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北京喜讯到边寨》

六年级《北京喜讯到边寨》
六年级《北京喜讯到边寨》

六年级《北京喜讯到边寨》

以下是关于六年级《北京喜讯到边寨》,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2、复习唱好《小小花伞》

3、聆听《东北秧歌》

4、练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小小花伞》

2、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3、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管弦乐曲,曲调欢快、热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畲族儿童喜爱演唱的歌

·

曲《小小花伞》,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二)开始上课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

4、让孩子看着简谱聆听,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

5、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教师总结。

6、完成听听想想问题。

7、聆听《东北秧歌》,让学生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8、引出“秧歌舞”。

9、教师示范跳“秧歌舞”,学生喊口令。

10、动作分解教学……

11、结束。

·

北京喜讯到边寨讲解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内容]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二、能力目标: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抓住音乐主题的典型节奏,让学生用“声势”参与欣赏,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 三、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郑路,马洪业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 2月。“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作曲家用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显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设计理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聆听,在听、说、唱、跳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获得身心的享受。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让学生试着分辨每个主题的情绪、力度、节奏的不同,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师:同学们,回顾我国近十几年来喜讯不断,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09年我国还过了60周岁的生日,神舟一号上天,这一个个喜讯无不震撼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在1976年,也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个喜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祖国边寨的每一个角落!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更是载歌载舞、热烈庆祝。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我国近十几年来的喜讯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二、聆听片段,感受情绪

北京喜讯到边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本科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阿佤族、侗族、得便感少数民族的音调风格以及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连唱时间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才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唏嘘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换棵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的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切分音懂得民族音乐的唱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理解乐曲各段的情景内容; 2、理解各段音乐的表现手法; 3、感受出乐曲的音乐特点。 教材分析: 郑路与马洪业于1976年10月创作的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以充满激情的笔触,生动的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作者曾多次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他们善于吸取当地群众所流传的对歌、对舞、载歌载舞、一领众和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民间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人们欣赏此曲可感受到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略) 二、游戏、节奏练习;(节奏感与协调性训练) 三、乐曲欣赏: 显示教学目标(齐读)。 了解创作背景: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内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目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 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 能力。教学重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难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发声练习。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巨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 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全曲共由五 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2、了解作者简介: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 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 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西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 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

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诚奔放、高昂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 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 是第三主题。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 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 是第四主题。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 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第六段:姑 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 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 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 了顶点。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6、完成反馈表格,掌握乐曲的表现手法。7、总结出音乐特点。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诚弥漫,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 点和地方色彩。三、小组讨论:完成听听想想。四、小

