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

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
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

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

专业:专门史学号:20081106015 姓名:杨花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以已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限于篇幅,不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只是力图揭示中国婚俗中所蕴含的传统伦理思想、民族文化心理及其艺术价值,以从一个为人所忽视的领域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何谓中国婚俗

婚俗作为一种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离不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姻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在长期延续的封建社会中,不仅统治阶级的种种思想渗透于市民百姓的婚俗中,如封建的礼仪等,而且统治阶级上层的婚姻行为也常常对下层市民百姓的婚姻方式产生种种影响,如“门当户对”的等级婚、聘礼与包办买卖婚等等。这样,中国的婚俗就应包括两大层次:统治阶级的婚姻习俗;被统治阶级—市民百姓的婚姻习俗。这两大层次的婚俗虽有区别,但在中国婚俗的演进中,它们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时交错混杂在一起。少数民族的婚俗,只是不同地域的一种婚俗,是就婚俗所涉及的范围而言的。婚姻礼仪体现着一定的婚姻制度和政治文化观念;婚姻侄语、谚语则较集中地反映了流行于市民百姓中的婚俗,以及市民百姓的婚姻价值观.所以,中国婚俗应该是一种包含着婚姻观念、婚姻行为、婚姻礼仪、婚姻涅语等多种因素,并体现于不同阶一级、不同阶层之中的婚俗体系。透过中国婚俗,便能发现传统文化在其中的种种影响与印记。

二、中国婚俗与传统伦理思想

一种婚姻习俗,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婚俗道德。婚俗道德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历史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婚俗会有极大的不同。就是同一民族,由于居住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文化观点的差异,婚俗道德也是不同的.死抱一种婚俗道德,把新婚俗看作伤风败俗,则是对婚俗道德的无知。中国婚俗中所体现的传统沦理思想精神,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第一,媒人是使甲国人的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媒灼之言”在古代与“父母之命”相提并论,构成婚姻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结婚要请媒人的婚姻习俗,“直沿袭至今。媒人一词,见之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首诗中:“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礼记·坊记》说:‘男女无媒不交”.这些说的都是无媒不成婚姻.自周代始,婚姻的缔结要通过媒人逐渐成为一种风俗,不经过媒灼的男女婚姻是不合法的,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文公》)到了唐代,“媒灼之言”移入了法律条文中。《唐律·户婚》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宋、元、明、清法律亦对媒人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基本相同的规定,并说明对于违律嫁娶的,也处罚媒人.这样,媒人在婚姻缔结中不仅具有道德价值,而且具有法律意义.

媒人,虽自古就被视为使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但是,它并不具有绝对普遍的意义。宋、元时代就实行过一种无媒的婚姻。一些权贵之家往往采用搭彩楼、抛彩球的方法,在朝廷大考、进士及第游街的时候,竞相招聘为婿.

今天,在农村与城市里仍存在媒人说亲习俗,虽然不同于封建社会充当包办婚姻介绍人的角色,也失去了原有的道德和法律的意义,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作为男女交往、结识的手段,介绍人(媒人)仍将在一定时期发挥作用.

第二,童养媳与乱伦是否相关.童养媳是传统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婚俗。它是指有子嗣之家,抱养人家的童女为养女,待其子和养女达适当年龄,即使他们完婚。一般来说,女孩总比男孩大几岁,这样,女孩可以代替婆婆带养自己的“丈夫”,或者上田间干活,或做其他家务杂事,充当奴埠、劳力。在《三国志》中开始有了童养媳的记载:“该诅国女,至十

岁,婿家即迎之长养为媳。”《后汉书》后记,建安八年,操进三宪节华为夫人,少时待年于国.可知古东夷有童养媳之俗,而曹操娶亲,是童养媳.元、明、清代、童养媳已从帝王之家普及于社会,它不仅给买不起奴婶的小地主开了一个方便之门,而且逐渐渗人下层劳动人民中.各地流行的民歌、俗语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华风俗志》载,清朝光绪年间,有首流行于四川的以“小女婿”为题材的民歌:“十八女儿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在解放前的上海,则有“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团觉抱上床”的谚语.在黄河流域也流传着类似的民歌。民间盛行童养媳婚俗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将来负担不起儿子的结婚费用而先抱养小媳妇。

如此抱养或收养进来的童养媳,在地位上便显得有点暖昧。结婚之前,她有点象男性家长的女儿(或是姊妹),可是事实上她却是以未来媳妇(或妻子)的身份进来的。如果这两种角色的差别只是在于琐碎的日常生活或私人情感而已,那么童养媳的风俗便无文化观念或婚姻制度上的意义。这种幼年时期开始的亲昵关系会导致性嫌恶感,因之建立起乱伦禁忌的制度。显然,这是对童养媳婚俗的一种偏见.

