟县注入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已干涸),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之后南下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两路汇入淮河。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300里,它既可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储水池,以调剂鸿沟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于此,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 一道鸿沟连通黄、淮,大梁坐享通衢之利,亦借此成水陆的大都会。《史记》记载:“魏之大梁,秦之咸阳,楚之郢,皆出入大贾小商之地。”当时大梁城有居民5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魏国总人口的25%。大梁有城门12座,著名的有城东北的夷门和城西韵高门。城内冶铁、纺织等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城区面积较今开封市旧城区面积还大。而且在以后的1100余年间,开封的城市规模始终未能赶上大梁

开封城市历史演变

开封:历史上的一个繁华梦 开封城市建设历史演变 班级:0809072班 小组成员:王秋艳 080907227 徐倩倩 080907235 张晓慧 080907243

开封:历史上的一个繁华梦 ------------------------------------------------------------------------------- --------------------------------------- 开封城市建设历史演变 论文摘要 关键词:北宋都城、汴京、城市建设、开封、发展演变 摘要:开封位于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中游豫东平原的南岸,又名汴梁,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七朝故都”由此而来。她在历史上有过启封、大梁、浚仪、东京、汴京、祥符等名称。北宋东京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非凡创造力和顽强生命力的开封,在经历了一段历史的繁华梦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走向落寞。现如今,在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下,开始苏醒。正文: 开封附近是我国古代文化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开封由魏朝发展以来,在北宋时期达到历史顶峰,成为名盛一时的城市。然而经历了近两个世纪如诗如梦的繁华岁月,古都开封终于走完了自己城市发展史中最令人神往的路程。 由开封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分为三个级段对开封进行分析。 萌芽时期(北宋以前) 据正史记载,开封城出现在春秋郑庄公时代(前743——701年)。战国时代,七雄逐鹿中原。地处关中的秦国逐渐强大,六国莫不懔然。为避强秦压迫,原在山西安邑建都的魏国,于公元前364年迁都大梁,并筑大梁城。从此给了开

201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2019.4 24.韩非认为,选贤任能仅凭外貌或是言辞,就是孔子也做不到;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可判断其人是否堪用。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这种理念的是 A.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B.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C.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D.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25.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湖侵袭,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liú)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这反映了 A.藩镇林立的局面难以抵御灾害 B.人口大批南迁引发环境问题 C.政治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D.北方经济发展依仗南方财富 26.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A.《红楼梦》是部浪漫主义文学 B.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虚构的小说情节不具有史料价值 D.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27.汉字“丁”的变化如图8所示: 图8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28.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局未成”,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此举 A.化解了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 B.反映了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C.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 D.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障碍 29.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30.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到:“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31.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索马里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A.促进了“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 B.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C.标志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D.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32.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女神。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日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这反映了

开封市(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开封市(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7-04-20 | 作者: | 来源: 开封市国土局 | 【大中小】【打印】【关闭】 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原则,以保护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原编制的《开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1—2000年)》进行了调整和修订,规划以1996年为基期年,2000年为近期目标年,20 10年为规划目标年,展望到2030年。 规划修订以《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河南省下达给开封市的1997一2010年土地利用主要指标为依据,土地利用采用199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数据,并与《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相协调。 一、市域概况 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中东部,土地总面积626094.51公顷,1996年总人口451.62万人,农业人口369.22万人,非农业人口82.4万人。 开封市地势平坦,北部是背河洼地,中部多为风积沙丘沙平地,西南部多为沙丘岗地和高平地,东南部为黄河泛淤平地。土壤类型分4个土类,有潮土、盐土、风砂土和新积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偏低。本市属典型的暖温带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670毫米,旱涝灾害频繁。 开封市拥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空分、仪表、化肥、日用化工等在省内外有很大影响。陇海铁路、霍--连高速公路和国道310公路东西穿越,国道106线在境内南北贯通,开封黄河大桥的通车,使黄河两岸更加通畅。开封老城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北宋风貌,棋盘式的城市格局,纵横相间的背街小巷,古朴的建筑,众多的文物古迹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开封市是全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小麦、棉花、花生、西瓜、禽蛋、羊奶、羊肉等产量在全省各地市中名列前茅。 二、土地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状况及其特点 1.土地利用状况 (1)农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等。1996年全市农用地 484482.1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7.38%。具体状况为: ①耕地面积430843.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81%,其中,灌溉水田6853.42公顷,水浇地272952.86公顷,旱地147996.10公顷,菜地3000.78公顷,望天田40.29公顷。 ②园地11774.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8%,其中,果园11674.04公顷。 ③林地23481.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5%,其中,有林地19537.26公顷,灌木林2679.58公顷,疏林地317.0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379.68公顷,苗圃166.13公顷,迹地401.44公顷。 ④水面18382.62公顷(275739.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4%,其中,河流水面14587.86公顷(218817.9亩),湖泊水面552.29公顷(8284.35亩),水库水面22.15公顷