操作系统第四章作业讲解

1、“整体对换从逻辑上也扩充了内存,因此也实现了虚拟存储器的功能”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上述说明法是错误的。整体对换将内存中暂时不用的某个程序及其数据换出至外存,腾出足够的内存空间以装入在外存中的、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所对应的程序和数据。虚拟存储器是指仅把作业的一部分装入内存便可运行作业的存储器系统,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进行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它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离散分配的基础上。虽然整体对换和虚拟存储器均能从逻辑上扩充内存空间,但整体对换不具备离散性。实际上,在具有整体对换功能的系统中,进程的大小仍受到实际内存容量的限制。 2、某系统采用页式存储管理策略,拥有逻辑空间32页,每页为2KB,拥有物理空间1MB。 1)写出逻辑地址的格式。 2)若不考虑访问权限等,进程的页表有多少项每项至少有多少位 3)如果物理空间减少一半,页表结构应相应作怎样的改变 答:1)该系统拥有逻辑空间32页,故逻辑地址中页号必须用5位来描述,而每页为2KB,因此,页内地址必须用11位来描述。这样,可得到它的逻辑地址格式如下: 2)每个进程最多有32个页面,因此,进程的页表项最多为32项;若不考虑访问权限等,则页表项中只需给出页所对应的物理块号。1MB的物理空间可分成29个内存块,故每个页表项至少有9位。 3)如果物理空间减少一半,则页表中项表项数仍不变,但每项的长度可减少1位。 3、已知某系统页面长4KB,每个页表项为4B,采用多层分页策略映射64位的用户地址空 间。若限定最高层页表只占1页,则它可采用几层分页策略 答:方法一:由题意可知,该系统的用户地址空间为264B,而页的大小为4KB,故作业最多可有264/212(即252)个页,其页表的大小则为252*4(即254)B。因此,又可将页表分成242个页表页,并为它建立两级页表,两级页表的大小为244B。依次类推,可知道它的3、4、5、6级页表的长度分别是234B、224B、214B、24B,故必须采取6层分页策略。 方法二:页面大小为4KB=212B,页表项4B=22B,因此一个页面可以存放212/22=210个面表项,因此分层数=INT[64/10]=6层 4、对于表所示的段表,请将逻辑地址(0,137)、(1,4000)、(2,3600)、(5,230)转换 成物理地址。 答:[0,137]:50KB+137=51337; [1,4000]:段内地址越界;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内容]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二、能力目标: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抓住音乐主题的典型节奏,让学生用“声势”参与欣赏,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 三、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郑路,马洪业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 2月。“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作曲家用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显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设计理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聆听,在听、说、唱、跳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获得身心的享受。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让学生试着分辨每个主题的情绪、力度、节奏的不同,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师:同学们,回顾我国近十几年来喜讯不断,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09年我国还过了60周岁的生日,神舟一号上天,这一个个喜讯无不震撼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在1976年,也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个喜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祖国边寨的每一个角落!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更是载歌载舞、热烈庆祝。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我国近十几年来的喜讯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3.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为乐曲命名 阶段目标:通过为乐曲命名,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师:音乐主要是通过情绪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场景的,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好像在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并说一说为什么? 教师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聆听音乐。为音乐命名(可能出现的答案如《欢腾的节日》《欢腾的苗寨》《狂欢之夜》《欢乐的边疆等》。 二、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阶段目标:能初步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师:从同学们为乐曲起的名字来看,大家对音乐的情绪感受都很正确,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乐曲。音乐除了表现一定的情绪外,还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现在你们再听一听这首乐曲的几个主题,分辨一下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教师播放乐曲第三主题和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 师: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西南地区居住着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这首乐曲表现的就是西南边寨的人民听到从北京传来的喜讯的情景。这首乐曲的音乐具有苗族、彝族的音乐风格,他们的音乐多以do、mi、sol三个音为主,在第

四主题中有一个降mi的音,这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下面请你们再听一遍,当听到降mi的音时请你们举手。 教师播放第四主题。 学生聆听音乐,在听到降mi时举手。 三、分辨乐曲的结构 阶段目标:能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 师: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三部分构成,下面我们逐段欣赏。 1.引子与第一部分。 师:你们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 教师播放引子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师:引子过后,乐曲进入第一部分,热烈、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欢腾的场景之中。好像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为庆祝北京传来的喜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第一部分是由三个乐段组成的。你们能听辨出来吗? 教师播放第一部分。 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 师:第一部分的旋律A非常热烈,是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个旋律。 学生随教师演唱旋律A。 2.第二部分。 师:现在我们听一听第二部分的音乐,想一想它和旋律A有什么不同?好像在表现什么样的情景? 教师播放第二部分。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内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升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水平。 教学重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难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 现了当这个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 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 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 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 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 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体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使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 6、完成反馈表格,掌握乐曲的表现手法。 7、总结出音乐特点。 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 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三、小组讨论: 完成听听想想。 四、小结: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 板书设计:《北京喜讯到边寨》 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优质课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 年级:五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卡片、钢琴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热情奔放的舞曲。音乐主题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 曲调新颖, 节奏明快, 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舞蹈性的伴奏贯穿始终, 乐曲情绪强烈;调性和力度多变, 使乐曲富有色彩和对比;乐曲各主题的风格既统一, 又各有情趣;音乐形象鲜明, 情景交融, 富有动感。 教学目标: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能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 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了解少数民族音乐风格。 2、能听辨各主题乐段,感受各乐段音乐要素的变化, 并能用相应的方式参与音乐体验。 重点——能准确听辨乐曲的各个主题,并为乐曲排序。 难点——听辨乐曲的五个音乐主题,并能用相应的方式表现。

