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Biosphere: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

Population: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Community:栖息在同一地域中所有生物的复合体。

Ecosystem:指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Ecological Pattern: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非随机性

Process:产生格局的原因

Scale:某一现象(格局)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Spatial scale (空间尺度)Temporal scale(时间尺度)

Heterogeneity:环境条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非均匀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空间异质性)Temporal heterogeneity(时间异质性)

Scaling: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或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变化规律Scaling up(尺度上推)Scaling down(尺度下推)

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要素

key factor: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判别: 因子间的关系,对生物的作用limiting factor:在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综合作用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而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那么这种因子就不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如果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而且这种因子又易于变化,那么这种因子就很可能是限制因子

Acclimation:自然环境条件或实验条件下生物调整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

Ecotype: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遗传分化后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life form:不同生物种长期适应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而在形态外貌上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life form spectrum:某一地区或某一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比率关系。通常用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占所有植物数量的百分比表示。

growth form:可看做生活型的一类分类方法,多以茎的形态为第一区分标志,再遵从叶和分枝等形态细分。

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从而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形成相同的生活型

divergent adaptation:指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从而形成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产生不同的生态型

ecological amplitude: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phenotypic Plasticity: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表型的能力或现象。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起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的量。

law of toleranc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被植物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与呼吸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light saturation point: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继续增加时的光照强度。Photoperiodism:生物对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周期性反应。

long-day plant:日照长度超过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short-day plant: 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

intermediate-day plant: 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day neutral plant: 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modular organisms:合子发育成幼体后,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可以通过其基本结构单位的反复形成而得到进一步的发育

unitary organisms:一个合子经过发育成熟后的生物体,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数量在整个生命阶段保持不变,它们只存在大小不可逆转的增长,在形态结构上保持高度的稳定Clonality: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自发地产生与亲代遗传结构相同的新个体的能力或习性

clonal growth:生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营养生长产生具有潜在独立性的个体的过程,包括营养生殖、分裂生殖、出芽生殖

clonal plants:也称为无性系植物

guerilla clonal plant:同一基株的分株间的距离较大,分株的分布比较离散

phalanx clonal plant:分株的间隔较小,分株呈密集状

clonal plasticity:间隔物长度、分枝强度和分枝角度的可塑性

clonal integration:克隆植物分株常常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互连接,相连分株间存在的物质(光合产物、水分和养分等)传输和共享.

foraging behavior:有机体在其生境内获取必需资源的活动中的搜寻或分枝过程。intraclonal division of labour:: 克隆植物的相连分株,为有效获取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地上(如光照)和地下资源(如水分和养分),伴随克隆内资源的相互传递(共享)而实现的分株形态和/或生理等的功能特化,称为克隆内分工,简称克隆分工或分工。

二、简答论述

1.“生态学”的概念由谁提出的?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aeckel)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定义: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Haeckel, 1866)。

2.全球生态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1)1/3-1/2的陆地表面被人类活动改变

(2)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总量上升30%

(3)人工固N量已经超过了天然固N总量

(4)地表淡水使用量超过了可使用量的50%

(5)近2000年来,地球1/4鸟类已经灭绝

(6)近2/3海洋渔业资源已经捕捞殆尽

3.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特点是什么?

(1) 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生态系统、分子生物学

(2) 研究手段的更新:现代化系统分析,现代科学技术(3S、同位素、生态建模、计算

机分析)

(3) 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

4.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按生态因子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分: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dependent factor): 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生态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independent factor):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生态因子

(1) 综合作用

生物是所有生态因子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个生态因子间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例如:人为砍伐森林→森林生物消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光照增强→湿度下降→温度变幅增大

(2) 非等价性

主导因子(key factor): 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因子

判别: 因子间的关系对生物的作用

(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质的不可代替性: 一个生态因子的缺失不可有其它生态因子来代替

量的可补偿性: 数量不足时,可由其它因子调剂和补偿

(4) 阶段性作用

生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

(5) 直接性和间接性

直接作用因子:光、温、水、CO2、O2等

间接作用因子:海拔、坡向、坡度、经纬度等

5.耐受性限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影响耐受性范围的因素

①生态因子的性质

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性差异较大

②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③物种间的竞争

④物种的生长发育阶段与环境条件

繁殖期对环境的耐受性范围比正常活动时窄

休眠期对环境的耐受性范围比正常活动时宽

⑤驯化

驯化(acclimation):自然环境条件或实验条件下生物调整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6.地球表面光照变化的一般规律?