第三,寡妇再蘸之善恶。寡妇再嫁,石一时称为“再酷”,意思是再举行一次酒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再酷习俗之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不一致的。

按礼制要求,寡妇改嫁是一种非礼的行为。《礼记·效特性》说:“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这是沦理道德上反对寡妇改嫁的最早论据。其实,这一道德戒律的约束力当时并不强。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虽已有三个儿子,但孔子还是主动将儿媳改嫁到卫国。秦始皇禁止有子寡妇再嫁。他认为,有子寡妇任意改嫁,是妻子对丈夫不贞,必须严格禁止,不过无子寡妇改嫁,他并不禁止。汉时寡妇改嫁也一反秦时规定的种种道德与法律的戒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庶民百姓,均有选择佳偶再酸的自由。隋、唐、五代寡妇改嫁也较普遍.

反对寡妇再嫁,主要是从宋代程朱理学大加提倡后,才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原因在于宋代初、中期寡妇再蘸普遍,贞节观较宽泛,引起了理学家的高度重视。由于社会普遍

崇尚“天理”,贞节观念开始严格起来,寡妇再嫁受到了道义上的谴责,被玫击为大逆不道.程颐不但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反对寡妇改嫁,还说“若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也”(《礼记·檀弓》),反对男人娶寡妇。他的弟子朱熹继续阐发这一思想,遂使世俗认为寡妇改嫁是奇耻大辱。以后,历代王朝对寡妇守节加以提倡和奖励,致使寡妇守节陋习愈演愈烈。

旧时寡妇再蘸所受到的种种歧视和不公正甚至荒店的遭遇,实际上还是寡妇再蘸“非礼”观念在作祟。这也表明,一种旧的婚俗道德观一旦形成,并渗入人们日常的道德心理之后,是难以改变的。今天,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寡妇有改嫁的自由,但如果女人死了丈夫不守一段时间寡,则马上会遭到种种非议,这也表明更新旧的传统道德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中国婚俗与民族文化心理

男女两性的求爱、结婚过程,综合了当时当地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也受到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文化禁忌制度的制约。正因为如此,我们可透过“合香”、‘结发”与“闹新房”婚俗发现蕴含于其间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心理。

其一,关于“合香”与“结发”之礼。所谓合香,是指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后世通称饮“交杯酒”,以示新婚夫妇自此已结永好。据《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里,两盏以彩结连之,象征夫妇是联成一体的。饮讫掷盏于床下,一仰一合,象征天覆地载,男俯女仰,阴阳和谐,乃大吉大利之事.民间合晋之俗,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台香与入洞房连在一块儿。不管各地交饮方式如何不同,其寓意和心态都是一致的,表明合香之礼中所蕴含的结永好、不分离心态。这种情景,这种心态对

新婚夫妇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一定影啊。中国人在合香之礼后,常常还行“结发”之礼。结发礼周时即已盛行,不过时称合髻.到唐宋时仍然如此.合髻之时,夫妇同坐在床上,所以才有男左女右之分。不过,此礼行于首婚,再婚者不用.因此,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续弦等都不能用结发的尊称。故结发仪式,在古代婚俗中还包涵有非常庄严的意义。近世男女不行冠异之礼,婚礼上也不兴结发礼。但是,结发夫妻象征夫妇永不分离的美好含义,如同合香之礼一样,仍然得到多数人的肯定。

其二,闹新房与兴旺发家。“闹新房”是中国人结婚求喜庆、爱热闹心理的一个突出表现,而求喜庆心理的深层,更多的则是希求兴旺发家。

闹房之俗,相传始于晋代。但推其渊源,则在西晋之前汉时,新婚之夜,亲人在洞房窗外,窃听洞房内新婚夫妇的言语动静,俗语叫“听房”.如《汉书》载:“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听房之俗,以后逐渐演变为谑亲戏妇的闹房.闹房之俗行至唐代,越演越烈,不但男家亲属、,贺客宾朋都有戏谑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拦阻,品头论足,抚摩取笑,需索刁难.闹房之俗由上古演变至现代,已渐渐由个人而变成集体行为.

即便在现代婚仪中,还兴闹房.当然,闹房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热闹和欢愉,、而希冀发家的心理已经淡化。现代青年还通过闹房增进相互了解、融洽感情,闹房不仅带有社会交际的意义,还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故闹房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四、中国婚俗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婚姻方式的主体是包办婚,但是,这并不排斥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存在的自主选择婚.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艺术价值常常体现于两种对立的婚姻现象之中。包办婚与选择婚的冲突,是诱发艺术灵感的闪光点,是诗人、作家、画家讴歌自由恋爱、封建包办婚的富有艺术魅力的素材。对此,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两种婚姻形式的对峙。

婚姻的形式,就是嫁娶的方式。在婚俗演变的途程中,包办婚成了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形式,它盛行于汉族,同时也在其它少数民族中流行.然而,包办婚的盛行并不意味着选择婚的消失.包办总是相对于选择而言的.正因为有包办给千百万青年男女酿就的苦果,才有千百万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自由选择配偶的追求、憧憬,才有诗人、作家对白由恋爱的艺术描绘,真诚的讴歌.