教学过程: 二、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准备:初步调查学生对“管弦乐”知识的了解情况,了解管 弦乐的分布及组成。 2、谈话导入本课教学内容,播放“引子”乐段。 (1)你能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对比吗? (2)道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3、师带生再次聆听音乐,并用动作表示“号角”的强弱力度。 (一)聆听主题乐段一 (师):你们知道这段音乐是独奏还是合奏的? 1、师介绍管弦乐。 2、分别出示“圆号、双簧管、小提琴、小号、木琴”等乐器。(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乐队中的主要乐器。 3、师带生跟用“咚—咚—∣咚咚咚咚‖”节奏型拍凳子的方式为该乐段伴奏。 (师):这么欢快、热烈的乐曲,让我们也用身边的乐器为少数民族的朋友们一起伴奏。 (二)聆听主题乐段四 (师):听,这段音乐让你想到这是谁在舞蹈? 1、聆听主题音乐四,请学生感受这是谁在舞蹈?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学生能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当喜讯传来时人们载歌载舞的狂欢情景。 二、通过唱、跳、画、听等活动方式,学生能初步感受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三、比较各主题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及情绪的不同,学生能够听辨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感受欢快热烈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各主题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唱首歌曲,这首歌曲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 欣赏视频《赶圩归来阿哩哩》。 师:这是一首彝族歌曲,你从歌曲中感受到彝族人们怎样一种的心情? 师:在乐曲中,你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吗? 师:这首热烈欢快的乐曲就是《北京喜讯到边寨》,他是由作曲家郑路和马洪业共同创作的。师:这首乐曲由引子和六个部分和尾声组成,下面我们逐段进行欣赏。 师:听山寨里传来了什么声音?(听引子+主题1) 二、分段欣赏乐曲 1、引子+主题1 师: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是柔和抒情的还高亢挺拔的?(引子+主题1) 师:听说有好消息要从首都北京而来,彝族的姑娘们禁不住唱起歌来,你听,她的歌声让你的心情起了什么变化? 2、主题2 师:愉快的歌声在山寨里回荡,但歌声还远远不足以表达彝族人的心情,下面这段音乐,让你想象到姑娘,小伙们在干什么?

师:你觉得哪段是姑娘的舞蹈,哪段又是小伙的呢? 3、主题3 师:得知喜讯就要到来的彝族人们心情是如此的高兴,你听,这个喜讯是怎么传来的?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主题3) 师:这个好消息是通过什么方法传来的?原来是马车带着喜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来了。你觉得这个马蹄声是急促的还是悠闲的?(主题3) 师:在音乐中是用什么乐器来传递?(听主题3) 师:木鱼模仿了急促的马蹄声,让我们驾起邮递马车翻山越岭,把好消息传达到彝族山寨吧。 4、主题4 师:带着喜讯的邮递马车马上要到了,你听姑娘们的舞蹈发生什么变化了? 师:这段舞蹈跟前面的舞蹈有什么不同? 师:这么抒情的舞蹈,你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他就是双簧管,他柔和的音色非常恰当地表现了姑娘优美的舞姿。让我们用lv来模仿一下双簧管音色。(弹唱) 师:在歌声中,让我们的手指,把姑娘们的挺拔舞姿描绘出来。 5、师:姑娘们的舞蹈刚结束,等待多时的邮递马车到了!山寨人们夹道欢迎,姑娘小伙们让我们一起来迎接这个喜讯吧。(主题5、6) 师:你觉得这时的号角声,和前面欢迎我们的号角声,有什么区别? 师:情绪变的更热烈欢腾,让我们和彝族人们一起吹起号角迎接喜讯吧。 6、主题1+尾声 师:在刚才这段音乐中,你有听到熟悉的旋律吗? 师:前面姑娘为了迎接喜讯的到来唱起歌,现在得知了喜讯而唱起歌,狂欢的气氛一次比一次高涨,此起彼伏的号角声,营造了万民欢腾的热烈气氛。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跳起来唱起来,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庆祝这个来自北京的喜讯吧! 三、揭示课题,完整欣赏乐曲 师:彝家儿女用他们最擅长的歌舞来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我想大家都非常期待知道这首作品的名称,这首热烈欢快的乐曲就是《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作曲家郑路和马洪业共同创作的,下面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完整欣赏这首管弦乐作品。 四、小结 教会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各主题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同时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能够得到本民族的认可也能够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

下面我将具体以《北京喜讯到边寨》这一课时为例,向大家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热情奔放的舞曲,结构紧凑,音乐形象鲜明。表现了喜讯传到祖国边陲时,人们纵情舞蹈的情景。全曲由引子、五个不同的音乐主题(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以及第一主题反复再现,所构成。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感受与探索的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与学情设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一、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音乐形象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通过图形谱、旋律线、声势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乐曲段落、体会音乐 情绪。 三、视唱主题音乐的旋律,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乐段所表现地音乐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视唱第三主题旋律。及掌握第一主题中的鼓声节奏。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图形谱;旋律线;声势等多种方法。 并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多种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教具: 这节课所需要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琵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一、揭示主题,入边寨;、熟悉乐段,爱边寨;三、扩展教学,舞边寨。首先进入第一环节: 一、揭示主题,入边寨 教师直接将第一主题音乐展示给学生,在对音乐有了最初印象后,可以根据