光质光照强度日照时间

纬度增加短波↓↓夏↑冬↓

海拔增加短波↑↑↑

地形南坡>平地>北坡

年变化夏短波↑↑↑

冬短波↓↓↓

日变化中午短波↑↑

早晚短波↓↓

植物群落内红蓝↓绿↓↓↓

水体中红蓝紫↓绿↓↓

7.光谱成分的主要生态意义?

a)红橙光:植物光合作用吸收量最多(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b)蓝紫光:利于植物合成蛋白质和脂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

c)紫外光(短光波辐射):抑制植物茎的生长,使植物矮化,促进植物花青素的形成

对动物有杀伤致癌作用

d)绿光:生理无效光,被植物叶片透射或反射,只有深水藻类能有效利用。

e)红外光(长波辐射):促进植物生长,增温效应———遥感应用。

光质对动物的作用尚不太清楚,只知一些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灵长类哺乳动物色觉很发达。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为避光反应

f)红光-远红光比率(red to far-red ratio):改变植物的形态建成,降低该比率可以引

发植物的(避阴反应(shade-avoidance)比如直立茎节间伸长、叶柄伸长等植物吸收大量的红光,因此,当植物存在时,红光和远红光比率降低,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弱

8.植物对光照强度适应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价值?

阳性植物(heliophyte, sun-form plant) 松、桦、杨柳、槐、蒲公英

阴性植物(sciophyte, shade-loving plant) 云杉、冷杉、人参、三七、海桐、莽草

中性植物

9.如何利用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控制花期?

长日照植物(long-day plant):人工延长光照时间可使其提前开花

短日照植物(short-day plant):人工缩短光照时间可使其提前开花

10.解释春化作用和有效积温,并说明它们对生产的指导意义

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经过低温过程才能开花或增强开花能力的作用

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 生物在某一发育阶段或整个发育期高于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昼夜温度之和

K=N(T-C)(K为有效积温,N为时期(天数),T为日平均温度,C为生物学零度(温带5℃,亚热带10℃,热带18℃)

11.温周期现象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sm): 生物生长发育与昼夜温度变化同步的现象对植物的影响:促进种子萌发—变温处理难发芽种子,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品质增强抗性

12.物候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物候(phenology):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气候条件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育节律

13.植物对低温适应的方式各有哪些?

冻害的原因/机理,原生质失水,冰融过速,蛋白质沉淀,原生质机械损伤

?形态适应(morphological adaption)

保护物:油脂、鳞片、木栓层、蜡粉、密毛

植株体:矮小—匍匐、垫状、莲座状

越冬方式:种子、块茎、块根、鳞茎、落叶

?生理适应(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原生质特性改变—水分↓,糖类、脂肪、色素↑

吸收更多的红外线—花青素、胡萝卜素↑

及时转入休眠—质壁分离、脂类覆盖原生质

生长减弱—酶的分解大于合成、渗透压增加

14.简述植物对高温适应的方式和作用

危害:蛋白质变性——干切、皮灼,有毒物生成——含氮化合物合成受阻,饥饿现象——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蒸腾失水——水分平衡失调、萎蔫

?形态适应

绒毛、鳞片、白色皮、革质叶——反光

叶片垂直排列或折叠——减少光吸收面积

木栓组织增厚——隔热

?生理适应

糖、盐浓度增加——降低细胞含水量

蒸腾作用旺盛——增加散热

反射红外线——避免增温

15.试述水分的一般生态作用

水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

水是生化反应的溶剂

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水能调节温度

水可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

16.水分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哪些影响?