第二,消融于包办婚之中的选择婚。

传统婚俗中的选择婚有两种形式:其一,虚假的选择。这是一种依仗权势、地位,违背一方(男方或女方)意愿的单向选择。皇宫贵族的选后、选妃、选妾等,就是这种虚假的选择婚。其二,真实的选择.这是一种体现了婚姻双方的意愿,自由恋爱、自我选择的婚姻,是一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流传于民间的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爱情故事,即是选择婚的范例。

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始终贯穿着一个传统的精神,即重人伦之道,也就是讲究忠、孝、节、义。渗透着这种传统思想的婚姻,必然具有“包办”的特征,是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式;选择婚只能成为一种副产品,消融于包办婚之中。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选择婚虽然只是一种附属的婚姻形式,但它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体现了婚姻当事人对包办婚的抗争,为自由恋爱、实现自主婚姻,进而实现自我意识、独立人格而奋年的精神,而且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观念纳入人类婚姻吏,预示着人类未来婚姻发展的样式。

第三,包办婚与选择婚的冲突,是诱发艺术灵感的客观机制。

从灵感学的视角看,创作灵感的来源与艺术的源泉是一致的。在关于婚姻爱情的艺术作品中,诱发作家创作灵感的客观机制在于现实的包办婚与选择婚的冲突。

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创作的《孔雀东南飞》、《红楼梦》等优秀作品,都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包办婚与选择婚的冲突,控诉、鞭策了包办婚,歌颂了选择婚。《孔雀东南飞》中的主角忠于爱情的坚贞态度,以死表现出对选择婚的追求及其理想价值,用爱情创造了人类婚姻关系中的真善美,使人们对爱情的真谛有了更敏锐的领悟.

今天,包办婚已成为历史陈迹.但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包办婚依然残存,与选择婚不时发生冲突。艺术家们仍然可以通过种种艺术手段对落后丑恶的包办婚给以揭露,对包办者的愚昧行径给以谴责,对选择婚给以充分的赞颂。

木文对于中国婚俗中传统文化的意蕴的揭示,只是初步的尝试。就中国婚俗与传统文化的种种关系而言,其中值得研究的课题还很多,诸如中国婚俗与中国古代“阴阳”、“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都有待进一步认真、系统的探讨.

女部汉字的文化内涵刍议

女部汉字的文化内涵刍议 摘要:文字是文明的展示也是文化的录存。文化内涵在汉字中的保存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种种偏差,对于汉字文化内涵的认知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历来专家学者们对于女部字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方面,没有对女部字所反映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传达出的关于女性的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作深入的探究。本文以女部字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注重客观文本资料,从中探求字义,查考文化渊源,认为不同感情色彩的女部字共同构成了丰富而特殊的女性文化,并从女性社会规范角度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女性社会社会规范文化内涵认知 汉字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沿用至今的文字系统,也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是对被观察事物进行艺术简化而逐渐演变形成的。因此,它保留了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承载着许多文化气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而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深层文化气息。因为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从未中断过,所以就保留了所承载文化的完整

性、一致性、可靠性和合理性。汉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正如李大遂先生在他的《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的:“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就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和男尊女 卑的烙印,如“女”部字。然而,历来人们对女部汉字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方面。很少有人把古老的文字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全面探讨女性文化的丰富内涵。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论是“贵”也好,“贱”也好,“尊”也好,“卑”也好,它们都反映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今天,我们研究女部字,应该注重挖掘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一种与女性有关的文化,我们称它为女性文化。而正是这些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女部字,共同构成了特殊而又丰富的女性文化。在今天推崇男女平等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女性文化发展的探索也日益加深。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拟从古老的文字学角度以“女性社会规范”为例来探究女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贞洁 在上古,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贞洁观在当时是很淡薄的。女子可以随便与任何一个男子偶居,而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男女之间的恋爱是很自由的,甚至是公开化的。《诗经》记载了许多自由恋爱的故事,如《氓》就是一个很好的

中西婚俗文化的差异 刘

中西方婚俗差异的比较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rriage Custom 摘要:婚姻是各民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婚礼是在公开场合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婚姻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一种仪式。通过对中西方婚姻婚俗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研究中西方婚俗的差异,还可以达到提高英语水平和开阔视野的目的。本文试着从中西方筹备婚礼,婚礼仪式,婚宴,婚服等几个方面对古今中外的婚俗进行简单的比较,研究,不尽研究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研究其某些共有特征。 关键词:婚俗marriage custom 婚俗习惯the manner of marriage custom 筹备婚礼prepare the wedding 婚礼仪式ceremony of wedding 婚宴礼服formal dress of wedding feasts 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s 引言 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人们的世界观及各种传统皆有很大的差异,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本文就中西方婚俗的差异做简单浅显的介绍。婚俗是一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这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指向标,它显示了民族群体的价值观、宗教观、爱情观、婚姻观,审美、民族心理等等,通过一个民族的婚俗,可以窥见该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文化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婚俗也各不相同,由此反映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中国婚俗有着许多的仪式。最早记载婚礼习俗的《仪礼》云:“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西方国家主要有4个程序,即建议,改姓,选期和举行婚礼。由于宗教、文化根源、婚姻观念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方婚俗的不同。在中国婚俗中,媒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婚姻当事人的青年男女却没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力,而且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平等现象也屡有出现。在西方,是牧师在婚姻中起作用,并且青年男女有合法的权力去选择自己的夫婿或妻子。当然中西方的婚俗也存在相同的地方。有关文化差异研究的学术论文成果也颇丰。如,韩芳《中西传统婚俗之比较》(《中国校外教育研究理论》2008期)、毕伟《浅析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 正文 一、婚俗习惯 (1)中国传统的婚俗习惯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