以后的知识经验回答出:这是一首具有中国风格,表现热烈舞蹈场面,由西洋管弦乐队合奏的乐曲。此刻教师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边寨”又指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直入主题。 二、熟悉乐段,爱边寨 1、熟悉1主题 接下来进入第二教学环节,首先是参与第一主题。第一主题展现的是一个群舞的场面,其中有明显的击鼓声,鼓点节奏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我会引导学生“以掌代鼓”参与其中,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音乐中的鼓点节奏是这样的。(播音乐,教师拍手)这样的节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的,那么如何化难为易呢?我采用的数字节奏游戏法(点)先数数字——加拍手——只拍手——合音乐。 结合动作的声势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听辩能力、反应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是其他任何教学课程都难以做到的,所以它更有利于素质教育。 2、演唱3主题 熟悉了第一、第二主题后,进入到演唱第三主题环节。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高年级来说,视唱曲谱是音乐课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便是聆听教学,对学生的唱谱要求也不可忽视。于是我选择了曲谱难度适中的第三主题进行视唱。在这个过程中,我利用旋律线展示长音、短音及音高走向,现场板书,并进行身体律动。(点音乐,现场板书) 那么图形谱可以说是在学生不会读谱时所采用的代用品,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好旋律走向。 3、欣赏第四主题 接下来进入到欣赏第四主题的环节中来。乐曲的第四主题是全曲中最具有特色的一段,力度减弱,在飘逸起伏的伴奏下,奏出优美而富有色彩的旋律,好像是年轻姑娘的独舞。这一环节我们团队有个共同的想法,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民族乐器来诠释这段音乐的形象。下面我将演奏琵琶为大家展示:(现场演奏)琵琶与古筝的柔美音色,恰恰符合了表现女子独舞的音乐形象,而且更加丰富了音乐情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语言。 4、区分第五、第六主题。从听觉上分辨男女不同舞蹈场面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设计

湘版音乐六年级下册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静观中心校王成燕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湘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首听赏曲。是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时的情景。乐曲由引子、六个具有舞曲风格的乐段(其中,最后一个乐段再现第一个乐段)和尾声构成。 开始的引子是由两只圆号奏出的号召性的音乐,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仿佛把人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的节奏之后,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在一个下行的过渡句之后,乐曲进入第二乐段。双簧管奏出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好像彝族姑娘们在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脖子上系的铃铛还哗哗作响。第三乐段在一个过渡性的乐句之后,弦乐奏出了一段优美、舒展的旋律。第四乐段乐曲力度变弱,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苗族姑娘在独舞。第五乐段小号先吹奏出奔放、粗犷的音调,圆号模仿牛角号音调为之伴奏,好像小伙子们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舞蹈加油喝彩,也跳起了欢快健美的舞蹈。乐曲最后以鼓乐齐鸣的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调,在更加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乐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情绪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现在一般都十二、三岁了,心理都趋向成熟。总体来说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他们的感知、理解能力更加丰富,对抽象事物思考也会加强,能对所听乐曲做出简单分析,但在想象力上或许有所减弱,换句话讲,他们的表达方式与中低段有明显区别,会含蓄一点。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双主共学,把握好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共同学习。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体会乐曲热情、欢快的情绪及力度的变化,感受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激发起对民族音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能抓住音乐主题的典型节奏,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并从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3.能根据音乐的情绪与发展,分辨出乐曲的不同乐段,增强音乐联想的能力。 4.知道圆号、双簧管及小号的音色。 教学重点:

北京喜讯到边寨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依马呀吉松》 2、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2、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欣赏歌曲,并感受民族管弦乐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藏族歌曲《依马呀吉松》,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2、跟录音演唱学生齐唱。 3、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4、过渡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 二、乐曲欣赏 1.初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欢快、高兴、热烈等等。 师:这首乐曲热烈欢快,深受人们喜爱。 2.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下面逐段进行欣赏。 听引子与前三个乐段。 (1)聆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表现了什么情景? 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号角声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2)听前三个乐段。(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表示。