植物生长对水分的要求有最高、最适、最低3个基点

干旱——植物萎焉

水涝——根系缺氧、窒息、烂根

生长季内的降水能促进植物生长

花果期的阴雨连绵对植物授粉受精不利

种子萌发必须吸足水分

17.森林区与草原区的年降水量界限是多少?

一般认为年降水量400mm是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但亦受蒸发和补充水源的影响18.水生植物的特点是什么?

水生植物

?具发达的通气组织

?维管不发达,以增强弹性和抗扭曲能力

?叶片呈带状、丝状或极薄,利于采光、吸收CO2和无机盐

?细胞具渗透调节能力

19.旱生植物的形态适应方式有哪些?

?根系发达,地上部分10-20厘米,根深可达20-30米骆驼刺

?叶片缩小,退化,茎光合作用仙人掌

?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可贮水10吨以上仙人掌猴面包树

?气孔下陷,覆盖有气孔毛夹竹桃(旱生)

20.试述动物对干旱适应的途径与方式

?形态适应

昆虫—几丁质体壁气门瓣紧闭

两栖类动物—体表分泌粘液

爬行动物—角质层皮中脂类

鸟类—羽毛和尾脂腺

哺乳动物—皮脂腺和毛鼻道迂回曲折

?行为适应

昼伏夜出——沙漠动物

迁移——蝗虫、非洲大草原大型食草动物

?生理适应

调节体温减少高温失水:黄鼠42℃长角羚45℃瞪羚46.5℃

肾脏具重吸水功能——尿液盐离子浓度高

氮废物毒性减少——不以NH4+排出,而以尿素、尿酸排出

脂肪消耗产生大量的水骆驼

21.解释富营养化,并说明植物净化水体的途径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过多,致使水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由于有机物残体分解和浮游植物呼吸耗氧,导致水体溶氧量减少,鱼虾死亡,湖泊沼泽化

?植物净化水体的途径

?植物的富集作用

植物体对元素的富集浓度是水中浓度的几十——几千倍。

?植物代谢解毒

氰:与丝氨酸结合→睛丙氨→天冬酰胺→天冬氨酸。

22.什么是构件理论?

构件性(modularity):在许多生物中,个体由组织和/或器官层次的基本单位(构件)构成,并且其生长主要通过基本单位(构件)数量的增加来实现,个体所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构件性

开放发育模式,它使得在某一分生组织分化形成不同的器官(构件)的同时,还在植物体的多处不同部位上形成了新的分生组织(无限分生能力)

是否具有构件性是植物和高等动物的重要区别

23.植物克隆性(或克隆生长)的生态学意义?

1)基株拓展能力:基株的拓展能力体现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分株的数量和对水平空间