试论女部汉字的女性文化内涵

创优信通文化传媒甘肃站申明: 此文版权属于论文发表原杂志社,粘贴于此仅为交流,请勿抄袭转载。 以“婚姻”相关词语为例论女部汉字的文化内涵 [摘要] 文字是文明的展示,又是文化的录存。文化内涵在汉字中的保存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历来专家学者们对于女部字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方面,没有对女部字所反映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传达出的关于女性的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作深入的探究。本文以女部字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以女性婚姻为例选取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女部汉字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字] 女性社会婚姻文化内涵 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正如李大遂先生在他的《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道:“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1](p2)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就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和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今天我们研究女部字,应该注重挖掘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一种与女性有关的文化,我们称它为女性文化。 一、“女”字的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汉字“女”是这样解释的:“女,妇人也,象形。”[2](p719)在甲骨文里,“女”字形象交手于胸前而端坐的人形,这正是温柔贤惠的女子形象。古代女子一般不出门,其生活空间主要是在家中室内,闺阁之间,而交手端坐是其在室内的惯常姿态,故以此形态之人形来表示女子。我们也可以认为:甲骨文女字形象乳房高耸而跪坐的人形。因为乳房是女人最显著的生理标志,也是女子和男子最重要的区别,古人正是抓住了女子的这一显性生理特征,用以来表示女子。有的专家学者认为,甲骨文“女”字像面朝左跪着的人形,反映了女字在造字之初就表现了对女性的不歧视。这种说法就未免显得有些臆断了,这只能说是探索者的一种心理折射而并非造字者的最初意愿。因为在上古时代还没有出现凳子,人们所谓的坐,其实就是席地而跪。另外,甲骨文的女字其实也生动的

中国婚俗文化 (2)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中国婚俗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曾经出现很多不同的婚俗。在现代的中国.许多传统婚礼的习俗已经不再盛行了。不过近几年传统婚礼习俗在中国很多地方再次兴起,并且越来越吸引人们的视线。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various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vast land.In modem China,various traditional wedding customs and ceremonies were out of date. However,in recent years they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attractive. Wedding ceremonies have been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life matter both home and abroad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Three Letters and Six Etiquettes”we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in ancient times. Three Letters include a Betrothal Letter,a Gift Letter and a Wedding Letter.The Betrothal Letter is the formal document of the engagement,a must for marriage when the bridegroom presents the betrothal gifts(engagement).The Gift Letter is delivered to the bride's family and is a document necessary before the wedding,in which will be enclosed lists of the types and quantifies of gifts for the wedding. The Wedding Letter refers to the document, which will be prepared and presented to the bride's family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to confirm and commemorate the formal acceptance of the bride into the bridegroom’s family. The Six Etiquettes are namely: Proposing( A matchmaker discusses marriage with the potential bridegroom and bride), Birthday matching( the matchmaker will ask for the girl's birthday and birth—hour record to assure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potential bride and bridegroom),presenting betrothal gifts (Once birthdays match,the bridegroom's family will then arrange the matchmaker to present the betrothal letter,to the bride's family),the defining of an auspicious wedding day(the groom's family delivers appointment letter bride's side family) presenting wedding gifts(after the betrothal letter an betrothal gifts are accepted,the bridegroom's family will later formally send wedding gifts to the bride's family enclosing the Gift Letter),picking a wedding date(an astrologist or astrology book will be consulted to select an auspicious date to hold the wedding ceremony),and the wedding ceremony (The bridegroom departures with a troop of escorts and musicians to escort the bride). The modern wedding ceremony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activities which are held on the wedding day,but in ancient times “Three Letters and Six Etiquettes” included the marriage etiquette with a series of activities of matchmaking, engagement and the wedding ceremony.If the men and women did not follow the process,the marriage was then not acknowledged.In of these activities,wedding ceremony is the most over elaborate. It refers to the activity in which the bridegroom departures and escorts the bride to the bridegroom's home,the wedding ceremony begins. The historical books record the earliest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ceremony:On the early morning of the wedding day,the bride puts on the new outfit in a pair of red shoes after a bath in grapefruit water,waiting for a lucky woman to comb her hair.The bride will put on Feng Guan(phoenix coronet) in red silk bridal veil and listen to a married woman who tells her how to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特级教师徐珍华: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完全抛弃,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而要把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解释应该是古为今用的,所以对传统的选择主动权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上,能不能很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方面,这个责任也在我们自己。中国文化的内容都是相通的,我们现在学习它一定要融会贯通。 一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近代100多年来,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强大的物质文明来侵犯东方国家,整个亚洲地区除了日本之外,都先后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方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先后都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在政治上求得解放以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谋求自主和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一些国家在经济上也纷纷发展起来,得到了自主,80年代后开始振兴。随着经济的振兴,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之前,这些亚洲国家因为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缺乏信心,都有一种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倾向。可是当政治和经济恢复以后,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就开始有一种自觉。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政治与这些东方国家原有的文化传统有许多的不同。怎么调整、处理这些不同,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原来这些国家都想向西方学习,甚至想甩掉自己的传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总是和现代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辩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今天,西方文化的“熏陶”十分强烈,但我们传统的许多东西还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父债子还”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认同,他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因为整个中国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接受了这么多的西方文化后,整个社会氛围中大家还认同这一点?这源于一个基本的认同,就是生命是怎么来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思想中,生命是一个个体,无论是他的肉体还是灵魂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每个个体都跟上帝发生关系。虽然他也是父母生的,但那是上帝赋予他父母的一种责任,他和父母是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儿子跟父母都是兄弟姐妹,上帝给他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他有义务要把孩子养大成人。每个个体生命没有一个绝对的责任,而是大家共同对上帝负责,上帝为大家,人人为上帝,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贡献给上帝才有意义。所以,生时增加上帝的荣誉,死后灵魂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一辈子都做有损于上帝荣誉的事,死后灵魂就要下地狱。因此,西方文化中个人的价值是被突出强调的,个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生命。 另一种生命观以印度文化为代表。印度文化也强调人的生命是个体的,但是可以有多次,也就是有轮回的。这种轮回都是由神决定的,像婆罗门教讲是由梵天决定的。后来,佛教兴起后就批判婆罗门教由梵天决定人的命运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轮回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行为,即佛教术语中的“业”,包括身、口、意三业。身,就是身体,也可以说是行动;口,就是嘴巴,代表言论;意,就是思想。所以一个生命的生成以及这个生命的轮回都是由身、口、意三业决定的。如果他的“业”没有消掉的话,他的生命就永远轮回。这样的生命观也是个体自身的,和其他人无关的,只不过是他自己的“业”没有消掉,所以借助他的父母生下来,而跟他的父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两种生命观中,生命都是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其他个体的问题要由其他个体自己解决,跟“我”这个个体没有关系。但是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个族类的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