(3)学生轻声视唱主旋律。学生随老师一起视唱第一乐段的主旋律和第二乐段富于彝族特色音调的旋律。 3. 听乐曲第四乐段。 (1)听第一部分音频。(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表示。在一个较长的过渡性乐段转为C调之后,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 (2)想一想第四乐段和前三个乐段的音乐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第四乐段的旋律优美抒情,尤其是旋律的变化音,富有苗族音乐的特色,同前三个乐段的音乐形成了对比,好像是一位苗族姑娘在跳独舞。 (3)学生随教师一起演唱第四乐段的主旋律。 ①全班一起视唱旋律。 ②分组演唱第四乐段主旋律。 ③学生试着背唱第四乐段的主旋律。 4. 听第五、第六乐段和尾声。 (1)在第五乐段中,又出现了哪一段旋律? 这两个乐段的情绪更加热烈,将全曲推向了高潮,在第六乐段中又出现了第一乐段的主旋律。 (2)在尾声,什么乐器又吹响了号角的音调?表达了什么情感? 在尾声,圆号再一次吹响了号角的音调,表达了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5. 完整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全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 (1)当听出乐曲的不同乐段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辨乐曲的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 这首乐曲的音乐特点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生动地表现了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情景。通

北京喜讯到边寨

《喜讯到边寨》 [教学容] 聆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二、能力目标: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抓住音乐主题的典型节奏,让学生用“声势”参与欣赏,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 三、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材分析] 《喜讯到边寨》是路,马洪业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作曲家用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表现了“喜讯”从传到西南边疆,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显得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设计理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聆听,在听、说、唱、跳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获得身心的享受。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让学生试着分辨每个主题的情绪、力度、节奏的不同,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举例导入 师:同学们,回顾我国近十几年来喜讯不断,1997年成功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09年我国还过了60周岁的生日,神舟一号上天,这一个个喜讯无不震撼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在1976年,也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个喜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祖国边寨的每一个角落!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更是载歌载舞、热烈庆祝。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我国近十几年来的喜讯引出课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音乐形象,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2.通过活动,学生能哼唱本曲的第一主题、第四主题。 3.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能相互合作并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教学重点 第二主题、第四主题的欣赏与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大胆、自信地上台展示 教学用具 筷子、沙槌 教学方法 启发、聆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三、揭示课题,入边寨 1.提问:这一天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使得人们如此喜悦? 2.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及乐曲的创作背景】 1.欣赏管弦乐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视频。 2.提问:你感受到乐曲欢快、喜悦的气氛了吗?简介边寨指的是祖国的哪些地方。 四、熟悉乐段,爱边寨 (一)引子部分 1.播放引子 2.分组讨论:引子部分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两句在力度上有区别吗?(第一乐句较强,第二乐句较弱)作曲家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二)欣赏1——3主题 1.分组比一比,

2.欣赏第二主题 A 聆听 边播放音乐,教师边有节奏的击掌(出示节奏卡)。 X O X O ︳X X X X ︳ X X X X ︳X O X O ︳ B 师生合作 学生模击这条节奏,师演︱唱第二主题的旋律。 C 感受 学生演唱第二主题的旋律。 D 第三主题用筷子伴奏 X X X X ︳X X X X ︳ (三)欣赏4——6主题 1.聆听 2.分组讨论:第四主题从力度、速度等方面来感受,你认为与咱们前面听到的第一主题有和区别?用弹指伴奏 X -X -︳ X — X —︱ 3.学生风采 请同学用口风琴演奏第四主题,再请四位女同学用舞步表现第四主题。 4.第五、第六主题用沙槌伴奏 X O X O︱X O X O ︱ 5.师小结 (四)再现第一主题+尾声 1.播放音乐,听完后思考:这段音乐与前面的哪个主题相似?再现部分在这首乐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教师总结 1.教师总结 2.随乐律动 播放《北京喜讯到边寨》,学生听着音乐,有序地走出教室。

