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至2018苏教版必修五学案 专题三文本12报任安书节选

苏教版-语文-高二至2018苏教版必修五学案 专题三文本12报任安书节选
苏教版-语文-高二至2018苏教版必修五学案 专题三文本12报任安书节选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曩.者()(2)剖.符丹书()

(3)倡.优() (4)诎.体受辱() (5)槛.阱() (6)暴.肌肤() (7)圜.墙() (8)赭.衣()

(9)缧绁

..() (10)膑.脚()

(11)稽.首() (12)剌.谬()

二、词语理解

1.解释加点的词

(1)司马迁再.拜言:

(2)意气勤勤恳恳

......:

(3)若望.仆不相师:

(4)请略陈固陋

..:

(5)阙然

..久不报.:

(6)幸勿为过.:

(7)流俗之所轻.也:

(8)不与能死节者比.:

(9)特.以为智穷罪极:

(10)卒.就死耳:

(11)用.之所趋异也:

(12)积威约之渐.也:

(13)具.于五刑:

(14)审.矣,何足怪乎:

(15)殆.为此也:

(16)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17)恨.私心有所不尽:

(18)鄙陋没世

..:

(19)仲尼厄.而作《春秋》:

(20)不韦迁.蜀:

(21)发愤

..之所为作也:

(22)以舒.其愤:

(23)仆窃不逊

..:

(24)网罗天下放失

..旧闻:

(25)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26)曼.辞以自饰:

2.通假字

(1)其次关.木索:

(2)被箠.楚受辱:

(3)其次剔.毛发:

(4)见狱吏则头枪.地:

(5)及以.至是:

(6)及罪至罔.加:

(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10)则仆偿前辱之责.:

3.一词多义

(1)通?????

通.

邑大都: 通.古今之变: 通.

其狂惑: 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

(2)重????? 古人所以重.

施刑于大夫者: 重.为乡党所笑: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

之以修能: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

(3)胜?????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

记: 沛公不胜.桮杓: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4)望?????

若望.

仆不相师: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则无望.

民之多于邻国也: 外与天际,四望.

如一:

(5)厥??

?

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

4.虚词归纳

(1)为?????

难为.

俗人言也: 重为.

乡党所笑: 为.

十表,本纪十二: 故士有画地为.

牢:

(2)以?????

仆以.

口语遇遭此祸: 今少卿乃教以

推贤进士: 退论书策以

舒其愤: 重为乡党所笑,以.

污辱先人: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5.古今异义 (1)意气..①

勤勤恳恳....②

古义:

今义:

(2)素所自树立

..使然也

古义:

今义:

(3)念父母,顾妻子

..

古义:

今义:

(4)何至自沉溺

..缧绁之辱哉古义:

今义:

(5)唯倜傥非常

..之人称焉古义:

今义:

(6)下流

..多谤议

古义:

今义:

(7)仆以口语

..遇遭此祸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

..走司马迁再拜言:

(2)倡优

..所畜:

(3)太上不辱.先:

(4)曷足贵.乎:

(5)且勇者不必死.节:

(6)韩非囚.秦:

(7)故略陈固陋

..:

四、特殊句式

(1)流俗之所轻也:

(2)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4)文王拘而演《周易》:

(5)韩非囚秦:

(6)下流多谤议:

(7)重为乡党所笑:

五、语句翻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文:

(2)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译文:

(3)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译文:

(4)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文: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文:

(6)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译文:

(7)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译文:

六、名言警句

1.文本名句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文外名言——作者名言

(1)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2)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3)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4)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5)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为下。

(6)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7)不识其人视其友。

(8)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

(9)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0)酒极则乱,乐极生悲。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继承父业,任太史令,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 3 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展示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文体知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

1.脉络梳理

2.初读感知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称这封回信“通篇一个辱字”。请你围绕“辱”字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

答:

1.课文第3段是如何表现作者的忧愤情感的?

答:

2.找出第4段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答: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请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并概括。答:

4.《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绝命之作。任安给他写信请求荐举那么久了,他不回信,偏等到任安被打入死牢一切都不可挽回时,他才回这封信,而这封信并不是对任安有什么交代,而是交代了自己的遭遇及心灵隐秘,你感到奇怪吗?司马迁究竟想借这封信传达什么呢?

答:

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的选择,你怎么评价?

答: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报任安书》表达了司马迁为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运用示例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谏烈之臣,但他选择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与日月争光的鸿篇巨著。有一个流传的“退麝临岩”的故事,当麝鹿被猎人追赶至岩边时,麝鹿会将麝香取出,还与大地。司马迁隐忍痛苦,开后世史书之先河,无异于将自身宝贵的“麝香”交还给中华文化。

2.课外素材

恒心才能铸就辉煌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6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0年。

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

点评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持久的恒心。所以,巴尔扎克说:“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没有一直求索的决心,是不能成就一番伟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的。

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①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②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③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④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即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⑤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⑥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思悟要点

①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开篇用渲染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压抑和沉闷,为全文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②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

提示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用词简练、细致,再现了当时司马迁的艰难处境,同时顺接第一段的压抑、沉闷的氛围,为下文的发展做铺垫。

③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提示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司马迁对“择生”还是“择死”的心理描写。

④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写出了司马迁的正直,秉笔直书的脾性是他一以贯之的精神,这为下文司马迁做出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⑤这里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心理描写。揭示了司马迁最后抉择的原因和动机。

⑥这里的引用有什么作用?