从汉字看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以《说文解字》女部字为例

西江月
文化语言
2013 年 5 月上旬刊
从汉字看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
— ——以 《说文解字》 女部字为例
广东广州 510006) (华南师范 大学文学院,

宋海群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说文解字》中女部部分汉字,即涉及到妇女三从
家内,实实在在地沦落 为“ 第二性” 。 这种定位经由 后来的 儒家 所肯定、维 护并进行了众 多的论证 ,绵延数千年,甚至影响到 现当代社会。 这一变化我们 可以从 “女”字的形状 看出来 。 “女” 字, 甲骨文作: 金文作: , ,展示的是女子两手交叉于 胸前,屈膝跽坐的姿态,此种 形象 ,金文作: 。李孝定:
四德的女部字进行分析, 从中探讨以儒学为主流的古代社会对妇女的定位和 要求等。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女部字;三从四德 汉字是汉民族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换言之, 汉字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以特定阶段的文化 意识, 也必然会渗透到汉字的构造和应用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以 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在学术史上有 着崇高的地位。它一方面为我们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提供线索,另 一方 面也是一部记录历史文化知识的 珍贵典藏 。 在《说文》中女部字有 238 个,重文有 13 个,新附 文 7 个, 共计 258 个。一个“女”字统领 以下 257 字,然后根据语义,分门别类如下: 1. 关于女子“姓氏” ,共 11 字,占总数 4.6% 2. 关于女子“婚姻家庭” ,共 16 字, 占总数 6.7% 3. 关于女子“容貌品性” ,169 字,占总数 71.5% 4. 关于女子“亲属称 谓” ,共 17 字, 占总数 7.1% 5. 关于女官女奴,6 字, 占总数 2.5% 6. 关于女子“名字 ” ,18 字, 占总数 7.5% 鉴于本文的针对性,在 此仅仅涉及前四类 。 历史是以男性 为中心的, 女性观主 要指的是 处于主体 地位的男性对女性 的认识、看法 。在中国 漫长的几千年思想 史中,儒家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 从特有的宇宙论、社会 关系以及政治、经济 的视角出 发确立了 一整套“女人 是什么” , “如 何做女人”的思想体系和行 为准则,我把这称为儒家女性观。
i
尽显古代女子 身份地位的卑微 , “屈而 自处,活画其柔顺 而服从” 。同时 ,这 也反映出了男女分工 。 “男”字,甲骨文作: “夫男女之别于文字之形体上殊难表示,固就男女工作之差异 以为区别 ,女 盖象两手所操 有作之形,女工之 事多在室 内。男则以 力田会意,男耕女 织有 所专司,故制 字以见义。 ” iii
二、女人是什么:男人眼里的女人——三从
(一)女人应为男人的附庸,处于顺从地位 从“婦” 、 “嫔 ” 、 “如” 、 “娽”等 字可以看出女性的 顺从。 婦: 嬪: 如: 娽: 《说文》 : “服也。 从女持帚灑掃也。 房九切〖注〗 , 古文婦 。 ” 《说文》 : “服也。 从女賓聲 。 ” 《说文》 : “从隨 也。从女从口 。人 諸切〖注〗徐鍇曰 : “女子从 《说文》 : “ 隨從也。从女彔 聲。力玉 切”