欧洲城市广场的发展及演变研究

欧洲城市广场的发展及演变研究 摘要: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出发点,结合科学、社会、艺术等,从城市广场的萌芽、雏形、发展、继承与颠覆等方面重新阐释了欧洲城市广场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及演变原因,以使后人更深入清晰地了解到欧洲城市广场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城市广场;演变过程;君权绝对化;发展过程 根据建筑和城市史的记载,西方广场的原型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的一些城邦制国家(city state),是城市中为建筑物所围合的、称作“Agora”的一片开敞空间,以始于公元前5世纪、成型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的共和制城邦国家雅典的Agora较具代表性(图1)[1,2,3]。在功能上,雅典的广场从形成之初就是当时的市政机构向公民宣读政令、公告的场合,是公民集聚议论政事的场所,是人们从事商品交换的集市。构成广场围合界面的公共建筑则包括会堂、市政厅、大大小小的神庙,以及叫作“Stoa”的具有多种功能的敞廊。后者常被用来容纳店铺和各种市政机构,如法庭、市场管理等。虽然广场中点缀有各种雕像,但始终被保留为一片完整的空间,以便公民们从事各种活动,如节庆、游行等。 始于雅典等地的城市广场,后来在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 period)位于地中海沿岸的阿索斯(Assos)和普列耶(Priene)等城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前者的广场顺自然地形演变而成,呈不规则梯形;后者则是在经过规划设计的方格网城市平面上形成,为规则矩形(图2,3)。但在一些基本方面,这两地的广场可以说是有着相同的特征。 朱克在《城市和广场》一书中,曾不无遗憾地将古希腊和希腊化时期那些具有不太规则形状的广场称为城市演变过程的“副产品”(by product)[1]。朱克之所以这么说,似乎是由于他对广场的分类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广场空间的形成背后都是有某种(美学)意图,并且这些意图会在广场的视觉效果上得到体现。如果一个广场的形态在视觉上无法让人体会到这种意图,那它就或多或少是无意地形成的,因而也就是个副产品。 笔者认为,朱克的“副产品”一说,其实恰恰点出了西方城市广场从开始形成就有的一些根本特性,即无论是由自然演化而来或是经过人为规划设计,一个广场的形态首先是由城市公共生活和“城市的建筑”的基本结构所决定的②。这反映在:①广场空间是为容纳室外公共生活,而非出于视觉审美需要才形成的;②广场空间是靠房屋围合而成,而这些房屋又通常是作为城市街坊的一部分来构成广场的连续界面的③;③城市街道与广场相交时通常是从角上进入广场,或是让广场偏于街道的一侧(off-the-street)以使广场空间本身不受交通的干扰;④由不同功能和等级的建筑同时构成城市广场的界面,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广场空间在使用上具有的公共性和多元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说,不仅那些由自然演化而成,而且那些呈规则形的广场也可以被称作城市演变过程的一个副产品。城市广场的形成,就其与房屋建筑相依相存的关系而言,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城市建筑的副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