提示概括了司马迁的人生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的讴歌和赞扬。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一、

(1)nǎnɡ(2)pōu(3)chānɡ(4)qū(5)jiàn(6)pù

(7)yuán(8)zhě(9)léi xiè(10)bìn(11)qǐ(12)là

二、

1.(1)表示又一次(2)指信中情意恳切。意气,情意。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3)怨恨,抱怨(4)指固执鄙陋的意见(5)缺失的样子。这里指时间隔了很久/回复(6)责备(7)看不起(8)相提并论(9)只是(10)终于(11)因为(12)逐渐(13)身受(刑械)(14)清楚明白(15)大概(16)界限(17)遗憾(18)终结一世

(19)遭受困厄,指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困厄(20)迁居(21)抒发内心的愤懑(22)抒发(23)不自量力(24)散失(25)考察/规律(26)美饰的

2.(1)同“贯”,套上(2)同“棰”,杖(3)同“剃”,剃光

(4)同“抢”,撞击(5)同“已”,已经(6)同“网”,法网(7)同“磨”,磨灭(8)同“抵”,大都(9)同“佚”,散失(10)同“债”,指下狱受腐刑

3.(1)动词,畅通,没有阻碍/动词,通晓,精通/动词,抒发/普遍(2)动词,不轻易/副词,表程度深/动词,加上/量词,层(3)副词,尽,全/副词,禁得住/动词,胜利/优美的,这里作名词,优美的景致(4)动词,怨恨,抱怨/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动词,希望/动词,看(5)副词,才/代词,他的

4.(1)介词,向/介词,被/动词,写作/动词,当作(2)介词,因为/介词,用/连词,来/连词,以致/连词,因而/动词,当作

5.(1)①古义: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②古义:诚恳的样子。今义:勤劳而踏实。(2)古义:立身于世。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3)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古义:陷身。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5)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属性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6)古义: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下游;指卑下的地位;卑鄙龌龊。(7)古义:说话。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三、

(1)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对自己的谦称

(2)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那样(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4)形容词作动词,尊重(5)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6)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7)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四、

(1)被动句,省去了“为”,“为……所”表被动

(2)判断句,“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3)被动句,“于”表被动(4)被动句,“拘”,被拘之意(5)被动句,“囚”,被囚之意(6)无标志的被动句

(7)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五、

(1)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2)古今一样,哪里有不受屈辱的呢?

(3)由此说来,勇怯强弱都是形势所造成的。

(4)我所以忍耐着苟活下来,陷身于污秽的监狱中而不死去,是因为我遗憾内心想做的事尚未完成,如果平庸地死了,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彰明于后世。

(5)古时候富足尊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唯有卓越特出的人能受到后人的称道。

(6)草创未完,恰逢这起灾祸,我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极残酷的刑罚而没有怨恨的表示。

(7)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整体感知

2.“辱”字一以贯之:第3段——极辱之痛、辱之根源,第4段——极辱之势,第5、6段——忍辱之力,第7段——忍辱之难。

基本路径:①(常人)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前贤)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先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课堂互动

1.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屈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

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表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屈辱的遭遇,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按程度由浅入深地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2.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表明作者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3.关键语句:(1)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而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地歌颂了这些古代的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了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总结:司马迁受腐刑,忍辱苟活,是为了著书,是为了使自己的名字因文章而垂于后世,是为了一洗前辱;由于自己身遭腐刑,已不可能“推贤进士”,那样做只能自取其辱。4.(1)不奇怪。因为司马迁这封写给狱中死囚的信定会被狱吏上交,所以,这封信是写给汉武帝的!

(2)他要对汉武帝进行控诉,而后世的所有读者,都将做他的目击证人——他控诉汉武帝对他的迫害,他也对之报以轻蔑的哂笑:我,司马迁,以一个人的、个体的微弱的力量,顶住了庞大的体制及国家的机器给我的一切压力,完成了《太史公书》的创作。

延伸探究

(示例一)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他的“择

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

(示例二)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保证我们的一生波澜不兴,倘若有一天我们在命运的急转弯处突遭风刀霜剑,突遇毒蛇猛兽,我们能否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奋斗,愈挫愈勇,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能坚韧地爬行呢?司马迁不仅留给了中华民族一部《史记》,更用自身的经历和对于生死、人生价值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示例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不惧怕死,但是他们常常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隐忍、顽强地活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重于泰山的死与坚忍刚毅的活同样是杰出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