父之教,从夫 之命,故 从口。會 意。 ” 以上这些女部文字许慎 都解释为“服从、顺从”之意,这足以 看出当时 由于男女分工 后, 男人在 体力上的 优势成为 了驾驭女性的资本 而掌握了 话事 权,女性在体 力方面的 欠缺而只 能依附于男性。这就 是女子的 三从:在 家从 父, 出嫁从父, 夫 死从子。 女性从一出 生到老死都 必须服从于她身边 的男性 , 这样才能成为 乖女、贤 妻、良母 、孝媳、 贞妇。 再看看在古代 家庭拥有 较高地位的“妻 ” 。 妻: 《说文》 : “婦與夫 齊者也。从女从 屮从又 。又,持事,妻職也。 ” 表面上看, 妻 子与丈夫 在家庭中 的地位是 相等的,看齐的,所以许慎说 “又 , 持事,妻 职也。 ” 在家里管理家 务事和大小奴 隶是妻 子的本 分。 但这只 是名 分上的, 夫妻间 实质上的地位是“ 夫为妻 天” ,这可 以从夫妻的 另一个称呼 “夫妇”可以 看出, “ 夫”始终位 于“妇”前 。 《白虎通·嫁娶》iv认为“夫 ” 和“妇” 字音背 后就含 有尊 卑贵贱 之意 : “夫妇者, 何谓也 ?夫 者,扶 也, 以道扶接 也。妇 者,以 礼屈服。 ”可见 ,在儒家的观 念里, 妻服 从夫是 妻的 本分。 再来看看“妾 ” ,按理说既然 妻要服从于夫,那么 妾岂不得惟命是从了。 : “ 辠女子 ,給事 之得接於 君者。从女 。 《 春秋》云: “女 妾: 《说文》 ”妾,不娉也。 ”这里说“妾”是“有罪的 ” ( “ 辛” , “罪”的本 字) , 爲人妾。 跟童、仆一样 都是古代 的奴隶,而 到了东汉许慎的年 代,妾已 经不是女性奴 隶的意思,但 其在家中 的地位与 奴隶无异 。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 : “盖 妻子从女,上象 发加笄形。妾 则从女,上加 头饰。其意相 同。初无地位上之 差别。许 君之训 盖后起 之义,不足 以语殷 制也。 ”李孝定说许慎是误解 了妾 的本义,可是许慎的误 解恰恰是 受到当时 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从而我们可 以更加清楚认 识到妾在 家中如同 奴隶的卑 贱地位, 妾 要承受来 自夫和妻 双方 的压迫地位, 这也反映 出东汉儒 学确立统 治地位后对女性尊 卑地位的 限定。 (二)男人对女人是鄙夷的 《说文》里许 多从女之字都带有 贬义,如: 奸: 《说文》 : “犯婬 也。从女从干,干 亦聲。古 寒切” 姦: 《说文》 : “私也。从三女 。 ” “从 三女。三女爲? 亦三女爲 姦。是 以君子遠色而 貴德 。 ”v 嫖: 《说文》 : “ 輕也。从女 聲。 ” 婪: 《说文》 : “貪 也。从女 林聲 。 ”
而在儒家所形成的女性观中,三 从四德 ii 的妇女道德标准是核心部分。
一、女姓文字到“女”字反映出妇女社会地位的转变
相对于历史上 任何一个 时期来说, 妇女在 母系社会 中可谓是崇高的。 《吕 氏春秋? 恃君览》中有“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 处。知母不 知父,无 亲戚兄弟夫妻 男女之别 ,无上下 长幼之道 ” ,而且 许多古老 的姓氏也 多从女 。 如: 姞: 嬴: 妘: 姺: 娸: 《说文》 : “黃帝 之後百姓 ,后稷妃 家也。从女吉聲。 巨乙切” 《说文》 : “少昊 氏之姓也。从女羸省聲。以成切” 《说文》 : “祝融 之後姓也。从女云聲。籒文 妘从員。 王分切” 《春秋傳》曰: ‘商 《说文》 : “殷諸侯爲亂,疑 姓也。从女先聲。 《说文》 : “人姓 也。从女 其聲。杜林說:娸 ,醜也。 去其切” 左边为“女” ,右边为“生 ” , 《说文》解说为“人所
有姺邳。 ’所臻切 ” 来看看“姓” :
生也。古之神 聖母,感天而生子 ,故稱天 子。从女从 生,生亦 聲。 《 春秋傳 》 “ 天子因 生以賜 姓 。 ”息正切〖注〗古 文姓 。 ”由 此可见 ,在 氏族社会, 曰: 女性的地位来 源于先人对女性生 育的崇拜 。这说明 人类的“姓”来源于人类 自身的生育。圣 人如伏羲、大 禹等,均由母 亲感天而 生,均只知有 母,所以 “天子因生以 赐姓” 。一母所生聚为一 姓, “姓”成为 家庭的标 志。古代 常以 所居之为家族的姓氏 ,如“ 姜”姓 ,是因“ 神农居姜水” ; “ 姬”姓 ,是因“黄 帝居姬水”等 。地名也 因生育的 关系,大 都添加“女”旁,因 此远古时 男性 不称姓只称氏 。 随着国家的出 现,父权制开始取代母 系制。周朝建 立后,以“周礼”为 代表的社会性别制度建 立, “男女有 别” , 开始形成 了性别分 工和婚姻 制度。 婚姻、宗法、 家族等一系列的礼制与伦常 将女性定位和规范 在从属、 卑下、
(1990-)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主要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学。 作者简介: 宋海群 , 女, 广东肇庆人,
· 178 ·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符号