的占据能力;许多克隆植物的基株具有强大的水平空间的拓展能力,可以由许多相

连或曾经相连的分株组成,占据一个十分广大的水平空间

2)基株风险分摊:条件:分株间的形体联系可存在更长的时间,且形体联系结构具有

相当大的储藏功能

情况一:在资源供给丰富时可将多余的资源储藏起来。通过因形体连接产生的克隆

整合作用,这些储藏物可维持整个基株在资源缺乏季节的生长,缓冲资源分布时间

异质性的影响

情况二:分株地上枝叶死亡后仍可存活很久的地下茎及其所附着的根系,能继续对

地下资源进行获取,维持整个基株的生长

长寿命的分株间连接结构通过这两方面降低了克隆基株的死亡率,甚至比分株的寿

命还长

许多克隆植物分株间的形体联系可存在更长的时间,且形体联系结构具有相当大的

储藏功能

克隆植物在资源供给丰富时可将多余的资源储藏起来。通过因形体连接产生的克隆

整合作用,这些储藏物可维持整个基株在资源缺乏季节的生长,缓冲资源分布时间

异质性的影响

分株地上枝叶死亡后仍可存活很久的地下茎及其所附着的根系,能继续对地下资源

进行获取,维持整个基株的生长

长寿命的分株间连接结构通过这两方面降低了克隆基株的死亡率

3)克隆整合:生理整合(physiological integration): 植物维管束相连接的部分(如根、

茎、叶、花和果实等)之间存在沿源-汇梯度进行的物质(如光合产物、水分、养

分、次生产物和荷尔蒙等)的传输

克隆整合(clonal integration):由于克隆生长,同一基株的分株在一定的时间内,通

过匍匐茎、根状茎和/或水平根等横生结构相互连接在一起;同一基株的相连分株

间存在的物质的传递,称为克隆内生理整合(intraclonal physiological integration),

简称克隆整合或生理整合

意义:

母株对新分株的支持,促进幼苗(年幼分株)的建立

克隆整合提高幼年分株的存活和生长

克隆整合提高遭受胁迫的分株的存活和生长

克隆整合提高植物抵御沙埋和风蚀的能力

克隆整合提高植物抵御采食的能力

无论入侵低密度或高密度群落,克隆整合均显著提高了空心莲子草的生长

4)觅食行为:Bray在1954年首次把“觅食行为(foraging behavior)”这一词用于植物。

70年代以后,Grime和他的合作者的工作使其成为植物生态学的一个常用术语。

Slade & Hutchings在研究欧活血丹Glechoma hederacea的基础上,在1987年第一次给出了动物和植物都适用的定义:有机体在其生境内获取必需资源的活动中的搜寻或分枝过程。

5)克隆分工:分工(division of labour)的概念来自于对经济学系统的研究,是指一个系

统内不同单元为提高本单元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而进行的功能和结构上的特化;同时,这种特化需要各单元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分工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

克隆分工( intraclonal division of labour) : 克隆植物的相连分株,为有效获取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地上(如光照)和地下资源(如水分和养分),伴随克隆内资源的相互传递(共享)而实现的分株形态和/或生理等的功能特化,称为克隆内分工,简称克隆分工或分工

?资源共享:克隆内相连分株间可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资源的共享,即通过克隆整

合实现分株间不同资源的双向传递

?功能特化(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分株发生生理和/或形态上有利于吸收某种资源

的特化

趋贫特化(specialization for scarcity): 将相对多的生物量投向吸收较缺乏资源的器官或部分

趋富特化(specialization for abundance): 将相对多的生物量投向吸收较富足资源的器官或部分

?某一斑块内两种资源的丰度可能是负相关的;

?在相邻斑块间,某一斑块中资源A丰富,资源B缺乏,而在另一相邻斑块中资源A

缺乏,资源B丰富,这就构成了“资源交互斑块性(reciprocal patchiness of resources)”

?显然,组成资源交互斑块性环境的两种资源斑块的任何一种均存在某种资源的不足。

当这两种资源斑块单独存在时,处于其中的植物个体的生长和繁殖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植物必需资源的分布不仅具有时空异质性,并且不同类型必需资源的分布往往具有一定相关性

6)克隆性与有性繁殖的权衡:自然界中,大多数的植物同时具备克隆性和有性繁殖能

力(Charpentier,2001),但不同克隆植物之间有性繁殖能力和实生苗(有性繁殖产生的种子经萌发形成的幼苗)的更新能力相差很大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生命期长的克隆植物,即使非常少量的幼苗更新也能使克隆种群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Watkinson & Powell)

?进化潜势:有性繁殖能够产生遗传结构不同的后代个体,具有进化的潜势以及潜在

的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而无性繁殖的个体由于缺乏遗传变异,可能难以适应剧烈的环境变化。