北京喜讯到边寨-二单元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我们祖国的心脏。在那里发出的重要信息都会传遍全国各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生激荡和回响。《北京喜讯到边寨》就是表现了重大喜讯传到祖国边陲时,山寨人们欣喜若狂、纵情欢庆的情景。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舞曲,结构紧凑,表现手法简朴,音乐形象鲜明。其主题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曲调新颖,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全曲由引子、五个具有舞曲特征的主题(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以及第一个主题反复再现所构成。 引子,在小提琴轻柔的震音背景上,两支圆号悠缓地奏出号角音调,圆号先后运用开放和阻塞音奏法,形象地表现了号声在群山间的回声,把我们带到了祖国西南的边寨。号声带来的喜讯传遍千家万户,顿时山寨沸腾起来。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节奏之后,呈示了气势高亢挺拔的第一个主题。 旋律为8小节的方整结构,音调环绕着宫调式主音“”进行。上句末落在“6”,下句末回到主音,使质朴的旋律具有调式色彩的变化。这个

主题由高、中音的木管和弦乐器齐奏,铜管和低音木管、弦乐以及打击乐器奏着粗重明快的伴奏音型,展现了炽热的群舞场面。当主题重复时,长号作卡农式(轮奏)模仿,使情绪更为热烈。 接着,在单簧管轻快跳荡的节奏引导下,双簧管奏出活泼、诙谐的第二个主题,这是女性的舞蹈形象,仿佛一群姑娘在翩翩起舞。这一主题在下属调()上重复时,旋律由短笛、长笛、木琴和小提琴奏出,并伴以铃鼓的敲击,有如姑娘们纵情欢舞时,脚脖上串串铃铛在铮铮作响。 经过一个简短的过渡,引出了轻快流畅的第三个主题,它由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三支加弱音器的小号在句尾作呼应式的模仿,并伴以清脆的木鱼、铃鼓声,清脆悦耳。这一主题再作重复时,力度增加,配器音色更为浓烈,使情绪更为高涨。 突然,乐曲的力度减弱,在飘逸起伏的节奏伴奏下,双簧管奏出包含“”的优美而富有色彩的旋律,好像是年轻姑娘的独舞。 主题的调性在C与F调之间频频转换,主奏乐器与演奏力度不断改变,有如少女集体的舞蹈。第五个主题是以乐曲起始处强烈的节奏音型为先导,小号吹出了粗犷、奔放的旋律,好像一群小伙子跳起豪壮健美的舞蹈,姑娘们则对以轻盈、活泼的舞蹈。 小伙子们和姑娘们的对舞场面,经过音乐的几次转调,气氛愈益热烈、欢腾。当小号将小伙子的舞蹈音乐主题提高三度奏出时,乐曲到达了高潮。 最后,表现人们喜庆狂欢、激情洋溢的群舞场面的音乐在乐队的全奏下再次出现。欢快的速度、宏伟的音响,使乐声辉煌灿烂,营造了万民欢腾的热烈气氛,全曲在此宣告结束。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内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难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聆听,记忆旋律,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感受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中不同乐段的情绪,并能记住其中的一段旋律。 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 年12月。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时的情景。乐曲由引子、六个具有舞曲风格的乐段(其中,最后一个乐段再现第一个乐段)和尾声构成。 开始的引子是由两只圆号奏出的号召性的音乐,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仿佛把人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的节奏之后,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在一个下行的过渡句之后,乐曲进入第二乐段。双簧管奏出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好像彝族姑娘们在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脖子上系的铃铛还哗哗作响。第三乐段在一个过渡性的乐句之后,弦乐奏出了一段优美、舒展的旋律。第四乐段乐曲力度变弱,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苗族姑娘在独舞。第五乐段小号先吹奏出奔放、粗犷的音调,圆号模仿牛角号音调为之伴奏,好像小伙子们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舞蹈加油喝彩,

也跳起了欢快健美的舞蹈。乐曲最后以鼓乐齐鸣的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调,在更加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乐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情绪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乐曲欣赏 1.初听: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欢快、高兴、热烈等等。 师:这首乐曲热烈欢快,深受人们喜爱。 2.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下面逐段进行欣赏。 听引子与前三个乐段。 (1)聆听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表现了什么情景? 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号角声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2)听前三个乐段。(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表示。 (3)学生轻声视唱主旋律。

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1、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3、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欣赏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难点:分辨《北京喜讯到边寨》的不同乐段,及各乐段的情绪。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乐曲。 1、师:音乐主要是通过情绪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场景,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好像在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并说一说为什么? 2、教师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3、组哇哈聆听音乐,为音乐命名。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

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再欣赏乐曲,思考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板书:三个部分A + B + A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 6、完成反馈表格,掌握乐曲的表现手法。 7、总结出音乐特点。 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 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三、小组讨论: 完成听听想想:根据录音为课本中的谱例排序。 引子 四、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