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命,而其中优异者,乃成神灵之物也。观乎生命之世界:海天辽阔,大地广博,山河之壮,江湖之美,日月所照,风雨施惠,寒暑变化,刚柔相胜,云雷之动摇,沼泽之孕育,如此荡荡乾坤,万物兴矣,天下生态之情状可见矣。森林草原,泉石幽谷,各有其能;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各有其宜。然而,面对繁茂复杂的生命现象,如何才能把握其要领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察予以探讨,并阐述其思想主张和精神宗旨。古人对生命的观察有自己的特点:全面总结生命的现象,扼要提炼出生命的符号,揭示生命的内涵,探讨生命的意义,完善人生的境界。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特殊成就。古人注重“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而“物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对“物象”的观察结果表示为文字符号,如“阴阳”、“八卦”、“龙凤”等。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象”是生命的符号,是从特殊的角度观察生命的结果,就象《周易》中的“卦象”,具有模型和示范的科学意义。这些生命的符号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我们将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生命现象的整体把握;2、对植物界的把握;3、对动物界的把握;4、对微生物的把握;5、对人体的把握;6、对生理现象的把握;7、对心理现象的把握;8、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把握;9、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10、对天地宇宙的把握。 一、木——生命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模式。以“生死观”来考察生命定位:生为阳,死为阴;生命现象属阳,非生命现象属阴。具体分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因子,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是“水”、“木”、“火”、“土”、“金”,其中“木”是生物因子,其余都是非生物因子。问题是:为什么在“五行学说”中要用“木”来代表地球上的生物?汉字“木”的本义是草木发芽的状态,用她来表示生命的基本性质和生物的基本状态是一个独到的见识。“水”是五行之源,“火”是五行之化,“木”是五行之德。水生木,木生火,很能反映出生命的起源和性质。“生命”是有“性情”的自然现象:以“木”来说,其“性”为“曲直”(适应性),其“情”则“条达”(灵活性),反映了遗传变异和代谢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芝草花木、瓜果蔬菜、五谷食粮。人类的衣、食、住、行,大多依赖于植物:五谷为养,瓜果蔬菜为辅,芝草花木为药,是人生之必需也。(注:灵芝、菌菇寄生于植物,放在植物类讨论)。米、麦、谷、粟、稷、黍、豆(菽)等概念中,谷和稷为重要,而代表国家的“社稷”(“社”为宗庙,属于精神文化;“稷”为粮食,代表物质生活)就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只有植物(稷)而没有动物呢?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意义的植物列举出来,看看说明了什么问题。桑、麻、棉,为衣裳;“人参”入药是珍宝。“瓜果”是两类植物的分类,桃、梨、李、杏、枣等众多果类中,“桃”的文化意义最为特殊,为什么?“投桃报梨”、“琼瑶木瓜”、“寿桃”、“仙桃”……说明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偏爱。“灵芝”是仙草的杰出代表,为什么古人那么钟爱她呢?中国古代花木观赏有“四君子”:梅、兰、菊、竹四类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修身养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松、柏、桂、梧桐都是有“仙气”的树木,松、柏象征长寿,桂花荣登月宫,凤凰“非梧桐不落”。至于春、夏、秋、冬四季的象征花卉:“桃”、“荷”、“菊”、“梅”各以其性成为“四时之花”。另外,花王“牡丹”以雍容华贵的气质出名,而“茶花”、“月季”、“海棠”、“蔷薇”、“杜鹃花”……瓜果类有葡萄、枳、柚、枸杞、枇杷……木本植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以下是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 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

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代表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儿女的热切期盼,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当代中国的时代旋律和精神旗帜。中国梦有着十分深刻的丰富内涵,这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第一、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只有成为强国,才有实力和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需要把握世界主题,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筑世界一流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要提升国际政治地位,在参与全球事务中大有作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以全球视野扩大“中国创造”,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人才强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广纳天下英才。 第二、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民族振兴主要是民族精神的振兴。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民族精神还是标志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源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中,孕育和凝结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基本特征的民族精神。在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重振民族精神,对民族振兴何其重要,何其紧迫。 第三、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的聚集点,也是实现梦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民生的改善与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人们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梦是强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我们的国家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努力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前提是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