?长距离散布:有性繁殖的繁殖体(种子),能够长距离散布;在竞争强度高或病菌感染

严重等恶劣环境中,可以通过种子的散布逃离这些胁迫环境,并在新的环境进行更新。而克隆生长对无性后代个体的散布能力有限,新生分株多数产生在母株的周围?成本:有性繁殖的代价(如无丝分裂的代价和产生雄性的代价)显著高于克隆生长。

?幼苗建立:克隆性的优点还表现在:克隆生长产生的分株个体由于母体(母株)的

供养能够比较顺利的度过建立期;

?局部扩展:克隆生长有利于基株对局部空间的快速占据;

克隆性状:克隆整合、克隆可塑性和克隆器官的存储能力可缓解资源的小尺度空间

和时间异质性对基株适合度的影响

?权衡(trade-off): 生活史理论预测不同生活史性状(功能性状)之间的资源分配存在

“此消彼长”的权衡(即负相关)关系。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对某一性状的资源分配,必然会减少对其它性状的资源分配

?由于有性繁殖(如花和种子及其附属物的生产)和克隆生长(如分株、珠芽、匍匐

茎和根状茎等的生产)之间存在光合产物、养分元素和分生组织等资源的竞争,增加对有性繁殖的投入可能会削弱对克隆生长的投入;反之亦然。

?Sutherland & Vickory(1988)发现,沟酸浆属(Mimulus)的5个植物种分株的生产

率(单位生物量产生的分株数)和有性繁殖投入(花蜜产量、结实率和种子产量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Law et al.(1983)发现,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植株产生的花的数量和珠

芽的数量存在显著的权衡。

?Ronsheim & Bever(2000)发现,Allium vineale的珠芽生物量和花生物量以及珠芽生

物量与花的数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并且这种权衡关系在高养分和低养分条件下均存在

7)克隆生长;克隆生长可以影响克隆植物基株大小和空间格局以及种群密度和大

小等,从而影响花粉的散布格局和植株间的交配方式

正面效应:克隆生长由于增加开花分株的数量从而增大了花展示(floral display),而大的花展示能够吸引更多的传粉者,增加授粉几率

负面效应克隆生长由于增加了遗传上相同的开花分株的数量,增加了克隆内分株间授粉即同(基)株异花授粉的机会,阻碍了基株间花粉的传递,从而可能降低了不同基株间的交配机会

8)克隆存储:克隆器官的存储功能(物质,能量,繁殖体)

克隆存储对空心莲子草生长的影响

具有一个节的克隆片段

0 cm

2 cm

4 cm

6 cm

8 cm

Stolon internode length (cm)

埋藏方向对空心莲子草克隆存储作用的影响

90°-45°0°45°90°

在各种埋藏方向下,空心莲子草存活和生长均比较好,

匍匐茎的存储作用相同

PloS ONE 2010, 5: e13631.

24.世界上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有哪些?其分布区各在哪里?p98

25.我国八大植被区域分别是什么,并说明其分布范围?p137

26.何谓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试分析我国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和纬度地带性规

律及其影响因素

27.何谓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有何联系?

Ps:26——27的答案在P126----P129

28.解释生物群落对群落性质认识的对立观点:

29.群落中包括哪些不同性质的种类成分?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什么差异?

30.何谓单优群落,混交群落?

31.什么事关键种?举例论述关键种在群落中的作用

32.解释多度、盖度、频度;写出种的众重要值的计算方法与意义

P50、52、53

33.Raunkiaer频度定律的含义及其与群落均匀性的关系是什么

34.种间关联的含义及辨别方法是什么?

35.什么是生活型?Raunkiaer的生活型包括哪五大类群?其分类依据是什么?

P62

以更新芽(植物延续生存的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大生活型类群:

在各大类群之下,再按照(1)植物体的高度、(2)芽有无芽鳞保护、(3)落叶或常绿、(4)茎的特点(草质、木质)和(5)旱生形态与肉质性等特征,再细分为30个较小的类群36.何谓生活型谱?它与气候条件有何关系?

生活型谱(life form spectrum):某一地区或某一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比率关系。

通常用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占所有植物数量的百分比表示。

对于植物而言,生境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温度、水分及其配置

P64

37.解释生态等值种,植物的生长型包括哪些类型?

生长型(growth form):可看做生活型的一类分类方法,多以茎的形态为第一区分标志,再遵从叶和分枝等形态细分。常见分类如下:

1)乔木:常绿阔叶、常绿硬叶、落叶阔叶(雨绿型、夏绿型)、常绿针叶、落叶针叶、有刺乔木、丛生叶乔木(如棕榈、树蕨)、竹类、矮曲乔木等。

2)灌木:常绿阔叶、常绿硬叶、落叶阔叶、常绿针叶、小叶旱生、无叶旱生、有刺旱生、肉质茎灌木(仙人掌科等)、丛生叶(莲座状)灌木(剑麻、丝兰等)、硬质枕

状灌木、垫状灌木等

3)半灌木:常绿叶、落叶、有刺旱生等

4)附生植物:木质附生、草质附生、蕨类附生

5)藤本植物:木质藤本、草质藤本

6)草本植物:高大草质茎植物(叶鞘叶柄紧密包裹形成茎,如芭蕉)、直立型(叶生茎上)、半莲座状(下部是基生叶,上部具叶直立地上枝)、莲座状(具基生叶)、匍匐状、丛生型禾草、根茎型禾草、蕨类等

7)水生植物:固着型浮叶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

8)叶状体植物:(非维管植物)

38.什么是层片,它与层次有什么关系?

P65

39.解释群落的分层现象?并说明其生态学意义?

P59----62

40.什么是群落镶嵌性、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亦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群落过渡带

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

41.何谓群落季相?并举例说明其应用价值p72

42.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43.按变化持续时间可将群落动态划分为哪些类群?

44.何谓群落波动,有何特点,影响波动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p73

45.何谓群落演替?其演替方向及含义是什么?p74 p80

46.群落演替类型可按哪些因素划分,各有哪些演替类型?p74

47.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各包括哪些掩体阶段?p74

48.是比较单元顶级论,多远顶级论和顶级格式假说的异同点

P78------79

49.何谓食物网?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有何关系?

5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何特点?

·物质不灭,循环往复;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密不可分,相辅组成;

·物质循环是生物富集;

·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物质循环中生物有重要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5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和规律?

P34

a)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b)能量流动沿食物链传递时逐级减少。

c)能量流动特点是不可逆的单向派动。

d)能量流动效率约为10%,一般5%-20%,最大观测值为30%.

e)直接依靠太阳能的输入来维持其功能的生态系统称为自养生态系统。

f)不依靠或基本不依靠太阳能的输入,而主要依靠其它生态系统所生产的有机物输入来维

持其功能的生态系统称为异养生态系统。

52.生态系统健康?如何度量?

a)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b)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的能力。换言之,一

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上与理论上所描述的相近,那么它们就是健康的,否则就是不健康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其有弹性、保持内稳定性,在此状态下,地理位置、光照水平、可利用的水分、养分及再生资源都处在适宜或十分乐观的水平。或者说,处在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生存的水平。

c)生态系统健康的度量

d)生态系统是个多变量的,那么,生态系统健康度量标准也是多尺度的、动态的,它是有

结构(组织)、有功能(活力)、有适应(弹性)。综合这3方面,组织、活力和弹性就是系统健康的具体反映,换句话说,健康就是由复杂系统所表现的3项测量标准。

e)

f)生态系统健康指数

g)HI=VOR

53.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1)根据生态服务功能和利用状况可以将服务功能价值分为四类:

1.直接利用价值

2.主要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可以用产品的市场价格来估计

3.间接利用价值

4.主要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维护和支撑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间

接利用价值通常根据生态服务功能的类型来确定

2)选择价值

1.它是人们为了将来能够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