_说文解字_女部字与中国古代妇女文化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说文解字》女部字 与中国古代妇女文化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07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李 清张艳青 摘 要:《说文解字》不仅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字书,而且它所包含的古代文化 也是气象万千。通过对《说文解字》女部字的研究可以洞悉到古代妇女生活的蛛丝 马迹。本文通过对《说文?女部》238个女部字的分类,结合段注及相关文献典籍, 系统的阐释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说文解字》 妇女 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本文试通过对《说文?女部》中238个字的详细分类结合段玉裁的注释,在具体的文献语言中对词语的运用进行考证,进而挖掘词义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文化信息,较为客观地阐述出中国古代妇女文化的“云崖水痕”。 一、《说文解字》女部字的分类 《说文解字》(以下称《说文》)全书共收字9353个,分为540部,其中女部字238个(除去重文),占2.5%左右。其分类情况如下: (一)表示姓氏、字的: 《说文》中表示姓氏和女性人名用字的共有30个。“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姶,女字也。”等等。 可归入此类的还有:“姺”、“妘”、“姞”、“嬴”、“姬”、“姚”、“妫”、“妘”、“娸”、“媊”、“娲”、“娀”、“嫄”、“嬿”、“妸”、“媭”、“婕”、“妤”、“孁”“嫽”、“妀”、“妵”、“奺”。 (二)表示婚姻、生育、女性生理特征的字: 《说文》中表示古代婚姻状况的字有12个。“媒,谋也,谋合二姓也”;“媾,重婚也”等。与婚姻义有关的还有:“娶”、“嫁”、“婚”、“姻”、“妻”、“妃”、“妁”、“媲”、“娉”、“妇”。 《说文》中表示生育的字有7个:“妊”、“娠”、“媰”、“嬔”、“嫛”、“婗”。 另外,还有两个字表示女性生理特征:“婥”、“姅”。 (三)表示称谓的字: 《说文》中共有18个表示称谓的 字,其中表示一般称谓的有5个,表示 亲属称谓的有13个。 1、表示一般称谓的,如:“妪”、 “媪”、“姁”、“姎”、“奼”。 2、表示女性亲属称谓的,如:“姊”、 “嫂”、“妹”。 另外,还有几个表示亲属称谓的字 意义与现代的称呼有所不同,“娣”、 “媦”、“姎”、“姪”、“姨”、“妣”。 (四)表示女性饰物的字: 《说文》中有3个字是表示女性饰 物的,即项饰,耳饰等琐屑之物。如: “妓”、“姕”、“嬰”。 (五)表示外貌或者品质的褒义 词: 《说文》中表示外貌和品德修养的 字共有71个。 1、其中表示容貌、体态,和举止 的字有57个,如:“媚”、“媌”、“嫿”、 “婠”、“娃”、“妩”、“媄”、“姣”、 “好”、“姝”、“姛”等。 2、表示德行、修养的字有14个, 如:“娓”、“妟”、“妌”等。 二、《说文》女部字中蕴涵的文化 现象 (一)反映出古代姓氏的起源。 据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 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代表有 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当时妇女执 掌部族大权,只有妇女才有姓。《说文》: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 子,故曰:‘天子’。因生以为姓。” 在《说文》表示姓氏的字中,“姜”、 “姬”是最古老的姓,古代姓氏均因“母 之所居”而得,如“黄帝母居姬水,因 以为姓”。 《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 万物者也”;“媊,甘氏星经曰:‘太 白上公妻曰女媊,居南斗食厉”,天下 祭之曰明星。’”甲骨卜辞中被祭祀的 神祗名字也有很多,如:“婋”、“娥” 等。这些被当作神祗祭拜的对象均为女 性,姓氏中大量的女部字说明了在母系 氏族社会中女性占有尊贵的社会地位。 (二)反映出古代妇女在婚姻、家 庭中的状况。 1、《说文》中反映出来的婚姻制度: (1)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民知 母不知父”,当时社会通行群婚的习俗。 所谓“群婚”,就是一个女子可以和多 个男子保持夫妻关系,男子不承担家庭 责任。群婚习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 记载。我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泸 沽湖镇也依然保持这种古老的婚俗。 (2)氏族社会末期,部落内部禁 止族内婚,这造成许多成年男子去其他 部落抢夺女子为妻,这就是掠夺婚。《说 文》中“娶”、“婚”、“妾”等字反 映的正是掠夺婚的遗迹。 “娶,取妇也。”段注:“取彼女 为我之妇也”。“婚,妇家也。礼娶妇 以婚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张 舜徽《约注》:“古娶妇必以昏时者, 当缘上世有劫掠妇女之风,必乘夜昏人 定时取之,以避寇犯也。” (3)随着男性经济地位的不断加 强和巩固,女性可以被当作商品一样买 卖。对于这种婚姻制度,《说文》中有 记载:“妃,匹也。”段注:“匹者, 四丈也。四丈而两之,各得二丈。夫妇 2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